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effort of blasting wave transmitted in coal-rock mass associated with mining operation 被引量:7
1
作者 曹安业 窦林名 +3 位作者 骆循 张益东 黄军利 K.Andrew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2604-2610,共7页
Microseismic effects during the transmission of seismic waves in coal and rock mass associated with mining operation were studied by on-site blasting tests and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in LW704 of Southern Colliery,Aus... Microseismic effects during the transmission of seismic waves in coal and rock mass associated with mining operation were studied by on-site blasting tests and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in LW704 of Southern Colliery,Australia,by using spread velocities,amplitudes and frequency contents as the main analysis parameter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P-wave velocity,mean values of combined maximal amplitudes and frequencies of the first arrivals are all reduced significantly along with goaf expanding and intensity weakening of overlying strata during mining process.A full roof fracturing can make the average P-wave velocities,combined maximal amplitudes and frequencies of first arrivals reduce to about 69.8%,92.2% and 60.0%,respectively.The reduction of the above seismic parameters reveals dynamic effects of the variation of strata structure and property to the wave transmiss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of blasting wave.The research greatly benefits further study on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under the destructive effort by mine tremor,blasting,etc,and provides experimental basis for source relocation an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seismic monitoring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作业 煤岩体 地震波 爆炸波 波的传播 爆破试验 微震监测 P波速度
下载PDF
SOURCE RADIATION AND RESPONSES OF WAVE PROPAGA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CHEN Sheng zao 1 and Gail M Atkinson 2 (1. Geomatrix Consultants, Inc., 2101 Webster St., 12 th Floor, Oakland, CA 94612, USA, formerly at Dept. Earth Sciences & Ottawa Carleton Geoscience Center, Carleton University, Ottawa, Canada 2. Dept. Ea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1年第1期168-178,共11页
Recordings of seismic waves propagating from earthquake source to a station at the earth’s surface are a system response function. The convolution operator in time domain can be simplified as a multiplication operato... Recordings of seismic waves propagating from earthquake source to a station at the earth’s surface are a system response function. The convolution operator in time domain can be simplified as a multiplication operator in frequency domain. We discuss in frequency domain the separation of source, path and site effects for global scaling of earthquake source radiation. Also discussed are source scaling model, faulting mechanism, and the H/V inversion problems with crustal and near surface structures. Gross features of apparent source spectra appear to be not much region dependent although there may be difference between tectonic styles within a region of tectonic mixture for which we need further study as data accumulate. Vertical spectra may be a better approach to approximate source radiation, as it has less crustal amplification effects than horizontal spectra. The H/V ratio is evidently a comprehensive indicator of amplification effects from near surface to deep structure. This gives it potential as an inversion tool to deduce site crustal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SOURCE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attenuation CRUSTAL structure near surface AMPLIFICATION
下载PDF
隧道表面爆破地震波的产生机制及传播特征
3
作者 蒙贤忠 周传波 +3 位作者 蒋楠 张玉琦 张震 吴迪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92,共18页
为了研究隧道表面爆破地震波的产生机制及传播规律,提出了隧道表面爆破振动平面应变理论模型,得到了隧道表面爆破振动场积分形式解;以龙南隧道爆破工程为背景,建立了有限元数值模型,通过现场测试验证了数值模拟与理论解答的准确性;提出... 为了研究隧道表面爆破地震波的产生机制及传播规律,提出了隧道表面爆破振动平面应变理论模型,得到了隧道表面爆破振动场积分形式解;以龙南隧道爆破工程为背景,建立了有限元数值模型,通过现场测试验证了数值模拟与理论解答的准确性;提出了基于高分辨率Radon变换的隧道爆破地震波波场分离方法,结合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得到了P波、S波、R波的传播特征,最后综合理论结果与波场分离结果提出了隧道爆破地震波作用分区。结果表明:隧道爆破产生P波、S波,R波在自由面迅速发育,3类波呈现指数衰减特征,S波衰减快于P波快于R波。随着爆心距的增大,垂直方向主要成分由S波转变为R波,水平方向主要成分由S波转变为P波,P波转变为R波。Ⅳ级围岩工况下,隧道爆破地震波作用分区为:隧道轴向距掌子面0~6.44 m为爆破近区,主导波型为水平S波;6.44~21.23 m为爆破中区,主导波型为水平P波;21.23 m外为爆破远区,主导波型为垂直R波。爆破分区分界点与单段最大药量呈线性关系,可通过爆破药量得到隧道爆破分区位置,用于隧道安全稳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地震波 隧道爆破 产生机制 传播特征 理论解析
下载PDF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s and stress field in Sichuan-Yunnan area determined using P wave polarity and short period P and S waveform data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天长 郑斯华 ZHENG Si-hu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1年第4期466-470,共5页
关键词 Sichuan-Yunnan area FOCAL mechanism stress field 分类号:P31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116(2001)04-0466-05 Based on waveform data several methods to determine FOCAL mechanisms of SMALL EARTHQUAKES were developed since 1980. Kisslinger (1980) and Julian Foulger (1996) proposed an approach to determine solution by using amplitude ratio of P and S wave. Schwartz (1995) devised a method to determine solutions by the use of polarity DATA and amplitudes of seismogram envelopes. Amplitudes of short period seismic waves propagating in an inhomogene-ous medium ARE sensitive to the variation in velocity and Q structure. Nakamura et al (1999) took medium inhomo-geneity into account in determining FOCAL mechanisms of SMALL EARTHQUAKES using waveform data. If the locations of SMALL EARTHQUAKES ARE concentrated in a SMALL region we can assume that the raypaths from the events to a given station ARE almost the same. So P and S wave attenuations ARE independent of event locations. In this case it is con-venient to determine FOCAL mechanisms of these events by using short period P and S wave dataj.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5 regions i.e. Rongchang Mabian-Muchuan Ya'an Baoxing and Mianzhu which ARE covered by the Chengdu Telemetered Network A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P polarity and short body wave amplitude DATA recorded in the network since 1992.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proposed by Gephart and Forsyth (1984) based on well determine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in 15 sub-zones of Sichuan and Yunnan area three principal stress tensors s1 s2 and s3 instead of averages of P B and T axis of the solutions ARE determined to represent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distribution.……
下载PDF
Reliability of Attenuation Properties Recovery for Viscoelastic Media
5
作者 Ekaterina Efimova Vladimir Cheverda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3年第1期84-88,共5页
The inverse problem of seismology for media with attenuation is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Generalized Standard Linear Solid is used to describe viscoelastic media. In the numerical solution certain parameterizations c... The inverse problem of seismology for media with attenuation is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Generalized Standard Linear Solid is used to describe viscoelastic media. In the numerical solution certain parameterizations can be coupled, it means that true heterogeneity of the only one of parameters can be restored only as a perturbation of another. This is why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reliability of parameters recovery. By using method based on diffraction patterns it is possible to see whether the parameters are coupl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was used to study the possibility of recovering the parameters in practice. It was investigated the possibility of reconstructing of the density, impedances and attenuation properties. Coupling appears on the attenuation properties and impedances separat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P-wave and S-wave. It is also should be noted that coupling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range and the condition nu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COELASTICITY seismic attenuation INVERSE Theory wave propagation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DIFFRACTION Patterns
下载PDF
水下冲击波和空气冲击波传播速度及物理参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宁心 李晓炎 +8 位作者 杨志焕 朱佩芳 蒋建新 尹志勇 周继红 冯刚 刘大维 张良 肖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 对比研究水下冲击波和空气冲击波的传播速度和物理参数。方法 分别用 2 0 0、5 0 0和 1 0 0 0 gTNT进行水下和空气中爆炸 ,用美国PCB公司生产的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 ,分析冲击波的传播速度、超压峰值、正向持续时间和... 目的 对比研究水下冲击波和空气冲击波的传播速度和物理参数。方法 分别用 2 0 0、5 0 0和 1 0 0 0 gTNT进行水下和空气中爆炸 ,用美国PCB公司生产的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 ,分析冲击波的传播速度、超压峰值、正向持续时间和冲量。结果 水下冲击波传播速度快、峰值压力高、冲量较大 ,但持续时间短 ,同空气冲击波相比 ,传播速度为空气冲击波的 3 70~ 4 3 0倍 ,超压峰值为2 2 7 1 5~2 4 7 86倍 ,冲量为 8 4 8~ 1 1 80倍。结论 水下冲击波较空气冲击波传播速度快 ,峰值压力高 ,冲量大 ,这对评价水下冲击伤伤情和防治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冲击波 空气冲击波 传播速度 物理参数
下载PDF
隧道爆破近区振动的预测方法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在晨 林从谋 +2 位作者 黄志波 葛冰洋 徐亮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7-372,共6页
将比例距离的概念应用于隧道爆破振动分区中,以速度衰减曲线斜率的大小作为分区计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BP小波神经网络的方法预测爆破近区振速,以棋盘山隧道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合泉厦高速公路大坪山隧道工程实例,对... 将比例距离的概念应用于隧道爆破振动分区中,以速度衰减曲线斜率的大小作为分区计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BP小波神经网络的方法预测爆破近区振速,以棋盘山隧道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合泉厦高速公路大坪山隧道工程实例,对临近既有隧道形式的隧道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并对近区振速进行预测。分析表明:(1)在无实测值时,隧道爆破分区可按比例距离大致划分为:比例距离<5.0为爆破近区;5.0≤比例距离≤9.0为爆破中区;比例距离>9.0为爆破远区。(2)BP小波神经网络爆破近区预测模型不仅适用于新建分离式隧道,也适用于临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小净距隧道。研究成果对复杂环境下的隧道钻爆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地震波传播规律 BP小波神经网络 爆破近区 预测
下载PDF
岩体爆破地震波衰减规律的现场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57
8
作者 张继春 彭琼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9-401,共3页
通过6次现场岩体爆破试验,测量出与爆源不等距离处的36组地震波形。通过统计与频域分析发现:爆破地震波在爆源近区的衰减比中、远区要大得多;用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估算出的爆源近区质点振速远大于实际值;爆破地震波的传播具有不可逆性;... 通过6次现场岩体爆破试验,测量出与爆源不等距离处的36组地震波形。通过统计与频域分析发现:爆破地震波在爆源近区的衰减比中、远区要大得多;用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估算出的爆源近区质点振速远大于实际值;爆破地震波的传播具有不可逆性;岩石质点振动主频率与药量、距离成反变关系;地震波作用时间与爆破药量成正变关系,而与距离成反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爆破 地震波 现场试验 衰减规律
下载PDF
泡沫铝衰减冲击波压力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康建功 石少卿 陈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8-131,共4页
由于泡沫铝具有良好的缓冲与吸收撞击或爆炸能量性能,常被粘贴在主结构可能遭受撞击面或迎爆面,用于降低撞击或爆炸冲击波对主结构的破坏作用。目前关于泡沫铝缓冲层衰减主结构上冲击波压力的理论计算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考查泡沫铝... 由于泡沫铝具有良好的缓冲与吸收撞击或爆炸能量性能,常被粘贴在主结构可能遭受撞击面或迎爆面,用于降低撞击或爆炸冲击波对主结构的破坏作用。目前关于泡沫铝缓冲层衰减主结构上冲击波压力的理论计算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考查泡沫铝相对密度、孔洞形式及厚度对其衰减主结构上冲击波压力的影响,运用一维冲击波理论,考虑冲击波在压缩泡沫铝材料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提出一种简化计算泡沫铝缓冲层衰减结构物上冲击波压力的方法。运用该方法分析了结构物上包覆一层泡沫铝缓冲层对飞片撞击结构所产生冲击波压力的衰减情况。并通过实例给出计算泡沫铝缓冲层衰减飞片冲击结构上冲击波压力的计算步骤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泡沫铝 衰减压力 夹芯结构 传播规律
下载PDF
爆破地震波传播过程中衰减参数的确定 被引量:17
10
作者 卢文波 董振华 朱传云 《工程爆破》 1997年第4期12-16,共5页
通过分析不同爆心距处典型单孔爆震实测波形,提出了确定爆破地震波中P波、S波及Rayleigh波在岩体中传播时的衰减参数的方法。
关键词 爆破地震波 传播 衰减参数
下载PDF
弹性介质中爆破地震波传播的分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逄焕东 陈士海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5-107,共3页
装药爆炸后产生地震波并且向周围传播。传播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的变化,地震波的幅值、频率等都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而这种变化规律随时间和空间改变,对地面建筑物的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工程应用的实际需求,借助解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 装药爆炸后产生地震波并且向周围传播。传播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的变化,地震波的幅值、频率等都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而这种变化规律随时间和空间改变,对地面建筑物的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工程应用的实际需求,借助解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结果划分了不同的分区,并且求得了一般情况下不同区域的爆破地震幅值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 地震波 波动方程 传播
下载PDF
福建地区地震波非弹性衰减Q值、场地响应及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祖宁 杨贵 陈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1-386,442,共6页
利用Atkinson方法结合福建数字地震台网28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70个地震事件波形资料,对福建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进行研究,得出福建地区介质平均Q值与频率f的关系式。利用Moya方法分别计算了福建台网"九五"和"十五"... 利用Atkinson方法结合福建数字地震台网28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70个地震事件波形资料,对福建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进行研究,得出福建地区介质平均Q值与频率f的关系式。利用Moya方法分别计算了福建台网"九五"和"十五"系统的台站场地响应,共获得37个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最后根据Brune模型计算了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福建台网记录的省内及临近海域ML2.5以上157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这些地震ML震级与地震矩M0在单对数坐标下成线性关系,与震源尺度及应力降没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地区 地震波衰减 台站场地响应 几何扩散函数 震源参数
下载PDF
煤层爆破地震波传播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景林波 王恩元 +2 位作者 李忠辉 冯俊军 李学龙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2-105,共4页
为了研究高应力作用下具有冲击特性的爆破地震波传播特征,利用YDD16煤岩动力灾害声电监测仪对煤体卸压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信号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了时域和频域上的分析。将煤岩体抽象成Maxwell粘弹性体,推导了地震波在Ma... 为了研究高应力作用下具有冲击特性的爆破地震波传播特征,利用YDD16煤岩动力灾害声电监测仪对煤体卸压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信号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了时域和频域上的分析。将煤岩体抽象成Maxwell粘弹性体,推导了地震波在Maxwell粘弹性体中传播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地震波主频率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呈现幂级递减;在单一煤层中,地震波主频率是影响地震波波速幅值衰减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且与主频率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地震波振幅随距离的增加呈幂级递减,且衰减速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动力灾害 爆破地震波 传播特征 频域
下载PDF
安庆铜矿充填体内破坏区和非破坏区地震波衰减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袁本胜 史晓鹏 +1 位作者 郭利杰 董凯程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309-312,共4页
本文首先采用爆破震动测试法对充填体内的地震波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数理统计原理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方程回归拟合,获得测试区段充填体内破坏区和非破坏区的地震波衰减公式,进而通过解方程求算充填体内安全允许震速。然后采用声波测试法... 本文首先采用爆破震动测试法对充填体内的地震波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数理统计原理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方程回归拟合,获得测试区段充填体内破坏区和非破坏区的地震波衰减公式,进而通过解方程求算充填体内安全允许震速。然后采用声波测试法根据声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分析爆破引起的充填体破坏状况验证所求得的充填体地震波衰减公式和安全允许震速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衰减规律 充填体 爆破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爆破地震信号盒维数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龙源 晏俊伟 +1 位作者 娄建武 周春华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7年第18期27-31,共5页
基于分形理论,针对爆破地震信号的传播规律和特征,建立了其分形盒维数模型,应用这一模型计算出在岩石场地进行深孔爆破试验时所采集的爆破地震信号的分形盒维数值D。通过分析所得的分形盒维数值D的数理意义及其与场地介质的关系,研究爆... 基于分形理论,针对爆破地震信号的传播规律和特征,建立了其分形盒维数模型,应用这一模型计算出在岩石场地进行深孔爆破试验时所采集的爆破地震信号的分形盒维数值D。通过分析所得的分形盒维数值D的数理意义及其与场地介质的关系,研究爆破地震信号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爆破震动信号的分形盒数值D可作为描述爆破地震信号一个新的重要参数,该参量能够反映爆破地震波传递介质岩体性质的系统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分形理论 爆破地震信号 盒维数模型 无量纲参数
下载PDF
爆破地震波的分形机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晏俊伟 龙源 +2 位作者 娄建武 方向 亓秀泉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8年第4期367-372,共6页
为深入研究爆破地震波的分形特性,采用分形理论中的盒维数方法,针对爆破地震信号的传播规律和特征,建立了其分形盒维数模型,结合在岩石场地进行深孔爆破的试验数据,计算了爆破震动信号的分形盒维数值D。通过分析D的数理意义及其与场地... 为深入研究爆破地震波的分形特性,采用分形理论中的盒维数方法,针对爆破地震信号的传播规律和特征,建立了其分形盒维数模型,结合在岩石场地进行深孔爆破的试验数据,计算了爆破震动信号的分形盒维数值D。通过分析D的数理意义及其与场地介质特性的关系,探讨了爆破地震波分形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表明,爆破地震信号D能够反映爆破地震波传递介质岩石性质的特征信息,可作为描述爆破地震信号一个新的重要参量,为建立更加有效的爆破震动响应预测模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爆破地震波 分形机制 盒维数 介质特性 无量纲参量
下载PDF
爆破地震波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义平 吴桂义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72,共5页
结合现场爆破震动信号,从爆破地震波的传播形式、传播方式、波的特征、波的衰减吸收及传播介质的力学模型等方面分析了爆破地震波特性。结果表明:爆破地震波是一种与自然地震波相似但又相区别的非常复杂的随机过程,它是不同幅值、不同... 结合现场爆破震动信号,从爆破地震波的传播形式、传播方式、波的特征、波的衰减吸收及传播介质的力学模型等方面分析了爆破地震波特性。结果表明:爆破地震波是一种与自然地震波相似但又相区别的非常复杂的随机过程,它是不同幅值、不同频率与不同相位的各种波型叠加而成的复合波。爆破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多次反射、折射、绕射、衍射、波型转换甚至波导、层间波等复杂现象,传播过程中波的有关参数和时频特征常与爆源条件、传播介质的物理性质、场地特征及地形等因素紧密相关。地震波在发生几何衰减的同时,还因粘弹性介质的内摩擦和热传导导致能量耗散,使得波能不断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地震波 波特性 衰减与吸收
下载PDF
采动微地震波传播与衰减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雷文杰 李金雨 云美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91-1497,共7页
为分析采动地震波煤岩响应及其波场特性,构建顶板岩层和煤层2种传播介质接收采动地震波的多通道微震监测系统,研究2种介质采动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顶板岩层接收到采动地震波的平均波速、加速度均高于煤层,2种介质中... 为分析采动地震波煤岩响应及其波场特性,构建顶板岩层和煤层2种传播介质接收采动地震波的多通道微震监测系统,研究2种介质采动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顶板岩层接收到采动地震波的平均波速、加速度均高于煤层,2种介质中的地震波加速度均与爆破装药量成正相关,与传播距离、介质密度负相关。采动微地震波能量、信号时长随传播距离分别呈指数、线性衰减,近爆心处煤层传播微地震波能量、信号时长均高于顶板,超过一定距离后顶板高于煤层;采动微地震波传播距离有限,顶板的有效传播距离高于煤层,地震波有效传播距离与爆破装药量线性正相关。采动地震波低频部分的品质因子高于高频部分,顶板岩层的品质因子高于煤层。研究成果有助于地震波传播介质选取、检波器布设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 采动地震波 煤岩传播介质 传播特性 衰减特性
下载PDF
隧道爆破声波对毗邻养殖水中声场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贞文 许肖梅 覃柳怀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4,共7页
以福建省罗源县正在建设的龟屿隧道爆破工程为例,分析了隧道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对毗邻大黄鱼育苗池的水中声场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爆破作业将显著地增加毗邻大黄鱼育苗池的水中声强(比未爆破前的水中声强高约60~80dB),强... 以福建省罗源县正在建设的龟屿隧道爆破工程为例,分析了隧道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对毗邻大黄鱼育苗池的水中声场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爆破作业将显著地增加毗邻大黄鱼育苗池的水中声强(比未爆破前的水中声强高约60~80dB),强度的增加与爆破药量成正比,与爆点的距离成反比,且距离的影响远大于爆破药量的影响;(2)在海水高潮和低潮的2个时段,由于爆破地震波传播途径的不同,毗邻大黄鱼育苗池的水中声场环境在强度和频率能量分布上均存在差异:育苗池中低潮时段的水中声强小于高潮时段的水中声强;低潮时段声波能量主要分布在小于400Hz的较低频带上,而高潮时段的声波能量主要分布在200~1 000Hz的较高频带上。因此,为减小隧道爆破对育苗池中大黄鱼的伤害,结合分析大黄鱼对水中声波的敏感频率(500~800Hz)及敏感强度,需降低育苗池的水中声强并使声波能量分布向低频带转移,选择在低潮时段、采用低药量进行隧道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声传播 爆破地震波 声场环境 大黄鱼
下载PDF
硬岩中爆炸冲击波衰减规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20
作者 姜涛 张可玉 +1 位作者 詹发民 王兴雁 《工程爆破》 2005年第4期15-17,共3页
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硬岩介质中装药爆炸的数学模型,对硬岩体中的爆炸冲击波的传播衰减规律进行了数值计算。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得到的爆炸冲击波压力与经验公式计算的冲击波压力数据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关键词 岩石 爆炸冲击波 传播与衰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