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in-Size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Bohai Sea and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Sediment Supply and Hydrodynamics 被引量:9
1
作者 YUAN Ping WANG Houjie +1 位作者 WU Xiao BI Naishu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3期589-600,共12页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Bohai Sea(BS) and the northern Yellow Sea(NY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diment supply and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grain-size comp...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Bohai Sea(BS) and the northern Yellow Sea(NY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diment supply and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grain-size compositions of surface sediments and modern sedimentation ra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BS and the NYS were primarily composed of silty sand and clayey silt with a dominant size of silt. In addition, the Yellow River delivered high amount of water and sediments to the BS, and they are dominated in surface sediments(mainly silt) in the Bohai Bay,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he center of the BS, and the north coast of Shandong Peninsula. The coarse-grained sediments were mainly deposited at the river mouth due to the estuarine filtration and physical sorting. Meanwhil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odern sedimentation rate, the surface sediment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 The areas with coarser surface sediments generally corresponded low sedimentation rates because of strong erosion;whereas the sedimentation rate was relatively high at the place that the surface sediments were fine-grained. Furthermore, the grain-size tren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reas with fine-grained surface sediments such as the mud area in the central BS and the upper Liaodong Bay were the convergent centers of surface sediments, except for the Bohai Bay and the subaqueous Yellow River Delta where offshore sediment transport was evid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sea and North Yellow sea surface sediment grain size sedimentation rate sediment supply sedimentary dynamic environment
下载PDF
Dynamic shear modulus and damping ratio characteristics of undisturbed marine soils in the Bohai Sea,China 被引量:6
2
作者 Zhang Yan Zhao Kai +1 位作者 Peng Yanjv Chen Guoxi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2年第2期297-312,共16页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from a series of stress-controlled undrained cyclic triaxial tests on the undisturbed marine silty clay,silt,and fine sand soils obtained from the Bohai Sea,China.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from a series of stress-controlled undrained cyclic triaxial tests on the undisturbed marine silty clay,silt,and fine sand soils obtained from the Bohai Sea,China.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major factors for predominating the dynamic shear modulus(G)and damping ratio(λ)in the shear strain amplitude(γ_(a))from 10^(-5) to 10^(-2),involving depth,sedimentary facies types,and water content of marine soils.The empirical equations of the small-strain shear modulus(G_(max))and damping ratio(λ_(min))using a single-variable of depth H are established for the three marine soils.A remarkable finding is that the curves of shear modulus reduction(G/G_(max))and the damping ratio(λ)with increasing γ_(a) of the three marine soils can be simply determined through a set of explicit expressions with the two variables of depth H and water content W.This finding is validated by independent experimental data from the literature.At the similar depths,the G value of the marine soils of terrestrial facies is the largest,followed b_(y) the neritic facies,and the G value of the marine soils of abyssal facies is the smallest.The 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of the marine soils have slight effect on theλvalue.Another significant finding is that the shear modulus reduction curves plotted against the γ_(a) of the three marine soils at the similar depths are significantly below those of the corresponding terrigenous soils,while the damping curves plotted against γ_(a) are just the opposite.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erve as a worthful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seabed seismic site effects in the Bohai Sea due to lack of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sea marine sediments dynamic shear modulus damping ratio sedimentary facies
下载PDF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binary-parameter retrieval model of ocean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based on MODIS data
3
作者 LI Guosheng WANG Fang LIAO Hep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4期443-454,共12页
This paper brought out a new idea on the retrieval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which uses both the water-leaving radiance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the grain size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A principal com... This paper brought out a new idea on the retrieval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which uses both the water-leaving radiance from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the grain size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A principal component model and a neural network model based on those two parameters were constructed. The analyz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esting errors of the models using the two parameters are 0.256 and 0.244, while the errors using only water-leaving radiance are 0,384 and 0.390. The stability of the models with grain size parameter is also better than the one without grain size. This research prov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grain size parameter into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retrieval mode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trieval precision of these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sea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remote sensing binary-parameter model
下载PDF
川西南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旋回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杨 金思丁 +2 位作者 刘岩 刘四兵 张全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7,共16页
[目的]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的泥页岩不仅包含重要的环境生命演化信息,同时也是我国当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对其开展精细地层年代学研究具有生产及科研的双重价值。[方法]为了更准确地探明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层序沉积... [目的]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的泥页岩不仅包含重要的环境生命演化信息,同时也是我国当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对其开展精细地层年代学研究具有生产及科研的双重价值。[方法]为了更准确地探明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层序沉积特征,对川西南地区金页1井筇竹寺组页岩地层开展了旋回地层学研究。[结果与结论](1)通过分析不同测井曲线测井响应特征,认为钾元素测井序列是最适合古环境、古气候的替代指标。(2)将钾元素深度序列进行频谱分析和滑动窗口频谱分析,识别出偏心率和斜率周期(405 kyr,131 kyr,95 kyr,36.4 kyr,28.2 kyr);并结合相关系数分析,以不同沉积速率为限,将整段曲线划分为四段,分别进行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的带通滤波;以周缘地区的年代地层年龄526.86±0.16 Ma为年龄控制点,建立了金页1井筇竹寺组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3)筇竹寺组共记录了29个长偏心率周期,四段地层的最优沉积速率分别为2.5,2.9,3.4和4.8 cm/kyr。(4)以405 kyr的轨道调谐为基础的沉积噪音模型DYNOT及ρ1曲线重建了筇竹寺组沉积时期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以该曲线为理论参照,在筇竹寺组中划分了4个三级层序,识别出4个最大海泛面及与之对应的T-R旋回;4个三级层序的沉积时限从下到上为3.18,2.03,2.97和3.63 Ma,分别包含了8个,5个,7个和9个长偏心率周期。(5)海平面变化曲线的低值对应了全球碳同位素负偏,推测是由于海平面的下降引起的有机质发生氧化,并向海水释放碳同位素偏轻的无机碳,形成碳同位素负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页1井 最优沉积速率计算 浮动天文年代标尺 沉积噪音模型 相对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混合沉积特征精细刻画:以江苏徐州寒武系馒头组为例
5
作者 文祖超 沈玉林 +5 位作者 李壮福 敬宇鸿 党志英 祝玉琳 孟艳 李林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6-862,共17页
江苏徐州地区寒武系馒头组发育极具特色的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现象。本研究以寒武系馒头组一套典型的混合沉积序列为例,依据剖面实测与镜下特征,对该序列中的混合沉积组合类型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沉积环... 江苏徐州地区寒武系馒头组发育极具特色的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现象。本研究以寒武系馒头组一套典型的混合沉积序列为例,依据剖面实测与镜下特征,对该序列中的混合沉积组合类型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沉积环境中的混合沉积特征,建立了陆表海近岸背景下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模式,探讨了各种混合沉积组合类型的混积成因类型、混积过程及主控因素等。结果表明:徐州地区寒武系馒头组混合沉积序列中主要发育含砂鲕粒灰岩、含内碎屑砂质灰岩、灰质细砂岩、含灰粉砂岩等11种混合沉积组合类型;混合沉积序列整体为陆表海海侵背景下次级海平面频繁波动且伴随多期次风暴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海侵作用下由近岸的混积潮坪逐渐演化为混积局限台地;混合沉积主要为相混合与间断混合,局部发育原地混合与母源混合。气候、陆源输入程度、海平面变化、碳酸盐产率是形成相混合的主控因素,同时也受到生物活动、水动力条件的调控;多期次风暴作用在主导间断混合形成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相混合与母源混合的发育;在各因素叠加影响下,研究区具有多种混积成因类型组合发育的特征。厘清各种混积成因类型的分布与混积过程可为华北板块寒武纪古环境恢复与沉积演化提供参考,并为“深时”陆表海台地混合沉积相关研究提供典型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陆表海 风暴沉积 沉积模式 馒头组 寒武系 徐州地区
下载PDF
渤海C油田馆陶组辫状河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
6
作者 刘百川 石飞 +2 位作者 邓猛 李永春 姜春宇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4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渤海C油田馆陶组发育辫状河沉积,已钻井揭示开发潜力巨大。为了认识馆陶组砂体叠置规律与沉积演化模式,查明宏观沉积控制因素,本文利用岩芯、测井、钻井、现代调研资料等开展沉积特征、砂体分布规律与沉积控制因素研究。研究表明:馆陶... 渤海C油田馆陶组发育辫状河沉积,已钻井揭示开发潜力巨大。为了认识馆陶组砂体叠置规律与沉积演化模式,查明宏观沉积控制因素,本文利用岩芯、测井、钻井、现代调研资料等开展沉积特征、砂体分布规律与沉积控制因素研究。研究表明:馆陶组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泛滥平原微相,其中心滩与辫状河道砂体呈单独型、接触型、切叠型和多期叠置型接触;砂体的分布样式受基准面旋回控制,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中-下部易形成大面积连片分布砂体,在纵向上呈拼合板状,而中期基准面旋回的下降半旋常形成独立式分布的砂体;单一期次心滩宽度为62~467 m,长度为269~1896 m,单河道宽度为20~151 m,古物源、古构造背景、古气候演变共同控制了辫状河的演化,并建立了在不同古环境背景下的两种辫状河沉积模式。本文研究成果对储层地质建模和提高开发井砂体钻遇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馆陶组 辫状河 沉积特征 古气候 沉积模式 渤海C油田
下载PDF
渤海及邻近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及沉积分区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中波 李日辉 +4 位作者 张志珣 张训华 张剑 陈珊珊 梅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109,共9页
通过渤海及邻域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实测数据,采用Folk三角图解分类方法,对比已有Shepard分类沉积物类型图对近岸的沉积物类型进行相应补充,编制沉积物类型图,并进行沉积分区。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质泥、泥质砂、粉... 通过渤海及邻域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实测数据,采用Folk三角图解分类方法,对比已有Shepard分类沉积物类型图对近岸的沉积物类型进行相应补充,编制沉积物类型图,并进行沉积分区。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质泥、泥质砂、粉砂和砂。根据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海洋环流、地形地貌及物质来源(入海河流物质影响程度),划分为4个沉积区,分别是辽东湾混合沉积区、渤海湾-莱州湾及周边泥质沉积区、老铁山水道-辽东-渤中浅滩砂质沉积区和北黄海西部泥质沉积区。渤海表层沉积物的分布受控于近源河流物质和海洋环流变化。渤海的潮流场控制泥沙输运,弱潮流区对应细颗粒沉积物沉降,强潮流控制区发育粗粒级潮流沙脊和沙席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类型 Folk分类法 沉积物分区 沉积环境 渤海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BT113孔35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陆作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永胜 王宏 +3 位作者 李建芬 裴艳东 田立柱 商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44-354,共11页
根据渤海湾西岸有孔虫和介形虫与年代学(AMS14C和OSL测年)研究,将该段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U1—U6),它们依次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河流及全新世的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结束于约35 ka的U1单元的... 根据渤海湾西岸有孔虫和介形虫与年代学(AMS14C和OSL测年)研究,将该段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U1—U6),它们依次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河流及全新世的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结束于约35 ka的U1单元的陆相环境,证实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渤海湾西岸未受海水影响。U1和U2单元之间,存在历时约27 ka的沉积间断(35~8.5 ka cal BP),研究区因此缺失早全新世沉积。U2单元的潮滩环境指示全新世海侵于8.5 ka cal BP到达渤海湾西岸,当时相对海平面为-16.7 m。U3单元为浅海环境,约6 ka cal BP时相对海平面上升到-6.8~-1.8 m。8.5~6 ka cal BP期间的海面上升速率是0.4~0.6 cm/a,可能与MWP1C事件有关。U4—U5单元,转为三角洲环境,沉积速率增大,反映自3.7 ka cal BP河流输入影响加强,约1.3 ka cal BP时成陆,形成U6单元。晚更新世35 ka以来的陆海环境演化,总体上是对气候变化控制下的海面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35ka CAL BP 沉积环境 海平面 河流供给
下载PDF
黑碳在渤海泥质区的百年沉积记录 被引量:7
9
作者 方引 陈颖军 +3 位作者 林田 田崇国 潘晓辉 唐建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8-106,共9页
在渤海泥质沉积区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其黑碳含量和沉积通量,结合n。Pb年龄测定,探讨百年尺度黑碳沉积通量的时间序列变化对区域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黑碳含量和沉积通量分别为0.24--0.49mg/g[平均为(0.32... 在渤海泥质沉积区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其黑碳含量和沉积通量,结合n。Pb年龄测定,探讨百年尺度黑碳沉积通量的时间序列变化对区域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黑碳含量和沉积通量分别为0.24--0.49mg/g[平均为(0.32±0.07)mg/g]和0.026~0.053mg/(cm2·a)[平均为(0.040±0.008)mg/(cm2·a)],黑碳含量与我国东海内陆架等海区相当,但远低于美国港湾和瑞典大陆架等污染较严重地区;(2)黑碳通量在20世纪50年代一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一90年代末出现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对应于两个阶段的生物质燃烧量和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量的急剧增加;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较低的黑碳通量以及21世纪初黑碳通量下降的趋势则分别与黄河改道事件、我国能源利用技术提高及污染控制减排措施逐步实施等有关;(3)通过比较本文结果以及国内外其它海域和湖泊的研究资料,证明黑碳沉积记录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地球化学指标,用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沉积记录 柱状沉积物 泥质区 渤海
下载PDF
渤海西缘YRD-1101孔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变迁 被引量:8
10
作者 岳保静 刘金庆 +2 位作者 刘健 廖晶 张军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53-867,共15页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YRD-1101孔上部岩心开展粒度分析,并结合AMS14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果、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MIS5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1)晚更新世...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YRD-1101孔上部岩心开展粒度分析,并结合AMS14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果、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MIS5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1)晚更新世-早全新世河流与海相交替沉积,其中MIS5c阶段海侵水动力环境中等,MIS3期海侵水动力环境较弱,MIS2期河流沉积水动力较强;(2)全新世滨、浅海沉积环境,动力环境整体较强,相对比较稳定;(3)1855年至今形成的黄河三角洲沉积,水动力强度较弱到中等。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此外,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对海侵强度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沉积环境 现代黄河三角洲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渤海
下载PDF
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磷与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被引量:22
11
作者 宋金明 罗延馨 李鹏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0-32,共3页
现场模拟了渤海沉积物 海水界面磷、硅的交换通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渤海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的磷、硅主要来源于河流的输入和沉积物向海水的扩散提供 ,输出则是主要通过向黄海输送。计算结果表明 ,渤海每年沉积物向海... 现场模拟了渤海沉积物 海水界面磷、硅的交换通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渤海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的磷、硅主要来源于河流的输入和沉积物向海水的扩散提供 ,输出则是主要通过向黄海输送。计算结果表明 ,渤海每年沉积物向海水提供的磷、硅分别为10.2×106 和190.6×106 kg,分别占渤海磷、硅循环总量的86.4 %和31.7 %。说明沉积物 海水界面过程在渤海磷、硅循环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海水界面过程 磷与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
下载PDF
渤海现代沉积的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凤业 史玉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47-50,共4页
根据测定的 12个箱式和 11个柱状岩芯的210Pb放射性强度,首次系统地 介绍了渤海现代沉积速率(100a时间尺度)。从210Pb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确切的地层 年龄着手,结合有关资料,探讨了渤海近百年来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格... 根据测定的 12个箱式和 11个柱状岩芯的210Pb放射性强度,首次系统地 介绍了渤海现代沉积速率(100a时间尺度)。从210Pb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确切的地层 年龄着手,结合有关资料,探讨了渤海近百年来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格局。利用放射 性同位素210Pb不仅对研究所形成地层的沉积作用和混合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海洋油气开发地质工程的调查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现代沉积 铅同位素
下载PDF
海洋悬浮泥沙二元特征参数MODIS遥感反演模型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芳 李国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86-1196,共11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海面离水辐射率和泥沙粒径二元特征参数来反演研究海区(渤海)海洋表层悬浮泥沙浓度的新的遥感反演算法,以此为基础分别建立了基于MODIS遥感数据和泥沙粒径二元特征参数的主成分和神经网络两种泥沙浓度反演模型,并对...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海面离水辐射率和泥沙粒径二元特征参数来反演研究海区(渤海)海洋表层悬浮泥沙浓度的新的遥感反演算法,以此为基础分别建立了基于MODIS遥感数据和泥沙粒径二元特征参数的主成分和神经网络两种泥沙浓度反演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两类模型的反演精度以及泥沙粒径因子对模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新建立的二元特征参数反演算法在采用主成分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时的检验误差分别为0.256和0.244,而忽略泥沙粒径因子贡献的主成分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的检验误差分别为0.384和0.390,因此可以认为,在泥沙浓度反演模型中加入粒径因子时,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模型稳定性均比只考虑浓度对反射率贡献的模型有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悬浮泥沙浓度 MODIS 遥感反演 二元模型
下载PDF
渤海现代沉积作用与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董太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3-53,共11页
1987-199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渤海石油公司合作,开展了“渤海石油开发区区域性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的研究。研究区域为水深大于10m的浅海海域。本文以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渤海现代沉积作用与模式进行了全面、深入... 1987-199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渤海石油公司合作,开展了“渤海石油开发区区域性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的研究。研究区域为水深大于10m的浅海海域。本文以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渤海现代沉积作用与模式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并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现代沉积作用 沉积模式 海洋沉积
下载PDF
渤海东部潮流沉积特征及MIS4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珊珊 王中波 +3 位作者 李日辉 孟祥君 陈晓辉 郭政言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7-306,共10页
渤海东部发育了典型的潮流沉积,由老铁山水道冲刷槽、辽东浅滩沙脊和渤中浅滩沙席组成。该文基于中国海洋地质调查最新获取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与水深变化进行对比,将该区的潮流沉积特征与其地震相特征进行精细分析,同时结合晚第四... 渤海东部发育了典型的潮流沉积,由老铁山水道冲刷槽、辽东浅滩沙脊和渤中浅滩沙席组成。该文基于中国海洋地质调查最新获取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与水深变化进行对比,将该区的潮流沉积特征与其地震相特征进行精细分析,同时结合晚第四纪CD5孔的岩性、14C测年和层序地层划分,识别出晚更新世以来的四期层序地层,分别是MIS4以细砂为主的陆相地层、MIS3以粉砂和黏土为主的滨浅海相沉积地层、MIS2末次盛冰期形成的以粉砂质粘土和细砂质粉砂为主的陆相沉积地层和全新世(MIS1)发育的以粉砂质黏土和细砂组成的海相沉积地层。其中全新世地层分别由早期的滨海相沉积、中期的浅海沉积和晚期的潮流沉积组成。通过这四期层序的研究,揭示了该区MIS4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潮流沉积 老铁山水道 冲刷槽 潮流沙脊 潮流沙席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架现代礁源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作用 被引量:69
16
作者 王国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47-54,共8页
在南海北部大陆架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的背景上 ,珊瑚岸礁和堡礁周围广泛发育着礁源碳酸盐和陆源碎屑组成的混合沉积。它们以砂屑、砂砾屑结构为主并含有生物格架结构。形成混合沉积的条件是具备碳酸盐和硅质碎屑两类物源、活跃的水动力... 在南海北部大陆架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的背景上 ,珊瑚岸礁和堡礁周围广泛发育着礁源碳酸盐和陆源碎屑组成的混合沉积。它们以砂屑、砂砾屑结构为主并含有生物格架结构。形成混合沉积的条件是具备碳酸盐和硅质碎屑两类物源、活跃的水动力和干湿交替的气候 ,此外 ,海平面的相对波动也会造成积极的影响。混合沉积方式有随机式、相变式和随机—相变式 3种。混合沉积体通常是多种混合方式交替、叠加而成的沉积复合体。礁源与陆源混合沉积相模式是从岸礁—堡礁相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 ,根据其沉积相和沉积结构特征可以分为 5种混合沉积 :①礁基混积岩和礁格架混积岩 ;②礁坪砂砾屑混积岩 ;③礁后海滩—沙堤砾砂屑混合沉积 ;④礁后湖砂屑混合沉积 ;⑤礁前 (礁翼 )浅海砂屑混合沉积。礁源与陆源混合沉积的鉴别标志是珊瑚骨屑和岩屑各占 10 %~ 50 % ,其它生物碎屑不计。南海大陆架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混合沉积实例 ,该研究结果可为全面研究现代南海沉积学和比较沉积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北部大陆架 混合沉积作用 混合沉积 沉积相模式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大北槽东沙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响 葛晨东 +2 位作者 殷勇 吕艳美 李海清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8-552,共15页
根据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大北槽东沙07SR03钻孔的沉积相及沉积物中的δ13 C和C/N特征,来研究晚更新世以来大北槽东沙地区海平面波动和沉积模式.07SR03孔AMS14 C测年得到钻孔年龄自深到浅处于(41420±615)^(5630±50)14C yrB.P..沉... 根据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大北槽东沙07SR03钻孔的沉积相及沉积物中的δ13 C和C/N特征,来研究晚更新世以来大北槽东沙地区海平面波动和沉积模式.07SR03孔AMS14 C测年得到钻孔年龄自深到浅处于(41420±615)^(5630±50)14C yrB.P..沉积相中主要以砂,粉砂和黏土为主,以粉砂居多.沉积物的δ13 C处于-26.504‰^-21.812‰之间,C/N为0.045~64.156,表现出大北槽东沙地区的晚更新世以来陆海交互作用显著,在07SR03孔的18~20m和55.6~70m均出现了δ13 C高值区,认为是陆地C4植物的有机质沉积影响,与冰期海退情况相符.研究南黄海大北槽区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波动变化,40kaB.P.以来海侵海退交替,20kaB.P.左右迎来末次盛冰期,海平面降至-100m左右,之后气候回暖,海平面逐渐升高,12kaB.P.新仙女木期间小幅度海退,随后进入全新世海侵时期,经过海平面迅速升高后,海平面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综合07SR03钻孔沉积相信息和有机质地球化学指标δ13 C和C/N,将大北槽东沙晚更新世以来自下而上的沉积分为河流相→潮滩相→陆地硬粘土相→潮滩相→滨岸相→近代潮流沙脊相的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δ^13 C C/N 沉积模式 相对海平面 大北槽东沙 南黄海
下载PDF
水下沉箱冲淤特性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书兆 沈晓鹏 +3 位作者 李伟 段明印 唐国强 杨帆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7-226,共10页
水下沉箱是渤海通航区水下生产系统的重要防护装置,但海流冲刷作用可能导致沉箱暴露,使其面临被渔业活动、船舶抛锚等破坏的风险。为支撑渤海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水下沉箱方案设计,以某实际工程闭口型水下沉箱为例,通过物理模型实验,研究... 水下沉箱是渤海通航区水下生产系统的重要防护装置,但海流冲刷作用可能导致沉箱暴露,使其面临被渔业活动、船舶抛锚等破坏的风险。为支撑渤海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水下沉箱方案设计,以某实际工程闭口型水下沉箱为例,通过物理模型实验,研究沉箱凸出高度、回填砂与原场砂等对沉箱冲淤特性的影响。实验中考虑海床面与沉箱顶面相对位置的不同,设置了凸出式、齐平式(沉箱顶面与海床表面齐平)与掩埋式3种水下沉箱模型实验,研究沉箱在不同掩埋情况下其周边海床土层的冲淤特性。结果表明,闭口型沉箱顶部高于海床面或与海床面齐平时,沉箱来流方向上游发生了局部冲刷,下游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淤积,且淤积高度随沉箱凸出高度增大而增大;对于掩埋式沉箱,回填沙在极限流速下会被完全冲走,但原场砂会重新回填、淤积并覆盖沉箱;但如果上游泥砂量供给不足,随着时间发展,沉箱周围的泥砂将被冲刷并导致沉箱暴露。综合模型实验结果,建议该工程使用齐平式或者掩埋式闭口沉箱形式。本研究为水下生产系统水下沉箱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浅水水下生产系统 水下沉箱 模型实验 局部冲刷 泥砂输运
下载PDF
敞流沉积环境中“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体系”研究 被引量:52
19
作者 张新涛 周心怀 +1 位作者 李建平 牛成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0-269,共10页
新近纪渤海湾盆地具有构造稳定、沉降缓慢、地形平缓、坡度小等特点;古气候资料证实渤海海域新近纪中期(明下段沉积时期)湿润亚热带到暖温带气候,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及浅水湖泊沉积。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将黄河口凹陷新近纪明下段划分为... 新近纪渤海湾盆地具有构造稳定、沉降缓慢、地形平缓、坡度小等特点;古气候资料证实渤海海域新近纪中期(明下段沉积时期)湿润亚热带到暖温带气候,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及浅水湖泊沉积。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将黄河口凹陷新近纪明下段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3个体系域,即低位域、湖侵域、高位域,识别出不同体系域内拼合板型、孤立型、席状型三种砂体结构,分别对应分流河道型、砂坝型及席状型浅水三角洲类型。同时借鉴现代浅水沉积、水槽实验模拟研究,探讨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中砂体分布规律与湖平面相对变化之间响应关系,最终建立了黄河口凹陷新近纪明下段温凉型、湿热型两种浅水三角洲层序成因模式,认为古气候影响的湖平面相对变化控制了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微相类型、结构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敞流沉积 河控浅水三角洲 现代沉积 水槽实验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西区中中新世混合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涛涛 吕福亮 +3 位作者 王彬 胡冰 贺晓苏 鲁银涛 《海相油气地质》 2010年第4期30-34,共5页
以新采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西区的混合沉积作了初步研究。混合沉积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平行—亚平行,振幅强—中,频率中等及连续性中等的反射特征。混合沉积分布在研究区地震资料覆盖范围的西北角,发育规模较大,最大长度达... 以新采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西区的混合沉积作了初步研究。混合沉积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平行—亚平行,振幅强—中,频率中等及连续性中等的反射特征。混合沉积分布在研究区地震资料覆盖范围的西北角,发育规模较大,最大长度达44.7km,最大宽度33.2km,面积1084km2,最大厚度为138m,纵向上分布在中中新统梅山组。综合南海北部构造演化、地震勘探等研究成果,建立了混合沉积模式。该混合沉积分布于半深海沉积区,由其南东东方向的西沙—广乐台地提供碳酸盐岩碎屑(同时也提供部分硅质碎屑),由其西侧的中南半岛提供主要的硅质碎屑。在南海北部深水西区,控制混合沉积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构造作用(包括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及水动力条件等三个方面,这三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沉积分布 沉积模式 控制因素 新近纪 南海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