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Sea Level Rise on the Coastal Areas to the West of the Bohai Bay
1
作者 Liu Zhenxia,Xia Dongxing,Wang Delin.Li Xuan and Wu Sangyun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Qingdao 266003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1999年第1期30-40,共11页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global sea level rising between 30 and 100 cm in the future 100 years by IPCC (1990) in addition to the effect of local ground subsidence, the coastline will retrograde for 50-70 km whose al...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global sea level rising between 30 and 100 cm in the future 100 years by IPCC (1990) in addition to the effect of local ground subsidence, the coastline will retrograde for 50-70 km whose altitudes will be 2.6-3 .3m above MSL of Huanghai Sea in the western coastal area of the Bohai bay in 2100. The transgrassive area is about 10,000-11 ,500 km. If the effect of set-up of storm surge is considered, the transgressive area will reach 16,000 km. Sea level rise which is a serious coastal disaster not only inundates a lot of coastal lowland, but also increases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storm tides, and results in the salinization of soils. In vies of this situation we recommend a trinity comprehensive measure of treatment, namely, "building seawall to prevent tides-diverting the Hunaghe River to settle its sediment loads -raising the constructional b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level RISE bohai BAY COASTAL area
下载PDF
DEVELOPING BOHAI SEA ZONE AND TIANJIN INTO A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EAST ASIAN & ASIA-PACIFIC ECONOMIC BELT
2
作者 Gu Shutang Jie Tang Professor of Economics. First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NAKAI UNIVERSITY Ph. D. of Economic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NANKAI UNIVERSITY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3期2-7,18,共7页
Compared with the stagnanteconomy of the rest world,Asian-Pa-cific economy has been experiencingthe hightest growth since the 1980s.Now,most researchers and officials,and even entrepreneurs believe
关键词 ASIA-PACIFIC ECONOMIC BELT DEVELOPING bohai sea ZONE AND TIANJIN INTO A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EAST ASIAN EAST more Asia sea
下载PDF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Neogene large-scale high-abundance lithologic reservoir in the Laibei low uplift,Bohai Sea,East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XU Changgui YANG Haifeng +2 位作者 WANG Deying ZHAO Dijiang WANG Lil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1期15-29,共15页
By using drilling,high-precision 3 D seismic data,data of geochemistry,logging and testing,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he KL6-1 lithologic oilfield in the Laibei Low Uplift in the Boh... By using drilling,high-precision 3 D seismic data,data of geochemistry,logging and testing,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he KL6-1 lithologic oilfield in the Laibei Low Uplift in the Bohai Sea are examined comprehensively.The study shows that:KL6-1 oilfield is a monolithic,high-quality,large-scale Neogene lithologic oilfield featuring shallow reservoir depth,high productivity,concentrated oil-bearing intervals,large oil-bearing area,and high reserve abundance;hydrocarbon source supply from two directions provides a sufficient materi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oil field;two types of"inherited structural ridge"developed under the effect of block rotation,late active faults formed by Neotectonic movement,and widely distributed contiguous sand bodies provide an efficient oil and gas transportation system for the large-scal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contiguous channel and lacustrine lowstand system sand bodies developed in low accommodation condition provide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lithologic traps;deep formations structural ridge,faults(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and large-scale superimposed contiguous sand bodies constitute a"vine type"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ystem in the Laibei Low Uplift,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and high-abundance lithologic reservoir in this area.The successful discovery of KL6-1,100 million ton reserve order lithologic oil field,has revealed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Neogene large lithologic reservoirs in Bohai Sea,expanded the exploration field,and also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large lithologic reservoirs in simila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stand system sand bodies bidirectional hydrocarbon source LARGE-SCALE lithologic oil reservoir formation mechanism NEOGENE bohai Bay Basin bohai sea area
下载PDF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海域三维地应力测试
4
作者 王锦山 彭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5-256,共12页
跨渤海通道海域缺乏实测地应力基础数据,而海域钻探原位实测又承担着巨大风险与重重困难,为取得工程区现今地应力场特征第一手资料,利用以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为主,以空心包体、非弹性应变恢复、差应变、声波各向异性法为辅的综合地应力... 跨渤海通道海域缺乏实测地应力基础数据,而海域钻探原位实测又承担着巨大风险与重重困难,为取得工程区现今地应力场特征第一手资料,利用以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为主,以空心包体、非弹性应变恢复、差应变、声波各向异性法为辅的综合地应力测量技术,对研究区海域开展三维地应力测试与研究,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得到了回归拟合曲线。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最大水平主应力σH、最小水平主应力σh与垂直主应力σv均随测试深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大规律;海峡南部地应力状态存在σH>σh>σv的关系,处于逆冲应力状态,应力场方向为NE,最大水平主应力大于垂直主应力,区域内构造力处于主导地位;海峡北部应力状态为σH>σv>σh,有利于走滑断层活动,应力场方向为NE,区域内构造力处于主导地位;整个工程区内地应力各分量值之间相差不大,远远小于区内断层活动应力值的下限,表明研究区目前处于稳定状态。研究结果符合一般地应力测量规律,测试流程符合地应力测试要求,测试数据可用于分析区域地应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渤海海峡大通道 工程区海域三维地应力 综合测量技术
下载PDF
渤海海域印支期构造变形分带性及其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王迪 戴黎明 +4 位作者 吴昊明 张参 李法坤 董昊 王亮亮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印支运动为现今渤海海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导致渤海海域内部发育3个主要逆冲带。渤海基底内部的先存断层与滑脱层在此过程中可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其如何影响渤海海域印支期的构造变形与分带特征的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解... 印支运动为现今渤海海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导致渤海海域内部发育3个主要逆冲带。渤海基底内部的先存断层与滑脱层在此过程中可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其如何影响渤海海域印支期的构造变形与分带特征的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地震剖面数据,结合二维热力学数值模拟代码LaMEM对渤海海域印支期的构造变形展开了详细研究。模拟结果揭示,在先存断层存在的条件下,当基底内部无滑脱层或未呈阶梯式在渤海海域分布时,渤海海域内部不会形成相应的逆冲中心;而当基底内部的滑脱层呈阶梯状分布在渤海海域西南部、渤中坳陷以及辽东坳陷3个区域时,应力通过滑脱层在基底内部进行传导,使海域形成了3个逆冲中心,并导致渤海内部大规模的逆冲断层与褶皱变形的发育,与地震剖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证实,基底内部的先存断层与滑脱层是控制渤海海域构造分带性及构造变形特征的重要因素。同时,多逆冲中心演化模式也为解释现今龙门山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印支期 先存断层 滑脱层 构造分带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深层古近系“汇聚脊”对浅层新近系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以渤海湾盆地环渤中地区为例
6
作者 刘斯亮 薛永安 +4 位作者 吕丁友 李慧勇 王德英 王海学 于海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3,共12页
根据渤海海域多年的勘探实践经验,“汇聚脊”可以划分为凸起型、凹中隆起型、陡坡带砂体型3种类型。目前对于“汇聚脊”的控藏机理和控油气运聚过程尚不清晰。为解决渤海海域浅层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差异显著的问题,利用油气运移物理模... 根据渤海海域多年的勘探实践经验,“汇聚脊”可以划分为凸起型、凹中隆起型、陡坡带砂体型3种类型。目前对于“汇聚脊”的控藏机理和控油气运聚过程尚不清晰。为解决渤海海域浅层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差异显著的问题,利用油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对“汇聚脊”的控藏机理和控油气运聚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凸起型“汇聚脊”规模大、幅度高,汇烃能力最强,在断层沟通下,其上的浅层新近系油气藏规模最大;凹中隆起型“汇聚脊”的面积和幅度中等,浅层油气成藏规模以中型为主;陡坡带砂体型“汇聚脊”依靠砂体的汇聚作用,也具有较强的汇烃能力,浅层新近系也可以形成大中型油气藏;深层发育“汇聚脊”是浅层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汇聚脊”控藏理论的提出可以有效指导渤海油田的浅层油气勘探实践,同时对相似背景下陆地油田的油气勘探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汇聚脊 成藏物理模拟 古近系 新近系 渤海海域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和大气环流对渤海海冰的强迫作用
7
作者 郭玉娣 王铁 +1 位作者 程善俊 左涛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249,共8页
海冰灾害是渤海冬季的主要海洋灾害,对石油开采、海上运输和海洋渔业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对海冰的生消变化监测和预测尤其重要。利用2001—2020年MODIS数据、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气象观测站数据,经卫星资料反演得到日尺度渤海海冰面积,统... 海冰灾害是渤海冬季的主要海洋灾害,对石油开采、海上运输和海洋渔业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对海冰的生消变化监测和预测尤其重要。利用2001—2020年MODIS数据、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气象观测站数据,经卫星资料反演得到日尺度渤海海冰面积,统计分析渤海海冰面积的年际变化特征和不同冰情年在初冰期、盛冰期和消融期的变化特征,利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渤海海冰偏重冰年和轻冰年的大气环流差异。结果表明:20 a间渤海海冰冰情等级越高,平均冰期越长,海冰面积经历了“少-多-少”的变化过程,海冰面积与积温变化趋势相反;年内海冰生消过程为单峰型和多峰型,多峰型年冰期和大面积冰封时间更长;渤海海冰初冰期集中分布在辽东湾,偏重冰年比轻冰年海冰面积多一倍,盛冰期3个海湾基本能覆盖到海冰,偏重冰年全部覆盖,消融期海冰仍以辽东湾为主,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偏重冰年较轻冰年的大气环流形势更有利于海冰生成,贝加尔湖至我国东北一线高空槽后冷空气更强,温度更低。渤海冬季海冰冰情与500 hPa位势高度有较强的负相关性,500 hPa位势高度的强弱决定了渤海海冰的冰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冰 海冰面积 冰情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渤海青东凹陷北部断垒带沙河街组近源成藏模式
8
作者 高雁飞 杨海风 +3 位作者 赵弟江 康荣 宿雯 王傲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25,共17页
青东凹陷为渤海典型的边缘凹陷,面积小、烃源岩埋深浅,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制、有利成藏组合及近源成藏模式不清限制了凹陷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岩石热解、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及埋藏热... 青东凹陷为渤海典型的边缘凹陷,面积小、烃源岩埋深浅,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制、有利成藏组合及近源成藏模式不清限制了凹陷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岩石热解、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及埋藏热演化分析,重新认识了青东凹陷的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研究表明,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是青东凹陷主力烃源岩,沙四段咸化湖盆烃源岩具有早熟生烃演化特征;受郯庐走滑断裂带高热流值影响,烃源岩生烃门限变浅,存在正常热解和浅埋未成熟—低成熟两种生烃机制;区域油源对比表明,北部断垒带原油来源于北部洼陷带的成熟原油和中部洼陷带的低成熟原油;沙四段至沙三段沉积期,青东凹陷内的物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加,滩坝沉积范围扩张,后转为坝砂沉积,沙三段储层质量向上逐渐变好,薄而广的砂体也可以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通道;受古近纪末期的构造反转影响,北部断垒带南部由早期洼陷转变为晚期抬升,局部高点由北部转移向南部;受成藏期流体势驱动,油气从南北两个方向沿断层和砂体呈阶梯式向构造高部位运移成藏。青东凹陷北部断垒带呈现的“双洼供烃—断裂控储—阶梯运聚”的近源汇聚成藏模式,具有典型的渤海边缘凹陷成藏特征,展现了极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青东凹陷 沙河街组 源储特征 近源成藏
下载PDF
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浅层油气成藏模式与运聚链
9
作者 官大勇 宿雯 +1 位作者 曾萱 王航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8,共10页
运移是浅层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基于钻井、岩心、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勘探实践,对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浅层油气成藏特点及分布规律开展系统研究,建立了新近系规模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新近系存在4类规模型浅层成藏模式,即深层... 运移是浅层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基于钻井、岩心、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勘探实践,对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浅层油气成藏特点及分布规律开展系统研究,建立了新近系规模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新近系存在4类规模型浅层成藏模式,即深层远源运聚-断裂垂向输导的凸起区成藏模式、深层早期汇聚-强活动断层晚期调整的缓坡带成藏模式、深层多源强驱动-复合断层强输导的陡坡带成藏模式、“二次中转”强驱动-砂体连片侧向输导的洼陷带成藏模式。②从源到藏具有2种油气运聚链:a.缓坡—凸起区阶梯式“Z”型油气运聚链,即洼陷带油气经深层三角洲砂体横向输导,一部分油气在缓坡带深层汇聚,一部分油气通过断层和砂体进行纵向和横向阶梯式运移,最终在凸起区浅层大规模成藏;b.陡坡—洼陷带为反“C”型气运聚链,即洼陷带油气首先在陡坡带深层汇聚,形成“中转站”式油藏,然后通过断裂活动调整到浅层,形成陡坡带浅层油藏,随着运聚量增加,油气继续沿浅层大面积砂体横向运移到洼陷区高部位规模成藏。通过对渤南地区浅层油气运聚链的总结,建立了浅层顺链找油的勘探思路,为渤南地区以及渤海海域其他探区浅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渤南地区 新近系 运移 成藏模式 油气运聚链
下载PDF
渤海表层海水微塑料污染与监测研究
10
作者 陈方涛 孙鹏 +2 位作者 刘国宁 张颖 谭金峰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10期131-136,共6页
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为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或颗粒。塑料垃圾在海洋中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或生物作用,分解碎化形成海洋微塑料。渤海为半封闭海域,与外海的交流能力较弱,渤海表层微塑料丰度明显高于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其... 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为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或颗粒。塑料垃圾在海洋中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或生物作用,分解碎化形成海洋微塑料。渤海为半封闭海域,与外海的交流能力较弱,渤海表层微塑料丰度明显高于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其他开放海域,渤海的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三个湾区微塑料丰度也要高于其他典型湾区。文章综述了渤海微塑料的丰度、粒径、形状、化学成分、颜色等统计结果,并阐述微塑料在海水中分布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最后比较分析了显微镜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等目前微塑料主流分析方法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表层海水 渤海 湾区 海洋生态环境
下载PDF
渤海海域KL16构造混积岩储层特征及酸化改造实验研究
11
作者 张立安 赵汉卿 吴穹螈 《海洋石油》 CAS 2024年第1期36-41,共6页
针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KL16构造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复杂岩性混积岩开发难题,综合运用测井、录井、钻井和三维地震数据,结合恒速压汞、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矿分析和DST测试资料,开展混积岩储层特征研究,并优选8块岩心开展酸化改... 针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KL16构造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复杂岩性混积岩开发难题,综合运用测井、录井、钻井和三维地震数据,结合恒速压汞、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矿分析和DST测试资料,开展混积岩储层特征研究,并优选8块岩心开展酸化改造实验。结果表明:沙三下段储层以薄互层为主,单层厚度为0.8~5.0 m,岩性极为复杂,主要为砂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白云岩、灰质砂岩、凝灰质砂岩。酸化后长石类和碳酸盐岩类矿物发生溶蚀,凝灰质砂岩和混积岩孔隙度均有改善,且混积岩储层改造效果最为明显,渗透率提高(46.0~77.5)×10^(−3)μm^(2);砂岩储层渗透率变化不大,渗透率升高34.1×10^(−3)μm^(2);凝灰质砂岩储层发生速敏反应,渗透率反而降低9.1×10^(−3)μm^(2)。该研究成果为指导KL16构造增产措施方案优选、产能评价和产量预测提供可靠基础依据,同时也对渤海湾盆地其他相似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和开发生产实践具有极大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酸化改造 储层特征 莱州湾凹陷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黄海区核心价值与重要保护范围划定探讨
12
作者 白玲 于国旭 +6 位作者 张朝晖 马炜 蒋亚芳 魏艳秀 庄鸿飞 田静 刘增力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98-207,共10页
海洋类型国家公园建设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渤黄海海洋海岛生态地理区是我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的39个自然生态地理区中的海洋生态区之一。首先对该区域进行核心价值与重要保护范围划定探讨,提出长岛作为北方典型的海洋海岛生态系统,是... 海洋类型国家公园建设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渤黄海海洋海岛生态地理区是我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的39个自然生态地理区中的海洋生态区之一。首先对该区域进行核心价值与重要保护范围划定探讨,提出长岛作为北方典型的海洋海岛生态系统,是渤黄海区的优先保护区域。然后,综合评价长岛国家公园的核心价值主要有:温带海岛-浅海湿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珍稀物种重要栖息地和洄游、迁徙通道,独特罕见的海洋、海岛地质遗迹景观3方面。同时,根据《国家公园设立规范》的相关要求,逐级开展长岛国家公园评估区划定、优先保护区域识别和国家公园范围确定。最后,围绕目前研究尚且不足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及建议。研究为我国海洋类型国家公园建立进行实践性探索,提出一套科学可行的国家公园范围划定技术方法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黄海区 海洋类型国家公园 核心价值 范围划定
下载PDF
多波束测深技术在渤海曹妃甸海域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曹凡凡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4期68-70,共3页
为了充分利用多波束测深技术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全覆盖、高精度的特性,文章以渤海曹妃甸海域为例,通过精细的作业部署和质量控制,获得了米级的海底地形地貌数据,揭示了渤海曹妃甸海底地质沉积类型和地形特征,并发现了塌陷及洼地等地貌特征... 为了充分利用多波束测深技术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全覆盖、高精度的特性,文章以渤海曹妃甸海域为例,通过精细的作业部署和质量控制,获得了米级的海底地形地貌数据,揭示了渤海曹妃甸海底地质沉积类型和地形特征,并发现了塌陷及洼地等地貌特征,拓展了对海底地质和沉积动力机制的理解。研究表明,多波束测深技术在海洋工程和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加强对多波束测深技术的跨学科研究,以提升其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测深技术 渤海曹妃甸海域 海底地貌
下载PDF
新构造运动对渤海凸起区、斜坡—洼陷区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的控制作用
14
作者 米立军 徐建永 +2 位作者 刘志峰 朱文奇 吴斌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5,共14页
浅层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为渤海的主力含油气层系。新构造运动是渤海新生代晚期发生的对油气成藏影响最为深刻的构造事件,对浅层油气成藏的影响远大于深层,控制了渤海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导致的凹陷晚期快速生排... 浅层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为渤海的主力含油气层系。新构造运动是渤海新生代晚期发生的对油气成藏影响最为深刻的构造事件,对浅层油气成藏的影响远大于深层,控制了渤海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导致的凹陷晚期快速生排烃、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油气运移活跃等,整体上调整、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定型和分布,但对不同构造带浅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存在差异。根据构造位置和油气成藏特点,可将渤海浅层油气藏归为两大类:凸起区浅层油气藏、斜坡—洼陷区浅层油气藏。通过系统分析两类构造带浅层油气的成藏特点,明确新构造运动对两类构造带油气最终成藏的控制作用与富集模式差异,并构建了相应成藏模式。凸起区的浅层具有“晚期油源断层+浅层稳定储盖组合”的“台阶”型油气成藏模式;斜坡—洼陷区的浅层具有“洼中隆+晚期断层”“深层运移脊+晚期断层”两种“倒漏斗”型油气成藏模式。渤海浅层已进入了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应加强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晚期运移断层+岩性圈闭”组合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渤海 浅层油气藏 凸起区 斜坡—洼陷区 成藏模式 “倒漏斗”型
下载PDF
渤海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像 被引量:67
15
作者 孙若昧 赵燕来 梅世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4-54,共11页
由渤海周边地区地震台网记录的P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研究,得到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图像的新信息.结果表明:1.渤海湾内地壳薄,是Moho面上隆的中心.2.渤张断裂由几段相接而成,属壳内断裂.3.该区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渤海内为110km,燕... 由渤海周边地区地震台网记录的P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研究,得到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图像的新信息.结果表明:1.渤海湾内地壳薄,是Moho面上隆的中心.2.渤张断裂由几段相接而成,属壳内断裂.3.该区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渤海内为110km,燕山地区大于180km.渤海湾内上地幔盖层速度是研究区内最高的,最大值为8.45km/s,其岩石成分是高密度物质.这是该区呈现高重力异常的缘由.4.渤海内庙岛西部中地壳有一近似圆状的低速体,渤海内强震以及近期地震活动沿其周边展布,那里是高、低速块体的交界部位.研究区内其它地区的强震一般也发生在地壳中高速块体的边侧,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的交界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地区 CT层析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部地区天然气组成与成因类型 被引量:13
16
作者 文志刚 唐友军 +2 位作者 宋换新 徐耀辉 李浮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1-113,共3页
渤海海域中部地区已发现的天然气主要为烃类气体,成熟度为成熟—高成熟,古近系及以下储集层中的天然气为湿气,新近系的天然气多为干气。天然气甲烷、乙烷碳同位素变化较大,其中,BZ281构造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最重,QHD301构造天然气乙烷... 渤海海域中部地区已发现的天然气主要为烃类气体,成熟度为成熟—高成熟,古近系及以下储集层中的天然气为湿气,新近系的天然气多为干气。天然气甲烷、乙烷碳同位素变化较大,其中,BZ281构造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最重,QHD301构造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最重。烃类气为有机成因气,可分为油型气、煤成气和混合气,以混合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天然气成因 碳同位素
下载PDF
基于AIS数据的渤海湾地区海运排放测算 被引量:14
17
作者 邢辉 段树林 +1 位作者 黄连忠 刘勤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53-960,共8页
将船舶活动状态分为港口邻近区域的机动操纵工况和停泊工况以及海上航路的定速巡航工况;采用基于船舶活动的方法,建立了区域性海运排放测算模型.根据中国船级社船舶数据库,确定了不同类型船舶主、副机标定功率和设计航速与船舶总吨之间... 将船舶活动状态分为港口邻近区域的机动操纵工况和停泊工况以及海上航路的定速巡航工况;采用基于船舶活动的方法,建立了区域性海运排放测算模型.根据中国船级社船舶数据库,确定了不同类型船舶主、副机标定功率和设计航速与船舶总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舶流量轨迹图的统计分析,得到了2014年渤海湾地区船舶流量数据;基于所确定的模型参数,计算得到了渤海湾地区海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4年渤海湾地区海运NOx、CO、HC、CO2、SO2和PM排放量分别为173808、14436、6144、7208919、120748和15292t;货船、危险品船和客船对海运排放的贡献占比分别约为73%、21%和6%;海上航路定速巡航工况对海运排放的贡献占比约为90%;其中,成山头至老铁山水道和老铁山水道至渤海中部航路排放之和约占海上航路排放的50%;天津港和大连港分别约占港口邻近区域排放的30%和20%.基于AIS统计数据的自下而上方法对区域性海运排放的测算具有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气排放 海运船舶 AIS 渤海湾地区 基于船舶活动的方法
下载PDF
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东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05
18
作者 龚再升 蔡东升 张功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0,共10页
利用渤海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对郯庐断裂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解释,系统地研究了海域新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在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的发育、发展以及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研究了郯庐断裂对渤海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控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 利用渤海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对郯庐断裂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解释,系统地研究了海域新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在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的发育、发展以及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研究了郯庐断裂对渤海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控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是控制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它控制了始新世、渐新世湖相烃源岩的形成,造就了大量的油气圈闭,主导了油气输导系统,而且新构造期沿郯庐断裂带的天然地震活动也可能是导致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郯庐断裂的晚期活动推进了渤海油气在新近纪晚期成藏,也促成了油气田至今的动平衡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郯庐断裂 油气成藏 海上油气勘探 新生代
下载PDF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定性调查及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中之 周军 +8 位作者 王俊 赵振良 庄申 陈孛 阎伟 许玉甫 王成华 高文斌 孟维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134,共9页
2010年6~7月,对黄渤海区沿海一线的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的拖网渔具渔法情况进行了综合定性调查(访问)和定量(测量)研究,调查分析了拖网渔具的作业原理、渔期、渔场、渔具配比、渔船功率等及网口周长、网衣总长、网口网目... 2010年6~7月,对黄渤海区沿海一线的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的拖网渔具渔法情况进行了综合定性调查(访问)和定量(测量)研究,调查分析了拖网渔具的作业原理、渔期、渔场、渔具配比、渔船功率等及网口周长、网衣总长、网口网目尺寸、囊网最小网目尺寸等现状。结果表明,环黄渤海区共有各种类型的拖网船25000余艘;小型拖网渔船比例高达80%,主要分布在渤海海域和黄海的部分近岸海域。共调查到34种拖网网型,分别为:有翼单囊单船小型底拖网7种,有翼单囊单船小型浮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底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浮拖网两种,单船桁杆多囊拖网1种,单船桁杆、框架单囊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中型底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大型底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单船大、中型浮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双船中型底拖网3种和有翼单囊双船大、中型浮拖网5种。拖网捕捞强度大大超出渔业资源承受能力,渔获物品种低值、幼小;生计渔业与商业捕捞矛盾突出。翼网和网口网目尺寸大型化、囊网网目尺寸小型化,整个网具大型化;最大网型翼网网目尺寸16000mm,网口网目尺寸15000mm,网口周长840m,网衣总长长度170m,囊网最小网目尺寸40~45mm或18~20mm;个别囊网最小网目尺寸仅6~8mm。传统的桁杆拖网衍生出框架拖网和弓子网。底拖网底纲配置不合理,对海底底质及底栖生物破坏严重。渔具标准缺失较多,科研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区 拖网渔具 综合调查 特点分析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深埋藏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20
作者 吕正祥 宋修章 +3 位作者 张健 卿元华 齐玉民 金晓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17,共8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育湖相高孔隙度白云岩储层,准确预测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选取石臼坨凸起沙河街组(E2s)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进行岩石矿物学、偏光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综合分析,确定了高孔白云岩的岩石类型、成岩作用和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高孔白云岩储层主要是生屑云岩,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原生孔和生物体腔孔为主,成岩作用的主要特征为压实作用弱,发育衬垫白云石。进一步利用同位素地质温度、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确定了自生矿物的形成时期,再以显微荧光观察结合包裹体激光拉曼烃类检测技术,获得了烃类充注的期次。结论认为,沙河街组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具有3大主控因素:(1)高能沉积环境是高孔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2)渗流带—潜流带形成的早期衬垫白云石有效降低了机械压实对孔隙的破坏强度;(3)早期烃类充注有利于高孔白云岩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中部 古近纪 深埋藏 白云岩 高孔隙度储集层 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