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y Under Sur vival Pressure in Mountainous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the Biandan Mountain Area
1
作者 Zhou Zhengxu Feng Jicheng Li Mi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16年第4期64-73,共10页
During the farming era, people were living under remarkable survival pressure, which was even harder for the ethnic minorities living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due to its unique land morphology. In t... During the farming era, people were living under remarkable survival pressure, which was even harder for the ethnic minorities living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due to its unique land morphology. In this situation, the ancestors of Buyi ethnic group living in the Biandan Mountain Area gave priority to a reasonable response to the survival pressure when they started their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When choosing settlement location, they fully took into account the mountain forms,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alley plateaus. In addition, they considered the valley plateau as the key element while building the "mountain-water-paddy fi eld-woods-village" settlement organism through the general layou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fter a long-lasting evolution, the settlement space was constantly improved due to population growth, adjustments to nature, responses to wars, and communications with the Han people. As a result, attractive human settlements are fi nally formed in this mountainou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al pressure settlements in mountainous areas human settlements ethnic minority biandan Mountain Area
原文传递
生存压力下的贵州少数民族山地聚落营建——以扁担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35
2
作者 周政旭 封基铖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4-81,共8页
农耕时代民众长期处于"水深齐脖"的生存压力中,贵州少数民族多居住于群山峻岭之中,由于地形等原因,面临更为巨大的生存压力。扁担山地区的布依族先民在聚落营建时,必须首要考虑对所面临生存压力进行合理的回应。因此他们选址... 农耕时代民众长期处于"水深齐脖"的生存压力中,贵州少数民族多居住于群山峻岭之中,由于地形等原因,面临更为巨大的生存压力。扁担山地区的布依族先民在聚落营建时,必须首要考虑对所面临生存压力进行合理的回应。因此他们选址时综合考察山形、水势与河谷平坝分布;并以河谷平坝为核心要素,通过总体布局与营建形成"山-水-田-林-村"的聚落有机整体。并在随后的漫长演变过程中,通过生长、调适、应激、交流等方式不断调整、完善聚落空间,最终形成美好的山地聚落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压力 山地聚落 营建 人居环境 少数民族 扁担山
下载PDF
玉米单交种边单10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凤芝 巩双印 +4 位作者 陈海军 李金良 张崎峰 吴瑶 吴晓彬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1期127-129,共3页
为促进玉米单交种边单10号的推广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边单10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及适应种植区域。边单10号玉米品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以沈阳农科院引进自交系辽自3370为母本和自育自交系FL236为父本... 为促进玉米单交种边单10号的推广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边单10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及适应种植区域。边单10号玉米品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以沈阳农科院引进自交系辽自3370为母本和自育自交系FL236为父本杂交育成。于2021年6月通过黑龙江省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玉202110014。该品种为普通玉米品种,种子出土能力强,幼苗长势好。茎秆韧性好,根系发达,具有较好的抗倒性、抗旱性,较抗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茎腐病。2018-2019年两年区试平均产量9963.6 kg·hm^(-2),2020年生产试验产量8447.0 kg·hm^(-2),且品质优良。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110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100℃左右。适宜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上限≥10℃活动积温2200℃以上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边单10号 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长江河口下扁担沙水域最长连续不宜取水时间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建荣 吕行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2,共11页
长江河口已建成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和东风西沙水库,提供了约80%的上海用水。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水缺口仍然存在。下扁担沙位于南北港分汊口上游,大潮落潮期间滩涂露出。本文利用研究组长期研发和应用的长江河口盐水入侵三维数... 长江河口已建成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和东风西沙水库,提供了约80%的上海用水。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水缺口仍然存在。下扁担沙位于南北港分汊口上游,大潮落潮期间滩涂露出。本文利用研究组长期研发和应用的长江河口盐水入侵三维数值模式,计算在1978-1979年特枯径流量条件下该水域的盐水入侵和连续最长不宜取水时间,了解下扁担沙水域能否作为备用水源地。本文采用2017年2月19日到3月1日北支8个站位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表层和底层盐度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技术分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85、1.82和0.82,模式计算盐度和实测值吻合良好,能较好地模拟长江河口盐水入侵。模式计算表明,下扁担沙模式输出点最长连续不宜取水时间为13.79 d,盐水入侵在大潮后期和大潮后中潮主要源自上游北支倒灌,小潮后中潮主要源自下游正面入侵,且前者影响比后者大。能取水时段就出现在小潮后中潮,淡水是南支上游南侧随落潮流平流过来的。下扁担沙水域的最长连续不宜取水时间远比青草沙水库和东风西沙水库的短,表明下扁担沙水域淡水资源远比南支上游和下游水域充足,是个极为优越的备用水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盐水入侵 下扁担沙 最长连续不宜取水时间 数值计算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边单9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吴瑶 巩双印 +4 位作者 张崎峰 陈海军 陈凤芝 吴晓彬 李金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1期124-127,共4页
为促进玉米新品种边单9号的推广应用,本文简单介绍了边单9号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产量、品质、抗病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等。边单9号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以自交系D22为母本,自交系边自V9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适应区从出苗... 为促进玉米新品种边单9号的推广应用,本文简单介绍了边单9号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产量、品质、抗病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等。边单9号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以自交系D22为母本,自交系边自V9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适应区从出苗到成熟的生育日数在113 d左右,种子出土能力强,幼苗长势好。边单9号高产稳产性较好,生态适应性较广,适宜在≥10℃活动积温2300℃以上的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边单9号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玉米边单3号栽培密度和施氮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崎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4期35-36,共2页
以玉米杂交种边单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最佳栽培密度和适宜的施氮量。结果表明:边单3号是一个产量潜力较高、耐密能力中等的品种,最适密度达到7万株.hm-2,最佳施氮量为180kg.hm-2。
关键词 玉米 边单3号 密度 施氮量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对早熟玉米新品种边单3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海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3期35-36,共2页
以早熟玉米新品种边单3号为试验材料,在6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边单3号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单3号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是先增后减,产量在67 500株.hm-2密度时达到最高,为8 997.6... 以早熟玉米新品种边单3号为试验材料,在6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边单3号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单3号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是先增后减,产量在67 500株.hm-2密度时达到最高,为8 997.6 kg.hm-2;株高、穗位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百粒重、单穗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株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边单3号 密度 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乡见与乡建
8
作者 钱云 周政旭 段威 《住区》 2017年第1期88-92,共5页
扁担山白水河谷是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区的典型喀斯特河谷地貌区,在长约30km,宽约1km的河谷中,分布有上百个具备特色的布依族山地聚落,其中48个在历史上即被称为“扁担山布依48大寨”。2015年8月,笔者组织对该区域、重点对8个典型聚... 扁担山白水河谷是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区的典型喀斯特河谷地貌区,在长约30km,宽约1km的河谷中,分布有上百个具备特色的布依族山地聚落,其中48个在历史上即被称为“扁担山布依48大寨”。2015年8月,笔者组织对该区域、重点对8个典型聚落进行了调研与测绘,并开展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过程 公众文化 建设行为 生长发展 开创性工作 主持者 调查研究工作
下载PDF
长江口扁担沙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何钰滢 戴志军 +1 位作者 楼亚颖 王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4-116,共13页
河口浅滩不仅为人类提供宝贵湿地资源,而且是调控河势演变的重要因素。研究河口浅滩动力地貌演变规律对航道整治、湿地生态开发及岸堤防护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利用最近150多年的长江口历史海图资料、实测水深与水文泥沙数据,分析长江... 河口浅滩不仅为人类提供宝贵湿地资源,而且是调控河势演变的重要因素。研究河口浅滩动力地貌演变规律对航道整治、湿地生态开发及岸堤防护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利用最近150多年的长江口历史海图资料、实测水深与水文泥沙数据,分析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浅滩-扁担沙动力地貌演变格局及其变化机制。结果表明:(1) 1860-2016年期间,扁担沙反复历经淤积-冲刷-淤积,浅滩由最初水下阴滩发育出露而形成纺锤状沙体,随后演变为细长扁担状,沙尾切滩成爪状沙体,下扁担沙则伴随爪状缝隙被不断填充而淤长;(2)自1954年洪水到目前,扁担沙-2 m、-5 m等深线包络的面积与体积整体上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8 km^2/a和0.81 km^2/a,体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10~6 m^3/a和5×10~6 m^3/a;扁担沙浅滩在不同时期冲淤变化不同,其中1998年出现大幅度冲刷,平均冲刷厚度达到1.4 m;(3)扁担沙体积变化和长江入海泥沙的增减无直接联系,但与入海径流量的变化密切相关;(4)白茆沙"南强北弱"的河势、南北港分流工程以及东风西沙水库的建立导致扁担沙向北推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地貌演变 河口浅滩 扁担沙 人类活动 长江河口
下载PDF
近期长江口南支扁担沙洲演变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华凯 程和琴 +1 位作者 颜阁 滕立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39,共7页
河口沙洲演变直接关系到港口设施和航运的安全,河口沙洲治理是航道整治的关键。基于近30年来长江口南支历史水深数据资料,分析了扁担沙洲的演变过程及特征。结合多波束数据,进一步讨论了扁担沙洲的演变对周边河床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 河口沙洲演变直接关系到港口设施和航运的安全,河口沙洲治理是航道整治的关键。基于近30年来长江口南支历史水深数据资料,分析了扁担沙洲的演变过程及特征。结合多波束数据,进一步讨论了扁担沙洲的演变对周边河床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15年扁担沙洲-2 m和-5 m等深线以内的面积基本不变,0 m等深线以上沙体在2002年后快速增长,沙洲体的质心下移。南北港分流口工程的修建,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其向下游延伸。1998-2013年南支河段槽冲滩淤,主槽冲刷下泄泥沙是扁担沙洲淤积量增大的重要泥沙来源。扁担沙洲的淤积量增大不仅抑制南支主槽与新桥水道的水量交换,也造成南支河槽深泓线的摆动。扁担沙洲的南移是加剧南北港分流口新浏河沙滩头局部冲刷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扁担沙洲 发展趋势 南支水道
下载PDF
1861—1953年长江口南支冲淤状况重建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28,67,共8页
本研究基于GIS技术构建网格体系,处理三份近代实测海图汇编资料,重建了长江口南支河段(徐六泾口-吴淞口)1861-1953年期间的冲淤强度及其分布,基本理清了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现代观测制度确立前研究区内河槽冲淤状况及变化过程,19... 本研究基于GIS技术构建网格体系,处理三份近代实测海图汇编资料,重建了长江口南支河段(徐六泾口-吴淞口)1861-1953年期间的冲淤强度及其分布,基本理清了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现代观测制度确立前研究区内河槽冲淤状况及变化过程,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南支处于强烈冲刷阶段,至20世纪中期冲淤大体平衡而略有淤积;其中≤3m和≥10m水域的冲淤变化状况最为明显。今南支航道体系的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自然冲淤基础上进行人工整治的产物。在重建冲淤状况的基础上,对崇明县城南侧扁担沙——南丰沙的变迁过程进行重建,以此为例探讨了典型河槽断面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支 冲淤 扁担沙 南丰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