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as inferred from foraminifera assemblages in the Laizhou Bay 被引量:7
1
作者 YAO Jing YU Hongjun +3 位作者 XU Xingyong YI Liang CHEN Guangquan SU Qia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10-18,共9页
Controlled by climate changes, there were three large-scale transgressions and regressions around the Bohai Sea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which were accepted by most geologists. However, a big controversy still exis... Controlled by climate changes, there were three large-scale transgressions and regressions around the Bohai Sea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which were accepted by most geologists. However, a big controversy still exists about the time when the transgressions occurred separately.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process of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around the Bohai Sea in the late Quaternary, the foraminifera assemblages from a new borehole Lz908 in the southern coast of the Laizhou Bay were studied, and then the transgressive strata were indentified. Combined with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radiocarbon 14C(AMS14C)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 ages, 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ese transgressions were re-determin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ree major large-scale transgressions occurred separately at the beginning of marine isotopic stage 7(MIS7),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MIS5) and the Holocene. In addition, a small-scale transgression occurred in the mid-MIS6,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ansgressive stratum was deposited. The transgressive deposition of MIS3 was also discovered in this study.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aminifera indicated the environment during this period was colder than that in the MIS5. By comparison with the global sea-level changes,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around the Bohai Sea in the late Quaternary can be consistent with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aminifera assemblage late Quatern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Laizhou Bay bohai sea
下载PDF
渤海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晓辉 李日辉 +2 位作者 温珍河 付军 徐晓达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共8页
渤海地理位置优越,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地质环境资料的支撑,现有研究通常分海区开展,缺乏实测资料支持的系统性研究。基于2008—2016年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因素的相关资料,通过网格化处理,量化渤海海域主要环境地质因素的特征参数... 渤海地理位置优越,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地质环境资料的支撑,现有研究通常分海区开展,缺乏实测资料支持的系统性研究。基于2008—2016年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因素的相关资料,通过网格化处理,量化渤海海域主要环境地质因素的特征参数,建立了以海底地形或底质环境变化类、地层不均衡类、活动构造类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海域依据地质环境稳定性可划分为差等、较差、中等、较好、优等5级,大部分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总体较好,地质环境稳定性较差的海域占比10.00%,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不稳定环境地质因素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浅层气及与潮流相关的环境地质因素较为集中,危险性较大。研究结果对渤海海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定量评价方法可为中国海洋环境地质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环境地质因素 地质环境稳定性 定量评价
下载PDF
无机氮和重金属对渤海不同区域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差异
3
作者 王文静 明红霞 +4 位作者 陈泉睿 孟德龙 苏洁 石婷婷 樊景凤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0-1162,共13页
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是驱动厌氧氨氧化过程、去除海洋沉积物中氮元素的重要引擎。为分析无机氮和重金属对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以渤海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实时... 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是驱动厌氧氨氧化过程、去除海洋沉积物中氮元素的重要引擎。为分析无机氮和重金属对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以渤海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渤海1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AMX16S rDNA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群落结构以及重金属含量对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类群可归为14门、8纲、9目、5科、8属、26种,其中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在渤海沉积物中占主导地位,且在中部区域丰度最高;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Candidatus Scalindua。沉积物中重金属Hg在南部区域浓度最高。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南部区域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结构变化可能与沉积物中的NH4+、Hg和Cr含量密切关联,在北部区域可能与Pb含量密切相关,而在中部区域可能与NO2-含量密切相关。AMX16S rDNA丰度与重金属Cr和Cu、总氮以及沉积物粒度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渤海具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和厌氧氨氧化菌,具有代谢多种污染物的潜力。研究结果为认识近海污染对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群落生态位分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沉积物 厌氧氨氧化菌 环境因子 重金属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辽东半岛重要河口鱼类多样性特征
4
作者 崔晓玉 张云雷 +3 位作者 张金勇 孙艺 王媛 李宏俊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8-588,共11页
为了从分子技术水平探讨渤海与北黄海重要河口鱼类构成及多样性分布情况,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渤海与北黄海的12个重要河口进行了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共检测出鱼类74种,隶属于2纲19目41科57属,其中,鲈形目(45%)... 为了从分子技术水平探讨渤海与北黄海重要河口鱼类构成及多样性分布情况,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渤海与北黄海的12个重要河口进行了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共检测出鱼类74种,隶属于2纲19目41科57属,其中,鲈形目(45%)占比最大,北黄海共检测出鱼类76种,隶属于2纲19目42科59属,其中鲈形目(42%)占比最大;渤海与北黄海鱼类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相似,但渤海的多样性指数低于北黄海,表明北黄海具有较丰富的鱼类多样性;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NMDS分析和ANOSIM检验显示,渤海与北黄海鱼类群落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001);相比于传统鱼类多样性调查方法,环境DNA宏条形码调查在灵敏性、非破坏性和成本效益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适用于鱼类多样性调查。研究表明,北黄海相较于渤海具有更高的鱼类多样性;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适用于鱼类多样性调查,可对渔业资源调查结果进行补充,在鱼类多样性调查中具备大范围业务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渤海 北黄海 鱼类多样性 辽东半岛河口
下载PDF
渤海COD与石油烃环境容量计算 被引量:21
5
作者 郭良波 江文胜 +1 位作者 李凤岐 王修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0-316,共7页
总结评述海洋环境容量计算的3类方法,分析了它们的适用条件和不足之处,并对最优化法加以改进计算了渤海的环境容量。然后用HAMSOM模式模拟了渤海的流场,用SPM模式模拟了渤海的浓度场,计算了渤海的COD和石油烃环境容量。渤海在Ⅰ~... 总结评述海洋环境容量计算的3类方法,分析了它们的适用条件和不足之处,并对最优化法加以改进计算了渤海的环境容量。然后用HAMSOM模式模拟了渤海的流场,用SPM模式模拟了渤海的浓度场,计算了渤海的COD和石油烃环境容量。渤海在Ⅰ~Ⅳ类海水水质标准下的COD环境容量分别为36.59×10^4 t/a,54.88×10^4 t/a,73.13×10^4 t/a和91.45×10^4 t/a;在Ⅰ~Ⅳ类海水水质标准下的石油烃环境容量分别为2.82×10^4 t/a,16.86×10^4 t/a和28.17×10^4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环境容量 COD 石油烃
下载PDF
2013年夏季渤海环境因子与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莹 王玉珏 +1 位作者 王跃启 刘东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1-578,共8页
通过对2013年7月渤海海域26个站点温度、盐度、营养盐及叶绿素a(Chl a)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受渤海水深和夏季陆源河流输入影响,近岸水域表现出明显的高温、低盐与高营养盐特征,且垂直变化特征不显著;在水深较... 通过对2013年7月渤海海域26个站点温度、盐度、营养盐及叶绿素a(Chl a)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受渤海水深和夏季陆源河流输入影响,近岸水域表现出明显的高温、低盐与高营养盐特征,且垂直变化特征不显著;在水深较深的辽东湾湾口和渤海海峡,海水呈现明显的层化现象,表层水温高于中底层,而表层盐度与营养盐浓度则低于中底层。营养盐结构分析表明,渤海夏季磷酸盐浓度存在显著的绝对与相对限制,而受河流输入影响,硅酸盐的相对限制得到显著缓解。表层Chl a浓度的高值区位于滦河及复州河河口附近海区,中层与底层的高值区则出现在滦河与黄河口附近。Chl 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磷酸盐与硅酸盐的浓度、氮磷比、氮硅比是影响Chl a浓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且温度还影响到Chl a浓度的垂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渤海海域夏季石油烃污染状况及其环境容量估算 被引量:35
7
作者 王修林 邓宁宁 +5 位作者 李克强 石晓勇 祝陈坚 韩秀荣 张传松 王磊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18,共5页
根据调查分析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状况,建立了渤海石油烃多介质动力学模型,估算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和剩余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石油烃平均浓度为(25.7±13.6)mg/m3,变化范围为4.4~64.8 mg/m3,其中,莱州湾,渤海... 根据调查分析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状况,建立了渤海石油烃多介质动力学模型,估算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和剩余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石油烃平均浓度为(25.7±13.6)mg/m3,变化范围为4.4~64.8 mg/m3,其中,莱州湾,渤海湾等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在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ECo)为29 169 t/a,在三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ECo为177 306 t/a,在四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ECo为298 446 t/a,各海域在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分别为,渤海湾5 255 t/a,辽东湾8 869 t/a,莱州湾4 889t/a,渤海中部10 156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石油烃 环境容量 模型
下载PDF
渤海围填海发展趋势、环境与生态影响及政策建议 被引量:54
8
作者 侯西勇 张华 +2 位作者 李东 侯婉 宋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11-3319,共9页
近年来,中国沿海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下的新一轮大规模围填海阶段,环渤海围填海历史久、规模大,已成为我国围填海的重心区域。由于围填海和河口三角洲增长,1940s以来渤海面积萎缩了0.57×104km^2,萎缩速率大于82km2/a,2000... 近年来,中国沿海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下的新一轮大规模围填海阶段,环渤海围填海历史久、规模大,已成为我国围填海的重心区域。由于围填海和河口三角洲增长,1940s以来渤海面积萎缩了0.57×104km^2,萎缩速率大于82km2/a,2000年以来萎缩速率更高达141km^2/a;渤海自然岸线的长度和比例也急剧下降,由1990年的1397km减少为2014年的561km,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由54.92%下降为16.18%。围填海导致多种危害,如:海洋潮波和水动力条件变化,近岸和近海沉积环境与水下地形变化,加剧近岸水环境与底泥环境污染,潮滩湿地面积减损与生态功能下降,底栖生物栖息地减损和群落破坏,侵占和破坏渔业资源"三场一通道",加剧海岸带自然灾害风险、诱发经济社会系统风险,对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等。在分析我国围填海监督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改革和优化围填海管理体制,建立陆海协调与联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制度,控制围填海规模与速度,推进和优化保护区建设;开展已围填区及其周边海域环境和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强化已围填区新增土地资源的监管和集约优化利用;加强基础观测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公众、利益相关方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滨海湿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围填海 环境效益 监督管理 政策建议 生态恢复
下载PDF
经济增长下的渤海环境容量预测 被引量:11
9
作者 乔璐璐 刘容子 +1 位作者 鲍献文 李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2期76-81,共6页
据1999,2002-2005年渤海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无机氮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箱式模型,估算渤海及各分区现状下及不同经济增长率下的环境容量预测值。估算结果显示,分污染物来看,各年份均是无机氮较大,石油类次之,活性磷酸盐较小;分区域来看... 据1999,2002-2005年渤海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无机氮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箱式模型,估算渤海及各分区现状下及不同经济增长率下的环境容量预测值。估算结果显示,分污染物来看,各年份均是无机氮较大,石油类次之,活性磷酸盐较小;分区域来看,各年份各污染物均是渤海中部较大,辽东湾、渤海湾次之,莱州湾最小;从时间变化来看,除活性磷酸盐外,石油类和无机氮自2002年到2004年逐年减小。假设渤海污染物排入量随着经济增长每年增加5%,以达到环境容量极限值需要的年数来看,自2005年,分别在7年、4年、17年后渤海的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将达不到一类水质标准,50年、19年、37年后超过四类水质下环境容量极限值;假设随着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海量每年增长10%,那么自2005年起,29年、13年和22年后三种污染物将超过四类水质下环境容量极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环境容量 经济增长 预测
下载PDF
渤海春季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2
10
作者 白洁 李岿然 +4 位作者 李正炎 孙军 魏皓 刘素美 吴增茂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41-846,共6页
研究了 1 999年 4~ 5月渤海水体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渤海春季表层水体浮游细菌含量与水温和溶解性有机碳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0 1 (P<0 .0 1 )和0 .4 0 6 (P<0 .0 5 ) ,并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 研究了 1 999年 4~ 5月渤海水体浮游细菌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渤海春季表层水体浮游细菌含量与水温和溶解性有机碳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0 1 (P<0 .0 1 )和0 .4 0 6 (P<0 .0 5 ) ,并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5 1 9(P<0 .0 1 ) ;底层水体浮游细菌含量与水温、溶解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颗粒性有机碳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叶绿素 a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2 0 (P<0 .0 1 ) ,0 .6 6 1 (P<0 .0 1 ) ,0 .5 31 (P<0 .0 1 )和 0 .4 42 (P<0 .0 5 ) ,并与溶解氧含量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6 5 0 (P<0 .0 1 )。表明水温和DOC、POC含量是渤海水域浮游细菌含量的主要限制因子 ,而水体中的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D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浮游细菌分布 生态环境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分析——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被引量:16
11
作者 徐胜 王晓惠 +1 位作者 宋维玲 董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1-606,共6页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存在一定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尤为突出。文章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原理和模型,分析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存在一定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尤为突出。文章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原理和模型,分析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与经济收入也基本符合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目前,从工业污染水平来看,环渤海地区已经进入高增长、低污染的发展阶段;而从总体污染水平来看,环渤海地区仍处于高增长、高污染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下载PDF
2012年春季渤海中部及邻近海域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丽雪 王玉珏 +1 位作者 邸宝平 刘东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15,共8页
分析了2012年春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32个站点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渤海中部靠近黄河口邻近水域相对于其他水域,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水温和较低的盐度,这与黄河淡水输入以及近岸水深相对较浅有密切关... 分析了2012年春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32个站点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渤海中部靠近黄河口邻近水域相对于其他水域,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水温和较低的盐度,这与黄河淡水输入以及近岸水深相对较浅有密切关系。营养盐浓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黄河口附近海域较高,在垂直分布上表现为中、底层高于表层,显示出黄河水输入与沉积物营养盐再释放的影响;此外,营养盐浓度与结构显示,渤海海域存在明显的磷和硅限制,磷限制尤其严重。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分布显示,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区出现在渤海湾湾口处,而中层与底层的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出现在渤海中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磷酸盐和温度是影响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重要因素,而中、底层叶绿素a浓度主要受磷酸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渤海中部海区水域夏季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勇 曲克明 +2 位作者 赵俊 崔正国 夏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5,共8页
基于2012年夏季渤海中部海域21个站点的调查数据,采用内梅罗(Nemerow)指数、富营养指数(EI)和潜在富营养化法对渤海中部海域水体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对参与评价的酸碱度、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 基于2012年夏季渤海中部海域21个站点的调查数据,采用内梅罗(Nemerow)指数、富营养指数(EI)和潜在富营养化法对渤海中部海域水体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对参与评价的酸碱度、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耗氧量、石油类、重金属(Cu、Zn、Pb、Cd、Hg和As)等12项指标而言,表层、10 m层、底层受污染站位比例分别为57.1%、33.3%、23.8%。表层海水石油类浓度超标率为57.1%,10 m层水体超标率为42.9%,底层水体超标率为14.3%,石油类是主要污染因素。从分布位置看,受污染站位主要集中在调查区域的西南部,中部海域水质等级较高。海水环境质量呈现出由沿岸水域向中央海盆逐渐升高的趋势。渤海中部海域无明显富营养化状态,除表层13号站位外,表层、10 m层、底层海水富营养状态指数法EI均小于1,表现为贫营养级水平。绝大部分海域氮磷比值高于Redfield比值,但未呈现富营养化水平,无机氮浓度升高,活性磷酸盐浓度降低,渤海中部水域营养盐结构由氮限制向磷限制转变,已经开始转变成磷限制中度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 水质 环境质量评价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渤海晚冰期以来环境变化的化石介形类证据 被引量:2
14
作者 吉磊 黄宝仁 +1 位作者 项亮 杨世蓉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35-646,共12页
对渤海中央盆地B92-3孔(芯长420cm)、B92-1孔(芯长420cm)以及莱州湾B92-2孔(芯长330cm)柱状样进行了介形类属种、丰度和分异度分析,并将B92-3孔和B92-1孔的介形类划分出6个组合带。根... 对渤海中央盆地B92-3孔(芯长420cm)、B92-1孔(芯长420cm)以及莱州湾B92-2孔(芯长330cm)柱状样进行了介形类属种、丰度和分异度分析,并将B92-3孔和B92-1孔的介形类划分出6个组合带。根据渤、黄海地区不同沉积环境中现代介形类的分布,将剖面中的介形类分成滨岸-河口区的Sinocytheridea组合和近岸区的Munseyella组合。按照地层14C年代以及剖面中Sinocytheridea组合分子和Munseyella组合分子的相对丰度变化,讨论了渤海晚冰期后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历史:晚冰期为河流、湖沼环境;大约10000aB.P.开始海侵,早全新世属滨岸-河口沉积;8700aB.P.前后开始水深加大,盐度提高;2400aBP以后水深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渤海 环境变迁 晚冰期
下载PDF
关于设立渤海综合管理委员会必要性的认识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祥民 张红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共6页
近年来,关于制定渤海特别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作为渤海特别立法的积极拥护者,我们赞同以往著述中的一些观点,同时也认为在正式起草渤海特别法之前我们还有许多无法回避且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渤海管理设立专门的机构就是这些问题之一。... 近年来,关于制定渤海特别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作为渤海特别立法的积极拥护者,我们赞同以往著述中的一些观点,同时也认为在正式起草渤海特别法之前我们还有许多无法回避且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渤海管理设立专门的机构就是这些问题之一。以往的渤海治理及环境保护从总体上来说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一个一体化的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渤海实施综合管理。渤海已经和正在遭受的多重的损害不仅非单一行政部门或单一执法部门所能阻止和弥补,也非多个分头行动的部门靠分别的执法活动所能救治,只有通过综合管理才能奏效。这种综合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渤海、海岸带、近岸陆域管理做一体化的思考。渤海海陆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脱离这种依存关系的单纯的陆上活动和海里活动都难以解决渤海环境问题。渤海水体覆盖的空间与海岸带、近岸陆域这三部分的集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渤海生态系统。必须把渤海视为一个环境整体,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要求管理这个环境整体。二是对渤海的污染防治、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实施综合管理。三是环渤海省市的协调行动:不管是部门之间的协调、地方之间的协调,还是部门之间、地方之间的双重协调都比分头行动更有利于渤海环境治理。现行管理体制下的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在自己的管理活动中把渤海连同海岸带、近岸陆域等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对渤海实施综合管理的组织形式只能是建立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渤海综合管理委员会。由这个组织机构统一安排发展与保护两类事情,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特别法 渤海管理委员会 渤海环境保护
下载PDF
渤海海水pH时空分布特征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秋璐 许艳 +2 位作者 曾容 张健 黄海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1-109,共9页
基于2011−2017年海水pH和环境参数数据,应用格网统计和时空矩阵方法,研究各环境单元内pH和环境因子同比变化及相关性,并对影响不同季节、区域和水体层次的相关因子作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1)2011−2017年间,渤海区域pH的空间分布整体相... 基于2011−2017年海水pH和环境参数数据,应用格网统计和时空矩阵方法,研究各环境单元内pH和环境因子同比变化及相关性,并对影响不同季节、区域和水体层次的相关因子作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1)2011−2017年间,渤海区域pH的空间分布整体相对稳定,各环境单元表层pH平均值为7.95~8.38,底层pH平均值为7.89~8.35,平均值绝对变化为1~1.5个标准差;(2)各环境单元pH时间序列趋于同步变化,由于空间分布不同,局部单元间存在差异,研究认为冬季表层pH低值和盐度高值空间分布特征一致;(3)渤海区域pH与叶绿素a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表层pH季节性特征明显,且与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一致,生物因素对近岸表层水体pH的调节起重要作用;(4)8月间渤海底层出现pH局部低值的区域,分析发现这与水体层化形成低氧区域相一致,同时发现底层pH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5)利用格网化数据处理技术和时空矩阵分析方法,进一步显化了pH和环境因子特征信息,对气候变化下长时间尺度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pH 渤海 分布特征 环境因子 时空矩阵 格网统计
下载PDF
渤海底栖桡足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慕芳红 张志南 郭玉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0-127,共8页
渤海 1 998年 9月航次的调查结果 .小型底栖生物总平均丰度为 ( 86 8 8±50 9 7)个 /m2 ,底栖桡足类居第 2位 ,平均丰度为 ( 6 6 3± 56 9)个 /m2 ,占总数量的7 6 % .根据 77种底栖桡足类丰度所做的聚类和标序分析将渤海 2 0... 渤海 1 998年 9月航次的调查结果 .小型底栖生物总平均丰度为 ( 86 8 8±50 9 7)个 /m2 ,底栖桡足类居第 2位 ,平均丰度为 ( 6 6 3± 56 9)个 /m2 ,占总数量的7 6 % .根据 77种底栖桡足类丰度所做的聚类和标序分析将渤海 2 0个站位划分为 4个组合 .根据 1 1种环境因子数据所做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将研究海域划分为两个生境、4个亚区 .对研究海域进行的分区与自然分区是基本一致的 .支配研究海域底栖桡足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深和沉积物粒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生物 底栖桡足类 丰度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渤海
下载PDF
海岸带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秋璐 黄海燕 +3 位作者 陈满春 许艳 曾容 张健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5-352,共8页
本文以渤海为例,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在综合分析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状况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区域特点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建立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环境状况评价模式,实现对渤海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质... 本文以渤海为例,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在综合分析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状况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区域特点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建立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环境状况评价模式,实现对渤海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状况的定量评价。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以站位评价方法为基础,以点构面,构建大尺度区域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建立由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底栖生物、滨海湿地和生物体组织污染物5大类、13个参数指标构成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渤海海岸带环境状况为一般到良好,与渤海环境现状基本相符,能综合与客观反映研究区域的环境状况,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岸带 综合评价模式 环境质量状况
下载PDF
渤海海域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几点构想 被引量:11
19
作者 屈强 《海岸工程》 2006年第1期68-76,共9页
简述了渤海的自然地理状况。针对渤海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结合国家政策法规,着重对渤海环境的综合整治提出了几点构想。
关键词 渤海 环境问题 综合整治 构想
下载PDF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玉梅 李世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5期90-94,共5页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特大战略性工程,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意义,但是也必将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对各界专家一致推荐的"伏贴式隧道和隧道桥"方案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对...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特大战略性工程,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意义,但是也必将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对各界专家一致推荐的"伏贴式隧道和隧道桥"方案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对工程建设进行环境影响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与工程决策生命周期的耦合过程,以便从工程源头控制环境影响的产生;初步探讨了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识别内容,结果表明:采用"伏贴式隧道和隧道桥"方案,相对于其它方案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最小的;并提出了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为工程的环保施工与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峡 跨海通道 环境影响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