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闫广宁 何文源 +4 位作者 叶丹丽 李静 赖续文 王卓才 王蔚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2-45,48,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改变。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甲状腺母细胞瘤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查和二代测序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3岁,颈部肿物迅速增大2月。PET-CT考虑甲状腺癌伴广泛静脉内癌栓形... 目的探讨甲状腺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改变。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甲状腺母细胞瘤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查和二代测序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3岁,颈部肿物迅速增大2月。PET-CT考虑甲状腺癌伴广泛静脉内癌栓形成。显微镜下肿瘤以圆形幼稚未分化细胞组成的胚芽成分为主,混杂原始甲状腺上皮及梭形间质等多胚层成分。甲状腺上皮大部分呈条索状分布,局灶见原始滤泡;胚芽由成片的胞质稀少、核大深染的幼稚细胞组成,呈明显的神经上皮分化;间质疏密不等,密集区细胞与原始胚芽成分移行,疏松区间质细胞呈长梭形或星芒状。免疫组化:甲状腺上皮表达SALL4、TTF-1和PAX-8;胚芽成分Syn、NSE、Nestin、CD56和SALL4阳性;Ki-67约60%。NGS提示患者存在DICER1基因体细胞及杂合性胚系突变。结论甲状腺母细胞瘤是第5版《WHO(2022)甲状腺肿瘤病理分类》最新命名的肿瘤实体,病理诊断需要综合组织学、免疫组化和DICER1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母细胞瘤 恶性甲状腺畸胎瘤 DICER1 神经上皮胚芽
下载PDF
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在肢体再生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尹福玲 林梓杰 +1 位作者 王亚宁 张宏波 《生物医学转化》 2023年第2期22-30,共9页
蝾螈具有极强的肢体再生能力,爪蟾在发育过程中再生能力则逐渐下降,而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成年个体没有肢体再生能力。借助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可以分析细胞转录水平的优势,以蝾螈、爪蟾等肢体可再生的动物为模型,近年研究已发现并鉴定... 蝾螈具有极强的肢体再生能力,爪蟾在发育过程中再生能力则逐渐下降,而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成年个体没有肢体再生能力。借助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可以分析细胞转录水平的优势,以蝾螈、爪蟾等肢体可再生的动物为模型,近年研究已发现并鉴定了一系列调控肢体再生的关键基因、信号通路和细胞类群,提示再生能力存在潜在的进化保守机制。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在跨物种研究中的应用,使得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类型和能量代谢机制对再生的重要影响得到进一步挖掘,再生组织细胞来源和异质性得以进一步明确,为解释再生相关机制奠定理论依据。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有望为进一步研究有效提升哺乳动物再生能力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转录组学 肢体再生 肢芽 胚芽
下载PDF
罗氏海盘车腕再生过程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樊廷俊 杜玉堂 +6 位作者 丛日山 孙文杰 汤志宏 袁文鹏 石莹 耿晓芬 李明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9-563,共5页
对海盘车腕再生过程的研究,对于早日揭示棘皮动物等后口动物的再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查清棘皮动物的再生方式及其机理,文中利用断腕创伤手术、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对罗氏海盘车腕的再生过程进行了研究。连续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创... 对海盘车腕再生过程的研究,对于早日揭示棘皮动物等后口动物的再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查清棘皮动物的再生方式及其机理,文中利用断腕创伤手术、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对罗氏海盘车腕的再生过程进行了研究。连续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创伤8d后,在罗氏海盘车创伤腕的外表皮层和体腔上皮中均出现了干细胞原基样结构(blastemalikestructure)。创伤腕的伤口愈合过程是1个多事件同期发生的综合过程,首先是真皮层中脱分化的肌肉样细胞向创伤处迁移和聚集,经再分化和组织重排逐渐形成成熟的真皮层组织,然后是外表皮层和体腔上皮中的脱分化细胞向创伤处迁移分别形成明显加厚的前表皮层和前体腔上皮,最后再分别分化为成熟的表皮层和体腔上皮。而海盘车腕的再生过程则包括新生腕芽的延长和残腕的延长2个事件同期发生的过程。新生腕芽的生长与延长是在创伤愈合的基础上,依靠表皮层、体腔上皮和真皮层来源的脱分化细胞的迁移和再分化先形成新生腕芽,随后在新生腕芽上又出现了新的干细胞原基样结构,使腕芽逐渐生长和延长。而创伤刺激下残腕的延长,则是在形成干细胞原基样结构的基础上,在残腔体壁的许多部位形成多个横跨体壁的“楔状”干细胞原基样结构,这些结构的多点插入及其再分化形成新的体壁组织使残腕得以延长。本文的研究结果还显示,罗氏海盘车腕的再生同时采用了表变态再生和变形再生2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海盘车 再生过程 干细胞原基样结构 伤口愈合 组织化学
下载PDF
Immunodetection of ephrin receptors in the regenerating tail of the lizard Podarcis muralis suggests stimulation of differentiation and muscle segmentation
4
作者 Lorenzo Alibardi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416-426,共11页
Ephrin receptors are the most common tyrosine kinase effectors operating during development. Ephrin receptor genes are reported to be up-regulated in the regenerating tail of the Podarcis muralis lizard. Thus, in the ... Ephrin receptors are the most common tyrosine kinase effectors operating during development. Ephrin receptor genes are reported to be up-regulated in the regenerating tail of the Podarcis muralis lizard. Thus,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immunolocalization of ephrin receptors in the Podarcis muralis tail during regeneration. Weak immunolabelled bands for ephrin receptors were detected at 15–17 kDa, with a stronger band also detected at 60–65 kDa. Labelled cells and nuclei were seen in the basal layer of the apical wound epidermis and ependyma, two key tissues stimulating tail regeneration. Strong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labelling were present in the segmental muscles of the regenerating tail, sparse blood vessels, and perichondrium of regenerating cartilage. The immunolocalization of ephrin receptors in muscle that gives rise to large portions of new tail tissue was correlated with their segmentat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high localization of ephrin receptors in differentiating epidermis, ependyma, muscle, and cartilaginous cells is connected to the regula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programs for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proximal regions of the regenerating tail. The lower immunolabelling of ephrin receptors in the apical blastema, where signaling proteins stimulating cell proliferation are instead present, helps maintain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ZARD Regenerating blastema EPHRIN RECEPTORS Immunolabelling Western BLOTTING
下载PDF
杉木“带冠埋干”采穗圃采穗母树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杨 常云妮 +5 位作者 李宝银 周俊新 薛婷 陈剑勇 郑雪燕 陈义堂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74-82,共9页
开展采穗母树栽植密度、伏干长度,覆土厚度,初始萌芽条平茬技术对比试验研究,优化栽植密度、伏干长度、埋干覆土厚度、芽基长度和密度等杉木“带冠埋干”采穗圃树形处理关键技术参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栽植密度对年有效穗条产量影响极显... 开展采穗母树栽植密度、伏干长度,覆土厚度,初始萌芽条平茬技术对比试验研究,优化栽植密度、伏干长度、埋干覆土厚度、芽基长度和密度等杉木“带冠埋干”采穗圃树形处理关键技术参数.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栽植密度对年有效穗条产量影响极显著,伏干长度对年有效穗条产量、穗条鲜质量、穗条长度影响极显著;平伏干覆土厚度、芽基长度、芽基密度,以及芽基长度、芽基密度交互作用,对年有效穗条产量、穗条长度、穗条鲜质量、穗条含水率有极显著影响.通过多重比较和基于MSM-PP技术的组合筛选,确定了采穗母树处理的最佳技术方案:栽植密度80 cm、伏干长度70 cm、覆土厚度6 cm、芽基长度0.5 cm、芽基密度0.5 cm×1.0 cm.研究结果对提高杉木“带冠埋干”采穗圃的穗条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冠埋干”采穗圃 伏干长度 覆土厚度 芽基长度 年有效穗条产量
下载PDF
α-细辛醚对秦岭滑蜥断尾后芽基形成时期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禹 李琳 +3 位作者 寇曌婷 高燕燕 邵晓忠 杨纯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5-170,共6页
蜥蜴再生芽基是研究羊膜类附肢替换的良好模型。以秦岭滑蜥为对象,运用挤压法建立断尾再生模型,设原尾空白组、再生尾对照组和注射α-细辛醚的再生尾实验组进行研究,在其分别生长15 d、18 d和20 d后取芽基并进行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 蜥蜴再生芽基是研究羊膜类附肢替换的良好模型。以秦岭滑蜥为对象,运用挤压法建立断尾再生模型,设原尾空白组、再生尾对照组和注射α-细辛醚的再生尾实验组进行研究,在其分别生长15 d、18 d和20 d后取芽基并进行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CNA性细胞平均灰度值,积累α-细辛醚影响断尾后芽基形成时期细胞增殖的基础资料。结果显示:PCNA在不同实验分组和不同阶段尾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空白组18 d的脊髓中表达最弱,灰度值为188.09±1.98,而实验组20 d的脊髓中表达最强,灰度值为123.10±2.91。实验组的再生尾皮肤组织、肌肉组织和脊髓中PCNA的表达强度均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且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脊髓中的表达强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α-细辛醚能够促进秦岭滑蜥断尾后芽基形成时期的细胞增殖,促进再生脊髓细胞增殖的效应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滑蜥 尾再生 芽基 PCNA
下载PDF
10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原始细胞和病态造血诊断意义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何秀芳 卢兴国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997年第3期152-153,共2页
本文报道了MDS骨髓原始细胞(簇)和病态造血的系列、程度及它们的诊断意义。结果表明MDS时有一半病例原始细胞并不增多。当原始细胞明显增多(>5.0%)时对MDS诊断几乎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不增多(<2.0%)时,只有明显的病态造血... 本文报道了MDS骨髓原始细胞(簇)和病态造血的系列、程度及它们的诊断意义。结果表明MDS时有一半病例原始细胞并不增多。当原始细胞明显增多(>5.0%)时对MDS诊断几乎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不增多(<2.0%)时,只有明显的病态造血方可诊断。同时对病态造血量的概念作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征 原始细胞 病态造血 诊断
下载PDF
Patterns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of Arm Regeneration in Adult Starfish Asterias rollestoni Bell
8
作者 FAN Tingjun FAN Xianyuan DU Yutang SUN Wenjie ZHANG Shaofeng LI Jiaxi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1年第3期255-262,共8页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starfish regeneration, the arms of adult starfish Asterias rollestoni Bell were amputated and their regeneration patterns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were studied.It was found that cells in...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starfish regeneration, the arms of adult starfish Asterias rollestoni Bell were amputated and their regeneration patterns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were studied.It was found that cells in the outer epidermis and inner parietal peritoneum near the end of the stump began to dedifferentiate 4 d after amputation. The dedifferentiated cells in the outer epidermis proliferated,migrated to the wound site and formed a thickened pre-epidermis which would then re-differentiate gradually into ma-ture epidermis.The new parietal peritoneum formed on the coelomic side of wound might be from the curvely elongated parietal peritoneum, resulting from the dedifferentiated and proliferated cells by extension. Afterwards, the proliferated cells made the outer epidermis and inner parietal peritoneum invaginate into the interior dermis and formed blastema-like structures together with induced dedifferentiated dermal cells. Most interestingly, the arm regeneration in A. rollestoni was achieved synchronously by de novo arm-bud formation and growth, and arm-stump elongation. The crucial aspects of arm-bud formation included cell dedifferentiation,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while those of arm-stump elongation included cell dedifferentiation, proliferation, invagination, and arm-wall-across blastema-like structure formation. The unique pattern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of amputated arm regeneration make it easier to understand the rapid regeneration process of adult starfish. This study may lay solid foundations for the research into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echinoderm r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机制 再生机制 海星 成人 贝尔 细胞增殖 去分化 外表皮
下载PDF
从科研到临床:人类肢体再生学的研究趋势和展望
9
作者 李涛 陈振兵 +3 位作者 于玲 阎明全 Lindsay A.Dawson Ken Muneoka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33-1236,共4页
特殊种类动物的肢体再生是一个科学现象、也是一个科学的事实,以蝾螈为代表的两栖爬行类动物展现了“完全性”的肢体再生能力,以小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哺乳动物展现了“节段性”的肢体再生能力,对这些类动物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早日解密肢体... 特殊种类动物的肢体再生是一个科学现象、也是一个科学的事实,以蝾螈为代表的两栖爬行类动物展现了“完全性”的肢体再生能力,以小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哺乳动物展现了“节段性”的肢体再生能力,对这些类动物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早日解密肢体再生的机制和规律,同时有助于发现高等哺乳类动物肢体再生能力受限的原因。虽然人类肢体再生的能力很弱,但仍然展示了一些珍贵的再生现象,近年来在伤口修复、骨延长等领域展示了较好的再生修复的临床应用。伤口炎性反应被认为是肢体再生中与胚芽的形成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建立良好的动物模型来理解伤口与再生诱导反应的关系非常重要。本文作者长期从事肢体外伤临床修复,也长期参与肢体再生的科学研究,2014、2015年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KenMuneoka实验室进行访问学者工作期间建立了一个新的伤口诱导再生的小鼠模型,即在小鼠P3趾尖侧方打孔,由伤口诱导、没有截肢便能成功诱导出胚芽样的再生结构,其内含有大量增生活跃的细胞,重现了小鼠P3趾尖由蜕变到完全增生的整个再生过程,预示了胚芽发育的重要细胞学基础和分子学机制。展望未来,肢体再生领域会有更多的基础突破,将带来更多、更好的临床治疗新技术,不但应用在伤口修复,还会应用于人类骨、关节、血管、神经、肌腱、皮肤等器官的再生,并能促进更多的再生医学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再生 伤口 修复 发育
原文传递
肢体再生——来自有尾两栖类的认知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卓航 姜振宇 杨忠 《生命科学》 CSCD 2012年第10期1202-1206,共5页
蝾螈等有尾两栖类在其肢体任何节段被截断后,能通过准确的时空模式调节完成具有位置匹配关系的再生修复,该过程由受损肢体残端产生的芽基组织介导完成。芽基细胞的来源目前尚有争议,其产生受局部基质微环境诱导并涉及细胞表观遗传学改变... 蝾螈等有尾两栖类在其肢体任何节段被截断后,能通过准确的时空模式调节完成具有位置匹配关系的再生修复,该过程由受损肢体残端产生的芽基组织介导完成。芽基细胞的来源目前尚有争议,其产生受局部基质微环境诱导并涉及细胞表观遗传学改变,性状上呈现不完全的细胞再编程特征,增殖分化具有神经依赖性。哺乳类包括人类仅具有极为有限的肢体再生能力,其肢体再生限于指(趾)末端受损离断。深入探讨有尾两栖类等肢体再生过程的细胞分子机制,将为探索新的干细胞损伤修复途径及再生促进策略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尾两栖类 肢体再生 芽基 干细胞 逆分化
原文传递
蝾螈肢体再生中终末分化细胞去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谭泓 温晓敏 +2 位作者 王雪 叶岗 陈富林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9-204,共6页
两栖类有尾目动物蝾螈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尤其在肢体受损被截断后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复原,而哺乳动物不具备肢体再生的能力。在肢体再生中,残肢处的终末分化细胞发生去分化是诱导再生芽基形成,启动断肢再生的重要始动步骤。现从蝾螈断... 两栖类有尾目动物蝾螈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尤其在肢体受损被截断后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复原,而哺乳动物不具备肢体再生的能力。在肢体再生中,残肢处的终末分化细胞发生去分化是诱导再生芽基形成,启动断肢再生的重要始动步骤。现从蝾螈断肢再生的组织形态、细胞生物学、信号分子和神经免疫调控等方面对终末分化细胞去分化调控机制的进展进行综述,为肢体再生医学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蝾螈 肢体再生 终末分化细胞 去分化 芽基形成
原文传递
细胞排斥反应与不同胎龄大鼠后肾移植发育的关系研究
12
作者 徐剑 孙亚辉 +3 位作者 徐春岳 黄业宁 洪良杰 曾凡军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69-373,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排斥反应与不同胎龄大鼠后肾同种和异种移植发育的关系。方法不同胎龄(E14~E19)大鼠后肾分组植入远交系(Sprague Dawley,SD→SD鼠分6组,每组n≥10;E15~E17SDCsA三组,每组n=15)、同系(Lewis→Lewis鼠分5组每组n=8)、同种异体... 目的探讨细胞排斥反应与不同胎龄大鼠后肾同种和异种移植发育的关系。方法不同胎龄(E14~E19)大鼠后肾分组植入远交系(Sprague Dawley,SD→SD鼠分6组,每组n≥10;E15~E17SDCsA三组,每组n=15)、同系(Lewis→Lewis鼠分5组每组n=8)、同种异体(Lewis→BN鼠,E15BN组n=6,E15BNCsA组n=10,E16BNCsA组n=10)或异种(Lewis→C57BL/6鼠,E15C57组n=10,E15C57CsA组n=8;Lewis→Balb/c裸小鼠分三组,各组n=10)受鼠网膜,观察移植后肾组织病理、Banff排斥分级和电镜结构,测量移植后肾生化和泌尿功能。结果移植后4周,SD→SD移植Banff分级E14SD、E15SD较轻,E16SD、E17SD次之;E18SD、E19SD最重。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8 mg·kg^-1·d^-1抗排斥,E15~E17SDCsA三组Banff分级明显减轻(P<0.01)。Lewis→BN移植,E15BN后肾完全排斥;CsA12 mg·kg^-1·d^-1给药,E15BNCsA和E16BNCsA组Banff分级皆减轻(P<0.05),停用CsA后两组后肾被排斥。Lewis→Lewis同系移植,E15~E17Lewis三组后肾皆发育良好;E14Lewis和E18Lewis较差。Lewis→C57BL/6异种移植后14 d,E15后肾严重排斥,使用CsA 15 mg·kg^-1·d^-1无改善。Lewis→Balb/c裸小鼠移植,E15~E17Balb/c三组皆发育良好,结构正常,湿重和移植后肾肌酐、尿素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15Lewis和E16Lewis后肾湿重最轻,内生肌酐清除率最高,E15SDCsA、E16SDCsA居中,E15SDCsA后肾湿重最重,内生肌酐清除率最低(P<0.01)。结论大鼠E15、E16和E17后肾原基在控制排斥反应后,同种和异种移植的发育性能相似;细胞排斥反应是阻碍不同胎龄后肾同种和异种移植发育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后肾原基 免疫排斥 免疫抑制剂 器官发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