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trogen-based fertilizers differentially affect protist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paddy field soils
1
作者 Seda Ozer Bodur Solomon Oloruntoba Samuel +2 位作者 Kazuki Suzuki Naoki Harada Rasit Asiloglu 《Soil Ecology Letters》 CSCD 2024年第3期35-44,共10页
Protists are one of the most diverse and dominant microbial groups and they play critical roles in the soil ecosystem.Although nitrogen fertilizer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protist communities,still less is known abo... Protists are one of the most diverse and dominant microbial groups and they play critical roles in the soil ecosystem.Although nitrogen fertilizer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protist communities,still less is known about how 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er types affect protist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different soil types.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six inorganic nitrogen fertilizers(urea,ammonium nitrate,ammonium sulfate,potassium nitrate,ammonium chloride,and diammonium hydrogen phosphate)and an organic fertilizer(a mixture of rice husk and cow manure)on protist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three paddy field soils using a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method.The effect of the fertilizers on the functional groups of protists,namely consumers(predators and decomposers),photoautotrophs,and parasites(plant pathogens and animal parasites)was also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trogen fertilizers had distinctive effects on the beta diversity of the protists,while we also observed that the same fertilizer had slightly different effects depending on the soil type.Amoebozoa and Rhizaria were the most affected protist taxonomical groups,while predatory protists were the main functional groups that were affected by nitrogen fertilizers.Random forest analysi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fertilizer-affected protists were predators,among which Cercozoa was the most affected taxa.In conclusion,our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impact of nitrogen fertilizers on soil protist commun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fertilizer BOTTOM-UP paddy field predatory protist soil protist community
原文传递
节水灌溉下生物炭与有机肥添加对黑土区稻田净碳排放的影响
2
作者 薛里 张忠学 +4 位作者 齐智娟 韩羽 张作合 李铁成 杜思澄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2-390,441,共10页
为探寻节水灌溉条件下施入生物炭与有机肥对黑土区稻田净碳排放的影响,于2023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在每种灌溉模式下设置生物炭还田(B)和有机肥还田(O)2种物料还田形式,以及无物料还田(N... 为探寻节水灌溉条件下施入生物炭与有机肥对黑土区稻田净碳排放的影响,于2023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在每种灌溉模式下设置生物炭还田(B)和有机肥还田(O)2种物料还田形式,以及无物料还田(N)作为对照组,共计6个处理。分析了两种灌溉模式下施入生物炭与有机肥对稻田土壤CH_(4)、CO_(2)、N_(2)O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并结合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计算各处理的净温室气体排放量(NGHGE)。结果表明:在施入相同物料下,控制灌溉处理CH_(4)排放总量较常规灌溉减少71.06%~85.39%;CO_(2)、N_(2)O排放总量较常规灌溉分别增加41.89%~47.97%、27.56%~38.26%。与对照处理相比,生物炭施入使稻田N_(2)O、CH_(4)排放总量分别降低14.31%~23.90%、15.10%~23.83%,CO_(2)排放总量增加23.03%~26.63%;有机肥施入使稻田N_(2)O、CH_(4)、CO_(2)排放总量分别增加8.22%~12.09%、18.36%~19.22%、51.48%~53.48%。生物炭与有机肥施入均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水稻产量,且控制灌溉下增幅效果更加明显。控制灌溉处理NGHGE均显著小于常规灌溉(P<0.05),且在控制灌溉下,与对照处理相比,施入生物炭与有机肥处理NGHGE分别减少44.01%、6.38%。综合来看,控制灌溉下施入生物炭提高了水稻产量,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并有效减少了黑土区稻田净碳排放。该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稻田制定节水、增产、固碳减排的水碳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东北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稻田 节水灌溉 生物炭 有机肥 有机碳 温室气体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
3
作者 齐智娟 徐敬文 +3 位作者 张忠学 宋芳 李铁成 孙嘉璐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4-293,共10页
为探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于2023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秸秆离田(S0,对照)、秸秆覆盖还田(S1)、秸秆旋耕还田(S2)3种秸秆还田方式,同时设置常规施加氮肥(N,250kg/hm^(2))与不施加氮肥(W,0... 为探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于2023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秸秆离田(S0,对照)、秸秆覆盖还田(S1)、秸秆旋耕还田(S2)3种秸秆还田方式,同时设置常规施加氮肥(N,250kg/hm^(2))与不施加氮肥(W,0kg/hm^(2),对照)2种施氮模式,共计6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玉米生育期土壤CO_(2)排放通量以及玉米收获后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探究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SOC、DOC、MBC含量的关系,并分析黑土玉米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各处理中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2N、S1N、S0N、S2W、S1W、S0W,其中S2N处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较S0W处理显著增加70.31%(P<0.05)。在相同施氮模式下,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SOC、DOC、MBC含量,且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SOC、DOC、MB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下,S1N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13534.4kg/hm^(2),作物碳排放速率最低,为0.122kg/kg。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下黑土玉米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值均为正值,表现为较强的碳“汇”,其中S1N处理碳平衡值和土壤固碳潜力最大,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13.12%~94.05%、3.49%~25.32%。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常规施氮(S1N处理)可以实现黑土玉米田土壤固碳减排和作物增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田 黑土 秸秆还田 氮肥 CO_(2)排放 碳平衡
下载PDF
水氮耦合下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忠学 薛里 +3 位作者 李铁成 齐智娟 王忠波 周欣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0-338,共9页
为探寻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于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稻作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常规施氮水平(N,110 kg/hm~2)、减氮10%水平(N1,99 kg/hm~2)、减氮20%水平(N2,88 kg/hm~2)... 为探寻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于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淹灌(F)和稻作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常规施氮水平(N,110 kg/hm~2)、减氮10%水平(N1,99 kg/hm~2)、减氮20%水平(N2,88 kg/hm~2)3种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水氮耦合方式对水稻各器官干物质量、碳含量、稻田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和CH_(4)排放通量及两者排放总量的影响,并采用净生态系统碳收支(NECB)评价体系对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各处理水稻穗固碳量与根固碳量分别占其总固碳量的26.61%~40.92%、24.63%~31.95%。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相较于常规灌溉能提高水稻各器官碳含量、干物质量。在水稻全生育期内,各处理CH_(4)排放通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均在分蘖期与拔节孕穗期出现峰值;各处理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呈现单峰变化,在分蘖期出现峰值。相同灌溉模式下,除返青期外,各处理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均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降低了土壤呼吸CO_(2)排放通量及排放总量,但提高了CH_(4)排放通量及排放总量。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水稻净初级生产力为4245.82~6958.19 kg/hm~2,穗净初级生产力最高、凋落物净初级生产力最低,分别占其水稻净初级生产力的42.88%~51.82%、3.19%~3.90%。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各处理水稻净初级生产力均大于常规灌溉模式,其中CN、CN1、CN2各处理净初级生产力较FN、FN1、FN2各处理分别增加11.17%、31.92%、2.98%。此外,不同水氮耦合方式下NECB均为正值,表示该黑土区稻田生态系统为净碳“汇”,其中CN1处理净碳收支(1082.87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这说明稻作控制灌溉模式下减氮10%处理的稻田生态系统碳“汇”强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稻田 水氮耦合 净生态系统碳收支 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黑土稻田碳固定与碳减排效应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忠学 余佩哲 +3 位作者 杜思澄 李铁成 齐智娟 王柏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6-375,共10页
为探寻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田碳固定与碳减排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设置常规淹灌(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选用110 kg/hm^(2)(N)、99 kg/hm^(2)(N1,减氮10%)、88 kg/hm^(2)(N2,减氮20%)3种施氮量,测定了6种水氮管... 为探寻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田碳固定与碳减排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设置常规淹灌(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选用110 kg/hm^(2)(N)、99 kg/hm^(2)(N1,减氮10%)、88 kg/hm^(2)(N2,减氮20%)3种施氮量,测定了6种水氮管理模式下的水稻土壤呼吸CO_(2)排放强度和CH4排放强度,水稻收获后各器官干物质量、碳含量及固碳量,并计算了净土壤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各处理土壤呼吸CO_(2)排放量呈现单峰值变化,并在分蘖期达到峰值;各处理甲烷排放量呈现双峰值变化且在分蘖期与穗肥施入后达到峰值。相同灌溉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土壤呼吸CO_(2)排放强度与甲烷排放强度也显著减少(P<0.05)。相同施氮量下,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有效地降低了甲烷排放强度,但提高了土壤呼吸CO_(2)排放强度。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收获后总固碳量为319.37~489.00 g/m^(2),水稻收获后各器官固碳量由小到大依次为叶、根、茎、穗,分别为植株总固碳量的5.16%~6.72%、5.71%~10.78%、28.62%~36.66%、49.53%~58.70%。控制灌溉相较常规淹灌有效提高了植株固碳能力。在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与总初级生产力(GPP)均在减氮量10%处理达到最高,相同灌溉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相同施氮量下,控制灌溉下NPP、GPP均高于常规淹灌。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具有更高的生产潜力。除CN处理净土壤碳收支数值呈负值外其余处理均为正值,即除CN处理外其余处理均为土壤净碳增益效果,相同施氮量常规淹灌下土壤净碳增益高于控制灌溉,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施氮量的减少相同灌溉制度下各处理土壤碳收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综合考虑,CN1处理可以在保证较高生产能力下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减少土壤碳损失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稻田 净土壤碳收支 净初级生产量 总初级生产力 土壤碳库 水氮管理模式
下载PDF
黑土区水田化肥氮去向的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韩晓增 王守宇 +1 位作者 宋春雨 乔云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859-1862,共4页
选取东北北部黑土地区水稻生产上施氮量、施肥方法和主要氮肥品种 (尿素 )为参数 ,采用示踪元素微区法和常规尿素小区法 ,连续 2年系统地研究了水田化肥氮的去向 .结果表明 ,化肥氮 2 2 .2 %~4 6 .1%进入了水稻体内 ,平均为 37.7% ,当... 选取东北北部黑土地区水稻生产上施氮量、施肥方法和主要氮肥品种 (尿素 )为参数 ,采用示踪元素微区法和常规尿素小区法 ,连续 2年系统地研究了水田化肥氮的去向 .结果表明 ,化肥氮 2 2 .2 %~4 6 .1%进入了水稻体内 ,平均为 37.7% ,当年进入土壤中的残留氮 12 .7%~ 2 5 .4 % ,氨挥发为 8.8%~17.2 % .作物对化肥氮的利用高低决定于施氮方法 ,化肥氮深施、混施均比表层施用利用率高 ,低施肥量化肥氮利用率比高施肥量利用率高 .土壤残留量与施肥方法有关 ,深施和高施氮量均增加土壤残留 .15N试验证明 ,由于东北北部黑土比较粘重和土体构型的原因 ,在土层深度为 80cm以下未检测出土壤残留化肥氮 ,示踪试验和小区试验证明 ,化肥氮的激发效应 (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水田 化肥氮
下载PDF
施肥与灌溉对黑土区稻田氮素渗漏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石敏 肖伟华 +1 位作者 王春梅 郝彩莲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9,共8页
为明确东北黑土区稻田土壤氮素渗漏规律,在典型黑土区开展了基于农田水平衡的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水平条件下稻田土壤渗漏水中三氮浓度变化情况,并结合农田水平衡方程计算出了不同水肥条件下的氮素淋失总量。结果表明,渗... 为明确东北黑土区稻田土壤氮素渗漏规律,在典型黑土区开展了基于农田水平衡的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水平条件下稻田土壤渗漏水中三氮浓度变化情况,并结合农田水平衡方程计算出了不同水肥条件下的氮素淋失总量。结果表明,渗漏水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浓度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控制灌溉和浅湿灌溉分别可以减少硝态氮渗漏浓度11.89%和14.15%;常规灌溉方式下每公顷每增加1kg施氮量(折合成纯氮),氮素淋失量增加0.117 5kg,控制灌溉和浅湿灌溉则分别增加0.035 9kg和0.055 7kg;在水稻全生育期,控制灌溉氮素淋失总量最小,平均为4.51kg/hm2,约是常规灌溉的1/3、浅湿灌溉的1/2。综合分析认为,浅湿灌溉是适用性更高的灌溉方式,理论合理施肥量为137.3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水稻田 氮素 渗漏淋溶 水肥管理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8
作者 贾树海 张佳楠 +6 位作者 张玉玲 党秀丽 范庆锋 王展 虞娜 邹洪涛 张玉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52-1262,共11页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和^(13)C、^(15)N自然丰度值的动态变化,探讨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氮)的固定能力及其稳定性,揭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规律,为东北黑土的合理利用和培...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和^(13)C、^(15)N自然丰度值的动态变化,探讨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氮)的固定能力及其稳定性,揭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规律,为东北黑土的合理利用和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选择典型黑土区旱田土壤(种植大豆年限大于60年)和改种不同年限的稻田土壤(3、5、10、17、20和25年,旱田改稻田前种植历史基本相同,均为大豆),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旱田改稻田25年间,在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在改种的前3年迅速下降,降幅分别为13.60%—43.27%和10.40%—40.60%,在3—25年间随改种年限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在20—60 cm土层出现累积,但在3—5年期间增加幅度较大,在5—25年期间增加较为缓慢,在改种17—25年期间,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旱田土壤;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的变化趋势与其含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改种的3年间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降低了26.53%和21.89%,在改种5—25年间0—60 cm土层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均大于旱田土壤,增幅分别为9.87%—21.48%和10.2%—19.3%;旱田改稻田后,土壤全氮与有机碳的变化密切相关,土壤全氮与有机碳的含量、密度之间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在0—60 cm土层,土壤δ^(13)C值在改种的3年间明显上升,在3—25年间随改种年限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大于5年的稻田土壤δ^(13)C值均低于旱田土壤,而土壤δ^(15)N值在改种的25年间随改种年限延长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限稻田土壤δ^(15)N值均低于旱田土壤,相同年限土壤的δ^(13)C值和δ^(15)N值均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大;0—40 cm土层土壤δ^(13)C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但各土层土壤δ^(15)N值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则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大于5年后,稻田土壤具有明显的固碳(氮)能力,稳定性碳(氮)在20—60 cm土层累积;改种稻田年限小于5年,应注重有机碳(氮)的补充,以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旱田改稻田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δ^(13)C自然丰度值 δ^(15)N自然丰度值
下载PDF
不同水肥调控模式对稻田土壤氮磷肥力的影响试验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军 崔远来 +1 位作者 吕露 赵树君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52,共5页
选取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了不同水肥调控模式下稻田土壤氮磷肥力影响试验,分析了2种灌溉方式、3种施氮方式互作条件下稻田土壤氮、磷含量的变化及其显著性测验(a=0.05)。结果表明,间歇灌溉能较好维持稻田耕作上层(0~20cm)土壤全氮、全... 选取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了不同水肥调控模式下稻田土壤氮磷肥力影响试验,分析了2种灌溉方式、3种施氮方式互作条件下稻田土壤氮、磷含量的变化及其显著性测验(a=0.05)。结果表明,间歇灌溉能较好维持稻田耕作上层(0~20cm)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对耕作下层(20~40cm)土壤全氮、全磷的维持和促进较差;淹灌对稻田下层(20~40cm)土壤全磷含量的促进和恢复作用显著。相比不施氮肥处理,4次施氮肥处理对稻田上层(0~20cm)土壤硝态氮维持和恢复作用显著、对下层(20~40cm)铵态氮具有显著的消耗;4次施氮肥、2次施氮肥处理引起稻田上层(0~20cm)土壤全磷含量的差异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调控 稻田 土壤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洞庭湖水稻土氮素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文军 杨奇勇 +3 位作者 杨基峰 肖烨 黄志刚 彭保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1-270,共10页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设置系列温度(5、15、25、35℃)短期(42 d)淹水培养试验,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农户习惯施氮磷钾肥(CF)、施氮钾肥(NK)、均衡施氮磷钾肥(NPK)及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HOM)对洞庭湖区水稻土氮素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设置系列温度(5、15、25、35℃)短期(42 d)淹水培养试验,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农户习惯施氮磷钾肥(CF)、施氮钾肥(NK)、均衡施氮磷钾肥(NPK)及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HOM)对洞庭湖区水稻土氮素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均显著增加土壤培养42 d累积矿化氮量(P<0.05),其增幅随温度升高由32.7%~80.4%逐渐降至14.9%~59.7%;与CK处理相比,施肥土壤氮矿化势(No)和可矿化氮比例分别增大22.4%~72.4%和7.8%~39.0%(P<0.05),25~35℃范围内土壤初期供氮强度(K)和后期矿化速率(n)分别提高2.7%~39.5%和4.0%~21.3%,该效应均以HOM处理表现最优。5~35℃范围内土壤氮矿化温度敏感系数(Q10)和氮矿化活化能(Ea)在长期不同施肥后分别降低9.6%~15.3%和9.2%~22.7%(P<0.05),其值在不同处理间由大到小均表现为CK、CF、NK、NPK、HOM;不论施肥与否,土壤氮素矿化对温度响应最敏感的范围均在5~15℃之间。研究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后,HOM处理提升土壤氮素矿化能力及降低其温度敏感性的效应更为突出,是更优的稻田施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洞庭湖区 水稻土 淹水培养 氮素矿化 温度敏感性
下载PDF
模拟土柱条件下黑土中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朝 车玉萍 李忠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3-688,共6页
为明确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动态特征,利用模拟土柱方法,研究了3倍常规施肥量条件下不同肥料处理(尿素、硫铵)黑土的矿质氮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氮素养分迁移转化特征有明显差异。对照处理(不施肥)土柱内各层次间N... 为明确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动态特征,利用模拟土柱方法,研究了3倍常规施肥量条件下不同肥料处理(尿素、硫铵)黑土的矿质氮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氮素养分迁移转化特征有明显差异。对照处理(不施肥)土柱内各层次间NH4^+-N和NO3^--N含量差异不明显;施用尿素或硫铵后,表层0-50mm土层的NH4^+-N和NO3^--N含量比不施肥对照分别升高100.8-3408.1mg·kg^-1、113.4-388.0mg·kg^-1和126.7-4671.1mg·kg^-1、51.4-63.3mg·kg^-1,且在培养前14d内变化最大。在整个培养期内,施用硫铵处理各层次NH4^+-N平均含量比尿素处理高2.54-1423.7mg·kg^-1,NO3^--N平均含量低4.38-335.1mg·kg^-1;而尿素处理各层次的硝化率是硫铵处理的0.79-9.12倍。表明肥料氮素的迁移与转化集中在0-50mm土层内,尿素处理的氮素转化速率较硫铵处理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土柱 黑土 肥际微域 肥料氮素 迁移 转化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氮肥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及与土壤还原物质间的关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土英 杨彩玲 +3 位作者 徐世宏 江立庚 汪妮娜 张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49-53,共5页
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下氮肥调节对稻田CH4排放及与土壤还原物质间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在常耕与免耕2种耕作方式、3种施氮量(N0、N1、N2)和2种施氮方式(F1、F2)条件下,稻田CH4排放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CH4排放通量均呈... 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下氮肥调节对稻田CH4排放及与土壤还原物质间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在常耕与免耕2种耕作方式、3种施氮量(N0、N1、N2)和2种施氮方式(F1、F2)条件下,稻田CH4排放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CH4排放通量均呈双峰曲线变化规律,峰期分别出现在分蘖期和抽穗期,拔节前稻田CH4排放占水稻全生育期排放量的75.12%。免耕能显著降低稻田CH4排放,氮肥极显著地促进稻田CH4排放。重施基蘖肥有利于降低免耕稻田CH4的排放,重施穗肥有利于降低常耕稻田CH4的排放。耕作方式和施氮方式对稻田CH4排放的互作效应显著,其中免耕和重基蘖肥搭配能极显著降低稻田CH4排放。耕作方式和氮肥调节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与稻田土壤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量及Fe2+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甲烷 耕作方式 氮肥 土壤还原物质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稻田的养分循环与平衡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晓晨 李忠佩 张桃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7-383,共7页
红壤丘陵地区荒地或旱地开垦为水田不仅可以治理土壤侵蚀,而且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田生产力。本文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垦自红壤荒地的稻田2004—2007年的养分循环和平衡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垦殖年限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 红壤丘陵地区荒地或旱地开垦为水田不仅可以治理土壤侵蚀,而且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田生产力。本文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垦自红壤荒地的稻田2004—2007年的养分循环和平衡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垦殖年限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基本不变,都是NPK+有机质循环(8589kg/hm2)>NPK(7804kg/hm2)>N+有机质循环(6626kg/hm2)>有机质循环(4525kg/hm2)>无肥区(2707kg/hm2),且随着垦殖年限增加,不同施肥措施间产量差异有增大趋势。P是中低肥力红壤稻田的主要限制因子,不施P肥对早稻产量的影响高于晚稻。有机物循环可以提高系统养分的再循环率,循环及循环配施化肥处理的养分都有盈余,单施化肥则会导致养分亏缺。高产稻田生态系统N素输入主要依靠化学N肥,有机肥是重要的P素资源,秸秆还田对于稻田K平衡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红壤稻田 养分循环 养分平衡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王士超 闫志浩 +5 位作者 王瑾瑜 槐圣昌 武红亮 邢婷婷 叶洪龄 卢昌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2-794,共13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季不同氮肥用量与基追比的土壤活性碳氮变化特征,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在湖北省荆门市田间试验中设置施氮量、秸秆配施氮肥和施氮时期3个大田试验。施氮量:不施氮(N0),推荐施氮(165 kg·hm^-2,N165),习惯施氮(195 kg·hm^-2,N195);秸秆配施氮肥:秸秆移除(CK),秸秆还田(移栽前将上季小麦秸秆全部还田,S),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腐解菌剂(SM);施氮时期:基施﹕拔节期﹕抽穗期氮肥施用比例为7﹕3﹕0(R1),5﹕3﹕2(R2),10﹕0﹕0(R3)。【结果】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但是其成熟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DOC)显著降低。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DON)。腐解菌剂的施用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DON含量,拔节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ROC)也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下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土壤速效氮含量(AN);推荐施氮处理(165 kg N·hm^-2)的DON和AN含量显著升高;农民习惯施氮处理(195 kg N·hm^-2)降低了DON和AN含量;增加追施氮肥比例对土壤SMBC和DOC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了水稻拔节期SMBN和ROC含量。【结论】施氮量及其基追比是影响秸秆还田下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的主要因素,合理配施氮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速效氮及水溶性有机氮等活性碳氮组分含量,增加追肥比例也能提高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活性碳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秸秆还田 施氮量 氮肥基追比 微生物量碳氮 水溶性有机碳氮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土壤氮组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石丽红 孙梅 +5 位作者 唐海明 文丽 李超 程凯凯 李微艳 肖小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27期106-110,共5页
有机氮是土壤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土壤氮矿化、氮素有效性与有机氮组分关系密切,明确土壤有机氮组分对氮矿化的贡献,有利于为采用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不同的施肥模式是影响稻田土壤氮组分及微生物多样性较为关键的因... 有机氮是土壤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土壤氮矿化、氮素有效性与有机氮组分关系密切,明确土壤有机氮组分对氮矿化的贡献,有利于为采用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不同的施肥模式是影响稻田土壤氮组分及微生物多样性较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从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土壤氮素形态和矿化作用特征、土壤氨氧化菌和硝化及反硝化菌群功能基因数量变化、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活性和胞外酶、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等方面展开了相应的讨论,提出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稻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微生物利用性、土壤的氮供给,采用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高稻田土壤肥力的有效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土壤 施肥 氮组分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稻田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环境影响的监测评价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峰 王凯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1,共5页
利用长期施肥模式定位试验,采用陶土管土壤溶液采集装置,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稻田不同施肥模式对农业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模式下,施肥后5~15d内稻田土壤溶液中的总P及NO2--N和NO3--N含量均较低,而NH4+-N含量较高,且主... 利用长期施肥模式定位试验,采用陶土管土壤溶液采集装置,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稻田不同施肥模式对农业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模式下,施肥后5~15d内稻田土壤溶液中的总P及NO2--N和NO3--N含量均较低,而NH4+-N含量较高,且主要分布于40cm土层溶液和田面水中。非离子态N超过溶液总N量的50%。如果按溶液NH4+-N浓度大于0.5mg·L-1的污染风险标准,在目前的施肥水平下,当稻田地下水位深于40cm时,NH4+-N对地下水体造成污染的风险性较小;而如果地下水位高于40cm,或施肥后5~15d内排水时,可能对农区地表水和地表水体造成较大的NH4+-N污染风险。田面水和土壤溶液中高浓度非离子态N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严重性更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稻田 施肥模式 水环境 监测评价
下载PDF
减水和减施化肥对设施黑土菜田茄子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锦源 徐欣 +5 位作者 陈一民 周珂 侯萌 曲红云 焦晓光 隋跃宇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4期374-379,共6页
为了探究减水和减施化肥对设施黑土菜田茄子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以茄子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常规施肥量和灌溉量、80%常规化肥量+正常灌溉量以及80%常规灌溉量+常规施肥量处理的茄子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探究减水和减施化肥对设施黑土菜田茄子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以茄子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常规施肥量和灌溉量、80%常规化肥量+正常灌溉量以及80%常规灌溉量+常规施肥量处理的茄子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水肥处理相比,减施化肥处理显著降低了茄子果实、茎叶和根系干物质量(P <0. 05),降幅分别为5. 42%、15. 3%和8. 54%,但对茄子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P> 0. 05)。减水处理的茄子果实和茎叶干物质量较常规水肥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6. 86%和18. 3%,茄子产量和耗水量分别显著降低了5. 17%和21. 8%,水分利用率显著增加了21. 6%(P <0. 05)。适当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对茄子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P> 0. 05);减少灌水量显著降低了茄子的产量,但提高了水分利用率(P <0. 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黑土菜田 减水 减施化肥 茄子产量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低丘红壤稻田氮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洪晓富 蒋彭炎 +4 位作者 徐志福 冯来定 郑寨生 卢昌银 黄撮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5期347-351,418,共6页
以早籼浙9248、晚籼浙选优3号、晚杂汕优10号和协优46为供试品种,于1991年和1994年在低丘红壤稻田进行氮肥不同施肥时期与用量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低丘红壤稻田在一季总施氮量相同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前期用肥量,增... 以早籼浙9248、晚籼浙选优3号、晚杂汕优10号和协优46为供试品种,于1991年和1994年在低丘红壤稻田进行氮肥不同施肥时期与用量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低丘红壤稻田在一季总施氮量相同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前期用肥量,增施保花肥、粒肥,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保花肥施用的有效时期在倒三叶露尖-剑叶露尖之间,施用量以总用量的20%~30%为宜,如表现缺肥症状,用量可适当增加;若用量过多时,宜在倒二叶露尖-剑叶露尖和始穗期时分2次进行。施用保花肥、粒肥的增产机理在于提高后期分蘖的成穗率、减少颖花退化,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丘红壤 稻田 氮肥施用
下载PDF
黑土区组合施肥技术对土壤氮磷的影响
19
作者 王占哲 陈渊 王文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73-75,共3页
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生物肥和化肥组合施肥技术对土壤N、P养分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施肥较单施化肥土壤全N增加0.05g/kg,速效氮(除Ⅱ处理)增加6.6~44.6mg/kg,土壤全P增加0.15~0.29g/kg,速效磷增加15.68~51.07mg/kg。组合施肥较... 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生物肥和化肥组合施肥技术对土壤N、P养分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施肥较单施化肥土壤全N增加0.05g/kg,速效氮(除Ⅱ处理)增加6.6~44.6mg/kg,土壤全P增加0.15~0.29g/kg,速效磷增加15.68~51.07mg/kg。组合施肥较单施化肥土壤N素增量全N增加0.2~0.25g/kg,速效氮增加11.6~39.4 mg/kg,全P增加0.09~0.24g/kg,速效磷增加23.59~57.82mg/kg。组合施肥较单施化肥净收入高19.4%~3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 黑土区 组合施肥技术 土壤磷 土壤肥力
下载PDF
长期氮肥减量深施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彭术 王华 +5 位作者 张文钊 侯海军 陈安磊 魏文学 万勇军 袁辉忠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99-1007,共9页
【目的】合理减少氮肥用量是解决我国当前稻田生态系统氮素损失量大、氮肥利用率低等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减少氮肥投入能否维持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肥力还不清楚。以我国南方典型红壤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连续7年化肥深施... 【目的】合理减少氮肥用量是解决我国当前稻田生态系统氮素损失量大、氮肥利用率低等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减少氮肥投入能否维持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肥力还不清楚。以我国南方典型红壤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连续7年化肥深施结合不同氮肥用量措施下双季稻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肥力的差异特征,探讨长期氮肥减量的可行性,为制定适宜的双季稻田氮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开始设置氮肥减量深施长期定位试验,以常规施氮(CF,早、晚稻施氮量均为N 150 kg/hm2,基追肥均为表层撒施)为对照,基于化肥深施,设置3个氮肥水平(N1,减氮30%;N2,减氮23%;N3,减氮16%)。每年早、晚稻收获计产,并于2018年早、晚稻分蘖期、拔节期和成熟期采集水稻根际土壤,测定土壤无机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测定晚稻成熟期根际土壤pH、有机碳和全量养分含量,研究长期氮肥减量深施对双季稻产量和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与CF处理相比,深施条件下,减氮16%~30%处理早、晚稻分蘖期根际土壤无机氮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但减氮23%和30%处理早稻分蘖期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拔节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NH4+-N和NO3–-N含量分别提高了4.26%~109.00%和2.56%~65.50%,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0%~32.60%和5.94%~42.40%,保证了双季稻生育中后期氮磷钾养分的稳定供应。在化肥深施基础上,连续7年减少16%~30%氮肥用量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早晚稻增产4.37%~32.70%,并维持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的稳定。【结论】结合化肥深施,在常规氮肥用量(150 kg/hm2)基础上减少30%氮肥投入,双季稻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不会降低,甚至高于撒施。因此,长期减施氮肥结合深施可以维持双季稻的产量和稻田土壤肥力的稳定,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深施 氮肥减量 氮肥偏生产力 根际土壤 稻田肥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