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老》 《喻老》的性质及其文体学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马世年 吴建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30-135,140,共7页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解老》 《喻老》 经说体
下载PDF
试论道法两家历史观的异同 被引量:6
2
作者 蒋重跃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3-80,共8页
道法两家历史观的异同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老子否定周代主流历史观中的宗教和道德因素,为历史理性的独立发展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庄子发展了"性情"和"命"的观念,扩大了历史理性的领域,但却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韩非把... 道法两家历史观的异同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老子否定周代主流历史观中的宗教和道德因素,为历史理性的独立发展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庄子发展了"性情"和"命"的观念,扩大了历史理性的领域,但却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韩非把人的欲望看作社会的基本内容,在理论上消解了历史的内在矛盾,使纯粹历史理性的历史观得以形成。两家历史观的异同与各自的思想体系是一致的,可以得到道论上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法家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历史理性 道论
下载PDF
先秦《老子》文本的演变——由《韩非子》等战国著作中的《老子》引文来考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高华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7-118,共12页
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包含有今本《老子》共三十一章的内容,《庄子》一书涉及今本《老子》共十六章的内容,《韩非子》一书引用了今本《老子》共二十五章的内容,再加上《吕氏春秋》《荀子》《战国策》等著作对《老子》的引文,说明今本《... 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包含有今本《老子》共三十一章的内容,《庄子》一书涉及今本《老子》共十六章的内容,《韩非子》一书引用了今本《老子》共二十五章的内容,再加上《吕氏春秋》《荀子》《战国策》等著作对《老子》的引文,说明今本《老子》一书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至少已具有了其中六十四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在这六十四章中,只有三十八章是完整或基本完整的《老子》某章内容,且它们全都出于郭店楚简《老子》和《韩非子》引《老子》,其他先秦诸书所引《老子》则属只言片语或概述大意。这又说明,到《韩非子》成书时为止,《老子》一书实际只有三十八章完全具有了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今本《老子》的最后定型,应该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统一思想由丞相李斯主持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韩非子》 文本形态
下载PDF
春秋战国诸子关于道德之价值的认知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彦修 《管子学刊》 CSSCI 2012年第3期29-34,共6页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进程中,儒、道、墨、法和纵横家分别探讨了道德的价值。孔子、孟子、墨子、老庄与荀子所主张的道德内涵不同,但他们都充分肯定甚至夸大了道德的价值。韩非子与他们不同,把道德与政治剥离,纵横家则进一步提出了道德...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进程中,儒、道、墨、法和纵横家分别探讨了道德的价值。孔子、孟子、墨子、老庄与荀子所主张的道德内涵不同,但他们都充分肯定甚至夸大了道德的价值。韩非子与他们不同,把道德与政治剥离,纵横家则进一步提出了道德价值有限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孔子 孟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纵横家
下载PDF
四子合传与黄老“黜儒”——《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文本解读层次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少华 《北方论丛》 2021年第1期23-28,共6页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史料,有两种文本解读层次:一个是《史记》记录的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等四子所处时代的“原始”史料;另一个是司马迁以其所处时代形成的结论性语言赋予该传的“当代”史料。而若从第二个层面解读该传,...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史料,有两种文本解读层次:一个是《史记》记录的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等四子所处时代的“原始”史料;另一个是司马迁以其所处时代形成的结论性语言赋予该传的“当代”史料。而若从第二个层面解读该传,可知将四子合传,除了他们“本于黄老”“原于道德”的共同点,还有本传所称的“黜儒”一面,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与“太史公曰”中对“黜儒”不置一词,显示他对四子“本于黄老”的格外强调。这种做法,具有调和儒家与黄老关系的作用,有利于“黜儒”之四子学说在汉代的继续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黄老 黜儒
下载PDF
《史记》老庄同传发覆
6
作者 徐莹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45,共6页
庄子归属于老子的道家学派是汉代人所做的学术分野。汉人整合老庄的过程中,《史记》对老庄申韩的同传而书无疑具有开拓性的重要作用。《史记》归庄入老并不是因为司马迁没有读懂《庄子》,而是他看到却又舍弃了庄学的思想核心,认为那些... 庄子归属于老子的道家学派是汉代人所做的学术分野。汉人整合老庄的过程中,《史记》对老庄申韩的同传而书无疑具有开拓性的重要作用。《史记》归庄入老并不是因为司马迁没有读懂《庄子》,而是他看到却又舍弃了庄学的思想核心,认为那些不过是空洞虚无的"寓言"而已。这其中的原因,一则是源于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与儒道斗争的社会现实;一则是其"务为治"的指导思想导致了老庄的同传而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庄子 老庄合流
下载PDF
《解老》中的德性论
7
作者 尚建飞 《晋阳学刊》 CSSCI 2018年第4期62-68,共7页
在《解老》中,韩非把自己所构建的功利主义原则称为"道理",并且认为自愿地接受"道理"会使人培养成卓越的品质或德性。另一方面,韩非所谓的"道理"包含保全个人生命和遵循人伦规范两个层面,而且据此确定了... 在《解老》中,韩非把自己所构建的功利主义原则称为"道理",并且认为自愿地接受"道理"会使人培养成卓越的品质或德性。另一方面,韩非所谓的"道理"包含保全个人生命和遵循人伦规范两个层面,而且据此确定了德性的两种类型。此外,《解老》将能否契合"道理"视为区分众人与圣人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解老》 “道理” 德性论
下载PDF
《老子》五千言是对商鞅变法的逆动(下)
8
作者 胡义成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8-43,共6页
In research of Chu Jian,some scholars considered that simple version《Lao Zi》 2000 words was written by Lao Lan,and《Lao Zi》5000 words was written by Tai Shi Zhen.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TSZ entered Qin at 35... In research of Chu Jian,some scholars considered that simple version《Lao Zi》 2000 words was written by Lao Lan,and《Lao Zi》5000 words was written by Tai Shi Zhen.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TSZ entered Qin at 350 B.C.,just 10 years behind Shang Yang Bian Fa.The 5000 words overall applied the 2000 words and revised it in order to react against SYBF,in fact.Its immortal philosophic value lay in the innovative pattern of "Dao Sheng Yi"separated from his political orientation.Hereafter,Han Fei and Lu Bu Wei used it from counter standpoint at Qin,and former made it outshone others instead of the 2000 w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五千言 中国哲学 商鞅变法 韩非 吕不韦 批判继承 《商君书》 对立
下载PDF
从《解老》《喻老》看韩非对法家理论的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曹磊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30-33,76,共5页
韩非在《解老》《喻老》两篇中,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法家理论进行了建构。韩非在诠释老子的"道"时,引出了"理"的概念,由"道"及"理",为君主实施立法治国寻求理论根... 韩非在《解老》《喻老》两篇中,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法家理论进行了建构。韩非在诠释老子的"道"时,引出了"理"的概念,由"道"及"理",为君主实施立法治国寻求理论根据;在诠释老子的"德"时,将老子的"形上之德"转变为"形下之德",以此来引导民众守法保身。韩非子借《喻老》强调君处尊势,并在重释老子的"道"与"德"的过程中,展现其"法术势"一体的法家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韩非 法家 《解老》 《喻老》
下载PDF
论《史记》关于韩非思想渊源的判断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艳秋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1期22-26,共5页
《史记》中司马迁将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与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并列于一传,即《老子韩非列传》,认为韩非的思想"归本于黄老",渊源于道家。在探讨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的异同的背景下,就韩非思想的理论架构和基本主张进行辨析... 《史记》中司马迁将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与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并列于一传,即《老子韩非列传》,认为韩非的思想"归本于黄老",渊源于道家。在探讨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的异同的背景下,就韩非思想的理论架构和基本主张进行辨析,以探讨这一判断的理论根据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韩非 老子 思想渊源
下载PDF
韩非《解老》《喻老》的诠释学维度
11
作者 林俊雄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4,共4页
韩非对老子的解读不仅在老子诠释史上,而且在整个中国诠释史上都称得上是一个经典的范例,因此,运用现代诠释学理论从历史性、开拓性以及问题意识和现实取向三个维度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深化对这一范例的认识。
关键词 韩非 《老子》 诠释
下载PDF
《史记》疑义辨正九则
12
作者 陶长军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69-72,共4页
《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和《老子韩非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文中有些常用词的特殊用法不易被正确理解和掌握。对这些词语进行考释辨正,得其确诂,对正确理解《史记》很有帮助。
关键词 《史记》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训诂
下载PDF
论王船山对黄老道家的批评及其思想史意义
13
作者 杨抒漫 齐义虎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1-8,共8页
在对《史记》中的黄老道家相关记载进行扬弃的基础上,王船山对黄老道家的界定包含如下四个要点:以老子、申不害、韩非为代表人物;以《老子》为代表性哲学著作;以清静无为为施政纲领;以权术、阴谋、酷政为派生物。通过批评《老子》中的... 在对《史记》中的黄老道家相关记载进行扬弃的基础上,王船山对黄老道家的界定包含如下四个要点:以老子、申不害、韩非为代表人物;以《老子》为代表性哲学著作;以清静无为为施政纲领;以权术、阴谋、酷政为派生物。通过批评《老子》中的“上善若水”和道论,船山分析论证了清静无为和道家形而上学如何导向申韩等人的阴术和酷政。误解和确解并存于船山对《老子》和黄老道家的分析中,因此,船山辟黄老道家的思想史意义主要包含两方面:消极影响为深化了黄老道家的负面形象;积极意义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黄老道家易被歪曲利用的原因,有助于后人辩证看待其思想,且借辟黄老而纯化天理与人欲之辨,彰明异端与儒门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黄老道家 《老子》 申韩
下载PDF
《史记》老子韩非合传考
14
作者 别茜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45-50,共6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老子韩非合传,自古以来颇有争议,反对者有之,赞同者有之。太史公将二者合传的依据在于其“皆原于道德之意”,且韩非之学“归本于黄老”,从学术源流来看,韩非作《解老》《喻老》,可见其学说受老子影响;从社会历史层...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老子韩非合传,自古以来颇有争议,反对者有之,赞同者有之。太史公将二者合传的依据在于其“皆原于道德之意”,且韩非之学“归本于黄老”,从学术源流来看,韩非作《解老》《喻老》,可见其学说受老子影响;从社会历史层面来看,韩非之学与黄老之学均强调“道”向“术”的转向。探究司马迁作出“归本于黄老”这个判断的原因,主要从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两个方面入手:政治上,无为而治到外儒内法的转型显现出酷吏横行的弊端,故太史公更赞同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上,黄老与儒学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这期间法家思想也一直贯穿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老子 韩非 合传
下载PDF
韩非子对古今之变的论说 被引量:4
15
作者 白彤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46,共10页
先秦思想主流将历史与先圣先贤的言行当作规范性的来源,但韩非子却将其作为他政治理论的研究与解释的对象,这种对历史的态度与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更接近。他对尧舜之道的超越性的否定,来自于他的古今之变理论。他认为,古代人少物多,故... 先秦思想主流将历史与先圣先贤的言行当作规范性的来源,但韩非子却将其作为他政治理论的研究与解释的对象,这种对历史的态度与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更接近。他对尧舜之道的超越性的否定,来自于他的古今之变理论。他认为,古代人少物多,故民众不争,但人口自然增长带来了"今天"物质的相对匮乏,从而导致了人与人的争斗,而这种争斗不能靠人朴实的善性、或者古代的尧舜之道来解决。并且,他进一步指出,古代圣王缺乏物质回报,而当今的统治者不然,因此尧舜禅让并不代表着他们有很高的道德境界,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期待尧舜再世来解决当今的问题。但他的古代圣王与当今统治者的对比(前穷后富)似乎与古代人民与当今人民的对比(前富后穷)相矛盾,而本文将试图回应这个问题。韩非子的历史描述,与《庄子》、《墨子》的一些相关描述有乍看起来类似的地方。他对人类社会状态的描述,以及隐含的人性假设,与荀子、《老子》,乃至西方哲人洛克、霍布斯都有可比较的地方。通过对这些相关思想的比较和分疏,笔者希望进一步澄清和阐发韩非子的相关观点。最后,笔者会对韩非子的古今之变的观点进行批评,指出他对古代和"今天"社会的理解都有问题。特别是,在他批评儒家没有历史感的同时,他自己却给出了不再有历史演进的、永恒的"今日"世界之图景。这是他的政治哲学的一个重大缺陷,也应该为秦的政治实践的最终失败负有理论上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古今之变 《老子》 荀子 洛克 霍布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