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measures along principal direct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K.God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0年第1期9-22,共14页
Ground motion records are often used to develop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s (GMPEs) for a randomly oriented horizontal component, and to assess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of ground motions based on the Arias in... Ground motion records are often used to develop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s (GMPEs) for a randomly oriented horizontal component, and to assess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of ground motions based on the Arias intensity tensor or the orientation of the major response axis. The former is needed for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whereas the latter can be important for assessing structural responses under multi-directional excitations. However,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pseudo-spectral acceleration (PSA) and of GMPEs conditioned on different axes is currently lacki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 major response axis, statistics of the PSA along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on the horizontal plane, and correlation of the PSA along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on the horizontal plane. For these, three set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records, including intraplate California earthquakes, inslab Mexican earthquakes, and interface Mexican earthquakes, are u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e of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quasi-vertical. By focusing on seismic excitations on the horizontal plane, the statistics of the angles between the major response axis and the major principal axis are obtained; GMPEs along the principal axes are provid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or a randomly oriented horizontal component;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siduals associated with GMPEs along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is carri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as intensity attenuation relation bi-directional seismic excitation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 principal direction pseudo-spectral acceleration response axis
下载PDF
Vertical coherency function model of spatial ground motion 被引量:5
2
作者 Ye Jihong Pan Jinlong Liu Xianmi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1年第3期403-415,共13页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resulting in many coherency functions for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while neglecting related problems arising from vertical ground motion. However, seismic events ...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resulting in many coherency functions for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while neglecting related problems arising from vertical ground motion. However, seismic even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vertical components of ground motion sometimes govern the ultimate failure of structures. In this paper, a vertical coherency function model of spatial ground mo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Hao model and SMART 1 array records,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demonstrated. The vertical coherency function model of spatial ground motion is also compared with the horizontal coherency function model, indicating that neither model exhibits 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The value of the vertical coherency function has little correlation with that of the horizontal coherency function. However, the coherence of the vertical ground motion between a pair of stations decreases with their projection distance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 ground motion. When the projection distance in the wave direction is greater than 800 meters, the coherency between the two points can be negl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ground motion vertical coherency model coherence law of vertical ground motion coherence law of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下载PDF
Orientation effect on ground motion measurement for Mexican subduction earthquakes
3
作者 H.P. Hong A. Pozos-Estrada R. Gomez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9年第1期1-16,共16页
The existence of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of the ground motion based on Arias intensity is well-known. These principal directions do not necessarily coincide with the orientations of recording sensors or with the orie... The existence of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of the ground motion based on Arias intensity is well-known. These principal directions do not necessarily coincide with the orientations of recording sensors or with the orientations along which th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such as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and the pseudo-spectral acceleration (PSA) are maximum. This is evidenced by the fact that the maximum PSA at different natural vibration periods for horizontal excitations do not correspond to the same orientation. A recent analysis carried out for California earthquake records suggests that an orientation-dependent ground motion measurement for horizontal excitations can be developed.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and provide seismic ground motion measurements in the horizontal plane, including bidirectional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s, for Mexican interplate and inslab earthquake records. Extensive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PSA are conducted for the assessment. The analysis results suggest that similar to the case of California records, the average behavior of the ratio of the PSA to the maximum resulting PSA can be approximated by a quarter of an ellipse in one quadrant; and that the ratio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independent of the value of the maximum resulting PSA, earthquake magnitude, earthquake distance and the focal depth. Sets of response ratios and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 that can be used to represent a bidirectional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measurement for Mexican interplate and inslab earthquakes were also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thogonal horizontal excitations bidirectional ground motion measure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pseudospectral acceleration (PSA) response ratio Mexican earthquake
下载PDF
大跨度钢桁架隔震结构隔震性能及影响规律分析
4
作者 韩庆华 景铭 +1 位作者 芦燕 刘铭劼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由于大跨空间结构竖向振动问题突出,水平隔震支座难以有效控制结构的竖向地震响应。将摩擦摆水平隔震支座和空气弹簧-摩擦摆三维隔震支座应用于大跨度钢桁架中,分析钢桁架水平隔震结构和三维隔震结构的隔震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水平隔震... 由于大跨空间结构竖向振动问题突出,水平隔震支座难以有效控制结构的竖向地震响应。将摩擦摆水平隔震支座和空气弹簧-摩擦摆三维隔震支座应用于大跨度钢桁架中,分析钢桁架水平隔震结构和三维隔震结构的隔震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水平隔震和三维隔震均延长了结构自振周期,隔震后一阶振型为上部桁架结构沿水平方向的整体平动。时程分析显示,在普通地震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水平隔震支座对桁架水平和竖向节点峰值加速度的平均隔震率分别为43.4%和9.2%,三维隔震支座对桁架水平和竖向节点峰值加速度的平均隔震率分别为43.8%和24.4%,水平隔震支座和三维隔震支座对桁架峰值等效应力的平均隔震率分别为4.2%和17.7%。水平隔震支座和三维隔震支座对桁架水平地震响应控制效果基本相同,三维隔震支座对结构的竖向地震响应控制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桁架结构 摩擦摆水平隔震支座 空气弹簧-摩擦摆三维隔震支座 长周期地震动 隔震性能
下载PDF
基于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研究
5
作者 王晓磊 王浠铭 +1 位作者 阎卫东 吕大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41,共12页
为了合理地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和实现水平和竖向地震动的联合选取,提出了基于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方法:扩展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基本理论,提出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广义条件强度参数分布的构建方法,并与“无条件分布”... 为了合理地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和实现水平和竖向地震动的联合选取,提出了基于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方法:扩展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基本理论,提出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广义条件强度参数分布的构建方法,并与“无条件分布”对比,提出基于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方法的基本理论,给出以水平强度参数作为条件的实际算例,利用现有水平-水平、水平-竖向强度参数相关系数模型构建水平和竖向地震动广义条件强度参数目标分布,对目标地震动数据库进行联合选取,将选取结果与传统选取方法进行对比,说明该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构建出的水平和竖向广义条件强度参数分布与“无条件”分布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结果与目标理论分布匹配良好;与仅考虑水平向广义条件强度参数地震动选取方法相比,联合选取方法能够考虑竖向地震动特性,并且不会对水平向造成影响,提出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联合选取方法能够更加合理地、全面地考虑水平和竖向地震动特性,为工程结构在水平和竖向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研究提供地震动输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和竖向地震动 广义条件强度参数(GCIM) 地震动选取 相关系数模型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下载PDF
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高桩码头地震效应组合方法研究
6
作者 高树飞 荆范礼 冯云芬 《水运工程》 2024年第1期22-30,共9页
高桩码头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会出现扭转效应,我国码头设计规范对此并无具体规定,但国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和国外码头设计规范一般是将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进行组合来处理类似问题。为验证规范中的组合方法对码头... 高桩码头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会出现扭转效应,我国码头设计规范对此并无具体规定,但国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和国外码头设计规范一般是将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效应进行组合来处理类似问题。为验证规范中的组合方法对码头的适用性和准确性,选取30组双向水平地震动记录,对码头案例进行时程分析和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按规范的组合方法计算反应谱分析得到的桩基内力,再计算组合值与时程分析所得内力之比,并进行统计分析。对内力比均值进行回归分析,以提出桩基内力修正系数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1)双向地震作用下桩基内力比单向地震作用下大得多,抗震分析时应考虑双向地震的影响。2)相较于国外码头设计规范所用的组合方法,采用国内建筑规范中的平方和方根法组合得到的内力与时程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更好,所得内力比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且均值接近1,离散程度较小,建议将此法用于码头抗震分析。3)对于长周期码头结构,组合方法会低估地震反应,应使用所提出的公式对桩基内力予以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桩码头 双向水平地震作用 时程分析 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扭转效应
下载PDF
考虑多维随机地震作用的钢烟囱可靠度分析
7
作者 闫龙 胡博 +1 位作者 姜云木 王鑫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230,共9页
烟囱是一种将火引起的气体或烟尘排入高空、改善燃烧条件的高耸结构。为了准确分析多维随机地震动作用下钢烟囱的抗震性能,利用基于随机函数约束的POD-降维方法,实现了多维随机地震动在概率层面上的精细化模拟。提出了一种以钢烟囱截面... 烟囱是一种将火引起的气体或烟尘排入高空、改善燃烧条件的高耸结构。为了准确分析多维随机地震动作用下钢烟囱的抗震性能,利用基于随机函数约束的POD-降维方法,实现了多维随机地震动在概率层面上的精细化模拟。提出了一种以钢烟囱截面相对水平位移角为指标的结构整体可靠度评价方法。进一步地结合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对一座60 m高的钢烟囱进行结构动力响应分析与可靠度评价。结果表明:POD-降维方法生成的样本集具有良好的精度;在相同阈值条件下,以钢烟囱截面相对水平位移角为指标的结构整体可靠度评价方法较规范,且更加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烟囱 多维随机地震动 POD-降维方法 相对水平位移角 整体可靠度评价
下载PDF
基岩场地强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统计特征 被引量:23
8
作者 石树中 沈建文 楼梦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00-1304,共5页
根据强地面运动加速度数据,采用经验地震动衰减关系公式,利用回归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竖向地震动与水平向地震动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周期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的比值受震级和震中... 根据强地面运动加速度数据,采用经验地震动衰减关系公式,利用回归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竖向地震动与水平向地震动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周期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的比值受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不同。用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按简单的系数折算成竖向加速度反应谱的做法应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场地 统计特征 强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 水平向地震动 竖向地震动 抗震设计
下载PDF
水平地震激励下储罐液体晃动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文刚 金玉姬 高锐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在考虑地基与储罐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采用有限元法对储罐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液体晃动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罐内液体的晃动是长周期运动,并且是多阶振型的组合。从与小体积罐的比较可以看出,大型储液罐的液面晃动不只是以基本振... 在考虑地基与储罐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采用有限元法对储罐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液体晃动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罐内液体的晃动是长周期运动,并且是多阶振型的组合。从与小体积罐的比较可以看出,大型储液罐的液面晃动不只是以基本振型为主,前几阶振型对液面晃动的贡献也比较显著,并且液面晃动的基本周期比小体积罐的大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罐 水平地震动 相互作用 有限元 液体晃动
下载PDF
水平地震激励下储罐液体晃动与提离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建刚 周利剑 +1 位作者 李晓莉 李庆丽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4-138,共5页
在考虑地基与储罐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采用有限元法对储罐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液面晃动及储罐提离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罐内液体的晃动是长周期运动,其周期受地震动影响。无论是小体积罐还是大体积罐,在一定的地震烈度下均可以发... 在考虑地基与储罐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采用有限元法对储罐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液面晃动及储罐提离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罐内液体的晃动是长周期运动,其周期受地震动影响。无论是小体积罐还是大体积罐,在一定的地震烈度下均可以发生提离,而且储罐发生提离的时刻大多数是在地震动的峰值过后的一段时间内。大体积的储罐的提离明显小于小体积的罐。底板提离区域为月牙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罐 水平地震 相互作用 有限元 晃动和提离
下载PDF
HVSR方法用于地震作用下场地效应分析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荣棉水 李小军 +1 位作者 王振明 吕悦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78-2891,共14页
以美国Garner Valley Downhole Array(GVDA)竖向观测台阵的强震观测记录为基础,利用水平与竖向谱比(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方法与传统谱比方法研究了多次地震作用下竖向台阵场地的波动传播规律,探讨了该场地HVSR... 以美国Garner Valley Downhole Array(GVDA)竖向观测台阵的强震观测记录为基础,利用水平与竖向谱比(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方法与传统谱比方法研究了多次地震作用下竖向台阵场地的波动传播规律,探讨了该场地HVSR曲线与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TF)曲线的差异,综合利用频域求解一维层状场地P、SV波入射情况下场地响应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和合成理论地震图的波数积分法解释了二者差异可能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HVSR方法应用于地震作用下场地效应分析的适用性.研究结论表明:竖向地震动场地效应是HVSR与传递函数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竖向地震动场地效应主要是由竖向地震动中的P波成分引起的.在场地竖向放大可以忽略的频段范围内,HVSR可以作为传递函数研究地震作用下的场地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 强震观测记录 传递函数 场地效应 竖向观测台阵
下载PDF
近断层竖向地震动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宁 刘洪国 +2 位作者 刘平 李忠献 谢礼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0-128,共9页
为研究近断层地区的竖向地震动特性,基于环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数据库选取890组强地震动,研究了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分量峰值比aV/aH与矩震级、断层距、场地条件和断层类型的统计规律,给出近断层竖向加速度与水平加速度峰值... 为研究近断层地区的竖向地震动特性,基于环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数据库选取890组强地震动,研究了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分量峰值比aV/aH与矩震级、断层距、场地条件和断层类型的统计规律,给出近断层竖向加速度与水平加速度峰值比aV/aH的合理取值。采用基于能量的识别方法判定近断层地震动是否包含脉冲,分别研究竖向脉冲和水平脉冲参数与地震参数关系并对比了竖向脉冲和水平脉冲的速度峰值及周期的衰减关系。结果表明:近断层区域竖向加速度与水平加速度峰值比aV/aH受地震参数影响,规范建议值2/3会低估近断层竖向地震;相比较于水平脉冲,竖向脉冲数量少且分布范围小,水平脉冲和竖向脉冲的峰值、周期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竖向地震 加速度峰值比a_V/a_H 竖向脉冲 脉冲分布
下载PDF
远场大地震作用下深软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国兴 战吉艳 +1 位作者 刘建达 李小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91-1599,共9页
针对苏州城区典型地层剖面,建立大尺度深软场地的二维精细化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于深软场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结果表明:①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时的深软场地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明显大于人工波作用... 针对苏州城区典型地层剖面,建立大尺度深软场地的二维精细化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于深软场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结果表明:①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时的深软场地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明显大于人工波作用时的地表PGA,输入地震动特性、土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及其非线性,使不同地表位置的PGA存在明显的变异性;②深软场地的地表设计地震动参数max,max和g T值远远大于现行国家规范或标准的取值,且max随地震动水平的提高而增大;③沿土层深度的PGA折减系数,对深度5 m以浅土层可取1,对深度35 m以深土层可取0.65,对中间深度土层可线性内插;④苏州深软场地土的最大剪应变幅值出现在土层深度10 m附近的窄带区域内,且中震、大震水平时,深度10~20 m的土介质处于弹塑性变形到大变形的过渡阶段,对该深度的地下结构,尤其是细长地下结构的抗震不利。对于类似苏州城区的深软场地,应充分考虑远场大地震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软场地 远场大地震 非线性地震效应 横向不均匀性 设计参数 地震动
下载PDF
淤积泥砂对水平地运动作用时刚性坝面动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进廷 杜修力 张楚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13,共6页
文章基于固体介质、流体介质、液固两相饱和介质的时域显式有限元波动分析方法 ,研究了可压缩库水条件下淤积泥砂对水平地运动作用时刚性坝面上动压力的影响。研究中分析了作为两相介质处理的淤积泥砂的饱和度、厚度、渗透系数和孔隙率... 文章基于固体介质、流体介质、液固两相饱和介质的时域显式有限元波动分析方法 ,研究了可压缩库水条件下淤积泥砂对水平地运动作用时刚性坝面上动压力的影响。研究中分析了作为两相介质处理的淤积泥砂的饱和度、厚度、渗透系数和孔隙率对坝面动压力的影响 ,还比较了作为流固两相介质、单相固体介质、单相重流体介质处理的不同淤积泥砂层模型间的计算结果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积泥砂 水平地运动 坝面动压力 孔隙率 饱和度 渗透系数
下载PDF
海底地震动特性及相关谱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宝魁 王东升 +1 位作者 李宏男 孙治国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43,共6页
利用日本K-NET与美国SEMS台网中海底强震记录研究了海底地震动特性。通过分析水平反应谱、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反应谱的比谱和弹塑性反应谱,比较了海底与陆地地震动的区别。发现海底竖向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明显更低。在大于0.2s的周期段,... 利用日本K-NET与美国SEMS台网中海底强震记录研究了海底地震动特性。通过分析水平反应谱、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反应谱的比谱和弹塑性反应谱,比较了海底与陆地地震动的区别。发现海底竖向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明显更低。在大于0.2s的周期段,海底水平地震动反应谱大于陆地谱值,而且海底谱具有更长的特征周期,并随震中距增长而增大。此外,海底地震动的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反应比谱与陆地地震动的差异很大,在小于1s的中短周期段海底地震动的比谱明显更小。根据不同的震级与震中距的真实地震动记录,提出了中等地震下不同震中距海底地震动比谱的简化设计方程。最后,比较了海底与陆地地震动的弹塑性反应谱,可知总体上海底与陆地的等延性强度折减系数谱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动 弹性反应谱 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反应比谱 等延性强度折减系数谱
下载PDF
汶川地震竖向地震动衰减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平 罗奇峰 陈兴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为系统研究汶川地震的竖向地震动特征,回归出了汶川地震的竖向地震动衰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场地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对竖向地震动的影响;分析竖向加速度反应谱(a PS,阻尼比0.05)的特征,并提出一个简单的竖向设计反应谱;利用竖向和水平... 为系统研究汶川地震的竖向地震动特征,回归出了汶川地震的竖向地震动衰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场地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对竖向地震动的影响;分析竖向加速度反应谱(a PS,阻尼比0.05)的特征,并提出一个简单的竖向设计反应谱;利用竖向和水平向地震动衰减关系直接得到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向比(V/H)的关系,分析不同距离不同周期V/H的特征.结果表明:竖向地震动受场地效应和上/下盘效应的影响;竖向反应谱和水平向反应谱在卓越周期、特征周期、峰值的震荡周期跨度及下降段的衰减速率都存在较大的差异;V/H离散性较大,且在不同周期不同距离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而V/H的场地效应和上/下盘效应是由竖向和水平向地震动的场地效应和上/下盘效应的强弱不同造成的;加速度反应谱的V/H呈现出两个极值的“马鞍型”,但在不同距离具有不同的特征,近场最大极值出现在高频段(t<0.1 s),而远场最大极值出现在低频段(t>1 s).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竖向地震动的研究到应用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不断完善竖向设计反应谱,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利用V/H的关系求关键点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竖向地震动 衰减关系 反应谱 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向比
下载PDF
基于台阵记录的土层山体场地效应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卢育霞 刘琨 +2 位作者 王良 魏来 李少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1-954,共14页
选取2008年5月25日至8月7日期间由甘肃省文县上城山地形效应台阵获取的12次汶川地震余震事件(MS≥4.0),在分析其地震动基本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参考场地谱比(RSSR)法和水平-竖向谱比(HVSR)法,研究了不同地震作用下上城山地形台阵的场地效... 选取2008年5月25日至8月7日期间由甘肃省文县上城山地形效应台阵获取的12次汶川地震余震事件(MS≥4.0),在分析其地震动基本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参考场地谱比(RSSR)法和水平-竖向谱比(HVSR)法,研究了不同地震作用下上城山地形台阵的场地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高程和覆盖层的增加,记录台站地震动的PGA呈增大趋势,地震频谱形状由宽变窄;上城山台阵记录到的地震波在地形基阶频段(2—4 Hz)和浅部土层频段(7—9Hz)的幅值明显放大,RSSR曲线显示山顶NS向的土层频段谱比大于山体地形频段谱比;由于土层山体竖向地震动在中高频段放大,使得HVSR方法谱比结果在中高频段较RSSR方法所得结果明显偏低,而在山体基阶频段附近两种方法的谱比值接近.松散土层山体的台阵记录特征体现了地形和土层对地震动的联合作用,揭示了强震区起伏地形场地震害加重及地震滑坡集中发生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阵记录 地形-土层联合效应 参考场地谱比 水平-竖向谱比 地面运动
下载PDF
基于不同地震事件数据的竖向地震动特性统计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建平 魏宏亮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27-133,共7页
选取9次不同地震事件的86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对其地震动参数进行分析,重点选择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峰值加速度比、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反应谱及竖向与水平卓越周期比等进行统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竖向与水平峰值加速度比的平均值为0.78,且大... 选取9次不同地震事件的86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对其地震动参数进行分析,重点选择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峰值加速度比、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反应谱及竖向与水平卓越周期比等进行统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竖向与水平峰值加速度比的平均值为0.78,且大约60%台站的峰值加速度比大于2/3;随着震中距的增大,竖向与水平峰值加速度比总体上呈减小趋势;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反应谱比曲线在周期0~6s内大致呈"Z"字形;竖向加速度反应谱和水平加速度反应谱的谱形有较大差异,且竖向反应谱达到最大值的周期值明显小于水平反应谱达到最大值的周期值;绝大多数台站竖向与水平卓越周期比小于1.0,且该比值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呈增大趋势。在此基础上,建议抗震设计规范对竖向地震影响系数的取值及衰减指数、特征周期等做单独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地震动 峰值加速度比 反应谱 卓越周期
下载PDF
美国西部水平向基岩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亮 俞言祥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54-260,共7页
利用新近补充的美国西部地区宽频带速度基岩记录,对水平向基岩5%阻尼比地震动反应谱衰减关系的长周期段(T=3~10 s)进行了重新拟合,并将其与短周期反应谱衰减关系(T=0.04~6.00 s)在周期2.0 s附近进行对接。基于新得到的长周期范围0.04~10... 利用新近补充的美国西部地区宽频带速度基岩记录,对水平向基岩5%阻尼比地震动反应谱衰减关系的长周期段(T=3~10 s)进行了重新拟合,并将其与短周期反应谱衰减关系(T=0.04~6.00 s)在周期2.0 s附近进行对接。基于新得到的长周期范围0.04~10.00 s的衰减模型,对离散标准差、远场区域归一化反应谱特性等进行了分析。新得到的衰减关系使用的技术方法和强震数据集等与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项目编图采用的相一致,适用范围为M s5.0~8.0,震中距0~50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面运动 衰减关系 水平向地震动 长周期反应谱
下载PDF
不同法规关于核动力厂竖向地震动要求的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侯春林 李小军 +2 位作者 潘蓉 杨宇 王树国 《核安全》 2015年第1期50-55,37,共7页
基于竖向地震动在核动力厂抗震分析及其在设备抗震试验鉴定中的重要性,本文总结了中国核电工程引用的法规在竖向地震动方面的规定,依据各个法规内容解读可能确定的竖向地震动,从而确定了4种相应的竖向地震反应谱。最后,结合中国核动力... 基于竖向地震动在核动力厂抗震分析及其在设备抗震试验鉴定中的重要性,本文总结了中国核电工程引用的法规在竖向地震动方面的规定,依据各个法规内容解读可能确定的竖向地震动,从而确定了4种相应的竖向地震反应谱。最后,结合中国核动力厂地震安全性评价要求以及压水堆M310、EPR、AP1000和CAP1400等机组竖向地震动设计的实际情况,说明竖向地震动的选取应区分近场、远场地震的影响,中国现用的法规和规范仍需进一步完善竖向地震动选取的规定。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核动力厂抗震设计和核安全审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动力厂结构 设备抗震鉴定 竖向地震动 水平向地震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