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迷路屏障通透性与突聋发病机制及预后的关系:在3D real IR的发现
1
作者 张呈辉 任芳芳 +2 位作者 王伟韬 郝芳 冀少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分析突聋患者的内耳钆造影MRI三维真实重建反转恢复(three dimensional real inversion recovery,3D real IR)成像上的表现,探讨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与突聋发病机制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1例单侧突聋患者行内耳钆造影MRI,测量患... 目的分析突聋患者的内耳钆造影MRI三维真实重建反转恢复(three dimensional real inversion recovery,3D real IR)成像上的表现,探讨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与突聋发病机制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1例单侧突聋患者行内耳钆造影MRI,测量患耳和健耳的耳蜗信号强度,并测量延髓信号强度,分别计算出耳蜗/延髓比值(cochlear/medulla ratio,CM ratio),以CM比值作为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标志物,分析突聋患者患耳、健耳CM比值的不对称程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41例患者中,33例(80.48%)患耳的CM比值高于健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耳CM比值为健耳的1.5倍以下者18例,治疗有效率为77.78%(14/18);患侧CM比值不高于健侧者8例,治疗有效率为100%;达到健耳的1.5倍至1.75倍之间者7例,治疗有效率为100%(7/7);达到健耳的1.75倍至2.0倍之间者2例,治疗有效率为50%(1/2);达到健耳的2.0倍以上者14例,治疗有效率为14.28%(1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耳3D Real IR可显示突聋患者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改变,80.48%的突聋患者患侧耳蜗出现高信号,患耳CM比值达健耳的1.75倍以上者多数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聋 血-迷路屏障通透性 内耳三维真实重建反转恢复成像 耳蜗/延髓比值 预后
下载PDF
内耳钆增强磁共振3D CUBE FLAIR序列PPI及HYDROPS图像在诊断内淋巴积水中的价值
2
作者 王子坤 冯晶晶 +5 位作者 吴杰 叶玉芳 陈英敏 时媛 吴晶 孙利强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57,176,共8页
目的 探讨经静脉注射钆对比剂行内耳增强磁共振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hree-dimensional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with CUBE,3D CUBE FLAIR)阳性内淋巴影像(positive perilymph image,PPI)及HYDROPS (HYbriD of re... 目的 探讨经静脉注射钆对比剂行内耳增强磁共振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hree-dimensional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with CUBE,3D CUBE FLAIR)阳性内淋巴影像(positive perilymph image,PPI)及HYDROPS (HYbriD of reversed image of positive endolymph signal and native image of positive perilymph signal)图像在内淋巴积水(endolymphatic hydrops,EH)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侧EH、对侧无EH患者资料及MRI图像22例。应用Image J软件在所获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测量同一图像上患侧及健侧的耳蜗底周与同侧小脑白质区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同一侧前庭外淋巴与内淋巴间隙SIR;对PPI及HYDROPS图像上患侧耳蜗积水数量及前庭积水边界清晰程度评分。评估两种图像对患侧血-迷路屏障(blood-labyrinth barrier,BLB)通透性改变的显示情况、同侧前庭在两种图像上的成像效果、评估两种图像对耳蜗EH敏感性及前庭EH边界的显示情况。结果 PPI图像中患侧及健侧的耳蜗底周与同侧小脑白质区SIR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YDROPS图像中患侧及健侧耳蜗底周与同侧小脑白质区SIR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I图像及HYDROPS图像上的患侧前庭外淋巴与内淋巴间隙SIR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I图像及HYDROPS图像上的健侧前庭外淋巴与内淋巴SIR间隙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I图像及HYDROPS图像诊断耳蜗EH的敏感性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PPI图像及HYDROPS图像患侧前庭内淋巴间隙边界清晰程度评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内耳钆增强磁共振3D CUBE FLAIR序列PPI及HYDROPS图像综合应用,有利于评估患侧BLB通透性、积水部位以及前庭EH边界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淋巴积水 耳蜗 前庭 血-迷路屏障 通透性 钆对比剂 信号强度比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ABCC1基因突变谱及其在非综合征型耳聋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周诗玉 李云龙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46,共4页
ABCC1基因首次被提出为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主要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ABCC1基因编码MRP1,在血-迷路屏障中参与物质转运、外排和维持内耳迷路微环境稳定的作用。然而ABCC1在内耳中的功能及致病机制等仍未完全阐明。故我们对ABCC1基因... ABCC1基因首次被提出为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主要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ABCC1基因编码MRP1,在血-迷路屏障中参与物质转运、外排和维持内耳迷路微环境稳定的作用。然而ABCC1在内耳中的功能及致病机制等仍未完全阐明。故我们对ABCC1基因在遗传性耳聋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能为ABCC1基因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C1基因 遗传性耳聋 血-迷路屏障
下载PDF
甘草酸抑制C57BL/6J小鼠耳蜗炎症减轻顺铂诱导的耳毒性
4
作者 张钰倩 姜文君 +7 位作者 吕昊 盛子轩 黄子芸 柴文敏 肖婧 李阳 李丽 曾宪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1-300,共10页
目的:探讨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L)在小鼠中是否具有抵抗顺铂(cisplatin,CDDP)耳毒性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5组:对照(control)组、5%DMSO组、CDDP(4 mg/kg)组、CDDP+低剂量(50 mg/kg)GL组和CDDP+高剂量(10... 目的:探讨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L)在小鼠中是否具有抵抗顺铂(cisplatin,CDDP)耳毒性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5组:对照(control)组、5%DMSO组、CDDP(4 mg/kg)组、CDDP+低剂量(50 mg/kg)GL组和CDDP+高剂量(100 mg/kg)GL组,每组14只。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不同组小鼠听力变化;HE染色观察小鼠耳蜗血管纹形态学变化;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染色观察血管纹血迷路屏障(blood-labyrinth barrier,BLB)通透性变化;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连接蛋白VE-cadherin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和分布;ELISA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1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变化。结果:(1)CDDP组小鼠各频率ABR波形紊乱,听力阈值显著增高,I波潜伏期延长(P<0.05);CDDP+GL组小鼠各频率ABR波形分化良好,听力阈值显著下降,I波潜伏期缩短(P<0.01)。(2)HE染色中CDDP组小鼠血管纹形态紊乱,空泡增多;GL减轻了CDDP诱导的血管纹损伤。(3)EB染色显示,CDDP导致小鼠BLB通透性增加(P<0.01),而GL改善了CDDP诱导的BLB通透性变化(P<0.01)。(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DP组小鼠VE-cadherin和ZO-1表达下降(P<0.01);CDDP+GL组小鼠VE-cadherin和ZO-1表达升高(P<0.01)。(5)ELISA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DP组小鼠IL-1β和TNF-α表达增加(P<0.01);CDDP+GL组小鼠IL-1β和TNF-α表达下降(P<0.01)。结论:GL通过抑制CDDP引起的炎症,降低小鼠耳蜗BLB的通透性,从而起到减轻CDDP引起的耳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 耳毒性 甘草酸 耳蜗炎症 血迷路屏障
下载PDF
梅尼埃病发病机制及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戴硕 何晓 唐旭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3年第1期75-80,共6页
梅尼埃病作为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耳源性眩晕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多因素导致的膜迷路积水。结合最新版《AAO-HNS 2020梅尼埃病临床实践指南》,本文综述膜迷路积水病因、发病机制及中西医临床诊治研究最新进展。结果显示,随着中西医... 梅尼埃病作为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耳源性眩晕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多因素导致的膜迷路积水。结合最新版《AAO-HNS 2020梅尼埃病临床实践指南》,本文综述膜迷路积水病因、发病机制及中西医临床诊治研究最新进展。结果显示,随着中西医临床诊疗技术、影像学技术、网络药理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梅尼埃病的确诊率、疗效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膜迷路积水 发病机制 血迷路屏障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小鼠耳蜗血管纹血-迷路屏障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塞娜 张桐 +1 位作者 吴军 韩维举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5-211,共7页
目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小鼠血管纹组织形态、血-迷路屏障的组成,为耳蜗血管纹血-迷路屏障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快速分离出完整的小鼠血管纹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 目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小鼠血管纹组织形态、血-迷路屏障的组成,为耳蜗血管纹血-迷路屏障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快速分离出完整的小鼠血管纹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对血管纹上各层组织、细胞进行标记,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详细观察其形态结构特点,观察血-迷路屏障的组成及形态特点。结果完整解剖出小鼠的血管纹组织呈自然弯曲状态,颜色为半透明淡红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三层细胞,边缘细胞呈近圆形的多边形,致密排列,其紧密连接蛋白呈线性分布;基底细胞呈扁长形连成一片;毛细血管网夹于边缘细胞与基底细胞之间贯穿血管纹全程,周细胞伴行血管并包裹毛细血管;中间细胞的血管周巨噬细胞呈树枝样,其足突伸出与微血管壁紧密接触。结论边缘细胞、中间细胞、基底细胞及毛细血管网构成耳蜗血管纹的基本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周细胞、血管周巨噬细胞通过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共同组成血-迷路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纹 血-迷路屏障 血管周巨噬细胞 周细胞 形态学
下载PDF
利尿酸是打开血-迷路屏障的钥匙 被引量:16
7
作者 丁大连 蒋海燕 +1 位作者 Sandra L.McFadden Richard J.Salvi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观察在不同的时机应用利尿酸以暂时破坏耳蜗血管纹上皮是否能够开放血-迷路屏障,从而促使庆大霉素进入耳蜗或者从耳蜗排出。方法听神经动作电位测试技术,全耳蜗毛细胞计数定量观察技术和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庆大霉素浓度的技术被用... 目的观察在不同的时机应用利尿酸以暂时破坏耳蜗血管纹上皮是否能够开放血-迷路屏障,从而促使庆大霉素进入耳蜗或者从耳蜗排出。方法听神经动作电位测试技术,全耳蜗毛细胞计数定量观察技术和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庆大霉素浓度的技术被用于以下两个不同目的的实验观察。(1)当庆大霉素血中浓度高于内耳液浓度时,应用利尿酸破坏蜗管外壁以促使更多的庆大霉素进入耳蜗以制备不同程度耳蜗损害的动物模型。(2)当庆大霉素内耳浓度高于血中浓度时,应用利尿酸损坏蜗管外壁以促使蓄积在耳蜗内的庆大霉素从内耳排出以达到挽救毛细胞的目的。结果1郾当庆大霉素血中浓度高于内耳液浓度时,注射利尿酸可造成更多的毛细胞损害和听功能障碍,外淋巴中药物的峰值浓度和半衰期浓度也均比单独一次注射庆大霉素动物外淋巴中药物浓度增加一倍,说明同时注射利尿酸可促使更多的庆大霉素从血液进入耳蜗并造成更严重的毛细胞损害。2郾当血液中庆大霉素排空之后,注射利尿酸可减少毛细胞数量的损失程度,同时发现延迟注射利尿酸组动物的听力损失程度比不经利尿酸处理动物组有所减轻,外淋巴中药物浓度也比不经利尿酸处理动物组降低一半,说明当GM在耳蜗内蓄积但血清中已经排空时注射EA有助于降低药物在耳蜗内的蓄积并挽救尚未被破坏的毛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尿酸 血-迷路屏障 中药 庆大酶素 耳毒性 药物浓度 EA
下载PDF
耳蜗血管纹血-迷路屏障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桐 韩维举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7-262,共6页
血管纹和螺旋韧带位于耳蜗中阶外侧壁,其中血管纹的血-迷路屏障(blood-labyrinth barrier,BLB)是高度分化的毛细血管网,用于调控耳蜗血液和细胞间液的物质交换。此屏障保护内耳不接触来自血液的有毒物质,并且选择性的透过离子、液体及... 血管纹和螺旋韧带位于耳蜗中阶外侧壁,其中血管纹的血-迷路屏障(blood-labyrinth barrier,BLB)是高度分化的毛细血管网,用于调控耳蜗血液和细胞间液的物质交换。此屏障保护内耳不接触来自血液的有毒物质,并且选择性的透过离子、液体及营养物质至耳蜗。血-迷路屏障对维持耳蜗内稳态有重要的作用。血迷路屏障结构上包括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周细胞(pericytes,PCs)、血管周围巨噬细胞样黑色素细胞(perivascular resident macrophage-like melanocytes,PVM/Ms)、基膜(basement membrance,BM)、复杂的紧密连接和黏合连接。ECs、PCs和PVM/Ms间的作用,类似于细胞间信号传导,对控制血管渗透性及为听功能提供适宜的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遗传缺陷、炎症、声损伤以及衰老的病理条件下,血-迷路屏障各组份间正常的相互作用遭到破坏,进而导致其通透性增加,引发听力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血管纹 血-迷路屏障 耳聋
下载PDF
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体外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学渊 魏运军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9-411,I001,共4页
目的 建立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体外模型。方法 采用活体组织细胞分离及培养技术 ,获取培养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单层融合内皮细胞 ,免疫组化法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Ⅷ因子鉴定培养细胞的性质及其纯度 ,小池技术构建通透模型 ,以脑... 目的 建立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体外模型。方法 采用活体组织细胞分离及培养技术 ,获取培养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单层融合内皮细胞 ,免疫组化法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Ⅷ因子鉴定培养细胞的性质及其纯度 ,小池技术构建通透模型 ,以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模型为阳性对照、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模型为阴性对照和无内皮细胞的小池为空白对照 ,12 5I标记牛血清白蛋白检测本模型的通透性特点。结果 ①耳蜗血管纹组织块培养后 2d ,边缘即有细胞生长 ,之后细胞数量逐渐增多 ,10d左右细胞增殖成数个细胞集落 ;纯化后 ,单个培养细胞一般呈梭形 ,传代细胞培养 8d后 ,细胞增殖形成片状单层 ,紧密排列 ,显微镜下呈现培养内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免疫组化检查 ,95 %以上的培养细胞胞浆有桔黄色着色 ,呈阳性反应 ,而对照组无此着色。②实验组对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性大于阳性对照组 (P <0 0 5 ) ,小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建立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体外模型适合于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研究 ,为今后研究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及其调控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细胞培养 毛细血管通透性 血迷路屏障 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体外模型
下载PDF
噪声暴露对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连军 林颖 +2 位作者 陈俊 查定军 邱建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3,共5页
为了探讨噪声暴露对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ERK1/2磷酸化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将豚鼠随机分为噪声暴露组和对照组;暴露组又分为两组,暴露时间分别为4 h和6 h。然后用Evans蓝染色和硝酸镧示踪法检测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Western b... 为了探讨噪声暴露对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ERK1/2磷酸化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将豚鼠随机分为噪声暴露组和对照组;暴露组又分为两组,暴露时间分别为4 h和6 h。然后用Evans蓝染色和硝酸镧示踪法检测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Western blot方法检验耳蜗组织中ERK1/2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噪声暴露后4 h和6 h,耳蜗组织Evans蓝的染色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镧颗粒仅滞留在血管纹毛细血管腔内,噪声暴露组镧颗粒分别见于毛细血管腔、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周围组织内;另外,噪声暴露组(4 h和6 h)耳蜗组织ERK1/2水平与对照组接近,但ERK1/2的磷酸化程度明显增加;两种噪声暴露处理对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及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ERK1/2抑制剂PD98059可部分降低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以上结果提示噪声暴露可增加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ERK1/2磷酸化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 血迷路屏障 ERK1/2豚鼠
下载PDF
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体外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运军 张学渊 黄茂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96-799,共4页
目的 研究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体外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通透性特征 .方法  1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 ;2用小池技术建立起内皮细胞通透性的体外模型 ,并研究该模型中耳蜗、脑及肺 3种... 目的 研究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体外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通透性特征 .方法  1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 ;2用小池技术建立起内皮细胞通透性的体外模型 ,并研究该模型中耳蜗、脑及肺 3种内皮细胞对 1 2 5I-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性 ;3研究豚鼠血迷路屏障对 1 2 5I-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性 .结果  1培养细胞致密融合时具有内皮细胞培养时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 ,经免疫组化检测其内皮细胞标志性抗原 因子 ,95 %以上的培养细胞的胞质中呈棕黄色阳性反应 ;2耳蜗、脑及肺 3种内皮细胞的体外模型中加入 1 2 5I-牛血清白蛋白后 ,贝克 -时间变化图均呈抛物线型上升曲线 ,90 min内几乎呈直线 ;3豚鼠血迷路屏障对 1 2 5I-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性曲线与体外模型相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 血迷路屏障通透性 体外模型 内皮细胞 牛血清白蛋白
下载PDF
TNF-α对体外培养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琪 张学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4-175,共2页
目的研究TNF-α对体外培养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建立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体外模型,实验分TNF-α组和对照组。依据作用时间和浓度不同,检测其对伊文思... 目的研究TNF-α对体外培养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建立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体外模型,实验分TNF-α组和对照组。依据作用时间和浓度不同,检测其对伊文思蓝的通透率变化。结果TNF-α能显著增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使伊文思蓝的通透率显著升高(P<0.01),且随TNF-α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结论TNF-α可以显著的增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一Or. 血迷路屏障 内皮细胞 通透性
下载PDF
内毒素致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向召兰 张学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35-2238,共4页
目的研究内毒素(ETX)致豚鼠血迷路屏障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听泡内注入内毒素,以伊文思蓝(Evans B lue,EB)为示踪剂,测量EB通过耳蜗血迷路屏障的渗出量,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耳蜗外侧壁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内毒素使耳蜗血迷路屏障EB渗出... 目的研究内毒素(ETX)致豚鼠血迷路屏障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听泡内注入内毒素,以伊文思蓝(Evans B lue,EB)为示踪剂,测量EB通过耳蜗血迷路屏障的渗出量,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耳蜗外侧壁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内毒素使耳蜗血迷路屏障EB渗出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12 h开始有EB渗出,24 h达高峰,与12、72 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生理盐水组超微结构无变化,内毒素组血管纹血管内皮细胞呈不同程度的损伤,细胞间的间隙增宽,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内毒素能使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增加,其原因主要是由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连续性中断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开放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血迷路屏障 通透性
下载PDF
病理条件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肌内注射后在豚鼠内耳的分布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涛 巴云鹏 董明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04-1106,共3页
目的探讨病理条件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肌内注射在豚鼠内耳的分布。方法25只豚鼠分5组,每组5只。正常组肌内注射125I-bFGF原液0.1ml;生理盐水组肌内注射生理盐水0.1ml;125INa组肌内注射125INa0.1ml;急性缺氧组豚鼠置于密闭容... 目的探讨病理条件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肌内注射在豚鼠内耳的分布。方法25只豚鼠分5组,每组5只。正常组肌内注射125I-bFGF原液0.1ml;生理盐水组肌内注射生理盐水0.1ml;125INa组肌内注射125INa0.1ml;急性缺氧组豚鼠置于密闭容器中,通入体积分数8%氧气和92%氮气的混合气体,2h后出仓,检测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抽动脉血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O2)及血氧饱和度(x(O2)),同时肌内注射125I-bFGF原液0.1ml,立即返仓;药物性聋组肌内注射丁胺卡那霉素,连续用药7h,ABR测试后,肌内注射125I-bFGF原液0.1ml。各动物分别于注射125I-bFGF、生理盐水、125INa1h后心内抽血、取肝脏、甲状腺、脑组织、耳蜗、外淋巴组织,测量各组织γ放射计数,并观察耳蜗放射性自显影。结果缺氧组缺氧后ABR阈值升高(P<0.0001),pO2、x(O2)均降低(P<0.01)。肌内注射125I-bFGF后,正常组、急性缺氧组、药物性聋组动物的血液和肝脏组织中γ放射性计数高于本底,耳蜗放射性自显影图谱可见显影颗粒;而脑组织、耳蜗及外淋巴γ放射性计数与本底比较无差异,耳蜗放射性自显影图谱未见显影颗粒。结论生理情况下,bFGF肌内注射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和血-迷路屏障;病理情况下,如急性缺氧、氨基甙类抗生素耳中毒时bFGF肌内注射也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和血-迷路屏障到达内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耳蜗 血迷路屏障 放射白湿影 豚鼠
下载PDF
内耳血迷路屏障概念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葛明 徐天舒 高下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8年第9期971-974,共4页
关键词 血迷路屏障 玄府理论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在豚鼠耳蜗外侧壁血管纹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6
作者 白杨 张学渊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研究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在豚鼠耳蜗外侧壁血管纹中的表达.方法:成年健康杂色豚鼠,耳廓反射灵敏,分别取耳蜗、脑、肺三组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研究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在耳蜗外侧壁血管纹中的表达,以脑... 目的:研究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在豚鼠耳蜗外侧壁血管纹中的表达.方法:成年健康杂色豚鼠,耳廓反射灵敏,分别取耳蜗、脑、肺三组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研究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在耳蜗外侧壁血管纹中的表达,以脑组、肺组为阳性对照.结果:光镜下可见豚鼠耳蜗外侧壁血管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边缘细胞中均强阳性颗粒表达,脑组、肺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壁也均有明显阳性表达;Western Blot下occludin,ZO-1在耳蜗组中高表达,并且明显高于脑组与肺组.结论:occludin,ZO-1在豚鼠耳蜗外侧壁血管纹紧密连接中的高浓度表达,与维持血迷路屏障结构、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CLUDIN蛋白 ZO-1蛋白 连接蛋白类 耳蜗 血迷路屏障
下载PDF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roles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s on low-frequency residual hearing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被引量:2
17
作者 Juanjuan Gao Haijin Yi 《Journal of Otology》 CSCD 2022年第1期54-58,共5页
Preservation of low-frequency residual hear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mbined electro-acoustic stimulation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However,in clinical practice,loss of low-frequency residual hearing often occurs a... Preservation of low-frequency residual hear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mbined electro-acoustic stimulation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However,in clinical practice,loss of low-frequency residual hearing often occurs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and its mechanisms remain unclear.Factors affecting lowfrequency residual hearing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are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current research.Inflammation induced by injury associated with cochlear implantation is deemed to be significant,as it may give rise to low-frequency residual hearing loss by interfering with the blood labyrinth barrier and neural synapses.Pathological changes along the pathway for low-frequency auditory signals transmission may include latent factors such as damage to neuroepithelial structures,synapses,stria vascularis and other ultrastructures.In this review,current research on mechanisms of low-frequency residual hearing loss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and possible roles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re summ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frequency residual hearing loss Cochlear implantation Electro-acoustic stimulation(EAS) Inflammatory response blood labyrinth barrier(BLB)
下载PDF
用MRI体内观测钥孔嘁血蓝素中耳免疫诱导的内淋巴积水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邹静 Ilmari PYYKK Brje BJELKE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用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中耳免疫反应诱导的动物内淋巴积水。方法将9只豚鼠分为2组,中耳免疫组(4只)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对照组(5只)。先用KLH加福氏完全佐剂行四肢趾蹼免疫,2周后将KLH投放至中耳进行局部... 目的用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中耳免疫反应诱导的动物内淋巴积水。方法将9只豚鼠分为2组,中耳免疫组(4只)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对照组(5只)。先用KLH加福氏完全佐剂行四肢趾蹼免疫,2周后将KLH投放至中耳进行局部免疫。另外5只豚鼠中耳放置PBS作为对照组。用gadolinium增强的磁共振成像观察内耳淋巴液的动态变化,用耳蜗电图评估听功能改变。结果在KLH中耳免疫的动物中,2只发生内淋巴积水,3只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增加,2只听力损失大于10dB。结论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KLH中耳免疫反应的耳蜗改变,内淋巴积水和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增加提示存在着一个“漏的迷路”,将有可能为内耳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加精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核磁成像 免疫损伤 血迷路屏障 中耳炎 内淋巴积水 免疫诱导 钥孔嘁血蓝素 中耳 初步探讨
下载PDF
融合蛋白GST-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及对血迷路屏障作用
19
作者 杜延顺 李颖 +2 位作者 杨军 张伟 张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5年第11期578-580,共3页
目的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GST-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ST-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enhanced green f luorescence protein,GSTTAT-EGF P),并研究其是否能跨越血迷路屏障(blo o d labyrinth barrir,BLB)进入... 目的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GST-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ST-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enhanced green f luorescence protein,GSTTAT-EGF P),并研究其是否能跨越血迷路屏障(blo o d labyrinth barrir,BLB)进入内耳。方法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编码TAT蛋白11个氨基酸短肽基因和EGFP基因重组,分别构建p GEX-6p-1-TAT-EGFP和p GEX-6p-1-EGFP表达载体,将载体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用GST树脂柱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将10只豚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肌肉注射GST-EGFP和GST-TATEGFP;2~4 h后豚鼠经麻醉、断头取耳蜗等组织。用2%多聚甲醛固定,耳蜗经10%EDTA(p H7.4)脱钙、OCT包埋,制备颞骨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TAT短肽是否可以携带分子量55 k D的GST-EGFP跨越BLB进入内耳。结果 GST-TAT-EGFP进入内耳后主要分布于血管纹和螺旋器,而对照组EGFP不能进入内耳。结论短肽TAT可转导大分子蛋白通过BLB进入内耳,为外源性蛋白药物治疗内耳疾病提供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迷路 血迷路屏障 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蛋白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1400W对内毒素损伤豚鼠血迷路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初探
20
作者 向召兰 卓贤露 +1 位作者 魏运军 张学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1400W(N-(3-(氨甲基)-苄基)乙脒)对内毒素(endotoxin,ETX)所致的豚鼠血迷路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豚鼠分3组,每组分别于听泡内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ETX和ETX加1400W,光镜观察耳蜗...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1400W(N-(3-(氨甲基)-苄基)乙脒)对内毒素(endotoxin,ETX)所致的豚鼠血迷路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豚鼠分3组,每组分别于听泡内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ETX和ETX加1400W,光镜观察耳蜗形态变化;以伊文思蓝(Evans Blue,EB)为示踪剂,测量EB通过耳蜗血迷路屏障的渗出量;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耳蜗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ETX组EB渗出量增加,同时有NO含量增加;ETX加1400W组和ETX组比较,EB渗出量减少(P<0.05),NO生成亦减少(P<0.05)。无菌生理盐水组无EB通过,亦无NO含量增加。结论ETX可能通过诱导NO生成而引起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增加,此作用可以被1400W抑制,后者可能减轻中耳炎引起的内耳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血迷路屏障 通透性 1400W(N-(3-(氨甲基)-苄基)乙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