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Bifidobacterium breve HNXY26M4 intervention amplifies neuroprotective benefits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by modulating glutamine metabolism of the gut microbiome
1
作者 Guangsu Zhu Min Guo +3 位作者 Jianxin Zhao Hao Zhang Gang Wang Wei Chen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982-992,共11页
The gut microbiota-brain axis has emerged as a novel target for Alzheimer's disease(AD),a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characterised by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However,most previous microbiome-based inte... The gut microbiota-brain axis has emerged as a novel target for Alzheimer's disease(AD),a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characterised by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However,most previous microbiome-based intervention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single factors and yielded only modest cognitive improvements.Here,we proposed a multidomain intervention strategy that combined Bifidobacterium breve treatment with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EE)training.In this study,we found that compared with EE or B.breve treatment alone,B.breve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EE amplified its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n AD mice,as reflected by improved cognition,inhibited neuroinflammation and enhanced synaptic function.Moreover,using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profiling,we foun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B.breve and EE treatment restored AD-related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and reversed microbial metabolite changes.Finally,by integrating behavioural and neurological data with metabolomic profiles,we revealed tha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may involve the modulation of microbiota-derived glutamine metabolism via gut-brain interactions.Collectively,combined B.breve intervention with EE treatment can alleviate AD-rel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improve brain function by regulating glutamine metabolism of the gut microbiome.Our findings provide a promising multidomain intervention strategy,with a combination of dietary microbiome-based and lifestyle-targeted interventions,to promote brain function and delay the progression of 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bifidobacterium breve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Glutamine metabolism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 A04培养基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子宇 李平兰 +2 位作者 刘慧 徐杰 靳志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4-119,共6页
本文通过响应曲面法(RSM)达到优化双歧杆菌培养基组分的目的。以TPYG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采用FFD(factionalfactorialdesign)实验设计法,筛选出三种最佳生长强化因子葡萄糖、酵母粉和初始pH值;通过快速登高法摸索出生长强化因子的最佳... 本文通过响应曲面法(RSM)达到优化双歧杆菌培养基组分的目的。以TPYG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采用FFD(factionalfactorialdesign)实验设计法,筛选出三种最佳生长强化因子葡萄糖、酵母粉和初始pH值;通过快速登高法摸索出生长强化因子的最佳浓度范围为:葡萄糖5.0g/L,酵母膏3.01g/L以及初始pH6.0;利用旋转中心组分设计法(RCD)和响应曲面法(RSM)确定关键组分的最佳浓度并进行了验证。最终优化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5.194g/L,酵母膏2.829g/L,低聚果糖2g/L,西红柿汁50ml,肝浸液5g/L,Tween801ml,半胱氨酸盐酸盐0.3g/L,pH6.463。最终优化出的培养基获得的菌体干重达到4.462g/L,比优化前3.16g/L提高了1.4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双歧杆菌 增殖培养基 响应曲面法
下载PDF
Effect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Spirulina platensis on the Growth of Bifidobacterium breve
3
作者 Sarra Bensehaila Lynda Benhadja +2 位作者 Amel Doumandji Fayza Bey Abderrahmen Benzaiche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3年第12期1219-1227,共9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monstrate the influence of Spirulina platensis on the growth of Bifidobacteium breve in the infantile milk. The authors used a stump of Bifidobacterium breve isolated from the new saddl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monstrate the influence of Spirulina platensis on the growth of Bifidobacteium breve in the infantile milk. The authors used a stump of Bifidobacterium breve isolated from the new saddles which was born after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The follow-up of the kinetics of growth of B. breve in the milk enriched by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Spirulina (0, 1, 5 and 10 mg/mL) was realized, and the authors estimated the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the cultures realised on three pathogenic bacteria: a bacteria isolated from saddles "Salmonella ssp.", two reference stumps "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25923" and "Escherichia coli ATCC25922". The growth rate was 0.11 hl for the culture of B. breve associated with Spirulina (10 mg/mL), 0.09 hl for the culture of B. breve enriched with Spirulina (5 mg/mL) and 0.08 hl for the culture of B. breve enriched with Spirulina (1 mg/mL). In the case of the pure culture of B. breve, the growth rate was 0.07 h1. The authors observed inhibitory effects of B. breve in the various cultures towards the considered pathogenic bacteria. The optim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as observed in the preculture bifid with the algae culture (10 mg/mL) towards Salmonella ssp. (Zi = 25 mm), S. aureus ATCC25923 (Zi = 26 mm) and E. coli ATCC25922 (Zi = 28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idobacterium breve Spirulina plantensis ASSOCIATION GROWTH probiotics.
下载PDF
分离自母婴粪便及母乳的短双歧杆菌耐药性研究
4
作者 钟智 马昕玮 +1 位作者 路镜达 陈永福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4,50,共5页
短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中常见的一种双歧杆菌,因其具有诸多益生特性被广泛关注,但是对其抗生素耐药性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本研究以23株分离自母婴粪便及母乳的短双歧杆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菌株对14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发现,实验... 短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中常见的一种双歧杆菌,因其具有诸多益生特性被广泛关注,但是对其抗生素耐药性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本研究以23株分离自母婴粪便及母乳的短双歧杆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菌株对14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发现,实验菌株对12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仅对氨苄西林和利奈唑胺敏感。全部实验菌株均对氯霉素、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新霉素具有耐药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分离自L家庭母亲粪便的菌株对利福平、克林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婴儿粪便和母乳分离株。短双歧杆菌的耐药表型差异较大,即使是分离自同一个家庭和个体的菌株其耐药表型也不相同。研究为短双歧杆菌的安全性评价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双歧杆菌 耐药性 母婴 母乳 安全性
下载PDF
不同时期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妊娠糖尿病对患者肠道微生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邢慧敏 田美玲 +1 位作者 云聪 梁军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32-53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妊娠糖尿病对患者肠道微生态及妊娠结局影响。方法:选取96例建档产检及分娩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早期干预组及晚期干预组,每组各32例。常规组采...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妊娠糖尿病对患者肠道微生态及妊娠结局影响。方法:选取96例建档产检及分娩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早期干预组及晚期干预组,每组各3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血糖干预;早期干预组(孕4~8周)及晚期干预组(孕28~36周)在常规组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初次产检时及分娩时菌群丰富度、血糖[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炎症[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及妊娠结局。结果:分娩时,早期干预组拟杆菌属、考拉杆菌属及栖粪杆菌属丰富度均高于干预结束时(P<0.05),副杆菌属、毛螺菌属及普氏菌属丰富度均低于干预结束时(P<0.05);晚期干预组考拉杆菌属及栖粪杆菌属丰富度均高于干预结束时(P<0.05)。分娩时,各组拟杆菌属、考拉杆菌属及栖粪杆菌属丰富度比较:晚期干预组<早期干预组<常规组(P<0.05);各组副杆菌属、毛螺菌属及普氏菌属丰富度比较:晚期干预组>早期干预组>常规组(P<0.05),且早期干预组及晚期干预组另枝菌属丰富度高于常规组(P<0.05)。分娩时,各组FPG、2 hPG、HbAlc、Homa-IR、IL-6、hs-CRP及MDA水平比较:晚期干预组<早期干预组<常规组(P<0.05)。各组SOD水平比较:晚期干预组>早期干预组>常规组(P<0.05)。早期干预组及晚期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维持血糖稳定及降低炎症及应激反应程度,利于改善患者妊娠结局,同时发现在孕28~36周用药相较于在孕4~8周用药,对患者病症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妊娠糖尿病 肠道微生态 妊娠结局
下载PDF
双歧杆菌奶粉对幼儿肠道内环境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李雪驼 邱华 +3 位作者 殷素兰 王新艳 刘军 刘红延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80-183,共4页
将分离到的短型双歧杆菌 CT5 0 6 6制成菌粉 ,同脱脂奶粉及 L actosucrose混合后即为试验用“双歧奶粉”,其中含短型双歧杆菌 CT5 0 6 6 :10 8CFU / g、L acto- sucrose:6 0 mg/ g。给 8名婴幼儿 (1.0~ 6 .0岁 ,离乳 )每天服用 2 5 .0 ... 将分离到的短型双歧杆菌 CT5 0 6 6制成菌粉 ,同脱脂奶粉及 L actosucrose混合后即为试验用“双歧奶粉”,其中含短型双歧杆菌 CT5 0 6 6 :10 8CFU / g、L acto- sucrose:6 0 mg/ g。给 8名婴幼儿 (1.0~ 6 .0岁 ,离乳 )每天服用 2 5 .0 g。分别于服用前及服用 1周后、2周后及服用结束 1周后 ,检测服用儿肠内细菌群及腐败产物的变化。双歧杆菌数由服用前的 9.99± 0 .16 (log(CFU ) / g)升高到 2周后的 10 .6 1± 0 .16 ,有十分显著性差异。双歧杆菌数占肠内细菌总数的百分率由服用前的 (2 2 .1± 10 .2 ) %升高到 2周后的 (5 2 .6±12 .2 ) % ,有显著性差异。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 ,与服用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乙酸及乳酸量显著升高 ,分别由服用前的 (2 35 .5 1± 41.3)μmol/ g、(77.15± 44 .4)μmol/ g升高到服用 2周后的 (311.5 5± 30 .8)μmol/ g、(115 .12± 2 4.2 )μmol/ g,有显著性差异。粪便中的腐败产物显著降低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服用 2周后粪便中的吲哚、粪臭素等的含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服用期间粪便的 p H值显著降 ,有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表明 ,服用“双歧奶粉”后 ,8名服用儿的肠内细菌群及肠道内环境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奶粉 肠内细菌群 肠道内环境 婴幼儿
下载PDF
复合低聚糖对短双歧杆菌增殖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肖仔君 陈惠音 杨汝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2-103,106,共3页
以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及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7:3)为碳源,在厌氧条件下增殖短双歧杆菌。研究表明,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及复合低聚糖对短双歧杆菌有明显的增殖作用,其最佳增殖浓度均为1.0%,且复合低聚糖之间没有协同效应。
关键词 低聚异麦芽糖 低聚木糖 短双歧杆菌 增殖
下载PDF
短小双歧杆菌对机体几种重要细胞因子诱生作用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姚振宇 杨晓临 周正任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6,共4页
本实验观察了热杀的短小双歧杆菌对小鼠TNF—α、IL—1、IL—2等细胞因子的诱生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小双歧杆菌腹腔注射后,小鼠TNF—α、IL—1、IL—2诱生活性显著增强,本文结果提示,短小双歧杆菌可能通过其... 本实验观察了热杀的短小双歧杆菌对小鼠TNF—α、IL—1、IL—2等细胞因子的诱生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小双歧杆菌腹腔注射后,小鼠TNF—α、IL—1、IL—2诱生活性显著增强,本文结果提示,短小双歧杆菌可能通过其细胞壁免疫活性成分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小双歧杆菌 细胞因子 诱生作用 双歧杆菌
下载PDF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改善双歧杆菌的耐氧性 被引量:6
9
作者 吕兵 项建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3-86,共4页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专性厌氧的短双歧杆菌和典型上面发酵的啤酒酵母进行原生质体细胞融合,通过研究两亲本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并进行跨界融合,成功初筛出兼具两亲本生物学性状、较稳定的融合子BSF1和BSF2,改善了双歧杆菌的耐氧性。
关键词 原生质体融合 双歧杆菌 啤酒酵母 耐氧性
下载PDF
短双歧杆菌A04菌株体外清除自由基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志杰 李平兰 +1 位作者 高春 余立 《生物技术进展》 2012年第2期130-133,138,共5页
采用化学比色法研究了短双歧杆菌A04菌株及其菌体破碎物对DPPH自由基、脂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了其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法测定了其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结果显示:短双歧杆菌A04菌株及其菌体破碎... 采用化学比色法研究了短双歧杆菌A04菌株及其菌体破碎物对DPPH自由基、脂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了其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法测定了其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结果显示:短双歧杆菌A04菌株及其菌体破碎物均具有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能力,能有效地清除DPPH和活性氧自由基,同时还能很好地保护DNA免受自由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双歧杆菌 菌体破碎物 抗氧化 比色法 电子自旋共振法
下载PDF
生命早期短双歧杆菌干预对变应性鼻炎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石 沈朝勇 +2 位作者 何天琪 侯楠 王轶 《四川医学》 CAS 2021年第12期1189-1193,共5页
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短双歧杆菌(B.breve)干预对卵清蛋白(OVA)诱导变应性鼻炎(AR)小鼠模型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24只新生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A组(模型组)、B组(空白组)及C组(B.breve组),每组8只。C组小鼠从出生后第1天即开始给予口服B.b... 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短双歧杆菌(B.breve)干预对卵清蛋白(OVA)诱导变应性鼻炎(AR)小鼠模型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24只新生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A组(模型组)、B组(空白组)及C组(B.breve组),每组8只。C组小鼠从出生后第1天即开始给予口服B.breve干预,每日1次,连续8周。随即通过OVA腹腔注射和鼻部滴注建立AR模型。A、B组小鼠均给予生理盐水口服干预,A组采用OVA进行腹腔注射及鼻腔滴注建立AR模型,B组小鼠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及鼻部激发。观察末次鼻部激发后10 min内小鼠喷嚏及抓鼻次数,采用Luminex及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4、IL-10、IFN-γ和OVA特异性IgE(OVA-SIgE)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悬液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模型组血清OVA-SIgE水平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01),B.breve组血清OVA-SIgE水平较模型组降低,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鼻部激发后B.breve组抓鼻及喷嚏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01)。B.breve组血清IL-4和IL-10水平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01)。B.breve组脾细胞悬液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01),但两组间血清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6)。结论生命早期B.breve口服干预可以有效抑制小鼠后期变应性鼻炎症状,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h2细胞反应及增强CD4+CD25+Treg细胞功能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短双歧杆菌 调节性T细胞 TH1/TH2
下载PDF
口服短小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效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正任 姚振宇 +2 位作者 杨晓临 王莉莉 李新鸣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5-8,共4页
探讨短小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reve)对正常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对免疫低功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作用。以环磷酰胺制备免疫低功模型,检测活菌制剂应用后,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 探讨短小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reve)对正常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对免疫低功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作用。以环磷酰胺制备免疫低功模型,检测活菌制剂应用后,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及IL—2诱生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短小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口服后可显著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NK细胞杀伤活性,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3项指标,IL—2诱生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一定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结果提示短小双歧杆菌对提高正常机体的免疫功能,对免疫低功机体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小双歧杆菌 免疫功能 小鼠
下载PDF
短双歧杆菌冻干保护剂的优选及高密度冻干工艺优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蒋文鑫 崔树茂 +4 位作者 毛丙永 唐鑫 赵建新 张灏 陈卫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1-36,共6页
为了提高短双歧杆菌的冻干存活率和工业化生产效率,首先系统测定短双歧杆菌在不同分子质量糖(醇)类及蛋白类保护剂中的冻干存活率,其次研究不同分子质量糖类复配及其与蛋白类复配的保护效果,再次测定复合保护剂添加其他小分子物质对冻... 为了提高短双歧杆菌的冻干存活率和工业化生产效率,首先系统测定短双歧杆菌在不同分子质量糖(醇)类及蛋白类保护剂中的冻干存活率,其次研究不同分子质量糖类复配及其与蛋白类复配的保护效果,再次测定复合保护剂添加其他小分子物质对冻干保护存活率的影响,最后优化冻干前菌泥与保护剂的比例与浓度。结果表明,三糖及以下的小分子糖对短双歧杆菌的冻干保护效果较好,棉子糖和山梨糖醇保护效果最好,2者复配进一步提高冻干存活率,达55%左右。复配蛋白质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甜菜碱、微量元素等小分子不会提高对菌体的冻干保护效果,但蛋白质的适量添加可提高菌粉的疏松度。菌泥与保护剂以干物质质量比1∶1.2混合,样品干物质总质量分数为25%时,短双歧杆菌的冻干存活率接近80%,活菌数达(1.61±0.27)×10^12 CF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双歧杆菌 冻干保护剂 高密度冻干 存活率 活菌数
下载PDF
短双歧杆菌对Aβ;导致的阿尔兹海默症小鼠肠道菌群及代谢物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朱广素 赵建新 +2 位作者 张灏 陈卫 王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77,共8页
为分析2株不同来源的短双歧杆菌对脑部微注射Aβ;蛋白导致的阿尔兹海默症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影响,给小鼠海马区注射Aβ;蛋白建立阿尔兹海默症小鼠模型,连续灌胃6周2株不同来源的短双歧杆菌,收集小鼠粪便,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 为分析2株不同来源的短双歧杆菌对脑部微注射Aβ;蛋白导致的阿尔兹海默症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影响,给小鼠海马区注射Aβ;蛋白建立阿尔兹海默症小鼠模型,连续灌胃6周2株不同来源的短双歧杆菌,收集小鼠粪便,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菌群的多样性及物种组成,并采用GC-MS技术检测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菌群多样性分析发现,Aβ;蛋白注射改变了小鼠的菌群多样性及物种结构,灌胃短双歧杆菌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菌群紊乱。进一步在属水平和种水平分析各组菌群差异,发现灌胃短双歧杆菌MY显著提高了大鼠肠道中产短链脂肪酸菌Coprococcus spp.、Lactobacillus reuteri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相对丰度,且有效调控了肠道内3种短链脂肪酸的水平。短双歧杆菌MY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短链脂肪酸的水平缓解小鼠的认知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双歧杆菌 脑肠轴 短链脂肪酸 阿尔兹海默症 肠道菌群
下载PDF
莲子抗性淀粉体外消化的结构变化对短双歧杆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雅萍 刘霞 +4 位作者 杨书捷 卢旭 缪松 邓凯波 郑宝东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9-79,共11页
抗性淀粉是一类重要的结肠微生物碳源,研究其构效关系,有助于了解其在体内的转化过程。以用微波法和水浴法制备的莲子抗性淀粉(MP-LRS3和WB-LRS3)为原料,通过体外消化,测定其在消化过程中结构的变化,建立与内源性短双歧杆菌的营养互作... 抗性淀粉是一类重要的结肠微生物碳源,研究其构效关系,有助于了解其在体内的转化过程。以用微波法和水浴法制备的莲子抗性淀粉(MP-LRS3和WB-LRS3)为原料,通过体外消化,测定其在消化过程中结构的变化,建立与内源性短双歧杆菌的营养互作关系。结果表明:体外消化后MP-LRS3和WB-LRS3的结构均发生改变,其中结晶度显著升高(P<0.05),形态由表面粗糙的叠层结构逐步解聚为粒径较小且棱角圆润的颗粒,晶体结构仍为B型,双螺旋结构更加紧密,淀粉分子的排列更加有序。MP-LRS3和WB-LRS3因制备方式不同,故消化处理前、后的晶体特性均存在差异。相同消化阶段,MP-LRS3较WB-LRS3的解聚程度高。此外,MP-LRS3和WB-LRS3对短双歧杆菌的促增殖能力均随消化进程逐渐增强,在同一消化阶段前者的促增殖能力更强,这可能与消化环境对莲子抗性淀粉的解聚程度不同造成的结构差异有关。黏附结果与促增殖能力呈正相关,推测黏附水平也受莲子抗性淀粉结构变化的影响,并可能是影响莲子抗性淀粉与短双歧杆菌营养互作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抗性淀粉的体内代谢和益生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子抗性淀粉 体外消化 结构特性 短双歧杆菌 增殖
下载PDF
Probiotics:A new tool to combat against COVID-19 disease
16
作者 Patil Nil Mukul Jain 《Asian Toxicology Research》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During this COVID-19 pandemic’s,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are developing vaccines and with help of country's health ministry and WHO.They try to reach out vaccina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but this process shou... During this COVID-19 pandemic’s,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are developing vaccines and with help of country's health ministry and WHO.They try to reach out vaccina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but this process should take some time.Therefore,until vaccination can done we have to protect our immune system.In the year,2021 people may also get an infection of the third wave of COVID,which is a chance to arrive.Therefore,protecting our immunity and decreasing the severity of infection is the priority for that developing a new approach is necessary.Therefore,probiotics(Lactobacillus plantarum&Bifidobacterium breve)are good option for the person having post Covid Symptoms without side effects.Those probiotics can help people for developing immunity against COVID-19 infection.Those probiotics dosages are useful to patient because these probiotics are easily available,easy to administrate and it is useful in severe condition as well as in mild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bifidobacterium breve CYTOKINE CHEMOKINE
下载PDF
地黄低聚糖对6种益生菌体外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归荣 王浩 +4 位作者 宁二娟 王学方 张丽先 王学兵 李晓 《黑龙江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08-113,118,共7页
为了解地黄低聚糖对6种益生菌体外增殖的影响,试验将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短双歧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6种益生菌分别用含0.5%、1%、2%、4%地黄低聚糖(作为碳源)的培养基培养,以不含葡萄糖的MRS肉... 为了解地黄低聚糖对6种益生菌体外增殖的影响,试验将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短双歧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6种益生菌分别用含0.5%、1%、2%、4%地黄低聚糖(作为碳源)的培养基培养,以不含葡萄糖的MRS肉汤培养基为阴性对照,以含2%葡萄糖的MRS肉汤培养基为阳性对照,测定地黄低聚糖培养6种益生菌的生长曲线、pH值,根据生长情况选取其中一个发酵效果最好的地黄低聚糖浓度检测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戊酸和异戊酸)生成情况与糖类成分(果糖、蔗糖、葡萄糖、棉籽糖、水苏糖、毛蕊花糖)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益生菌均可利用不同浓度地黄低聚糖进行增殖,与2%葡萄糖培养基相比,各菌种可优先利用地黄低聚糖进行增殖,其中2%、4%地黄低聚糖增殖效果优于其他浓度,6种益生菌对短双歧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增殖效果较好,优于其他益生菌;以经济适用原则选取2%地黄低聚糖进行后续试验,2%地黄低聚糖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生成均以乙酸为主,但糖类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短双歧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中主要为葡萄糖,而其他4种发酵液中除葡萄糖外还含有较多的棉籽糖、蔗糖。说明地黄低聚糖可促进6种益生菌增殖,但增殖效果不同,其中短双歧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增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低聚糖 益生菌 体外增殖培养 短双歧杆菌 罗伊氏乳杆菌 短链脂肪酸
下载PDF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在诱发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蔡访勤 荆宇红 +2 位作者 高允法 罗予 李金陵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5,共3页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给封闭群昆明小鼠腹腔注射,在体内激活后,胸腺细胞和脾细胞对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脾贴附性细胞对YAC-1,L929的细胞毒作用,以及脾贴附性细胞产生对上述二株瘤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活性都比...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给封闭群昆明小鼠腹腔注射,在体内激活后,胸腺细胞和脾细胞对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脾贴附性细胞对YAC-1,L929的细胞毒作用,以及脾贴附性细胞产生对上述二株瘤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活性都比对照动物明显增强。结果提示短双歧杆菌和嗜酸性乳杆菌给小鼠腹腔注射后,通过激活脾脏淋巴细胞和贴附性细胞(巨噬细胞)所介导的免疫功能而明显地增强宿主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乳杆菌 肿瘤 免疫疗法 微生态制剂
下载PDF
短双歧杆菌和嗜酸性乳杆菌对小鼠抗肿瘤活性的激活作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蔡访勤 荆宇红 +3 位作者 杨尚琪 马晓英 罗予 李金陵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5,共5页
用活的短双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和BCG给昆明小鼠腹腔注射,在原位激活后,由肝脏分离的非实质性细胞(NPC)对YAC-1,P815和L929的细胞毒性作用,以及NPC和Kupffer(KC)培养上清中所显示出对三株瘤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都比对照组明显... 用活的短双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和BCG给昆明小鼠腹腔注射,在原位激活后,由肝脏分离的非实质性细胞(NPC)对YAC-1,P815和L929的细胞毒性作用,以及NPC和Kupffer(KC)培养上清中所显示出对三株瘤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都比对照组明显增强。其次,胸腺细胞和脾细胞对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也明显增强。实验结果表明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在小鼠体内诱发抗肿瘤活性的启动能力与BCG几乎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活性 短双歧杆菌 嗜酸性乳杆菌 BCG KUPFFER 细胞
下载PDF
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基因的重组短双歧杆菌抗小鼠宫颈癌移植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得丽扎尔·热合曼 卡得了亚·哈依沙尔 +2 位作者 王中香 刘丹 李轶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1-307,共7页
目的:评价口服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基因的重组短双歧杆菌在小鼠体内抗宫颈癌移植瘤的效果。方法:将p MG36e-E7 shRNA、pMG36e-mIL-12D质粒分别转化短双歧杆菌,经筛选鉴定并扩增获得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基因的重组短双歧杆... 目的:评价口服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基因的重组短双歧杆菌在小鼠体内抗宫颈癌移植瘤的效果。方法:将p MG36e-E7 shRNA、pMG36e-mIL-12D质粒分别转化短双歧杆菌,经筛选鉴定并扩增获得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基因的重组短双歧杆菌。通过小鼠皮下宫颈癌细胞移植建立荷瘤小鼠模型。口服重组短双歧杆菌1、7 d后,检测小鼠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和肿瘤组织匀浆液或血清在PYG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数量,评价短双歧杆菌的肿瘤靶向性,以小鼠体内肿瘤生长曲线评估重组短双歧杆菌的抗肿瘤效果,通过主要器官切片H-E染色和检测荷瘤小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评价口服重组短双歧杆菌的安全性。结果:成功制备重组短双歧杆菌和宫颈癌TC-1细胞移植瘤小鼠。7 d后,移植瘤组织匀浆液和血清的菌落数量证实短双歧杆菌具有靶向体内瘤组织的定殖能力,口服重组短双歧杆菌明显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P<0.05或P<0.01),但联合使用携带HPV16 E7 shRNA和IL-12基因的重组双歧杆菌的肿瘤抑制率与单独使用的并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未见对荷瘤小鼠主要器官的损伤和血清中IL-12及IFN-γ的水平明显变化。结论:短双歧杆菌可用作靶向肿瘤的治疗性基因分子递送载体,其对宫颈癌移植瘤的疗效明显且安全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双歧杆菌 宫颈癌 HPV16 SHRNA IL-12 抗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