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new non-invasive model based on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1
作者 Dong Jiang Yi Qian +9 位作者 Yi-Jun Gu Ru Wang Hua Yu Hui Dong Dong-Yu Chen Yan Chen Hao-Zheng Jiang Bi-Bo Tan Min Peng Yi-Ran L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4年第25期3166-3178,共13页
BACKGROUND Integrating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features with 2D shear wave elastography(2D-SWE)can potentially enhance preopera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predictions.AIM To develop a 2D-SWE-based predictive mod... BACKGROUND Integrating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features with 2D shear wave elastography(2D-SWE)can potentially enhance preoperat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predictions.AIM To develop a 2D-SWE-based predictive model for preoperative identification of HCC.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88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iver resection and pathology evaluation from February 2021 to August 2023 was conducted at the Oriental Hepatobiliary Surgery Hospital.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modeling group(n=720)and the control group(n=164).The study included conventional ultrasound,2D-SWE,and preoperative laboratory tests.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identify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s for RESULTS In the modeling group analysis,maximal elasticity(Emax)of tumors and their peripheries,platelet count,cirrhosis,and blood flow were independent risk indicators for malignancies.These factors yielded an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0.77(95%confidence interval:0.73-0.81)with 84%sensitivity and 61%specificity.The model demonstrated good calibration in both 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cohorts,as shown by the calibration graph and Hosmer-Lemeshow test(P=0.683 and P=0.658,respectively).Additionally,the mean elasticity(Emean)of the tumor periphery was identified as a risk factor for 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in malignant liver tumors(P=0.003).Patients receiving antiviral treatment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platelet count(P=0.002),Emax of tumors(P=0.033),Emean of tumors(P=0.042),Emax at tumor periphery(P<0.001),and Emean at tumor periphery(P=0.003).CONCLUSION 2D-SWE’s hardness value serves as a valuable marker for enhancing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malignant liver lesions,correlating significantly with MVI and antiviral treatment effic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predicting model Microvascular invasion Antiviral treatm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下载PDF
Radiomics for predicting perineural invasion status in rectal cancer 被引量:13
2
作者 Mou Li Yu-Mei Jin +4 位作者 Yong-Chang Zhang Ya-Li Zhao Chen-Cui Huang Sheng-Mei Liu Bin So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1年第33期5610-5621,共12页
BACKGROUND Perineural invasion(PNI),as a key pathological feature of tumor spread,has emerged 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RC).The preoperative stratification of RC patients accor... BACKGROUND Perineural invasion(PNI),as a key pathological feature of tumor spread,has emerged 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RC).The preoperative stratification of RC patients according to PNI status is beneficial for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and improved prognosis.However,th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PNI status is still challenging.AIM To establish a radiomics model for evaluating PNI status preoperatively in RC patients.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enrolled 303 RC patients in a single institution from March 2018 to October 2019.Thes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as the training cohort(n=242)and validation cohort(n=61)at a ratio of 8:2.A large number of intraand peritumoral radiomics features were extracted from portal venous phase images of computed tomography(CT).After deleting redundant features,we tested different feature selection(n=6)and machine-learning(n=14)methods to form 84 classifiers.The best performing classifier was then selected to establish Rad-score.Finally,the clinicoradiological model(combined model)was developed by combining Rad-score with clinical factors.These models for predicting PNI were compared using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analysis and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RESULTS One hundred and forty-four of the 303 patients were eventually found to be PNIpositive.Clinical factors including CT-reported T stage(cT),N stage(cN),and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level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redicting PNI preoperatively.We established Rad-score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fter selecting features with the L1-based method.The combined model was developed by combining Rad-score with cT,cN,and CEA.The combined model showed good performance to predict PNI status,with an AUC of 0.828[95%confidence interval(CI):0.774-0.873]in the training cohort and 0.801(95%CI:0.679-0.892)in the validation cohort.For comparison of the models,the combined model achieved a higher AUC than the clinical model(cT+cN+CEA)achieved(P<0.001 in the training cohort,and P=0.045 in the validation cohort).CONCLUSION The combined model incorporating Rad-score and clinical factors can provide an individualized evaluation of PNI status and help clinicians guid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R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mics Perineural invasion Rectal cancer Computed tomography Preoperative prediction model building
下载PDF
Individualized prediction of perineural invas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radiomics prediction model 被引量:27
3
作者 Yanqi Huang Lan He +9 位作者 Di Dong Caiyun Yang Cuishan Liang Xin Chen Zelan Ma Xiaomei Huang Su Yao Changhong Liang Jie Tian Zaiyi Liu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40-50,共11页
Objective: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a radiomics prediction model for individualized prediction of perineural invasion(PNI) in colorectal cancer(CRC).Methods: After computed tomography(CT) radiomics features ext... Objective: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a radiomics prediction model for individualized prediction of perineural invasion(PNI) in colorectal cancer(CRC).Methods: After computed tomography(CT) radiomics features extraction, a radiomics signature was constructed in derivation cohort(346 CRC patients). A predic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to integrate the radiomics signature and clinical candidate predictors [age, sex, tumor location, and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level]. Apparent prediction performance was assessed. After internal validation, independent temporal validation(separate from the cohort used to build the model) was then conducted in 217 CRC patients. The final model was converted to an easy-to-use nomogram.Results: The developed radiomics nomogram that integrated the radiomics signature and CEA level showed good calibr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performance [Harrell's concordance index(c-index): 0.817; 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 0.811–0.823]. Application of the nomogram in validation cohort gave a comparable calibration and discrimination(c-index: 0.803; 95% CI: 0.794–0.812).Conclusions: Integrating the radiomics signature and CEA level into a radiomics prediction model enables easy and effective risk assessment of PNI in CRC. This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ir PNI status may provide a basis for individualized auxiliary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cancer perineural invasion prediction model radiomics nomogram
下载PDF
囊腔型肺腺癌临床多特征分析及浸润性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4
作者 王强 符程皓 +5 位作者 王坤 任千睿 陈爱萍 徐心峰 陈亮 朱全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6-275,共10页
背景与目的囊腔型肺癌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癌逐步得到人们的关注,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癌。囊腔型肺腺癌的浸润性对诊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囊腔型肺腺癌临床多特征,探讨其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 背景与目的囊腔型肺癌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癌逐步得到人们的关注,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癌。囊腔型肺腺癌的浸润性对诊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囊腔型肺腺癌临床多特征,探讨其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29例囊腔型肺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成浸润前组: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微浸润型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与浸润组: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其中浸润前组47例,男性19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1.23±14.96)岁;浸润组82例,男性6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1.27±11.74)岁。收集两组病例多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囊腔型肺腺癌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浸润性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史、肺气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囊腔数、病灶直径、囊腔直径、结节直径、实性成分直径、囊壁结节、囊壁光滑程度、囊腔形状、分叶征、短毛刺征、胸膜牵拉、血管穿行与支气管穿行在囊腔型肺腺癌浸润前组与浸润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变量经LASSO回归降维处理,进一步筛选出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NSE、囊腔数、病灶直径、囊腔直径、囊壁结节、囊壁光滑程度与分叶征,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囊壁结节(P=0.035)与分叶征(P=0.001)是囊腔型肺腺癌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预测模型如下:P=e^x/(1+e^x),x=-7.927+1.476*囊壁结节+2.407*分叶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50。结论囊壁结节及分叶征为囊腔型肺腺癌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囊腔型肺腺癌的浸润性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腔 肺肿瘤 浸润性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肿块型肝内胆管癌微血管侵犯 被引量:1
5
作者 吕昊阳 洪重 +1 位作者 黄侠鸣 俞富祥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3-19,25,共8页
目的 研究肿块型肝内胆管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并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5例)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9例)的肝内胆管癌(ICC... 目的 研究肿块型肝内胆管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并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5例)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9例)的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资料,提取增强CT的影像组学特征,使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并比较,结合最佳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方法与临床资料,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检验。结果 多种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方法中,门脉期影像组学特征的朴素贝叶斯分类表现相对较好,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结合筛选出的2个临床特征(瘤内动脉穿行,CEA>5 ng/mL)建立预测模型,训练组和测试组的AUC分别为0.883和0.891,训练组的敏感度为0.978,特异度为0.656,测试组的敏感度为0.909,特异度为0.700。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机器学习结合临床资料的模型可用于预测肝内胆管癌的微血管侵犯状态,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微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小肝癌微血管侵犯风险术前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茜 柴新群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36-143,共8页
目的分析小肝癌(SHCC)发生微血管侵犯(MVI)的危险因素,构建术前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因SHCC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2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是... 目的分析小肝癌(SHCC)发生微血管侵犯(MVI)的危险因素,构建术前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因SHCC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2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是否存在MVI分为MVI阳性组(n=96)和MVI阴性组(n=192)。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清学指标、炎症指标、术前影像学资料、病理指标等,采用Lasso回归分析结合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SHCC患者发生MVI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构建术前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288例单发SHCC患者中有96例发生MVI,发生率为3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包膜强化、AFP≥200 ng/m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1.63、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170.86、血小板计数(PLT)≥183.0×10^(9)/L为SHCC患者发生MV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3,通过Youden指数计算出列线图的最佳截断值为181.3分,截断值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6%、84.9%、68.5%和83.2%,具备较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论基于肿瘤最大径、包膜强化、AFP≥200 ng/mL、NLR≥1.63、SII≥170.86、PLT≥183.0×10^(9)/L所建立的术前列线图预测模型对SHCC发生MVI风险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对指导临床决策,改善不良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微血管侵犯 列线图预测模型 炎症因子 影像组学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7
作者 俞海博 吴明正 +3 位作者 代帅 夏剑 江城 赵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09-51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临床特征预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要性,并构建不同应用场景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重症医学数据库(MIMIC)-Ⅳ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根据临床干预分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和稳定组。提取患者... 目的探讨不同的临床特征预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要性,并构建不同应用场景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重症医学数据库(MIMIC)-Ⅳ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根据临床干预分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和稳定组。提取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等特征信息,进行组间比较。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评估各特征重要性,构建成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AHI)模型、改良AHI模型、无创模型、有创模型、血压模型及休克指数模型。结果以AUC评估模型性能,预测能力最强的是AHI模型(AUC=0.862),其他依次是改良AHI模型(AUC=0.810)、有创模型(AUC=0.787)、无创模型(AUC=0.760)、血压模型(AUC=0.720)和休克指数模型(AUC=0.716)。F1分数结果显示,AHI模型是最佳模型,其次是改良AHI模型、有创模型和无创模型,血压模型和休克指数模型预测效果较差。结论在特征信息较全的情况下,AHI模型是最佳预测模型,其中无创血压是识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最有用的特征。在特征信息有限情况下,无创模型比单一的血压模型和休克指数模型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特征重要性 预测模型 无创 有创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8
作者 万朝阳 方康 +3 位作者 吴金明 牟希东 董芳 张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0,共8页
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 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结合131个食蚊鱼有效分布点位数据以及11个可能影响其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预测分析了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对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的精度较高(AUC=0.977),影响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最低水温(39.0%)、人口密度(32.8%)、最干月降雨量(10.2%)和海拔(9.4%);(2)食蚊鱼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面积为175.75×104 km^(2),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东南诸河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以及西南诸河流域的云南区域,预测在未来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食蚊鱼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为防控食蚊鱼以及其他外来鱼类的入侵,建议完善外来鱼类贸易和养殖的行业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鱼类 生物入侵 物种分布模型 潜在地理分布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FUT7低甲基化和CT影像在肺浸润性腺癌中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估
9
作者 黄玉阳 房怡菲 +4 位作者 陈瑞英 赵春玲 张冰璐 代丽萍 欧阳松云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6期811-817,共7页
目的 基于FUT7低甲基化和CT影像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肺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 cancer, IAC)发生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肺腺癌和腺体前驱病变肺结节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检测其血液中FUT7甲基化... 目的 基于FUT7低甲基化和CT影像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肺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 cancer, IAC)发生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肺腺癌和腺体前驱病变肺结节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检测其血液中FUT7甲基化水平。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浸润性腺癌组和侵袭前病变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列线图模型。效能评价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决策曲线分析法(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结果 浸润性腺癌组组较侵袭前病变组FUT7_CpG_1和FUT7_CpG_4甲基化水平更低,肺窗最长径更大,结节形状更不规则,混杂磨玻璃结节、毛刺征、分叶征和胸膜征占比更高(P<0.05)。其中FUT7_CpG_1、肺窗最长径、结节性质(实性、混杂磨玻璃)和毛刺征是IA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95%CI:0.889~0.979,P<0.001),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临界值为0.476,此时敏感度为93.24%,特异度为80.00%,阳性预测值为89.61%,阴性预测值为86.48%。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IAC的概率与实际概率高度一致。DCA曲线显示阈概率值为0.06~0.80时,列线图具有较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血液中FUT7_CpG_1和FUT7_CpG_4低甲基化是诊断IAC的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列线图模型在早期识别IA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和应用价值,可以为临床医生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浸润性腺癌 岩藻糖基转移酶Ⅶ 生物标志物 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的胆囊癌神经浸润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10
作者 霍文礼 寇雪纯 +2 位作者 李起 刘哲 梁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460,共6页
目的基于术前增强CT影像特征构建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行根治术的GBC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存在PNI分为阳性组与阴性... 目的基于术前增强CT影像特征构建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神经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行根治术的GBC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存在PNI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由2位影像科医师评估术前增强CT影像特征(包括有无胆囊结石、影像肝侵犯、血管侵犯、T分期及肝门部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比较CT征象与PNI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公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CA125和影像肝侵犯、血管侵犯(肝动脉或门静脉)、T分期及肝门部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与PNI相关(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影像血管侵犯(肝动脉或门静脉)、影像T分期是PNI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公式并绘制ROC曲线,AUC为0.807(95%CI:0.734~0.879),灵敏度为0.792,特异度为0.697。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卡方值为0.594,P=0.997,提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接近。结论联合CA199、影像血管侵犯、T分期等术前临床-增强CT特征建立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GBC术后P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GBC) 神经浸润(PNI) 增强CT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血管生成相关基因构建浸润性乳腺癌复发风险预测模型
11
作者 陈岩砚 魏蕾 +1 位作者 陈芳芳 张京伟 《微循环学杂志》 2024年第2期75-81,共7页
目的:挖掘浸润性乳腺癌复发的独立预后基因并构建浸润性乳腺癌复发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应用公共数据库,使用一致性聚类,根据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将样本分组并进行差异分析。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 目的:挖掘浸润性乳腺癌复发的独立预后基因并构建浸润性乳腺癌复发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应用公共数据库,使用一致性聚类,根据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将样本分组并进行差异分析。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以无复发生存期(RFS)为观测指标,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建立浸润性乳腺癌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结果:鉴定了13个基于肿瘤血管生成的复发独立预后基因(PLS3、IGFBP4、CXCL14、HIST1H2BH、EMC9、H2BFS、S100A9、GJA1、NID2、ID3、PDZD2、GRP、FMO1),并结合患者TNM分期建立了浸润性乳腺癌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结论:基于肿瘤血管生成的13个基因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可以准确预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腺癌 复发 血管生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浸润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化疗患者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建立
12
作者 狄淑群 潘华 +1 位作者 狄挺松 王水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1,共6页
目的研究浸润性乳腺癌(IBC)改良根治术后化疗患者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行改良根治术后并进行化疗的复发转移的女性IBC患者115例作为复发组,于术后进行化疗且未发生复发转移的260例女性IBC患者中以随访时间为匹配... 目的研究浸润性乳腺癌(IBC)改良根治术后化疗患者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行改良根治术后并进行化疗的复发转移的女性IBC患者115例作为复发组,于术后进行化疗且未发生复发转移的260例女性IBC患者中以随访时间为匹配因素按1∶1选取115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人口学特征、肿瘤信息、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等资料并进行比较,通过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另随机选取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IBC患者102例作为验证组,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预测术后复发转移的校准度和区分度。结果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组织学分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ER/PR均阴性以及未完成既定周期化疗为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靶向治疗为保护因素(P<0.05);预测模型为logit(P)=0.723×(肿瘤直径>5 cm)+0.515×(组织学分级)+0.202×(腋窝淋巴结转移)+1.565×(ER/PR均阴性)-0.791×(术后靶向治疗)+0.980×(未完成既定周期化疗),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显示具有良好校准度(P>0.05);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术后复发转移的AUC为0.789(95%CI:0.729~0.849),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73.90%。结论肿瘤直径>5 cm、组织学分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4枚、ER/PR均阴性、未完成既定周期化疗为IBC患者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靶向治疗为保护因素,据此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为预测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提供有效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复发 影响因素 预测 LOGISTIC回归模型
下载PDF
基于T2WI和DWI的磁共振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价值研究
13
作者 丁景峰 敖炜群 +5 位作者 朱珍 孙静 徐良根 郑世保 俞晶晶 胡金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46-56,共11页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xtramural vascular invasion,EMVI)的诊断效...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xtramural vascular invasion,EMVI)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3年6月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且术前行直肠MRI扫描的患者168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提取T2WI、DWI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the maximum relevance minimum redundancy,mRMR)和十倍交叉验证的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降维并选择影像组学特征,计算每例患者的影像组学总评分(Radscore),使用Radscore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研究纳入了3个临床特征[年龄、性别、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6个磁共振影像学特征[ADC值、浸润深度、肿瘤长度、肿瘤部位、T分期、MRI壁外血管侵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efined EMVI,mrEMVI)评分],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临床模型。联合Radscore和临床模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通过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的效能差异,采用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术前预测结果与术后病理真实状况的拟合度,运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3种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联合模型、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926、0.888、0.756和0.917、0.896、0.782,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最佳。Delong检验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联合模型诊断效能高于影像组学模型(P<0.05);在训练集中,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高于临床模型(P<0.05),但在验证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术前预测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良好(P<0.05)。DCA结果表明,当风险阈值概率在0.24~0.77时,联合模型在临床上的获益高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结论:基于T2WI和DWI的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直肠癌EMVI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联合临床模型中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MRI模型(联合模型)进一步提高了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壁外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14
作者 张天昊 郝志伟 +3 位作者 安杰 李金 李锦行 姜战武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6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被膜侵犯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lymphnodemetastasis,CLNM)的相关因素,并构建临床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PTC...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被膜侵犯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lymphnodemetastasis,CLNM)的相关因素,并构建临床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PTC侵犯被膜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纵横比、肿瘤位置、多灶性、微钙化、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和肿瘤直径。根据是否出现CLNM分为正常组(107例)和转移组(108例),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构建可视化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诊断效能。采用重复抽样1000次的Bootstrap检验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consistency index,C-index)和校准曲线来表示模型的预测性能和预测准确度。最后绘制临床决策曲线(DCA)判断模型的临床应用能力。结果共纳入215例PTC伴被膜侵犯患者,其中108例(50.23%)发生CLNM。单因素分析显示CLNM发生与患者肿瘤直径、纵横比>1、肿瘤位于下极、多灶性和合并HT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纵横比>1、肿瘤位于下极和多灶性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01、1.875、2.291、2.303,P<0.05),合并HT是CLNM的保护因素(OR=0.501,P<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PTC伴被膜侵犯患者发生CLNM的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95%CI:0.792~0.925,约登指数为0.734,敏感度为0.878,特异度为0.856,模型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内部验证C-index=0.83(95%CI:0.748~0.959)。校正曲线显示预测值靠近理想曲线,有较好一致性,在DCA曲线中该模型在临床效能表现良好。结论当PTC伴被膜侵犯时,肿瘤较大、纵横比>1、肿瘤位于下极、多灶性提示发生CLNM的风险较高,而合并HT是发生CLNM的保护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较高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评估和术中探查,以便尽早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危险因素 列线图 被膜侵犯 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术后淋巴结阴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
15
作者 王正 贺靳贤 +6 位作者 沈海波 陈啸晗 林城斌 俞红艳 高家俊 何贤能 沈韦羽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5,共9页
背景与目的肺浸润性黏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IMA)是肺腺癌中一种少见且特殊的类型,该类肿瘤的特点往往是少有淋巴结转移,因此对于该类肿瘤的预后评估依靠现有的肿瘤原发灶-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 背景与目的肺浸润性黏液腺癌(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IMA)是肺腺癌中一种少见且特殊的类型,该类肿瘤的特点往往是少有淋巴结转移,因此对于该类肿瘤的预后评估依靠现有的肿瘤原发灶-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期存在困难。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列线图来预测术后淋巴结阴性的IMA患者的预后。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5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训练队列,n=78)和宁波市第二医院(验证队列,n=66)胸外科收治的术后病理为淋巴结阴性的IMA患者的资料,分析训练队列的临床病理特征的预后价值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并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最后将验证队列的数据代入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肺炎型、较大的肿块、包含黏液和非黏液成分的混合型、较高的总分期是5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影像学分型、肿块大小、黏液成分是5年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5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62.82%和75.64%,亚组的生存分析显示,肺炎型和包含黏液和非黏液成分的混合型IMA患者的5年PFS及OS分别明显低于孤立型和纯黏液型IMA患者。5年PFS和OS的Harrell’s C指数分别为0.815(95%CI:0.741-0.889)和0.767(95%CI:0.669-0.865),这两个模型的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在两个队列中显示出良好的预测性能。结论本次基于临床病理特征构建的列线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IMA切除术后淋巴结阴性患者的一种有效预后预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浸润性黏液腺癌 淋巴结阴性 预后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浸润性乳腺癌预后模型:基于SEER数据库
16
作者 陆春伟 马骏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8-864,共7页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模型。方法采集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终点事件(SEER)数据库中2010-2015年24584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利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后变量,使用...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模型。方法采集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终点事件(SEER)数据库中2010-2015年24584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利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后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5种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建立生存预后的预测模型,评价各建模方法的预测能力,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ROC曲线的AUC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结果在21个模型输入变量中,组织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脑转移、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状态、手术治疗等因素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具有较大影响,5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预后模型中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浸润性乳腺癌预后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可辅助医师判断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ER数据库 浸润性乳腺癌 机器学习 预后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长短记忆网络算法的有创呼吸机使用量预测模型研究
17
作者 符增 夏景涛 +3 位作者 王凌 申芳瑜 钟晨 温燕清 《医疗装备》 2024年第5期19-23,共5页
目的研究基于粒子群优化长短记忆网络算法的有创呼吸机使用量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医院有创呼吸机使用情况数据,建立基于粒子群优化长短记忆网络(PSO-LSTM)算法的有创呼吸机使用量预测模型,预测全院及重症监护病房(I... 目的研究基于粒子群优化长短记忆网络算法的有创呼吸机使用量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医院有创呼吸机使用情况数据,建立基于粒子群优化长短记忆网络(PSO-LSTM)算法的有创呼吸机使用量预测模型,预测全院及重症监护病房(ICU)有创呼吸机每天使用数量。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及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准确性评价指标。结果PSO-LSTM模型预测重症ICU有创呼吸机每天在用量与LSTM模型比较,其MAE值降低41.15%、MAPE值降低50%、RMSE值降低44.36%;PSO-LSTM模型预测全院有创呼吸机每天在用量与LSTM模型比较,MAE值降低81.93%、MAPE值降低83.33%、RMSE值降低79.08%,PSO-LSTM模型预测精度高于LSTM模型。结论PSO-LSTM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有创呼吸机的每天在用量,为有创呼吸机采购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创建全院呼吸机管理共享中心提供数据分析基础,进一步提升医疗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群优化 长短记忆网络算法 预测模型 有创呼吸机 使用量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患者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18
作者 蒋伟康 封启明 +1 位作者 黄佳倩 邵小平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11期1156-1162,共7页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治疗患者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构建胃肠功能紊乱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急诊ICU住院行NIPPV治...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治疗患者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构建胃肠功能紊乱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急诊ICU住院行NIPPV治疗的3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集258例和验证集110例。根据患者ICU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胃肠功能紊乱,将患者分为胃肠功能正常组和紊乱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胃肠功能紊乱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NIPPV治疗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为30.16%,其中以腹胀最为常见。最终纳入模型的预测变量为年龄、糖尿病、管饲、NIPPV模式、胃泌素、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建模集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9,预测临界值为168分,敏感度为66.2%,特异度为80.7%,Hosmer-Lemeshow检验χ~2=3.949,P=0.862。验证集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7,敏感度为67.6%,特异度为86.8%,Hosmer-Lemeshow检验χ~2=7.092,P=0.527。校正曲线均显示出良好的区分度及一致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NIPPV治疗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风险预警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为临床ICU医护人员识别胃肠功能紊乱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胃肠功能紊乱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构建与验证低剂量CT参数对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预测模型
19
作者 董旭鹏 张晶晶 +2 位作者 李甲男 张强 王文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4期38-40,共3页
目的基于低剂量CT定量参数构建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预测效能。方法纳入我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病理证实的肺混合磨玻璃结节患者10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病理结果及肺腺癌分类标准分成浸润性腺癌(IA)组(... 目的基于低剂量CT定量参数构建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预测效能。方法纳入我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病理证实的肺混合磨玻璃结节患者10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病理结果及肺腺癌分类标准分成浸润性腺癌(IA)组(n=71)、非IA组(n=31)。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低剂量CT扫描,并进行定量参数分析,比较两组结节最大直径、结节体积、结节最大横截面积、结节最大垂直长径、结节质量、平均CT值,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影响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Hosmer-Lemeshow检验进行内部验证,分析模型预测效能。结果IA组结节最大直径、结节最大横截面积、结节最大垂直长径、结节质量、结节体积高于非I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结节最大直径(OR:2.675,95%CI:1.298-5.514)与最大横截面积(OR:2.380,95%CI:1.435-3.946)增高是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经校准曲线、决策曲线提示模型可靠,ROC曲线提示该模型预测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902(标准误:0.029,P<0.001,95%CI:0.845-0.958),敏感度80.28%,特异度80.65%。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拟合度好(χ^(2)=2.596,P=0.581)。结论低剂量CT定量参数中结节最大直径、最大横截面积与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相关,基于上述参数构建模型,能对肺混合磨玻璃结节侵袭性进行预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混合磨玻璃结节 侵袭性 低剂量CT 定量参数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倍正常上限值且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预测模型的建立
20
作者 陈闪闪 黄海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11-214,共4页
目的: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上限值(2ULN)且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无创预测模型,以评估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95例ALT≤2ULN且HBeAg阴性的CHB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根... 目的: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上限值(2ULN)且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无创预测模型,以评估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95例ALT≤2ULN且HBeAg阴性的CHB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根据肝穿刺病理结果进行肝纤维化分期,以纤维化分期S≥2作为显著肝纤维化的判别标准。其中肝纤维化轻度组(S≤1)94例,显著组(S≥2)201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无创模型,最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以识别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乙肝核心抗体升高可能是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该模型的AUC为0.721(95%CI:0.660~0.782,P<0.01),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74.5%。结论:基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乙肝核心抗体两项指标构建的无创预测模型对评估CHB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血清学指标 无创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