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thotypes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Blumeria graminis f.sp.hordei in the Winter Barley Regions in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ZHU Jing-huan WANG Jun-mei +5 位作者 JIA Qiao-jun YANG Jian-ming ZHOU Yi-jun LIN Feng HUA Wei SHANG Y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SCD 2010年第12期1787-1798,共12页
Barley powdery mildew caused by Blumeria graminis f. sp. hordei (Bgh)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foliar diseases of barley in the winter barley region of China. Th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virulence and... Barley powdery mildew caused by Blumeria graminis f. sp. hordei (Bgh)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foliar diseases of barley in the winter barley region of China. Th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virulence and diversity of Bgh populations help to determine effective sources of resistance to the pathogen. 515 isolates were collected from seven populations of Bgh on cultivated barley in seven geographically distant locations in 2006. Their virulence was determined by inoculation onto 26 differential host lines. All of the isolates belonged to 58 pathotypes and 13 of which included 81% of these isolates. The most abundant pathotype was pathotype 0047 (18.3%), the second most abundant was pathotype 0045 (11.8%) and the third most abundant was pathotype 0057 (7.8%). Most of virulent gene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showed similar frequencies in the seven different areas. These indicate that the seven locations may be in a uniform epidemiological region and barley cultivars in these areas may have similar genetic background. Diversities within these populations and distances between these populations measured by KOIND package were different. Correlations were not found between the genetic distance and the geographical distances between different locations. This suggested that long distance spread and local epidemics existed in the major winter barley growing region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umeria graminis f. sp. hordei powdery mildew PATHOTYPE virulence frequency diversity BARLEY China
下载PDF
白粉病菌侵染诱导的大麦叶肉细胞变化的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淑芳 胡东维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4-448,共5页
从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角度对大麦白粉病菌侵染诱导的寄主叶肉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病原菌接种后 12h ,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标志性酶RCA和Rubisco含量发生迅速的变化 ,感病大麦 (Ingrid)中RCA和Rubisco含量急剧减少 ,而抗病大麦... 从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角度对大麦白粉病菌侵染诱导的寄主叶肉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病原菌接种后 12h ,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标志性酶RCA和Rubisco含量发生迅速的变化 ,感病大麦 (Ingrid)中RCA和Rubisco含量急剧减少 ,而抗病大麦 (mlo 3)中则趋势相反。随后 ,不论在感病或抗病大麦中这 2种蛋白的含量一直下降 ,但感病品种中一直维持相对较高水平。超微结构观察表明 ,病原菌侵染能够诱导侵染点附近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增殖 ,新叶绿体的不断产生 ,从而延缓了叶肉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增加了光合产物的形成。以上结果说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白粉病菌 细胞化学 超微结构 抗病性 叶肉细胞 寄主 光合作用 RCA Rubisco 叶绿体 养分供给 衰老 死亡
下载PDF
大麦白粉菌致病型鉴定初报 被引量:3
3
作者 朱靖环 杨建明 +3 位作者 汪军妹 贾巧君 沈秋泉 Antonín Dreiseitl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29-33,共5页
用17个“Pallas”近等基因品系和3个已知抗性基因的品系作为鉴别寄主,对中国东南沿海4个地区(浙江海盐、杭州,江苏盐城和福建莆田)的220个大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f.sp.hordei)单孢菌落的致病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可划分... 用17个“Pallas”近等基因品系和3个已知抗性基因的品系作为鉴别寄主,对中国东南沿海4个地区(浙江海盐、杭州,江苏盐城和福建莆田)的220个大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f.sp.hordei)单孢菌落的致病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可划分为13个致病型,0023042(42.3%)和0023052(20.0%)为优势致病型;所有的致病型含有4-7个毒性基因,均含有毒性基因Va22,Vra和VRu2;该群体对10个分别含有Mla1,Mla3,Mla6,Mla7,Mla9,Mla12,Mla13,Mla23,Mlat和Mlg抗性基因的品系表现为低毒性,它们是抗大麦白粉病育种中可利用的抗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白粉病菌 致病型 毒性频率
下载PDF
东南沿海地区大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秀丽 朱靖环 +4 位作者 陶跃之 高智谋 汪军妹 贾巧君 杨建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7-290,共4页
利用19个含有已知抗大麦白粉病基因的鉴别寄主,对采自福建莆田、江苏盐城、浙江海盐和杭州4个地区的213个大麦白粉病菌株,进行毒性基因鉴定和毒性频率分析。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白粉菌群体中,尽管某些毒性基因的频率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利用19个含有已知抗大麦白粉病基因的鉴别寄主,对采自福建莆田、江苏盐城、浙江海盐和杭州4个地区的213个大麦白粉病菌株,进行毒性基因鉴定和毒性频率分析。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白粉菌群体中,尽管某些毒性基因的频率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但大部分亚群体中毒性基因的频率在不同地区极为接近;在东南沿海4个地区大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具有利用价值的抗病基因是:Mla11,Mlmw,Mlkb,Mlmlw,Mlk2,(Mla10MlDu2)和(MlKl Mla8),无利用价值的抗病基因是:Mla8,Mlnn,Mlh,(Mlra Mla8),(MlRu2Mla8),(MlBw Mla8),(MlraMlDr2)和(MlLa Mla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白粉菌 抗性基因 毒性频率
下载PDF
大麦与白粉病菌互作中钙调素的细胞化学定位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淑芳 胡东维 程方民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0-644,共5页
对不同抗病性的大麦近等基因系受白粉病菌侵染诱导后的钙调素(CaM)变化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钙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中,代谢活跃的细胞中CaM 标记密度相对较高;CaM分布于细胞核、细胞壁、叶绿体等细胞器中,其... 对不同抗病性的大麦近等基因系受白粉病菌侵染诱导后的钙调素(CaM)变化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钙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中,代谢活跃的细胞中CaM 标记密度相对较高;CaM分布于细胞核、细胞壁、叶绿体等细胞器中,其中细胞核标记密度最高。在健康叶片中,感病品系Ingrid伴胞中CaM的标记密度明显高于抗病品系mlo-3,而其他细胞中CaM标记密度没有明显差别。病原菌接种后,各种细胞的CaM标记密度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 但:Ingrid上升幅度相对较大。在叶肉细胞中,mlo-3细胞核中CaM增加最明显。并对叶肉细胞和伴胞中CaM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白粉病菌 互作 钙调素 细胞化学定位 白粉病 抗病性
下载PDF
大麦白粉菌种群毒性监测及抗性材料鉴定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靖环 汪军妹 +3 位作者 贾巧君 林峰 周益军 杨建明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9-516,共8页
2005和2006年从我国冬大麦区采集和分离大麦白粉菌单胞菌株729个,利用Pallas近等基因系进行致病型鉴定和群体毒性频率分析。同时,利用分离得到的不同致病型菌株,通过抗谱分析的方法鉴定了328份大麦品种(系)的白粉病抗性和抗病基因。结... 2005和2006年从我国冬大麦区采集和分离大麦白粉菌单胞菌株729个,利用Pallas近等基因系进行致病型鉴定和群体毒性频率分析。同时,利用分离得到的不同致病型菌株,通过抗谱分析的方法鉴定了328份大麦品种(系)的白粉病抗性和抗病基因。结果显示:大麦白粉菌群体对抗病基因Mla1Mla(A12)、Mla3、Mla6Mla14、Mla7Mla(No3)、Mla7Ml(Lg2)、Mla9Mlk、Mla9、Mla13MlaRu3、Mlp1、Mlg(Cp)和mlo5的毒性频率为0;对Mla12MlaEm2、Mla7Mlk、MlatMla8、Mla10MlaDu2和Mlk1的毒性频率很低,分别为0.1%、0.4%、0.9%、2.8%和4.2%。两年共鉴定出不同的致病型21个,致病型000、001和003在两个年度皆为优势致病型。所鉴定的328份材料绝大多数感病,仅37份抗病材料,能明确推导出抗白粉病基因的品种(品系)很少,这些品种(品系)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为Ml(Bw)Mla8、Mlg、MlraMla8、Mla9Mlk、Mla1Mla(A12)和mlo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白粉病菌 毒性频率 抗性鉴定 基因推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