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bility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in North American Caucasian and Middle East Arabic Cohorts
1
作者 Maryna Kornieieva Azmy Hadidy +1 位作者 Ashirbad Panta Melody Abadpour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21年第1期7-19,共13页
The 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circle of Will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distribution of the blood flow betwee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erritories and maintains the plasticity of the cerebral blood circula... The 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circle of Will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distribution of the blood flow betwee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erritories and maintains the plasticity of the cerebral blood circulation. The anatomical variability of the vascular circle often alters the cerebral hemodynamics and determines the outcomes of acute and chron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 heritability and prevalence of certain variants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in different ethnic and racial groups are frequently disputed by authors. Our cross-sectional retrospective study aims to compare the patterns of the 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in 64 Caucasian cadavers with 64 Arabic living individuals, by methods of anatomic dissection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respectively. The typical structure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was revealed in 8.3% of the Caucasian study group, and in 22.2% of the Arabic one.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was incomplete in 6 out of 64 of the Caucasian specimens, where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was hypoplastic (6.3%) or absent (3.1%).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had hypoplastic or absent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on one side in 20, and on both sides in 12 out of 64 Caucasian specimens. In the Arabic cohort,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was incomplete in 17 out of 64 specimens, with absence of the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unilaterally (in 11 cases) or bilaterally (in 6 cases). The present study reveals that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lood flow betwee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erritories hav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Caucasian study group versus the Arabic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rial cerebral Circle Anterior Circulation posterior Circulation fetal cerebral Circulation
下载PDF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PComA aneurysms originating from fetal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ies in a single institu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Xin Chen Hao Li +6 位作者 Ming-Ze Wang Mao-gui Li Yong Cao Dong Zhang Yan Zhang Hao Wang Shuo Wang 《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CSCD 2020年第4期204-210,共7页
Background: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our experience with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A)aneurysms originating from fetal posterior cere... Background: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our experience with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A)aneurysms originating from fetal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PCA)and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for the postoperative radiological infarction and outcome.Methods:From 2011 to 2020,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74 PComA aneurysms originating from fPCA in terms of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eatures and obtained the follow-up data from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Beijing Tiantan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features and follow-up data were assessed with the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Results:In this series,74 aneurysms were occurring at the origin of fPCAs.All the patients showed complete obliteration of their aneurysms.Full fPCA type tends to be a predictive factor for radiological infarction(univariateχ^(2)=5.873,P=0.027;multivariate OR=0.264,P=0.060).Postoperative radiological infarction(univariateχ^(2)=12.611,P=0.001;multivariate OR=6.033,P=0.043),rupture(univariateχ^(2)=4.514,P=0.047;multivariate OR=57.966,P=0.044),and hypertension(univariateχ^(2)=5.301,P=0.024;multivariate OR=24.462,P=0.029)tend to be the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s for poor prognosis at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Conclusions:In conclusion,we report a series of patients harboring aneurysms originating from the fPCA.Surgical clipping is a reliable strategy.Full fPCA type is related to postsurgical infarction.Postoperative radiological infarction,rupture,and hypertension tend to be the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 for poor prognosis at 3months after discha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EURYSM fetal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Clinical features Outcome
原文传递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缺血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林敏仕 梁朝莹 +5 位作者 马可 颜循金 张炜志 李松良 唐国富 陈俊宇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17期154-156,共3页
目的:分析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临床特征以及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96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的独立危... 目的:分析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临床特征以及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96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96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中,有276例发生后循环缺血,发生率为69.70%。单因素及多因素结果显示,男性、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后循环缺血的概率较高,男性、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积极治疗或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后循环缺血 风险因素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异常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莉 吕发金 +4 位作者 罗天友 蔡昌平 李琦 姚开情 刘筱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1-335,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异常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后循环缺血(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检查的218例PCI患者(PCI组)和110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于VR图上观察有...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异常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后循环缺血(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检查的218例PCI患者(PCI组)和110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于VR图上观察有无孤立性椎动脉(IVH)、椎动脉发育不良(HVA)及FTP,并测量双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处管径。对椎动脉发育异常合并FTP与PC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对照组中,IVH占1.82%(2/110),HVA占17.27%(19/110),FTP占7.27%(8/110);其中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占0.91%(1/110);2PCI组中,IVH占10.55%(23/218),HVA占49.08%(107/218);FTP占28.90%(63/218);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占25.23%(55/218);3对照组与PCI组间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35.56,P<0.001);4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与PCI具有相关性(r=0.31,P<0.001)。结论椎动脉发育异常伴FTP可能引起P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椎动脉发育不良 孤立性椎动脉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杜世伟 李静伟 +4 位作者 陈健 刘洋 孙力泳 李桂林 张鸿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目的 探讨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单纯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AA)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微导管复合塑形、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1例伴... 目的 探讨微导管复合塑形在单纯弹簧圈栓塞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AA)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微导管复合塑形、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51例伴有fPCA的中小型破裂PCoAA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术中微导管塑形准确性、微导管塑形稳定性、栓塞操作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栓塞程度和后交通动脉保留程度、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1例51枚伴有fPCA的破裂PCoAA均通过微导管复合塑形技术成功完成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瘤体完全栓塞43例(84.3%),瘤颈残留8例(15.7%);后交通动脉均保留,49例血流无影响,2例部分影响。微导管塑形准确率为90.2%,其中微导管直接推送到位36例,回拉到位11例,导丝导引到位4例;栓塞中88.2%微导管位置稳定。仅1例术中发生破裂再出血。随访6~24个月显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48例(94.1%),3例(5.9%)预后不良,无患者死亡。术后6个月血管复查造影显示,Raymond 1级41枚(80.4%),2级8枚(15.7%),3级2枚(3.9%)。结论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伴有fPCA的急性期中小型破裂PCoAA术中应用微导管复合塑形技术,可使栓塞过程更稳定和安全,取得了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塑形 后交通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弹簧圈栓塞
下载PDF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瑾瑜 黄清海 +1 位作者 赵文元 刘建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0-604,共5页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 PCA)动脉瘤的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报道并分析1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治疗;Pubmed数据库检索fetal PCA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文献以及所有有关fetal PCA的文献。结果通过支架辅助弹簧...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 PCA)动脉瘤的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报道并分析1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治疗;Pubmed数据库检索fetal PCA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文献以及所有有关fetal PCA的文献。结果通过支架辅助弹簧圈及支架后释放技术致密填塞动脉瘤,无瘤颈残留。Fetal PCA在患者中的总体发生率为4%~29%,且有血管异常或畸形的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比正常人高。结论 Fetal PCA较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手术并发症,综合考虑闭塞载瘤动脉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尽量选择保留血管采用后释放技术是保留载瘤动脉同时治疗动脉瘤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后释放技术
下载PDF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伴发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3
7
作者 章杨 陈力 +3 位作者 顾奕 顾斌贤 李明华 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67-1071,共5页
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伴发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5例fPCA伴发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ymond-Roy分类... 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伴发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5例fPCA伴发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ymond-Roy分类(MRRC)评估动脉瘤即刻治疗和随访结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25例共25枚fPCA伴发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女22例,破裂出血23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充分栓塞15例(MRRCⅠ级7例,Ⅱ级8例),不全栓塞10例(Ⅲa级6例,Ⅲb级4例)。DSA随访平均(20.7±20.6)(3~73)个月,除二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例外,复发4例,其中2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再治疗;随访终点显示MRRCⅠ级10例,Ⅱ级10例,Ⅲb级4例。临床随访平均(40.1±30.5)(3~117)个月,患者预后均良好(mRS评分0分23例,1分1例)。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fPCA伴发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很多情况下需要支架辅助,且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支架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对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病变的特点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道培 彭艳芳 +2 位作者 李丹 张怀亮 尹所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患者对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连续入组我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2月首次发作且有完整的颅内外超声血管评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声筛查VAH(V2段<2.5mm)及血管狭窄并经头颈部CTA、MRA或DS...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患者对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连续入组我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2月首次发作且有完整的颅内外超声血管评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声筛查VAH(V2段<2.5mm)及血管狭窄并经头颈部CTA、MRA或DSA确认,且排除椎动脉夹层对VAH诊断的干扰。比较在前循环和后循环梗死中VAH的发生率。在后循环梗死患者中,分析存在VAH的患者对侧椎动脉、基底动脉、Willis环的情况。结果共入组750例患者,男性436例(58%),女性314例(42%);年龄18~90岁,平均65岁。后循环梗死193例(25.7%),前循环梗死557例(74.3%),在后循环梗死中检出VAH的比率高(33.7%VS14.1%,P<0.01)。吸烟是VAH合并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67,95%CI:1.45~5.08,P<0.05)。VAH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基底动脉狭窄(OR=2.07,95%CI:1.00~4.26,P<0.05)、对侧椎动脉狭窄(OR=3.22,95%CI:1.24~8.37,P<0.05)、以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OR=2.17,95%CI:1.00~4.68,P<0.05)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AH组。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中VAH的发生率高;VAH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对侧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发育不良 脑梗死 血管狭窄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下载PDF
基于VW-MRI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丁琦 赵登玲 +1 位作者 陈晓晖 李澄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47-1352,共6页
目的:基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W-MRI)技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VW-MRI检查的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分为FTP组(n=... 目的:基于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W-MRI)技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VW-MRI检查的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分为FTP组(n=40)和非FTP组(n=67)。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斑块分布特点及血管的狭窄程度、重构指数和偏心指数。结果:共纳入107名患者,FTP组大脑中动脉斑块较非FTP组更好发于血管的背侧壁及上壁(37.5%vs.16.42%),更容易发生正性重构(1.071±0.267 vs.0.877±0.2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重构指数与FTP仍然具有相关性(95%CI:1.433~687.143;P=0.029)。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斑块分布(17.5%vs.8.96%,10%vs.11.94%,20%vs.17.91%)及血管特征(重构指数:1.095±0.347 vs.0.982±0.247;偏心指数:0.539±1.622 vs.0.551±0.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P组斑块更好发于大脑中动脉的背侧壁和上壁,FTP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和血管正性重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下载PDF
两种不同分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东 范玲玲 +1 位作者 徐东为 闫忠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分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续贯的血管内治疗。根据DSA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完全型胚胎型大... 目的:探讨两种分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续贯的血管内治疗。根据DSA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完全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CFTP)组与部分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PFTP)组。分析不同组别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起病时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术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42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CFTP组18例,PFTP组24例(包含双侧PFTP1例)。单侧FTP所占比例为(1/42,2.38%),两组患者的术前NIHSS评分平均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血管内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变化均值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术后90 d的随访,两组的MRS评分0~2分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更常见,其中合并完全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相较于部分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的起病症状更轻,介入术后效果更好,远期生活质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急性脑梗死 后循环 血管成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术下突发性聋患者后循环动脉的观察和测量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钰 杜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5-712,共8页
目的采用场强为3.0T的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0T TOF MRA),观察突发性聋患者后循环动脉的内径及行程,为突发性聋的血管病因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单耳突发性聋的患者和102名对照组患者的颅脑3.0T TOF MRA图像数据... 目的采用场强为3.0T的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0T TOF MRA),观察突发性聋患者后循环动脉的内径及行程,为突发性聋的血管病因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单耳突发性聋的患者和102名对照组患者的颅脑3.0T TOF MRA图像数据。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及性别分布、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进行对比后,进一步对比3.0T TOF MRA下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内径及行程,椎动脉内径及优势方向和程度,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影状态及内径,大脑后动脉(PCA)P1段和后交通动脉(PCoA)内径及行程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资料显示,突发性聋组外周血中LDL水平升高比例(34.44%)及显著升高比例(11.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升高比例(15.69%)及显著升高比例(4.9%)(P<0.01)。突发性聋组外周血中出现TC水平升高比例(24.44%)及显著升高比例(1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升高比例(19.6%)及显著升高比例(2.94%)(P<0.05)。3.0T TOF MRA影像结果显示,突发性聋组基底动脉平均内径[(3.32±0.75)mm]相对于对照组平均内径较窄[(3.50±0.54)mm](P<0.05);突发性聋组仅左侧AICA显影率(10%)低于对照组(24.51%)(P<0.05),突发性聋组双侧AICA均不显影率(38.89%)高于对照组(26.47%)(P<0.05),两组患者AICA显影状态的总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发性聋组显影的左侧AICA平均内径为(1.04±0.24)mm,与对照组内径(1.16±0.28)mm相比较窄(P<0.05);突发性聋组左侧PCA P1段内径为(1.27±0.54)mm,与对照组内径(1.42±0.52)mm相比较窄(P<0.05),突发性聋组右侧PCA P1段的内径为(1.25±0.58)mm,与对照组内径(1.41±0.51)mm相比较窄(P<0.05);突发性聋组仅左侧出现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 PCA)比例(3.33%)低于对照组(9.8%)(P<0.05),突发性聋组出现双侧f PCA比例(13.89%)高于对照组(4.9%)(P<0.05),两组患者f PCA出现位置的总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突发性聋患者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存在狭窄,同时LDL及TC水平升高,动脉狭窄与血脂升高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后循环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区域梗死患者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的解剖结构变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前鹏 罗妮 +6 位作者 张琳琳 拜承萍 胡惠莹 田晔 石云科 郑西宁 王育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8期935-940,共6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区域梗死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构(FPCA)及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01—2022-04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确诊为PICA区域梗死的患者。...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区域梗死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构(FPCA)及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01—2022-04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确诊为PICA区域梗死的患者。利用飞利浦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对头颈部CTA图像进行处理,根据头颈部CTA图像血管解剖情况分成模式Ⅰ(正常椎动脉合并正常大脑后动脉)、模式Ⅱ(单纯的FPCA组)、模式Ⅲ(单纯VAH组)、模式Ⅳ(FPCA合并VAH组),对不同血管模式进行分析。结果105例PICA区域梗死患者,男64例(61%),女41例(39%);年龄22~85岁;血管变异率81.9%,其中VAH结构发生率64.8%,FPCA结构发生率53.3%,血管模式分布结果从高到低分别为模式Ⅳ35例(33.3%),模式Ⅲ33例(31.4%),模式Ⅱ21例(20.0%),模式Ⅰ16例(15.3%)。将PICA区域梗死的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血管模式进行比较,在PICA区域梗死侧中,血管变异的发生率为68.6%,其中VAH结构发生率为53.4%,FPCA结构发生率为34.3%;在PICA区域梗死患者的非梗死侧中,血管变异率为30.5%,其中VAH结构发生率为13.3%,FPCA结构发生率为20.9%,两者在总体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ICA区域梗死常出现在VAH患者中,且易出现在VAH侧,当合并FPCA结构时可能增加PICA区域梗死的风险,临床实践中早期识别卒中及对卒中的预防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小脑后下动脉 椎动脉发育不良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卒中
下载PDF
合并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思源 叶国辉 +8 位作者 刘洋 沈春发 张少杰 白三莉 赵曰圆 秦杰 秦海林 安学锋 杨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68例合并同侧fPCA的PCoAA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DSA或320-CTA判断动脉瘤复... 目的探讨合并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68例合并同侧fPCA的PCoAA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DSA或320-CTA判断动脉瘤复发。结果68例中,术后复发22例,未复发46例;术后复发率为32.4%(22/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纯弹簧圈栓塞(OR=10.393;95%CI 1.715~62.967;P=0.011)、术后即刻不完全栓塞(OR=12.097;95%CI 2.644~55.354;P=0.001)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同侧fPCA的PCoAA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率较高,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不完全栓塞病人术后复发率风险高,需要更为密切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术后复发 血管内治疗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闫亚洲 吴一娜 +6 位作者 唐海双 曾张伟 赵开军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患者55例(共57个动脉瘤),所有患者...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的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患者55例(共57个动脉瘤),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0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或MR血管成像,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55例患者中,41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1个(36. 8%)动脉瘤RaymondⅠ级,11个(19. 3%)Ⅱ级,25个(43. 9%)Ⅲ级;所有PCoA保持通畅。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5. 5%),为手术相关出血,无缺血事件发生;死亡3例。对39例患者包含41个动脉瘤进行影像学随访,其中26个(63. 4%)动脉瘤治愈,1个(2. 4%)改善,8个(19. 5%)稳定,6个(14. 6%)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随访中所有合并fPCA的PCoA保持通畅。临床随访52例患者,死亡2例,1例患者术后1年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随访mRS评分为:0~2分47例(90. 4%),3分1例,4分1例,5分1例,6分2例。结论血管内治疗合并fPCA的PCoA动脉瘤可行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临床疗效
下载PDF
Percheron动脉闭塞合并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例报道
15
作者 夏俊阳 刘培培 +2 位作者 靳航 曹杰 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67-268,共2页
Percheron动脉(artery of Percheron,AOP)属于丘脑旁正中动脉的一种先天变异[1],国内曾报道过伴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 Origin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的AOP梗死[2,3],在这里我们报道1例伴双侧FTP的AOP梗死。1临床... Percheron动脉(artery of Percheron,AOP)属于丘脑旁正中动脉的一种先天变异[1],国内曾报道过伴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 Origin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的AOP梗死[2,3],在这里我们报道1例伴双侧FTP的AOP梗死。1临床资料患者,男,58岁,因“发现意识不清1 h”入院。患者夜间睡眠中起病,1 h前晨起时家属发现患者意识不清(距离确定患者正常的时间为7 h),表现为呼之不应,疼痛刺激后有躲避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heron动脉 双侧胚胎性大脑后动脉
下载PDF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复发脑梗死相关性分析
16
作者 贾培飞 赵东 +3 位作者 庞群 董宇峰 刘启 吴丽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研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脑梗死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017人,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后943人进入分析研究,其中初发脑梗死620例,复发脑梗死323例。对比两组临床... 目的研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脑梗死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017人,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后943人进入分析研究,其中初发脑梗死620例,复发脑梗死323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率。对复发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复发性脑梗死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型脑梗死(P<0.01),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与脑梗死的复发相关,计算OR值分别为2.481、1.486、1.652、2.402,P值均<0.05。结论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率高于初发型脑梗死,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是复发性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脑梗死 复发 相关分析
下载PDF
手术夹闭合并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瘤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丁飞 刘朋 +3 位作者 方岩 华磊 谢满意 李中林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瘤(PCoAA)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经显微手术夹闭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PCoAA患者80例,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瘤(PCoAA)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经显微手术夹闭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PCoAA患者80例,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性别、动脉瘤侧别、宽颈、动脉瘤大小、脑梗死史、手术时机、高血压史对手术预后影响不大;而年龄、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是影响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以及改良Fisher分级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年龄不大、Hunt-Hess低分级、改良Fisher低分级这类患者,更早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性更高,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手术夹闭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短暂性脑缺血相关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丽红 于寰 +2 位作者 段凯 许梓童 韩丽萍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9期57-60,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头颈CTA的方法进一步评价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因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来我院行头颈CTA扫描的患者100例,根据CTA结果分为完全FTP组、部分FTP组、对照组。比较入组患者临床症状、... 目的通过分析头颈CTA的方法进一步评价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因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来我院行头颈CTA扫描的患者100例,根据CTA结果分为完全FTP组、部分FTP组、对照组。比较入组患者临床症状、是否存在FTP、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情况。结果出现FTP的患者有36例,占36%,出现头晕、头痛、癫痫发作、意识丧失、共济失调、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完全FTP患者出现双侧变异者约占15%,右侧变异者约占50%,左侧变异者约占35%,部分FTP患者出现双侧变异者约占12.5%,右侧变异者约占50%,左侧变异者约占37.5%,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FTP组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14例,占38.9%,完全FTP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占30%,部分FTP患者占5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P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癫痫发作、意识丧失、共济失调、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且更容易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循环短暂性脑缺血
下载PDF
基底动脉动脉瘤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自发性闭塞的诊治分析(附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荣辉 向伟楚 +8 位作者 吕福群 宋明昊 潘思源 沈春发 白三莉 张少杰 潘力 赵曰圆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9期693-695,共3页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动脉瘤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自发性闭塞致枕叶梗死的诊治经验,以提高此类疾病的认识,避免将FPCA残端误诊为动脉瘤。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基底动脉动脉瘤合并FPCA自发性闭塞致枕叶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人以突发右...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动脉瘤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自发性闭塞致枕叶梗死的诊治经验,以提高此类疾病的认识,避免将FPCA残端误诊为动脉瘤。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基底动脉动脉瘤合并FPCA自发性闭塞致枕叶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人以突发右上肢麻木及视物模糊起病,外院DWI显示左侧枕叶内侧面梗死伴左侧丘脑灶样梗死,外院头颈部CTA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呈梭形)、基底动脉动脉瘤以及颅内多发血管硬化狭窄。我院左侧颈内动脉造影见左侧后交通动脉闭塞残端,残端远端可见中断后又部分显影,左侧大脑后动脉P1、P2均闭塞,椎动脉造影未见P1段发育,基底动脉中段动脉瘤。结合病人DWI梗死部位及术前灌注成像所示灌注失代偿区,考虑为左侧FPCA急性闭塞引起同侧枕叶梗死,CTA所谓的“梭样动脉瘤”其实为闭塞后的残端。采用双支架套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中段动脉瘤,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结论FPCA自发性闭塞临床极其罕见,急性闭塞后是否行血管内治疗依然存在争议;应加强对其影像学特征的认识和了解,以避免将其闭塞后残端误当做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颅内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欧阳福 楚兰 +2 位作者 田淑芬 张艺凡 曹绪维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9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FTP)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I+ DWI+ MRA检查。根据MRA结... 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FTP)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I+ DWI+ MRA检查。根据MRA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FTP组和非FTP组。根据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的分型标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将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按血管分布分为前循环脑梗死和后循环脑梗死。探讨FTP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共556例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55例,女性201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331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225例。共有208例患者诊断为FTP,其中单侧FTP患者148例,双侧FTP患者60例。前循环脑梗死中FTP患者104例,后循环脑梗死中FTP患者104例。FTP检出率在前循环脑梗死和后循环脑梗死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糖尿病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中FTP出现率高,单侧FTP更常见;合并FTP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后循环脑梗死;FTP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 脑梗死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