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suitability of Biomphalaria straminea,intermediate host of Schistosoma mansoni,in Guangdong,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Ya Yang Shao-Yu Huang +4 位作者 Fu-Quan Pei Yue Chen Qing-Wu Jiang Zhuo-Hui Deng Yi-Biao Zhou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8年第1期1153-1162,共10页
Background:Biomphalaria straminea is an invasive vector in China,posing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public health.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snail is crucial to improve our ability to ma... Background:Biomphalaria straminea is an invasive vector in China,posing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public health.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snail is crucial to improve our ability to manage its dispersal and potential risk of schistosomiasis transmission.This study sought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straminea in China's Mainland and whe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divergent between places with and without B.straminea.Methods:A malacological survey of B.straminea was conducted in Guangdong Province,China.Snails were identified using anatomical keys.Water and sediment samples were taken,and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using national standard methods.Landscape and climatic variables were also collected for each site.We compared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ites with and without B.straminea using Mann-Whitney U test.We further used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s to account for seasonal effects.Results:B.straminea was found at six sites,including one in Dongguan and five in Shenzhen.Probability map found a hot spot of B.straminea distribution at Shenzhen and Hong Kong.Sites occupied by B.straminea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median altitude,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moderate temperature.Water with snails had higher median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nitrogen,nitrate and nitrites,ammoniacal nitrogen,calcium,zinc and manganese but lower dissolved oxygen and magnesium.Sediments with snails had higher median copper,zinc and manganese.B.straminea was associated with maximum temperature of the warmest month(pMCMC<0.001)and sediment zinc(pMCMC<0.001).Conclusions:B.straminea is distributed in Shenzhe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n Guangdong,China.Sites with and without B.straminea differed in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the warmest month and sediment zinc.Surveillance should be continued to monitor the dispersal of this snail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phalaria straminea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 GUANGDONG China
原文传递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invasive Biomphalaria straminea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Mohamed RHabib Shan Lv +4 位作者 Yun-Hai Guo Wen-Biao Gu Claire JStandley Roberta LCaldeira Xiao-Nong Zhou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8年第1期1245-1258,共14页
Background:Schistosomiasis is a common parasitic disease designated as a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chistosomiasis mansoni is a form of the disease that is caused by the digenean trem... Background:Schistosomiasis is a common parasitic disease designated as a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chistosomiasis mansoni is a form of the disease that is caused by the digenean trematode Schistosoma mansoni,transmitted through Biomphalaria spp.as an intermediate host.Biomphalaria was introduced to Hong Kong,China in aquatic plants shipments coming from Brazil and the snail rapidly established its habitats in southern China.Earlier studies of Biomphalaria spp.introduced to southern China identified the snails as Biomphalaria straminea,one of the susceptible species implicated in S.mansoni transmission in South America.However,recent molecular investigations also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another South American species,B.kuhniana,which is refractory to infection.As such,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accurately the species currently distributed in southern China,especially with emerging reports of active S.mansoni infections in Chinese workers returning from Africa.Methods:We combined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taxonomy tools to precisely identify Biomphalaria spp.distributed in Guangdong Province,southern China.In order to clearly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profile of the species,we constructed a phylogeny using mtDNA data(COI and 16S rRNA sequences)from six populations of Biomphalaria spp.from Shenzhe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In addition,we examined the external morphology of the shell and internal anatomy of the reproductive organs.Results:Both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s indicated a close affinity between Biomphalaria spp.populations from Guangdong and B.straminea from Brazil.The shell morphology was roughly identical in all the populations collected with rounded whorls on one side and subangulated on the other,a smooth periphery,an egg-shaped aperture bowed to one side,and a deep umbilicus.The shape and number of prostate diverticula(ranged from 11.67 to 17.67)in Guangdong populations supports its close affinity to B.straminea rather than B.kuhniana.Molecular analysis did not conflict with morphological analysis.Littl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as observed within Biomphalaria populations collected.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COI and 16S rRNA haplotypes from snails collected and B.straminea sequences from Brazil and China using Bayesian inference revealed that Guangdong populations were clustered in one clade with B.straminea from Hong Kong of China and B.straminea from Brazil indicating their close affinity to each other.Conclusions:Data obtained in the current study clearly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s of Biomphalaria spp.investigated are B.straminea,and we assume that those snails were either introduced via passive dispersal from Hong Kong of China or as a result of multiple introduction routes from Braz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phalaria straminea Molecular taxonomy Schistosoma mansoni Intestinal schistosomiasis Susceptibility Invasive species
原文传递
曼氏血吸虫宿主藁杆双脐螺与几种扁蜷螺形态解剖学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幼杨 谢广龙 +2 位作者 周春花 欧阳珊 吴小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31,共7页
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螺藁杆双脐螺和其他3种隶属扁蜷螺科的吸虫及线虫中间宿主螺,其形态极为相似,缺乏分类学资料,比较几种扁蜷螺的形态及生殖系统构造,明确其分类学特征,能为监测及防控部门准确鉴定物种提供依据。电子数显卡尺测量所有... 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螺藁杆双脐螺和其他3种隶属扁蜷螺科的吸虫及线虫中间宿主螺,其形态极为相似,缺乏分类学资料,比较几种扁蜷螺的形态及生殖系统构造,明确其分类学特征,能为监测及防控部门准确鉴定物种提供依据。电子数显卡尺测量所有样本螺壳参数;解剖4种扁蜷螺生殖系统并绘图;扫描电镜观察齿舌形态。方差分析表明,4种扁蜷螺壳高(H)和直径(D)比值差异显著(F=64.171,P<0.01)。4种扁蜷螺齿舌均为中央齿1列,双齿型,但中央齿齿尖形态、侧齿及缘齿列数、齿尖数量及形态等依种类不同均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的齿舌形态是重要鉴别特征之一。生殖系统阴茎复合体构造在属间差异明显,种间较为相似(旋螺属的凸旋螺、小旋螺)。尽管4种扁蜷螺贝壳形态较为相似,但壳高(H)和直径(D)比值、齿舌列数、齿尖以及生殖系统的阴茎复合体构造等特征,对入侵物种藁杆双脐螺和中国几种常见扁蜷螺的准确鉴定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蜷螺Planorbidae 藁杆双脐螺(biomphalariastraminea) 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mansoni) 形态特征 生殖系统
下载PDF
氯代水杨胺杀灭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效果研究
4
作者 涂珍 赵琴平 +4 位作者 李博 单晓伟 张聪 孙凌聪 元艺 《中国热带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观察新型灭螺剂10%氯代水杨胺制剂(chlorosalicylicamide,LDS)对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中间宿主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和藁杆双脐螺(Biomphalaria straminea)的作用效果,为该灭螺剂的现场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目的观察新型灭螺剂10%氯代水杨胺制剂(chlorosalicylicamide,LDS)对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中间宿主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和藁杆双脐螺(Biomphalaria straminea)的作用效果,为该灭螺剂的现场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10%LDS配制成有效浓度分别为0.4000、0.2000、0.1000、0.0500、0.0250、0.0125 mg/L的系列标准溶液,在实验室浸泡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观察在不同浓度溶液中浸杀上述2种双脐螺24、48、72 h后螺的死亡情况,统计各组死亡率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_(50))和相对毒力指数,同时设立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50%wet‐table power of niclosamide ethanolamine salt,WPN)为药物对照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去氯水)。结果LDS有效浓度在0.1000 mg/L及以上时,WPN有效浓度在0.2000 mg/L及以上时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浸泡24、48、72 h后死亡率均能达到100%。光滑双脐螺浸泡在LDS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_(50)分别为0.04795、0.04652、0.03710 mg/L;光滑双脐螺浸泡在WPN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_(50)分别为0.06348、0.05705、0.05705 mg/L。藁杆双脐螺浸泡在LDS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_(50)分别为0.01235、0.01399、0.00840 mg/L;藁杆双脐螺浸泡在WPN系列浓度溶液中,24、48、72 h LC_(50)分别为0.05895、0.02571、0.02375 mg/L。以LC_(50)值较大的WPN为标准药物,其相对毒力指数为1.00,LDS对光滑双脐螺浸杀24、48、72 h后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1.32、1.23、1.54;LDS对藁杆双脐螺浸杀24、48、72 h后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4.77、1.84、2.83。使用LDS浸杀上述2种双脐螺24、48、72 h后,光滑双脐螺存活数均高于藁杆双脐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4、5.263、4.658,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灭螺药物WPN,10%LDS对光滑双脐螺和藁杆双脐螺杀灭效果更佳,尤其对藁杆双脐螺作用效果更为敏感,具有替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双脐螺 藁杆双脐螺 灭螺剂 曼氏血吸虫 氯代水杨胺
原文传递
我国藁杆双脐螺分子溯源研究
5
作者 段磊 屈磊 +4 位作者 郭云海 顾文彪 吕山 张仪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2-278,285,共8页
目的了解我国藁杆双脐螺来源,为我国曼氏血吸虫病流行风险评估和双脐螺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国深圳市观澜河,大沙河,深圳水库,葵涌河上、下游,新圳河作为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10个双脐螺样本,提取螺样本基因组DNA。自南美洲巴西米... 目的了解我国藁杆双脐螺来源,为我国曼氏血吸虫病流行风险评估和双脐螺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国深圳市观澜河,大沙河,深圳水库,葵涌河上、下游,新圳河作为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10个双脐螺样本,提取螺样本基因组DNA。自南美洲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帕拉州、联邦区、伯南布哥州、圣保罗州的5个采样点获得15个藁杆双脐螺DNA样本。对上述DNA样本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COI)和线粒体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中下载藁杆双脐螺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并获取其采样点信息。将所有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进化树,分析我国和南美洲双脐螺样本的遗传相似度和谱系进化关系。结果从我国双脐螺样本中共获得60个长度为529 bp的COI序列,其中3个为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165条藁杆双脐螺COI序列,与上述60条序列比对后,共获得33个单倍型。进化树分析显示,采自我国的双脐螺3个单倍型聚在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11与GenBank中获得的来自巴西的3个样本属于同一单倍型。地理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巴西东部沿海3个采样点的样本有与我国China11相同的单倍型,另2个采样点的样本与China11亲缘关系较近。扩增我国双脐螺样本16S r DNA基因,共获得60条长度约为322 bp的序列和2个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70条藁杆双脐螺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我国双脐螺样本聚为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64与来自巴西的229BS为同一单倍型。将GenBank中获取的来自巴西南部25个采样点的49个藁杆双脐螺16S r DNA序列纳入分析,发现其中3个采样点的藁杆双脐螺与我国China64有相同的单倍型。综合分析藁杆双脐螺COI和16S rRNA的地理系统进化关系,发现仅巴西东部沿海地带样本与我国双脐螺样本在两个基因片段序列上具有相同单倍型。结论我国双脐螺为藁杆双脐螺,遗传多样性较低,与来自巴西东部沿海地区的样本遗传学相似度很高,可能来源于巴西东部沿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杆双脐螺 曼氏血吸虫 分子溯源 线粒体16S核糖体R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中国 巴西
原文传递
非洲输入性血吸虫病在中国的传播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被引量:35
6
作者 梁幼生 汪伟 +1 位作者 洪青标 戴建荣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21-225,共5页
中国香港和深圳地区相继出现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孳生地;在我国援非项目和赴非务工人员数量剧增的同时,赴非洲回国人员中感染曼氏或埃及血吸虫的报道亦逐渐增多;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环境下,非洲血吸虫病会否在中国境内传... 中国香港和深圳地区相继出现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孳生地;在我国援非项目和赴非务工人员数量剧增的同时,赴非洲回国人员中感染曼氏或埃及血吸虫的报道亦逐渐增多;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环境下,非洲血吸虫病会否在中国境内传播或流行,再度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从生物学和流行病学角度,就其传播风险作一剖析,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血吸虫病 藁杆双脐螺 输入性病例 传播风险 应对措施
原文传递
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监测与防控对策专家共识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晓农 李石柱 +4 位作者 许静 陈家旭 闻礼永 张仁利 吕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1-595,共5页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进入广东深圳地区,目前已在深圳定殖并扩散至东莞、惠州等地区。鉴于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在我国时有报道,我国已经面临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传播的风险。随着我国进一步...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进入广东深圳地区,目前已在深圳定殖并扩散至东莞、惠州等地区。鉴于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在我国时有报道,我国已经面临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传播的风险。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曼氏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的传播风险将逐渐增大。为防止曼氏血吸虫在我国形成完整生活史并造成疾病传播,提升对曼氏血吸虫病的认识、加强提前防控的意识以及尽早发现、报告、处置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或病原携带者尤为重要。国内多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控专家就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监测与防控对策达成共识,旨在提升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关于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诊疗和防控意识与能力、降低甚至消除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在我国传播的风险,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居民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病 输入性病例 藁杆双脐螺 监测 防控对策 传播风险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深圳市大沙河、观澜河藁杆双脐螺分布及其生态环境调查 被引量:18
8
作者 高世同 李晓恒 +4 位作者 黄少玉 谢旭 梅树江 阮彩文 黄达娜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313-314,317,共3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大沙河、观澜河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分布及其生态环境。方法分别在目标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布点调查,手采法收集发现的淡水螺,实验室形态鉴定螺种,观察并描述其滋生环境。结果在观澜河的上游、中游、下游... 目的了解深圳市大沙河、观澜河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分布及其生态环境。方法分别在目标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布点调查,手采法收集发现的淡水螺,实验室形态鉴定螺种,观察并描述其滋生环境。结果在观澜河的上游、中游、下游以及大沙河的上游、中游查见藁杆双脐螺活体;缓流、水草丰富、腐殖质较多且水质较好的水体环境,双脐螺生长良好,数量多,平均螺体较大。结论藁杆双脐螺在深圳大沙河、观澜河广泛存在,水体环境适宜双脐螺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杆双脐螺 调查 大沙河 观澜河 深圳市
原文传递
深圳市盐田河、葵涌河藁杆双脐螺分布状况及其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晓恒 高世同 +6 位作者 谢旭 梅树江 黄达娜 黄少玉 阮彩文 王鑫 陈丹蕾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1276-1278,共3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盐田河、葵涌河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分布现状及其生态环境.为制定查灭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在盐田河、葵涌河目标河流的上、中、下游布点调查,圆形纱布捞网捕捞收集发现的螺体,实验室形态鉴定螺种... 目的了解深圳市盐田河、葵涌河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分布现状及其生态环境.为制定查灭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在盐田河、葵涌河目标河流的上、中、下游布点调查,圆形纱布捞网捕捞收集发现的螺体,实验室形态鉴定螺种。在捕捉螺的同时记录孳生河流生态环境、植被、水温、流速、pH值等。结果在盐田河的上、中游发现中等至较低密度的藁杆双脐螺,葵涌河下游查见藁杆双脐螺密度高;水质较好且缓流、水草丰富、腐植较多的水体环境,水温约16~25℃,藁杆双脐螺生长良好,数量多,平均螺体较大。结论藁杆双脐螺在深盐田河及葵涌河部分河段广泛存在,水体环境适宜藁杆双脐螺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杆双脐螺 分布现状 盐田河 葵涌河
原文传递
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内陆的分布现状与传病风险 被引量:17
10
作者 黄少玉 张启明 +1 位作者 李晓恒 卓晖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35-237,共3页
藁杆双脐螺可作为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1981年证实在深圳市局部地区有该螺孳生;2013年再次调查发现,该螺已在深圳市、以及周边的东莞市和惠州市等地大范围蔓延扩散,并已在当地形成较优势种群,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由于深圳市及周边地区... 藁杆双脐螺可作为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1981年证实在深圳市局部地区有该螺孳生;2013年再次调查发现,该螺已在深圳市、以及周边的东莞市和惠州市等地大范围蔓延扩散,并已在当地形成较优势种群,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由于深圳市及周边地区与国际交流密切,劳务输出等人口流动性大,且目前我国由境外输入的曼氏血吸虫病病例报道亦逐渐增多,因此曼氏血吸虫病在我国传播或流行的潜在风险因素正在逐步增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加强监测,降低该病在我国传播或流行的风险。本文就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内陆的发现、分布、扩散蔓延及传病风险等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相关的防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藁杆双脐螺 分布与扩散 输入病例 传病风险
原文传递
深圳环境因素对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分布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易琳 李晓恒 +2 位作者 陈劲松 高世同 梅树江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362-366,共5页
目的藁杆双脐螺是传播曼氏血吸虫病重要的中间宿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该螺的分布与扩散产生很大影响,研究藁杆双脐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预测该螺的孽生分布、曼氏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在获取深圳市... 目的藁杆双脐螺是传播曼氏血吸虫病重要的中间宿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该螺的分布与扩散产生很大影响,研究藁杆双脐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预测该螺的孽生分布、曼氏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在获取深圳市各区河流段的藁杆双脐螺密度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深圳市各区河流段的藁杆双脐螺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深圳市螺的分布有较强的聚集性,其密度高低受环境因素影响.螺很少出现在水质极好或极差的环境中,主要分布在地势起伏小且坡度在0~9之间、植被为3~9的环境中;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区域温度、湿度的差异对螺分布影响较小。且各环境因素对螺密度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境相关性有坡度>植被>湿度>水质>温度。结论分析结果显示藁杆双脐螺的分布特征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环境因素影响其生存条件,并与其分布密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藁杆双脐螺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环境影响
原文传递
藁杆双脐螺密度和静水沉速的测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闵凤阳 王家生 +2 位作者 徐兴建 周建银 谌力贞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8-339,341,共3页
目的了解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生态水力学特性。方法采用排水体积法和沉降管法分别测定了双脐螺的密度和静水沉速。结果藁杆双脐螺的密度在1.04~1.16 g/cm^3之间,平均密度为1.08 g/cm3;其静水沉速在2.32~12.92 cm/s之间。... 目的了解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生态水力学特性。方法采用排水体积法和沉降管法分别测定了双脐螺的密度和静水沉速。结果藁杆双脐螺的密度在1.04~1.16 g/cm^3之间,平均密度为1.08 g/cm3;其静水沉速在2.32~12.92 cm/s之间。结论藁杆双脐螺的生态水力学特性与钉螺有所不同,在研究采用水利措施防控藁杆双脐螺扩散中应考虑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杆双脐螺 密度 静水沉速 扩散
原文传递
基于GIS空间自相关的深圳藁杆双脐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晓恒 易琳 +4 位作者 高世同 陈劲松 梅树江 黄达娜 张仁利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411-1415,1428,共6页
目的分析深圳藁杆双脐螺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特征,为科学评估曼氏血吸虫病传播和流行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螺的调查资料,应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等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开展深圳藁杆双脐螺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目的分析深圳藁杆双脐螺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特征,为科学评估曼氏血吸虫病传播和流行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螺的调查资料,应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等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开展深圳藁杆双脐螺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深圳藁杆双脐螺密度呈聚集性分布,全局自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空间上越邻近的区域藁杆双脐螺密度分布情况越相似;对调查点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发现,藁杆双脐螺密度局部聚集性强的河流主要分布在近海岸区域,远离海岸的调查点螺密度聚集性不显著,且同一河流不同岸段调查点螺密度不一致,呈异质性,体现了河流内部环境的差异性对螺密度分布差异的影响;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提示,水质是影响螺密度的重要因素,此外还与各区域内部的局部地理环境要素以及季节等密切有关。结论深圳藁杆双脐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聚集性,分布特征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杆双脐螺 时空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自相关 深圳市
原文传递
藁杆双脐螺的人工饲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卢文成 黄少玉 +1 位作者 毛强 邓卓晖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280-1282,1287,共4页
目的探索藁杆双脐螺人工饲养繁殖方法,了解其生长习性,为今后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及防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人工饲养,观察不同水体大小(烧杯、搪瓷盆、玻璃缸)饲养容器内双脐螺的存活、繁殖情况。再选择出生长较好、易操作的一种饲养容... 目的探索藁杆双脐螺人工饲养繁殖方法,了解其生长习性,为今后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及防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人工饲养,观察不同水体大小(烧杯、搪瓷盆、玻璃缸)饲养容器内双脐螺的存活、繁殖情况。再选择出生长较好、易操作的一种饲养容器,继续使用单只螺饲养观察其生命周期和繁殖能力等特性。结果在烧杯内,1只种螺30 d内平均产卵数为10.6块,平均成活螺数12.8只;在搪瓷盘内,1只种螺30 d内平均产卵数为17.9块,平均成活螺数176.1只;在玻璃缸内,1只种螺30 d平均产卵数为26.3块,平均成活螺数669.1只。采用适中的水体搪瓷盆饲养观察双脐螺生长周期变化,单只成螺每周平均产卵约6块,每块卵平均约含39.6粒螺胚,卵块孵化出成活螺率高达92.42%(36.6/39.6),螺卵产出至孵化出幼螺平均时间约22.4 d,幼螺孵化后至产卵平均时间约33.0 d,成螺产卵持续时间约140.5 d,平均存活时间(幼螺孵化后至死亡)约为275.0 d。结论在实验室条件,藁杆双脐螺的产卵数、卵胚孵化成活螺数在一定量水体条件下,与水体大小成正比,用玻璃缸能快速繁殖藁杆双脐螺,该方法值得有关科研单位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杆双脐螺 人工饲养 生长习性 饲养工具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水域中藁杆双脐螺的生长状况及生态学研究
15
作者 武伟华 张仁利 +4 位作者 高世同 彭博 黄达娜 房师松 刘慧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1333-1335,1350,共4页
目的研究对比两种不同水域中,藁杆双脐螺的生长状况及其生态学特征。方法选择代表水域,采集螺体进行形态学鉴定;同时采集水样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氨氮、硝氮,以及几种重金属含量。结果水质较差处的螺体平均直径和壳高均大于水质较... 目的研究对比两种不同水域中,藁杆双脐螺的生长状况及其生态学特征。方法选择代表水域,采集螺体进行形态学鉴定;同时采集水样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氨氮、硝氮,以及几种重金属含量。结果水质较差处的螺体平均直径和壳高均大于水质较好处,且水质较差处发现两种形态的螺体;两处水样检测结果表明,水质差组中的氮含量及Mn、Fe元素均高于水质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藁杆双脐螺生存适应能力强,在两种不同水域均能生长,且在水质较差处生长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杆双脐螺 生长状况 生态学研究
原文传递
我国华南地区藁杆双脐螺扩散动力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闵凤阳 李石柱 +4 位作者 王家生 元艺 郭云海 朱孔贤 章运超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0年第5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我国华南地区深圳、东莞、惠州等地藁杆双脐螺在水体中扩散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打捞法对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的10条河道25个调查点水体藁杆双脐螺进行调查,并通过GPS定位漂流试验对观澜河桂花新村段、龙岗河大围村段藁杆双脐... 目的研究我国华南地区深圳、东莞、惠州等地藁杆双脐螺在水体中扩散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打捞法对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的10条河道25个调查点水体藁杆双脐螺进行调查,并通过GPS定位漂流试验对观澜河桂花新村段、龙岗河大围村段藁杆双脐螺随水流扩散特性进行分析;此外,通过对台风“山竹”前后葵涌河道的水文和藁杆双脐螺分布的监测分析洪水对藁杆双脐螺扩散的影响。结果2017—2019每年3月和10月,在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的多个河道打捞漂浮物1176kg,只在水葫芦上有零星藁杆双脐螺发现。漂浮物定位漂流试验表明,GPS漂浮物漂流距离在136~715m之间;打捞漂浮物发现,观澜河桂花新村段和龙岗河大围村段藁杆双脐螺逸失率分别为46.70%~60.00%和22.10%~30.80%,受漂浮物本身重量、河道流速和漂流距离影响显著。台风“山竹”前后葵涌河道的水文和双脐螺分布的监测表明,洪水使得观测河段的藁杆双脐螺密度显著降低。结论藁杆双脐螺在水体中主要是以悬浮物的形式向下游输运,洪水是藁杆双脐螺远距离扩散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杆双脐螺 水流 扩散 漂浮 观澜河 龙岗河
原文传递
我国生物入侵医学贝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超群 戴建荣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1-445,共5页
外来物种的入侵日益成为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并已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累计已达753种,其中入侵医学贝类主要有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藁杆双脐螺等。本文综述了我国生物入侵物种的概况... 外来物种的入侵日益成为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并已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累计已达753种,其中入侵医学贝类主要有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藁杆双脐螺等。本文综述了我国生物入侵物种的概况,入侵医学贝类的种类、分布及其传播疾病的危害和防制措施等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贝类 生物入侵 福寿螺 褐云玛瑙螺 藁杆双脐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