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ifying temperature-relate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through green-blue space exposure
1
作者 Kejia Hu Shiyi Wang +10 位作者 Fangrong Fei Jinglu Song Feng Chen Qi Zhao Yujie Shen Jingqiao Fu Yunquan Zhang Jian Cheng Jieming Zhong Xuchao Yang Jiayu Wu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 SCIE 2024年第4期269-277,共9页
Green-blue spaces(GBS)are pivotal in mitigating thermal discomfort.However,their management lacks guidelines rooted in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for specific planning and design.Here we show how various GBS types modif... Green-blue spaces(GBS)are pivotal in mitigating thermal discomfort.However,their management lacks guidelines rooted in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for specific planning and design.Here we show how various GBS types modify the link between non-optimal temperatures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cross different thermal extremes.We merged fine-scal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GBS data to create novel GBS exposure index.A case time series approach was employed to analyse temperature-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ssociation and the effect modifications of type-specific GBSs across 1085 subdistricts in south-eastern China.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oth green and blue spaces may significantly reduce high-temperature-relate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risks(e.g.,for low(5%)vs.high(95%)level of overall green spaces at 99th vs.minimum mortality temperature(MMT),Ratio of relative risk(RRR)=1.14(95%CI:1.07,1.21);for overall blue spaces,RRR=1.20(95%CI:1.12,1.29)),while specific blue space types offer protection against cold temperatures(e.g.,for the rivers at 1st vs MMT,RRR=1.17(95%CI:1.07,1.28)).Notably,forests,parks,nature reserves,street greenery,and lakes are linked with lower heat-relate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whereas rivers and coasts mitigate cold-relate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Blue spaces provide greater benefits than green spaces.The severity of temperature extremes further amplifies GBS's protective effects.This stud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ype-specific GBS influences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non-optimal temperatures,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integrating GBS into climate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maximal health benef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space blue space TEMPERATURE MORTALITY China
原文传递
水生态系统韧性视角下热带雨林地区的蓝绿空间评价——以五指山市南圣河为例
2
作者 车乐 李媛钰 +1 位作者 赵渺希 叶鸿任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9-723,共15页
热带雨林地区因特殊的气候特点及空间特征,河流蓝绿空间面临的雨洪压力与人类社会活动压力较大,其韧性建设对于整个生境具有关键性影响。国内外研究聚焦于韧性承洪实践与韧性评估量化,鲜有基于不同生态压力冲击对河流蓝绿空间开展多维... 热带雨林地区因特殊的气候特点及空间特征,河流蓝绿空间面临的雨洪压力与人类社会活动压力较大,其韧性建设对于整个生境具有关键性影响。国内外研究聚焦于韧性承洪实践与韧性评估量化,鲜有基于不同生态压力冲击对河流蓝绿空间开展多维韧性评价。文章以南圣河为对象,基于雨洪等自然灾害的脉冲式压力与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施加的慢性压力两类情境,构建水生态系统的“压力-脉冲-韧性”模型,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叠合双维承压评价―解析吻合/冲突点―探析韧性策略”的逻辑方法实现特定地域蓝绿空间的评价与优化。研究发现: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越高,调节功能越高,蓝绿空间韧性越强。2)突发性脉冲方面,在极端日降雨量增加情景下,河流水系的缓冲半径与水源类型密切相关,水库受到水安全威胁的风险大于河流,地表的径流曲线数值(简称CN)一般与历史经验相关。3)慢发性压力方面,韧性压力与城市人口密切相关,人口越密集,韧性压力越大;且不同季候的游憩密度与丰枯期存在分异,丰水期雨洪威胁大,游憩密度低,枯水期雨洪威胁小,游憩密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压力-脉冲-韧性 热带雨林地区 蓝绿空间评价 供需平衡 五指山市
下载PDF
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模拟预测
3
作者 丁金华 孙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10,共9页
【目的】模拟预测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发展趋势,探究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情景方案。【方法】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南片区为例,设置自然发展、生态保护优先和城镇发展优先等3种情景,借助CA-Markov模型,对2030年蓝绿空间格局变... 【目的】模拟预测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发展趋势,探究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情景方案。【方法】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南片区为例,设置自然发展、生态保护优先和城镇发展优先等3种情景,借助CA-Markov模型,对2030年蓝绿空间格局变化趋势进行多情景模拟分析,并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评价解读蓝绿空间景观生态结构与生态格局特征。【结果】不同发展情景下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变化差异显著。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下,蓝绿空间面积呈现加速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3626.37、7145.74 hm^(2)。蓝绿空间核心区、孔隙等形态类型负向变化剧烈,蓝绿空间破碎度增加,连通性降低。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与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相比,蓝绿空间面积分别增加了2904.30、6423.67 hm^(2),蓝绿空间核心区等形态类型增幅明显,孔隙率显著降低,蓝绿空间破碎度降低,连通性增强。【结论】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对水网地区蓝绿空间呈现负向影响趋势,生态保护优先情景在维持蓝绿空间面积与格局稳定,改善蓝绿空间连通性方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CA-Markov模型 多情景模拟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水网地区
下载PDF
豫中地区蓝绿空间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
4
作者 熊瑶 陈亚娟 杨云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7-206,共10页
伴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市蓝绿空间持续受到侵蚀,探究蓝绿空间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河南省许昌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学信息... 伴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市蓝绿空间持续受到侵蚀,探究蓝绿空间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河南省许昌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学信息图谱等方法,探究了许昌市20年内蓝绿空间演化特征及其规律,并构建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模型),解析各驱动因素对蓝绿空间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城市化背景下,各类用地转换频繁,蓝绿空间整体连通性降低、破碎度增大。2)研究区耕地面积缩减显著,达1041.6708 km^(2)。草地、林地、水域面积进一步变大,其中水域增加面积最大,为656.5630 km^(2),林地最小,仅增加87.9462 km^(2)。3)耕地减少区域主要集中于襄城县西南和东南,建安区北部和东部等区域,耕地面积主要转化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水域扩张区域分布于长葛市中部、建安区中部和魏都区东部,主要由林地和耕地转入;草地面积呈“摊大饼”式均匀扩张;林地增量主要由耕地和草地转入。4)蓝绿空间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农业生产总值等是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气温、坡度等对水域空间的保护与建设有一定正向作用;坡度、高程等自然因素与GDP等社会因素对草地的扩张有一定正向作用;林地主要受高程、降水、坡度及土壤的影响。研究结果对豫中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蓝绿空间发展战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豫中地区 河南许昌 空间演化 景观格局
下载PDF
2015—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
5
作者 高铭阳 张俊玲 +1 位作者 石淞 刘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3-464,共12页
[目的]预测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用地变化并分析其对碳储量的影响,为实现大兴安岭“双碳”目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5,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检验的驱动因子引入PLUS模型,预测203... [目的]预测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用地变化并分析其对碳储量的影响,为实现大兴安岭“双碳”目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5,202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检验的驱动因子引入PLUS模型,预测2030年蓝绿空间用地格局,耦合InVEST模型分析蓝绿空间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量化并验证蓝绿空间对碳储量波动的主要驱动地类。[结果]①2015—2030年蓝绿空间持续增长,林地均达蓝绿空间转入的60%以上,占绝对优势。②2015—2020年蓝绿空间占碳储量增长空间总面积的96.52%,2030年自然发展、蓝绿空间保护、城镇快速发展情景碳储量分别为1.4594×10^(9),1.4831×10^(9)和1.4647×10^(9)t,主要为大量非蓝绿空间向林地、草地的转入,其中蓝绿空间保护对碳储量增加作用最明显。③蓝绿空间中林地、草地、水域聚集程度与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林地、草地为碳储量变化第一、第二主导地类。[结论]未来应延续优良生态政策,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蓝绿空间进行重点保护,提高林地、草地结构完整性,助力该地区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碳储量 大兴安岭 黑龙江省
下载PDF
多维协同的城市蓝绿空间降温效应情景模拟——以上海市中心城为例
6
作者 王忙忙 盛硕 王云才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05,共11页
高温热浪叠加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夏季温度日益升高,布局蓝绿空间是有效应对途径。蓝绿空间降温效应受多重因素影响,认知不同建筑环境中其面积、配置、构形维度如何协同降温,是提升降温能力的关键。在厘清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情景模... 高温热浪叠加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夏季温度日益升高,布局蓝绿空间是有效应对途径。蓝绿空间降温效应受多重因素影响,认知不同建筑环境中其面积、配置、构形维度如何协同降温,是提升降温能力的关键。在厘清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情景模拟统筹分析多维度指标对蓝绿空间降温效应的影响,并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其的交互作用。以上海市中心城为例开展实践,结果显示,单一维度提升情境中,面积提升带来的降温幅度最大,其次为配置优化,但小斑块优化配置、构形效果不佳。协同多维度更能提升蓝绿空间降温效应,尤其在建设强度低的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蓝绿空间 降温效应 景观配置 景观构形 情景模拟
下载PDF
基于遥感绿色指数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7
作者 潘金胤 王世东 范沁河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5,共8页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价我国近海发达城市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该文以南京市为例,基于2021年Sentinel-2A遥感影像,利用绿色空间、蓝色空间、建筑及不透水地表面构建了一种新的遥感绿色指数(...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价我国近海发达城市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该文以南京市为例,基于2021年Sentinel-2A遥感影像,利用绿色空间、蓝色空间、建筑及不透水地表面构建了一种新的遥感绿色指数(remote sensing green index,RSGI)模型,并初次将模型应用于南京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首先,对南京市Sentinel-2A遥感影像进行神经网络监督分类,构建RSGI,用于评价南京市各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其次,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了RSGI与城市各生态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最后运用聚合层次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南京市各区之间的相似程度。结果表明: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中间低四周高的结构,其中六合区RSGI值最高(0.86),秦淮区最低(0.38),相差0.48;RSGI与绿色空间密度呈现0.01级别正相关趋势,与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不透水地表面密度呈现0.01级别负相关趋势;南京市11个区在城市生态要素方面以70%相似度为阈值可划分为4个集合,第一集合为秦淮区、鼓楼区和建邺区,第二集合为雨花台区和栖霞区,第三集合为玄武区和高淳区,第四集合由其他4个区组成。研究结果可为南京市未来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生态环境质量 皮尔逊相关系数 城市蓝绿地 南京市
下载PDF
城市蓝绿空间对热岛的温度影响分析
8
作者 李泓伯 吴宗霖 +2 位作者 刘帅 宁静 王蕾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8期5-9,共5页
为研究蓝绿空间与城市热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以哈尔滨主城区为研究区,以城市热岛作为研究对象,从降温幅度及降温范围两个方面探究蓝绿空间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构建了蓝绿空间热环境拟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蓝绿空间对四周... 为研究蓝绿空间与城市热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以哈尔滨主城区为研究区,以城市热岛作为研究对象,从降温幅度及降温范围两个方面探究蓝绿空间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构建了蓝绿空间热环境拟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蓝绿空间对四周温度的影响可通过六次多项式进行表示;(2)蓝绿空间的下垫面类型、面积、景观指数等指标会在不同程度影响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热岛效应 温度影响 景观格局指数
下载PDF
步行方式下的城市居住建筑蓝绿空间可达性分析
9
作者 王振报 田琰 +3 位作者 王雨春 刘方舟 孙力 高明阳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4-50,共7页
蓝绿空间作为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精细化地衡量城市蓝绿空间可达性,以河北省邯郸市主城区为例,通过高德地图API路径规划接口获取每一栋住宅小区建筑至最邻近水体及公园... 蓝绿空间作为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精细化地衡量城市蓝绿空间可达性,以河北省邯郸市主城区为例,通过高德地图API路径规划接口获取每一栋住宅小区建筑至最邻近水体及公园绿地的步行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水体可达性及公园绿地可达性,最后对2类指标进行加权得到蓝绿空间可达性。研究结果表明:1)水体可达性相对较低的住宅小区建筑集中分布于丛台区、邯山区及复兴区的北部。2)公园绿地可达性相对较低的住宅小区建筑集中分布于丛台区北部、邯山区西部及复兴区的西北部。3)蓝绿空间可达性分布呈现出极其不均衡的状态,从整体来看,丛台区的蓝绿空间可达性最高,邯山区次之,复兴区最低,其中,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丛台区北部、邯山区及复兴区的西北部;丛台区蓝绿空间可达性高的住宅小区建筑数量最多;复兴区蓝绿空间可达性越高,其对应的住宅小区建筑数量越少。最后,为提升蓝绿空间的可达性,提出了优化存量、增加供给、完善交通网络、合理设置公园出入口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方式 蓝绿空间 高德地图API 水体可达性 公园绿地可达性
下载PDF
沿黄城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以泰安市为例
10
作者 张芳源 贾艳艳 郑海燕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5,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景观指数、景观动态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沿黄城市泰安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20 a泰安市蓝绿空间规模整体呈减少趋势,动态度为-0.41%,面积减少131.24 km 2,但呈...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景观指数、景观动态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沿黄城市泰安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20 a泰安市蓝绿空间规模整体呈减少趋势,动态度为-0.41%,面积减少131.24 km 2,但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10 a变化剧烈,动态度为-0.82%,后10 a动态度仅为0.005%。2)2000-2020年,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各指数在前10 a的变化程度更大;类型水平上,绿色空间和蓝色空间的景观形状整体趋于规则、均有连片发展趋势,但绿色空间的景观形状更复杂、分布离散度更大;景观水平上,蓝绿空间破碎度呈减弱趋势,但景观连通性下降、景观异质性增强。3)地理探测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是蓝绿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生产总值、人口密度、第一与第二产业产值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蓝绿空间变化的解释力显著大于高程等自然因素。研究认为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加强对国土空间的科学管控,应加强泰安市蓝绿空间的完整性、连通性保护。该研究为泰安市蓝绿空间优化与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景观格局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黄河沿线城市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数据的蓝绿空间改善城市热环境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天 谭凝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27,共9页
以天津市内六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4年、2011年、2017年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应用地表温度反演、温度差异分区、土地利用分类解译、景观格局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城市热环境与蓝绿空间的联系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7年城市高温... 以天津市内六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4年、2011年、2017年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应用地表温度反演、温度差异分区、土地利用分类解译、景观格局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城市热环境与蓝绿空间的联系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7年城市高温范围区域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跨越河流的空间限制不断拓展,而低温范围区域主要集中在蓝绿空间。蓝绿空间具有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生态作用:在景观格局层面,地表温度与蓝绿空间的斑块周长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周长面积比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在空间格局层面,地表温度与蓝色空间的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在1500m×1500m尺度样本中相关程度最高,与绿色空间在300m×300m最高,且蓝色空间的热环境改善效率更佳。最终提出面向热环境改善的城市蓝绿空间优化建议,可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热环境 地表温度 景观格局
下载PDF
基于疗愈型环境营造的校园蓝绿空间提升策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玉国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1期6-9,共4页
校园蓝绿空间对于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其营造建设潜能尚未完全被激活。基于对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蓝绿空间运维状况的实证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疗愈校园环境营造的提升策略。针对目前校园蓝绿... 校园蓝绿空间对于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其营造建设潜能尚未完全被激活。基于对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蓝绿空间运维状况的实证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疗愈校园环境营造的提升策略。针对目前校园蓝绿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植物、特色设施、亲水平台,相互串联多层次的室外滨河景观空间设计策略,将校园文化与景观设计相融合,营造舒适、疗愈、体验性与趣味性强的景观环境,切实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基于疗愈型环境营造的大学校园蓝绿空间提升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有效尝试,对营造丰富活动类型、有疗愈效益的校园环境具有积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蓝绿空间 疗愈环境 环境提升
下载PDF
海岸带城市蓝绿空间碳汇基础设施网络分析——以广西北部湾为例
13
作者 李萱 龚苑红 +1 位作者 覃盟琳 朱梓铭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3,共11页
为探讨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BGI)碳汇服务功能有益于指引城市碳中和目标建设,本研究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城市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法、连通性分析法以及电路理... 为探讨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BGI)碳汇服务功能有益于指引城市碳中和目标建设,本研究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城市为例,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法、连通性分析法以及电路理论,构建蓝绿基础设施碳汇网络,讨论对应的固碳增汇对策。结果表明:2020年研究区蓝绿空间碳汇总量为735524.09 tC·a^(-1),其中绿色空间碳汇总量为588680.06 tC·a^(-1),蓝色空间碳汇总量为146844.03 tC·a^(-1),单位面积碳汇量“蓝”高于“绿”;共提取63个碳汇源地斑块,20个核心源地斑块,绿色空间核心源地总面积为6814.31 km^(2),蓝色空间为899.05 km^(2),核心源地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及南部沿海地带;共提取出24条生态廊道,绿廊共长122.21 km,蓝廊为52.75 km,呈环状分布,中南部地区分布较密,连通性强。本研究结果可为“碳达峰与碳中和”(简称“双碳”)背景下海岸带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城市 蓝绿空间 碳汇基础设施 广西北部湾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电路理论
下载PDF
绿蓝空间协同作用下建筑街区的热湿环境分析
14
作者 杨明 赵福云 +2 位作者 高菡 周宇轩 刘娣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47-53,共7页
为分析绿蓝空间协同作用下环湖建筑街区的热湿环境,采用了CFD(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4种典型建筑街区形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流作用下,绿蓝空间对中下游建筑街区的温湿度影响较大,尤其是两岸和下游中央区域。其中等高型(H=8 m... 为分析绿蓝空间协同作用下环湖建筑街区的热湿环境,采用了CFD(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4种典型建筑街区形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流作用下,绿蓝空间对中下游建筑街区的温湿度影响较大,尤其是两岸和下游中央区域。其中等高型(H=8 m)、环湖上升型由于建筑高度较低,气流更快地通过街区,形成“扩散状”温湿度分布;等高型(H=12 m)、环湖下降型由于低温气流在水体上空没有足够时间沉降,形成“聚集状”温湿度分布,从而在植被附近形成多个冷旋涡,进而产生局域的“冷岛效应”。蓝色空间取代部分密集建筑街区,在与绿色空间协同作用下,通过合理布局能较大幅度优化建筑街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蓝空间 环湖建筑街区 CFD 扩散状 聚集状 冷岛效应
下载PDF
基于EfficientNetV2模型用地分类的城市街区蓝绿空间质量评价——以邯郸市主城区为例
15
作者 王振报 田琰 +2 位作者 张孝贤 崔译丹 梁榆淇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2,共7页
蓝绿空间作为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且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及情绪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对蓝绿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已成为间接改善公共健康的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掘现有蓝绿空间规划中存在... 蓝绿空间作为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且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及情绪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对蓝绿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已成为间接改善公共健康的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掘现有蓝绿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优化蓝绿空间的分布格局,以河北省邯郸市主城区为例,选取卫星遥感影像构建城市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集,基于EfficientNetV2网络模型提取研究范围内蓝绿空间的位置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街区蓝色空间可达性及绿色空间面积占比,对这两类指标进行归一化加权得到蓝绿空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通过空间自相关探究街区蓝绿空间质量在空间格局上的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蓝色空间可达性分布呈现出由内向外递减的趋势,复兴区街区的蓝色空间可达性相对较低;2)绿色空间网格分布整体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绿色空间面积占比相对较低的街区主要集中在复兴区的南部和邯山区;3)蓝绿空间质量较差的街区有59个,主要分布在复兴区、丛台区、邯山区的北部。研究采用的卫星遥感影像是免费开源的RGB三通道民用卫星遥感影像,EfficientNetV2模型用于城市用地分类具有良好的准确率,对于城市建成环境评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最后根据蓝绿空间质量的量化结果提出系列针对性提升策略,为街区更新的优先选择和方案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用地分类 EfficientNetV2 蓝色空间可达性 绿色空间面积占比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生态网络优化——以济南市为例
16
作者 陈雨如 黄文澜 +1 位作者 唐雅兰 陆东芳 《山东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37-44,共8页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区域生境质量下降,斑块破碎化程度加深。通过构建生态网络可以促进城市生境物质能量流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研究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运用MSPA分析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出生态源地,通过构建综合阻力面结合L...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区域生境质量下降,斑块破碎化程度加深。通过构建生态网络可以促进城市生境物质能量流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研究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运用MSPA分析土地利用数据提取出生态源地,通过构建综合阻力面结合Linkage Mapper工具识别生态廊道构建济南市生态网络。并运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节点进一步完善生态网络。其次,将生态节点抽象为点,廊道抽象为边,将重力模型计算的廊道间引力作为边权导入Gephi中进行拓扑指标度、介数中心性计算。通过边权与度计算生态节点权重,运用权-度相关性理论对生态网络进行增边优化,并对优化前后的生态网络进行不同攻击模式下的鲁棒性分析。结果显示济南市生态网络由36个生态节点与42条生态廊道构成,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对济南市生态网络进行优化,共增加6个生态源地,3个踏脚石,12条生态廊道。优化后的生态网络连接鲁棒性明显增强,网络的稳定性与连通性都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复杂网络 鲁棒性 蓝绿空间
下载PDF
街区蓝绿空间对热环境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17
作者 石炜豪 曾穗平 艾合麦提·那麦提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8-105,共8页
【目的】蓝绿空间对热环境优化的积极效应已获得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对蓝绿空间指标影响热环境作用的空间异质性探究不深入,挖掘多维度蓝绿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方法】将蓝绿空间破碎化、热环境恶化的天津市... 【目的】蓝绿空间对热环境优化的积极效应已获得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对蓝绿空间指标影响热环境作用的空间异质性探究不深入,挖掘多维度蓝绿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方法】将蓝绿空间破碎化、热环境恶化的天津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地表温度作为热环境表征指标,借助Fragstats 4.2与Guidos Toolbox 2.9软件计算蓝绿空间规模、形态、布局3个方面的表征指标,引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GWR)模型开展统计分析。【结果】1)天津市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分布呈现“四廊多点”的特征,而地表温度分布则呈现明显的“中心高外围低”的特征;2)各蓝绿空间指标对热环境的作用尺度存在一定分异,平均形状指数、边缘布局占比的作用尺度较小,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绿色空间占比与核心布局占比的作用尺度较大,影响程度在空间上变化平缓;3)各蓝绿空间指标中,绿色空间占比、核心布局占比、斑块内聚度指数(COHESION)对热环境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分支布局占比和边缘布局占比对热环境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全面挖掘了街区蓝绿空间中影响热环境的指标,探索了它们对热环境的多尺度空间异质性影响并提出蓝绿空间调控建议,为高密度城区的气候适应及城市街区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绿地规划 街区蓝绿空间 热环境优化 地表温度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下载PDF
城市蓝绿空间降温绩效评估及提升策略——以北京市为例
18
作者 李建春 Chen Y Wendy 袁文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6-1386,共11页
绿地和水体对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生态环境效果显著,但因城市空间稀缺导致建设机会成本高,提升蓝绿空间绩效研究亟需深化。本文构建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降温绩效评估模型,定量测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蓝绿空间斑块降温效果,以北京市为研究区... 绿地和水体对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生态环境效果显著,但因城市空间稀缺导致建设机会成本高,提升蓝绿空间绩效研究亟需深化。本文构建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降温绩效评估模型,定量测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蓝绿空间斑块降温效果,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利用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与地表温度数据,评估大于1 hm^(2)蓝绿空间辐射范围的降温绩效。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研究期内北京市蓝绿空间面积不断增加,呈现由小型面积(Ac)(1≤Ac<2 hm^(2))为主向中型(2≤Ac<10 hm^(2))和大型(Ac≥10 hm^(2))转变;水域持续增加,而林地、草地和混合类型减少;三环以内老城区面积基本持平,而四环减少、五环增多。②根据缓冲区降温模型,北京市蓝绿空间的降温区范围不断增加,从类型结构上看,大中型蓝绿空间形成的降温区增加,而小型蓝绿空间的降温区减少;林地面积虽然减少,但其降温区面积却在增加,而水体降温区面积增长不及自身面积增长。③不同类型蓝绿空间绩效水平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特征,小型和中型混合类型、大型水体的降温绩效比其他同等规模的绩效更好。因此,优化蓝绿规模和类型结构、调整空间形态布局、改善生态空间质量对充分发挥蓝绿空间降温效应起到重要作用,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成本−收益分析 降温绩效 生态福祉
下载PDF
基于蓝绿空间耦合的南宁城市绿道系统规划
19
作者 郭婷婷 《山西建筑》 2024年第8期34-39,共6页
合理的绿道规划建设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持续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蓝绿空间耦合思路,分析了绿道规划的政策背景和南宁绿道规划的现实需求,根据“一轴串一心,八廊连四点”的南宁绿道系统结构,提出绿道... 合理的绿道规划建设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持续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蓝绿空间耦合思路,分析了绿道规划的政策背景和南宁绿道规划的现实需求,根据“一轴串一心,八廊连四点”的南宁绿道系统结构,提出绿道植物配置、绿道游径规划和配套设施设计的相关建议,为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道 蓝绿空间 景观设计 南宁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瓯江诗路文化带蓝绿空间规划设计——以丽水滨江水岸走廊为例
20
作者 高圣元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8-60,72,共4页
包括瓯江山水诗路在内的“四条诗路”,是浙江省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时代亮点和“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这是丽水文化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蓝绿空间规划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理论,是《丽水瓯江山水诗路文化旅游规划》重点项目—... 包括瓯江山水诗路在内的“四条诗路”,是浙江省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时代亮点和“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这是丽水文化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蓝绿空间规划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理论,是《丽水瓯江山水诗路文化旅游规划》重点项目——丽水滨江水岸走廊空间建设的设计依据,丽水瓯江诗路文化带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设计的依据,建立适应丽水滨江水岸走廊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蓝绿空间规划设计发展路径,加快该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理论 文旅融合 瓯江诗路文化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