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C群不同亚群雄性不育胞质对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C小种侵染的病理反应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大良 陈伟程 +4 位作者 罗福和 季良越 刘克明 苏海 马春红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4期62-67,共6页
以10套同核异质(N、C、Rb、ES)品系及Cms-C胞质背景的3个杂交种(F1)为试材.对田间观测的4个病理指标的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除乳熟期病情指数外,其余3个病理指标的结果显示出C小种对C群CI亚群雄性不... 以10套同核异质(N、C、Rb、ES)品系及Cms-C胞质背景的3个杂交种(F1)为试材.对田间观测的4个病理指标的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除乳熟期病情指数外,其余3个病理指标的结果显示出C小种对C群CI亚群雄性不育胞质具有专化性侵染的特点.但在不同病理指标、不同核型之间所表观的专化性程度却有较大差别;CⅡ、CⅢ亚群胞质无专化侵染现象.(2)C小种的致病力小于T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菌 c小种 三系配套
下载PDF
HMC毒素诱导玉米同核C、N细胞质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 被引量:13
2
作者 马春红 李秀丽 +6 位作者 董文琦 张红心 李运朝 崔四平 王立安 贾银锁 戴志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23-1829,共7页
【目的】研究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诱导同核异质体玉米的离体根冠细胞发生凋亡的差异性及凋亡规律。【方法】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复染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结果】HMC毒素诱导根冠细胞发生... 【目的】研究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诱导同核异质体玉米的离体根冠细胞发生凋亡的差异性及凋亡规律。【方法】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复染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结果】HMC毒素诱导根冠细胞发生凋亡,出现凋亡小体与染色体边集形态特征。在3种毒素浓度、3种处理时间下,Mo17-C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均高于Mo17-N。采用AO与EB复染方法,在150μg.mL-1HMC毒素处理7 h时,Mo17-C细胞凋亡率达最高值,为68.7%,而Mo17-N仅为29%;经Hoechst 33258染色后,在150μg.mL-1HMC毒素处理下,Mo17-C也于7 h时达最大凋亡率,为57.3%,而Mo17-N为27.7%。【结论】在毒素"伤害"细胞致死过程中,C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远高于N细胞质;在"诱导"细胞凋亡程序中,C细胞质的细胞凋亡率也远高于N细胞质的。凋亡率随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AO、EB复染与Hoechst 33258染色相比,两者细胞凋亡率接近,准确度均高,图像清晰,且费用相当,但前者可以区分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而后者不能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 细胞凋亡 Hoechst 33258 吖啶橙 溴化乙啶
下载PDF
HMC-毒素对C型不育玉米根冠细胞原生质体及微丝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立安 马春红 +1 位作者 赵俊霞 魏建昆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 (HMC 毒素 )处理C型不育玉米根冠细胞后 ,采用微丝的特异探针异硫氰酸荧光素 鬼笔环肽进行标记 ,荧光显微镜下发现HMC 毒素可引起根冠细胞原生质体收缩 ,并伴有原生质泄漏、原生质体荧光变暗、微丝分布异常等... 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 (HMC 毒素 )处理C型不育玉米根冠细胞后 ,采用微丝的特异探针异硫氰酸荧光素 鬼笔环肽进行标记 ,荧光显微镜下发现HMC 毒素可引起根冠细胞原生质体收缩 ,并伴有原生质泄漏、原生质体荧光变暗、微丝分布异常等现象。HMC 毒素对根冠细胞的这种影响明显不同于细胞松弛素B(CB) ;并且与HMC 毒素处理后的同核保持系 (N)玉米相比损坏程度要严重得多 ,N型玉米细胞原生质体只是轻度收缩 ,仍可见微丝网络分布。根冠细胞对HM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c-毒素 c型不育玉米 根冠细胞 原生质体 微丝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HMC毒素培养滤液对专化寄主玉米叶片诱导抗病性及相关酶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商闯 贾银锁 +4 位作者 马春红 董文琦 李运朝 崔四平 侯立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307-4313,共7页
【目的】研究HMC毒素培养滤液对玉米叶片诱导抗病性作用及抗病性相关酶的影响。【方法】以两对同核异质玉米自交系(B37和C103)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法检测不同稀释倍数的HMC毒素培养滤液对专化寄主玉米叶片的致病性,从中筛选适宜诱导的... 【目的】研究HMC毒素培养滤液对玉米叶片诱导抗病性作用及抗病性相关酶的影响。【方法】以两对同核异质玉米自交系(B37和C103)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法检测不同稀释倍数的HMC毒素培养滤液对专化寄主玉米叶片的致病性,从中筛选适宜诱导的有效浓度,在诱导中和接种后两个阶段分别测定防御酶活性及与抗病性相关物质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不同基因型与不同细胞质玉米都可以利用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诱导以增强其抗性;不同处理时期,植物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不同的诱导处理均导致抗病性反应的产生,对C细胞质的预处理效果好于N细胞质,且具有浓度效应。【结论】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后,刺激了POD、PAL酶活性提高和MDA含量下降,以此来启动玉米本身的防卫系统,因钝化作用而抑制侵染,当再接种高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后,抗病性相关酶得到了进一步激活,使C细胞质玉米对HMC敏感性降低,从而玉米叶片呈现出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培养滤液 苯丙氨酸解氨酶 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下载PDF
HMC毒素对雄性不育玉米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立安 郝丽梅 +1 位作者 马春红 陈霞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用 HMC毒素处理 C型不育系玉米和同核保持系 ( N)玉米的线粒体 ,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HMC毒素可使 C细胞质玉米线粒体内膜受到严重破坏 ,嵴消失 ,线粒体变为由外膜围成的空泡状 ;N细胞质大多数线粒体没有受到损伤 ,有的只受到轻微的破坏 ... 用 HMC毒素处理 C型不育系玉米和同核保持系 ( N)玉米的线粒体 ,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HMC毒素可使 C细胞质玉米线粒体内膜受到严重破坏 ,嵴消失 ,线粒体变为由外膜围成的空泡状 ;N细胞质大多数线粒体没有受到损伤 ,有的只受到轻微的破坏 ,但内膜仍可见。用氧电极测定线粒体的呼吸控制值 ( RCR)和氧化磷酸化效率 ( P/O) ,结果表明 :HMC毒素的加入可使 C细胞质玉米叶片的线粒体的 RCR下降等于或大于 2 0 % ,加毒素后再加 ADP,耗氧曲线不能进入状态 呼吸 ,线粒体的呼吸保持在 态 ,表明毒素处理后 ADP几乎没有被消耗 ,出现类似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现象 ,P/O由于 ADP没有被消耗而趋于零 ;N细胞质玉米叶片的线粒体的 RCR下降等于或小于 5 % ,P/O变化很小。可见 ,HMC毒素对 C型不育玉米线粒体的内膜结构和氧化磷酸化功能均表现专化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c毒素 线粒体 内膜 呼吸控制值(RcR) 磷氧比(P/O)
下载PDF
三个自选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小斑病C小种接种鉴定 被引量:11
6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1-12,共2页
本研究对包括T、C、S三大组别及三个自选不育胞质G、类2 、类3 在内的一组玉米同核异质系进行C小种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C小种对C组内C、ES、G、类2 、类3 胞质具有不同的致病力 ,其中C胞质最敏感 ,其它几种胞质相对较弱。C小种除对C... 本研究对包括T、C、S三大组别及三个自选不育胞质G、类2 、类3 在内的一组玉米同核异质系进行C小种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C小种对C组内C、ES、G、类2 、类3 胞质具有不同的致病力 ,其中C胞质最敏感 ,其它几种胞质相对较弱。C小种除对C胞质有致病力外 ,对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c小种 小斑病 接种鉴定
下载PDF
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诱导寄主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商闯 马春红 +5 位作者 贾银锁 翟彩霞 李运朝 董文琦 崔四平 侯立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8-204,共7页
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获得抗病性。以一对同核异质玉米B37自交系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检测适宜诱导抗性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抗病性的适宜诱导浓度,测... 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获得抗病性。以一对同核异质玉米B37自交系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检测适宜诱导抗性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抗病性的适宜诱导浓度,测定与抗病性相关酶的变化。经用1∶50和1∶60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植株,再接种高浓度(1∶10)毒素培养滤液处理的病斑面积分别为(0.30±0.14)和(0.36±0.17)mm2,而对照为(2.70±0.24)mm2,是处理的7.5-9倍,差异极显著。经0-72 h的动态检测,以1∶60预处理效果为最佳,与对照相比,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平均提高了23.4%,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平均提高了65.9%,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平均降低了28.2%。叶片内部所产生的生化反应与叶片表面的抗性病理反应相吻合,证实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滤液本身能够成功地作为激发子来诱导寄主-玉米获得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培养滤液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过氧化物酶(POD) 丙二醛(MDA) 诱导抗性
下载PDF
HMC毒素引起玉米根冠活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马春红 郑秋玲 +6 位作者 董文琦 李秀丽 张红心 李运朝 商闯 范尉尉 贾银锁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135-139,共5页
采用根冠细胞测定法,以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处理基因型为B37的同核异质体(Homo-caryon)雄不育C细胞质和正常N细胞质玉米的根冠离体细胞后,采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发现HMC毒素可引起细胞凋亡,C细胞质中的凋亡细胞... 采用根冠细胞测定法,以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处理基因型为B37的同核异质体(Homo-caryon)雄不育C细胞质和正常N细胞质玉米的根冠离体细胞后,采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发现HMC毒素可引起细胞凋亡,C细胞质中的凋亡细胞,多于N细胞质中的凋亡细胞,在对照中未观察到凋亡现象。还记载了玉米根冠细胞凋亡的具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培养滤液 根冠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HMC毒素诱导玉米同核异质B37原生质体细胞凋亡的检测 被引量:1
9
作者 马春红 李秀丽 +5 位作者 董文琦 及增发 李晓煜 戴志刚 王立安 贾银锁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6-140,共5页
以B37-C和B37-N的玉米原生质体和叶片为试材,研究HMC毒素对两种同核异质玉米B37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经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表明:HMC毒素处理后的玉米原生质体均出现细胞凋亡现象,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凋亡小体、染色质边集或环状染... 以B37-C和B37-N的玉米原生质体和叶片为试材,研究HMC毒素对两种同核异质玉米B37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经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表明:HMC毒素处理后的玉米原生质体均出现细胞凋亡现象,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凋亡小体、染色质边集或环状染色质等凋亡特征。原生质体的细胞凋亡率,B37的C细胞质显著高于N细胞质玉米,且凋亡率随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上升。用HMC毒素处理玉米叶片,明显出现DNA-ladder现象时所需的毒素浓度C、N两种细胞质均为200μg/mL;但C细胞质所需的时间为6 h,而N细胞质则需9 h。用荧光显微观察与凝胶电泳分析所获得的结果一致,均表现出C细胞质对毒素较为敏感,先出现细胞凋亡;N细胞质对毒素的敏感性低于C细胞质,出现细胞凋亡的时间较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 细胞凋亡 Hoechst33258染色 DNA梯状条带
下载PDF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的分离纯化新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郝丽梅 王立安 +1 位作者 马春红 魏建昆 《河北农业科学》 2001年第1期31-32,共2页
魏建昆等证实在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后来,崔洋等提纯了C毒素(HMC-toxin)。通过硅胶柱层析(silica-gel)对C毒素的粗提液进行纯化,并对所纯化的C毒素进行活性检测。结果发现:所得到的C毒素使C细胞质玉米叶片失绿并且严重萎蔫。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菌 c小种 分离 纯化 c毒素 硅胶柱层析
下载PDF
HMC毒素处理诱导玉米幼苗根冠细胞凋亡的结果观察
11
作者 鲁长林 马春红 +4 位作者 及增发 张红心 赵璞 李秀丽 王立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197,共6页
以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分别诱导2对同核异质体玉米的幼苗根冠细胞(即:基因型为B37的玉米C型不育细胞质CB37和同核保持系NB37,基因型为Mo17的玉米C型不育细胞质CMo17和同核保持系NMo17),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 以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分别诱导2对同核异质体玉米的幼苗根冠细胞(即:基因型为B37的玉米C型不育细胞质CB37和同核保持系NB37,基因型为Mo17的玉米C型不育细胞质CMo17和同核保持系NMo17),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复染的方法,研究细胞发生凋亡的差异性及凋亡规律。结果表明:CB37的幼叶接种PBS再经150mg/L的HMC毒素处理后,其根冠细胞凋亡率达最高值为45.3%,而NB37仅为15.3%;CMo17凋亡率最高达63.7%,NMo17仅为6.39%;C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远高于N细胞质,凋亡率随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HMC毒素诱导根冠细胞发生凋亡,活细胞核发出绿色荧光,坏死细胞核则呈现橙红色荧光,且细胞核呈松散的颗粒状或新月状,凋亡细胞则发出黄绿色或绿色荧光,染色体固缩成新月状或颗粒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 细胞凋亡 吖啶橙 溴化乙啶
下载PDF
The pathogenic site of the C-toxin derived from Bipolaris maydis race C in maize (Zea mays) 被引量:2
12
作者 GAO Zhihuan XUE Yongbiao DAI Jingru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9期1787-1791,共5页
Bipolaris maydis race C strain 523 (C523) induces severer leaf blight o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C maize than on normal (N) maize. Previously, a pathotoxin isolated from C523 (C-toxin) was shown to be respons... Bipolaris maydis race C strain 523 (C523) induces severer leaf blight o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C maize than on normal (N) maize. Previously, a pathotoxin isolated from C523 (C-toxin) was shown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isease. To understand the basis of the differential responses between CMS-C and N maizes to this fungus, protein synthesis in vitro by mitochondria from N and CMS-C cytoplasms was monitored after their incubation in a solution containing the toxin (0.3%). Similar protein products were detected between the two alloplasmic lines, indicating that the toxin does not directly act on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nor inhibits the expression of mitochondrial genes. To further locate the action site of the toxin, intact leaves from both N and several subtypes of CMS-C lines were treated by 0.3% toxin. Analysis of electrolyte leakage of leaf cells showed that the leakage rates were similar to one another among the alloplasmic maize lines. In contrast, at a lower concentration of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bipolaris maydis race c specificity.
原文传递
丙二醛(MDA)含量在玉米诱导抗病过程中的变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商闯 马春红 +5 位作者 翟彩霞 李运朝 董文琦 崔四平 侯立白 贾银锁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29-32,共4页
分别用不同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毒素培养滤液处理两种基因型(C103和B37)的同核异质系的玉米叶片,检测玉米叶片中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说明:经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的玉米叶片中的MDA含量的下降幅度明显,1∶60处理组效果最好,同时也... 分别用不同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毒素培养滤液处理两种基因型(C103和B37)的同核异质系的玉米叶片,检测玉米叶片中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说明:经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的玉米叶片中的MDA含量的下降幅度明显,1∶60处理组效果最好,同时也说明了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粗毒素(培养滤液) 丙二醛
下载PDF
不同培养基对玉米小斑病菌生长繁殖及致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颖 郝丽梅 王立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92-194,共3页
采用燕麦、玉米、查理、彼查、PDA及PDA +宿主叶片、PDA +VB1 7种固体培养基培养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结果表明 ,PDA +VB1 和PDA培养基表面加宿主叶片 2种培养基培养的菌株 ,无论是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还是致病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 ... 采用燕麦、玉米、查理、彼查、PDA及PDA +宿主叶片、PDA +VB1 7种固体培养基培养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结果表明 ,PDA +VB1 和PDA培养基表面加宿主叶片 2种培养基培养的菌株 ,无论是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还是致病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 ,可用这 2种培养基复壮、保存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培养基 小斑病菌 c小种 生长速度 繁殖 致病力 产孢量
下载PDF
玉米离体根冠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简报) 被引量:8
15
作者 商闯 贾银锁 +1 位作者 侯立白 马春红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9-334,共6页
1969年Smedegard-Petersen和Nelson首次报道玉米小斑病菌毒素(Helminthosporium maydis toxin,简称Hm-毒素)时曾利用抑制种子根生长法和离体叶片法对Hm-毒素进行生物测定。以后Lim等人在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简称HMT毒素)的研究中提... 1969年Smedegard-Petersen和Nelson首次报道玉米小斑病菌毒素(Helminthosporium maydis toxin,简称Hm-毒素)时曾利用抑制种子根生长法和离体叶片法对Hm-毒素进行生物测定。以后Lim等人在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简称HMT毒素)的研究中提出了抑制根伸长法在抗病性鉴定和选育抗病品种方面有应用价值。但是,抑制根伸长法受种子个体间生活力差异的影响较大,不够理想,加上不同毒素制剂之间结果的差异大,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困难。198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培养滤液 根冠细胞 凋亡
下载PDF
玉米小斑病菌毒素诱导自交系Mo17凋亡的检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春红 李秀丽 +3 位作者 董文琦 及增发 戴志刚 王立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37,共5页
利用提取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elminthosporium maydis race C,HMC)毒素处理同核异质体Mo17-C和Mo17-N叶片及叶片中的原生质体并进行凋亡检测。叶片凋亡检测采用DNA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Mo17-C和Mo17-N均出现DNA-ladder,其中HMC毒素... 利用提取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elminthosporium maydis race C,HMC)毒素处理同核异质体Mo17-C和Mo17-N叶片及叶片中的原生质体并进行凋亡检测。叶片凋亡检测采用DNA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Mo17-C和Mo17-N均出现DNA-ladder,其中HMC毒素质量浓度为250μg/mL时,诱导12 h后Mo17-C出现的DNA-ladder最明显,而Mo17-N在HMC毒素质量浓度升至300μg/mL时,诱导12 h后DNA-ladder才最明显。原生质体的凋亡检测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并统计其凋亡率,结果表明:Mo17-C和Mo17-N均出现细胞凋亡的特征,包括产生凋亡小体、环状染色质和染色质边集的现象,且凋亡率均随毒素浓度的增加和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但对于相同处理,C细胞质的凋亡率显著高于N细胞质,Mo17-C对HMC毒素的敏感性大于Mo17-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 玉米 细胞凋亡 检测
下载PDF
利用荧光探针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玉米根冠细胞微丝分布与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颖 郝秋娟 +1 位作者 杨虹 王立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104,共4页
利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为荧光探针,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了玉米根冠细胞中微丝的分布与变化。结果显示:脱落的玉米根冠细胞中存在微丝网络,纤细的微丝相互交织,并与荧光颗粒交叉相连,其中在细胞核、质体等细胞器周围较密集... 利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为荧光探针,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了玉米根冠细胞中微丝的分布与变化。结果显示:脱落的玉米根冠细胞中存在微丝网络,纤细的微丝相互交织,并与荧光颗粒交叉相连,其中在细胞核、质体等细胞器周围较密集,可见放射状微丝束,暗示微丝的功能与细胞核、细胞器的活动相关。细胞松弛素B可破坏微丝分布;来自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的致病毒素对微丝网络也有专化破坏作用,并且它们对微丝的破坏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冠细胞 微丝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致病毒素(HMc)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玉米小斑病菌复壮培养基的筛选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秀丽 董文琦 +3 位作者 李运朝 贾银锁 马春红 王立安 《河北农业科学》 2008年第12期38-39,共2页
选用7种培养基对出现退化的玉米小斑病菌进行复壮培养。结果显示:通过V8培养基和玉米苗浸汁培养基获得的复壮菌株,菌落形态表现为菌丝黑密粗壮,且生长速度(分别为6.46 mm/d和6.33 mm/d)、产孢量(分别为2.72×106个/mL和1.92×10... 选用7种培养基对出现退化的玉米小斑病菌进行复壮培养。结果显示:通过V8培养基和玉米苗浸汁培养基获得的复壮菌株,菌落形态表现为菌丝黑密粗壮,且生长速度(分别为6.46 mm/d和6.33 mm/d)、产孢量(分别为2.72×106个/mL和1.92×106个/mL)和致病力等均得到恢复与提高。复壮后的病毒粗提液,对C和N细胞质产生较强的专效性毒害,反映出对菌株复壮的高度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复壮培养基 产孢量 致病力
下载PDF
三种玉米小斑病菌毒素活性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19
作者 马春红 李秀丽 +3 位作者 及增发 戴志刚 贾银锁 王立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5-779,共5页
利用3种不同的毒素活性检测方法 (离体叶片针刺法、根冠细胞染色法和游离原生质体染色法)检测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的毒素生物活性,比较其检测效果,用以探讨HMC毒素致病机理。结果表明:离体叶片针刺法虽能简便地测出毒素的活性,但不... 利用3种不同的毒素活性检测方法 (离体叶片针刺法、根冠细胞染色法和游离原生质体染色法)检测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的毒素生物活性,比较其检测效果,用以探讨HMC毒素致病机理。结果表明:离体叶片针刺法虽能简便地测出毒素的活性,但不能做定量分析,仅从宏观上检测出病斑的形成。根冠细胞染色法,不仅定性还可定量分析毒素的活性。游离原生质体染色法,对HMC毒素活性的测定,虽同样准确可靠,但其费用较高。相较而言,根冠细胞染色法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抗性鉴定是一种简便、快捷、实用的检测方法,且能快速筛选出抗病体,为加速抗病育种提供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 活性 检测
下载PDF
不同荧光染色方法检测HMC毒素诱导处理玉米B37根冠细胞凋亡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春红 李秀丽 +4 位作者 董文琦 张红心 戴志刚 王立安 贾银锁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8-101,共4页
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双染色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对HMC毒素诱导玉米B37-C、B37-N根冠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AO/EB双染色后,当HMC毒素浓度为50、100、150μg/mL,处理7 h时B37-C根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8... 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双染色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对HMC毒素诱导玉米B37-C、B37-N根冠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AO/EB双染色后,当HMC毒素浓度为50、100、150μg/mL,处理7 h时B37-C根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8%、58.2%、70.2%,B37-N仅为11.0%、25.7%和36.6%;当浓度为150μg/mL,处理时间4 h时B37-C根冠细胞最大凋亡率为62.3%,B37-N为25.8%。经Hoechst 33258染色后,HMC毒素浓度为50、100、150μg/mL,处理7 h时B37-C的根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5%、58.7%、74.5%,B37-N仅为7.5%、22.3%和30.7%;HMC毒素浓度为150μg/mL,处理4 h时B37-C的细胞凋亡率为62.3%,B37-N为1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 细胞凋亡 荧光染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