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ing Soil-Related Black Spruce and White Spruce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1
作者 Shane Furze Mark Castonguay +5 位作者 Jae Ogilvie Mina Nasr Pierre Cormier Rolland Gagnon Greg Adams Paul A. Arp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7年第2期209-227,共19页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modelling and mapping the productivity of black (Picea mariana) and white spruce (Picea glauca) plantations across the Black Brook forest management area in northwestern New Brunswick, Canada, ...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modelling and mapping the productivity of black (Picea mariana) and white spruce (Picea glauca) plantations across the Black Brook forest management area in northwestern New Brunswick, Canada, encompassing about 200,000 ha. This effort involved establishing 3500 50 m2 survey plots, each informing about: plantation age (15 to 43 years), planted species type, stem count, tree height, basal area, and wood volume. All of this was supplemented with location-specific productivity predictors, i.e., xy location and specifications pertaining to soil type, soil drainage (established through digital elevation modelling by way of the depth-to-water index DTW), and years since thinning (pre-commercial and commercial), and. The DTW index, as it emulates the elevation rise away from open water features such as streams, rivers and lakes, allowed the re-mapping of existing soil borders by topographic position and drainage association.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lantation height, basal area and volume all increased with plantation age, as to be expected. Pre-commercial thinning in plantations <30 years old had a positive while the more recent commercial thinning still had the negative effect on standing wood volume and mean annual volume increment (MAI). White spruce MAI generally exceeded black spruce (MAI) by a factor of 1.25. Poor and excessive soil drainage reduced MAI. Best growth performances occurred on plantations established on well-drained calcareous soils. The best-fitted results so obtained allowed for generating black and white spruce MAI maps across the forest management area by ridge-to-valley soil and DTW location at 10 m resolution. These maps were subsequently used for site-by-site silvicultural evaluation and ranking purpo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Mapping black SPRUCE WHITE SPRUCE soil type & Drainage Digital TERRAIN Modelling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部分地域除草剂在不同作物类型土壤中残留及分布特征
2
作者 李国琛 董雯昕 +4 位作者 王世成 梁志鹏 王莹 马晓倩 赵俪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3-1752,共10页
为了解并掌握东北部分黑土区农田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本研究调查了东北黑土区6个地区170份土壤样本,共检出17种除草剂。总体来看,乙草胺检出率最高,为74.7%,氟磺胺草醚平均残留量最高,为198.88μg·kg^(-1)。从省份来看,辽宁省除草... 为了解并掌握东北部分黑土区农田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本研究调查了东北黑土区6个地区170份土壤样本,共检出17种除草剂。总体来看,乙草胺检出率最高,为74.7%,氟磺胺草醚平均残留量最高,为198.88μg·kg^(-1)。从省份来看,辽宁省除草剂检出种类最为丰富,黑龙江省除草剂残留量最高。其中,铁岭市、阜新市与长春市、四平市旱田除草剂残留情况更为相似,绥化市土壤除草剂残留情况与前者差异较大。从作物类型来看,水稻田土壤除草剂检出种类更多,旱田作物除草剂残留量更高。其中,水稻田共检出11种类型除草剂,氟磺胺草醚在玉米田和大豆田中的平均残留量分别高达68.77μg·kg^(-1)和409.30μg·kg^(-1)。研究表明,地理位置和作物类型是影响土壤除草剂残留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作物类型 除草剂 检出率 平均残留浓度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防护林带和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谢雷雷 潘理 +4 位作者 李伟珍 师立鹏 刘星雨 王雪誉 王秀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76,共6页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典型黑土、阻控土壤退化、维持耕地产能和可持续利用,选择典型黑土区3个地点的杨树林带和紧邻林带的耕地为研究区,通过测定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酶活性、化学性质和总球囊霉素质量分数,结合气候因素,分析两...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典型黑土、阻控土壤退化、维持耕地产能和可持续利用,选择典型黑土区3个地点的杨树林带和紧邻林带的耕地为研究区,通过测定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酶活性、化学性质和总球囊霉素质量分数,结合气候因素,分析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林带和耕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值在克山县和宾县的所有土层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林带高于耕地,而辽源市的所有土层土壤均无显著差异(P>0.05)(2)3个地点耕地及辽源市林带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而克山县和宾县林带的土层土壤均无显著差异(P>0.05)。(3)林带和耕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活性、总球囊霉素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碱解氮质量分数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林带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pH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有效磷质量分数相关性不显著(P>0.05);耕地土壤有机碳与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和pH相关性不显著(P>0.05)。(4)影响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主要因子为总球囊霉素、碱解氮和全磷,次要因子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和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区 土地利用类型 防护林带 有机碳 球囊霉素
下载PDF
“黑土型”退化草地优良牧草筛选试验 被引量:49
4
作者 施建军 马玉寿 +2 位作者 董全民 王彦龙 王柳英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43-549,555,共8页
在青海省玛沁县乳品厂"黑土型"退化草地,引入13属30个草种,经4年淘汰,筛选出9属17个草种。其中,干草产量最高的是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达14585 kg/hm2;能完成生育期的有12个草种,短芒老芒麦(Elymus breviaristatum)种... 在青海省玛沁县乳品厂"黑土型"退化草地,引入13属30个草种,经4年淘汰,筛选出9属17个草种。其中,干草产量最高的是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达14585 kg/hm2;能完成生育期的有12个草种,短芒老芒麦(Elymus breviaristatum)种子产量最高(1832 kg/hm2);不能完成生育期的有5种,但产草量都比较高,叶量丰富,适应性强,尤其是无芒雀麦(Bromus inermus)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根茎繁殖力强,形成草皮快。试验表明,筛选出的17个草种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推广价值。该研究为进一步选育牧用价值高,恢复退化草地能力强的优良牧草品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型”退化草地 筛选 越冬率 生长性能 产草量
下载PDF
高寒草甸“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及生态过程 被引量:99
5
作者 刘伟 王启基 +3 位作者 王溪 周立 李有福 李发吉 《草地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00-307,共8页
研究分析退化草地的植被组成、地上生物量、优良牧草比例、高原鼠兔密度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特征,探讨“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及生态过程。结果表明,中度退化草地生物量最高(50.3g/0.25m2),重度退化草地最低(34.0g/m2)。... 研究分析退化草地的植被组成、地上生物量、优良牧草比例、高原鼠兔密度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特征,探讨“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及生态过程。结果表明,中度退化草地生物量最高(50.3g/0.25m2),重度退化草地最低(34.0g/m2)。原生植被优良牧草比例最高(78.40%)。重度退化草地最低(4.49%),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居中(57.2%和16.42%)。中度退化草地高原鼠兔平均密度较高(148只/hm2),其危害程度较严重(494m2/hm2),二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O.9888,df=3,P<0.01)。土壤坚实度随草地退化程度加重而降低。“黑土型”退化草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草地退化则是诱发这一过程的主要因子,高原鼠兔挖掘洞道,破坏草皮及植被,又加剧了草地的进一步退化,最终导致了“黑土型”退化草地的形成和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型 退化草地 生态过程
下载PDF
黄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群落组分配置技术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马玉寿 尚占环 +2 位作者 施建军 董全民 龙瑞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共6页
在黄河源区的"黑土型"退化草地上,以6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不同混播处理(A-垂穗披碱草;B-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C-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D-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E-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 在黄河源区的"黑土型"退化草地上,以6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不同混播处理(A-垂穗披碱草;B-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C-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D-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E-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西北羊茅;F-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波伐早熟禾+西北羊茅+短芒老芒麦)进行了连续3 a的群落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混播群落的牧草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建植的当年,混播群落牧草产量、草层高度和群落盖度等指标主要受垂穗披碱草和短芒老芒麦等高禾草控制;垂穗披碱草单播群落牧草产量显著高于混播群落(P<0.01),第2年各群落生长趋势与建植当年基本一致,但混播群落的生长优势已开始显现。第3年,6种牧草混播处理的牧草产量显著高于单播群落(P<0.01)。不同高、矮禾草的合理配置可有效地优化人工植被的群落结构,遏制单一种建植的快速退化现象,几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合理混播配置可能是"黑土型"退化草地进行人工建植恢复的关键技术,是一项快速稳定恢复"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黑土型”退化草地 人工草地 混播群落
下载PDF
恢复生态学在“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改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7
作者 马玉寿 张自和 +3 位作者 董全民 施建军 王彦龙 盛丽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91-97,共7页
通过对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发生现状、成因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黑土型”退化草地恢复理论.研究结果认为,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改建,可根据退化草地的等级(系统受损程度)采... 通过对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发生现状、成因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黑土型”退化草地恢复理论.研究结果认为,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改建,可根据退化草地的等级(系统受损程度)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中度和轻度退化草地改良通过休牧、灭鼠、毒杂草防除等措施即可达到其植被的自然恢复.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由于原生植被及生草层遭到了严重破坏,出现了大面积的次生裸地,植被的自然恢复能力已基本丧失,只有通过利用适宜草种改建人工和半人工草地,才能快速恢复其退化草地植被.利用禾本科适宜牧草在高寒草甸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上改建的人工和半人工草地,其植被的盖度基本上接近于原生植被,而显著高于退化草地的植被盖度;改建植被的地上总生物量是未退化植被的4-5倍,是退化草地的10-15倍.选择适宜的草种是“黑土滩”植被改建成功的关键,施肥、灭杂、灭鼠以及适度放牧利用等人工调控措施是人工和半人工草地持续利用的关键,人工调控可有效维持人工草地的生产力,防止其快速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型”退化草地 恢复生态学 植被改建 人工草地
下载PDF
甘肃马先蒿对“黑土型”退化草地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邱正强 马玉寿 +2 位作者 施建军 潘多峰 李瑞江 《草原与草坪》 CAS 2006年第5期26-29,共4页
对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上改建的6年龄垂穗披碱草人工植被中的毒杂草进行了防除试验,分析了甘肃马先蒿的侵入及其对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马先蒿的侵入,严重降低了垂穗披碱草的盖度和密度,使其生物量降低了75%... 对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上改建的6年龄垂穗披碱草人工植被中的毒杂草进行了防除试验,分析了甘肃马先蒿的侵入及其对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马先蒿的侵入,严重降低了垂穗披碱草的盖度和密度,使其生物量降低了75%;当甘肃马先蒿侵入使垂穗披碱草的覆盖度≤70%时,给其他更多的物种造成发展空间,群落物种数量开始增加;采用化学防除可控制甘肃马先蒿的侵入和扩散,并维持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型”退化草地 垂穗披碱草 甘肃马先蒿 人工草地 毒杂草防除
下载PDF
利用草地早熟禾改建江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的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文金花 马玉寿 +2 位作者 施建军 董全民 王彦龙 《草原与草坪》 CAS 2006年第2期41-44,共4页
利用正在驯化选育中的野生草地早熟禾,进行了“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改建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4 000 m的地区野生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草地早熟禾种子均能成熟;具有较强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能力,在栽培条件下能形成良好的草皮和植被覆盖度... 利用正在驯化选育中的野生草地早熟禾,进行了“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改建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4 000 m的地区野生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草地早熟禾种子均能成熟;具有较强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能力,在栽培条件下能形成良好的草皮和植被覆盖度;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土壤总体含水能力增强,物理性状改善;地上植物量显著高于原生植被,达到了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水平;实验室研究发现,草地早熟禾具有很强的抗寒性。可见草地早熟禾是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改建的优良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黑土型”退化草地 植被改建 三江源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地成因与恢复 被引量:102
10
作者 尚占环 龙瑞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2-656,共5页
对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和生态建设进行评述,认为“黑土型”退化草地是草原退化生态学行为在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的特有体现形式,由气候变暖、冰川退缩、过度放牧、鼠害等综合因子共同导致。生态恢复不仅要从草地建设入手,还... 对青藏高原“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和生态建设进行评述,认为“黑土型”退化草地是草原退化生态学行为在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的特有体现形式,由气候变暖、冰川退缩、过度放牧、鼠害等综合因子共同导致。生态恢复不仅要从草地建设入手,还要对草地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与规划。加强牧区文化教育投资、实行草地长期承包、加强《草原法》建设等措施是我国高寒草地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特有的“惰性”特征可能是导致其草地生态系统自我更新能力差、系统结构脆弱、生态恢复困难的重要原因,应深入开展该方面研究,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江河源区 “黑土型”退化草地 惰性生态系统
下载PDF
高原鼠兔对退化草地人工植被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潘多锋 马玉寿 +2 位作者 张德罡 施建军 邱正强 《草原与草坪》 CAS 2006年第5期49-51,共3页
对高原鼠兔活动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上用堵洞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高原鼠兔的有效洞口密度达到60个/hm2时,人工草地优良牧草的地上植物量只有未危害草地的12%,牧草高度、盖度、密度均有大幅度下降;当达到80个/... 对高原鼠兔活动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上用堵洞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高原鼠兔的有效洞口密度达到60个/hm2时,人工草地优良牧草的地上植物量只有未危害草地的12%,牧草高度、盖度、密度均有大幅度下降;当达到80个/hm2时,优良牧草的地上植物量只有未危害草地的4%,牧草高度、盖度、密度进一步下降,人工草地开始向建植前的“黑土滩”演替。高原鼠兔通过对人工草地种群特征、物种多样性、土壤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来制约人工群落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退化草地 人工植被
下载PDF
“黑土滩”退化草地、高寒湿地及其交错区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被引量:16
12
作者 徐松鹤 尚占环 +1 位作者 龙瑞军 齐文娟 《草原与草坪》 CAS 2007年第4期45-49,共5页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高寒湿地及其二者交错区的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交错区植物群落多样性最高,"黑土滩"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明显高于高寒湿地植物群落多样...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高寒湿地及其二者交错区的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交错区植物群落多样性最高,"黑土滩"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明显高于高寒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高寒湿地植物群落中以莎草科植物占优势,"黑土滩"退化草地则以毒杂草占绝对优势,交错区可食性杂草类群较多。从3种植物类型区物种构成变化看,尽管3者互相毗邻,但是"黑土滩"可能是其他高寒植被类型退化演替而形成,不能证明"黑土滩"与其临近的高寒湿地存在群落发生学关系。以毒杂草构成为主的"黑土滩"次生植被则对其周边高寒湿地具有明显的侵入性和生态胁迫,因此必须加强对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滩”退化草地 高寒湿地 群落结构多样性
下载PDF
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邹文秀 韩晓增 +1 位作者 李良皓 王凤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6-239,共4页
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应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玉米地、休闲地、苜蓿地和裸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黑土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剖面0-190 cm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不... 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应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玉米地、休闲地、苜蓿地和裸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黑土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剖面0-190 cm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黑土表层0-30 cm的土壤含水量差异较明显,总体表现为裸地相对较高,其次为休闲地、苜蓿地和玉米地;研究时段内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可以划分为水分相对稳定期、水分消耗期和水分补给期3个时期;根据变异系数将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划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水分
下载PDF
羊茅属8种牧草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的适应性表现 被引量:14
14
作者 施建军 马玉寿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22-25,共4页
在青海省达日县和玛沁县“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引种的羊茅属8种牧草中有4个可安全越冬,抗寒性强,适应性随栽培年限延长而提高。其中,中华羊茅第2年开始生长发育即达完整,第2、第3年单位面积草产量接近1000g/m^2,种子产量高。下繁... 在青海省达日县和玛沁县“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引种的羊茅属8种牧草中有4个可安全越冬,抗寒性强,适应性随栽培年限延长而提高。其中,中华羊茅第2年开始生长发育即达完整,第2、第3年单位面积草产量接近1000g/m^2,种子产量高。下繁草毛稃羊茅、西北羊茅和紫羊茅(同德)第2年生殖枝占20%~35%,生殖生长不整齐,第3年开始产量大幅度增加,适应性增强。越冬良好的4种牧草对“黑土型”退化草地的适应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茅属 引种 “黑土型”退化草地 适应性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剖面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8
15
作者 邹文秀 韩晓增 +3 位作者 陆欣春 郝翔翔 江恒 刘元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7-193,199,共8页
选择地势平坦相毗邻地块的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CL;落叶松林地,FL;自然草地,GL;裸地,BL),利用环刀法测定了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利用吸管法测定了土壤机械组成,利用湿筛法测定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析了0—200cm剖面... 选择地势平坦相毗邻地块的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CL;落叶松林地,FL;自然草地,GL;裸地,BL),利用环刀法测定了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利用吸管法测定了土壤机械组成,利用湿筛法测定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析了0—200cm剖面内土壤物理性质的分布、变异程度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表层(0—20cm)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量,容重表现为GL<CL<FL<BL,而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表现为GL>CL>FL>BL。土地利用方式对剖面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表现为GL砂粒含量比较高,BL粉砂含量较高,而FL的粘粒含量较高。粒径>0.25mm团聚体含量(WAS>0.25mm)、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表现在0—60cm土层,为GL>FL>CL>BL。GL和FL由于根系的作用增加了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异程度。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容重、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都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然草地能够显著改善并恢复土壤的物理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黑土剖面 物理性质 变异性
下载PDF
“黑土型”退化草地毒杂草防除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马玉寿 李青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6-50,共5页
用4种除草剂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进行毒杂草防除试验,结果表明,混合除草剂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喷药的第2年优良牧草干物质产量由94.8g/m2提高到223.4g/m2,优良牧草盖度由60%上升到95%;毒杂草干物质产... 用4种除草剂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进行毒杂草防除试验,结果表明,混合除草剂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喷药的第2年优良牧草干物质产量由94.8g/m2提高到223.4g/m2,优良牧草盖度由60%上升到95%;毒杂草干物质产量由132.4g/m2下降到18.0g/m2,盖度由90%下降到18%。特别是对棘豆属、马先蒿属、橐吾属植物的灭效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杂草防除 混合除草剂 退化草地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区的土类界定依据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玉明 程立平 +5 位作者 李加加 楚纯洁 黄芳 车江波 张闯 李长春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3-129,共7页
土壤类型是东北典型黑土区划定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对东北典型黑土区的界定土类存在分歧;因此,有必要进行探讨。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绘制的全国1∶100万数字化土壤图为底图,对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3大土类进行分析,它们... 土壤类型是东北典型黑土区划定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对东北典型黑土区的界定土类存在分歧;因此,有必要进行探讨。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绘制的全国1∶100万数字化土壤图为底图,对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3大土类进行分析,它们的面积分别为6万434.78 km^2、9万2680.32 km^2和22万5980.75 km^2。其中,黑土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与北部的漫岗丘陵区和三江平原,二者合计占总面积的97.43%;黑钙土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以呼伦贝尔盟为主的东四盟市,二者合计占总面积的99.53%。由于黑土、黑钙土具有集中分布特点,二者可作为东北典型黑土区的土类界定依据。草甸土几乎呈线条状遍布东北地区的所有河谷低地,不具有集中分布特点,故不可作为东北典型黑土区的界定依据。因此,围绕黑土、黑钙土的集中分布边界可划定出呼伦贝尔、松嫩西部、松嫩东部和三江4大典型黑土片区;草甸土虽然在典型黑土片区内所占比例较高,但不能作为边界划定依据,为保持东北典型黑土区土类划定依据和界定依据的一致性,不建议将其纳入界定土类之中。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东北典型黑土区的生产实践,并对深入研究东北典型黑土区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黑钙土 草甸土 土类界定 东北典型黑土区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18
作者 苏子龙 张光辉 于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04-1110,共7页
土壤水分是农业生产和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子。以黑龙江省鹤山农场2号小流域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剖面变化特征。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随观察期内降雨量时间分布波动,并且... 土壤水分是农业生产和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子。以黑龙江省鹤山农场2号小流域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剖面变化特征。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随观察期内降雨量时间分布波动,并且总体呈降低趋势,但各变化曲线有所差异。观测时段内土壤水分变化分为相对稳定期、消耗期和补给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影响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大,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的加深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并且其土壤剖面含水量变化均存在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地利用方式 典型黑土区 季节变化 剖面特征
下载PDF
不同植被覆盖类型黑土水分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风 王树起 +2 位作者 韩晓增 王凤仙 张克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6-260,共5页
采用中子水分仪定位监测方法,研究黑土区平水年大豆地、草地和裸地3种覆盖类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空间垂直动态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基于变异系数(Cv)将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分为4层,即水分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 采用中子水分仪定位监测方法,研究黑土区平水年大豆地、草地和裸地3种覆盖类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空间垂直动态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基于变异系数(Cv)将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分为4层,即水分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不同覆盖类型下,土壤水循环深度依次为大豆地〉草地〉裸地,土壤水循环强度依次为草地〉大豆地〉裸地;3种覆盖类型的土壤剖面含水量在作物生长季节内呈增长型变化特征,裸地0~20cm土层各时段土壤含水量均高于草地和大豆地;30cm土层以下土壤水分含量依次为草地〉裸地〉大豆地。该区土壤储水量主要受降雨调控,3种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水分的总蒸散量依次为草地〉大豆地〉裸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地覆盖类型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循环 土壤深度 蒸散 变异系数
下载PDF
长期不同利用方式对黑土剖面中有机质化学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郝翔翔 邹文秀 韩晓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8-1237,共10页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有机质(SOM)组成和稳定的影响。以典型黑土区29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红外光谱和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对农田、草地和林地三种利用方式下不同剖面深度(0~10、10~20、20~40、40~60、60~80和80~100 ...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有机质(SOM)组成和稳定的影响。以典型黑土区29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红外光谱和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对农田、草地和林地三种利用方式下不同剖面深度(0~10、1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SOM的活性组分含量和有机质官能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对SOM化学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中4种活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均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SOM的脂族碳、甲氧基碳和烷氧基碳逐渐降低,而芳香碳和羧基碳则逐渐增加,其稳定程度逐渐增强。草地和林地土壤剖面中的SOM含有较多氧化程度低、易分解的甲氧基和烷氧碳,而农田SOM则含有较高的芳香结构和羧基碳,其腐质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引起上、下土层中SOM化学组成的变化,植被恢复有利于SOM活性组分的形成,长期耕作可促进SOM稳定组分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剖面 土壤活性有机碳 分子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