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of Cont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BmNPV in Eggs and Moths of Bombyx mori
1
作者 Claudia Regina das Neves Saez Roxelle Ethienne Ferreira Munhoz +7 位作者 Naiara Climas Pereira Thais Souto Bignotto Veronica Aureliana Fassina Graziele Milani Pessini Laura Beatriz Garay Lucineia de Fatima Chasko Ribeiro Rose Meire Costa Brancalhao Maria Aparecida Fernandez 《Open Journal of Genetics》 2014年第5期370-377,共8页
This study reports the molecular detection of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 in silkworm strains of the Universidade Estadual de Maringá Brazilian Germplasm Bank (UBGB). DNA extraction was carried out b... This study reports the molecular detection of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 in silkworm strains of the Universidade Estadual de Maringá Brazilian Germplasm Bank (UBGB). DNA extraction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six Bombyx mori female moths of each strain, followed by PCR amplification. A pair of primers was designed based on a specific sequence of the baculovirus genome related to the BmNPV ORF 14. Another pair of primers was used to amplify the silkworm Actin A3 gene segment, which was used as positive control. Twenty gene pools were analyzed, and fifteen revealed a fragment of 443 base pairs (bp), which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the BmNPV. The frequency of contaminated moths was as following: 100% for silkworm strains M18-2, M12-2 and J1;83% for C25, C75 and C24 strains;66% for KR01;50% for M11-A;33% for AS3, B106, M8 and M11 and 16% for C211, E8 and Hindu strains. These are promising result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ntaminated B. mori moths by BmNPV, which may prevent virus proliferation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We also analyzed DNA samples extracted from B. mori eggs, but the results were not conclusive regarding the detection of the fragments of the expected size (443 bp). The difficulty in detecting BmNPV contamination in B. mori eggs may be due to the low concentration of virus in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kworm Diseases SERICULTURE Viruses in Insects bmnpv bombyx mori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the Bac-to-Bac System of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 被引量:6
2
作者 Jin-shan HUANG  Bi-fang HAO   +3 位作者 Xiu-lian SUN  Fei DENG  Hua-lin WANG  Zhi-hong HU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7年第3期218-225,共8页
To construct the Bac-to-Bac expression system of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a transfer vector was constructed which contained an Escherichia coli(E.coli)mini-F replicon and a lacZ:attTN7:lacZ cassette wit... To construct the Bac-to-Bac expression system of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a transfer vector was constructed which contained an Escherichia coli(E.coli)mini-F replicon and a lacZ:attTN7:lacZ cassette withi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regions of the BmNPV polyhedrin gene.B.mori larvae were cotransfected with wild-type BmNPV genomic DNA and the transfer vector through subcutaneous injection to generate recombinant viruses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vivo.The genomic DNA of budded viruses extracted from the hemolymph of the transfected larvae was used to transform E.coli DH10B.Recombinant bacmids were screened by kanamycin resistance,PCR and restriction enzyme(REN)digestion.One of the bacmid colonies,BmBacJS13,which had similar REN profiles to that of wild-type BmNPV,was selected for further research.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vity of BmBacJS13,the polyhedrin gene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bacmid and the resultant recombinant(BmBacJS13-ph)was transfected to BmN cells.The budded virus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upernatant of the transfected cells and used for infecting BmN cells.Growth curv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BmBacJS13-ph had a similar growth curve to that of wild-type BmNPV.Bio-assays indicated that BmBacJS13-ph was also infectious to B.mori larv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内表达 基因表达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AC-TO-BAC系统 基因载体
下载PDF
家蚕品种871C×872C对BmNPV抗性鉴定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文学 青学刚 +3 位作者 刘俊凤 刘刚 肖金树 徐安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79-781,共3页
对中国蚕业研究所选育的家蚕品种871C×872C进行了BmNPV攻毒饲养试验。结果表明,871C×872C在同浓度添食病毒条件下,全龄死亡率明显小于对照品种,其半致死浓度(LC50)为109,较对照品种提高了4,5个数量级,抗BmNPV能力显著。
关键词 家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抗性 半致死浓度
下载PDF
BmNPV对家蚕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唐芬芬 杨伟克 +3 位作者 朱峰 邵榆岚 张永红 白兴荣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08-2313,共6页
【目的】探究喂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后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变化规律,明确BmNPV侵染对家蚕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为解析BmNPV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探究喂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后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变化规律,明确BmNPV侵染对家蚕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为解析BmNPV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五龄家蚕为研究对象,经口喂食BmNPV,分别于添食后6、12、18、24、30、36、42和48 h采集家蚕的血淋巴和中肠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种抗氧化酶基因(Bmsod和Bmcat)的表达水平,同时以抗氧化酶活性测试盒测定SOD和CAT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BmNPV侵染五龄家蚕能引起典型的血液型脓病,主要表现为蚕体环节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体液呈乳白色等。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中Bmsod和Bmcat基因均在感染BmNPV中期开始上调表达,在感染后期呈下调表达趋势,其相对表达量也呈先增加后急剧减少的变化趋势。添食BmNPV后,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的SOD活性在感染18和24 h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添食等量灭菌水)家蚕(P<0.01,下同),但从感染30 h起SOD活性开始急剧下降,至感染48 h时降至最低值。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的CAT活性在感染早期(6 h)略有下降,从感染12 h起CAT活性开始呈上升趋势,血淋巴CAT活性在感染18~30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后急剧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家蚕(P<0.05,下同);中肠组织CAT活性仅在感染18和24 h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家蚕,从感染30 h起开始持续下降,至感染48 h时降至最低值,约为对照组家蚕的18%。【结论】BmNPV侵染能影响家蚕机体相关保护酶活性及其基因转录水平,SOD和CAT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在感染中期增加,感染后期则急剧降低,提示抗氧化酶SOD和CAT在家蚕的抗病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 SOD CAT 酶活性 基因表达
下载PDF
gp64基因相应dsRNA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增殖的抑制 被引量:9
5
作者 夏定国 张国政 +2 位作者 王文兵 赵巧玲 唐顺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882-2887,共6页
【目的】研究gp64基因相对应的多个dsRNA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抑制效果。【方法】体外合成dsRNA,通过病毒滴度试验、实时定量RT-PCR法研究gp64基因的不同区域、不同长度与RNAi干扰效果的关系。【结果】供试的6个dsRNA的最大抑制... 【目的】研究gp64基因相对应的多个dsRNA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抑制效果。【方法】体外合成dsRNA,通过病毒滴度试验、实时定量RT-PCR法研究gp64基因的不同区域、不同长度与RNAi干扰效果的关系。【结果】供试的6个dsRNA的最大抑制效果相当(滴度TCID50的最大抑制差值为4.00左右);经RNAi的不同时间点的gp64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1),其中48h的gp64mRNA的表达量约为对照的1/300。【结论】6个dsRNA均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基因表达和增殖;gp64ORF第1390~1499位点(G3-3)是RNAi的较佳靶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链RNA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gp64基因 病毒滴度 实时定量RT-PCR
下载PDF
家蚕抗BmNPV品系与感性品系血淋巴液蛋白质组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蔡克亚 陈克平 +2 位作者 刘晓勇 姚勤 李军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5-290,共6页
利用遗传学的原理,通过杂交和回交的方法,建立家蚕抗BmNPV、感BmNPV以及近等基因系模型,利用2-D电泳和MALDI TOF/TOF MS质谱技术,从蛋白质组水平上研究家蚕对BmNPV抵抗性。其结果是获得家蚕高抗NB,高感306,近等基因系BC_8五龄起蚕血淋... 利用遗传学的原理,通过杂交和回交的方法,建立家蚕抗BmNPV、感BmNPV以及近等基因系模型,利用2-D电泳和MALDI TOF/TOF MS质谱技术,从蛋白质组水平上研究家蚕对BmNPV抵抗性。其结果是获得家蚕高抗NB,高感306,近等基因系BC_8五龄起蚕血淋巴液蛋白质差异表达谱,分别获得180、190、187个蛋白点,其中80%的蛋白点集中在等电点5~9范围之内。从三块凝胶上共获得明显差异蛋白点12个,由质谱鉴定出5种蛋白,其中氨基酰化酶(Aminoacylase)仅出现在抗性品系NB、近等基因系图谱中,感性品系没有出现,初步推测是家蚕抗BmNPV特有蛋白,这是首次报道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电泳 MALDI TOF/TOF MS 蛋白质组 抗核型多角体病毒 家蚕
下载PDF
云南蚕区部分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抵抗性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5
7
作者 黄平 廖鹏飞 +4 位作者 谢道燕 董占鹏 朱水芬 董家红 白兴荣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8-311,共4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云南蚕区对家蚕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病原。为了筛选对BmNPV具有较强抵抗能力的家蚕品种资源作为抗病育种素材,以云南省保存的18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于3龄起蚕经口接种BmNPV,调查不同品种(品系)对BmNPV的...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云南蚕区对家蚕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病原。为了筛选对BmNPV具有较强抵抗能力的家蚕品种资源作为抗病育种素材,以云南省保存的18个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于3龄起蚕经口接种BmNPV,调查不同品种(品系)对BmNPV的抵抗性。不同家蚕品种对BmNPV的抵抗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供试品种中云8B的抵抗能力最强,发病率仅为28.9%,而红云B的发病率却高达100%,品种间发病率最大相差71.1个百分点;发病率55%以下的品种多数为日系品种,但品种间发病率最高(红云B)和最低(云8B)的均为日系品种。一些对BmNPV抵抗能力较强的品种全茧量较高,但品种对BmNPV的抵抗能力与全茧量没有严格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抵抗性 家蚕品种资源 云南省
下载PDF
利用BmNPV多角体包埋外源蛋白的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曹翠平 郭爱芹 +4 位作者 相兴伟 陈琳 何芳青 姚慧鹏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0-795,共6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在感染晚期大量表达产生多角体蛋白,并形成结构致密的超大分子蛋白质晶体,以有效保护内部包埋的病毒粒子,保证子代病毒的传播。借鉴多角体包埋病毒粒子的原理,观察到多角体也能将外源蛋白质固定入多角体内部。利用能...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在感染晚期大量表达产生多角体蛋白,并形成结构致密的超大分子蛋白质晶体,以有效保护内部包埋的病毒粒子,保证子代病毒的传播。借鉴多角体包埋病毒粒子的原理,观察到多角体也能将外源蛋白质固定入多角体内部。利用能形成多角体的BmNPV Polh+Bac-to-Bac表达系统构建的含有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重组病毒能在表达、产生正常多角体的同时也表达EGFP蛋白。共聚焦分析表明,该重组病毒感染后形成的多角体能够发射绿色荧光。被包埋的EGFP蛋白放置1个月后仍能检测到绿色荧光,干燥处理30min后仍能检测到荧光。由此说明将多角体与外源基因同时表达,多角体中会包埋外源蛋白,且能较长时间保存外源蛋白的生物活性。这一现象为解决蛋白质长期保存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开发含有毒素蛋白的新型生物杀虫剂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多角体 蛋白质固定
下载PDF
利用转基因RNA干涉提高家蚕对BmNPV的抗性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黄科 李春峰 +3 位作者 甘进锋 蒙炳超 李智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8-313,共6页
基于探讨利用转基因RNA干涉技术使家蚕获得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的目的,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DNA聚合酶基因、蛋白激酶(PK1)基因以及bro-d和orf1629基因的部分编码片段,分别以其反向重复的形式与家蚕Actin3启动子连接,构... 基于探讨利用转基因RNA干涉技术使家蚕获得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的目的,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DNA聚合酶基因、蛋白激酶(PK1)基因以及bro-d和orf1629基因的部分编码片段,分别以其反向重复的形式与家蚕Actin3启动子连接,构建了基于piggyBac转座子载体的转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于家蚕卵,获得了36-107个G1蛾区,得到了20-23头转基因阳性家蚕。经Southern杂交及RT-PCR分析表明,BmNPV的4个反向重复片段都已经导入家蚕基因组中,并且可以进行转录。攻毒实验结果表明,BmNPV的DNA聚合酶基因和PK1基因反向重复片段对病毒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从而使家蚕对BmNPV具有一定抗性;而BmNPV的bro-d和orf1629基因反向重复片段对病毒的增殖没有抑制作用。针对特定病毒的转基因RNAi技术有望使家蚕获得对该病毒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PIGGYBAC转座子 RNA干涉 转基因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下载PDF
BmNPV多角体蛋白片段引导外源蛋白固定入多角体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曹翠平 于少芳 +4 位作者 郭爱芹 杨锐 相兴伟 陈琳 吴小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2-289,共8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晚期产生大量多角体,其主要作用是包埋病毒粒子免受外部恶劣环境的影响,为次代感染提供保障。将BmNPV多角体基因分段克隆并与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融合,利用BmNPVPolh+Bac-to-Bac表达系...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晚期产生大量多角体,其主要作用是包埋病毒粒子免受外部恶劣环境的影响,为次代感染提供保障。将BmNPV多角体基因分段克隆并与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融合,利用BmNPVPolh+Bac-to-Bac表达系统构建重组病毒,使多角体蛋白与融合蛋白在BmN细胞内共表达。分析感染细胞和形成的多角体中融合蛋白的含量,研究不同的多角体蛋白片段引导EGFP固定入多角体的效果,结果表明构建的5种重组病毒都能大量表达融合蛋白,每种多角体蛋白片段都能引导EGFP固定入多角体内部,且外源融合蛋白在多角体总蛋白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其中,以多角体蛋白N末端100个氨基酸和完整多角体蛋白序列作为信号固定EGFP的效率最高。这一现象为解决活性蛋白长期保存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对于开发含有毒素蛋白的新型生物杀虫剂和新型疫苗的转运载体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多角体 多角体蛋白片段 蛋白质固定
下载PDF
柘叶饲养对家蚕消化液中抗核多角体病毒(BmNPV)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晓强 冯伟 +4 位作者 谢洪霞 周围 张冉 高红 万永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4-408,共5页
为探讨柘叶Cudrania tricuspidata饲养家蚕Bombyx mori易感染核多角体病毒(BmNPV)的机制,本实验比较研究了分别以柘叶和桑叶Morus alba饲养家蚕后其消化液中抗病毒蛋白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家蚕经柘叶饲养后消化液中红色荧光蛋白(red f... 为探讨柘叶Cudrania tricuspidata饲养家蚕Bombyx mori易感染核多角体病毒(BmNPV)的机制,本实验比较研究了分别以柘叶和桑叶Morus alba饲养家蚕后其消化液中抗病毒蛋白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家蚕经柘叶饲养后消化液中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的强度无明显变化,但柘叶饲养蚕消化液中脂肪酶、胰蛋白酶的活性显著低于桑叶饲养蚕,柘叶饲养蚕消化液中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为1421.71±202.60U/L和19.67±8.17U/mL,桑叶饲养蚕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为1976.03±139.92U/L和199.18±181.71U/mL。这些结果说明,消化液中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水平低与柘叶饲养蚕易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柘树 家蚕核多角体病毒 红色荧光蛋白 脂肪酶 胰蛋白酶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T3株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试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芬芬 郑亚强 +2 位作者 李从容 白兴荣 陈斌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2-956,共5页
病毒对宿主昆虫的亚致死作用是指感染病毒后未死亡的昆虫,其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探明生产上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时是否存在病原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以家蚕品种菁松×皓月... 病毒对宿主昆虫的亚致死作用是指感染病毒后未死亡的昆虫,其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探明生产上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时是否存在病原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以家蚕品种菁松×皓月的蚁蚕为材料,测试以低于致死中浓度(LC_(50))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对存活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定Bm NPV-T3对蚁蚕的LC_(50)值为1.41×10~5m L^(-1)。以浓度为10~5~10~3m L^(-1)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给蚁蚕添食后,存活幼虫的体质量显著降低;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对蛹期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显著;10~5m L^(-1)和10~4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的存活幼虫发育至成虫,其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蛹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受到一定影响,其中对雌蚕的茧层量影响显著。依据上述试验结果初步认为,以低于致死中浓度的Bm NPV悬液给蚁蚕添毒后,对蚕体的生长发育和产茧、产卵性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Bm NPV对家蚕存在亚致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亚致死 家蚕 生长 生殖 产茧量
下载PDF
干涉BmNPV极早期非必需基因ie-2的转基因家蚕系统构建和抗性检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亮 彭正文 +4 位作者 党颖慧 赵萍 肖阳 邢东旭 夏庆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0-715,共6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严重危害家蚕的病原之一。为了探究通过转基因干涉BmNPV非必需基因抑制病毒的增殖,提高家蚕抗性的可行性,选择BmNPV极早期非必需基因ie-2作为靶标,构建转基因干涉载体,通过显微注射获得转基因家蚕系统A4Pie2...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严重危害家蚕的病原之一。为了探究通过转基因干涉BmNPV非必需基因抑制病毒的增殖,提高家蚕抗性的可行性,选择BmNPV极早期非必需基因ie-2作为靶标,构建转基因干涉载体,通过显微注射获得转基因家蚕系统A4Pie2H-A和A4Pie2H-B。3龄幼虫添食感染BmNPV后,A4Pie2H-A与A4Pie2H-B的幼虫死亡率分别比非转基因对照品种降低19%和24%;定量PCR结果显示A4Pie2H-A与A4Pie2H-B的幼虫体内的ie-2 mRNA表达量分别为非转基因对照品种的50%和20%,病毒DNA含量分别为非转基因对照品种的32%和12%。此外,2个转基因家蚕系统的全茧量和茧层率与正常家蚕品种比较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干涉BmNPV极早期非必需基因ie-2可以显著抑制转基因家蚕体内病毒的复制增殖,使幼虫死亡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非必需基因 ie-2 转基因干涉 家蚕 抗性 经济性状
下载PDF
抗BmNPV家蚕新品种粤蚕11号的育成 被引量:3
14
作者 肖阳 李庆荣 +2 位作者 邢东旭 赵超艺 杨琼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8期118-126,共9页
【目的】选育适于广东蚕区饲养的抗BmNPV家蚕新品种,为BmNPV病易发季节提供稳产性能好的家蚕品种。【方法】通过累代病原胁迫、航空诱变的方法创制抗性家蚕种质,再采用杂交与系统选育的方法,分别育成中系品种和日系品种,在此基础上进行... 【目的】选育适于广东蚕区饲养的抗BmNPV家蚕新品种,为BmNPV病易发季节提供稳产性能好的家蚕品种。【方法】通过累代病原胁迫、航空诱变的方法创制抗性家蚕种质,再采用杂交与系统选育的方法,分别育成中系品种和日系品种,在此基础上进行中·中×日·日四元杂交组合的组配,以广东省现行家蚕品种两广二号为对照,进行实验室品比、抗BmNPV能力检测和连续2年的实验室共同鉴定、农村生产鉴定。【结果】育成中系家蚕品种芙抗、春5N和日系家蚕品种航7、7532N,并组配获得四元杂交组合芙抗·春5N×航7·7532N,命名为粤蚕11号。该品种对BmNPV的抗性极显著高于对照,在实验室共同鉴定试验中的综合表现为:龄期经过与对照品种两广二号相当,生命力强,虫蛹率97.58%,全茧量1.712 g,茧层量0.369 g,茧层率21.55%,万蚕收茧量16.874 kg、万蚕茧层量3.636 kg,一粒茧丝长942 m、解舒率80.15%,茧丝纤度2.568 dtex、净度93.5分。【结论】粤蚕11号发育、眠起齐一,对BmNPV具较强抗性,产量高,茧丝质优良,是一个易繁易养、综合性状优良的家蚕新品种,于2019年10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鉴定,适宜在广东蚕区全年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npv抗性 耐高温多湿 家蚕 新品种选育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囊膜蛋白P74膜外区克隆和原核表达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国辉 唐琦 +1 位作者 胡朝阳 陈慧卿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5-138,共4页
通过PCR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囊膜蛋白p74基因膜外区片段,对切胶纯化得到的DNA目的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连接,通过不同浓度的IPTG对含有pET28a-p74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 通过PCR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囊膜蛋白p74基因膜外区片段,对切胶纯化得到的DNA目的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连接,通过不同浓度的IPTG对含有pET28a-p74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对诱导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p74基因膜外区获得了表达;通过His单抗对原核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结果证实诱导蛋白带为融合有组氨酸的目的蛋白。对割胶获得的P74蛋白和免疫佐剂进行充分研磨,以研磨后的匀浆液对昆明小鼠进行皮下多点注射,通过收获的抗血清对BmNPV ODV病毒粒子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检测到一条分子量大小为74 kD的特异杂交带,表明获得的多抗可用于P74蛋白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p74基因 P74蛋白 原核表达 抗体制备
下载PDF
7个家蚕新品系对BmNPV的抵抗力及中肠组织中Bmlipase-1的表达水平检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阳 吴福泉 +5 位作者 李庆荣 叶明强 邢东旭 李丽 罗国庆 杨琼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6-1010,共5页
为了获得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感染抵抗力较强的家蚕品系,以现行推广杂交组合粤蚕6号和两广二号的8个亲本品种为材料,给3龄起蚕添食浓度为4×107m L-1的Bm NPV多角体悬液,连续12代接种病毒筛选后获得7个对Bm NPV的抵抗能力... 为了获得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感染抵抗力较强的家蚕品系,以现行推广杂交组合粤蚕6号和两广二号的8个亲本品种为材料,给3龄起蚕添食浓度为4×107m L-1的Bm NPV多角体悬液,连续12代接种病毒筛选后获得7个对Bm NPV的抵抗能力有显著提高的新品系,其中新品系研7-N感染Bm NPV的发病率由原品种的96.30%降低至51.46%,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新品系及其杂交组合幼虫中肠组织中与Bm NPV抗性相关的脂肪酶1(Bmlipase-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不同新品系间Bmlipase-1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较大,与其对Bm NPV的抵抗能力一致,其中春5-N、研7-N和湘晖-N等新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Bmlipase-1表达水平均较原品种及其杂交组合极显著上升(P<0.01)。获得的家蚕新品系可作为抗Bm NPV育种的优良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抗性家蚕品系 食下感染 脂肪酶1基因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接种BmNPV后抗性品种和非抗性品种家蚕组织中2种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龙 张蕾 +4 位作者 张东阳 刘泽玉 徐安英 钱荷英 武国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1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抗性品种和非抗性品种家蚕接种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后体内羧酸酯酶(Car 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抗性品种及其对照品种家蚕添食Bm NPV,测定并比较中肠和血液中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目的]探讨抗性品种和非抗性品种家蚕接种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后体内羧酸酯酶(Car 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抗性品种及其对照品种家蚕添食Bm NPV,测定并比较中肠和血液中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变化。[结果]家蚕接种Bm NPV后,抗性品种的中肠中羧酸酯酶活性上升,而对照品种羧酸酯酶活性先升高,然后从第3天开始活性降低。抗性品种前2 d中肠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而对照品种与之相反。家蚕接种Bm NPV后,抗性品种在第2天血液羧酸酯酶活性有所升高,此后基本保持不变,而非抗性品种在第3天羧酸酯酶活性升高后下降;抗性品种血液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升高,对照品种前2 d乙酰胆碱酯酶升高后降低。[结论]抗性品种在感染Bm NPV病毒后其中肠中羧酸酯酶活性高于未感染的抗性品种,表明抗性品种对感染病毒做出了有效应答和防御;而在感染病毒后抗性品种的中肠与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变化相对较小。据此推测,抗性品种在感染病毒后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代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bmnpv 羧酸酯酶 乙酰胆碱酯酶
下载PDF
家蚕DNA甲基转移酶功能预测及其在BmNPV感染下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一川 张永红 +1 位作者 邵榆岚 白兴荣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65-2673,共9页
【目的】明确家蚕DNA甲基转移酶基因(BmDNMT)生物信息学基本特征及其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前后的表达情况,揭示DNA甲基化在家蚕抗病毒免疫方面的作用机制,为挖掘家蚕抗病毒标志基因和药物靶标蛋白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 【目的】明确家蚕DNA甲基转移酶基因(BmDNMT)生物信息学基本特征及其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前后的表达情况,揭示DNA甲基化在家蚕抗病毒免疫方面的作用机制,为挖掘家蚕抗病毒标志基因和药物靶标蛋白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OrthoDB、MultiLoc2、SherLoc2、PSORTII、SMART、SWISS-MODEL及Schr?dinger等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BmDNMT蛋白氨基酸同源比对、系统进化分析、亚细胞定位、功能结构域预测、三级结构同源建模及小分子配体对接口袋预测,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BmDNMT基因在家蚕感染BmNPV后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BmDNMT基因包含BmDNMT1和BmDNMT2,分别位于家蚕8号染色体和11号染色体上,其推导BmDNMT氨基酸序列均与烟草天蛾DNMT氨基酸序列的亲缘关系最近。BmDNMT1蛋白大量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分布在细胞质;而BmDNMT2蛋白大量存在于细胞质,少量分布在细胞核及线粒体。BmDNMT1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多于BmDNMT2蛋白,二者均含有DNA甲基化酶功能结构域,且具有潜在药物结合口袋。BmNPV感染会影响BmDNMT1和BmDNMT2基因在家蚕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BmNPV感染4 h后这2个基因在家蚕中肠的表达差异已非常明显,说明家蚕DNA甲基化可能在病毒感染早期已发生,且中肠可能是最早响应的组织。BmNPV感染后,BmDNMT1和BmDNMT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和表达趋势并不一致。【结论】BmDNMT1和BmDNMT2基因的染色体位置、亚细胞定位及功能结构域等存在差异,BmNPV感染后二者在家蚕不同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和表达趋势也不一致,推测BmDNMT1和BmDNMT2基因在家蚕DNA甲基化过程中行使不同的功能。BmDNMT1和BmDNMT2蛋白三维结构具有潜在的药物结合口袋,可能是直接影响DNA甲基化状态的药物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 DNA甲基转移酶(DNMT) DNA甲基化 药物靶标
下载PDF
BmNPV抗性差异蚕品种感染病毒后的中肠蛋白质组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兰天云 陈金娥 +5 位作者 张金卫 杨惠娟 李建营 丁农 钟伯雄 段家龙 《蚕桑通报》 2009年第1期8-12,共5页
为了了解家蚕受BmNPV侵染后中肠蛋白质组变化规律,探讨家蚕抗BmNPV的基因。经过对秋丰、白玉等9个不同系统的家蚕品种抗性比较试验,筛选获得BmNPV感染发病率相差72个百分点的抗性品种P50和感性品种306。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比较... 为了了解家蚕受BmNPV侵染后中肠蛋白质组变化规律,探讨家蚕抗BmNPV的基因。经过对秋丰、白玉等9个不同系统的家蚕品种抗性比较试验,筛选获得BmNPV感染发病率相差72个百分点的抗性品种P50和感性品种306。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比较了P50和306两品种经口接种BmNPV当天(5龄第1天)的家蚕与第4天(5龄第4天)家蚕的中肠组织蛋白质变化图谱,结果发现这两个品种感染病毒当天各有10个互不相同的特异蛋白斑点,感染第4天后306品种发现33个特异蛋白斑点,P50发现14个特异蛋白斑点,两品种的特异蛋白斑点也各不相同。这些蛋白斑点可能分别与抗性品种的抗性和感性品种的易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bmnpv 中肠 蛋白质组
下载PDF
失活ChiA和v-cath基因的重组BmNPV表达hGM-CSF
20
作者 贡成良 薛仁宇 +2 位作者 曹广力 石晓燕 沈卫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47-952,共6页
利用DNA同源重组技术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取代v-cath、ChiA两基因的部分编码区域和共同的启动子区域,获得了v-cath、ChiA两基因同时失活的、可形成多角体的、并能表达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重组病毒BmNPVpol... 利用DNA同源重组技术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取代v-cath、ChiA两基因的部分编码区域和共同的启动子区域,获得了v-cath、ChiA两基因同时失活的、可形成多角体的、并能表达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重组病毒BmNPVpolh+CP-ChiA-GMCSF+.研究结果显示:v-cath、ChiA两基因的失活不影响病毒的复制及多角体的形成,但感染细胞的存活时间比野生病毒感染的多2天,可明显改善外源基因在培养细胞和家蚕中的表达水平;感染BmNPVpolh+CP-ChiA-GMCSF+的家蚕幼虫体表保持正常,无野生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破皮流脓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半胱氨酸蛋白酶 几丁质酶 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