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美学视角下的壮族“以黑为美”服饰的审美表现 被引量:1
1
作者 屈悦玲 贾朝红 《西部皮革》 2023年第24期120-122,共3页
文章旨在探讨现代美学视角下壮族“以黑为美”服饰文化的审美表现,揭示其文化价值和影响。通过田野调查、图像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壮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当代审美意蕴与当代设计的关系。揭示了壮族“以黑为美”服饰传统的文化... 文章旨在探讨现代美学视角下壮族“以黑为美”服饰文化的审美表现,揭示其文化价值和影响。通过田野调查、图像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壮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当代审美意蕴与当代设计的关系。揭示了壮族“以黑为美”服饰传统的文化背景与审美意蕴。壮族“以黑为美”服饰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审美价值,为文化认同和审美领域提供丰富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服饰 尚黑文化 美学
下载PDF
《爱情与烦恼》中艾丽斯·沃克的黑人民族意识研究
2
作者 吴雨缙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2期193-195,198,共4页
黑人著名女性小说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集《爱情与烦恼》出版于1973年,该小说集体现了沃克写作生涯以来对非裔美国人的民族意识、非洲文化和宗教习俗的传承的写作焦点。本文通过分析《爱情与烦恼》中黑人民族语言的记录,对黑人传统... 黑人著名女性小说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集《爱情与烦恼》出版于1973年,该小说集体现了沃克写作生涯以来对非裔美国人的民族意识、非洲文化和宗教习俗的传承的写作焦点。本文通过分析《爱情与烦恼》中黑人民族语言的记录,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立场以及对非洲传统宗教的再现,指出沃克创作早期从文学路径强调黑人文化的完整性以及黑人文学独特的“黑人性”的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与烦恼》 艾丽斯·沃克 黑人民族意识
下载PDF
复调小说——王小波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福湘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6-90,共5页
王小波小说包含了两个基本主题。一是从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立场对反人性的社会政治,对专制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的批判,运用写实、反讽和黑色幽默的艺术方法,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本人的声音和意识,是理性的。一是用性社会学、性心理学知识探索... 王小波小说包含了两个基本主题。一是从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立场对反人性的社会政治,对专制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的批判,运用写实、反讽和黑色幽默的艺术方法,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本人的声音和意识,是理性的。一是用性社会学、性心理学知识探索人的性爱关系,主要是展示虐恋行为和虐恋幻想的各种形式,一般是非现实的,是作者艺术想象的产物,但传达出的虐恋倾向并非作者本人所具有,而属于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是非理性的。这两个主题类似复调音乐的双声部,既独立又关联,结合成一种特殊的非对话体的复调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复调小说 黑色幽默 虐恋 主题 结构
下载PDF
谈《红与黑》中的于连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梓屹 钟良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68-70,共3页
本文主要从社会现实和心理学的角度对《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的爱与恨进行了分析。核心观点是:由于挣扎在一个残酷、自私的上流社会的艰辛环境中,于连对平等真诚的爱的追求受到压抑,并使得灵魂也受到扭曲,伴随而来的就产生“伪爱”和恨... 本文主要从社会现实和心理学的角度对《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的爱与恨进行了分析。核心观点是:由于挣扎在一个残酷、自私的上流社会的艰辛环境中,于连对平等真诚的爱的追求受到压抑,并使得灵魂也受到扭曲,伴随而来的就产生“伪爱”和恨意,最终毁灭了自己,连可能的政治选择都达不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与黑 于连 爱与恨
下载PDF
从《红与黑》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晓莲 郑警予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80-84,共5页
《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小说,更是一部洞察爱情、展示人物心灵的艺术杰作。它的出现开启了爱情描写的新天地。对书中三位主要人物的爱情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作者司汤达在小说里描写了三种不同的爱情... 《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小说,更是一部洞察爱情、展示人物心灵的艺术杰作。它的出现开启了爱情描写的新天地。对书中三位主要人物的爱情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作者司汤达在小说里描写了三种不同的爱情观:于连的爱情观是吸血的爱,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是真诚的爱,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折磨的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与黑》 爱情观 吸血的爱 真诚的爱 折磨的爱
下载PDF
解码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的手意象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秀银 蔡苗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S2期177-180,共4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在2003年出版的第八部小说《爱》延续了其一贯探索美国黑人历史和文化的写作风格,以"爱"为主题。用已故的男主人公比尔.柯西的"影子"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恨交...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在2003年出版的第八部小说《爱》延续了其一贯探索美国黑人历史和文化的写作风格,以"爱"为主题。用已故的男主人公比尔.柯西的"影子"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恨交织的黑人家族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手意象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本文通过对这种手意象进行解码,力图展现黑人历史,发掘小说的深层主题涵义。本文作者认为莫里森通过描写不同侧面的手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矛盾关系,既集中体现了黑人文化传统,又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爱的主题 手意象 黑人文化传统
下载PDF
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自由主题的哲学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倪玉琴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对"自由"的追求和探讨是哲学永恒的话题之一。"自由"既非无边无限的恐怖式自由,也非以主体自我意识为导向的自由;"自由"根基于"意识",是思想的产物。艾丽斯·默多克作为一名文学家兼哲学家... 对"自由"的追求和探讨是哲学永恒的话题之一。"自由"既非无边无限的恐怖式自由,也非以主体自我意识为导向的自由;"自由"根基于"意识",是思想的产物。艾丽斯·默多克作为一名文学家兼哲学家,代表作《黑王子》中暗藏着其对自由的深刻理解。她认为,要获得"自由",行为主体必须从不完美的婚姻中挣脱出来;真爱是一种至善的精神活动,它的介入势必会让主体从道德源头处体验"自由";作为一种超越性的行为,死亡象征着意义的敞开,伴着主体肉身的消亡也将释放出更为广泛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斯·默多克 《黑王子》 自由 婚姻 真爱 死亡
下载PDF
新确认的莎士比亚逸作《爱德华三世》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法理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23-26,共4页
本文介绍了新确认的莎士比亚逸作《爱德华三世》。介绍了四个内容:该剧的出版史,遭禁原因,主要情节(英法百年战争的缘起及初战的四次战役)和它在莎士比亚历史剧系列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爱德华三世》 爱情 黑王子 勇气 骑士精神 克制
下载PDF
诠释司汤达《红与黑》中的爱情观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庆霞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5期168-169,共2页
《红与黑》分别以政治与爱情作为小说的经线与纬线,主要描述了于连·索黑尔与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在赞美个性解放、肯定平等恋爱、歌颂婚姻自由的同时,对当时的封建门阀制度给予了无情的鞭挞。就其中的爱情观而言,于连的爱情是自私... 《红与黑》分别以政治与爱情作为小说的经线与纬线,主要描述了于连·索黑尔与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在赞美个性解放、肯定平等恋爱、歌颂婚姻自由的同时,对当时的封建门阀制度给予了无情的鞭挞。就其中的爱情观而言,于连的爱情是自私的、功利的,是他跻身于上层社会的手段;德·瑞纳夫人的爱是无私的、真诚的,可称得上为真爱;而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则是悲剧的,即使抛弃一切,依然无法获得一丁点的回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汤达 《红与黑》 爱情观
下载PDF
绘画美学风格的追求——论《恋爱中的女人》的叙事穿越
10
作者 廖杰锋 曾兰兰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80-84,共5页
D.H.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是一部追求绘画美学风格的小说。作品非常注重视觉效果,主要人物自身欲望之渴求与抗争都被编织进了朦胧、晦暗而又对比分明的黑白色之中,黑白之色呈现了生存之思。同时,作品孜孜以求以听觉、触觉、嗅觉、... D.H.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是一部追求绘画美学风格的小说。作品非常注重视觉效果,主要人物自身欲望之渴求与抗争都被编织进了朦胧、晦暗而又对比分明的黑白色之中,黑白之色呈现了生存之思。同时,作品孜孜以求以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动觉的语象造型赋形人物的心灵激情,追求结构的空间化,从而穿越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为西方现代文学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爱中的女人》 黑与白 语象造型 叙事
下载PDF
特瑞·麦克米兰小说中爱的主题
11
作者 修树新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57-64,共8页
同前辈黑人女作家的作品相比,爱的主题在麦克米兰的作品中呈现出更多样的形式:离异母亲的不懈恋、女尊男卑的跨阶层恋、大龄女的恨嫁恋、女大男小的忘年恋、挑战世俗的跨种族恋、经历危机的中年恋和美如纯酿的黄昏恋。爱的主题也被赋予... 同前辈黑人女作家的作品相比,爱的主题在麦克米兰的作品中呈现出更多样的形式:离异母亲的不懈恋、女尊男卑的跨阶层恋、大龄女的恨嫁恋、女大男小的忘年恋、挑战世俗的跨种族恋、经历危机的中年恋和美如纯酿的黄昏恋。爱的主题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黑人女性是爱的勇敢追求者;她们对浪漫爱情有了更多的期许,企盼精神之爱和肉体之爱的契合;她们对爱的追求可以突破男权社会和种族社会的规约;她们的行动证明了爱绝不是年轻人的专享。通过对爱的主题的详尽呈现与多方位诠释,麦克米兰赋予当代黑人女性气质以新的特点——独立、主动、以自我为中心并构建和谐自我。她对黑人女性气质的重新定义,不仅颠覆了传统主流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刻板化黑人女性气质,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前辈黑人女性作家对黑人女性气质的定义。同时,麦克米兰也传承了黑人女性文学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贯彻始终的主旨之一:黑人女性的自我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瑞·麦克米兰 爱的主题 黑人女性形象 黑人女性主义
下载PDF
《恩惠》中母爱与人伦的悖论
12
作者 尤蕾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90-96,共7页
在《恩惠》中,莫里森将主人公母女离散的个体经验纳入美国黑人的文化经验,借此分析种族奴隶制的意识形态根基及其在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上的成因。作者借母爱之施者与受者的个体经历来重构殖民地时代的美国历史,描绘了早期美国的社会... 在《恩惠》中,莫里森将主人公母女离散的个体经验纳入美国黑人的文化经验,借此分析种族奴隶制的意识形态根基及其在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上的成因。作者借母爱之施者与受者的个体经历来重构殖民地时代的美国历史,描绘了早期美国的社会政治图景。作者笔下的早期美国史是在美国历史的神化过程中失落的叙事,是被历史的暴力性建构所遮蔽、歪曲、涂抹的史实,真实反映了黑人在美洲种族奴隶制初期的集体历史。而黑人族群内部母爱与人伦的悖论,也正肇始于这段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恩惠》 美国黑人 种族奴隶制 母爱 人伦
下载PDF
泾渭分明的黑白爱情——读福克纳的《去吧,摩西》
13
作者 李丽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09-110,共2页
爱情和家庭价值是福克纳高度重视和反复赞扬的南方传统价值观念之一。在《去吧,摩西》中,作者以其独特的手法把麦卡斯林家族一百多年的历史融入其中,通过对这个家族的白人和黑人两个支系的成员和发展进行了比较,指出南方社会毁灭的原因... 爱情和家庭价值是福克纳高度重视和反复赞扬的南方传统价值观念之一。在《去吧,摩西》中,作者以其独特的手法把麦卡斯林家族一百多年的历史融入其中,通过对这个家族的白人和黑人两个支系的成员和发展进行了比较,指出南方社会毁灭的原因在于南方白人丧失了爱的能力,南方社会的重生则寄希望于拥有爱的能力的南方黑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去吧 摩西》 南方黑人 南方白人 爱情 家庭
下载PDF
《黑骏马》:爱是启蒙,也是命运与历史
14
作者 方晓枫 《枣庄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4-30,共7页
白音宝力格与索米娅是张承志在中篇小说《黑骏马》中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有过一段炽热的恋情,但突发变故使白音宝力格远离草原,也使索米娅扎根草原。传统文学评论大多认为张承志讴歌了爱情的美好与草原的博大胸襟。本文则通过梳理... 白音宝力格与索米娅是张承志在中篇小说《黑骏马》中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有过一段炽热的恋情,但突发变故使白音宝力格远离草原,也使索米娅扎根草原。传统文学评论大多认为张承志讴歌了爱情的美好与草原的博大胸襟。本文则通过梳理白音宝力格的心路历程,通过与索米娅人生经历的对比,分析作品其实没有将爱情与爱的本质表达出来,也证明了作品缺乏启蒙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黑骏马》 白音宝力格 索米娅 爱情 启蒙
下载PDF
论《乡村爱情》对黑土地的背叛
15
作者 孙汝君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6-37,共2页
以黑土地的名义否定本土文化的本质属性,以乡村爱情藐视乡村爱情的真正情愫,以东北版"无厘头"的登峰造极扭曲乡村生态主体的真实面貌;赵本山《乡村爱情》系列,从乡一至乡六,一步步的渐行渐远走向背叛。
关键词 《乡村爱情》 黑土地 背叛
下载PDF
情节太离谱 畸恋真撩人——评欧阳黔森的中篇小说《白多黑少》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志尧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124-130,共7页
青年作家欧阳黔森的新编中篇小说《白多黑少》,其主要情节不符合公认的准则,致使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畸恋几成荒唐的骗局。其症结在于人为地拉大了二人的年龄差距及作者的社会生活经验欠缺与浮躁心态所致。
关键词 欧阳黔森 《白多黑少》 萧子北 杜鹃红 畸恋 骗局
下载PDF
莫里森小说《爱》中的隐含作者与黑人身份认同探析
17
作者 骆洪 《昆明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11-116,共6页
《爱》是莫里森获诺奖之后的又一鼎力之作。小说以"爱"为书名和主要内容,描写了黑人内部爱的缺失,同时也在呼唤黑人群体中的爱。然而,在与"爱"有关的叙述的表象之下,该小说自始至终还渗透着隐含作者对美国黑人身份... 《爱》是莫里森获诺奖之后的又一鼎力之作。小说以"爱"为书名和主要内容,描写了黑人内部爱的缺失,同时也在呼唤黑人群体中的爱。然而,在与"爱"有关的叙述的表象之下,该小说自始至终还渗透着隐含作者对美国黑人身份认同的关注。从"隐含作者"形象的分析入手,结合对"爱的呼唤""种族提升""双重意识""黑人传统""黑人民族主义"等方面进行探讨,《爱》中暗含的、有关黑人群体认同的倾向则得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小说 隐含作者 黑人身份 身份认同
下载PDF
激情与虚荣——论《红与黑》的两种爱情 被引量:5
18
作者 范呈彬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15-117,共3页
文章从《红与黑》中于连对德.瑞那夫人和玛蒂尔德的两段爱情分别作出评述,从而比较得出: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爱情属于感性的激情之爱,对玛蒂尔德的爱情属于理性的虚荣之爱。
关键词 红与黑 爱情 激情 虚荣
下载PDF
民俗控制与《黑骏马》的爱情悲剧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3-75,共3页
《黑骏马》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棵常青树,其对蒙古民俗生活的成功描写使这一作品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而作品中悲怆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常常让人们读后忍俊不禁,文章从民俗控制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源,对《黑骏马》的爱情... 《黑骏马》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棵常青树,其对蒙古民俗生活的成功描写使这一作品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而作品中悲怆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常常让人们读后忍俊不禁,文章从民俗控制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源,对《黑骏马》的爱情悲剧进行了另一种方式的解读,认为隐喻型民俗控制与监测型民俗控制是造成"白、索"二人爱情悲剧的最主要的主客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骏马 爱情悲剧 民俗控制 隐喻型 监测型
下载PDF
来自草原深处的博爱与情殇——读张承志的《黑骏马》有感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丽萍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3-14,共2页
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讴歌了纯洁善良的人性之美,渗透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弥漫着一股情殇。对传统草原文化的愚昧落后做了深层次的剖析,使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深刻的现实感。
关键词 黑骏马 草原 博爱 情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