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对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运行的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玥 王凤玉 《化工高等教育》 2023年第1期32-38,共7页
跨学科研究在推动研究型大学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实施Bio-X计划,构建了便于跨学科交流合作的科研平台,形成了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高效的团队组织运行机制及资金良性运转机制,使之成为美... 跨学科研究在推动研究型大学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实施Bio-X计划,构建了便于跨学科交流合作的科研平台,形成了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高效的团队组织运行机制及资金良性运转机制,使之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典范。分析Bio-X计划成功的运行机制,将对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 运行机制 斯坦福大学 bio-x计划
下载PDF
面向科技前沿的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以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为例 被引量:25
2
作者 毕颖 杨小渝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5-173,共9页
协同创新是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提升创新能力的手段,也是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路径。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作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典范,面向科技前沿,研究通过资源有效整合进行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 协同创新是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提升创新能力的手段,也是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路径。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作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典范,面向科技前沿,研究通过资源有效整合进行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在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和实践。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可为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提供经验借鉴:在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在组织管理体制层面,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以确保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管理体制有益于协同创新;在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层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产学协同创新"无缝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x计划 科技前沿 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 协同创新
下载PDF
新世纪中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Bio-X”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志鸿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9,共9页
近二年国际上正掀起建立以生物科学为中心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所等实体的热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等人组建的“Bio -X”研究中心。Bio -X中的Bio为生物学 ,X泛指物理学、化学、工... 近二年国际上正掀起建立以生物科学为中心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所等实体的热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等人组建的“Bio -X”研究中心。Bio -X中的Bio为生物学 ,X泛指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医学等其它学科。在新世纪到来之时 ,生物科学中有不少迅速发展的领域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共同研究和参与 ,特别是 :后基因组、基于同步辐射的结构生物学、单分子测量、纳米技术、脑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x 交叉学科 后基因组 单分子测量 脑科学 物理学
下载PDF
美国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借鉴及启示——以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董樊丽 聂文洁 张兵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1-167,共7页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对于高校科研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学科交叉最早起源于美国,对美国高校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产生...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对于高校科研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学科交叉最早起源于美国,对美国高校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是美国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典范,其在平台组织、管理制度、资金投入、设备共享、人才团队、考核评价、成果归属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对于我国高校建设创新型学科组织模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融合 bio-x计划 跨学科 借鉴与启示
下载PDF
BiOX及BiOCl_xBr_yI_(1-x-y)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家琦 张秀芳 马春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4-278,共5页
以Bi(NO_3)_3·5H_2O、KCl、KBr和KI为原料,采用乙二醇溶剂热法制备了BiOX(X=Cl,Br,I)光催化剂及BiOClxBryI1-x-y复合体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对制得光催化剂的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学特性等... 以Bi(NO_3)_3·5H_2O、KCl、KBr和KI为原料,采用乙二醇溶剂热法制备了BiOX(X=Cl,Br,I)光催化剂及BiOClxBryI1-x-y复合体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对制得光催化剂的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学特性等进行表征。以罗丹明B为目标污染物,氙灯模拟可见光,对光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乙二醇溶剂热法制备的卤氧化铋系列光催化剂形貌均成三维花球状;在反应温度为160℃、反应时间为12h的条件下,随着卤素原子序数的增加,BiOCl、BiOBr和BiOI的光催化活性逐渐增强;将BiOCl、BiOBr和BiOI进行复合,复合体光催化性能明显提高;Cl、Br、I摩尔比为1∶1∶1时复合体的光催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剂 卤氧化铋 溶剂热法 可见光 罗丹明B
下载PDF
基于Bio-X思维的科教融合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6
作者 曾凡力 司贺龙 +3 位作者 吴立柱 张新杰 王冬梅 候春燕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35-39,共5页
在科教融合世界潮流和我国“双一流”建设引领下,河北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针对地方高校生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围绕生命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建立了基于Bio-X思维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解... 在科教融合世界潮流和我国“双一流”建设引领下,河北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针对地方高校生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围绕生命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建立了基于Bio-X思维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教学科研矛盾”的普遍现状。以河北农业大学Bio-X科教融合育人体系为例,对Bio-X的科教融合策略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育人体系中“Bio-X创新科研综合实训”专创融合课程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及科教融合实践中的新思路,对从根本上加快生命学科本科教学以适应社会变革状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x思维 科教融合 学科交叉 创新教育 课程实训 新农科 新工科
下载PDF
唐菖蒲响应电子束转靶X射线辐照的生物学效应和辐射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黎熠睿 王丹 +4 位作者 湛晓蝶 许程航 徐龙水 邓善文 陈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49-1058,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电子束转靶X射线辐射处理对不同品种唐菖蒲VM_1、VM_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选用道兰、白色昌盛、湖岸、柏辽兹、贝多芬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0(CK)、25、50、75、100 Gy共5个辐射处理,通过调查种球繁殖率、种球直径、... 为探究不同电子束转靶X射线辐射处理对不同品种唐菖蒲VM_1、VM_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选用道兰、白色昌盛、湖岸、柏辽兹、贝多芬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0(CK)、25、50、75、100 Gy共5个辐射处理,通过调查种球繁殖率、种球直径、发芽率、株高、叶面积、形态变化、开花等指标,研究电子束转靶X射线辐射对唐菖蒲的生物学效应和辐射敏感性。结果表明,25 Gy处理有利于种球的繁殖、膨大和萌发,可促进不同品种唐菖蒲的生长发育。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辐射处理对唐菖蒲各品种VM_1种球发芽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抑制VM_2种球发芽;通过建立半致死剂量回归方程得出道兰、湖岸、柏辽兹、白色昌盛和贝多芬5个品种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78.00、48.24、87.07、47.69和86.81 Gy,5个品种的唐菖蒲辐射敏感性由弱到强依次为柏辽兹<贝多芬<道兰<湖岸<白色昌盛。从生长发育来看,X射线辐射产生的损伤效应具有滞后性,VM_1植株受到的生长影响极小。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75~100 Gy辐射处理对VM_2植株的抑制程度增大,且易诱发更多的植株形态变异,主要表现为叶片短小且互相套迭、叶连呈锥形、叶色变异等;电镜观察发现变异植株的叶片沟壑、凸起和气孔变化明显。此外,25 Gy处理后的柏辽兹和道兰VM_2可再次开花,且性状优于对照,但花粉辐射损伤严重。综合各指标得出,电子束转靶X射线对唐菖蒲生长发育具有低促高抑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利用X射线辐射诱变育种方法培育高品质唐菖蒲品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菖蒲 电子束转靶x射线 生物学效应 辐射敏感性
下载PDF
生物基脱硝技术在催化裂化装置应用总结
8
作者 鲍积才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8期24-27,共4页
介绍了非氨生物基无触媒宽温脱硝技术在某企业2.8 Mt/a催化裂化装置余热锅炉烟气脱硝中的应用情况。分别选取装置在2022年和2023年同时期且参数接近的工况,考察了生物基脱硝剂的脱硝效果。结果表明:加剂前后,催化裂化装置外排烟气中NO_... 介绍了非氨生物基无触媒宽温脱硝技术在某企业2.8 Mt/a催化裂化装置余热锅炉烟气脱硝中的应用情况。分别选取装置在2022年和2023年同时期且参数接近的工况,考察了生物基脱硝剂的脱硝效果。结果表明:加剂前后,催化裂化装置外排烟气中NO_(x)的质量浓度由150 mg/m^(3)降至56 mg/m^(3),满足当地烟气NO_(x)环保排放要求;非氨基脱硝助剂喷淋在余热锅炉炉膛中,未影响到炉膛温度(温度保持在790℃左右);余热锅炉烟气压力降和出口温度无明显变化;非氨基脱硝助剂在余热锅炉炉膛中与烟气中NO_(x)充分反应,外排废水COD(化学需氧量)为8~25 mg/L、氨氮(NH_(3)-N)的质量浓度为0.2~0.7 mg/L,达到厂控环保指标要求。生物基脱硝技术在催化裂化装置余热锅炉烟气脱硝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实现了企业外排烟气脱硝安全环保以及装置平稳长周期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脱硝技术 催化裂化装置 NO_(x)含量 炉膛温度 炉膛压力 锅炉排烟温度 COD NH_(3)-N
下载PDF
高能X射线肿瘤照射靶区的生物学位置的实验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圈世 孙涛 +7 位作者 黎鋆 靳跃辉 李子彧 杨超杰 曾骏 韩吉辉 孙启银 涂文勇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1期2329-2333,共5页
目的:研究50MV高能X射线照射患者时光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发射核11C、15O在PET的显象技术及信息,探讨用该信息定量研究照射的肿瘤生物靶区准确度和剂量分布情况。方法:50MV的X射线照射圆柱体模后快速置于PET上扫描显像和数据处理,确定射... 目的:研究50MV高能X射线照射患者时光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发射核11C、15O在PET的显象技术及信息,探讨用该信息定量研究照射的肿瘤生物靶区准确度和剂量分布情况。方法:50MV的X射线照射圆柱体模后快速置于PET上扫描显像和数据处理,确定射野轨迹和照射区大小并与物理射野大小比较,确定11C活度分布,研究11C显像位置和显像强度与照射靶区和照射剂量的关系。结果:50MVX线2Gy照射可在PET上获得清晰的11C显像图,并能准确分析出照射轨迹和照射位置,精度达1.0mm;在射线离轴方向上,11C的活度曲线与TPS计算的剂量曲线一致;而在射线轴向上,11C的活度曲线与TPS计算的深度剂量曲线差别很大。结论:50MVX线2Gy照射体模光核反应产生正电子发射核11C可在PET上显像,显像的位置可对照射靶区的准确度进行生物学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x射线 光核反应 PET/CT 生物学验证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Sandstone Cemented by Microbe Cement Using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被引量:4
10
作者 RONG Hui QIAN Chunxia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1134-1139,共6页
The bio-sandstone, which was cemented by microbe cement, was firstly prepared, and then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process was studied by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X-CT) techniqu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 The bio-sandstone, which was cemented by microbe cement, was firstly prepared, and then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process was studied by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X-CT) techniqu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crostructure of bio-sandstone becomes den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e. The evolution of inner structure at different positions is different due to the different contents of microbial induced precipitation calcite. Besides, the increase rate of microbial induced precipitation calcite gradually decreases because of the reduction of microbe absorption content with the decreasing pore size in bio-sandst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e cement bio-sandston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ALCITE
下载PDF
Loose Sand Particles Cemented by Chem/Bio-BaHPO_4 Powder
11
作者 YU Xiaoniu QIAN Chunxian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8年第5期1288-1292,共5页
Bacillus subtilis was selected as the suitable microorganism,which could produc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constantly hydrolyzed phosphate monoester in the mixture solution of bacteria with substrate,and then the PO4^3... Bacillus subtilis was selected as the suitable microorganism,which could produc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constantly hydrolyzed phosphate monoester in the mixture solution of bacteria with substrate,and then the PO4^3-was obtained.Bio-phosphate cement was prepared by alkaline earth element(Ba)ions reacting with PO4^3-in the mixture solution.Structure,size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bio-phosphate cement were characterized by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S),X-ray diffraction(XR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nd particle size analysis.The average crystallite sizes of chem-BaHPO4 and bio-BaHPO4corresponded to 11.99 and 24.13μm,respectively.Chem-BaHPO4 and bio-BaHPO4 were then adopted to bind loose sand particle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oose sand particles can be well cemented by the bio-BaHPO4powder into a bio-sandstone with a certain mechanical properties,and the averag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bio-sandstones can be up to 0.83 MPa when the curing time was 14 d.Along with the method in future studies,there will be multiple new opportunities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for instance,the treatment of sandy soil foundation,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contaminated soil,and so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subtilis bio-phosphate cement x-ray technique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compressive strength
下载PDF
催化裂化装置非氨生物基还原脱硝技术工业试验总结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振领 王煜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3年第8期24-27,32,共5页
针对催化裂化装置实际生产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脱硝存在运行成本高、床层有压力降、SO_(2)氧化导致烟气蓝烟拖尾严重及后续脱硝技术路线如何选择的问题,开展了非氨生物基还原脱硝技术的工业试验并进行了技术分析。结果表明:非氨... 针对催化裂化装置实际生产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脱硝存在运行成本高、床层有压力降、SO_(2)氧化导致烟气蓝烟拖尾严重及后续脱硝技术路线如何选择的问题,开展了非氨生物基还原脱硝技术的工业试验并进行了技术分析。结果表明:非氨脱硝还原技术用于不完全再生催化裂化装置CO余热锅炉,在喷雾覆盖面积仅占烟气流通总截面积30%~40%的有限条件下,可将烟气中NO_(x)质量浓度由130.6 mg/m^(3)降至44.8 mg/m^(3),NO_(x)平均脱除率为65.8%,满足烟气NO_(x)环保排放指标要求,同时可避免烟气中SO_(2)氧化成SO_(3),减少烟气中蓝色烟羽的生成,对外排含盐污水COD(化学需氧量)、NH_(3)^(-)N等指标以及CO余热锅炉的平稳运行无影响;对新建装置而言,采用非氨脱硝还原技术替代SCR技术,可降低设备投资和操作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装置 非氨生物基还原脱硝 SCR脱硝 不完全再生 NOx浓度 SO_(3)浓度 COD NH_(3)^(-)N
下载PDF
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有效组织模式研究——基于斯坦福大学Bio-x跨学科研究计划的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25
13
作者 陈勇 邹晓东 +3 位作者 陈艾华 陈婵 王锋雷 柳宏志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6-350,共5页
跨学科研究是当代高校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组织跨学科研究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在跨学科研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跨学科研究是当代高校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组织跨学科研究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在跨学科研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科学的跨学科战略规划、创新创业的组织文化、有效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实体运作的体制及项目驱动的机制、与产业界紧密联系等成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斯坦福大学B io-x跨学科研究计划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中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的有效组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 bio-x计划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启示
原文传递
假单胞菌DN-1再生NO络合吸收液的特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荆国华 李伟 +2 位作者 施耀 马碧瑶 谭天恩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63-166,共4页
FeⅡ(EDTA)络合吸收脱除NO吸收速率快 ,吸收容量大 ,但是存在吸收液再生方面的缺陷 .实验用自行分离得到的假单胞菌DN 1 ,将吸收液中的FeⅡ(EDTA)NO还原为N2 而进行再生 .考察了不同碳源种类、碳源量、菌种量、pH值、温度、络合物浓度... FeⅡ(EDTA)络合吸收脱除NO吸收速率快 ,吸收容量大 ,但是存在吸收液再生方面的缺陷 .实验用自行分离得到的假单胞菌DN 1 ,将吸收液中的FeⅡ(EDTA)NO还原为N2 而进行再生 .考察了不同碳源种类、碳源量、菌种量、pH值、温度、络合物浓度等条件下该菌种对FeⅡ(EDTA)NO的还原情况 .结果表明 ,葡萄糖比醋酸钠、柠檬酸三钠和乙醇等更适合于作为该体系的外加碳源 .当FeⅡ(EDTA)NO浓度为 6 5 0mmol·L-1 时 ,添加 2 5 0mg·L-1 的葡萄糖就能满足微生物的反应需要 ;DN 1还原适宜温度范围为 4 0~ 4 5℃ ,适宜pH值为 6 9~ 7 2 ;还原速率随菌体接种量的增多而加快 ;而FeⅡ(EDTA)NO浓度小于 1 1 8mmol·L-1 时 ,还原速率随着络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超过这一浓度 ,还原速率不再随络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吸收液 微生物还原 NOx 假单胞菌
下载PDF
生物质型煤燃烧污染特性的理论分析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伟军 刘兴家 +1 位作者 李松生 谢毓麟 《洁净煤技术》 CAS 1998年第4期40-44,共5页
提出了生物质型煤燃烧污染特性的理论基础,经大量燃烧污染特性的试验测量及分析,得出一些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燃烧及型煤配料规律,试验结论与理论分析是相符合的,实测的结论对生物质型煤锅炉设计、燃烧运行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生物质型煤 低氮氧化物燃烧 污染 燃烧 煤炭
下载PDF
在轨服务中的仿生抗冲击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鑫 岳晓奎 +1 位作者 代洪华 袁建平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00-1007,共8页
针对在轨服务航天器末端执行器在抓捕目标时由于速度不匹配而产生的振动问题,本文受自然界中高速奔跑的袋鼠腿部结构启发,将嵌套仿生X形结构安装在服务航天器机械臂和抓捕机构之间,来抑制由碰撞所产生的抓捕后振动。通过对此系统在受到... 针对在轨服务航天器末端执行器在抓捕目标时由于速度不匹配而产生的振动问题,本文受自然界中高速奔跑的袋鼠腿部结构启发,将嵌套仿生X形结构安装在服务航天器机械臂和抓捕机构之间,来抑制由碰撞所产生的抓捕后振动。通过对此系统在受到外冲击力下进行建模分析,并与传统的弹簧质量阻尼器和单层仿生X形结构的隔振性能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此嵌套仿生X形结构隔振系统具有更好的振动隔离效果,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航天器抓捕后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服务 嵌套仿生x形结构 振动隔离 冲击力
下载PDF
漆酶体系酶解马尾松浆表面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尤纪雪 王玉秀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41,共5页
对漆酶/介体体系(LMS)、由白腐菌直接合成的漆酶/木聚糖酶体系(LXS)以及复配的漆酶/木聚糖酶体系(L+X)3种漆酶体系降解木质素的能力进行比较,并应用扫描电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面分析等手段从微观角度探讨了酶处理降解木质素的机... 对漆酶/介体体系(LMS)、由白腐菌直接合成的漆酶/木聚糖酶体系(LXS)以及复配的漆酶/木聚糖酶体系(L+X)3种漆酶体系降解木质素的能力进行比较,并应用扫描电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面分析等手段从微观角度探讨了酶处理降解木质素的机理。结果表明,L+X降解木质素的能力不如LXS和LMS,若用L+X取代LMS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浆料的XPS表面分析,进一步证明了LXS具有与LMS相似的木质素降解能力,用LXS完全可以代替LMS用于生物制浆和生物漂白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木聚糖酶体系 漆酶/介体体系 木质素脱除 xPS分析
下载PDF
关于针灸学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若干认识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汉平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6,共3页
从针灸学的内涵及其与生命科学的关系出发 ,联系国内外针灸学术界现状 ,就 2 1世纪针灸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发表见解。认为针灸学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学科 ,针灸学和针灸 (疗法 )是既密切相关又明显有别的研究领域 ;没有创造就没有针灸... 从针灸学的内涵及其与生命科学的关系出发 ,联系国内外针灸学术界现状 ,就 2 1世纪针灸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发表见解。认为针灸学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学科 ,针灸学和针灸 (疗法 )是既密切相关又明显有别的研究领域 ;没有创造就没有针灸学的传统 ,要正确认识针灸现代化涵义和理论技术产品的关系以发展“针灸产品” ;要从生命科学高度思考针灸学研究 ,贯彻《针灸临床研究指南》以提高临床研究水平。提出借助BIO X模式开展针灸学多学科协作研究 ,推进针灸学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思路 针灸学 生命科学 bio-x模式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大学跨学科组织生态治理案例研究:基于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的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坤 王方芳 王振维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年第7期661-664,共4页
大学跨学科组织是一个类生态系统,其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生态式的、自我发展演进的过程。以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为例,从生态视野与实践层面,分析其组织运行与发展特点;即:确立了清晰、稳定的组织战略,拥有跨学科战略意识的学科... 大学跨学科组织是一个类生态系统,其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生态式的、自我发展演进的过程。以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为例,从生态视野与实践层面,分析其组织运行与发展特点;即:确立了清晰、稳定的组织战略,拥有跨学科战略意识的学科带头人和优良的研究队伍,具备完善的跨学科研究基础设施,获得学校的行政资源和经费支持,打造了严谨与宽松的文化氛围,建立了有效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形成了丰富的跨学科研究合作关系网,实施了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注重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人才培养相结合。同时发现,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潜藏了生态治理的基因,蕴涵了生态学共同演进理念,呈现出生态发展演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组织 生态治理 案例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
原文传递
弹簧芯状活检针在CT导向经皮肝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顾玉明 祖茂衡 +3 位作者 徐浩 李国钧 张庆桥 魏宁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524-526,共3页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应用弹簧芯状活检针行经皮肝穿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 18例 ,所有病例均在CT引导下穿刺到达预定位置 ,使用弹簧芯状活检针穿刺取材。穿刺部位分别为 :肝右叶12例 ,肝左叶 5例 ,肝尾叶 1例。病...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应用弹簧芯状活检针行经皮肝穿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 18例 ,所有病例均在CT引导下穿刺到达预定位置 ,使用弹簧芯状活检针穿刺取材。穿刺部位分别为 :肝右叶12例 ,肝左叶 5例 ,肝尾叶 1例。病灶直径 2~ 14cm。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 10 0 %。 17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得到病理诊断 ,原发性肝癌 11例 ,转移性腺癌 5例 ,局灶结节性增生 1例 ,活检确诊率 94.4% ;1例未找到病变组织。穿刺后出现肝被膜下少量积血和肝区疼痛伴一过性低血压各 1例。结论 CT引导下应用弹簧芯状活检针行经皮肝穿刺是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一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芯状活检针 CT导向 经皮肝穿刺 活检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