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peroside protect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from neurotoxicity of amyloid beta 1–42 被引量:5
1
作者 Chen-Yang Liu Kuan Bai +2 位作者 Xiao-Hui Liu Li-Mi Zhang Gu-Ran Y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1974-1980,共7页
Mount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amyloid β protein(Aβ) exerts neurotoxicity by disrupting the blood-brain barrier(BBB) in Alzheimer's disease. Hyperoside has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ag... Mount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amyloid β protein(Aβ) exerts neurotoxicity by disrupting the blood-brain barrier(BBB) in Alzheimer's disease. Hyperoside has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against Aβ. Our previous study found that hyperoside suppressed Aβ1-42-induced leakage of the BBB, however, the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study, bEnd.3 cells were pretreated with 50, 200, or 500 μM hyperoside for 2 hours, and then exposed to Aβ1-42 for 24 hours. Cell viability was determined using 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 assay. Flow cytometry and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 UTP nick-end labeling assay were used to analyze cell apoptosis. Western blot assay was carried out to analyze expression levels of Bax, Bcl-2, cytochrome c, caspase-3, caspse-8, caspase-9, caspase-12, occludin, claudin-5, zonula occludens-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 and MMP-9. Exposure to Aβ1-42 alone remarkably induced bEnd.3 cell apoptosis; increased ratios of cleaved caspase-9/caspase-9, Bax/Bcl-2, cleav ed caspase-8/caspase-8, and cleaved caspase-12/caspase-12;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ytochrome c and activity of caspase-3; diminished levels of zonula occludens-1, claudin-5, and occludin; and increased levels of MMP-2 and MMP-9. However, hyperoside pretreatment reversed these change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Our findings confirm that hyperoside alleviates fibrillar Aβ1-42-induced BBB disruption, thus offering a feasible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Alzheimer's disease amyloid beta 1-42 blood-brain barrier bEnd.3 cells tight junction proteins HYPEROSIDE ANTI-APOPTOSI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红细胞参数及血清bFGF、TGF-β1、VEGF表达变化分析
2
作者 张利强 陈振萍 +3 位作者 姚佳峰 程晶莹 赵莎莎 姜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究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红细胞参数及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变化。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进行治疗... 目的探究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红细胞参数及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变化。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54例CML慢性期患儿为研究组,另随机抽取46名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研究组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间红细胞参数及血清bFGF、TGF-β1、VEGF表达变化,并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参数及血清bFGF、TGF-β1、VEGF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的RBC、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HCT)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分别为(3.45±0.04)×10^(12)/L、(102.33±1.15)g/L、(32.03±0.61)%、322.15±2.5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98±0.03)×10^(12)/L、(149.78±1.88)g/L、(44.33±0.31)%、334.12±0.77],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水平分别为(91.44±0.77)fL、(33.15±2.55)pg、(17.55±0.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9.88±0.34)fL、(30.24±0.16)pg、(12.66±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血清bFGF、VEGF水平分别为(30.66±9.66)、(128.68±30.58)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26±1.54)、(70.66±11.26)pg/mL],TGF-β1水平为(38.22±8.06)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78.66±8.13)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RBC、血红蛋白、HCT、MCV及MCH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MCHC及RDW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血清bFGF、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GF-β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CML慢性期患儿中可见血细胞参数明显异常,血清bFGF、VEGF水平显著升高,TGF-β1水平显著降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CML慢性期能有效改善患儿红细胞形态及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期 红细胞参数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融合蛋白anti-EGFR-iRGD修饰的红细胞外囊泡联合siRNA靶向抑制三阴性乳腺癌恶性进程
3
作者 韦雪妮 杨忠慧 +2 位作者 黄吉 陈国梅 成昌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7期3197-3205,共9页
目的:通过红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red blood cell-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RBCEVs)构建靶向递送系统以提高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恶性进程的抑制效率。方法:采用脂质插入法将融合蛋白anti-抗人... 目的:通过红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red blood cell-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RBCEVs)构建靶向递送系统以提高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恶性进程的抑制效率。方法:采用脂质插入法将融合蛋白anti-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iRGD多肽结合至RBCEVs膜表面以构建生物相容性药物递送系统。通过电穿孔方式使连环蛋白β1(Catenin Beta 1,CTNNB1)-siRNA有效装载至anti-EGFR-iRGD-RBCEVs。进一步验证anti-EGFR-iRGD-si-CTNNB1-RBCEVs对TNBC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对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的调控。结果:anti-EGFR-iRGD-si-CTNNB1-RBCEVs在120 h内具有较高血清稳定性,并且可有效防止RNA酶对CTNNB1-siRNA的降解。另外,该复合物可显著提高si-CTNNB1对TNBC细胞中CTNNB1基因及β-catenin蛋白的抑制作用并抑制TNBC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下调Snail、Vimentin、N-cadherin并促进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论:该研究通过构建融合蛋白anti-EGFR-iRGD修饰的RBCEVs联合siRNA靶向抑制TNBC恶性进程,这将为治疗整合素α_(v)β_(3)高表达的TNBC提供更有利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 三阴性乳腺癌 SIRNA 上皮间充质转化 脂质插入法 连环蛋白β1
下载PDF
β-HCG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邢正云 冯国安 王光红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08-310,共3页
目的评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用微粒子酶免发光技术(MEIA)测定83例HCC患者,25例肝硬化患者和62名正常人血清的5种HCC血清标志物,包括-βHCG、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9-9(CA19-9)... 目的评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用微粒子酶免发光技术(MEIA)测定83例HCC患者,25例肝硬化患者和62名正常人血清的5种HCC血清标志物,包括-βHCG、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结果通过5种血清学指标检测,HCC患者5种血清学指标与肝硬化组和正常人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βHCG和AFP在Ⅰ期HCC和Ⅱ、Ⅲ期HCC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部分AFP阴性患者-βHCG可阳性。结论-βHCG检测可提高HCC早期诊断率,同时,也可能为HCC生物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亚基 人/血液 肿瘤标记 生物学/分析 肝细胞/诊断 免疫酶技术
下载PDF
PDGFR-β/TGF-β/Smad2/3信号通路调控阿尔茨海默病血脑屏障完整性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申杰 姚雪榕 +1 位作者 刘越存 徐桂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分析PDGFR-β/TGF-β/Smad2/3信号通路调控阿尔茨海默病(AD)血脑屏障(BBB)完整性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通过水迷路及觅食试验分析学习记忆能力;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区血管周细胞增殖... 目的:分析PDGFR-β/TGF-β/Smad2/3信号通路调控阿尔茨海默病(AD)血脑屏障(BBB)完整性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通过水迷路及觅食试验分析学习记忆能力;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区血管周细胞增殖率(ki67/desmin)、周细胞覆盖率(desmin/lectin);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血管周细胞TGF-βR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分子、紧密连接(TJs)蛋白的表达水平。经过外源性PDGF-BB脑室内注射和/或TGF-βR1激酶抑制剂SB431542腹腔内注射预处理后,分别进行上述分析。构建AD体外BBB模型,经过PDGF-BB和/或SB431542作用后,进行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渗透性和跨细胞电阻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PP/PS1小鼠经过虚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达到终点所需时间明显延长(水迷路训练试验),投食区正确选择率明显下降(觅食训练试验);海马区desmin/lectin阳性细胞比例明显下降;TGF-βR1、p-Smad2、p-Smad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J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外源性PDGF-BB可使APP/PS1小鼠经过虚拟平台次数明显增加、达到终点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水迷路正式试验第28天)、投食区正确选择率明显提高(觅食正式试验第28天);海马区desmin/lectin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使TGF-βR1、p-Smad2、p-Smad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使TJ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SB431542则可部分抑制上述作用。体外试验证明:外源性PDGF-BB可明显降低AD模型组的最终渗透系数,提高24 h时相对TEER值;SB431542则可部分抑制上述作用。结论:PDGFR-β/TGF-β/Smad2/3信号通路可通过诱导周细胞分化、覆盖,提高内皮细胞TJs的表达,调控AD血脑屏障完整性,以促进学习记忆能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 转化生长因子-β 血脑屏障完整性 学习记忆能力
下载PDF
蛋白激酶C-alpha和beta在血压及肾小球滤过功能中的作用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姚丽君 赵鸿 +1 位作者 刘建设 邓安国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年第10期1475-1477,共3页
目的明确蛋白激酶C(PKC)-alpha和beta在小鼠血压及肾小球滤过功能中的不同作用。方法使用代谢箱收集正常饮食下PKC-alpha和beta两种基因敲击鼠及相应野生鼠24 h尿液,采用间接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及24 h尿白蛋白排泄情况,3[H]... 目的明确蛋白激酶C(PKC)-alpha和beta在小鼠血压及肾小球滤过功能中的不同作用。方法使用代谢箱收集正常饮食下PKC-alpha和beta两种基因敲击鼠及相应野生鼠24 h尿液,采用间接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及24 h尿白蛋白排泄情况,3[H]标记的菊粉作清除率试验并观察小鼠血压。结果与野生鼠相比,正常饮食下PKC-alpha基因敲击鼠血压、尿白蛋白正常,肾小球滤过率(GFR)减少(P=0.02),而PKC-beta基因敲击鼠尿白蛋白、GFR正常,血压上升(P=0.03)。结论PKC-alpha主要参与调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而PKC-beta主要参与调节动脉血压,每一亚基的具体作用不能被另一亚基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alpha 蛋白激酶C—beta 肾小球滤过功能血压
下载PDF
遗传调控下免疫相关血浆蛋白对帕金森病的效应
7
作者 王子豪 李沛珊 +3 位作者 夏欢 杜心雨 克力比奴尔·塞地尔丁 杨新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6-810,共5页
目的 探讨免疫相关血浆蛋白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联系。方法 通过对4907种免疫相关血浆蛋白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血浆蛋白对PD风险的直接影响。研究还利用单细胞核RNA测序数据进行蛋白表达分析。结... 目的 探讨免疫相关血浆蛋白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联系。方法 通过对4907种免疫相关血浆蛋白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血浆蛋白对PD风险的直接影响。研究还利用单细胞核RNA测序数据进行蛋白表达分析。结果 4种免疫相关蛋白质脑源性多巴胺营养因子(cerebral dopamine neurotrophic factor, CDNF)、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TSB)、免疫球蛋白G Fc受体2a(FCGR2A)、血红蛋白β亚基(HBB)与PD风险存在潜在联系;其中,CDNF、CTSB、HBB表达增高有助于降低PD风险(OR=0.871,95%CI:0.779~0.973,P=0.015;OR=0.835,95%CI:0.758~0.920,P=0.001;OR=0.735,95%CI:0.631~0.857,P=0.001),而FCGR2A表达增高与PD风险增高相关(OR=1.137,95%CI:1.058~1.223,P=0.001)。单细胞测序分析蛋白表达及其在脑中不同细胞类型中分布,CDNF、CTSB在大脑的多种细胞中大量表达;FCGR2A主要在大脑小胶质细胞中表达;HBB在大脑中几乎不表达。结论 研究揭示了CDNF、CTSB、FCGR2A及HBB 4种蛋白质与PD风险的潜在关联,强调了PD遗传风险变异通过调节这些免疫相关蛋白表达来影响PD发生。此外,单细胞表达数据揭示相关免疫蛋白在大脑的表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组织蛋白酶B 血蛋白质类 脑源性多巴胺营养因子 血红蛋白β亚基 单细胞测序 免疫球蛋白G Fc受体2a(FCGR2A)
下载PDF
滤纸干血片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AFP和β-hCG检测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周玉侠 范刚 刘霞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0年第5期92-94,共3页
目的 探讨滤纸干血片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过程中可能影响AFP和β-hCG测定结果的因素.方法 观察不同的洗脱时间、不同保存条件和取样部位、末梢血/静脉血干血片等因素对滤纸干血片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 末梢血和静脉血滤纸干血片检测结果相... 目的 探讨滤纸干血片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过程中可能影响AFP和β-hCG测定结果的因素.方法 观察不同的洗脱时间、不同保存条件和取样部位、末梢血/静脉血干血片等因素对滤纸干血片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 末梢血和静脉血滤纸干血片检测结果相同.血片边缘取样和中央取样对检测结果没有影响.滤纸干血片完全洗脱时间为1小时.在25℃放置7天时,β-hCG检测结果偏高.结论 AFP和β-hCG在滤纸干血片中可稳定存在.采用冷链运输,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可保证滤纸干血片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纸干血片 AFP Β-hcg 唐氏综合征
下载PDF
血脑屏障与阿尔茨海默病:功能失调解析
9
作者 刘紫玉 李菲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935-940,共6页
血脑屏障(BBB)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的关键结构,其结构异常及功能失调导致有害物质渗透入脑,引发神经炎症、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一系列阿尔茨海默病(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Aβ与小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导致了... 血脑屏障(BBB)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的关键结构,其结构异常及功能失调导致有害物质渗透入脑,引发神经炎症、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一系列阿尔茨海默病(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Aβ与小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活性氧的产生,从而加剧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反应,进一步破坏BBB的完整性。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AD病理机制的理解,也为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BBB结构和功能失调在AD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讨论其相关分子通路、细胞间相互作用及其在AD治疗中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血脑屏障 功能失调 Β-淀粉样蛋白 小胶质细胞
下载PDF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与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疗效对比
10
作者 秦靖 尤正仪 +1 位作者 张慧 赵牡丹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4年第3期226-229,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与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选择更高效的用药方案。方法选取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予以相应治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共136例作为此次试验对象,... 目的通过比较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与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选择更高效的用药方案。方法选取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予以相应治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共136例作为此次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68例A组(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治疗)与68例B组(利拉鲁肽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肥胖相关指标、治疗前后两组血脂相关指标、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指标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体质量、腰臀比、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均下降,B组体质量和BMI[分别为(80.31±7.62)kg和(24.13±1.82)kg·m^(-2)]低于A组体质量[分别为(83.65±7.93)kg和BMI(25.34±1.84)kg·m^(-2)](体质量:t=2.504,P=0.014;BMI:t=3.855,P<0.05);治疗后两组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均P<0.05);治疗后两组餐后2 h血糖(2 h FBG)、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下降,空腹血糖胰岛素(FINS)、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水平均上升,A组2 h FBG、FBG[分别为(7.86±1.12)mmol·L^(-1)、(6.18±0.71)mmol·L^(-1)]低于B组[分别为2 h FBG(8.72±1.34)mmol·L^(-1)和FBG(7.02±0.62)mmol·L^(-1)](2 h FBG:t=4.061,P<0.05;FBG:t=7.349,P<0.05),A组HOMA-β[(74.62±3.78)%]高于B组[(62.79±3.56)%](t=18.93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9%vs 25.00%,χ^(2)=0.376,P=0.540)。结论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与利拉鲁肽均能有效减轻体质量、调节血脂、降低血糖水平以及增强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且安全性相似。然而,在降低体质量方面,利拉鲁肽的效果更为显著,而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在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降低血糖方面则表现更为出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2型糖尿病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 利拉鲁肽 胰岛Β细胞功能 血糖
下载PDF
阴道超声监测宫颈情况联合血β-hCG值预测早产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锐群 陈一斌 戴琴香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26期23-25,共3页
目的:研究阴道超声监测宫颈情况联合血β-hCG值在预测早产方面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68例先兆早产孕妇为A组,孕周28~32周,单胎头位,出现阴道流血和(或)腰酸和(或)腹痛,宫口开大<3cm;同时选择268例... 目的:研究阴道超声监测宫颈情况联合血β-hCG值在预测早产方面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68例先兆早产孕妇为A组,孕周28~32周,单胎头位,出现阴道流血和(或)腰酸和(或)腹痛,宫口开大<3cm;同时选择268例先兆早产孕妇为B组,孕周33~36周,单胎头位,出现阴道流血和(或)腰酸和(或)腹痛,宫口开大<3cm;两组均排除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及曾接受过宫颈手术的患者。待两组先兆早产孕妇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行阴道超声检查,同时检测静脉血β-hCG水平。结果:阴道超声监测宫颈长度联合血β-hCG值检测在预测早产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方面均较高。结论:阴道超声监测宫颈长度联合血β-hCG值能较准确地预测早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超声 宫颈 血Β-hcg 早产
下载PDF
恩格列净片与格列奇特缓释片联用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影响
12
作者 柯燕妮 薛燕琴 林蔚 《糖尿病新世界》 2024年第6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恩格列净片与格列奇特缓释片联用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厦门市第三医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以恩格列净片治疗,观察组以恩... 目的探讨恩格列净片与格列奇特缓释片联用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厦门市第三医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以恩格列净片治疗,观察组以恩格列净片与格列奇特缓释片联合治疗,分析两组临床数据。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对照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格列净片与格列奇特缓释片联用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恩格列净片 格列奇特缓释片 血糖水平 胰岛Β细胞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超短效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
13
作者 綦才辉 李宁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4年第7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超短效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门诊收治的6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短效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 目的:探讨超短效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门诊收治的6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短效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血糖控制情况。同时,将60例T2DM患者按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低HbA1c组32例和高HbA1c组2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血糖变化差值。结果: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C-P)In]、空腹C肽(FC-P)相对于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P)In]、空腹血糖(FBG)相对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低HbA1c组患者治疗前后HOMA-β(C-P)In差值、HOMA-IR(C-P)In差值、FBG差值高于高HbA1c组(P<0.05),但两组FC-P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短效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可改善T2DM患者胰岛β细胞,有效控制血糖,且低HbA1c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β细胞功能改善相对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超短效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 胰岛Β细胞功能 血糖控制
下载PDF
Twenty-four-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changes in older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receiving monotherapy or dual combination antihypertensive drug therapy 被引量:2
14
作者 Pei-Pei LU Xu MENG +9 位作者 Ying ZHANG Yan-Qi LI Shu WANG Li-Sheng LIU Wen WANG Yu-Ling LI Yu-Qing ZHANG Ai-Hua HU Xian-Liang ZHOU Li-Hong MA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54-361,共8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in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BP)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treated with the five major classes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as monotherapy or dual combination ther...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in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BP)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treated with the five major classes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as monotherapy or dual combination therapy,to improve daytime and nighttime BP control. Methods We enrolled 1920 Chinese community-dwelling outpatients aged ≥ 60 years and compared ambulatory BP values and ambulatory BP control (24-hour BP < 130/80 mmHg;daytime mean BP < 135/85 mmHg;and nighttime mean BP < 120/70 mmHg),as well as nighttime BP dip patterns for monotherapy and dual combination therapy groups. Results Patients’ mean age was 71 years,and 59.5% of patients were women.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 constituted the most common (60.3% of patients) monotherapy,and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 blockers combined with CCBs was the most common (56.5% of patients) dual combination therapy. Monotherapy with beta-blockers (BB) provided the best daytime BP control. The probabilities of having a nighttime dip pattern and nighttime BP control were higher in patients receiving diuretics compared with CCBs (OR = 0.52,P = 0.05 and OR = 0.41,P = 0.007,respectively). Patients receiving RAS/diuretic combination therapy had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having controlled nighttime BP compared with those receiving RAS/CCB (OR = 0.45,P = 0.004). Compared with RAS/diuretic therapy,BB/CCB therapy had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achieving daytime BP control (OR = 1.27,P = 0.45). Conclusions Antihypertensive monotherapy and dual combination drug therapy provided different ambulatory BP control and nighttime BP dip patterns. BB-based regimens provided lower daytime BP,whereas diuretic-based therapies provided lower nighttime BP,compared with other antihypertensive regim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ing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TIHYPERTENSIVE drugs beta-BLOCKERS DIURETICS
下载PDF
中孕期母血清甲胎蛋白和游离β-hCG筛查胎儿腹裂和脐膨出的效率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益明 张闻 +6 位作者 卢莎 梅瑾 王昊 王姗 顾琳媛 张丽丹 褚雪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8-273,共6页
目的:评估中孕期母血清甲胎蛋白(MSAFP)和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β-hCG)在产前筛查胎儿腹裂和脐膨出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杭州市五家产前筛查中心自愿接受产前筛查的622 639名孕妇的出生缺陷监测... 目的:评估中孕期母血清甲胎蛋白(MSAFP)和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β-hCG)在产前筛查胎儿腹裂和脐膨出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杭州市五家产前筛查中心自愿接受产前筛查的622 639名孕妇的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及产前筛查随访结果。根据有无胎儿先天性腹壁缺损(腹裂、脐膨出)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病例组是指经超声诊断并通过终止妊娠确诊为腹裂和脐膨出胎儿的孕妇共60例,包括腹裂组30例、脐膨出组30例;健康对照组为随机抽取同时期胎儿发育正常的孕妇116名。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两病例和健康对照组MSAFP、游离β-hCG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MSAFP和游离β-hCG的筛查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腹裂组孕妇MSAFP水平为4.41(0.88~11.69)MOM,脐膨出组为2.31(0.72~23.20)MOM,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98(0.41~2.26)MO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腹裂组血清游离β-hCG水平为1.25(0.35~19.94)MOM,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86(0.17~6.11)M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膨出组游离β-hCG水平为1.03(0.21~8.95)MOM,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AFP筛查腹裂和脐膨出胎儿的AUC分别为0.897(95%CI:0.822~0.972)和0.852(95%CI:0.762~0.942)(均P<0.01)。MSAFP筛查先天腹壁缺损(腹裂、脐膨出)的最佳临界值为1.655 MOM,此时的敏感度为68.30%,特异度为99.60%,约登指数为0.649。结论:中孕期MSAFP筛查先天腹壁缺损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是筛查先天腹壁缺损的一个较好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亚单位 人/血液 甲胎蛋白类/血液 腹裂/病 因学疝 脐/病因学 腹壁/畸形 孕妇 妊娠中期 产前诊断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纸血片AFP及Β-HCG检测用于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 被引量:5
16
作者 牛向兰 侯林莆 +3 位作者 姜英涛 王媛媛 谷学英 马旭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5年第6期337-340,共4页
目的检测纸血片中AFP及Β-HCG,探讨该方法用于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标准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AFP及Β-HCG,对164例不同孕周孕妇纸血片及血清标本同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血清与纸血片2种方法的相关系数>0.92,呈... 目的检测纸血片中AFP及Β-HCG,探讨该方法用于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标准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AFP及Β-HCG,对164例不同孕周孕妇纸血片及血清标本同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血清与纸血片2种方法的相关系数>0.92,呈高度相关。根据2种方法检测结果,通过优普生软件计算各标本的危险系数,以<1/500为需进一步进行相应检查的高危人群,2种方法检测均为高危人群者14例,均为非高危人群145例,2种方法一致总例数为98.9%(159/161),其中2例不符,均在临界值附近。血片稳定性好,在4℃贮存3个月后检测AFP和HCG,其回收率分别为100.4%和94.2%,批内变异系数(CV)<10%,批间VC <15%。结论测定纸血片中AFP及Β-HCG与用血清进行检测结果一致性高,都可用于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氏综合征 产前筛查 甲胎蛋白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下载PDF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Pressure Pain Sensitivity, Stress and Autonomous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in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mpact of Beta-Adrenergic Receptor Blockade
17
作者 Søren Ballegaard Natasha Bergmann +6 位作者 Benny Karpatschof Jesper Kristiansen Finn Gyntelberg Lars Arendt-Nielsen Per Bech Åke Hjalmarson Jens Faber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6年第8期317-328,共13页
Background: Depression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 are associated with persistent stress and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 dysfunction. The former can be measured by pressure pain sensitivity (PPS) of the sternu... Background: Depression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 are associated with persistent stress and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 dysfunction. The former can be measured by pressure pain sensitivity (PPS) of the sternum, and the latter by the PPS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response to a tilt table test (TTT). Beta-blocker treatment reduces the efferent beta-adrenergic ANS function, and thus, the phys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Objective: To test the effect of beta-blockers on changes in depression score in patients with IHD,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persistent stress and ANS dysfunction. Methods: Three months of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aiming at reducing PPS and depression scor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IHD. Beta-blocker users (N = 102) were compared with non-users (N = 75), with respect to signs of depression measured by the Major Depressive Inventory questionnaire (MDI), resting PPS, and PPS and SBP response to TTT. Results: MDI score decreased 30% in non-users (p = 0.005) compared to 4% (p > 0.1) among users (between-group p = 0.003;effect size = 0.4). Resting PPS decreased in both the groups. Among most vulnerable patients with MDI ≥ 15, reductions in MDI score and resting PPS score correlated in non-users, only (r = 0.69, p = 0.007). Reduction in resting PPS correl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PPS and SBP response to TTT. Conclusions: Stress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IHD was anti-depressive in non-users, only. Similarl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reduction in depression, reduction in persistent stress, and restoration of ANS dysfunction was only seen in non-users, suggesting a central role of beta-adrenergic receptor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se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Stress DEPRESSION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Pain Sensitivity beta-BLOCKERS Ischemic Heart Disease
下载PDF
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凡 周述娜 《糖尿病新世界》 2023年第16期31-34,38,共5页
目的 探究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就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 探究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就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检测指标、胰岛功能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β-cell function,HOMA-β)]及脂代谢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血糖检测指标、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及脂代谢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血糖检测指标、HOMA-IR、瘦素及血脂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脂联素及HOMA-β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的检测结果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可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及脂代谢状态,因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精胰岛素 利拉鲁肽 2型糖尿病 血糖 胰岛Β细胞功能 脂代谢
下载PDF
MCH、MCV、HbA2联合检测在缺铁性贫血、轻型β地中海贫血孕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9
作者 蒙瑜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20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A2(HbA2)联合检测在缺铁性贫血、轻型β地中海贫血孕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妇产科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缺铁性贫血孕... 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A2(HbA2)联合检测在缺铁性贫血、轻型β地中海贫血孕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妇产科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缺铁性贫血孕妇52例设为参照组,将同期收治的轻型β地中海贫血孕妇55例设为研究组。对两组均进行MCH、MCV、HbA2检测,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的MCH、MCV水平均低于参照组,HbA2水平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鉴别诊断轻型β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孕妇中,联合检测MCH、MCV、HbA2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帮助临床医生判断孕妇的贫血类型,继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降低贫血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保障母婴安全,改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平均红细胞体积 血红蛋白A2 缺铁性贫血 轻型β地中海贫血 孕妇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米非司酮下调不全流产患者蜕膜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表达 被引量:26
20
作者 诸葛听 李斌 黄紫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5-339,共5页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残留物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影响。方法 60例2009年1至...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残留物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β-hCG)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影响。方法 60例2009年1至9月自愿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计划生育门诊就诊的早孕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妇女,随机分为4组:A、B、C组术前分别服用米非司酮1 400 mg(100mg,bid×7d)、700 mg(50mg,bid×7d)、350 mg(25 mg,bid×7d),D组为对照组,每组各1 5例。除D组直接行清宫术,其他组于停药后行清宫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半定量测定残留物中β-hCG及ER、PR水平。结果 4组β-hCG在绒毛滋养叶细胞胞质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在蜕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核中的表达,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秩和检验(修正α=0.05):ER在蜕膜上皮细胞核中的表达为A组较C、D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在蜕膜间质细胞核中的表达为A组较其他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较D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蜕膜上皮细胞核中,A、B、C组较D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蜕膜间质细胞核中的表达A组较其他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C、D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人工流产术后不全流产残留物中β-hCG的表达影响不明显。对蜕膜细胞中的ER、PR表达有抑制作用,此抑制作用可能是米非司酮治疗不全流产的作用机制之一。1 400 mg米非司酮治疗效果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不全流产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beta beta -hcg) 雌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