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澜沧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
作者 张圣听 王世锋 +1 位作者 王淇 宋立才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1373,共13页
藏东地区广泛发育古特提斯花岗岩,如与金沙江缝合带相关的江达—维西花岗岩带和与甘孜—理塘缝合带相关的义敦花岗岩带。但是与龙木错—双湖(碧土)古特提斯主缝合带相关的北澜沧江花岗岩带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本文选取北澜沧江花岗岩... 藏东地区广泛发育古特提斯花岗岩,如与金沙江缝合带相关的江达—维西花岗岩带和与甘孜—理塘缝合带相关的义敦花岗岩带。但是与龙木错—双湖(碧土)古特提斯主缝合带相关的北澜沧江花岗岩带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本文选取北澜沧江花岗岩带南端的碧罗雪山花岗岩展开研究,揭示其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其构造意义。岩石样品中锆石具有明显的岩浆岩振荡环带,年龄数据聚集在在217±1 Ma左右,ε_(Hf)(t)均值为-13.5,ε_(Nd)(t)值为-12.0,Sr-Nd-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均在2.0 Ga左右;岩石显微观察及地化特征表明岩石为花岗岩类,样品的岩浆来自具有古老地壳重熔成因的中上地壳酸性岩,构造判别图显示岩石为陆陆碰撞阶段花岗岩特征,这与主特提斯洋向东俯冲于兰坪—思茅地块之下以及随后发生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模型相契合。岩石地化特征和其构造位置支持碧罗雪山花岗岩带是北澜沧江花岗岩带的南端。由此,藏东地区存在一条长达700 km的花岗岩带,该花岗岩带从类乌齐、昌都吉塘、左贡东大山、芒康盐井、德钦梅里雪山延伸到维西碧罗雪山。碧罗雪山花岗岩的岩石年代学、地球化学数据为龙木措—双湖缝合带与昌宁—孟连缝合带的对接提供了详细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澜沧江花岗岩带 碧罗雪山花岗岩 古特提斯缝合带 地球化学特征 S型花岗岩
下载PDF
滇西碧罗雪山地区忙怀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苏杰 黄建国 姜燕林 《河南科学》 2014年第4期588-594,共7页
滇西碧罗雪山一带,澜沧江岛弧带上发育了中三叠纪忙怀组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是流纹岩.常量元素SiO2、K2O、Na2O、Al2O3明显偏高,MgO较低,TiO2中等的特征.里特曼指数σ1.39~3.01,为钙碱性系列,在log t-logσ图解中全部落入造山... 滇西碧罗雪山一带,澜沧江岛弧带上发育了中三叠纪忙怀组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是流纹岩.常量元素SiO2、K2O、Na2O、Al2O3明显偏高,MgO较低,TiO2中等的特征.里特曼指数σ1.39~3.01,为钙碱性系列,在log t-logσ图解中全部落入造山带区.碧罗雪山一带流纹岩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变化比较小,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Th也相对富集. Eu负异常明显,轻稀土元素富集,稀土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右斜型.微量元素在Rb-(Yb+Nb)图解及Rb-(Yb+Ta)图解中大多数落入碰撞带花岗岩区和火山弧花岗岩区.综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指示,碧罗雪山地区忙怀组火山岩为澜沧江洋由西向东俯冲消减,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过程中形成的岛弧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纹岩 忙怀组 地球化学特征 碧罗雪山
下载PDF
《碧洛雪山》:从小说到电影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瑛 《百色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50-55,共6页
小说《碧洛雪山》是云南哈尼族作家存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碧罗雪山》,从互文的角度看,兼具文本和前文本特色。小说《碧洛雪山》是一个表面讲述村子搬迁事件,但却深含寓言意义的故事,以社会的真实指向个人的底蕴,在民族... 小说《碧洛雪山》是云南哈尼族作家存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碧罗雪山》,从互文的角度看,兼具文本和前文本特色。小说《碧洛雪山》是一个表面讲述村子搬迁事件,但却深含寓言意义的故事,以社会的真实指向个人的底蕴,在民族的信仰中,具体说是在图腾文化中反衬人性的表现。文本在此建构了一个巨大的隐喻象征场所。同时,文本叙述表面为人熊矛盾,其实隐含的是人在权利面前的软弱,人与权力的矛盾。外显的杀熊情节其实与另一个潜在的体系——权利之间存在意义联系,这是一个更大的、也更为隐蔽的寓言所在。与小说比较,电影《碧罗雪山》除了人物生活的环境没变化之外,风格、主题和情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说主题原本具有丰富的多向性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贡献了一个主题,黑暗的权利交易又贡献一个主题。影片则单纯表现人与自然在现代法律制度下的和谐守望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影片按照写实主义手法对文本进行了全面改写,力图通过麦地村,还原峡谷人群一份真实的生活思考:面对现实,传统与当代如何相互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洛雪山》 小说 电影 互文 寓言
下载PDF
黄花绿绒蒿的发现与考证
4
作者 方震东 吴琮三 +1 位作者 李聪 和旭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0-123,128,共5页
自1931年英国植物猎人G.Forrest在维西采集到黄花绿绒蒿标本后到2018年的87 a时间里,再也没有专家学者真正发现该物种在野外的分布。由于过去存在的一些错误描述和记录,误导了后来的科研人员对该物种的正确认识,引起了分类学上不必要的... 自1931年英国植物猎人G.Forrest在维西采集到黄花绿绒蒿标本后到2018年的87 a时间里,再也没有专家学者真正发现该物种在野外的分布。由于过去存在的一些错误描述和记录,误导了后来的科研人员对该物种的正确认识,引起了分类学上不必要的混乱。通过研究和考证,本文澄清了过去对该物种及其相关物种的一些错误认识,理清了黄花绿绒蒿和栗色绿绒蒿在属内的分类关系,并为黄花绿绒蒿指定了一号附加模式以帮助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绒蒿属 黄花绿绒蒿 栗色绿绒蒿 滇西绿绒蒿 富川山 碧罗雪山 湄公河-扬子江分水岭 附加模式标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