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O^(2)、血乳酸水平预测急性呼吸衰竭并发多器官障碍的价值
1
作者 江叶芹 王萍 +1 位作者 王静影 杨红艳 《现代科学仪器》 2024年第5期221-226,共6页
目的:探讨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乳酸水平预测急性呼吸衰竭并发多器官障碍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89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分析入院时PaO^(2)、血乳酸水平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关系,用ROC... 目的:探讨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乳酸水平预测急性呼吸衰竭并发多器官障碍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89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分析入院时PaO^(2)、血乳酸水平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关系,用ROC预测其预测价值。结果:189例受试者,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25.93%。发生组PaO^(2)低(P<0.05),血乳酸水平高(P<0.05)。Logistic回归:PaO^(2)、血乳酸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PaO^(2)与血乳酸联合预测AUC为0.988,灵敏度95.90%,特异度96.40%。结论:急性呼吸衰竭并发多器官障碍与PaO^(2)、血乳酸水平密切相关,具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氧分压 血乳酸 急性呼吸衰竭 多器官功能障碍
下载PDF
PaO_(2)/PaCO_(2)比值联合动脉血乳酸对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孙刚 郑绍鹏 凌进华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8期1074-1077,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比值联合动脉血乳酸在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黄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随访28 d,统计患者生存情况。比较死亡与存... 目的探讨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比值联合动脉血乳酸在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黄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随访28 d,统计患者生存情况。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PaO_(2)/PaCO_(2)比值及动脉血乳酸水平,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PaO_(2)/PaCO_(2)比值及动脉血乳酸水平预测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的价值。结果随访28 d,共有37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3.02%(37/86),死亡患者PaO_(2)/PaCO_(2)比值低于存活患者(P<0.05),死亡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高于存活患者(P<0.05);死亡患者性别、原发疾病、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充血性心衰构成比以及年龄、平均动脉压、白蛋白、肌酐、尿素氮、C反应蛋白、尿酸、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总胆固醇与存活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APACHEⅡ评分与存活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动脉压,APACHEⅡ评分、PaO_(2)/PaCO_(2)比值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均是影响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PaO_(2)/PaCO_(2)比值及动脉血乳酸水平预测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36和5.64 mmol/L,灵敏度分别为81.08%和89.19%,特异度分别为75.51%和73.47%,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5和0.754,二者联合的特异度和AUC分别为97.96%和0.848。结论心源性休克患者PaO_(2)/PaCO_(2)比值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均发生异常变化,临床检测PaO_(2)/PaCO_(2)比值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可作为预测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氧分压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血乳酸 心源性休克 预后
下载PDF
PETCO_(2)和吸入氧浓度水平与胸腔镜肺部手术单肺通气期间脑氧饱和度的关系
3
作者 王现雷 刘文超 +1 位作者 周立杰 吴振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9期2123-2126,共4页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和吸入氧浓度(FiO_(2))水平与胸腔镜肺部手术单肺通气期间脑氧饱和度(ScO_(2))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胸腔镜肺部手术单肺通气患者180例,观察低脑氧...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和吸入氧浓度(FiO_(2))水平与胸腔镜肺部手术单肺通气期间脑氧饱和度(ScO_(2))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胸腔镜肺部手术单肺通气患者180例,观察低脑氧合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和未发生低脑氧合事件患者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理类型、TNM分期、手术体位、麻醉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体温、pH、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吸入氧浓度(FiO_(2))、气道峰压(Ppeak)、PETCO_(2)、肺顺应性等差异。结果 共有66例患者发生低脑氧合事件,低脑氧合事件发生率为36.67%。发生和未发生低脑氧合事件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理类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低脑氧合事件患者动脉血PaCO_(2)、FiO_(2)和Ppeak分别为(38.43±3.34)mmHg、(72.32±8.23)%和(24.54±2.54)cmH2O,明显高于未发生低脑氧合事件患者[(37.02±3.65)mmHg、(63.20±7.56)%和(21.12±2.42)cmH2O],而PETCO_(2)为(41.43±5.32)mmHg,明显低于未发生低脑氧合事件患者[(49.32±6.10)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O_(2)与ScO_(2)降低幅度呈正相关(r=0.434,P<0.05),而PETCO_(2)与ScO_(2)降低幅度呈负相关(r=-0.54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O_(2)和PETCO_(2)是患者发生低脑氧合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ETCO_(2)和FiO_(2)与胸腔镜肺部手术单肺通气期间ScO_(2)降低幅度存在相关性,是患者发生低脑氧合事件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吸入氧浓度 胸腔镜肺部手术 单肺通气 脑氧饱和度
下载PDF
含铜危固废富氧侧吹浸没燃烧炉烟气中H2S产生机理及危害
4
作者 孔波 《山西冶金》 CAS 2023年第9期145-147,共3页
针对江西兴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机胺脱硫系统存在风机振动大、解析系统堵塞严重、阻力过大等问题,对含铜危固废富氧侧吹浸没燃烧炉烟气中H_(2)S产生机理及危害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冷冻过程中Na_(2)SO_(4)·10H_(2)O晶体一、二次成... 针对江西兴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机胺脱硫系统存在风机振动大、解析系统堵塞严重、阻力过大等问题,对含铜危固废富氧侧吹浸没燃烧炉烟气中H_(2)S产生机理及危害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冷冻过程中Na_(2)SO_(4)·10H_(2)O晶体一、二次成核率,控制成核速率与偏析等措施,有效减少了H_(2)S的产生,实现了离子液脱硫系统整体运行平稳,符合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胺 氧分压 硫代硫酸根 H_(2)S
下载PDF
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完成时限对病情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丽 郑祥德 田琳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3期83-88,共6页
目的 探究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完成时限对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156例,根据液体复苏完成时限分为<1 h组68例、1~2 h组57例、≥2 h组31例。比较3组液体复苏前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 目的 探究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完成时限对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156例,根据液体复苏完成时限分为<1 h组68例、1~2 h组57例、≥2 h组31例。比较3组液体复苏前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心指数、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每搏量指数(SVI)]、血乳酸、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血肌酐、液体复苏量,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应用剂量、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 d生存率。结果 <1 h组、1~2 h组复苏后APACHEⅡ、SOFA评分低于≥2 h组(P<0.05);≤1 h组、1~2 h组复苏后APACHEⅡ、SOF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1 h组、1~2 h组复苏后CVP、心指数、SVI高于≥2 h组,SVRI低于≥2 h组(P<0.05);<1 h组、1~2 h组复苏后CVP、心指数、SVRI、SV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 h组、1~2 h组复苏后血乳酸低于≥2 h组(P<0.05);<1 h组、1~2 h组复苏后血乳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组复苏后血pH值、PaO_(2)、PaCO_(2)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 h组复苏后ELWI、PVPI、血肌酐高于复苏前,并高于1~2 h组、≥2 h组(P<0.05);3组1 h液体复苏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 h组、1~2 h组、≥2 h组3 h液体复苏量呈依次降低趋势(P<0.05)。≥2 h组去甲肾上腺素剂量高于<1 h组、1~2 h组(P<0.05);<1 h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长于1~2 h组、≥2 h组(P<0.05)。1~2 h组、≥2 h组28 d生存率高于<1 h组(P<0.05,P<0.01)。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初始液体复苏应在1~2 h内完成,能有效改善器官功能障碍和病情,维持血流动力学水平,加快恢复进程,促进病情良好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脓毒性 液体复苏 完成时限 中心静脉压 血乳酸 动脉血氧分压 去甲肾上腺素 生存率
下载PDF
Oxidation behavior of C/C composites with SiC/ZrSiO_4-SiO_2 coating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杨 肖鹏 +2 位作者 李专 罗威 周伟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397-405,共9页
A SiC/ZrSiO4?SiO2 (SZS) coating was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on the carbon/carbon (C/C) composites by pack cementation, slurry painting and sintering to improve the anti-oxidation property and thermal shock r... A SiC/ZrSiO4?SiO2 (SZS) coating was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on the carbon/carbon (C/C) composites by pack cementation, slurry painting and sintering to improve the anti-oxidation property and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The anti-oxidation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oxygen partial pressures (OPP) and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the SZS coating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ZS coated sample under low OPP, corresponding to the ambient air, during isothermal oxidation was 0.54% in mass gain after 111 h oxidation at 1500 ° C and less than 0.03% in mass loss after 50 h oxidation in high OPP, corresponding to the air flow rate of 36 L/h. Additionally, the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ngths (RCS) of the SZS coated samples after oxidation for 50 h in high OPP and 80 h in low OPP remain about 70% and 72.5% of those of original C/C samples,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mass loss of SZS coated samples subjected to the thermal cycle from 1500 ° C in high OPP to boiling water for 30 times was merely 1.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 composite SiC/ZrSiO4-SiO2 coating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ANTI-OXIDATION thermal shock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ngth
下载PDF
络合Ca^2+对山羊膀胱经经穴氧分压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琪 蒋红芝 +4 位作者 陈胜利 张明敏 丁明星 孔鄂生 黄光英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Ca2+和组织氧分压与经络现象之间的联系。方法:波尔杂交母山羊10只,用盐酸氯丙嗪(0.85 mg/kg)镇静后,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200μL,0.05 kg/mol)络合穴区局部组织Ca2+,用新型组织氧分压传感针检测山羊膀胱经经穴"... 目的:探讨Ca2+和组织氧分压与经络现象之间的联系。方法:波尔杂交母山羊10只,用盐酸氯丙嗪(0.85 mg/kg)镇静后,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200μL,0.05 kg/mol)络合穴区局部组织Ca2+,用新型组织氧分压传感针检测山羊膀胱经经穴"肝俞""大肠俞""关元俞"及旁开非经穴处氧分压的变化趋势。结果:1)膀胱经经穴的Ca2+电位明显高于旁开对照点(P<0.05,0.01);2)膀胱经经穴的组织氧分压高于旁开对照点(P<0.01);3)注射EDTA-Na2后,经穴的氧分压较注射前及注射生理盐水均明显升高(P<0.01),且经穴的氧分压高于旁开对照点(P<0.01)。结论:膀胱经穴Ca2+电位明显高于各自旁开对照点;注射EDTA-Na2络合Ca2+后氧分压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分压 CA^2+ 膀胱经
下载PDF
Scv02联合P(cv-a)CO2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指导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牛杏果 张思森 +4 位作者 焦宪法 郭宇红 王小雯 李锦绣 王红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39-944,共6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联合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指导价值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并分为观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联合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指导价值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入组后常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依据临床治疗指南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以ScvO2为目标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以ScvO2联合P(cv-a)CO2为目标指导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液体复苏前及复苏6h后监测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ScvO2、心脏指数(CI)、乳酸清除率]变化、病情转归情况[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治疗基本情况及预后肺水肿发生率、28 d病死率.结果①监测指标:液体复苏前两组CVP、MAP、ScvO2及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6h后,两组CVP、MAP、ScvO2及CI较液体复苏前改善(P<0.05),观察组CVP、ScvO2、CI及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病情转归情况:液体复苏前两组APACHEⅡ及SO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6h后两组APACHE Ⅱ及SOFA较液体复苏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基本情况:观察组ICU入住时间(9.31±4.24)d、机械通气时间(11.72±4.93)d短于对照组且[(13.27±5.01)d和(14.83±5.26)d,P<0.05],去甲肾上腺素用量(13.01±5.21)mg及多巴酚丁胺用量(87.26±28.34)mg少于对照组[(16.73±6.44)mg和(109.47±31.23)mg,P<0.05].④预后:观察组肺水肿发生率19.15%(9/47)与对照组14.89%(7/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 d病死率6.38%(3/47)与对照组14.89%(7/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vO2与P(cv-a)CO2联合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过程中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保证复苏有效开展,提高治疗效果,并缩短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且不会增加肺水肿发生风险,但尚无直接有效数据证实其可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 病情转归 机械通气时间 肺水肿发生率
下载PDF
改良动态ROX指数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HFNC治疗失败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崔芳芳 张传红 +1 位作者 傅元冬 缪冬冬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87-491,共5页
目的 分析改良动态ROX指数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高流量鼻导管(HFNC)治疗失败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2例,HFNC成功66例,失败36例,改良ROX指数为PaO_(2)/FIO_(2)与RR×HR的比值×100,动态... 目的 分析改良动态ROX指数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高流量鼻导管(HFNC)治疗失败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2例,HFNC成功66例,失败36例,改良ROX指数为PaO_(2)/FIO_(2)与RR×HR的比值×100,动态指数定义为HFNC前与HFNC 2 h指数的差值,分析不同指数对HFNC失败的预测效能及相关因素。结果 HFNC失败组年龄、APACHE II评分高于HFNC成功组。HFNC 2 h时,HFNC成功组HR、RR和FiO_(2)低于HFNC失败组,SpO_(2)、PaO_(2)、PaCO_(2)、SpO_(2)/FIO_(2)和PaO_(2)/FIO_(2)高于HFNC失败组。HFNC成功组HFNC持续时间、HFNC 2 h ROX,动态ROX,HFNC 2 h改良ROX和改良动态ROX指数均高于HFNC失败组。动态ROX、HFNC 2 h改良ROX和改良动态ROX的AUC(95%CI)分别为0.703(0.590~0.790)、0.726(0.622~0.829)和0.811(0.717~0.902),临界值分别为0.97、6.78和0.12。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动态ROX>0.97、HFNC 2 h改良ROX>6.78和改良动态ROX>0.12是HFNC失败风险降低的影响因素。结论 改良动态ROX指数可早期预测HFNC预后,改良动态ROX>0.12和HFNC 2 h改良ROX>6.78在预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HFNC失败风险方面表现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 高流量鼻导管 ROX指数 心率 血氧分压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适护理模式对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患儿SPO2、PCO2及生命体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艳萍 宋洪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198-200,共3页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联合舒适护理模式对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患儿血氧饱和度(SPO_(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2017年7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需进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联合舒适护理模式对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患儿血氧饱和度(SPO_(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2017年7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需进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进行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检查期间2组均采用舒适护理模式护理至检查结束。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血氧饱和度(SPO_(2))和生命体征,检查前后镇静程度和检查后2组舒适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2、T3、T4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和HR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并低于对照组(P<0.05);T2、T3、T4观察组SPO_(2)高于对照组(P<0.05);T3、T4,观察组PCO2低于对照组(P<0.05);检查后,观察组安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检查后,2组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较检查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检查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舒适护理模式能显著改善无痛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和血气指标,同时有助于检查过程中患儿保持镇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支气管镜检查 右美托咪定 舒适护理模式 血氧饱和度 二氧化碳分压 生命体征
下载PDF
改良俯卧位通气在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婷婷 姚娜 柳娟娟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5期35-41,共7页
目的观察改良俯卧位通气对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2月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俯卧位通气,观察组采取改良俯卧位通气。观察2组康复情况、俯卧位前后... 目的观察改良俯卧位通气对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2月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俯卧位通气,观察组采取改良俯卧位通气。观察2组康复情况、俯卧位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氧合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输出量变异(SVV)、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呼吸功能指标[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肺动态顺应性(Cydn)],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变化及压力性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俯卧位1、2、4、8、16 h时2组PaO_(2)、PaCO_(2)、SaO_(2)、氧合指数均较俯卧位前改善,俯卧位24、36 h时2组Pmean、Ppeak、Cydn均较俯卧位前改善,俯卧位24、36 h时血清NF-κB水平均较俯卧位前改善(P<0.05),但2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2组组间、组内不同时点HR、MAP、SVV、SVI比较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P<0.05)。结论病毒性肺炎清醒患者行改良俯卧位通气可达到与常规俯卧位通气相近的辅助治疗效果,并可提高氧合功能、改善呼吸功能及肺顺应性、减少炎症反应和压力性损伤事件,促进疾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肺炎 改良俯卧位通气 清醒 压力性损伤 动脉血氧分压 血氧饱和度 平均动脉压 气道峰压
下载PDF
ScvO_2、Pcv-aCO_2联合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效果评估 被引量:4
12
作者 辛恺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联合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对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体液复苏,对照组患者复苏目标为Scv O_2(中心血氧饱和... 目的探讨分析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联合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对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体液复苏,对照组患者复苏目标为Scv O_2(中心血氧饱和度)≥0.70,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控制目标的基础上联合Pcv-a CO_2<6 mm Hg,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分析复苏6 h后Scv O_2≥0.70的患者Pcv-a CO_2与6 h乳酸清除率相关性。结果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显著缩短,6 h平均补液量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减少,28 d病死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MAP、CVP、Scv O_2、乳酸清除率、CI、SCr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患者观察指标水平改善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6 h后Scv O_2≥0.70的患者Pcv-a CO_2与6 h乳酸清除率呈现负相关(r=-0.754,P<0.001)。结论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联合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体液复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有效评价患者的循环血流量,组织灌注状态及缺氧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血氧饱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下载PDF
基于TcPO_2和血流值基础上的血管介入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者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利红 王春燕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1期72-73,共2页
目的:探讨基于经皮氧分压(TcPO_2)和血流值基础上的血管介入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者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分别在手术前后测量仰卧位及患者抬高30°体位的TcPO_2及激光多普勒血流值,比... 目的:探讨基于经皮氧分压(TcPO_2)和血流值基础上的血管介入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术后患者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分别在手术前后测量仰卧位及患者抬高30°体位的TcPO_2及激光多普勒血流值,比较两种体位状态下患肢足背部微循环的变化。结果:(1)术后患者患肢抬高30°体位的TcPO_2值及血流值均低于仰卧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术后的ABI值、TcPO_2及血流值均高于术前(P<0.05),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行血管重建术后,可将患肢抬高30°进而消除术后患者下肢的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微循环 经皮氧分压 血流值
下载PDF
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早期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14
作者 王力傲 张磊 +2 位作者 王梅英 李争俏 侯云生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2期50-56,共7页
目的探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50例接受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方... 目的探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50例接受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方式,B组50例接受仰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方式。分析不同通气方式在早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2组治疗0、12、24 h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呼吸功能监测指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pO_(2))]、氧合指数及pH值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效果(24 h内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患者入院到开始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与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心率、MAP、呼吸频率、PaCO_(2)均呈下降趋势,PaO_(2)、SpO_(2)、氧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入院0、12、24 h 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入院24 h内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患者入院到开始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与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有显著相关性(r=0.34,P<0.01)。结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俯卧位无创正压通气,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氧合指数等相关指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不全 俯卧位 无创正压通气 血流动力学 动脉血氧分压 血氧饱和度 氧合指数
下载PDF
低负荷血流限制和高强度抗阻运动对男性运动青年大腿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彭永 胡江平 朱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1,共9页
背景:微循环作为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交换的唯一场所,与人体运动能力密切相关。抗阻运动是提高微循环功能的有效方式,但也有研究指出血流限制训练也能提高微循环功能,且具有负荷小和安全性高等优点。目的:比较6周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高强... 背景:微循环作为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交换的唯一场所,与人体运动能力密切相关。抗阻运动是提高微循环功能的有效方式,但也有研究指出血流限制训练也能提高微循环功能,且具有负荷小和安全性高等优点。目的:比较6周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高强度抗阻运动对运动型男性青年大腿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并从血管内皮功能角度探讨运动改善微循环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湖北民族大学60名体育专业男性大学生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高强度抗阻运动组和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每组20人。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进行6周(每周3次、每次90 min、运动强度为30%1RM)的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高强度抗阻运动组进行6周(每周3次、每次90 min、运动强度为70%1RM强度)的抗阻训练;对照组该时间段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运动训练。分别在干预开始的前1 d以及6周干预结束后次日的晨起空腹状态下对3组受试者微血管血流灌注量、经皮氧分压、肌氧饱和度、一氧化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大腿围、肌力等指标进行测试。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干预后,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和高强度抗阻运动组的微血管血流灌注量加热值、血细胞移动速度加热值与对照组及运动干预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微血管血流灌注量加热值、血细胞移动速度加热值与高强度抗阻运动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经皮氧分压和肌氧饱和度与干预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运动干预后,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和高强度抗阻运动组一氧化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对照组及运动干预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③运动干预后,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组和高强度抗阻运动组大腿围和大腿肌肉力量与运动干预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④上述结果证实,6周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和高强度抗阻运动可能通过调节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血管因子的分泌,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大腿微循环功能,并增加大腿肌肉的收缩力量,且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对微血管血流灌注量、血细胞移动速度的干预效果更佳,因此低负荷血流限制运动较高强度抗阻运动在提高微循环功能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负荷血流限制 高强度抗阻 微循环功能 肌肉力量 微血管血流灌注量 经皮氧分压 肌氧饱和度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AIDET沟通模式联合多元化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孙立蓉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631-633,共3页
目的:观察采用AIDET沟通模式联合多元化护理干预对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睡眠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观察采用AIDET沟通模式联合多元化护理干预对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睡眠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AIDET沟通模式联合多元化护理干预。评估2组患者睡眠质量以及肺功能等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峰值流速、用力肺活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氧分压(p O_(2))高于对照组(P<0.05),二氧化碳分压(p CO_(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IDET沟通模式联合多元化护理可以提升重症COPD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肺功能,改善血气水平,有助于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DET沟通模式 多元化护理 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睡眠质量 肺功能 血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 用力肺活量
下载PDF
静脉吸入复合全麻下体外循环对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_2)的影响
17
作者 刘颖 高鸿 《贵州医药》 CAS 2012年第10期873-876,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CPB)对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68例。CPB时间均在300min以内,阻断时间均在180min以下。其中,男性33例,女性35例;年龄在0~18岁的32例,19~60岁3...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CPB)对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68例。CPB时间均在300min以内,阻断时间均在180min以下。其中,男性33例,女性35例;年龄在0~18岁的32例,19~60岁36例;行缺损修补手术的42例,瓣膜置换手术的26例。使用异丙酚和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于CPB前10min和CPB后10min取患者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测定CPB前后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按照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分组比较CPB前后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有无明显改变以及CPB前后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的差值与CPB时间和阻断时间是否相关。结果68例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CPB前和CPB后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前和CPB后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的差值与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无相关性,但是随CPB时间和阻断时间的延长而差值增大。结论静吸复合全麻下,CPB时间在300min以内,阻断时间在180min以下,对患者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没有明显影响,对肺换气功能也没有明显影响。但随着CPB尤其是阻断时间的延长,CPB前后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的差值可能会增大,从而引起肺换气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 体外循环时间及阻断时间
下载PDF
pCO_(2)和pO_(2)参考方法的建立及其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崔宏恩 夏炎 +2 位作者 张雪梅 方帅 张超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45-50,共6页
为建立pCO_(2)和pO_(2)参考方法,评价血气分析仪性能,并评估其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该文根据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盟(IFCC)相关文件要求建立pCO_(2)和pO_(2)参考方法,测定经过温度和张力平衡的全血样品,分析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 为建立pCO_(2)和pO_(2)参考方法,评价血气分析仪性能,并评估其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该文根据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盟(IFCC)相关文件要求建立pCO_(2)和pO_(2)参考方法,测定经过温度和张力平衡的全血样品,分析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全血样品pCO_(2)的平均值为40.0 mmHg,扩展不确定度为1.3%,包含因子k=2;全血样品pO_(2)的平均值为92.4 mmHg,扩展不确定度为1.4%,包含因子k=2。说明该文成功建立了pCO_(2)和pO_(2)参考方法,可用于pCO_(2)和pO_(2)的量值溯源和标准化,为血气分析仪pCO_(2)和pO_(2)向参考方法溯源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O_(2) pO_(2) 参考方法 不确定度 血气分析仪
下载PDF
Self-healing behavior of Ti_(2)AlC at a low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被引量:2
19
作者 Boxiang YAO Shibo LI +4 位作者 Weiwei ZHANG Wenbo YU Yang ZHOU Shukai FAN Guoping BEI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687-1695,共9页
Ti_(2)AlC,a MAX phase ceramic,has an attractive self-healing ability to restore performance via the oxidation-induced crack healing mechanism upon healing at high temperatures in air(high oxygen partial pressures).How... Ti_(2)AlC,a MAX phase ceramic,has an attractive self-healing ability to restore performance via the oxidation-induced crack healing mechanism upon healing at high temperatures in air(high oxygen partial pressures).However,such healing ability to repair damages in vacuum or low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conditions remains unknown.Here,we report on the self-healing behavior of Ti_(2)AlC at a low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of about 1 Pa.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ength recovery depends on both healing temperature and time.After healing at 1400℃for 1–4 h,the healed samples exhibited the recovered strengths even exceeding the original strength of 375 MPa.The maximum recovered strength of~422 MPa was achieved in the healed Ti_(2)AlC sample after healing at 1400 for 4 h,about 13%higher than the original strength.Damages were healed by the formed℃TiCx from the decomposition of Ti_(2)AlC.The decomposition-induced crack healing as a new mechanism in the low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condition was disclosed for the MAX ceramics.The present study illustrates that key components made of Ti_(2)AlC can prolong their service life and keep their reliability during use at high temperatures in low oxygen partial pres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 ceramics Ti_(2)AlC SELF-HEALING low oxygen partial pressures strength recovery mechanism
原文传递
Effect of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on Phase Equilibria and Liquidus in CaO-Al_2O_3-FeO_x System 被引量:1
20
作者 WANG Nan HUANG Wei-jun CHEN Shuai-chao CHEN Min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8-12,共5页
A high temperature equilibra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oxygen partial pres- sure on the phase equilibria and liquidus in CaO-Al2O3- FeOx system with the intermediate oxygen partial pr... A high temperature equilibra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oxygen partial pres- sure on the phase equilibria and liquidus in CaO-Al2O3- FeOx system with the intermediate oxygen partial pressures of 10.13 Pa and 1.01 × 10^-3 Pa. The equilibrated phases and their compositions of the quenched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EM/EPM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lectron Probe Micro Analysis) and XRD (X Ray Diffraction). The phase equilibrium results include two cases, the two phase coexistence and the three-phase coexistence in the high Al2O3 region with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of either 10.13 Pa or 1.01 × 10^-3 Pa. Effects of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n the liquidus along the primary phase fields of CaO · Al2O3 and CaO · 2Al2O3 were nota hle. With the decrease of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the liquid area expands and the liquidus of CaO · Al2O3 and CaO · 2Al2O3 primary fields moves to the Al2O3-FeOx reg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liquid area of CaO Al2O3-FeOx sys tem extends extremely to the high Al2O3 region with the temperature increasing from 1 400 to 1 500℃, especially at lower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The present experiment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alculated ones by FactS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LIQUIDUS phase equilibrium CaO-Al2O3 FeOx syste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