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钝性扩皮送鞘降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胡守紫 赵疃 毛鑫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22-926,共5页
目的探讨钝性扩皮送鞘降低超声引导联合改良赛丁格技术(MST)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3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观察组采取钝性扩皮送鞘,对... 目的探讨钝性扩皮送鞘降低超声引导联合改良赛丁格技术(MST)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3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观察组采取钝性扩皮送鞘,对照组采取手术刀片扩皮送鞘。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疼痛、穿刺点渗血与渗液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来源、穿刺血管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7%(110/115),对照组为94.8%(109/11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7);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100.0%(115/115),高于对照组(93.0%,107/1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观察组穿刺术中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患者置管后穿刺点均无渗液发生,对照组4例(3.5%)有少量渗液(P=0.122)。结论采用钝性扩皮送鞘行PICC置管可明显提高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减轻患者术中疼痛,降低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钝性扩皮送鞘法 疼痛 渗血 渗液
下载PDF
痛经舒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雨波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1525-1526,共2页
目的:观察自拟痛经舒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和对照组82例,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有效率为79.27%,两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目的:观察自拟痛经舒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和对照组82例,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有效率为79.27%,两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自拟痛经舒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 痛经舒 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 调畅冲任
下载PDF
三种扩皮送鞘法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33
3
作者 周玉洁 李蓉梅 +4 位作者 袁玲 卞丽娟 陈杨 李善萍 余婷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三种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将384例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28例。A组采用微插管鞘中的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的外鞘组装后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 目的探讨三种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将384例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28例。A组采用微插管鞘中的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的外鞘组装后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B组采用扩张器与导管鞘组件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C组采用扩皮刀扩张穿刺点后推进血管鞘的方法。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穿刺点渗血情况及置管术中疼痛评分。结果A组和C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B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31%。三组穿刺点渗血情况、局部渗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和B组显著低于C组。A组和B组术中疼痛评分低于C组。结论采用微插管鞘中的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的外鞘组装后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行PICC置管,不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且患者置管术中疼痛及术后穿刺点局部渗血渗液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PICC 扩皮送鞘法 扩张器 钝性分离法 导管留置 渗血渗液 疼痛
下载PDF
湿性愈合理论在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苏丹 郑思威 +2 位作者 倪婕 凌宗琼 黄丹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743-746,共4页
目的分析湿性愈合理论在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其优势。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采用扣眼穿刺法维持血液透析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 目的分析湿性愈合理论在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其优势。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采用扣眼穿刺法维持血液透析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祛痂,试验组采用水凝胶+水胶体敷料护理扣眼穿刺处。比较两组患者1周、1个月、3个月扣眼痂壳形成情况和经过3个月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状况及生活质量指标。结果在1周、1个月、3个月治疗后试验组扣眼痂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皮下血肿、感染、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明显降低,中、重度疼痛比例较对照组明显较少(P<0.05);试验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湿性愈合理论的运用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的痂壳形成及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愈合理论 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 痂壳 疼痛评分 并发症 透析
下载PDF
电鍉针刺激效应及镇痛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瑞文 库宝善 +1 位作者 梁翠茵 罗和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90-91,共2页
电鍉针是在我国传统鍉针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皮肤电极施加压力及电刺激来发挥疗效,为便于电鍉针疗法的普及和推广,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临床研究一、对象与方法健康成人12名,男女各6名,平均年龄33岁。测定穴位:印堂、百会和左右合谷、... 电鍉针是在我国传统鍉针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皮肤电极施加压力及电刺激来发挥疗效,为便于电鍉针疗法的普及和推广,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临床研究一、对象与方法健康成人12名,男女各6名,平均年龄33岁。测定穴位:印堂、百会和左右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共10个穴位。DXZ-6型鍉针显示治疗仪(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研制,以下简称电鍉针仪)可输出0~36V单向脉冲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Chi针 刺激效应 镇痛作用
下载PDF
毫钝针疗法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吴宝贤 黄睿 +2 位作者 伍惠惠 张羽 杨丹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毫钝针针刺治疗在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进行研究,按照1∶1比例随机分组,毫钝针刺组采用毫钝针针刺激痛点治疗,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常规穴位治疗。每2天治疗1次,每个疗... 目的探讨毫钝针针刺治疗在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进行研究,按照1∶1比例随机分组,毫钝针刺组采用毫钝针针刺激痛点治疗,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常规穴位治疗。每2天治疗1次,每个疗程治疗6次,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完毕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和Roland-Morri功能障碍调查问卷表(RMDQ)评价疗效。结果与治疗前VAS评分相比,毫钝针刺组经过治疗降低(4.17±1.53)分,普通针刺组经过治疗降低(3.33±1.4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毫钝针刺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普通针刺组低,而VAS差值较普通针刺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RMDQ评分相比,毫钝针刺组经过治疗降低(10.80±2.34)分,普通针刺组经过治疗降低(8.63±2.9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毫钝针刺组治疗后RMDQ评分较普通针刺组低,而RMDQ差值较普通针刺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毫钝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3%,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普通针刺疗法,毫钝针刺疗法在改善腰MPS导致的腰部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方面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腰部功能障碍 疼痛 毫钝针法 普通针刺
下载PDF
钝针扣眼穿刺法用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艳华 胡红英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年第11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用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效果及对VAS,S-A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我院行动静脉内瘘(AVF)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区域穿刺法治疗,...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用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效果及对VAS,S-A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我院行动静脉内瘘(AVF)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区域穿刺法治疗,研究组给予钝针扣眼穿刺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VF血流量、疼痛程度和焦虑状态,同时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AVF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VAS评分和S-A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效果显著,提高了内瘘血流量,减轻了患者疼痛程度和焦虑状态,而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针扣眼穿刺法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疼痛 焦虑
下载PDF
钝性肾损伤后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8
作者 方旭栋 连碧珺 +6 位作者 李峰 金杭阳 曹治列 符二 邬一峰 肖娜 王全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16期2330-2334,共5页
目的探讨钝性肾损伤后肾动脉假性动脉瘤(RA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解放军第九〇三医院诊治的1例和筛选1996—2021年期间文献报道且资料较齐全的35例钝性肾损伤后RAP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28例,女7例,1例未... 目的探讨钝性肾损伤后肾动脉假性动脉瘤(RA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解放军第九〇三医院诊治的1例和筛选1996—2021年期间文献报道且资料较齐全的35例钝性肾损伤后RAP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28例,女7例,1例未报道性别;年龄(27.0±14.4)岁。报道RAP发病时间32例,诊断时间(14.0±12.5)d。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RAP多在钝性肾损伤后14 d左右形成,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和腰腹痛。36例患者中31例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5例保守治疗。除保守治疗的1例有RAP残留外,余均痊愈。保守治疗后痊愈的4例和选择动脉栓塞术治疗的31例二者间的瘤体最大径[(7.5±3.1)mm比(15.7±6.2)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钝性肾损伤后出现迟发性肉眼血尿或突发腰腹部疼痛应考虑RAP。增强CT和多普勒超声推荐作为首选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的“金标准”。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为一线治疗方案,截至目前保守治疗缺乏高等级证据支持,但在RAP最大径≤10 mm的无症状患者中可考虑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性肾损伤 假性动脉瘤 肉眼血尿 腰腹痛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性质疼痛患者血清BDNF、TLR4表达水平差异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9
作者 王欢 王辉 +2 位作者 王崇祥 赵博 卜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0期1931-1936,共6页
目的:分析神经病理性疼痛(NP)不同性质疼痛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Toll受体4(TLR4)表达水平差异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NP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将NP患者其纳入NP组,将健... 目的:分析神经病理性疼痛(NP)不同性质疼痛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Toll受体4(TLR4)表达水平差异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NP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将NP患者其纳入NP组,将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并参照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NPS)区分NP组患者的疼痛性质(钝痛20例,不适感28例,深部痛17例,体表痛15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和NP组不同性质疼痛患者的血清BDNF、TLR4表达水平,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相关性检验血清BDNF、TLR4与NP不同性质疼痛的相关性,同时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NP不同性质疼痛的影响因素,并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P组血清BDNF表达水平较低,TLR4表达水平较高(P<0.05);NP钝痛、不适感、深部痛、体表痛的血清BDNF、TLR4表达水平比较(P<0.05);血清BDNF与NP钝痛、不适感、深部痛、体表痛呈负相关性,血清TLR4与NP钝痛、不适感、深部痛、体表痛呈正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DNF、TLR4均是NP钝痛、不适感、深部痛、体表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BDNF、TLR4和BDNF+TLR4对NP钝痛、不适感、深部痛、体表痛的ACU均>0.70。结论:血清BDNF、TLR4与钝痛、不适感、深部痛、体表痛等性质的NP均存在一定关联,在诊断不同NP性质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 钝痛 不适感 深部痛 体表痛 BDNF TLR4
原文传递
钝性分离扩皮法与常规扩皮法在乳腺癌术后病人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青 秦黎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39-2241,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钝性分离扩皮法与常规扩皮法在乳腺癌术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行PICC置管的136例乳腺癌术后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采用超声引导...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钝性分离扩皮法与常规扩皮法在乳腺癌术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行PICC置管的136例乳腺癌术后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常规扩皮法;观察组68例,采用超声引导下钝性分离扩皮法,比较两组病人扩皮时疼痛程度、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穿刺点出血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及扩皮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扩皮时视觉模拟评分(VAS)为(1.94±0.46)分,对照组为(3.01±0.7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100.00%,对照组为94.12%,两组比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扩皮后不同时间穿刺点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扩皮后即刻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病人扩皮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病人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钝性分离扩皮法有助于提高送鞘成功率,减轻疼痛程度,减少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乳腺癌 钝性分离扩皮法 常规扩皮法 疼痛 出血量 生命体征 护理
下载PDF
电针对腓肠肌急性钝挫伤大鼠步态及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于婷 陈佳彦 +7 位作者 郑林遥 刘阅阅 童秀冰 肖斯扬 阚宇 方燕平 景向红 廖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82-989,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腓肠肌急性钝挫伤大鼠痛阈、步态及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骨骼肌急性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模型组(24只)和电针组(18只)。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采用自制打击器建立... 目的:观察电针对腓肠肌急性钝挫伤大鼠痛阈、步态及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骨骼肌急性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模型组(24只)和电针组(18只)。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采用自制打击器建立右侧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电针组大鼠于右侧“承山”“阳陵泉”行电针干预,予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每次30 min,每日1次。按取材时间分别干预3、7、14 d。造模后第1、3、7、14天,采用Von Frey法检测各组大鼠后足机械缩足反射痛阈,计算左右足痛阈差值;Cat Walk XTTM动物步态分析仪记录大鼠站立时间及右后足最大接触面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右侧腓肠肌形态及炎性细胞数;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右侧腓肠肌配对盒基因7(Pax7)及成肌分化因子(MyoD)阳性表达。结果:造模后右侧腓肠肌肌纤维断裂,可见大量红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电针干预后肌纤维组织形态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1、3、7、14天后足机械缩足反射痛阈差值升高(P<0.05),站立时间缩短、右后足最大接触面积减少(P<0.05),右侧腓肠肌炎性细胞数及Pax7、MyoD阳性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造模后第7、14天后足机械缩足反射痛阈差值降低、站立时间延长(P<0.05),右侧腓肠肌炎性细胞数减少(P<0.05);造模后第3、7、14天右后足最大接触面积增大、右侧腓肠肌MyoD阳性表达增加(P<0.05);造模后第3天右侧腓肠肌Pax7阳性表达增加(P<0.05)。结论:电针可有效改善腓肠肌急性钝挫伤大鼠痛阈及步态,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与增加Pax7、MyoD表达,从而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肌急性钝挫伤 骨骼肌急性损伤 电针 痛阈 步态分析 肌卫星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