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朗肖的《文学空间》与艺术作品的本源之思
1
作者 尉光吉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5,共9页
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对艺术作品的讨论借鉴了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思想。跟随海德格尔,布朗肖认为,艺术作品既是器具之有用性的丧失,也是物性元素的显现。同时,布朗肖把艺术作品的运作描述为澄明与晦暗的对抗,并赋予了晦... 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对艺术作品的讨论借鉴了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思想。跟随海德格尔,布朗肖认为,艺术作品既是器具之有用性的丧失,也是物性元素的显现。同时,布朗肖把艺术作品的运作描述为澄明与晦暗的对抗,并赋予了晦暗更根本的地位。由此,布朗肖揭示了艺术作品具有“消失之显现”的中心点结构。在这样的本源结构中,艺术作品显示出真理的模糊性。对此,布朗肖和海德格尔的理解体现了不同的真理模式。而在列维纳斯看来,布朗肖对晦暗的非真理的坚持,为艺术作品保留了一种朝向他者并超越虚无主义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肖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 真理
下载PDF
卡夫卡及其后来者:论“卡夫卡式写作”
2
作者 杨利亭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5-21,共7页
卡夫卡既突破了20世纪以前的写作传统,又对许多来自传统的东西加以吸收和借鉴。博尔赫斯在《卡夫卡及其先驱》一文中指出,卡夫卡创造了自己的先驱。我们可以沿着博尔赫斯的话说下去,在某种意义上,卡夫卡也“创造”了他的后来者。“创造... 卡夫卡既突破了20世纪以前的写作传统,又对许多来自传统的东西加以吸收和借鉴。博尔赫斯在《卡夫卡及其先驱》一文中指出,卡夫卡创造了自己的先驱。我们可以沿着博尔赫斯的话说下去,在某种意义上,卡夫卡也“创造”了他的后来者。“创造”一词易引发误读,它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发现与影响。读者既可能在阅读卡夫卡的过程中认出他的先驱,也可能在后来者的作品中发现他的影响。通过探究后来者对卡夫卡式形式、主题和效果的创造性接受,进一步思考“卡夫卡式写作”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博尔赫斯 布朗肖 舒尔茨 卡夫卡式写作
下载PDF
友谊和语言中的沉默——福柯对布朗肖的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汪民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22,共8页
福柯和布朗肖之间保持了一种特殊的友谊,二人从未谋面却互相引为知己。这种友谊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密切相关:语言不是对物的指代,语言有着自身的独立性;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言说,而在于沉默;语言不是向存在的聚拢,而是向"外界思想&qu... 福柯和布朗肖之间保持了一种特殊的友谊,二人从未谋面却互相引为知己。这种友谊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密切相关:语言不是对物的指代,语言有着自身的独立性;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言说,而在于沉默;语言不是向存在的聚拢,而是向"外界思想"的发散;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哲学 福柯 布朗肖 语言 "外界思想"
下载PDF
从中性到他人:列维纳斯论布朗肖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嘉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5-167,共13页
列维纳斯与布朗肖的文艺思想处于一种富有张力的联合关系中。二者都试图冲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艺术观,不过在是由中性的'外部',还是作为他人的'绝对他者'来冲破存在论的总体性这点上,二者却存在一定的分歧。总体而言,列... 列维纳斯与布朗肖的文艺思想处于一种富有张力的联合关系中。二者都试图冲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艺术观,不过在是由中性的'外部',还是作为他人的'绝对他者'来冲破存在论的总体性这点上,二者却存在一定的分歧。总体而言,列维纳斯和布朗肖为我们展示了两种迥异而又共通的伦理学和文学,前者意图用伦理学来超越哲学的总体性,而最终却在深入到这种伦理学的语言表述时,找到了文学,从而使得伦理变得文学化;后者意图用文学来超越哲学的同一性,最终却在对于文学外部性和他者性的探索中,深入到了伦理学和他人层面,从而使得文学变得伦理化。在这两种伦理学和文学中,充满着奇妙的交错,一如布朗肖所阐述的友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布朗肖 文学 伦理 书写
下载PDF
“作者的死亡”: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论题 被引量:1
5
作者 方汉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3,69,共8页
20世纪文评理论总的倾向是不把写作主体“作者”作为关注的重点,或是把作者排斥于文评之外。布朗肖、巴尔特、福柯、德里达等文评家和哲学家宣告“作者死亡”的观点趋于一致,但说法及内涵不尽相同,容易引起误解。从以上四大论家的观点... 20世纪文评理论总的倾向是不把写作主体“作者”作为关注的重点,或是把作者排斥于文评之外。布朗肖、巴尔特、福柯、德里达等文评家和哲学家宣告“作者死亡”的观点趋于一致,但说法及内涵不尽相同,容易引起误解。从以上四大论家的观点可以看出,“作者死亡”观既是反文学传统又是富有开创精神的先锋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死亡 布朗肖 巴尔特 福柯 德里达 反文学传统 开创性
下载PDF
忠诚于知识友谊的福柯想象——布朗肖《我所想象的米歇尔·福柯》解读
6
作者 张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51,191,共5页
布朗肖的友谊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尽管相互未曾谋面,但布朗肖和福柯却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本源意义上的朋友。布朗肖和福柯的友谊基础在于域外思想。布朗肖认为福柯的思想真谛只适合想象去把握。对于福柯理解而言,布朗肖的想象比很... 布朗肖的友谊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尽管相互未曾谋面,但布朗肖和福柯却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本源意义上的朋友。布朗肖和福柯的友谊基础在于域外思想。布朗肖认为福柯的思想真谛只适合想象去把握。对于福柯理解而言,布朗肖的想象比很多所谓研究更加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布朗肖 友谊 域外思维
下载PDF
启蒙:西方世界的宏大叙事-以康德、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布朗肖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阿兰•米隆 赵天舒(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28-33,共6页
人类历史是一条通向解放的漫长道路。后现代主义立足于此所提出的宏大叙事,是让我们探究人的形象的基础叙事。现代人的宏大叙事建立在启蒙这一概念之上。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反思了为何启蒙是现代人的宏大叙事,为何它会充当着一种极权式的... 人类历史是一条通向解放的漫长道路。后现代主义立足于此所提出的宏大叙事,是让我们探究人的形象的基础叙事。现代人的宏大叙事建立在启蒙这一概念之上。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反思了为何启蒙是现代人的宏大叙事,为何它会充当着一种极权式的理性的角色,以及人类如何从中解放自己。而荷马《奥德赛》中的“海妖塞壬之歌”,就成为了宏大叙事、启蒙与反思理性的批判理论之间的纽带。出于对这一章节以及奥德修斯人物形象的不同理解,康德将启蒙阐释为一种万能理性,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则对这种极权式理性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布朗肖对塞壬之歌的解读则更进一步,他将其看做一种用艺术反抗理性的方式与一种对写作空间的追寻。因此,布朗肖的解读将我们带回到了波德莱尔关于现代性的问题上,带回到人与当下的关系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大叙事 启蒙 布朗肖 阿多诺 波德莱尔 康德
下载PDF
书文的共同体主义——论布朗肖和南希对共同体的文学化想象 被引量:1
8
作者 谢超逸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7-104,共8页
法国思想家布朗肖和让吕克·南希一致认为,由于西方思想中主体形而上学传统十分强势,有关主体的思想始终阻碍着对共同体问题的思考。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主体还是作为集体的主体,它们都会陷入绝对自足性中,因而不能形成真正的共同体。... 法国思想家布朗肖和让吕克·南希一致认为,由于西方思想中主体形而上学传统十分强势,有关主体的思想始终阻碍着对共同体问题的思考。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主体还是作为集体的主体,它们都会陷入绝对自足性中,因而不能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布朗肖和南希寄希望于“书文的共同体主义”,认为它将促成一种没有主体的共同体,其中个体能够保持其独一性的存在,并在对他者和自身的分享中获得同一性。通过考察书文共同体主义的内在逻辑及其重要意义,这种文学性构想和文人化倾向所存在的问题可明显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肖 南希 共同体 文学
下载PDF
罗兰·巴特的“反日记”
9
作者 陈镭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9-42,共4页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最后的评论之一《慎议》讨论了日记的合理性问题,认为文学价值才是它唯一可行之处。此后,他在遗作《巴黎的夜晚》中为我们提供了"理想日记"的范本。后者由作家去世前不久的一组日记组成,对理解巴特思想有...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最后的评论之一《慎议》讨论了日记的合理性问题,认为文学价值才是它唯一可行之处。此后,他在遗作《巴黎的夜晚》中为我们提供了"理想日记"的范本。后者由作家去世前不久的一组日记组成,对理解巴特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主体和解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日记 罗兰·巴特 布朗肖
下载PDF
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的“共同体”观探析——以巴塔耶、南希、布朗肖思想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立君 《龙岩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03-107,共5页
与"共同体"相关的思考已行之有年,法国思想家巴塔耶、南希、布朗肖等对"共同体"观念之"无效性"交相呼应的演绎是其中的一类典型。结合现代政治哲学及后现代主义学风来看,尽管他们满心青睐的"否定的... 与"共同体"相关的思考已行之有年,法国思想家巴塔耶、南希、布朗肖等对"共同体"观念之"无效性"交相呼应的演绎是其中的一类典型。结合现代政治哲学及后现代主义学风来看,尽管他们满心青睐的"否定的共同体"或流于浪漫,或远未完满,但因其对威权主义僭越的警惕及对自由平等的坚持,仍是不无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巴塔耶 南希 布朗肖 后结构主义
下载PDF
论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的中性书写
11
作者 徐锦辉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7期5-12,94,共9页
莫里斯·布朗肖以中性的语言叙事作为书写结构的基础,同时也为否定性的主体提供阐释不可能的界域。因为语言是对书写主体消解的言说基础,进而以写作的行动,将主体自身的否定属性呈现为隐匿的沉默状态,即绝对的异在。因此,布朗肖以... 莫里斯·布朗肖以中性的语言叙事作为书写结构的基础,同时也为否定性的主体提供阐释不可能的界域。因为语言是对书写主体消解的言说基础,进而以写作的行动,将主体自身的否定属性呈现为隐匿的沉默状态,即绝对的异在。因此,布朗肖以语言中性为介质,将文学的空间敞开在生成性与不可能性的向度之外,这不仅构成了文学与死亡的沉默书写逻辑,还生成一种不可言明的无人称书写风格,即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斯·布朗肖 书写 中性 死亡
下载PDF
投向深渊的凝视:布朗肖的文学阅读
12
作者 梁梦琦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64-68,共5页
莫里斯·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重审了"将文本还原为现实"的阅读模式,并对既有的阅读理论进行了更新。他将阅读视为一种无法被定义的体验和敞开、一种从可释读的文本层指向作品深处的"不在场之在场"的运动。... 莫里斯·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重审了"将文本还原为现实"的阅读模式,并对既有的阅读理论进行了更新。他将阅读视为一种无法被定义的体验和敞开、一种从可释读的文本层指向作品深处的"不在场之在场"的运动。之于读者,阅读是"开始"而非"重复";之于作品,阅读是与创作同样强大的建构力量。通过阅读理论的再阐释,布朗肖解构了传统阅读模式中"读者"对"作品"的控制与超越,对主体与他者的关系进行了现代性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空间 莫里斯·布朗肖 阅读 作品
下载PDF
复活、幸存、存留:布朗肖的死亡叙述
13
作者 尉光吉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76,共10页
死亡问题不仅影响着布朗肖的批评写作,还渗透了他的叙述作品。布朗肖的死亡叙述呈现了一种特殊的死亡经验,是西方文学中招魂传统的延续和变奏。在布朗肖的叙述中,死亡经验有两种基本形式:复活与幸存。但《黑暗托马》和《死亡判决》讲述... 死亡问题不仅影响着布朗肖的批评写作,还渗透了他的叙述作品。布朗肖的死亡叙述呈现了一种特殊的死亡经验,是西方文学中招魂传统的延续和变奏。在布朗肖的叙述中,死亡经验有两种基本形式:复活与幸存。但《黑暗托马》和《死亡判决》讲述的复活本质上都是死亡的复活而非生命的复活,并且幸存也在死亡的判定和死亡的停止之间表现出模糊性。到了《我死亡的瞬间》,这样的幸存还被德里达解读为一种存留的方式,它把死亡变成了“死”。通过创造虚构的空间来回应死亡事件的幽灵维度,布朗肖的叙述承担了见证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肖 死亡 叙述 德里达 虚构
原文传递
沉默的可能性:《纽约三部曲》中布朗肖文学观之探究
14
作者 夏寒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文学创作深受法国思想家布朗肖的影响,其代表作《纽约三部曲》便是对后者以沉默为中心的文学观的一次虚构化实践。该小说以“文学的真相是什么”这一关于文学自身存在的高度自我指涉的问题为核心命题,是对何...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文学创作深受法国思想家布朗肖的影响,其代表作《纽约三部曲》便是对后者以沉默为中心的文学观的一次虚构化实践。该小说以“文学的真相是什么”这一关于文学自身存在的高度自我指涉的问题为核心命题,是对何为理想的语言、理想的作者与理想的作品具有哲学意味的文学探索。它以揭示文学语言的沉默本质为切入点,呈现了沉默所具有的创造性的否定力量,也使语言拥有了表达无限语义的潜能;在此基础上,作者藏匿于书写行为中,创造出布朗肖意义上的悖论式的理想作品。在卸下表达绝对意义的束缚后,作品向无穷的可能性敞开自身,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约三部曲》 奥斯特 布朗肖 沉默
原文传递
布朗肖的“间隔诗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海 《基督教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46-67,共22页
这一间距使作品远离一切作者,也不再考虑为它所付出的一切心血,从而成就了作品之所是。……这一作品与自身、与读者、与世界建构、与其他作品之间的间距,恰恰造成了阅读的天真,同时也决定了责任与危险。看起来,保持这样的间距非常困难... 这一间距使作品远离一切作者,也不再考虑为它所付出的一切心血,从而成就了作品之所是。……这一作品与自身、与读者、与世界建构、与其他作品之间的间距,恰恰造成了阅读的天真,同时也决定了责任与危险。看起来,保持这样的间距非常困难。有人对虚空深感厌恶和恐惧,于是一定要用价值判断来填充这个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urice blanchot SEPARATION the Other the ontology of Literature LEVINAS
原文传递
文学的沉默——论布朗肖的文学思想 被引量:8
16
作者 耿幼壮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80,共8页
本文以法国作家布朗肖的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围绕着沉默与声音这一对概念,深入分析了布朗肖对语言和文学的独特认识。作为当代法国文学界与思想界一位特立独行者,较之他的朋友勒维纳斯、德里达和福柯而言,生前相对默默无闻的布朗肖留下... 本文以法国作家布朗肖的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围绕着沉默与声音这一对概念,深入分析了布朗肖对语言和文学的独特认识。作为当代法国文学界与思想界一位特立独行者,较之他的朋友勒维纳斯、德里达和福柯而言,生前相对默默无闻的布朗肖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肖的文学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正在对西方思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肖 沉默 声音 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il y a”与文学空间:布朗肖和列维纳斯的文论互动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嘉军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6-128,142,共14页
列维纳斯和布朗肖分别以哲学和文学的方式发掘和阐述了法国当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il y a"。列维纳斯将"il y a"当作一种与海德格尔的"存在"相对的"无世界之实存",布朗肖则将其视为与浪漫主义... 列维纳斯和布朗肖分别以哲学和文学的方式发掘和阐述了法国当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il y a"。列维纳斯将"il y a"当作一种与海德格尔的"存在"相对的"无世界之实存",布朗肖则将其视为与浪漫主义丰饶的"夜"相对的"另一种夜",将其视为一种"外部",并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两种方式对其进行了阐释和创造。在这些层面,布朗肖的"il y a"与列维纳斯的阐述几乎是一致的,然而,在将"il y a"文学空间的价值定位于"中性"的时候,二者却产生了分歧。布朗肖希望文学停留在这种价值的中性和不可规定性上,列维纳斯则坚持文学还需要以伦理的方式迈向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布朗肖 “il Y a” 文学空间
原文传递
绝境和布朗肖的死亡经历——论德里达的死亡实质理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肖锦龙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104,共9页
死亡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也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海德格尔一举突破了源远流长的自然论和文化论死亡观念,提出了空前独到深刻的存在论死亡学说,列维纳斯站在海德格尔的对立面,提出了实存论死亡学说。德里达在《绝境》... 死亡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也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海德格尔一举突破了源远流长的自然论和文化论死亡观念,提出了空前独到深刻的存在论死亡学说,列维纳斯站在海德格尔的对立面,提出了实存论死亡学说。德里达在《绝境》中通过反思批判海德格尔和列维纳斯的死亡学说提出了绝境论死亡理论。他明确指出,死亡包含着客观事件与主观理解两种相反相成的因素,内在是二元矛盾、绝境性的。德里达在《持存》中通过分析阐述布朗肖二战期间的一次死亡经历充分印证了死亡的绝境性实质,深刻揭示了死亡的无限丰富复杂性,还原了死亡的本相,将西方的死亡理论探讨推向了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布朗肖 死亡 绝境 情感 见证
原文传递
“向死而生”——布朗肖与朗西埃论文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臧小佳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3-129,共7页
作为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莫里斯·布朗肖与雅克·朗西埃分别提出了独特的文学见解,二者通过作者的消亡、文学的空间、死亡与沉默等问题产生了某种理论关联。从布朗肖到朗西埃,文学似乎从趋向"未来"... 作为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莫里斯·布朗肖与雅克·朗西埃分别提出了独特的文学见解,二者通过作者的消亡、文学的空间、死亡与沉默等问题产生了某种理论关联。从布朗肖到朗西埃,文学似乎从趋向"未来"走向了"精神"世界。布朗肖与朗西埃的思想,共同激起了有关"文学"的矛盾性,区别与关联之中亦有深刻的历史必然及辩证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斯·布朗肖 雅克·朗西埃 沉默 死亡 “马拉美事件”
原文传递
语言作为他者:维特根斯坦的问题与布朗肖的语言游戏 被引量:1
20
作者 柳文文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9-128,共10页
布朗肖在《无尽的谈话》中分析了维特根斯坦的难题,在维特根斯坦试图用沉默遮蔽的私人空间和私人表达背后看到语言作为他者存在的可能性。布朗肖用语言游戏将维特根斯坦的难题变成了他文学创作的核心,他让语言经历分裂的考验,用沉默和... 布朗肖在《无尽的谈话》中分析了维特根斯坦的难题,在维特根斯坦试图用沉默遮蔽的私人空间和私人表达背后看到语言作为他者存在的可能性。布朗肖用语言游戏将维特根斯坦的难题变成了他文学创作的核心,他让语言经历分裂的考验,用沉默和消失后的空无来完成一部作品。布朗肖背离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共同体,在语言的间隙之处用沉默成就作品的深度,它既不指代也不揭示,而是作为一种陌异的语言他者向我们走来。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布朗肖文学创作中的语言游戏来厘清他思考维特根斯坦语言问题的路径,同时,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也能够提供一个反向视角,让我们看到布朗肖是如何用这种语言游戏来确立自己的语言创作风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维特根斯坦 布朗肖 语言游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