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输血不良反应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1
作者 张燕 季玲 顾伟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484-2489,共6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15例allo-HSCT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建模组(73例)和验证组(42例)。对病人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对病人...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15例allo-HSCT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建模组(73例)和验证组(42例)。对病人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对病人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进行检验,计算CRP/ALB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llo-HSCT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并转化为风险评分系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与校准度;对预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组CRP/ALB和NLR高于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次数≥3次、有原发性血液病史、有输血史、有过敏史、病人基础体温≥38℃、发血至输血时间≥30 min、输注红细胞滴速每分钟≥50滴、输注血小板滴速每分钟≥90滴以及CRP/ALB≥0.90和NLR≥1.37是allo-HSCT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均P<0.05)。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H-L检验结果显示P=0.856,模型的灵敏度为0.909,特异度为0.775,Youden指数为0.684。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H-L检验结果显示P=0.813,灵敏度为0.818,特异度为0.775,Youden指数为0.593。结论:构建的allo-HSCT输血不良反应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能较好,可为allo-HSCT输血不良反应的护理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输血 不良反应 预警模型 护理
下载PDF
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的输血治疗对受血者机体免疫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
作者 苏双报 魏雅兰 +2 位作者 陈宝婷 陈娇艳 吴耀建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36期79-82,共4页
目的观察在对输血治疗过程中开展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对受血者机体免疫力以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以2023年4月至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输血治疗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方面临床资料,其中60例(观察组)受-... 目的观察在对输血治疗过程中开展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对受血者机体免疫力以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以2023年4月至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输血治疗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方面临床资料,其中60例(观察组)受-供体E抗原均为阴性,另60例(对照组)受血者E抗原阴性,供血者E抗原为阳性。针对两组患者输血治疗期间免疫球蛋白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输血前,两组IgM、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IgM、IgG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针对T淋巴细胞亚群统计,输血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CD4+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P<0.05)。针对白细胞介素-2水平对比,输血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开展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有助于实现精准输血,可以减少输血治疗对患者免疫水平造成的影响,并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 输血治疗 受血者 机体免疫力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胃癌术后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处置与分析
3
作者 宋雪珍 薄金双 +1 位作者 王甜甜 宋雪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S01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为临床及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癌术后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影像检查、检验结果及临床表现。结果该患者胃癌术后,在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1 h内出现发热、寒... 目的探讨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为临床及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癌术后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影像检查、检验结果及临床表现。结果该患者胃癌术后,在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1 h内出现发热、寒战、低氧血症、急性肺水肿等临床表现。临床立即停止输血,给予高流量吸氧和气管插管呼吸末正压辅助通气,生命体征逐步平稳。患者术后白细胞总数(WBC)由4.66×10^(9)/L升高至12.73×10^(9)/L,中性粒细胞总数(Neu)由2.72×10^(9)/L升高至11.2×10^(9)/L,C反应蛋白(CRP)由2.59 mg/L升高至16.57 mg/L。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WBC和 Neu均下降,而 CRP持续升高。B型钠尿 肽前体(NT-proBNP)正常,但病情加重时显著升高至1717.38 pg/mL,随病情好转逐渐减低至正常值。结论 对术后因输血引起的进展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的患者,临床医师要及早识别,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 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急性肺损伤 输血不良反应
下载PDF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调查
4
作者 张媚琰 顾屏 李婷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1期175-178,共4页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例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和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原发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调查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将发生输...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例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和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原发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调查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发生组,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作为未发生组,收集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组研究对比,通过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发生输血反应患者有7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0%,其中发热反应22例,过敏反应43例,胸闷4例,其他5例;两组性别、年龄、血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输血史、原发血液疾病史、过敏史比例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血史、过敏史、原发血液疾病史是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发热、过敏反应是原发血液疾病患者主要且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史、原发血液疾病史及过敏史是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现状分析 影响因素 输血史 过敏史 原发血液疾病史
下载PDF
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林书彪 云小健 +1 位作者 符兴胜 符方崇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16-520,共5页
目的探究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文昌市人民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接受围手术期输血治疗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54例直肠癌患者为观察组,... 目的探究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文昌市人民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接受围手术期输血治疗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54例直肠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60例直肠癌患者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基础资料和临床资料,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直肠癌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以发热、过敏为主,未见发热且过敏反应,未发生溶血反应。观察组患者的输血次数、输注血液成分、基础疾病、过敏史、发血-输血间隔时间与不良反应类型无明显关系(P>0.05),有输血史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占比高于发热反应(P<0.05)。观察组患者的输血史、过敏史、输血次数>2次、发血-输血间隔时间≥0.5 h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有输血史、过敏史和输血次数>2次均为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发血-输血间隔时间<0.5 h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输血治疗前,需要加强对直肠癌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的分析,对有输血史、过敏史和输血次数较多的患者给予重点关注,根据患者实际需求选择血液制品,并尽量缩短发血-输血间隔时间,以此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输血 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临床输血检验中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文杰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4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检验中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平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260例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输血前均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及阳性分...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检验中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平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260例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输血前均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及阳性分型。结果2260例输血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40例,阳性检出率为1.77%,其中抗-M分型29例,占比最高,可达72.50%,其次是抗-E分型5例,占比为12.50%;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23/2260)。女性、有妊娠史女性、有输血史人群的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5%(28/1098)、3.53%(21/1595)、3.24%(29/895)]均明显高于男性、无妊娠史女性和无输血史人群[分别为1.03%(12/1162)、1.39%(7/503)、0.81%(11/1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临床输血前实施不规则抗体检验意义重大,可准确检出不规则抗体,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性,避免严重输血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不规则抗体检验 抗体阳性率 输血不良反应
下载PDF
桂北地区Rh血型系统分布及Rh分型配合性输注的临床应用价值
7
作者 张国光 容海燕 +3 位作者 黎夏婷 唐碧芸 于秋玲 于路妹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3期1950-1954,共5页
目的探讨桂北地区人群Rh血型系统C、E、c、e抗原和表型分布情况,分析RhC、E、c、e表型配合性输注的疗效,为临床Rh表型配合性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该院9645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RhD阳性标本9610例,RhD... 目的探讨桂北地区人群Rh血型系统C、E、c、e抗原和表型分布情况,分析RhC、E、c、e表型配合性输注的疗效,为临床Rh表型配合性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该院9645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RhD阳性标本9610例,RhD阴性标本35例。检测并分析9610例RhD阳性标本RhC、E、c、e抗原和表型分布情况。另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210例输血患者进行配血观察研究。在ABO和RhD同型的基础上,将210例输血患者分为RhC、E、c、e配合性输注组(观察组,105例)和非配合性输注组(对照组,105例)。两组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2 U,检测两组输血前后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水平和红细胞压积(HCT),记录两组输注后红细胞输注有效率、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桂北地区RhD阳性抗原阳性率为99.64%(9610/9645)。9610例RhD阳性血型主要抗原C、c、E、e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4.09%(9042/9610)、41.43%(3981/9610)、33.04%(3176/9610)、96.44%(9268/9610)。9610例RhD阳性标本中,有9种形式,其表型及分布频率分别为CCDee(57.76%,5551/9610)、CcDEe(26.56%,2552/9610)、CcDee(8.76%,842/9610)、ccDEE(3.34%,321/9610)、ccDEe(2.14%,206/9610)、CCDEe(0.79%,76/9610)、ccDee(0.43%,41/9610)、CcDEE(0.20%,19/9610)、CCDEE(0.02%,2/9610)。两组输血前Hb水平、HCT、WBC及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Hb水平、HCT均高于输血前,观察组输血后WBC低于输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Hb水平、H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红细胞输注有效率、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北地区人群Rh表型为CCDee和CcDEe占优势,表型CCDEE最少。有妊娠史或需反复输血患者,在ABO和RhD同型基础上,优选Rh表型配合性血制品进行输注,可减少Rh系统抗体的产生,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抗原 Rh表型 配合性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安全
下载PDF
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俞霞 马淑群 +3 位作者 施明秀 林芷彤 翁雅云 徐永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5期2254-2259,共6页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分布特点,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2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清市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6890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分布特点,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2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清市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6890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产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对数据进行分类与统计。比较不同血液成分、性别、年龄、血型、输血史、血液制品是否去除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和红细胞储存时间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记录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科室和疾病分布情况。结果2019-2022年共输血19180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71人次。2019-2022年各年度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6%、0.42%、0.41%、0.47%,各年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03,P>0.05)。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并且过敏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2022年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8%,血浆为0.38%,血小板为1.32%,冷沉淀为0.45%,各种血液成分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0,P<0.05)。红细胞主要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均以过敏反应为主。男性与女性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不同年龄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P>0.05);不同ABO血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P>0.05);有输血史的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受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3,P<0.05);受血者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输注未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前5名的科室分别为血液科、消化内科、妇科、重症监护病房和感染科。随着血小板储存时间增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随着红细胞储存时间增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先上升再逐渐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结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清市医院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与血液成分、输血史、血液制品是否去除白细胞及血小板储存时间有关。临床应多因素管理输血患者,以降低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监测 输血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储存损伤
下载PDF
血浆输注的现状与展望
9
作者 刘睿宁 汪德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2期180-186,共7页
血浆作为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之一,已广泛应用于补充凝血因子,预防或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虽然合理、科学用血理念已推行多年,但临床血浆输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科学精准输注血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国内... 血浆作为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之一,已广泛应用于补充凝血因子,预防或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虽然合理、科学用血理念已推行多年,但临床血浆输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科学精准输注血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国内外输血指南及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就血浆输注的现状、应用与挑战进行综述,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输血医学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输注 血液管理 输血不良反应
下载PDF
成分输血技术要点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10
作者 谢仁伟 郑宝梅 +1 位作者 魏祥坤 盛伊兰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4期114-117,共4页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接受异体成分血治疗的86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查阅本院输血管理信息系统(BT...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接受异体成分血治疗的86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查阅本院输血管理信息系统(BTMIS)及电子病历资料,分析输注异体成分血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去白细胞成分血与否、成分血制品种类、患者性别、输血史及疾病种类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结果8689例输注异体成分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17例,发生率为1.35%,其中男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15%,低于女性的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反应68例,占比58.12%;非溶血性发热49例,占比41.88%。输注去白细胞成分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低于未去白细胞成分血患者的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血小板成分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高于输注血浆、红细胞患者的1.56%、0.85%,且输注血浆成分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输注红细胞成分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高于无输血史患者的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血液内科最高(2.92%),其次为传染病科(1.47%),且血液内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ICU、传染病科、消化科、心外科、肿瘤内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科室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成分血去白细胞与否、成分血制品种类及患者性别、输血史及疾病类型等有关,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输注合适的、不同类型的血制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治疗
下载PDF
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合并铁过载患儿规范治疗的效果评价
11
作者 陈志远 金皎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912-916,共5页
目的探讨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TDT)合并铁过载患儿予规范治疗(定期输血和祛铁)的效果。方法选取首次口服地拉罗司分散片(DFX)袪铁治疗的TDT患儿62例,收集治疗前TDT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首次输血时间、输血前... 目的探讨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TDT)合并铁过载患儿予规范治疗(定期输血和祛铁)的效果。方法选取首次口服地拉罗司分散片(DFX)袪铁治疗的TDT患儿62例,收集治疗前TDT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首次输血时间、输血前血红蛋白(Hb)及血清铁蛋白(SF)等],每年1次检测患儿身高及体质量评价生长情况,每3月1次抽取静脉空腹血检测Hb、SF、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血肌酐等血液生化指标,并记录患儿脏器损害发生情况(肝酶、肌酐升高、恶心、皮疹及关节痛等),规范治疗、随访2年。结果96.7%TDT患儿在规范治疗前已出现生长迟缓,生长发育迟缓TDT患儿输血前Hb水平低于生长发育正常患儿,SF水平高于生长发育正常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规律口服DFX祛铁治疗2年的患儿SF呈逐年下降趋势,服药后SF较入组前降低(P<0.05);输血前Hb水平与脏器损害无相关性(P>0.05),铁过载程度与脏器损害有相关性(P<0.05);随访2年规范治疗的TDT患儿无新增脏器损害,治疗前后TDT患儿脏器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T患儿普遍存在生长发育迟缓,高量输血及低铁负荷可改善生长发育迟缓;DFX可有效降低铁负荷,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铁过载 输血 地拉罗司分散片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洗涤红细胞在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宋庆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2期93-96,共4页
目的研究洗涤红细胞在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8例需反复输注红细胞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观察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注。对比两组的... 目的研究洗涤红细胞在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8例需反复输注红细胞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观察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注。对比两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网织红细胞比例(Rtc)、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10%高于对照组的85.51%,差异显著(χ^(2)=5.841,P=0.016<0.05)。两组患者输血后的Hb、RBC均较输血前明显提高,Rtc较输血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输血后的Hb(78.95±5.48)g/L、RBC(3.12±0.43)×10^(12)/L均高于对照组的(71.34±5.23)g/L、(2.75±0.39)×10^(12)/L,Rtc(18.54±1.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3±1.58)%(P<0.05);观察组输血后的PLT和WBC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0%,对照组为8.70%,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χ^(2)=0.431,P=0.511>0.05)。结论洗涤红细胞在反复输注红细胞治疗的患者中应用效果肯定,能快速缓解患者的贫血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输注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 去白细胞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危重创伤患者输血治疗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朱小飞 李生玉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8期995-996,共2页
目的探讨危重创伤患者输血治疗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84例危重创伤患者均给予输血治疗,比较输血前后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输血后24~72h,血小板、纤维蛋... 目的探讨危重创伤患者输血治疗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84例危重创伤患者均给予输血治疗,比较输血前后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输血后24~72h,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水平逐渐升高。输血后,发生组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未发生组(P<0.05),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均呈负相关(r<0,P<0.05)。结论危重创伤患者输血治疗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创伤 输血治疗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临床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14
作者 高旭东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6期48-50,共3页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4月于遵义市绥阳县人民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2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4月于遵义市绥阳县人民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2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16/1024),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发生率为0.59%(6/1024),过敏发生率为0.97%(10/1024)。不同性别、年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血液成分、输血量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科室为产科或普外科、血液成分为血浆、输血量为600mL是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科室为产科或普外科、血液成分为血浆、输血量为600mL的患者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临床需加强针对性防控,以提高输血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下载PDF
RDW联合凝血七项对异位妊娠输血治疗不良反应的意义
15
作者 文翠翠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4年第8期80-82,共3页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凝血七项对异位妊娠输血治疗不良反应的意义。方法选取85例异位妊娠输血治疗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发生不良反应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未发生不良反应)和研究组(40例,发生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治疗前后RDW联...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凝血七项对异位妊娠输血治疗不良反应的意义。方法选取85例异位妊娠输血治疗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发生不良反应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未发生不良反应)和研究组(40例,发生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治疗前后RDW联合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结果两组输血前RDW、PT、APTT、TT、FIB、D-D、ATⅢ、FD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RDW、PT、APTT、TT、FIB、D-D、ATⅢ、FD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DW联合凝血七项应用于异位妊娠输血治疗患者中,能够有效评估输血后的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凝血七项 异位妊娠输血 不良反应
下载PDF
100例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31
16
作者 孙小纯 欧兴义 +2 位作者 林伟强 陈亚军 廖美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100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进行输血治疗且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110例为对照组。观察输血不良反应的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输...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100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进行输血治疗且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110例为对照组。观察输血不良反应的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46.00%(46/100),过敏反应占54.00%(54/100),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未发生;两组在输血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输血次数大于或等于3次及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5h,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00%(88/100)和51.00%(51/10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血存在一定风险,输血类型、输血次数和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等是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合理选择血液成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加强各个输血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临床输血操作,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输血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不良反应 预防控制策略
下载PDF
176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陈月宽 颜利江 +3 位作者 费良芬 刘福慧 徐艳 黄美容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04-1506,共3页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57 171例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的临床资料和《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成分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输血...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57 171例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的临床资料和《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成分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特征。结果 176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未报告其它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0.31%,其中各种血液成分输注以过敏反应最高,占0.2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0.09%,其它反应占0.01%;血液成分输注发生不良反应以手工血小板最高,占1.05%,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分别占0.26%,0.69%,其次是机采血小板,占0.56%,最后是新鲜、普通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分别占0.29%、0.20%,冷沉淀不良反应最低,占0.11%,未见输注洗涤红细胞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本院成分输血率占99.98%,全血使用率比较少,也未见全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导致成分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及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输注,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及输血工作者对输血不良反应知识的掌握,制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规范和认真执行输血操作规程,降低输血反应,从而保障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预防措施
下载PDF
477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及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苏莉 王红波 +3 位作者 杨家焕 谭安超 王茂玲 杨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027-1031,共5页
目的调查本院5年半时间以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和相关原因,为深入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机制以及为建立和发展我国输血预警系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3-2018年上半年经临床输血管理系统上报的《... 目的调查本院5年半时间以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和相关原因,为深入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机制以及为建立和发展我国输血预警系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3-2018年上半年经临床输血管理系统上报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查阅电子病历系统,统计发生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例数并分析发生的原因,比较各种血液成分发生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总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科室和主要病种。结果自2013年以来,本院输血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0.35%(477/137297),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度输血不良反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占0.26%)和发热反应(占0.08%)为主,未见溶血性输血反应。各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率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单采血小板(1.19%)、血浆(0.32%)、悬浮红细胞(0.31%)、冷沉淀(0.24%)、浓缩血小板(0.18%)、去白红细胞(0.16%)和少白红细胞(0.12%)。各血液成分的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红细胞间的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少白与去白红细胞的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血液成分中,血浆、单采血小板、冷沉淀其发生主要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有统计学差异(P<0.01),均以过敏反应为主,而其他血液成分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病种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最高(21%,100/477),其次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53/477),再者是肝硬化和消化道出血,相应的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科室分布以血液内科最高(47%,227/477),其次是传染科(8%,38/477)和急诊科(5%,25/477)。反复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80%,单次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反复输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与病种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和病种分布基本一致。结论加强与临床沟通,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的输血不良反应意识和鉴别诊断能力,进一步规范上报流程,重点加强后期原因分析,以追踪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发热反应 反复输血
下载PDF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输血安全预警 被引量:16
19
作者 乐爱平 刘威 +6 位作者 曹磊 李建林 龚剑国 李劲波 向军 熊伟 范时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通过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实时控制与用血不良事件质量持续改进,实现输血安全预警,预防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中针对用血安全要素采取智能信息化检索、比对与路径化实时控制,并与医疗安全不良... 目的通过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实时控制与用血不良事件质量持续改进,实现输血安全预警,预防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中针对用血安全要素采取智能信息化检索、比对与路径化实时控制,并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依据PDCA原理质量持续改进,以有效实施输血安全预警。结果 1)通过对输血前检测、评估、输血方式与治疗方案、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输血申请审核审批、输血疗效评价等路径化实时控制与多学科诊疗,有效预防了可避免的输血、输血延误或不足及血液制剂选择不正确;2)通过对血液标本路径生成、核查核对、有效时限、检测状态等运行和操作轨迹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操作信息提示,有效避免了血液标本错误与输血实验检测不规范;3)通过对血液库存预警和血液制剂核查核对、有效时限、检测结果比对等运行和操作轨迹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操作与授权信息提示,预防了应急用血不及时或库存不足,有效避免了血液制剂错误或超时限输注;4)通过血液制剂与受血患者运行轨迹融合,实现了输血过程监测、输血不良反应调查报告、输血疗效评价与输血护理和病程记录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5)临床用血不良事件路径与质量持续改进分析信息共享,自上线应用以来,医院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χ2=10.211,P<0.05),输血安全预警质量持续改进成效显著。结论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的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能有效预防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为输血安全预警与决策提供循证依据,亦为覆盖整个输血链的血液预警系统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血不良事件 预警系统 实时控制 智能路径 输血安全 输血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一家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评估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小燕 贺小艳 +4 位作者 粟兵 双滟琦 陈龙 肖潇 邓文斌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773-775,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原因,分析其分布特点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本院2015—2017年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记录,统计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 49 212人次输血患者中,发...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原因,分析其分布特点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本院2015—2017年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记录,统计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 49 212人次输血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339人次,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 69%,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过敏不良反应最高,占0. 43%。血液成分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血小板类最高,占2. 75%,红细胞类最低,占0. 86%。其中都以过敏不良反应占比最高。临床科室中以血液内科和消化内科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例数最多,分别占输血反应总数的41%和13. 67%。其主要疾病为白血病和消化道出血。结论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下降,导致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成分输血以血小板发生率最高。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和适应症,降低输血反应,从而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 过敏反应 血液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