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O_(2)/Bi_(4)Ti_(3)O_(12)复合光阳极的制备及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1
作者 崔雯娜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836-840,共5页
合成了钛酸铋/二氧化钛(TiO_(2)/BTO)复合纳米棒阵列,并研究了其光电催化性能。通过水热法制备了TiO_(2)纳米棒阵列,采用凝胶-溶胶法在TiO_(2)纳米棒阵列表面复合Bi_(4)Ti_(3)O_(12)(BTO)薄膜获得TiO_(2)/BTO复合纳米棒阵列。结果表明,T... 合成了钛酸铋/二氧化钛(TiO_(2)/BTO)复合纳米棒阵列,并研究了其光电催化性能。通过水热法制备了TiO_(2)纳米棒阵列,采用凝胶-溶胶法在TiO_(2)纳米棒阵列表面复合Bi_(4)Ti_(3)O_(12)(BTO)薄膜获得TiO_(2)/BTO复合纳米棒阵列。结果表明,TiO_(2)/BTO复合纳米棒阵列形貌均一、结晶良好。光电催化测试表明,由于BTO对可见光吸收的增加以及与TiO_(2)间形成的半导体异质结,TiO_(2)/BTO复合纳米棒阵列的光电化学性能均高于纯的TiO_(2)纳米棒阵列,最优TiO_(2)/BTO复合光阳极的光电流密度达0.6 m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铋 二氧化钛 纳米棒阵列 光电催化
下载PDF
Fabrication of g-C_(3)N_(4) nanosheet/Bi_(5)O_(7)Br/NH_(2)-MIL-88B(Fe)nanocomposites:Double S-scheme photocatalysts with impressive performance for the removal of antibiotics under visible light 被引量:1
2
作者 Nasrin Sedaghati Aziz Habibi-Yangjeh Alireza Khatae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363-1374,共12页
Novel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_(3)N_(4))nanosheet/Bi_(5)O_(7)Br/NH_(2)-MIL-88B(Fe)photocatalysts(denoted as GCN-NSh/Bi_(5)O_(7)Br/FeMOF,in which MOF is metal–organic framework)with double S-scheme heterojunctions... Novel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_(3)N_(4))nanosheet/Bi_(5)O_(7)Br/NH_(2)-MIL-88B(Fe)photocatalysts(denoted as GCN-NSh/Bi_(5)O_(7)Br/FeMOF,in which MOF is metal–organic framework)with double S-scheme heterojunctions were synthesized by a facile solvothermal route.The resultant materials were examin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meter(XPS),X-ray diffraction(XR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HRTEM),photo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PL),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UV-Vis diffuse reflection spectroscopy(UV-vis DRS),photocurrent density,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and Brunauer–Emmett–Teller(BET)analyses.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Fe-MOF with GCN-NSh/Bi_(5)O_(7)Br,the removal constant of tetracycline over the optimal GCN-NSh/Bi_(5)O_(7)Br/Fe-MOF(15wt%)nanocomposite was promoted 33 time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pristine GCN.The GCN-NSh/Bi_(5)O_(7)Br/Fe-MOF(15wt%)nanocomposite showed superior photoactivity to azithromycin,metronidazole,and cephalexin removal that was 36.4,20.2,and 14.6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GCN,respectively.Radical quenching tests showed that·O_(2)-and h+mainly contributed to the elimination reaction.In addition,the nanocomposite maintained excellent activity after 4 successive cycles.Based on the developed n–n heterojunctions among n-GCN-NSh,n-Bi_(5)O_(7)Br,and n-Fe-MOF semiconductors,the double S-scheme charge transfer mechanism was proposed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elected antibio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nanosheet/bi_(5)o_(7)br/NH_(2)-MIL-88B(F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double S-scheme heterojunctions ANTIbioTICS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下载PDF
Layer-Contacted Graphene-Like BN/Ultrathin Bi_(3)O_(4)Br Stacking for Boosting Photocatalytic Molecular Oxygen Activation
3
作者 Jun Di Yan Li +5 位作者 Yi Zhang Yiling Liu Suwei Wang Yao Wu Huaming Li Jiexiang Xia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23年第3期235-245,共11页
Novel graphene-like boron nitride(BN)/Bi_(3)O_(4)Br photocatalysts have been controllably synthesized through a facile solvothermal method for the first time. Layer contact stacking between graphene-like BN and ultrat... Novel graphene-like boron nitride(BN)/Bi_(3)O_(4)Br photocatalysts have been controllably synthesized through a facile solvothermal method for the first time. Layer contact stacking between graphene-like BN and ultrathin Bi_(3)O_(4)Br was achieved with strong interaction. Dehalogenation is designed to harvest more visible light, and the ultrathin structure of Bi_(3)O_(4)Br is designed to accelerate charge transfer from inside to the surface. After graphene-like BN was engineere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greatly improved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Graphene-like BN can act as a surface electron-withdrawing center and adsorption center, facilitating molecular oxygen activation. O_(2)^(·-)was determined to be the main active species during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through analyses of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and XPS valence band spect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like boron nitride(BN) bi_(3)o_(4)br PHoToCATALYTIC Molecular oxygen activation
下载PDF
B位Mn/W共掺杂对Bi_(4)Ti_(3)O_(12)铋层状压电陶瓷的电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梁志豪 黄荣厦 张艺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9-726,共8页
采用直接反应烧结法制备Mn/W共掺杂的Bi_(4)Ti_(3-x)(Mn_(1/3)W_(2/3))_(x)O_(12)(BITMW-100x,0.01<x<0.07)铋层状高温压电陶瓷,研究Mn/W掺杂含量对BITMW-100x陶瓷的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XRD图谱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表现出单一... 采用直接反应烧结法制备Mn/W共掺杂的Bi_(4)Ti_(3-x)(Mn_(1/3)W_(2/3))_(x)O_(12)(BITMW-100x,0.01<x<0.07)铋层状高温压电陶瓷,研究Mn/W掺杂含量对BITMW-100x陶瓷的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XRD图谱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表现出单一相。随着Mn/W掺杂含量的增加,SEM图谱中观察到陶瓷晶粒的尺寸呈现先变大后变小的趋势。介温图谱中发现Mn/W的掺杂能有效抑制Bi_(4)Ti_(3)O_(12)陶瓷样品的介电损耗,同时居里温度也呈现小幅度下降。Mn/W在取代Ti离子后能减少Bi_(4)Ti_(3)O_(12)陶瓷的氧空位缺陷浓度,减少氧空位对电畴的钉扎效应,提升压电系数。当Mn/W掺杂含量x=0.05时,陶瓷样品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介电损耗(tanδ)为0.7%,居里温度为674℃,压电常数(d_(33))为18.1pC·N^(-1),同时压电常数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陶瓷 bi_(4)Ti_(3)o_(12) B位掺杂 铁电 铋层状结构
下载PDF
Ag/Bi_(5)O_(7)I/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
作者 刘一诺 魏树权 +1 位作者 徐丹丹 李刚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57-63,共7页
结合光还原法和物理混合的方法合成了新型光催化Ag/Bi_(5)O_(7)I/g-C_(3)N_(4)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BET)、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光致发光... 结合光还原法和物理混合的方法合成了新型光催化Ag/Bi_(5)O_(7)I/g-C_(3)N_(4)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BET)、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光致发光光谱(PL)等方法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Ag/Bi_(5)O_(7)I/g-C_(3)N_(4)复合材料的可见光降解能力比纯Bi_(5)O_(7)I,g-C_(3)N_(4)和Bi_(5)O_(7)I/g-C_(3)N_(4)复合材料明显提升.其中样品1wt%-Ag/Bi_(5)O_(7)I/g-C_(3)N_(4)性能最好,在60 min内对甲基橙(MO)的降解效率达到9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 bi_(5)o_(7)I g-C_(3)N_(4) 光催化 可见光降解
下载PDF
PO_(4)^(3-)掺杂Bi_(2)O_(2)CO_(3)/Bi^(0)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6
作者 马珑珑 秦立波 +3 位作者 田亚洋 秦鹂 杨志 杨超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8,共11页
构建氧空位以及附着金属单质Bi(Bi^(0))是增强半导体材料光吸收性能、促进半导体光生载流子分离的有效方法。通过简单的共沉淀法及氢气热还原成功制备了PO_(4)^(3-)掺杂Bi_(2)O_(2)CO_(3)附着Bi^(0)(Bi-P-BOC)的可见光催化剂,并对其在... 构建氧空位以及附着金属单质Bi(Bi^(0))是增强半导体材料光吸收性能、促进半导体光生载流子分离的有效方法。通过简单的共沉淀法及氢气热还原成功制备了PO_(4)^(3-)掺杂Bi_(2)O_(2)CO_(3)附着Bi^(0)(Bi-P-BOC)的可见光催化剂,并对其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氧氟沙星(OFX)的性能及机理进行了研究。材料表征结果表明BOC随着PO_(4)^(3-)的均匀掺杂,可见光吸收能力增强,表面缺陷增多,比表面积增大。而随着氢气热还原,BOC表面形成Bi^(0)的同时也原位构建了大量的氧空位。可见光催化性能测试表明,Bi-P-BOC可以在180 min内降解约85%的OFX,降解速率为0.013 0 min^(-1),是BOC降解速率的8倍。Bi-P-BOC光催化降解机理表明其具有更好的可见光吸收能力,Bi^(0)以及氧空位的存在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h+是其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主要的活性氧物种(ROS),此外,^(1)O_(2)和·O_(2)-也对降解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_(4)^(3-)掺杂bi_(2)o_(2)Co_(3) 金属bi 氧空位 可见光催化 氧氟沙星
下载PDF
高催化活性2D/2D Ti_(3)C_(2)/Bi_(4)O_(5)Br_(2)纳米片异质结的构建及其可见光催化去除NO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晓庆 杨华琳 +7 位作者 卢欢 丁皓璇 童妍心 饶斐 张鑫 申茜 高健智 朱刚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0-158,共9页
本研究采用水热法构建出2D/2D Ti_(3)C_(2)/Bi_(4)O_(5)Br_(2)纳米异质结,在可见光下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对NO的光催化去除能力。实验表明,15%Ti_(3)C_(2)/Bi_(4)O_(5)Br_(2)对NO的光催化去除效率相比纯Bi_(4)O_(5)Br_(2)显著提高:其降解... 本研究采用水热法构建出2D/2D Ti_(3)C_(2)/Bi_(4)O_(5)Br_(2)纳米异质结,在可见光下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对NO的光催化去除能力。实验表明,15%Ti_(3)C_(2)/Bi_(4)O_(5)Br_(2)对NO的光催化去除效率相比纯Bi_(4)O_(5)Br_(2)显著提高:其降解效率达到57.6%,比Bi_(4)O_(5)Br_(2)高27.1%。同时,15%Ti_(3)C_(2)/Bi_(4)O_(5)Br_(2)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经过5次循环催化,其催化率依然接近50.0%。研究发现,反应过程中主要的反应活性物质是e^(−)和·O_(2)^(−),光氧化产物主要为NO_(2)^(−)和NO_(3)^(−)。分析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制,发现光催化活性的提高主要得益于2D/2D Ti_(3)C_(2)/Bi_(4)O_(5)Br_(2)异质结提高了电子与空穴的分离率,从而提高了光催化效率。这项工作提供了一个制备2D/2D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光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的有效方法,在缓解能源紧张与环境污染方面有巨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3)C_(2)/bi_(4)o_(5)br_(2) 2D/2D异质结 半导体 光催化剂 光催化降解 No去除
下载PDF
Bi_(4)O_(5)Br_(2)/Ti_(3)C_(2)-Ru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对磺胺甲噁唑药物废水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雷 李瑞 樊彩梅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48-1256,共9页
Bi_(x)O_(y)Br_(z)光催化剂在有机药物废水处理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潜在应用价值,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限制了其应用。本文选用具有优良电子传递性能的Ti_(3)C_(2)作为助催化剂,首先利用Ti_(3)C_(2)表面丰富的Ti空位缺陷和高还原... Bi_(x)O_(y)Br_(z)光催化剂在有机药物废水处理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潜在应用价值,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限制了其应用。本文选用具有优良电子传递性能的Ti_(3)C_(2)作为助催化剂,首先利用Ti_(3)C_(2)表面丰富的Ti空位缺陷和高还原能力,制备了Ti_(3)C_(2)-Ru助催化剂,接着利用Ti_(3)C_(2)表面官能团与Bi^(3+)的离子键合力实现了Bi_(4)O_(5)Br_(2)在Ti_(3)C_(2)-Ru表面的原位生长,得到Bi_(4)O_(5)Br_(2)/Ti_(3)C_(2)-Ru复合光催化剂,从而实现了电子由Bi_(4)O_(5)Br_(2)到Ti_(3)C_(2)再到反应活性位点Ru的定向传递,最终使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光生载流子分离率和较低的界面电荷转移阻力,有效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同时以磺胺甲噁唑(SMX)为模拟药物污染物进行了光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i_(4)O_(5)Br_(2)/Ti_(3)C_(2)-Ru复合光催化剂展示出了优异的光催化降解SMX性能,在可见光下照射75 min,SMX的降解率达到95.1%,相较于纯的Bi_(4)O_(5)Br_(2)和Bi_(4)O_(5)Br_(2)/Ti_(3)C_(2)催化剂,其降解率分别提升了36.9个百分点和25.3个百分点。最后基于自由基捕获实验和催化剂能带结构分析提出了所制催化剂的降解机理。研究结果可为构建具有药物废水净化功能的光催化剂提供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4)o_(5)br_(2)/Ti_(3)C_(2)-Ru 复合光催化剂 磺胺甲噁唑 电子-空穴-分离效率 电子定向转移 光催化降解
下载PDF
Bi_(3)O_(4)Br活化过硫酸单盐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9
作者 石天鹏 杨志雄 +4 位作者 牛毛毛 郭莉 高楼军 王英仙 王丹军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2-60,共9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二维Bi_(3)O_(4)Br纳米片,并将其用于活化过硫酸单盐(PMS)类芬顿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所得Bi_(3)O_(4)Br对盐酸四环素(TC)和罗丹明B(RhB)具有优越的降解活性,这主要归因于二维Bi_(3)O_(4)Br纳米片可高效活化P...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二维Bi_(3)O_(4)Br纳米片,并将其用于活化过硫酸单盐(PMS)类芬顿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所得Bi_(3)O_(4)Br对盐酸四环素(TC)和罗丹明B(RhB)具有优越的降解活性,这主要归因于二维Bi_(3)O_(4)Br纳米片可高效活化PMS,并使Bi_(3)O_(4)Br的光生载流子(e−/h+)有效分离。原位ESR测试结果表明,·OH、SO_(4)·^(-)和·O_(2)^(-)共同参与TC和RhB的氧化降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见光驱动Bi_(3)O_(4)Br活化PMS降解TC和RhB的反应机制。研究表明,Bi_(3)O_(4)Br可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催化剂高效活化PMS,实现其对污染物的有效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bi_(3)o_(4)br纳米片 过硫酸单盐(PMS) 类芬顿催化 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Ag@AgCl/Bi_(4)Ti_(3)O_(12)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洁 张越纯 +4 位作者 段美伊 欧安琪 曹海林 吴志平 刘慎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865-2868,2874,共5页
采用Ag@AgCl/Bi_(4)Ti_(3)O_(12)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处理亚甲基蓝溶液,考察了光催化剂投加量、废水pH值和光沉积时间等对降解效果的影响,进行光催化反应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当光催化剂投加量为180 mg,pH值为10,光沉积时间为30 min时,... 采用Ag@AgCl/Bi_(4)Ti_(3)O_(12)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处理亚甲基蓝溶液,考察了光催化剂投加量、废水pH值和光沉积时间等对降解效果的影响,进行光催化反应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当光催化剂投加量为180 mg,pH值为10,光沉积时间为30 min时,用300 W氙灯光催化降解200 mL,10 mg/L亚甲基蓝溶液60 min时,其光催化脱色率达98.96%,Ag@AgCl/Bi_(4)Ti_(3)O_(12)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有较好的拟合度,其表面反应速率k达0.07411 min^(-1),半衰期t_(1/2)为9.35 min,证明Ag@AgCl/Bi_(4)Ti_(3)O_(12)有较优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Ag@AgCl/bi_(4)Ti_(3)o_(12) 亚甲基蓝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Bi_(5)O_(7)I/g-C_(3)N_(4)Z型异质结的常温沉淀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冬梅 卢文聪 +4 位作者 梁奕聪 王逸之 陈海强 李俊添 谢震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120-4126,共7页
以Bi(NO3)3·5H2O、KI和g-C_(3)N_(4)为前驱体,采用常温沉淀法制备Bi_(5)O_(7)I/g-C_(3)N_(4)Z型异质结复合光催化剂,表征其光吸收性能、微观形貌、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等特性,研究新型光催化剂对RhB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探讨其... 以Bi(NO3)3·5H2O、KI和g-C_(3)N_(4)为前驱体,采用常温沉淀法制备Bi_(5)O_(7)I/g-C_(3)N_(4)Z型异质结复合光催化剂,表征其光吸收性能、微观形貌、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等特性,研究新型光催化剂对RhB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探讨其可见光催化过程活性基团种类以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利用沉淀法合成Bi_(5)O_(7)I/g-C_(3)N_(4)的条件为:Bi(NO_(3))_(3)·5H_(2)O、KI和g-C_(3)N_(4)的投加量分别为4.85g、1.66g和1.61g,乙二醇的用量为50mL,反应液的pH值为12,反应搅拌速度为200r/min,反应温度为25℃.Bi_(5)O_(7)I/g-C_(3)N_(4)异质结无杂相生成且纯度高,异质结复合发生在g-C_(3)N_(4)的(002)晶面和Bi_(5)O_(7)I的(203)晶面,但g-C_(3)N_(4)和Bi_(5)O_(7)I的化学结构未受影响.Bi_(5)O_(7)I/g-C_(3)N_(4)呈三维纳米花瓣形貌结构,为光生电子-空穴的迁移提供了大量的接触位点.Bi_(5)O_(7)I的g-C_(3)N_(4)掺杂改性使其光催化活性显著增强,其光吸收边缘由425nm红移至462nm,Bi_(5)O_(7)I/g-C_(3)N_(4)的能带排列结构与Z型异质结匹配,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其光电流密度(11.5mA/cm)约为g-C_(3)N_(4)和Bi_(5)O_(7)I对应值的2.66倍和1.47倍.Bi_(5)O_(7)I/g-C_(3)N_(4)对罗丹明B的可见光催化降解率为93.9%,显著高于g-C_(3)N_(4)(58%)和Bi_(5)O_(7)I(49.7%)的降解效果,其光催化氧化活性主要来自羟基基团、超氧基团和光生空穴等中间态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沉淀法 bi_(5)o_(7)I/g-C_(3)N_(4) Z型异质结 可见光催化性能
下载PDF
化学溶液分解法制备Bi_(4)Ti_(3)O_(12)纳米晶体材料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少伟 侯云 +4 位作者 黄佶 王卓 尚淑霞 王弘 王民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17-117,共1页
Bi4Ti3 O12 是一种典型的铁电材料 ,它具有优良的铁电、电光和压电等性能 ,广泛应用于电光器件、存储器及压电器件等方面 ,是制作铁电存储器的主要材料之一。化学溶液分解 (CSD)法是在溶胶凝胶 (Sol Gel)法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分解 (MOD)... Bi4Ti3 O12 是一种典型的铁电材料 ,它具有优良的铁电、电光和压电等性能 ,广泛应用于电光器件、存储器及压电器件等方面 ,是制作铁电存储器的主要材料之一。化学溶液分解 (CSD)法是在溶胶凝胶 (Sol Gel)法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分解 (MOD)法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不但继承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 ,还弥补了它们的一些不足 ,工艺更简单、成本更低。本文以Bi(NO3 ) 3 ·5H2 O和Ti(OC4H9) 4为原料 ,用化学溶液分解法制备了纳米级Bi4Ti3 O12 晶体 ,用快速退火装置 (RTA)在不同退火温度和不同退火时间下对样品处理得到相应粒径的纳米晶体 ,并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对这些纳米晶体进行评估 ,研究了退火温度及时间对Bi4Ti3 O12 纳米晶体的结晶度和粒径大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 铁电材料 化学溶液分解法
下载PDF
高价B位掺杂Bi_4Ti_3O_(12)陶瓷的铁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晓波 陈爱平 +2 位作者 顾骏 唐磊 李伟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3-45,共3页
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方法制备了高价V掺杂的Bi4Ti3O12陶瓷样品,用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测量了样品的铁电和介电性能.结果发现,随着V的掺入,由氧空位引起的样品介电损耗峰的峰高被极大压制.氧空位的减少,使得样品中的畴钉扎效应减... 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方法制备了高价V掺杂的Bi4Ti3O12陶瓷样品,用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测量了样品的铁电和介电性能.结果发现,随着V的掺入,由氧空位引起的样品介电损耗峰的峰高被极大压制.氧空位的减少,使得样品中的畴钉扎效应减弱,从而提高了样品的抗疲劳特性和剩余极化.同时V的掺入,降低了材料的居里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电损耗 bi4TI3o12 铁电性 陶瓷材料
下载PDF
Eu掺杂对Bi_4Si_3O_(12)单晶体闪烁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费一汀 范世 +1 位作者 孙仁英 M.Ishii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65-,共1页
Bi4Si3 O12 (简称BSO)是一种新型快计时闪烁晶体 ,作为闪烁体Bi4Ge3 O12 (BGO)的最佳替代品之一 ,BSO晶体近年来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 ,高度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以及优良的发光特性使得BSO晶体成为有发展前途的闪烁体之一 ,在某些方面... Bi4Si3 O12 (简称BSO)是一种新型快计时闪烁晶体 ,作为闪烁体Bi4Ge3 O12 (BGO)的最佳替代品之一 ,BSO晶体近年来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 ,高度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以及优良的发光特性使得BSO晶体成为有发展前途的闪烁体之一 ,在某些方面已经可以代替BGO ,例如高能正负电子存储环探测器中的BSO量能器。本文采用坩埚下降法 (Bridgmanmethod)生长出不掺杂及Eu掺杂 (掺杂浓度为 0 .2mol% )的BSO单晶 ,生长条件为 :Pt为坩埚材料 ,坩埚底部带籽晶 ,下降速度 0 .2~ 0 .5mm/h ,空气气氛下半密封生长。将长成的晶体毛胚加工成供性能测试用的样品 ,尺寸分别为BSO :1 7.0mm×1 6 .0mm× 1 4.7mm ,Eu∶BSO :1 0 .7mm× 7.6mm× 6 .4mm。在日本ShonanInstituteofTechnology测试了BSO及Eu∶BSO晶体的透射光谱 ,激发及发射光谱 ,光产额及FWHM能量分辨率 ,衰减常数 ,抗辐照损伤等性能 ,结果表明 (如表 1所示 ) ,晶体均具有良好的光透过性 ,Eu掺杂对BSO晶体的光产额影响不大 ,却大大提高了BSO的抗辐照硬度。这是由于Eu∶BSO晶体被激发时 ,晶体中的Eu3 +作为电子陷阱能与氧空位争夺并俘获晶格中的大部分自由电子 ,因此在同样辐照条件下Eu掺杂的BSO晶体具有更低的色心浓度 ,这有助于提高BSO的抗辐照硬度 ,从而改善了它的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4Si_3o_(12)晶体 闪烁性能 掺杂
下载PDF
Bi_(4)Ge_(3)O_(12) ∶ Er^(3+)晶体中的高阶混合效应对EPRg因子的影响
15
作者 郝丹辉 柴瑞鹏 梁良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7-453,共7页
通过对角化364×364完全能量矩阵的理论方法,对掺杂在Bi_(4)Ge_(3)O_(12)晶体中的Er^(3+)的Stark能级和EPR参数进行了研究,同时,定量分析了高阶晶体场混合效应和J-J混合效应对EPR g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Er^(3+)来说,最主要的... 通过对角化364×364完全能量矩阵的理论方法,对掺杂在Bi_(4)Ge_(3)O_(12)晶体中的Er^(3+)的Stark能级和EPR参数进行了研究,同时,定量分析了高阶晶体场混合效应和J-J混合效应对EPR g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Er^(3+)来说,最主要的J-J混合效应来源于多重态谱项2 K 15/2,其对EPR g因子的贡献约占2.5%,而最主要的高阶晶体场混合效应来源于第一激发多重态^(4)I_(13/2)和基态多重态^(4)I_(15/2)之间的晶体场混合,其对各向异性g因子中g⊥的贡献大致是g//的两倍(即g⊥约占0.21%,g//约占0.092%),其他更高阶的晶体场混合和J-J混合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对于Er^(3+)掺杂的络合物系统来说,只考虑基态多重态4 I 15/2对EPR g因子的贡献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3+) bi_(4)Ge_(3)o_(12) 晶体场效应 J-J混合效应 EPR g因子
下载PDF
La掺杂Bi_(2)O_(3)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4-氯酚的研究
16
作者 林世静 王杰 +3 位作者 刘策 郭威 张建国 张春颖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6,21,共7页
采用醇介导法制备了La离子掺杂改性的氧化铋,并通过SEM、IR、PL、BET、XRD等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La离子掺杂导致氧化铋的禁带宽度由2.984 eV降低为2.940 eV,加大了氧化铋的光吸收范围并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几率。掺... 采用醇介导法制备了La离子掺杂改性的氧化铋,并通过SEM、IR、PL、BET、XRD等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La离子掺杂导致氧化铋的禁带宽度由2.984 eV降低为2.940 eV,加大了氧化铋的光吸收范围并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几率。掺杂La提高了Bi_(2)O_(3)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在25℃可见光下4-氯苯酚光照8h的降解率可达92.24%。此外,控制实验表明空穴是La-Bi_(2)O_(3)可见光催化降解4-氯苯酚的主要活性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o_(3) La离子掺杂 微/纳米材料 可见光催化 4-氯苯酚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可控合成Bi_(4)Ti_(3)O_(12)及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研究
17
作者 华丽 曾建华 +1 位作者 朱玉涵 翁方青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1-7,共7页
采用静电纺丝法可控合成Bi_(4)Ti_(3)O_(12)。该法通过施加高电压,使Bi_(4)Ti_(3)O_(12)分子处于静电场中并带上静电荷,穿越加速电场时会因电场的作用力而使Bi_(4)Ti_(3)O_(12)小分子被拉伸、劈裂,形成细长的纤维丝。SEM表征显示产物虽... 采用静电纺丝法可控合成Bi_(4)Ti_(3)O_(12)。该法通过施加高电压,使Bi_(4)Ti_(3)O_(12)分子处于静电场中并带上静电荷,穿越加速电场时会因电场的作用力而使Bi_(4)Ti_(3)O_(12)小分子被拉伸、劈裂,形成细长的纤维丝。SEM表征显示产物虽呈纳米纤维状,但由于静电场环境温度不够均匀且不足以使Bi_(4)Ti_(3)O_(12)材料形成完整的晶粒结构,因此将静电纺丝技术结合高温锻烧法可以使产物晶型得到进一步完善。XRD分析显示锻烧后的Bi_(4)Ti_(3)O_(12)纳米纤维为Bi_(4)Ti_(3)O_(12)斜方晶系结构,与Bi_(4)Ti_(3)O_(12)标准的XRD谱线(JCPDS No.035-0795)一致。将此材料用于对甲基橙降解,测得甲基橙在λ=490nm处的吸光度,进而获得降解率,并优化实验条件,结果显示:当光照时间为60min,甲基橙浓度为8mg/L时,Bi_(4)Ti_(3)O_(12)投入量为0.7g/L时,光催化降解率达到最大值为72.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bi_(4)Ti_(3)o_(12) 纳米纤维 光催化 甲基橙
下载PDF
熔盐法制备Bi_(4)Si_(3)O_(12)陶瓷及其介电性能研究
18
作者 江红涛 王奔 《中国陶瓷》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9-43,共5页
以Bi_(2)O_(3)和SiO_(2)为原料,利用NaCl—Na_(2)SO_(4)熔盐系统,在850℃保温3h制成粉体样品,使用XRD对粉体物相进行表征,确定粉体为纯的Bi_(4)Si_(3)O_(12),然后将该粉体压片烧成Bi_(4)Si_(3)0_(12)陶瓷。通过SEM和阻抗分析仪对陶瓷微... 以Bi_(2)O_(3)和SiO_(2)为原料,利用NaCl—Na_(2)SO_(4)熔盐系统,在850℃保温3h制成粉体样品,使用XRD对粉体物相进行表征,确定粉体为纯的Bi_(4)Si_(3)O_(12),然后将该粉体压片烧成Bi_(4)Si_(3)0_(12)陶瓷。通过SEM和阻抗分析仪对陶瓷微观形貌和介电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烧成温度、保温时间对硅酸铋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烧成温度为900 ℃保温5 h时,可以性能烧成较好的Bi_(4)Si_(3)O_(l2)陶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铋陶瓷 熔盐法 介电性能
下载PDF
微球状Bi_(3)O_(4)Cl/BiOI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良良 肖逸帆 +2 位作者 王奕 丁婷婷 肖新颜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51-57,共7页
在采用水热-煅烧法制备了Bi_(3)O_(4)Cl纳米片的基础上,再通过水热法构建了微球状的Bi_(3)O_(4)Cl/BiOI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光致发光(PL)光谱... 在采用水热-煅烧法制备了Bi_(3)O_(4)Cl纳米片的基础上,再通过水热法构建了微球状的Bi_(3)O_(4)Cl/BiOI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光致发光(PL)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制备的光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MO)为目标降解物,对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Bi_(3)O_(4)Cl与BiOI复合后,增强了可见光的吸收,降低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率,因而导致了复合物的光催化活性的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3)o_(4)Cl纳米片 bi_(3)o_(4)Cl/bioI微球 水热-煅烧法 光催化
下载PDF
g-C_(3)N_(4)-Bi_(2)O_(3)/Al_(2)O_(3)复合材料光催化还原水中U(Ⅵ)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亦雷 谢水波 +2 位作者 刘岳林 史艳丹 刘迎九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9-615,共7页
采用热聚合法制备了氮化碳-氧化铋-氧化铝(g-C_(3)N_(4)-Bi_(2)O_(3)/Al_(2)O_(3))光催化剂,并通过XRD、SEM、XPS等多种手段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催化剂对模拟含铀废水中U(Ⅵ)的光催化还原性能和重复利用性能,探讨了其光催化还原U(Ⅵ)的... 采用热聚合法制备了氮化碳-氧化铋-氧化铝(g-C_(3)N_(4)-Bi_(2)O_(3)/Al_(2)O_(3))光催化剂,并通过XRD、SEM、XPS等多种手段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催化剂对模拟含铀废水中U(Ⅵ)的光催化还原性能和重复利用性能,探讨了其光催化还原U(Ⅵ)的机理。结果表明,在g-C_(3)N_(4)-Bi_(2)O_(3)/Al_(2)O_(3)投加量为0.5 g/L、废水初始pH为5、U(Ⅵ)质量浓度为10 mg/L的条件下,经暗反应30 min、光反应60 min后,废水中U(Ⅵ)去除率达到98%。g-C_(3)N_(4)-Bi_(2)O_(3)/Al_(2)O_(3)重复使用5次后对U(Ⅵ)的去除率仍可达85%,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能。g-C_(3)N_(4)-Bi_(2)O_(3)/Al_(2)O_(3)光催化剂还原U(Ⅵ)的主要机理是光生电子(e-)和超氧自由基(·O_(2)-)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bi_(2)o_(3) Al_(2)o_(3) 光催化还原 U(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