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rbage Production and Species Richness in Sub-alpine Grasslands of Different Soil Parent Material in Northern Greece
1
作者 MPOKOS J.Panagiotis YIAKOULAKI D.Maria +3 位作者 PAPAZAFEIRIOU Z.Agapi SGARDELIS Stefanos ALIFRAGIS Dimitrios PAPANIKOLAOU Konstantino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1579-1592,共14页
Several abiotic and biotic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as possible predictors of local species richness in two sub-alpine grasslands of Jenna and Belles Mountains in Northern Greece.For species richness modelling a hier... Several abiotic and biotic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as possible predictors of local species richness in two sub-alpine grasslands of Jenna and Belles Mountains in Northern Greece.For species richness modelling a hierarchical modelling framework based on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was adopted.The two sub-alpine grasslands differed in aspect,altitude and soil parent material(volcanic origin,mostly trachyte,and andesite(TA) for Jenna and metamorphic rocks,mostly gneiss(G) for Belles).12 fenced squared plots,16 m2 each,were used per grassland,where soil properties,herbage production,species presence and cover of grasses,legumes and forbs were estimated.Mean herbage production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lope and altitude,soil K content and floristic composition as expressed by an ordination axis.Soil p H,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average herbage production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forbs and total species richness.For the former,soil N content and for the latter the occurrence of Agrostis capillaris,were also included as significant terms in the predictive model.Thepredictors for grasses species richness were N content,having a positive effect,and average herbage production.In all cases higher species richness was predicted for intermediate values of average herbage production.Differential responses were found between forbs and grasses.The predictors of their species richness were different while for the case of the common predictor(N) the respons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lso different(grasses species numbers increase and forbs species number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Maximum species richness of grasses was observed at relatively low production levels while forbs species richness maximized at relatively high production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 pastures biomass production Functional groups ALTITUDE Agrostis capillaris
下载PDF
Biomass, productivity and energy use efficiency of climax vegetation on Dinghu Mountains, Guangdong, China 被引量:6
2
作者 彭少麟 张祝平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5年第1期67-73,共7页
The biomass,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energy use efficiency of photosys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of climax vegetation on Dinghu Mountains, in low subtropical were studied with the tree-harvested, litter gather, CO, ... The biomass,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energy use efficiency of photosys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of climax vegetation on Dinghu Mountains, in low subtropical were studied with the tree-harvested, litter gather, CO, analysis methods,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af area index of the community is 17; biomass, 363 t·(hm^2)^(-1)· a^(-1), total productivity, 132 t· (hm^2)^(-1) · a^(-1); primary productivity, 23.2 t · (hm^2)^(-1)· a^(-1); litter-fall, 9.2t ·(hm^2)^(-1)·a^(-1); death tree, 3.9 t·(hm^2)(-1)· a^(-1), animal-eating, 0.6 t·(hm^2)^(-1) · a^(-1); net productivity, 9.5 t·(hm^2)^(-1)· 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PRODUCTIVITY energy use efficiency Dinghu mountainS CLIMAX vegetation.
原文传递
Altitudinal migration behavior patterns of birds on the eastern slope of Mt.Gongga,China
3
作者 Ian Haase Zhengwei Liu +6 位作者 Shangmingyu Zhang Zhehan Dong Yuwen Cheng Kaize Feng Kexin Peng Jianghong Ran Yongjie Wu 《Avian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385-393,共9页
Many bird species in montane regions exhibit altitudinal migration behavior;however,altitudinal migration of birds is still understudied,especially in Asia.Mt.Gongga(7556 m) is the highest peak of the Hengduan Mountai... Many bird species in montane regions exhibit altitudinal migration behavior;however,altitudinal migration of birds is still understudied,especially in Asia.Mt.Gongga(7556 m) is the highest peak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in Southwest China.The steep elevation gradient and the high bird diversity make the eastern slope of Mt.Gongga(Hailuo Valley) an ideal place for studying the altitudinal migration behavior patterns of birds.We synchronously recorded the local bird diversity,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t two sites(1800 and 3000 m a.s.l.) during three migration seasons from September 2020 to June 2021 to identify birds exhibiting altitudinal migration behavior.During our surveys,we recorded 146 bird species in total and 20 passerine bird species were altitudinal migrants according to our altitudinal migration formula.Among those 20 altitudinal migrant species,eight bird species displayed a typical altitudinal migration pattern(upward migration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and downward migration during the non-breeding season).Moreover,temperature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daily number of individuals(DNI) at each study site.Therefore,increasing temperatures possibly caused upward migration of birds(DNI decreased at 1800 m and increased at 3000 m) and vice versa.To further elaborate,the Rufousgorgeted Flycatcher(Ficedula strophiata),the species with the most prominent altitudinal migration behavior,initiated upward migration at a temperature of 11-12℃ at 1800 m and initiated downward migration at a temperature of 12-13℃ at 3000 m.Besides,humid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NI.Therefore,increasing humidity(equals to increasing rainfall or snow) possibly caused downward migration of birds(DNI increased) and vice versa.Furthermore,bird species exhibiting a typical altitudinal migration behavior pattern are feeding on insects.Thus,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the invertebrate biomass might be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driver for the altitudinal migration of invertivorous(birds eating invertebrates) birds.This study provides fundamental data for the altitudinal migration of bird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nd shows how altitudinal migration is seasonally dynamic across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a subtropical mountai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itudinal migration BIRDS Hengduan mountains Humidity Invertebrate biomass Mt.gongga Temperature
下载PDF
贡嘎山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58
4
作者 罗辑 杨忠 杨清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对贡嘎山苞槲柯、香桦林,铁杉、槭、桦杉,峨眉冷杉林Ⅰ,峨眉冷杉林Ⅱ和鳞皮冷杉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它们的生物量分别是220.082t·hm-2、568.008t·hm-2、544.519t·hm-2、282.558t·hm-2和279.819... 对贡嘎山苞槲柯、香桦林,铁杉、槭、桦杉,峨眉冷杉林Ⅰ,峨眉冷杉林Ⅱ和鳞皮冷杉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它们的生物量分别是220.082t·hm-2、568.008t·hm-2、544.519t·hm-2、282.558t·hm-2和279.819t·hm-2;它们的生产力分别是9.962t·hm-2·a-1、10.067t·hm-2·a-1、12.936t·hm-2·a-1、4.692t·hm-2·a-1和1.389t·hm-2·a-1。通过对贡嘎山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与生态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年降水量是制约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生产力 生态因素 贡嘎山 森林植物群落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典型灌木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91
5
作者 陈遐林 马钦彦 +3 位作者 康峰峰 曹文强 张国华 陈宗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4-309,共6页
本文采用收获法研究了山西太岳林区榛子、虎榛子、黄刺玫 3种有代表性的灌木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3种灌木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为 :5 4 3、4 3 3、35 7t·hm- 2 ,其中木本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比例为 :... 本文采用收获法研究了山西太岳林区榛子、虎榛子、黄刺玫 3种有代表性的灌木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3种灌木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为 :5 4 3、4 3 3、35 7t·hm- 2 ,其中木本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比例为 :榛子群落 75 6 7%、9 9%、14 4 % ;虎榛子群落 80 3%、8 7%、11 0 % ;黄刺玫群落 76 7%、11 0 %、12 3%。在活生物量的构成中 ,3种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占 32 7%、30 6 %、34 7% ;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占 6 7 3%、6 9 5 %、6 5 3% ;这种生物量结构与同一地区的乔木林生物量的结构正好相反。对灌木树种生物量的相对生长研究结果表明 :灌木树种的总生物量、枝干生物量及叶生物量与基径平方乘高 (D2 H)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现出与乔木树种类似的相对生长规律 ,关系式W =a(D2 H)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林 生物量 生产力
下载PDF
贡嘎山典型植被地上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周鹏 朱万泽 +3 位作者 罗辑 陈有超 杨阳 谢静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2-168,共7页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和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贡嘎山东坡垂直带谱上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暗针叶林、高山灌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碳储量。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地上生物量呈先...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和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贡嘎山东坡垂直带谱上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暗针叶林、高山灌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碳储量。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地上生物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生物量分别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233.49t/hm2、针阔叶混交林524.55t/hm2、暗针叶林415.81t/hm2、高山灌丛20.86t/hm2,而相应的单株树木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别为320.11kg、1 140.78kg、623.15kg、11.89kg,显示出与植被垂直带生物量相一致的变化趋势。(2)不同树木器官的含碳率中,以叶片的平均含碳率(48.25%)最高,依次为树枝(46.29%)、树干(44.65%);海拔从低到高的4个垂直带植被碳储量分别为103.60t/hm2、245.26t/hm2、192.99t/hm2、9.82t/hm2。研究认为,年平均降水量与地上生物量显著相关,是影响贡嘎山植被垂直带地上生物量分异的重要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森林生物量 碳储量 含碳率
下载PDF
贡嘎山峨眉冷杉成熟林凋落物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羊留冬 王根绪 +3 位作者 杨燕 曹洋 李伟 郭剑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3-1167,1174,共6页
研究了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8年(2001—2008年)来对峨眉冷杉成熟林凋落物量监测所积累的资料,分析了该群落凋落物量动态变化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贡嘎山峨眉冷杉成熟林在8年间的年凋落物量波动范围为125.84~377.17g/m2,平均... 研究了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8年(2001—2008年)来对峨眉冷杉成熟林凋落物量监测所积累的资料,分析了该群落凋落物量动态变化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贡嘎山峨眉冷杉成熟林在8年间的年凋落物量波动范围为125.84~377.17g/m2,平均凋落量为285.77g/m2,年际波动较大,凋落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叶凋落量占凋落总量的77.99%,枯枝和花果杂物凋落量占凋落总量的分别19.55%和2.46%,叶凋落量高于枯枝和花果杂物凋落量所占比例;与多数森林凋落物一样,峨眉冷杉成熟林凋落物各组分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叶、枯枝、花果杂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冷杉 成熟林 凋落物量 动态 贡嘎山
下载PDF
川西山地主要人工林种群根系生物量与生产力 被引量:40
8
作者 刘兴良 马钦彦 +5 位作者 杨冬生 史作民 宿以明 周世强 刘世荣 杨玉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42-551,共10页
采用标准地法,对四川西部山地主要人工林的根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用D2H估测单株林木根系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以幂函数模型为最佳,所筛选统计模型的相关系数较高,在0.94~0.99之间;(2)根系总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日本落叶松>峨眉冷杉... 采用标准地法,对四川西部山地主要人工林的根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用D2H估测单株林木根系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以幂函数模型为最佳,所筛选统计模型的相关系数较高,在0.94~0.99之间;(2)根系总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日本落叶松>峨眉冷杉>四川红杉>川西云杉,分别为37.832、24.907、18.320thm2和15.982thm2,各级根的生物量占总根量的比例各不相同;(3)根系生物量集中在分布土层0.00~40.00cm,川西云杉占97.88%,四川红杉占96.78%,峨眉冷杉占95.65%,日本落叶松占99.72%;尤其在0.00~20.00cm土层分布的根最多,分别占77.13%,77.13%,65.02%和80.66%;在0.00~20.00cm,20.00~40.00cm和40.00~60.00cm的各层根系生物量分配比例,川西云杉为34∶12∶1,四川红杉为24∶6∶1,峨眉冷杉为15∶7∶1,日本落叶松为63∶14∶1;(4)川西云杉、四川红杉、峨眉冷杉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种群根系的生物量密度分别为10.782t(hm2·m),8.230t(hm2·m),14.546t(hm2·m)和13.211t(hm2·m);(5)川西云杉、四川红杉、峨眉冷杉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种群根系生产力分别为0.57、0.83、0.71t(hm2·a)和1.64t(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云杉 四川红杉 峨眉冷杉 日本落叶松 生物量密度 净生产量 生产力
下载PDF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量动态模拟及其宏观价值评估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海涛 杨柳春 +4 位作者 严茂超 董孝斌 胡聃 张照喜 杜化堂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4-159,共6页
本文运用鸡公山科学考察资料及1991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森林材积源生物量推算方法研究了鸡公山森林生物量及其净生物量的现状,并对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宏观价值进行模拟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991年鸡公山森林生物量为20·1&... 本文运用鸡公山科学考察资料及1991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森林材积源生物量推算方法研究了鸡公山森林生物量及其净生物量的现状,并对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宏观价值进行模拟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991年鸡公山森林生物量为20·1×104t,平均森林生物量为70t/hm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7·4t/hm2);单位面积的净生产力为14·31t/(hm2·年),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的总净生产力4·1×104t/年。从总体上看,鸡公山的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体,马尾松、杉木和栎类林木的平均生物量较低,分别为35·7Mg/hm2、46·2Mg/hm2和64·8Mg/hm2,而次生阔杂林的平均生物量相对较高,为124·2Mg/hm2。马尾松林、杉木和栎类林的平均生物量较低,这一方面说明这类林木的质量较差,幼龄林和残次林较多,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如果对现有森林加以更好的抚育管理,鸡公山森林还有很大的潜力。鸡公山森林生物量的动态模拟结果表明,鸡公山的生物量有巨大增长潜力,加强保护,生物量可从1991年的20×104t增加到2030年的36×104t。根据能值理论与方法对生物量的宏观经济价值评估,生物量的宏观经济价值也会从1991年的5552×104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0000×104美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物量 宏观 动态模拟 1991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2030年 动态变化规律 经济价值评估 净生产力 理论与方法 考察资料 推算方法 模拟评估 研究结果 单位面积 马尾松林 抚育管理 模拟结果 平均 残次林
下载PDF
辽宁冰砬山不同年龄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尤文忠 霍常富 +4 位作者 邢兆凯 赵刚 张慧东 魏文俊 颜廷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5-569,共5页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冰砬山4个年龄阶段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冰砬山4个年龄阶段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154.04t.hm-2.a-1、179.29t.hm-2.a-1、229.40t.hm-2.a-1和254.78t.hm-2.a-1,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比例达94%以上。不同年龄阶段的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的年平均净生产力均较高,并随着林龄的增大而下降,幼龄林乔木层的生产力可高达16.71t.hm-2.a-1,比成熟林的生产力高出近1倍。在所有不同年龄阶段,各器官的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比例平均为:叶(46%)>树干(39%)>根(10%)>枝(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生物量 生产力 冰砬山 人工林
下载PDF
雾灵山蒙古栎林生物生产量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德艺 蔡万波 +3 位作者 李东义 冯学全 冯天杰 李永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15,共7页
雾灵山蒙古栎林生物生产量的研究王德艺蔡万波李东义冯学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保定071000)(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隆县067300)冯天杰李永宁(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保定071000)StudyofBiom... 雾灵山蒙古栎林生物生产量的研究王德艺蔡万波李东义冯学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保定071000)(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隆县067300)冯天杰李永宁(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保定071000)StudyofBiomasandProduction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林 生物量 生产量 雾灵山
下载PDF
长白山树线交错带的生物量分配和净生产力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邓坤枚 石培礼 杨振林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2-948,共7页
随山地垂直带海拔上升,环境恶化会影响到植物生物量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分配,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测定了位于长白山北坡海拔1900m树线交错带的两个林分: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和岳桦林的生物量分配和净生产力,并与低海拔相似林分进... 随山地垂直带海拔上升,环境恶化会影响到植物生物量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分配,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测定了位于长白山北坡海拔1900m树线交错带的两个林分: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和岳桦林的生物量分配和净生产力,并与低海拔相似林分进行了比较,探讨树线特殊环境下树木的生长反应和生态系统的碳投资策略。树线交错带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都出现急剧降低,冠层树干生物量比例急剧降低,而枝、叶生物量比例有显著增加。而根系比例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在两种林分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树线落叶松混交林出现急剧增加,而树线岳桦林与低海拔岳桦林相比没有显著差别。枝、叶生物量比例增加,特别是叶生物量分配增加有利于在树线恶劣环境的碳吸收和碳平衡,是对树线交错带大风、积雪等恶劣气候的可塑性适应,树木在树线出现多分枝、矮曲生长型。树线地带落叶松混交林和岳桦林的净生产量也出现急剧降低,但根系生产量比例则较低海拔同类林分高,有利于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分配 净生产力 长白落叶松 岳桦 树线交错带 长白山
下载PDF
北京山地不同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鲁绍伟 陈波 +2 位作者 潘青华 张玉平 李少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5-159,共5页
以北京山地7种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对生长法对其乔木层(干、枝、叶、根和整株)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分析了生物量回归关系。结果表明:树干、树枝和整株生物量与树高、胸径呈幂函数关系,树根和树叶生物量与树高、胸... 以北京山地7种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对生长法对其乔木层(干、枝、叶、根和整株)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分析了生物量回归关系。结果表明:树干、树枝和整株生物量与树高、胸径呈幂函数关系,树根和树叶生物量与树高、胸径呈二次多项式关系,且R〉0.81;不同树种各器官的生物量有所差异;乔木层平均生物量在29.56~135.09t/hm2之间,排序为白杄〉油松〉核桃楸〉华山松〉白皮松〉山杨〉侧柏;净生产力范围为2.06~9.44t/(hm2·a),从大到小依次为核桃楸〉油松〉白杄〉白皮松〉华山松〉山杨〉侧柏。不同林分各器官生物量的积累以树根和树干为主,生产力的积累以树干和树枝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山地 生物量 生产力
下载PDF
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年龄侧柏人工林生物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婷 袁志良 +1 位作者 叶永忠 张军 《河南科学》 2009年第7期817-820,共4页
采用样地法对嵩山地区侧柏10,17,21,31,44,65龄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林龄的侧柏人工林中,其单株侧柏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均为树干>树枝>树叶;不同恢复时期侧柏人工林乔木层的各部分器官生物量以... 采用样地法对嵩山地区侧柏10,17,21,31,44,65龄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林龄的侧柏人工林中,其单株侧柏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均为树干>树枝>树叶;不同恢复时期侧柏人工林乔木层的各部分器官生物量以及地上部分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都呈增加的趋势,但不同时期的生产力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山 侧柏人工林 林龄 生物量 生产力
下载PDF
山西三道川林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郭跃东 郭晋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233-237,共5页
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对区域碳库的杰出贡献,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巨大作用,以关帝山林区的油松林、白桦林、山杨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封育林、灌木林和裸露荒坡地等主要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初步探讨,... 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对区域碳库的杰出贡献,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巨大作用,以关帝山林区的油松林、白桦林、山杨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封育林、灌木林和裸露荒坡地等主要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生物量和生产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森林经营提出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类区划经营意见。结果表明:(1)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总生物量,其基本排序如下:白桦林>油松林>油松封育林>落叶松人工林>山杨林>灌木林>荒山坡;(2)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物量分布格局;(3)不同森林群落具有不同的生产力,采用方精云的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推算方法得到各林分生产力排序如下:山杨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林>油松封育林>白桦林;(4)采用刘世荣等提出的森林生产力与主要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公式得到限制该区森林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降水,而非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帝山 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量 生产力 森林区划经营 碳循环
下载PDF
不同海拔油松和华山松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杨凤萍 胡兆永 张硕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76,共9页
【目的】探索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油松和华山松林林分生长变化趋势,为森林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树木年轮学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生物量和材积回归方程,反演出1977-2011年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油松和华山松林乔木... 【目的】探索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油松和华山松林林分生长变化趋势,为森林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树木年轮学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生物量和材积回归方程,反演出1977-2011年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油松和华山松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35年间不同海拔油松和华山松林乔木层生物量和蓄积量均增长迅速,且油松的增速一直快于华山松;油松林的生物量和蓄积量在海拔1 550~1 650m最大,生物量从1977年的44.40t/hm2增长到2011年的214.67t/hm2,蓄积量从54.98m3/hm2增长到237.50m3/hm2;华山松林的生物量和蓄积量在海拔1 850~2 000m最大,生物量从1977年的16.74t/hm2增长到2011年的182.75t/hm2,蓄积量从25.20m3/hm2增长到225.14m3/hm2;2种森林类型的生产力均随林龄的增大波动上升,在2001年左右达到最大值,随后生产力呈现下降趋势,同一树种不同海拔生产力波动趋势较一致。【结论】环境差异、人为干扰是造成不同海拔间林分生物量、蓄积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生物学特性和林分环境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差异;不同海拔间生产力波动变化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树木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火地塘林区 油松 华山松 海拔 生物量 蓄积量 生产力 树木年轮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敬文茂 刘贤德 +1 位作者 赵维俊 马钰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85,共5页
对祁连山典型林分的建群种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不同林龄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的平均生物量为282.544t/hm2,祁连圆柏的平均生物量为248.764t/hm2,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不同器官分配的生物量大小顺序均为:干(61.19... 对祁连山典型林分的建群种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不同林龄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的平均生物量为282.544t/hm2,祁连圆柏的平均生物量为248.764t/hm2,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不同器官分配的生物量大小顺序均为:干(61.19%,58.82%)>根(28.17%,22.73%)>枝(6.47%,14.15%)>叶(2.77%,2.83%)>果(1.40%,1.47%);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净生产力分别是5.249和5.280t/(hm2.a),年枯死凋落量和各器官年生长量大小均为:枯落物(39.09%,43.45%)>果(24.77%,22.73%)>干(16.66%,15.02%)>枝(8.70%,11.33%)>根(7.05%,5.07%)>叶(3.73%,2.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青海云杉 祁连圆柏 生物量 净生产力
下载PDF
辽宁冰砬山不同林龄蒙古栎次生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初探 被引量:7
18
作者 霍常富 尤文忠 +5 位作者 张慧东 颜廷武 魏文俊 赵刚 郭锦山 邢兆凯 《辽宁林业科技》 2011年第4期4-6,11,共4页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该文以冰砬山3个年龄阶段的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了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了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该文以冰砬山3个年龄阶段的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了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了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12.09 t.hm-2、224.92 t.hm-2和276.18 t.hm-2。蒙古栎林分配到其地上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与此同时分配到根系生物量的比例从幼龄林的36%下降到28%。蒙古栎林乔木层的年平均净生产力在中龄林达到最大12.13 t.hm-2.a-1,比幼龄林和近熟林分别高3.43 t.hm-2.a-1和1.42 t.hm-2.a-1。在所有不同年龄阶段,各器官的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比例平均为叶(45%)>树干(30%)>根(18%)>枝(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生物量 生产力 冰砬山 次生林
下载PDF
山地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研究——以贡嘎山旅游区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克军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5-63,共9页
以贡嘎山旅游区为个案研究,在空间、市场、时间三个维度下,通过对研究区内外的旅游产品形成要素分析与对比得出以下结论:贡嘎山旅游区的旅游产品体系应由山地观光益智、休闲娱乐度假、商务会展节事、特殊兴趣旅游4类旅游产品构成,产品... 以贡嘎山旅游区为个案研究,在空间、市场、时间三个维度下,通过对研究区内外的旅游产品形成要素分析与对比得出以下结论:贡嘎山旅游区的旅游产品体系应由山地观光益智、休闲娱乐度假、商务会展节事、特殊兴趣旅游4类旅游产品构成,产品的结构功能层次应为:以山地观光益智和休闲娱乐度假旅游为龙头、以自驾车、嘉绒藏族风情体验和民族村寨度假旅游为主导,以野营、摄影、科考(普)等旅游为辅助;山地旅游产品体系主要由山地观光益智、休闲娱乐度假、特殊兴趣旅游产品系类构成。前两类是构成山地和非山地区旅游产品体系的主要系类,但山地应充分考虑区内资源存赋及空间差异、市场需求、同质区域的异同因素以强化该类产品的山地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品 山地旅游 旅游产品体系 贡嘎山
下载PDF
Elevation response of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for Picea crassifolia to climate change in Qilian Mountains of Northwest China based on tree rings 被引量:1
20
作者 WU Xuan JIAO Liang +3 位作者 DU Dashi XUE Ruhong WEI Mengyuan ZHANG P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46-164,共19页
Current ecosystem models used to simulate global terrestrial carbon balance generally suggest that terrestrial landscapes are stable and mature,but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data estimated without accou... Current ecosystem models used to simulate global terrestrial carbon balance generally suggest that terrestrial landscapes are stable and mature,but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data estimated without accounting for disturbanc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environment,structure,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ll reduce the accuracy of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Therefore,the steady-state assumption and neglect of elevation-related changes in forest NPP is a concern.The Qilian Mountains are located in continental climate zone,and vegetation is highl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We quantified aboveground biomass(AGB)and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PP)sequences at three elevations using field-collected tree rings of Picea crassifolia in Qilian Mountains of Northwest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GB and ANPP at the three elevations,and the growth rate of AGB was the highest at the low elevation(55.99 t ha^(–1)10a^(–1)).(2)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PP and climate factors at the three elevations,and drought stress is the main climate signal affecting the change of ANPP.(3)Under the future climate scenario,drought stress intensifies,and the predicted decline trend of ANPP at the three elevations from mid-century to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is–0.025 t ha^(–1)10a^(–1),respectively;–0.022 t ha^(–1)10a^(–1);At–0.246 t ha^(–1)10a^(–1),the level of forest produ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degraded.The results reveal the elevation gradient differences in forest productivity levels and provide key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the carbon sink potential of boreal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climate change tree ring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boveground biomass drought stress Qilian mountai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