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coastal sediments of Bohai Bay,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WANG Liping ZHENG Binghui LEI K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122-131,共10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coastal sediment of the Bohai Bay, China, high-throughput barcoded pyrosequencing of the 16S rRNA gene was used. Metagenomic DNA ...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coastal sediment of the Bohai Bay, China, high-throughput barcoded pyrosequencing of the 16S rRNA gene was used. Meta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sediment samples, and was sequenced using a 454 GS FLX Titanium system. At 97% similarity, the sequences were assigned to 22 884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which belonged to 41 phyla, 84 classes, 268 genera and 789 species. At the different taxonomic levels, both the dominant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six coastal sediments. Proteobacteria was the first dominant phylum across all the six coastal sediments, representing 57.52%, 60.66%, 45.10%, 60.92%, 56.63% and 56.59%, respectively. Bacteroidetes was the second dominant phylum at Stas S1, S2 and S4, while Chloroflexi was the second dominant phylum at Stas S3, S5 and S6. At class level, γ-Proteobacteria was the first dominant class at Stas S1,S2, S4 andS6, while δ-Proteobacteria became the first dominant class at Stas S3 and S5. In addition, a large proportion of unclassified representatives have distributed at the different taxonomic levels.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ediment texture, water depth (D), dissolved oxygen (DO), total nitrogen (TN) and nine EPA priority contro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cluding naphthalene, acenaphthylene, acenaphthene, fluorine, phenanthrene, fluoranthene, pyrene, benzo[a]anthracene and indeno[1,2,3-cd]pyrene we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regulating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Those results are very important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oles of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coast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Sea coastal zone aromatic hydrocarbon BACTERIA BIODIVERSITY PYROSEQUENCING
下载PDF
The ecological cost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o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western Bohai Bay,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ZHU Gaoru XU Xuegong +2 位作者 WANG Hui LI Tuoyu FENG Zh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97-104,共8页
Land has been widely reclaimed in large area in coastal zones all over the world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land shortage,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sia has become a focus of land reclamation wi... Land has been widely reclaimed in large area in coastal zones all over the world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land shortage,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sia has become a focus of land reclamation with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From the Binhai New Area of Tianjin to the Caofeidian New Area of Tangshan,the undergoing project of land reclamation on the northwest coast of Bohai Bay,China,is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To clarify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benef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zone,we conducted both retrospective and predictive assessments of the ecological cost caused by land reclamation on the northwest coast of Bohai Bay,China.We calculated the ecological costs of ten aspects of the four ecosystem services,i.e.,supply,regulation,support and culture,with the monetary estimate approach.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cological cost of the new land reclamation is US$971.9 million from 2000 to 2010 and that the cost will be US$702.1 million from 2010 to 2020.The costs of gas regulation and marine food supply account for the greatest parts of the total value.Suggestions for land reclamation oriente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area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a rational planning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reducing the amount of land reclamation area,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reclaimed land,reclaiming land with the concept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s,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zone land reclamation ecosystem service cost valuation bohai Bay China
下载PDF
The research of sea-land breeze (SLB) on the west coast of Bohai Bay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
3
作者 Wei Gu LaiYin Zhu +6 位作者 WeiJia Cui Ning Li JianOu Cong YingJun Xu ShuQing Huang HaiYang Yu LanTao Li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年第3期264-273,共10页
Four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ere set up in a line from beach to inl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west coast of Bohai Bay. Wind direction and velocity at altitudes of 2 m, 4 m and 12 m were surveyed with 10 minut... Four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ere set up in a line from beach to inl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west coast of Bohai Bay. Wind direction and velocity at altitudes of 2 m, 4 m and 12 m were surveyed with 10 minute intervals. On "Sea-Land Breeze" (SLB) days, the transition from sea breeze to land breeze was very evident in the study area. Direction of sea breeze was basic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coast and mainly from the ENE and E. Duration of sea breeze varied by the stations' distance to the coastline, and the near-coast wind velocity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inland and decreases as it reaches inland. There was increased development of SLB on sunny days than on overcast days. The term "Climatic Coastal Zone" can be defined for the area influenced by SLB, which reaches more than 74 km inland on a typical SLB day but less than 10 km on a non-typical SLB 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sea-land breez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climatic coastal zone
下载PDF
渤海湾海岸带生境退化诊断方法 被引量:13
4
作者 雷坤 孟伟 +2 位作者 郑丙辉 李子成 彭娟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61-1365,共5页
海岸带是世界上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境类型之一.海岸带生境退化诊断技术研究是保护生态系统和近海生物资源的现实需求,将为海岸带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渤海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 海岸带是世界上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境类型之一.海岸带生境退化诊断技术研究是保护生态系统和近海生物资源的现实需求,将为海岸带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渤海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模型,构建了渤海湾生境退化诊断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对渤海湾海岸带生境退化进行了综合诊断和评价.结果表明: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渤海湾海岸带的水质下降了1个等级,底质和滩涂栖息地下降了2个等级,入海物质对海岸带环境的压力提高了2个等级,海岸带生境的综合评价结果下降了1个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海岸带 生境退化 诊断
下载PDF
基于TM的渤海海岸带1988~2000年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宏娟 郑丙辉 +3 位作者 胡远满 李子成 雷坤 万峻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89-794,共6页
海岸带作为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复杂和特殊之处。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对于了解该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8和2000年的Landsat-TM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空间分析,得到渤海海岸带土地利用/... 海岸带作为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复杂和特殊之处。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对于了解该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8和2000年的Landsat-TM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空间分析,得到渤海海岸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8~2000年,由于渤海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耕地大面积减少,城乡工矿用地、养殖池塘、盐田急剧扩张;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土地类型面积显著下降。表明强烈的人类活动已经使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岸带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 遥感
下载PDF
渤海海岸带生态分区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郑丙辉 刘宏娟 王丽婧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80,共6页
生态区划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海岸带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最脆弱、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生态区划能更好地促进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渤海海岸带的... 生态区划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海岸带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最脆弱、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生态区划能更好地促进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渤海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并建立了生态分区指标体系和命名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气候、地形、土壤、水系和土地利用等数据库,运用GIS技术进行生态要素的空间分析,完成了渤海海岸带生态区划,全区共分为4个生态区和15个生态亚区.最后分析了每个生态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岸带 生态区划 GIS技术
下载PDF
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水环境质量灰色关联度评价 被引量:62
7
作者 秦昌波 郑丙辉 +2 位作者 秦延文 雷坤 于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99,共6页
以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为例,对海岸带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在系统分析各种绝对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变权重的加权绝对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海岸带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 以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为例,对海岸带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在系统分析各种绝对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变权重的加权绝对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海岸带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海岸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其中,化学指标可以选择CODMn,BOD5,无机氮,磷酸盐和DO等,生物指标包括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叶绿素a浓度、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的水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北部主要排污口——大沽口附近水环境质量面临威胁,水质呈Ⅲ-Ⅳ级;而中南部水质为Ⅱ级,远岸水环境质量良好,属于Ⅰ级.说明陆源活动影响是使水环境质量受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质量 灰色关联评价 海岸带 渤海湾
下载PDF
1954—2000年渤海湾典型海岸带(天津段)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万峻 李子成 雷坤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2,共6页
基于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渤海湾典型海岸带(天津段)为研究区,分析了该区域1954,1970,1981,1990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特征,并在空间上反映出各时期的重点退化区域.结果表明:1954—2000年研究区内高功能景观面积减少51.98%... 基于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渤海湾典型海岸带(天津段)为研究区,分析了该区域1954,1970,1981,1990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特征,并在空间上反映出各时期的重点退化区域.结果表明:1954—2000年研究区内高功能景观面积减少51.98%,主要是草地、沼泽和滩涂退化成农田、盐田、港口和养殖塘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类型,其中以1954—1970年为高功能景观退化的最快时期,平均每年退化3684.50hm2,以沼泽和草地退化最为明显.人口增长、滩涂利用和围海造地以及近岸环境污染是其重要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海岸带 土地利用和覆盖 动态变化
下载PDF
环渤海滨海地带大中城市的发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淑华 张平宇 杨莉萍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4-23,共10页
本文论述了我国环渤海地区滨海地带城市发展概况及其优势.滨海地带城市发展布局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滨海地带大中城市的发展趋向、最后对城市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外向型经济、经济开发区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滨海地带 城市 发展趋势
下载PDF
2000~2010年环渤海省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莉 侯西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1-110,共10页
作为陆海生态系统的交错带,海岸带是地表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带,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环渤海省市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5和2010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多时相海岸带土地利用制图,进而分析10 a间的土... 作为陆海生态系统的交错带,海岸带是地表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带,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环渤海省市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5和2010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多时相海岸带土地利用制图,进而分析10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区域差异和海陆梯度、海陆格局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省市海岸带土地利用以耕地、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为主,2010年比例分别为36.09%、17.16%和15.72%,不同行政单元及不同缓冲带之间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差异明显。(2)2000-2005年、2005-2010年,土地利用发生转移的面积分别为2 126.419 km^2和3 092.39 km^2,建设用地扩展占用耕地、人工湿地和滨海自然湿地,以及滨海自然湿地变为人工湿地是主导的变化过程,但不同行政单元及不同缓冲带之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明显。(3)2000-2005年、2005-201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73%和1.06%,17个地市级行政单元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东营和天津较高,各缓冲带内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为随时间不断增加,空间上则由海向陆波动下降。(4)2000-2010年,土地利用程度总体上不断升高,表明海岸带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除沧州和潍坊,其他区域土地利用程度随时间不断上升;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均随时间不同程度增长,空间上则由海向陆波动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省市 海岸带 土地利用 海陆梯度
下载PDF
海岸带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秋璐 黄海燕 +3 位作者 陈满春 许艳 曾容 张健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5-352,共8页
本文以渤海为例,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在综合分析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状况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区域特点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建立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环境状况评价模式,实现对渤海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质... 本文以渤海为例,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在综合分析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状况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区域特点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建立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环境状况评价模式,实现对渤海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状况的定量评价。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以站位评价方法为基础,以点构面,构建大尺度区域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建立由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底栖生物、滨海湿地和生物体组织污染物5大类、13个参数指标构成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渤海海岸带环境状况为一般到良好,与渤海环境现状基本相符,能综合与客观反映研究区域的环境状况,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岸带 综合评价模式 环境质量状况
下载PDF
环渤海沿岸海表温度资料的均一性检验与订正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琰 牟林 +4 位作者 王国松 范文静 刘克修 李欢 张增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9,共13页
本文对环渤海沿岸具有代表性且资料完整的6个海洋观测站的月均海表温度(SST)序列作均一性检验和订正。我国海洋观测站密集度低,难以选择参考序列,本文首先采用不依赖参考序列的惩罚最大F检验(PMFT)方法对SST序列检验,利用详尽的元数据... 本文对环渤海沿岸具有代表性且资料完整的6个海洋观测站的月均海表温度(SST)序列作均一性检验和订正。我国海洋观测站密集度低,难以选择参考序列,本文首先采用不依赖参考序列的惩罚最大F检验(PMFT)方法对SST序列检验,利用详尽的元数据对检验结果进行确认,再对不连续点订正,该方法适用于元数据详尽的海洋观测站。对于元数据不详尽的观测站,使用惩罚最大T检验(PMT)方法,选取与海洋台站距离近且相关显著的气象观测站的均一化地面气温序列来制作参考序列,对SST序列进行检验和订正。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SST序列都存在一定非均一性,观测站较大距离迁移和观测系统变更(从人工观测到自动化观测)是造成非均一性的重要原因。订正后的环渤海地区年平均SST增温趋势更加明显。本文使用不同方法来检验SST序列的均一性,该思路对沿海其他海区观测站SST均一性检验和订正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可为沿海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惩罚最大F检验 PMFT 惩罚最大T检验 PMT 环渤海沿岸 海表温度 SST 均一性检验
下载PDF
环渤海沿海区域耕地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吴莉 侯西勇 徐新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0,共10页
为分析环渤海省市沿海区域耕地格局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以耕地在5 km×5 km网格单元所占比例为因变量,选用地形、距离、气候及人口等10个影响因子为自变量,分别建立普通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地理加... 为分析环渤海省市沿海区域耕地格局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以耕地在5 km×5 km网格单元所占比例为因变量,选用地形、距离、气候及人口等10个影响因子为自变量,分别建立普通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耕地格局及各影响因子均呈现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并随距离增大而减少;针对该研究,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模拟效果均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优于空间滞后模型;从全局上来讲,高程、坡度、到最近公路距离与耕地格局呈负相关影响,距最近海岸线、铁路、居民点距离、多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降水与耕地格局呈正相关。从局部上来讲,除了多年平均降水对各网格单元内耕地面积均呈正向影响外,其余影响因子随网格单元变化正负向影响均存在。多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降水是主要的、最敏感的正向影响因子,高程、坡度和距最近水系距离为主要的、最敏感的负向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回归分析 农村地区 环渤海沿海区域 耕地 线性回归 空间自回归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渤海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关联因子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高儒 许学工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3年第5期37-40,共4页
渤海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在过去20年间经历了巨大变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针对渤海湾海岸带1989—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使用主成份一多元回归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别对其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与社会经济因子的联系进行分析。结果... 渤海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在过去20年间经历了巨大变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针对渤海湾海岸带1989—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使用主成份一多元回归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别对其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与社会经济因子的联系进行分析。结果证明城市化、工业化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咸水水体存在相互促进作用;而农业发展滞后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与耕地和未利用地的减少密切相关;主成份分析法和多元回归相结合能更好地解释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宏观联系。灰色关联法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具体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关联因子 主成份分析 多元回归 灰色关联 渤海湾海岸带
下载PDF
山东半岛冷流暴雪过程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营礼 吴增茂 +1 位作者 林曲凤 周淑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8,共8页
2008年12月4~5日,山东半岛出现了1次冷流暴雪过程,渤海上的辐合带对这次暴雪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渤海辐合带的发展演变机制及对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影响,并分析了太行山脉对渤海... 2008年12月4~5日,山东半岛出现了1次冷流暴雪过程,渤海上的辐合带对这次暴雪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渤海辐合带的发展演变机制及对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影响,并分析了太行山脉对渤海辐合带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上空生成的西北东南向的中尺度辐合带造成了以烟台-牟平-文登为中心的西北东南向的降雪带。太行山脉的阻挡作用使绕太行山的西北气流在太行山背风侧形成辐合,同时在低层大气存在1个暖脊,所以在渤海形成了1个西北东南向的辐合带。在西北风的水平平流和非地转风的作用下,渤海辐合带向东北移动,当渤海西北岸出现北风后,渤海辐合带西北部在北风的水平平流作用下向南移动,而渤海辐合带东南部在西北风水平平流和非地转风的作用下,继续向东北移动并与山东半岛北部的海岸锋辐合带合并增强,渤海辐合带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移动方向的不同造成了辐合带的波动。渤海辐合带增强后登陆山东半岛,造成山东半岛西北东南向降雪带。对这次冷流暴雪个例的分析发现,太行山脉通过形成背风低压中尺度系统直接影响渤海上的中尺度辐合带的发展,而渤海辐合带与山东半岛北岸附近海岸锋的耦合使辐合加强,增强了降雪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冷流暴雪 渤海辐合带 太行山背风低压 海岸锋
下载PDF
河北沿海国家级开发区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莉莉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4年第5期74-75,共2页
通过分析河北沿海开发区发展现状、发展基础以及与环渤海其他省市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的差异,提出依托开发区协同发展推动河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实施区园联动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错位发展金融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关键词 河北沿海 开发区 环渤海 协同发展
下载PDF
依托开发区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
17
作者 张莉莉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4年第6期3-4,共2页
通过分析渤海沿海的开发区与区域发展间的关系,研究如何依托沿海开发区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1)渤海沿海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开发区发展的龙头;(2)利用沿海开发区邻域科教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是提升渤海沿海地区产业创... 通过分析渤海沿海的开发区与区域发展间的关系,研究如何依托沿海开发区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1)渤海沿海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开发区发展的龙头;(2)利用沿海开发区邻域科教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是提升渤海沿海地区产业创新能力、推动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3)实施"一区多园、区园联动"战略,促进开发区优势互补、产业优势叠加,是渤海沿海地区产业聚集、带动环渤海经济发展的占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沿海 开发区 区域发展
下载PDF
黄渤海沿岸海岸带灾害、环境变化趋势及其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振克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91-96,共6页
黄渤海沿岸海岸线漫长,资源丰富,区位优越,21世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海岸带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地面沉降、海水内侵等灾害给沿海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也将深刻影响黄渤海沿岸持续发展的进程。分析了黄渤海沿岸未... 黄渤海沿岸海岸线漫长,资源丰富,区位优越,21世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海岸带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地面沉降、海水内侵等灾害给沿海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也将深刻影响黄渤海沿岸持续发展的进程。分析了黄渤海沿岸未来环境向暖湿方向变化的趋势及其环境影响,指出应加强黄渤海沿岸资源环境工程建设与海岸带管理,改善区域自然环境,减轻海岸带灾害损失,为黄渤海沿岸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渤海 海岸带 灾害 环境变化 持续发展
下载PDF
唐山在冀东城市群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的对策
19
作者 徐静珍 薛晓光 高秀春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45-47,共3页
唐山具有在冀东城市群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的优势条件。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的人才和科技资源,造就了其优越的基础条件。在环渤海经济隆起带的建设中,经济全球化、国家区域发展的战... 唐山具有在冀东城市群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的优势条件。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的人才和科技资源,造就了其优越的基础条件。在环渤海经济隆起带的建设中,经济全球化、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整体规划政策等机遇更使得唐山具备了发挥龙头作用的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山市应该在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整合、明确产业定位、资源有机整合、强化城市要素集聚功能、打造临港产业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利用好这些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经济圈 冀东城市群 沿海经济隆起带
下载PDF
环渤海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振刚 李黎黎 许学工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年第1期38-43,共6页
环渤海海岸带是人-地相互作用的强烈地区,土地利用是人-地作用的重要方式,并通过格局变化体现。文章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GIS软件平台,对环渤海海岸带及所属的38个县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省际和距海缓... 环渤海海岸带是人-地相互作用的强烈地区,土地利用是人-地作用的重要方式,并通过格局变化体现。文章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GIS软件平台,对环渤海海岸带及所属的38个县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省际和距海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1)地类面积在省(市)际间分布不均衡,其中林地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草地集中分布在山东省,河北省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天津市水域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比重大,耕地在三省一市分布较均衡,且为区域基质地类;(2)地类面积按照距离海岸线由近到远的次序,分布有差异。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距海岸线15 km区域内,林地占比随离海岸线距离增加逐渐提高,未利用地和水域占比逐渐降低,其他地类无明显变化;(3)从地类转移情况看,在2000—2010年期间,地类呈现由草地—耕地—建设用地的转移路径;其中在15 km范围内,水域和耕地成为建设用地的主要转入源;在其他范围转入源以耕地为主;(4)从空间热点上看,渤海湾的天津地区是建设用地增加热点地区,而莱州湾西部是耕地增加热点地区;(5)环渤海海岸线不断向海洋延伸,其中渤海湾延伸最大,其次为莱州湾东南部和辽东湾的东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环渤海海岸带 遥感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