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外周血检出胆红素结晶1例报道
1
作者 吴嫱 郑国娜 +1 位作者 姜良勇 高春海 《中国医药》 2024年第2期274-276,共3页
胆红素结晶临床可见于阻塞性黄疸、急性肝坏死等疾病个体,出现在胸腹水、关节液中有报道,而外周血检出胆红素结晶罕见。本文报道1例出生4 d男性患儿,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外周血涂片镜检于部分中性粒细胞、单核... 胆红素结晶临床可见于阻塞性黄疸、急性肝坏死等疾病个体,出现在胸腹水、关节液中有报道,而外周血检出胆红素结晶罕见。本文报道1例出生4 d男性患儿,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外周血涂片镜检于部分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内见金黄色、折光性强,呈针状、菱形、矩形、斜方体形或长方体形胆红素结晶。根据临床经验,显著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外周血偶见胆红素结晶,可造成血清胆红素测定结果偏低。提示血常规结果的审核,需在审核各项检测数值的同时,务必注意观察散点图和报警信息,并结合血清胆红素水平及临床表现,镜检时仔细观察细胞形态,以便及时发现仅仅依靠检测数值发现不了的对临床诊疗有意义的形态学异常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结晶 新生儿 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
下载PDF
银胶体系中的平衡因素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周光明 盛蓉生 曾云鹗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1048-1051,共4页
分析银胶体系中样品分子的平衡因素有器壁、银胶、水和杂质,并试验了某些样品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强度对这些因素的响应,指出全面分析影响因素对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分析应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 表面增强 拉曼散射 SERS 银溶胶 结晶紫 胆红素
下载PDF
不同环境体系中胆红素钙成核与生长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方志 沈玉华 +2 位作者 谢安建 马东 陈彰旭 《化学研究》 CAS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采用FT-IR,XRD,SEM等研究了四种不同模拟体系中胆红素钙晶体的成核与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水溶液中胆红素钙很难结晶形成晶体结构,但在模拟体系中,碳酸钙晶体与聚乙二醇模板的共同作用可诱导胆红素钙晶体的成核与生长.在此过程中,CO2气体... 采用FT-IR,XRD,SEM等研究了四种不同模拟体系中胆红素钙晶体的成核与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水溶液中胆红素钙很难结晶形成晶体结构,但在模拟体系中,碳酸钙晶体与聚乙二醇模板的共同作用可诱导胆红素钙晶体的成核与生长.在此过程中,CO2气体促进了碳酸钙晶体的形成,碳酸钙晶体的不同晶面的选择性吸附和聚乙二醇分子中的氧原子为胆红素钙晶体的形成提供了有效位点和取向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钙 生物模拟 成核 晶体生长 聚乙二醇 碳酸钙
下载PDF
N掺杂TiO_2纳米膜吸附胆红素分子的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晖 刘国聪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9-704,共6页
以柠檬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晶粒尺寸为16.9nm的锐钛矿型N掺杂TiO2(N-TiO2)纳米颗粒,并用旋转涂膜法制备了N-TiO2纳米薄膜。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技术研究了胆红素在纳米N-TiO2膜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行为,考察了缓冲溶液pH、硅烷亲... 以柠檬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晶粒尺寸为16.9nm的锐钛矿型N掺杂TiO2(N-TiO2)纳米颗粒,并用旋转涂膜法制备了N-TiO2纳米薄膜。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技术研究了胆红素在纳米N-TiO2膜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行为,考察了缓冲溶液pH、硅烷亲脂试剂三甲基氯硅烷及金属离子修饰纳米N-TiO2膜对胆红素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胆红素在纳米N-TiO2表面的吸附平衡常数K为4.30×107 L.mol-1;亲水性N-TiO2表面羟基与胆红素分子中的羧基的酯化作用是胆红素吸附量随pH升高而增大的原因;金属离子修饰的N-TiO2表面电荷导致吸附量增加,其吸附量随离子电荷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iO2纳米膜 胆红素 表面修饰 石英晶体微天平
下载PDF
大孔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制备及对胆红素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牛小玲 孙思佳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632-637,645,共7页
为了提高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对胆红素的吸附性,利用水相悬浮法分别引入不同质量分数ω(20%,30%和40%)的胆甾型液晶(CLC),制备大孔交联PHEMA。通过红外光谱仪(IR)对PHEMA进行结构分析,采用热台偏光显微镜(PO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 为了提高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对胆红素的吸附性,利用水相悬浮法分别引入不同质量分数ω(20%,30%和40%)的胆甾型液晶(CLC),制备大孔交联PHEMA。通过红外光谱仪(IR)对PHEMA进行结构分析,采用热台偏光显微镜(PO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PHEMA的微观形貌,且分别在不同pH、温度和白蛋白环境下,研究了PHEMA对胆红素的吸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LC的含量影响PHEMA的孔洞结构,引入CLC可以提高PHEMA对胆红素的吸附性。随着温度的升高,PHEMA对胆红素的吸附率出现上升趋势,当温度升至35℃时,吸附率达到最高,当继续升温时,吸附率减小。随着pH的升高,PHEMA的吸附率先增加后降低,当pH为7.5时,吸附率达到最大。CLC的质量分数为20%和30%制备的PHEMA,其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比较快,在1 h内已基本达到平衡态,30 min内吸附率达到了30%左右。加入白蛋白后,吸附速度减慢,吸附平衡时间延长,PHEMA对胆红素的吸附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胆甾型液晶 胆红素 吸附率
下载PDF
不同模拟环境中胆红素钙的成核与晶体生长
6
作者 黄方志 沈玉华 +1 位作者 谢安建 裘灵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32-1135,共4页
用FT-IR、XRD、SEM和TGA等研究了4种不同模拟体系中胆红素钙晶体的成核与生长情况,考察了生物大分子和CO2对胆红素钙的成核与结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液中胆红素钙很难结晶形成晶体结构,但在暴露大气中的葡聚糖水溶液模拟体系中则... 用FT-IR、XRD、SEM和TGA等研究了4种不同模拟体系中胆红素钙晶体的成核与生长情况,考察了生物大分子和CO2对胆红素钙的成核与结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液中胆红素钙很难结晶形成晶体结构,但在暴露大气中的葡聚糖水溶液模拟体系中则形成了含质量分数为12%碳酸钙的胆红素钙/碳酸钙复合晶体。在此过程中,CO2气体促进了碳酸钙晶体的形成,碳酸钙晶体不同晶面的选择吸附性能和葡聚糖分子的含O功能团为胆红素钙的成核提供了有效位点和定向调控作用,共同模板作用诱导调控了在2θ为19.8°、21.8°有强衍射峰的胆红素钙晶体的形成。晶态胆红素钙具有明显的热分解温度,而处于非晶态时则无此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钙 生物模拟 成核与晶体生长 葡聚糖 碳酸钙
下载PDF
结石研碎镜检法判定胆囊结石的成份类型 被引量:3
7
作者 罗小兵 乔铁 +3 位作者 马瑞红 罗振亮 郑培明 杨柳青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102,共6页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研碎后显微镜检,判定结石成份类型的可行性。方法 60例胆囊结石分别同时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和研碎镜检法判定结石的成份类型,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为(或FTIR法)参考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符合情况。结果 F...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研碎后显微镜检,判定结石成份类型的可行性。方法 60例胆囊结石分别同时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和研碎镜检法判定结石的成份类型,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为(或FTIR法)参考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符合情况。结果 FTIR法测定60例结石的成份类型:22例为胆固醇结石,13例胆红素结石,11例胆红素胆固醇混合型结石,6例碳酸钙结石,4例胆红素碳酸钙混合型结石,2例硬脂酸钙结石,1例胆红素硬脂酸钙混合型结石,1例羟基磷灰石结石;与FTIR法相比,研碎镜检法有53例结果相符,符合率88.3%。对3例硬脂酸钙的结石和1例羟基磷灰石结石无法判定,1例碳酸钙结石、1例胆红素胆固醇混合型结石和1例胆红素碳酸钙混合型结石判定不符。结论在具备一定的结晶形态鉴别经验基础上,胆囊结石研碎镜检法能够用于初步判定结石的成份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 显微镜检 红外光谱 胆固醇 胆红素 结晶
下载PDF
Therapeutic uses of animal bil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 ethnopharmacological,biophysical chemical and medicinal review 被引量:11
8
作者 David Q-H Wang Martin C Care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29期9952-9975,共24页
Forty-four different animal biles obtained from both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including human bile)have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for a host of malad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beginning with dog,ox and... Forty-four different animal biles obtained from both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including human bile)have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for a host of malad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beginning with dog,ox and common carp biles approximately in the Zhou dynasty(c.1046-256 BCE).Overall,different animal biles were prescribed princip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biliary,skin(including burns),gynecological and heart diseases,as well as diseases of the eyes,ears,nose,mouth and throat.We present an informed opinion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medicinal uses of the different animal biles based on their presently known principal chemical components which are mostly steroidal detergent-like molecules and the membrane lipids such as unesterified cholesterol and mixed phosphatidylcholines and sometimes sphingomyelin,as well as containing lipopigments derived from heme principally bilirubin glucuronides.All of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on the ethnopharmacological uses of biles in TCM were collated from the rich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books on materia medica held in libraries i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various animal biles was based on rigorous separatory and advance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published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collected via library(Harvard’s Countway Library)and electronic searches(PubMed and Google Scholar).Our analysis of ethnomedical data and information on biliary chemistry shows that specific bile salts,as well as the common bile pigment bilirubin and its glucuronides plus the minor components of bile such as vitamins A,D,E,K,as well as melatonin(N-acetyl-5-methoxytryptamine)are salutary in improving liver function,dissolving gallstones,inhibiting bacterial and viral multiplication,promoting cardiac chronotropsim,as well as exhibiting anti-inflammatory,anti-pyretic,anti-oxidant,sedative,anti-convulsive,anti-allergic,anti-congestive,anti-diabetic and anti-spasmodic effects.Pig,wild boar and human biles diluted with alcohol were shown to form an artificial skin for burns and wounds one thousand years ago in the Tang dynasty(618-907 CE).Although various animal biles exhibit several generic effects in common,a number of biles appear to be advantageous for specific therapeutic indications.We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se effects based on the pharmacolog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of bile as well as attempting to identify a variety of future research ne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E ACIDS BILE PIGMENTS bilirubinates Liquid crys
下载PDF
胆红素在纳米TiO_2膜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谢亚林 司士辉 +1 位作者 杨政鹏 李赛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31-936,共6页
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现场技术,研究了胆红素在纳米TiO2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并考察了溶液pH、硅烷亲脂性试剂及金属离子修饰的纳米TiO2对胆红素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胆红素在纳米TiO2表面的吸附平衡常数K为2·0×106L/mol;由... 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现场技术,研究了胆红素在纳米TiO2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并考察了溶液pH、硅烷亲脂性试剂及金属离子修饰的纳米TiO2对胆红素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胆红素在纳米TiO2表面的吸附平衡常数K为2·0×106L/mol;由于亲水性纳米TiO2表面的羟基和胆红素分子中的羧基发生作用,胆红素吸附量随溶液pH增大而增大;但经过硅烷试剂亲脂性修饰后,吸附量随pH增大而下降;经过金属离子修饰后,改变了TiO2表面电荷导致吸附量增加,且吸附量随金属离子电荷增加而增加,当金属离子所带电荷相同时,吸附量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 纳米TIO2 胆红素(BOH2) 表面修饰
原文传递
卵磷脂双层膜上胆红素的吸附行为
10
作者 张漪丽 陈昕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第4期9-12,共4页
目的:研究胆红素的吸附行为,探索最佳分析条件。方法: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胆红素在卵磷脂双层膜的吸附行为,石英晶体震荡频率下降越多,表示吸附量越多。考察了溶液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的影响,并与巯基苯胺膜... 目的:研究胆红素的吸附行为,探索最佳分析条件。方法: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胆红素在卵磷脂双层膜的吸附行为,石英晶体震荡频率下降越多,表示吸附量越多。考察了溶液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的影响,并与巯基苯胺膜和巯基苯胺/卵磷脂修饰膜进行了比较。结果:溶液pH为8.0时,频率变化-780Hz;溶液中离子强度增加一倍,频率变化-76Hz;10℃、28℃时,频率变化分别为-709Hz和-374Hz。结论:卵磷脂双层膜在碱性条件下有最大吸附;离子强度也会增加胆红素在膜上的吸附,但是影响没有其它因素大;温度会显著的影响胆红素的吸附,低温时吸附量明显增加;不同膜上胆红素的吸附量不同,其中硫醇/卵磷脂修饰膜上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 石英晶体微天平 吸附 分子自组装膜 模拟生物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