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栖息地片断化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程宏毅 鲍毅新 +2 位作者 陈良 胡知渊 葛宝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09-1119,共11页
栖息地片断化可能影响种群的基因流,进而导致近交,降低个体生活力,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绝灭的主要因素。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的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由于自身目前的濒危状况和生物学特异性,使得栖息地片断化对其影响更甚。... 栖息地片断化可能影响种群的基因流,进而导致近交,降低个体生活力,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绝灭的主要因素。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的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由于自身目前的濒危状况和生物学特异性,使得栖息地片断化对其影响更甚。为了更好的保护该珍稀物种,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划分了浙江遂昌的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和开化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的片断化斑块,并通过所得片断化斑块数据进行两个保护区在片断化程度的计算,同时从片断化斑块获取黑麂的组织、粪便样品,提取黑麂的线粒体DNA,估算其基因流大小。以此初步确定两个保护的黑麂栖息地片断化程度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各项片断化指数均表明,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黑麂栖息地片断化程度要小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黑麂片断化种群的平均基因流Nm达到了3.65,明显高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1.12。结果表明,栖息地片断化可能对黑麂种群的基因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恢复黑麂栖息地,否则将严重阻碍片断化种群间的个体迁移、扩散和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栖息地片断化 基因流
下载PDF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8
2
作者 鲍毅新 程宏毅 +3 位作者 周襄武 陈良 胡知渊 葛宝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030-4036,共7页
黑麂,为我国特有动物,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最珍稀的鹿科动物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黑麂这一珍稀的濒危野生动物,基于黑麂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遂昌分布中心的3个黑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个种群的36个个体中有13... 黑麂,为我国特有动物,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最珍稀的鹿科动物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黑麂这一珍稀的濒危野生动物,基于黑麂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遂昌分布中心的3个黑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个种群的36个个体中有13个变异位点,占分析序列长度的2.71%,且这13个变异位点皆为碱基置换,并未出现碱基插入或缺失的现象,并由此定义了12个单倍型。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显示遂昌种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应予以优先保护。从Tajima′sD和Fu and Li′sD值的估算结果来看,这3个黑麂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0.1),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3个黑麂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3个种群间基因流Nm均大于1,这3个黑麂种群间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基因流。3个黑麂种群单倍型间的序列差异为0.009,这表明这3个黑麂种群的单倍型未出现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遂昌分布中心 线粒体DNA 遗传多样性 基因流
下载PDF
妊娠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大体解剖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唐鑫生 秦文 +2 位作者 任育旺 汪新建 李雪峰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39-41,45,共4页
为黑麂的保护和人工繁殖提供生物学资料,对一只因盗猎致死的妊娠黑麂进行了解剖。其特点是:上腭有15排腭褶;上颌右侧犬齿脱落,前臼齿和臼齿的齿冠磨损较严重,齿式为0·1·3·3/3·1·3·3=34;瘤胃、网胃、瓣胃... 为黑麂的保护和人工繁殖提供生物学资料,对一只因盗猎致死的妊娠黑麂进行了解剖。其特点是:上腭有15排腭褶;上颌右侧犬齿脱落,前臼齿和臼齿的齿冠磨损较严重,齿式为0·1·3·3/3·1·3·3=34;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容积分别为71.6%、9.4%、11.4%、7.6%;小肠7248 mm、大肠5269 mm,分别是体长的6.9倍和5.0倍;肝3叶,重598.5 g,无胆囊;左肺3叶,右肺4叶,重474.4 g;心脏重184 g,占身体总重量的0.8%;双角子宫,胚胎重98.5 g,长14.8 mm,胚体弯曲呈"C"形,眼泡明显,鼻窝、耳泡、鳃弓、肢芽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大体解剖 胚胎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黑麂活动节律 被引量:69
4
作者 章书声 鲍毅新 +2 位作者 王艳妮 方平福 叶彬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8-372,共5页
动物的活动节律是行为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动物在不同时间内的活动强度及变化规律(原宝东和孔繁繁,2011)。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隶属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麂属(Muntiacus),属国家一级保护动... 动物的活动节律是行为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动物在不同时间内的活动强度及变化规律(原宝东和孔繁繁,2011)。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隶属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麂属(Muntiacus),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分布范围十分狭小,目前该种群仅存于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4省,且栖息地成小种群岛屿状分布(盛和林,1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节律 黑麂 红外相机
下载PDF
黑麂栖息地利用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8
5
作者 郑祥 鲍毅新 +1 位作者 葛宝明 郑荣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1-205,共5页
We s tudied seasonal habitat use of black muntjacs in the Jiulong Mount ain and Gutian Mountain Nature Reserves in Zhejiang Province, April 2002-Decembe r 2003 based on indirect sign (e.g., tracks, feces). We assumed ... We s tudied seasonal habitat use of black muntjacs in the Jiulong Mount ain and Gutian Mountain Nature Reserves in Zhejiang Province, April 2002-Decembe r 2003 based on indirect sign (e.g., tracks, feces). We assumed that abun dance of sign functioned as a surrogate for intensity of use. During the 20-mon t h sampling period, we quantified 11 ecological factors in 141 sample plots. Black muntjac vegetation use varied significantly with season. Variati on in muntjac use of vegetation types were primarily related to seasonal changes of food resources and concealment conditions. Durin g spring, autumn and winter, muntjacs mostly used middle and lower portions of mountainsides, whereas they used upper portions of mountains during summer. Varying seasonal use of elevation mos t likely accounted for slope effects. We found no evidence of seasonal va riation in muntjac use of slope, aspect, rock exposur e, distance from water or level of human disturb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栖息地利用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黑麂皖-浙分布中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程宏毅 鲍毅新 +3 位作者 陈良 周襄武 胡知渊 葛宝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6-103,共8页
本文基于黑麂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皖浙分布中心的4个黑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个种群的33个个体中有14个变异位点,占分析序列长度的2·91 %,并由此定义了12个单倍型;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显示4个种群中开化... 本文基于黑麂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皖浙分布中心的4个黑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个种群的33个个体中有14个变异位点,占分析序列长度的2·91 %,并由此定义了12个单倍型;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显示4个种群中开化种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应予以优先保护;4个种群间尚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但存在可能由于遗传漂变而产生分化的危险。从Tajima’s D和Fu and Li’s D值的估算结果来看,这4个黑麂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具有较为稳定的种群结构(P>0·1),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4个黑麂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皖浙分布中心 线粒体 DNA 遗传多样性 基因流
下载PDF
基于粪便DNA的九龙山黑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艳妮 鲍毅新 +4 位作者 刘军 林杰君 张旭 郑伟成 潘成椿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109,共9页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使黑麂的栖息地明显减少并呈斑块状分布。因此,深入了解该物种各地理分布种群的遗传现状是制定保护及管理策略的重要科学依据。本研究运用非损伤取样技术在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麂分布区共采集61...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使黑麂的栖息地明显减少并呈斑块状分布。因此,深入了解该物种各地理分布种群的遗传现状是制定保护及管理策略的重要科学依据。本研究运用非损伤取样技术在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麂分布区共采集61份粪便样品、2份肌肉样品和2份皮张样品,采用8个特异微卫星位点对61份粪便样品中提取的DNA进行检测,肌肉和皮张样品DNA的检测结果作为对照,分析了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经多次重复提取和PCR扩增后,发现61份粪便样本中有38份可被稳定扩增,且不同样本间的条带大小有较大差异,因此我们认为38份粪便样本来源于38只不同的黑麂个体。8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6(5~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5.297(4.031~6.35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817(0.763~0.85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75(0.709~0.822)。8个位点的平均个体识别率(DP)为0.931,累积个体识别率(CDP)为0.9999。有1个微卫星位点(BM1706)极显著地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1)。以上结果显示该分布区黑麂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粪便DNA分析 黑麂 微卫星分子标记 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浙江黑麂栖息地评价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26
8
作者 鲍毅新 郑祥 葛宝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25-2431,共7页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分析黑麂栖息地的地形、植被、水系和人为干扰等地理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分布、栖息地质量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3172·6hm2,由于...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分析黑麂栖息地的地形、植被、水系和人为干扰等地理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分布、栖息地质量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3172·6hm2,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栖息地丧失501·5hm2,目前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2671·1hm2。它们主要分布于上寮坑、九龙山、内北坪、外九龙和大岩前附近区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4635·75hm2,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丧失栖息地1118·11hm2,目前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3517·64hm2。它们主要分布于青尖、古田山、巧观尖、催顶尖附近区域。目前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麂栖息地基本上处于多斑块破碎化状态。为了使黑麂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对这两个研究区域黑麂栖息地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栖息地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潜在栖息地的生态适宜性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文辉 岳晓雷 +1 位作者 高鹏 夏淑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96-903,共8页
选择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目标物种,对它们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潜在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以期对黑麂生境保护提供指导意义。在总结黑麂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分析对黑麂栖息地生态适宜性有重要影响的4种因素:植被因... 选择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目标物种,对它们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潜在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以期对黑麂生境保护提供指导意义。在总结黑麂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分析对黑麂栖息地生态适宜性有重要影响的4种因素:植被因子、地形因素、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对不同因素在一年四季的影响权重综合赋值,结合保护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确定黑麂潜在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准则与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由于毛竹Phyllosta~hysedulis林和针叶林的不合理分布和800~1000m海拔处较为强烈的人为干扰,研究区域内黑麂潜在适宜栖息地、次适宜栖息地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2122,3.0222,和2.9922km。,占地比例分别为34.8%,32.7%和32.5%。天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潜在生境的保护,需要加强对上坡位人为干扰的控制,同时通过建立生态绿道,强化潜在适宜栖息地之间的联系,促进次适宜栖息地向适宜栖息地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麂 栖息地利用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黑麂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变化(英文)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荣泉 鲍毅新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1-207,共7页
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在浙江省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分季节采集黑麂 (Muntiacus crinifrons)粪便,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为主,辅以野外观察,对其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黑麂食物包括29科43种(属)植物。食物中的植物类型... 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在浙江省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分季节采集黑麂 (Muntiacus crinifrons)粪便,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为主,辅以野外观察,对其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黑麂食物包括29科43种(属)植物。食物中的植物类型包括乔木、灌木、藤本、非禾草类草本和禾草类草本五种类型;灌木是黑麂全年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所占的比例为55.4%;三尖杉 (Cephalotaxus fortunei)、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矩圆叶鼠刺(Itea chinensis var. oblonga)、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和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为黑麂四季都取食且在食物组成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植物,分别为 17%、16.5%、9%、8.7%和 4.3%,是黑麂取食的主要食物。方差分析表明 :黑麂的主要食物及其主要种类都存在季节变化。夏秋季节,乔木植物在黑麂食物组成的比例低于冬春季节 ,而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则相反,灌木植物变化较小;黑麂取食的五种主要食物中,其中三尖杉和光叶菝葜季节变化极显著,在冬季,三尖杉和光叶菝葜在食物组成比例中最高,达到 21.7%和 24 .3%;在夏季,它们在食物组成比例中下降到最低点,分别是 11.3%和 11.6%,但相对密度(RD)值仍保持最高序位 ;矩圆叶鼠刺和南五味子变化较平缓 ,基本变化趋势相同:冬春季节比例较高,夏秋季节比例有所下降;络石季节变化不明显;由于黑麂的食物组成中禾草类占的比例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食性 粪便显微分析
下载PDF
黑麂睾丸及精子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祥辉 陶勇 +4 位作者 张志忠 易刚 王根红 周世贤 丁建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2-126,共5页
研究了成年雄性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的睾丸和附睾尾精子形态。Gi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了黑麂精子的顶体形态,统计了顶体畸形和原生质滴存在情况,并与成年黄淮山羊(Capra hircus)的睾丸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黑麂睾丸长轴4.25 ... 研究了成年雄性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的睾丸和附睾尾精子形态。Gi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了黑麂精子的顶体形态,统计了顶体畸形和原生质滴存在情况,并与成年黄淮山羊(Capra hircus)的睾丸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黑麂睾丸长轴4.25 cm,短轴2.05 cm,明显低于成年黄淮山羊睾丸。黑麂精子长54.80μm,顶体呈圆柱形,顶体约覆盖精子头部的2/3,这个比例明显高于黄淮山羊。黑麂精子畸形率为21.50%,附睾尾部的精子活力为0.20,附睾尾精子原生质滴率为30.17%,顶体异常率为30.50%,与黄淮山羊基本接近。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黑麂的繁殖性能和保护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精子 顶体 活力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姬云瑞 余著成 +4 位作者 余杰 陈卓 童哲 李迪强 刘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18,共8页
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在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以1 km^(2)的网格为单位放置红外相机,并在重点区域增加相机数量。最终共在89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14 906个相机日,获得独立照片4 ... 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在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以1 km^(2)的网格为单位放置红外相机,并在重点区域增加相机数量。最终共在89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14 906个相机日,获得独立照片4 778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50种,包括19种兽类(隶属于5目12科)和31种鸟类(隶属于4目12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分别是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包括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等。分析结果显示,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兽类依次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猪獾(Arctonyx collaris)、鼬獾(Melogale moschata)、野猪(Sus scrof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鸟类依次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黄腹角雉、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本研究首次利用红外相机调查了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多样性,为保护区后期持续的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提供基线数据,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案设计和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特有种 黄腹角雉 黑麂 亚洲黑熊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古田山保护区黑麂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3
13
作者 余建平 陈小南 +3 位作者 余顺海 乐志芳 申小莉 曹铭昌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3-151,共9页
浙江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的集中分布区之一。近年来,保护区内黑麂面临着生境丧失和破碎化的威胁。本研究应用MAXENT模型,结合古田山保护区2014—2017年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和主要环境变量数据,对保... 浙江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的集中分布区之一。近年来,保护区内黑麂面临着生境丧失和破碎化的威胁。本研究应用MAXENT模型,结合古田山保护区2014—2017年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和主要环境变量数据,对保护区内黑麂生境适宜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距阔叶林距离、海拔两个变量对黑麂生境适宜性的季节性变化影响最为显著。古田山保护区不同季节黑麂的适宜生境面积为:春季2086.38 hm^2、夏季2608.74 hm^2、秋季2502.27 hm^2和冬季1746.27 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74%、32.18%、30.87%和21.54%。从空间分布来看,黑麂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北部区域。建议加强对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北部区域自然植被的保护与恢复,以及对保护区人为干扰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古田山保护区 MAXENT 生境适宜性
下载PDF
中国特有动物黑麂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郑伟成 刘军 +2 位作者 潘成椿 鲍毅新 林杰君 《野生动物》 2012年第5期283-288,293,共7页
黑麂属中国特有鹿科动物。上世纪50年代,自该物种被命名后,在中国浙江宁波和桐庐仅获3个黑麂标本。六七十年代人们开始了对该物种的研究,近几十年开展了对该物种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其形态特征、食性、资源量、栖息地选择与利用、初步的... 黑麂属中国特有鹿科动物。上世纪50年代,自该物种被命名后,在中国浙江宁波和桐庐仅获3个黑麂标本。六七十年代人们开始了对该物种的研究,近几十年开展了对该物种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其形态特征、食性、资源量、栖息地选择与利用、初步的行为观测、生殖发育和生理、细胞学研究、进化及种群遗传现状,涉及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其中,黑麂细胞学研究进展缓慢,仅见核型与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报道。黑麂血液常规和生理生化等指标的测定及分析,为进行黑麂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关于其在麂属内的进化关系的研究结果仍未得到学术界统一的认可。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黑麂种群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大部分地理种群间存在基因交流的现象,但目前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麂栖息地呈现破碎化,其栖息地的保护仍将是管理、保护该物种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遗传 栖息地 片断化
下载PDF
江西武夷山发现黑麂 被引量:4
15
作者 程松林 袁荣斌 邹思成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4-94,93,共2页
黑麂自1885年由Sclater定名以来,其分布区信息主要来自20世纪30-80年代,且局限于安徽省的东部和南部,浙江省的西部和南部以及与安徽、浙江交界的江西省玉山、婺源、浮梁和福建省浦城等四十几个县域(Allen,1940;Sheng and Lu,1980;盛和... 黑麂自1885年由Sclater定名以来,其分布区信息主要来自20世纪30-80年代,且局限于安徽省的东部和南部,浙江省的西部和南部以及与安徽、浙江交界的江西省玉山、婺源、浮梁和福建省浦城等四十几个县域(Allen,1940;Sheng and Lu,1980;盛和林和吴天荣,1981;盛和林和陆厚基,1982;夏武平,1988;张荣祖,1997),最近一次的黑麂新分布地报道为1980年在武夷山脉东坡的福建坳头地区采得一只雄性黑麂(郑秀芸和唐兆清,1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武夷山 栖息地
下载PDF
同域分布的黑麂和小麂的时空生态位分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娟 谢培根 +4 位作者 李婷婷 郭瑞 许丽娟 宋虓 徐爱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1-651,共11页
生态位分化是解释物种共存的重要理论。Schonenr认为空间维度对生态位差异形成的影响程度最高,营养维度次之,时间维度则最后被启动。为验证这一假说,我们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塘山区域采用公里网格... 生态位分化是解释物种共存的重要理论。Schonenr认为空间维度对生态位差异形成的影响程度最高,营养维度次之,时间维度则最后被启动。为验证这一假说,我们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塘山区域采用公里网格法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同域分布且食性相似的黑麂和小麂种群进行监测,计算平均拍摄率,分析不同季节黑麂和小麂对不同植被类型、海拔、坡位、水源距离的选择差异,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二者日活动节律及重叠程度。结果显示,(1)黑麂和小麂对空间生态位的选择出现分化:黑麂偏好针阔混交林,主要栖息于1 301~1 500 m的高海拔地区,回避下坡位和谷地,在距离水源较近的区域内活动频繁;小麂则偏好落叶阔叶林,主要栖息于901~1 100 m的中海拔地区,偏好中坡位,回避谷地,对水源距离没有明显的选择倾向。(2)黑麂和小麂均为晨昏性活动的昼行性动物,二者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较高(Δ4=0.86),仅冬季较低(Δ1=0.65)。上述结果支持Schonenr的假说:首先,空间维度对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影响大于时间维度,龙塘山区域黑麂和小麂主要通过选择不同的栖息地来增加空间回避,降低二者的竞争;其次,这种模式存在季节差异,冬季由于可利用的资源减少,竞争加剧,二者通过调整日活动节律,增加时间生态位分化程度,从而实现同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分化 栖息地选择 日活动节律 黑麂 小麂
下载PDF
夏季圈养黑麂对室外圈舍的选择利用
17
作者 杨凌帆 王君 +2 位作者 张恩权 刘萍 张轶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0期101-108,共8页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保护动物,但有关圈养黑麂的行为学和圈舍选择的研究十分有限。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北京动物园2个圈舍共18只圈养黑麂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圈养黑麂对室外圈舍中的垫草有非常明...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保护动物,但有关圈养黑麂的行为学和圈舍选择的研究十分有限。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北京动物园2个圈舍共18只圈养黑麂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圈养黑麂对室外圈舍中的垫草有非常明显的偏好,对土地利用的观察值远低于期望值。在11:00和14:00游客量偏大时段,上午黑麂以垫草休息为主,下午以土地和垫草利用为主,在27~31℃黑麂最为活跃,混合群黑麂的社群行为更多样化。分析了造成以上现象的可能原因,并据此对黑麂圈舍优化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室外圈舍 空间利用 动物福利
下载PDF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日活动节律和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伟成 郑子洪 +4 位作者 刘菊莲 王宇 杨晓君 黄林平 肖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0-296,共7页
为准确全面地了解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在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日活动节律和某些栖息地生态因子选择的季节性规律,于2017年10月—2021年2月,在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法对黑麂日活动节律和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进... 为准确全面地了解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在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日活动节律和某些栖息地生态因子选择的季节性规律,于2017年10月—2021年2月,在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法对黑麂日活动节律和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研究期间,共拍摄到352张黑麂照片,提取到243次有效探测。结果显示:黑麂是晨昏双峰型的昼行性动物。通过四季对比发现,黑麂夏季的活动强度比春季、秋季和冬季高,而各季节间的日活动高峰期时间段和数量存在差异。黑麂偏好栖息于坡度为20°~40°的栖息地,海拔选择和坡位选择存在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日活动节律 垂直迁移 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