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3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 Thresholds for Spinal Bone Mineral Attenuation to Prioritize Eligible Older Women for Osteoporosis Screening
1
作者 Seo Yeon K. Orite Bryn Higuchi +1 位作者 Hyo-Chun Yoon Lana H. Gimber 《Ope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24年第2期92-101,共10页
Introduc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easurements of bone mineral attenuation may be a useful means to identify older women who should be prioritized for bone mineral density screening. Methods: We compared bone min... Introduc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easurements of bone mineral attenuation may be a useful means to identify older women who should be prioritized for bone mineral density screening. Methods: We compared bone mineral attenuation as measured in the L1 vertebra of CT studies to the results of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studies to determine what CT attenuation thresholds might yield a reasonable combination of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the detection of osteoporosis. The study was limited to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65 and 75 years who had a DEXA study and a CT that included the L1 or adjacent vertebra performed within 3 years of the DEXA study. Results: There were 1226 women in this study, of whom 452 (38%) had osteoporosis based on a T-score ≤ −2.5 by DEXA. There were 830 CT studies performed with contrast and 396 studies which were performed without contrast.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ean HU of those studies performed without contrast compared to those with contrast (unenhanced mean 103 HU versus 125 HU, p < 0.001). Different CT attenuation thresholds provided the most appropriate combination of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the detection of osteoporosis when comparing CT studies performed without or with IV contrast and when all the CT data were used in aggregate. Conclusion: Different thresholds appear necessary when using the mean CT vertebral attenuation to identify older women for preferential referral for DEXA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OPOROSIS bone Mineral Attenuation ct Threshold
下载PDF
佛山市成年居民骨密度CT定量研究
2
作者 吴伟智 方挺松 +2 位作者 梁振华 祝翠玲 周静仪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2期213-220,共8页
目的:研究佛山地区成年人椎体骨密度(BMD)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探讨本地区不同年龄段BMD均值及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率。方法:对佛山市中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的1 065例(男性648例,女性417例)健康成年人体检者使用定量CT(Q... 目的:研究佛山地区成年人椎体骨密度(BMD)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探讨本地区不同年龄段BMD均值及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率。方法:对佛山市中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的1 065例(男性648例,女性417例)健康成年人体检者使用定量CT(QCT)行椎体BMD检测,按年龄段进行分组;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BMD值进行检验,采用χ2检验和相关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OP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20~29岁、30~39岁、40~49岁及60~69岁、70~79岁不同性别间的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BMD在青中年时期高于男性。在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男性组及30~39、40~49岁、50~59岁、60~69岁女性组中,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间的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OP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OP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男=0.517,r女=0.636)。结论:佛山市健康成年人QCT测量的椎体BMD与性别、年龄相关,在20~29岁达到峰值,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从40~49岁开始,OP发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相关性
下载PDF
胸腹部平扫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
3
作者 王旭 刘磊 +3 位作者 刘义军 童小雨 范勇 王诗耕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398,共6页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椎体进行分析。使用QCT骨密度测量工作站测得胸部常规120 kVp下T11~L1椎体的骨密度(BMD),同时分别测量胸部120 kVp与腹部GSI扫描70 keV单能量下T11~L1椎体的CT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测量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椎体BMD值与CT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椎体间CT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参考QCT诊断标准,将椎体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采用Kruskal-Wallis比较三组间及组内CT值差异。组内120 kVp-CT值和GSI-C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T11~L1椎体BMD均值行骨质状态判定,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椎体CT值评估骨质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椎体BMD与120 kVp-CT值和GSI-CT值均呈正相关(r=0.976、0.963,P<0.001)。120 kVp和GSI下T11~L1椎体CT值依次为T11[144.00(72.00)、158.00(79.00)]、T12[137.00(67.00)、150.00(76.00)]、L1[128.00(67.00)、137.00(74.00)],不同椎体及椎体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1例患者共1293个椎体,骨量正常组椎体496个、骨量减少组椎体415个、骨质疏松组椎体382个。120 kVp和GSI下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椎体CT值依次为[181.50(43.67)、199.65(48.57)]、[132.20(18.50)、144.00(23.00)]和[87.75(22.20)、93.30(27.20)],不同骨质状态组间椎体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组内椎体GSI-CT值均高于椎体120 kVp-CT值(P<0.05)。120 kVp-CT值与GSI-CT值诊断骨量减少的AUC分别为0.976、0.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7);诊断骨质疏松的AUC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胸部常规120 kVp及腹部GSI平扫CT值均可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诊断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定量ct 能谱ct ct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机会性CT骨质疏松筛查和骨密度预测研究
4
作者 彭涛 曾小辉 +4 位作者 李洋 李曼 蒲冰洁 植彪 王永芹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2期57-62,74,共7页
目的建立并评价基于机会性CT检查的骨质疏松筛查分类和骨密度值预测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方法以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骨密度测定为标准,将199例机会性CT检查数据用于建立密集卷积网络的深度学... 目的建立并评价基于机会性CT检查的骨质疏松筛查分类和骨密度值预测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方法以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骨密度测定为标准,将199例机会性CT检查数据用于建立密集卷积网络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骨密度二分类模型和骨密度值预测回归模型,以五折交叉验证和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测试,并以来自不同设备的42例机会性CT检查病例进行独立测试,计算和评价模型的性能参数。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骨密度二分类模型的测试集和独立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值分别为0.974、0.938,测试集的F1得分、召回率、精准度、特异性、准确度均≥0.91,独立测试集的上述评价参数均>0.862。在训练集、测试集和独立测试集上,骨密度值预测回归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42、8.52和13.8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93、10.80、20.36,预测值与QCT骨密度值呈极强正相关。结论基于机会性CT检查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对骨密度正常和降低具有较强的分类能力,且可较准确地预测骨密度值,避免多余的辐射风险,减少时间、经济消耗,有效扩大骨质疏松筛查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筛查 机会性ct 人工智能 骨密度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MSCT三维骨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高岩 刘震钢 +1 位作者 李小硕 韩子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维骨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98例髋关节骨折患者,均行常规X线检查和MSCT检查,并进行MSCT三维重建,观察X线片、二维MSCT图像和MSCT骨三维重建图像。结...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维骨重建技术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98例髋关节骨折患者,均行常规X线检查和MSCT检查,并进行MSCT三维重建,观察X线片、二维MSCT图像和MSCT骨三维重建图像。结果手术显示,98例患者共发现101处髋中骨折,其中35处为股骨头骨折,24处为股骨颈骨折,21处为粗隆间骨折,21处为髋臼骨折。X线漏检12处骨折,二维CT漏检7处骨折,MSCT三维骨重建未见漏检,其对髋关节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及二维CT(P<0.05)。MSCT三维重建对髋臼骨折分型正确检出率高于二维CT和X线,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术前MSCT骨三维重建资料设计治疗方案,术中所见与资料吻合,患者手术时间(106.30±27.40)min,术中出血量(356.60±54.17)mL,术中透视时间(21.35±5.11)s,骨折愈合时间(80.46±12.29)d;术后随访显示治疗优良率为94.90%,且暂未发生并发症。结论MSCT三维骨重建可清晰显示髋关节骨折情况,有利于髋关节骨折及骨折分型诊断,对临床手术方案制定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三维骨重建 髋关节骨折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基于医学CT与SLM技术的踝关节骨骼逆向建模与制备
6
作者 赵丽 刘江豪 +2 位作者 徐洋洋 刘旭波 余廷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85-88,93,共5页
基于医学CT与3D打印技术实现了骨骼重建与制造。通过对病人踝关节骨骼原始CT数据的采集,运用医学逆向工程软件Mimics及Geomagic软件对骨骼分别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和骨骼曲面修复、优化,得到了骨面较为光滑平整的踝关节模型。通过对骨骼模... 基于医学CT与3D打印技术实现了骨骼重建与制造。通过对病人踝关节骨骼原始CT数据的采集,运用医学逆向工程软件Mimics及Geomagic软件对骨骼分别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和骨骼曲面修复、优化,得到了骨面较为光滑平整的踝关节模型。通过对骨骼模型进行静力学分析,说明在人体结构生物力学条件下,所建立的踝关节三维模型满足力学要求。通过实验获得了TC4钛合金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240 W,扫描速度800 mm/s,扫描间距为0.12 mm,铺粉厚度为0.05 mm。采用该工艺参数和所建立的踝关节模型,实现了TC4钛合金踝关节3D打印逆向制造,所得制品的形状与组织成分优,满足医学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ct 3D打印 踝关节骨骼 逆向建模 激光选区熔化(SLM)
下载PDF
基于定量CT身体组分、^(18)F-FDG PET/CT显像预测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早期乳腺癌预后的价值
7
作者 白丽 苏雪娟 陈体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713-718,共6页
目的 分析定量CT (QCT)身体组分、^(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对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NAC)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于南阳市第二... 目的 分析定量CT (QCT)身体组分、^(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对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NAC)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手术联合NAC治疗的8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在NAC前和化疗1、3个周期后检测记录QCT参数[L_(1)、L_(2)水平的皮下脂肪面积(SFA)、内脏脂肪面积(VFA)、骨密度(BMD)、L_(3)水平的椎旁肌肉面积(TMA)]、^(18)F-FDG PET/CT显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肿瘤代谢体积(MTV)。NAC结束后进行手术,随访12个月(失访2例),依据有无复发转移分为预后良好组43例和预后不良组37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QCT参数、^(18)F-FDG PET/CT显像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其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化疗1个周期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SFA、BMD、VFA、MA水平分别为(45.23±4.07) cm^(2)、(128.97±26.53) mg/m^(2)、(78.07±6.69) cm^(2)、(37.36±5.74) cm^(2),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的(42.52±3.32) cm^(2)、(112.54±25.82) mg/m^(2)、(73.73±7.25) cm^(2)、(32.94±5.31) 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3个周期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SFA、BMD、VFA、MA水平分别为(40.95±3.92) cm^(2)、(113.55±15.87) mg/m^(2)、(73.59±6.17) cm^(2)、(32.67±4.98) cm^(2),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的(37.51±3.56) cm^(2)、(95.18±17.45) mg/m^(2)、(70.30±5.14) cm^(2)、(28.52±4.42) 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1个周期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SUV_(max)、MTV分别为5.43±1.25、(3.86±0.87)×10^(4)mm,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的6.04±1.07、(4.27±0.85)×10^(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3个周期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SUV_(max)、MTV分别为3.94±1.06、(2.61±0.70)×10^(4)mm,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的4.73±1.21、(3.05±0.93)×10^(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FA、BMD、VFA、MA、SUV_(max)、MTV联合预测手术联合NAC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898 (95%CI:0.809~0.954)、0.919 (95%CI:0.836~0.968)。结论 NAC过程中检测QCT参数、^(18)F-FDG PET/CT显像指标可预测手术联合NAC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联合预测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定量ct 新辅助化疗 骨密度 肿瘤代谢体积
下载PDF
定量CT评价胸椎骨密度及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
8
作者 赵君禄 刘斋 +2 位作者 赵德园 聂关伟 任庆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9-1433,共5页
目的探讨胸椎定量CT(QCT)测量骨密度及骨丢失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因健康体检及急腹症行全腹部CT扫描的患者708例,使用QCT软件测量T10-L3椎体骨密度。将受检者按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计算每个年龄组的胸椎及腰椎骨密度,并计算各组... 目的探讨胸椎定量CT(QCT)测量骨密度及骨丢失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因健康体检及急腹症行全腹部CT扫描的患者708例,使用QCT软件测量T10-L3椎体骨密度。将受检者按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计算每个年龄组的胸椎及腰椎骨密度,并计算各组别的峰值骨密度及骨丢失率。胸椎与腰椎骨密度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男性、女性骨密度峰值均在20~29岁年龄组,30岁以后胸腰椎骨密度开始不同程度减低,80~89岁女性胸椎及腰椎累计骨丢失率分别为60.61%及61.34%,而男性分别为44.45%及49.35%。男性与女性胸腰椎骨密度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胸椎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男性r=0.96、女性r=0.98,P<0.01)。结论胸椎及腰椎QCT均能准确地显示不同年龄组的骨密度及骨丢失情况,胸椎QCT可以作为评价和监测骨丢失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丢失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定量ct 胸椎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不同PKP术后应用注射用重组特立帕肽联合康复锻炼对骨质疏松椎体T值和CT值的变化观察
9
作者 陈胜敏 张小盈 +1 位作者 未会朵 唐杰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755-759,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老年患者不同经皮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PKP)后应用注射用重组特立帕肽联合康复锻炼对骨质疏松椎体T值和CT值的变化观察。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OVC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老年患者不同经皮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PKP)后应用注射用重组特立帕肽联合康复锻炼对骨质疏松椎体T值和CT值的变化观察。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OVC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单次球囊扩张PKP治疗组与多点扩张PKP治疗组,均为60例,多点扩张PKP治疗组采取多点球囊PKP术,单次球囊扩张PKP治疗组采取单点球囊PKP术,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注射用重组特立帕肽联合康复锻炼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T值、CT值、腰痛功能评定表(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再骨折情况。结果多点扩张PKP治疗组患者的T值(t=9.130,P=0.000)、CT值(t=39.140,P=0.000)显著低于单次球囊扩张PKP治疗组。治疗后,多点扩张PKP治疗组ODI、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和同期单次球囊扩张PKP治疗组(P<0.05)。多点扩张PKP治疗组再骨折率低于单次球囊扩张PKP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方式的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点扩张PKP术后应用注射用重组特立帕肽联合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椎体T、CT值、腰椎功能和疼痛程度,降低再骨折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密度
下载PDF
定量CT测定锁骨远端骨密度分区指导肩锁关节脱位重建的价值
10
作者 许健 毕文智 +7 位作者 冀云聪 康运康 马培旗 王家亮 张宗夕 干阜生 于海洋 郭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20-1924,共5页
背景:肩锁关节脱位喙锁韧带重建在锁骨侧骨隧道的最佳位置尚未达成共识,且术后会发生锁骨侧骨隧道扩大、骨溶解、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骨密度在内植物固定强度及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锁骨远端骨密度的区域差异在肩锁关节脱位... 背景:肩锁关节脱位喙锁韧带重建在锁骨侧骨隧道的最佳位置尚未达成共识,且术后会发生锁骨侧骨隧道扩大、骨溶解、锁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骨密度在内植物固定强度及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锁骨远端骨密度的区域差异在肩锁关节脱位修复重建中不应被忽视,目前临床上尚无人体有关锁骨远端骨密度的定量研究。目的:通过定量CT测量锁骨远端不同区域骨密度的大小,为外科医生修复重建喙锁韧带提供参考。方法:对2022年10-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阜阳市人民医院)行定量CT检查的101例患者1616份亚分区进行锁骨远端骨密度测量。对于每个定量CT样本,首先由内侧向外侧划分锁骨远端为以下4个区域,即锥状结节区(A区)、结节间区(B区)、斜方嵴区(C区)以及锁骨远端区(D区),再将每个区域分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确定8个亚分区,在亚分区中设置半自动感兴趣区(ROIA1、A2、B1、B2、C1、C2、D1、D2),将每个定量CT扫描图像传输至QCTpro分析工作站,对锁骨远端感兴趣区松质骨骨密度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避开锁骨骨皮质。结果与结论:①不同侧肩部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锁骨远端A1、A2、B1、B2、C1、C2、D1、D2亚分区骨密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以认为锁骨远端不同区域骨密度有差别,经过两两比较,除A1与A2,D1与D2,A2与B1之间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亚分区骨密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锥状韧带解剖止点A2区骨密度高于B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1区骨密度高于A2区,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斜方韧带解剖止点C1区骨密度高于C2区、D1区及D2区,B区骨密度高于C区及D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锁骨远端不同区域骨密度存在差异,肩锁关节脱位修复重建时锁骨远端骨密度的区域差异不容忽视,除考虑生物力学因素外,还应考虑将内植物或骨隧道置于骨密度较高的区域,以提高内植物固定强度及稳定性,减少骨隧道扩大、骨溶解、骨折及内植物失效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修复 重建 锁骨 骨密度 定量ct 区域 骨隧道 喙锁韧带
下载PDF
胸椎松质骨CT值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王雄毅 潘盛 +4 位作者 王一可 刘炜峰 谢伊代·如则 云思敏 徐又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0-537,共8页
目的探讨胸椎CT值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以及如何将该指标运用于骨质疏松症(OP)的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胸部CT平扫+重建及骨密度测定的符合入组标准的340名患者,采集患者T1~12和L1各椎体... 目的探讨胸椎CT值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以及如何将该指标运用于骨质疏松症(OP)的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胸部CT平扫+重建及骨密度测定的符合入组标准的340名患者,采集患者T1~12和L1各椎体3个不同横截面上椎体松质骨的CT值,计算出椎体的平均CT值。同时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出的T值将其分为骨量正常组、骨质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分析T1~12和L1的CT值与年龄、BMD以及T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1~12和L1的CT值随着年龄的升高而下降。(2)各椎体之间的CT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3)T1~12和L1的CT值与BMD、T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4)根据T值大小,340名老年患者分为骨量正常、骨质减少及骨质疏松3组。组间两两进行比较,骨质疏松症组CT值<骨质减少组CT值<骨量正常组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节段胸椎与L1通过CT值来预测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6)联合BMI、年龄和多个胸椎的预测具有更高的AUC值(AUC=0.906)。结论DXA测得BMD值与椎体松质骨CT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单节段椎体的CT值来预测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联合BMI、年龄和多个胸椎的预测模型拥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ct影像
下载PDF
Micro-CT分析跟骨内骨小梁分布及结构特征
12
作者 张凤珍 孙瑞芬 +4 位作者 李梓瑜 王星 李琨 李志军 张少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885-3889,共5页
背景:跟骨位于足的后下部,受力较大。跟骨外形复杂且不规则,外周有较薄的皮质骨包绕,内部充满大量的骨小梁,探讨骨小梁的微观结构、走行及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跟骨骨折的认识。目的: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仪(Micro-CT)扫描跟骨标本获得... 背景:跟骨位于足的后下部,受力较大。跟骨外形复杂且不规则,外周有较薄的皮质骨包绕,内部充满大量的骨小梁,探讨骨小梁的微观结构、走行及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跟骨骨折的认识。目的: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仪(Micro-CT)扫描跟骨标本获得其影像资料,对其内部骨小梁结构进行分析,探讨跟骨内骨小梁的形态、分布及结构特征。方法:采用Micro-CT连续扫描干燥成人跟骨标本,扫描后获得影像图像,将其以DICOM格式存储。导入影像资料到Hiscan Analyzer软件,显示清晰完整的成人跟骨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图像,逐层观察骨小梁的走行,依据骨小梁走行特点将跟骨矢状面分为6个部分,在以7 mm为标准的相同厚度下,每个部分选择1个49 mm2等面积的兴趣区,三维重建后获得跟骨及骨小梁的立体微观结构,二值化后运用软件计算感兴趣区域内骨小梁的体积分数、表面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间隙和骨小梁数量参数。结果与结论:①跟骨表面皮质层很薄,内部充满大量骨松质,在Gissane角的骨皮质明显增厚;②跟骨上部的骨小梁体积分数大于跟骨下部前端、中和三角区、跟骨下后部、跟骨结节部、跟骨底部,跟骨结节部的骨小梁体积分数大于跟骨下部前端、中和三角区、跟骨下后部、跟骨底部;跟骨结节部的骨小梁表面密度大于跟骨下部前端、中和三角区、跟骨底部,跟骨上部、跟骨下后部的骨小梁表面密度大于中和三角区;跟骨上部的骨小梁厚度大于跟骨结节部;中和三角区的骨小梁间隙大于跟骨上部、跟骨结节部;跟骨结节部的骨小梁数量大于中和三角区;③中和三角区主要分布杆状骨小梁,骨小梁表面密度最小、体积分数较小、骨小梁间隙最大;该部位骨质较疏松,受到高冲击力时抗压缩能力差,骨小梁最先发生断裂,是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跟骨 骨小梁 形态特征 骨折
下载PDF
基于椎体松质骨CT值评估下骨质疏松状态与椎板倾斜角度相关性的研究
13
作者 黄超宇 陈艺清 庞诗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0期85-87,共3页
目的研究基于椎体松质骨CT值评估下骨质疏松状态与椎板倾斜角度的相关性。方法200例同时行腰椎CT和X线检查的患者,按年龄分为中老年组(n=100,>50岁)和青壮年组(n=100,≤50岁)。两组患者均进行腰4椎体松质骨CT值测量和腰4椎板倾斜角... 目的研究基于椎体松质骨CT值评估下骨质疏松状态与椎板倾斜角度的相关性。方法200例同时行腰椎CT和X线检查的患者,按年龄分为中老年组(n=100,>50岁)和青壮年组(n=100,≤50岁)。两组患者均进行腰4椎体松质骨CT值测量和腰4椎板倾斜角测量。对比两组患者腰4椎板倾斜角度与腰4椎体松质骨CT值;分析200例患者CT值与椎板倾斜角度的关系;对比两组患者的腰椎滑脱发生率。结果中老年组患者的腰4椎板倾斜角度(116.03±11.88)°大于青壮年组的(107.93±10.54)°(P<0.05);中老年组患者的腰4椎体松质骨CT值(73.25±8.38)Hu低于青壮年组的(178.21±13.99)Hu(P<0.05)。折线图分析显示:CT值在75~125 Hu区间时,为缓冲区间;当CT值<75 Hu时,倾斜角度增大趋势明显升高。中老年组患者的腰椎滑脱发生率33.00%高于青壮年组的1.00%(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腰4椎体松质骨CT值会降低,腰4椎板倾斜角度会变大,腰椎滑脱发生率增加,故可通过椎体松质骨CT值对骨质疏松状态进行评估。腰4椎体CT值在75~125 Hu时,就要积极抗骨质疏松防止椎板变形;当CT值<75 Hu时,椎板变形倾斜角增大趋势明显升高,进而加大腰椎滑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松质骨 ct 骨质疏松 椎板倾斜角度 腰椎滑脱
下载PDF
骨骼放射学会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one-RADS):成人偶发孤立性骨病变CT和MRI诊断管理指南解读
14
作者 戚荣丰 王敏 张龙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常规临床实践中,CT和MRI经常发现偶发的孤立性骨病变,而这些病变的诊断管理一直缺乏清晰一致的指南。针对以上情况,2022年9月份,国际骨骼放射学会(SSR)实践指南和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了全球第1版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one-RADS),旨在规... 常规临床实践中,CT和MRI经常发现偶发的孤立性骨病变,而这些病变的诊断管理一直缺乏清晰一致的指南。针对以上情况,2022年9月份,国际骨骼放射学会(SSR)实践指南和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了全球第1版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one-RADS),旨在规范孤立性骨病变的CT和MRI诊断管理流程,对CT骨透亮影、硬化性、混杂密度骨病变,以及MRI T1WI高信号、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和低信号骨病变做了详细定义,并依据两种CT分类(透亮影、硬化性或混杂密度影)、两种MRI分类(T1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分别提供了对应的诊断管理流程,共分为4类:Bone-RADS 1,无需处理;Bone-RADS 2,建议其他影像学检查;Bone-RADS 3,建议随访复查;Bone-RADS 4,建议活检和/或骨肿瘤转诊。文章拟对该Bone-RADS进行详细解读,有利于广大放射科医师更好地掌握成人CT和MRI偶发孤立性骨病变的诊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孤立性骨病变 ct MRI 诊断管理
下载PDF
基于Micro-CT评价超声骨焊接技术PDLLA材料对骨愈合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阿曼妮萨罕·加帕尔 阿依达娜·乌拉尔别克 +4 位作者 贺琦 刘雪 孜尔达·阿依丁 杨一帆 凌彬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681-686,共6页
目的采用微焦点断层扫描(Micro-CT)评价超声骨焊接技术应用过程中超声震荡产热作用下PDLLA材料对骨愈合性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PF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超声骨焊接技术辅助PDLLA材料组(A组)、拧入技术辅助PDLLA材料组(B组)、... 目的采用微焦点断层扫描(Micro-CT)评价超声骨焊接技术应用过程中超声震荡产热作用下PDLLA材料对骨愈合性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PF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超声骨焊接技术辅助PDLLA材料组(A组)、拧入技术辅助PDLLA材料组(B组)、假手术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各9只。于术后4、8、12周取下颌骨标本,周围骨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各组植入钉周围情况。对术后4、8、12周的下颌骨大体标本拍摄Micro-CT图,使用VG Studio MAX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摆正数据样本,即颌骨颊侧造模处为轴向,动态分析植入钉体积、植入钉周围200μm环状区及骨缺损处的植入材料体积数、相对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Tb.N)、骨小梁间隙(Tb.Sp)等骨愈合相关指标。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按3个时间可动态观察到A、B、C组骨缺损处骨性骨痂替代纤维性骨痂,形成类骨质,编织骨的过程符合正常骨损伤愈合的过程。Micro-CT结果显示,A、B组术后3个时间点的材料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个时间点,4组植入钉周围200μm环状区中BV/TV、Tb.Th、Tb.N、Tb.S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缺损处,A、B、C组三个时间点BV/TV、Tb.Th、Tb.N、Tb.S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D组比较,A、B、C组BV/TV、Tb.Th、Tb.N、Tb.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B组Tb.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8周,与D组比较,A、B、C组BV/TV、Tb.Th、Tb.N、Tb.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与D组比较,A、B、C组BV/TV、Tb.Th、Tb.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骨焊接技术其超声震荡产热作用下PDLLA材料对骨愈合性能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焊接技术 PDLLA MICRO-ct 兔下颌骨缺损模型 骨愈合
下载PDF
绝经后女性腰骶椎椎体CT值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
16
作者 黄伟刚 孟雪莹 宋亭 《影像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18-22,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腰骶椎椎体松质骨的CT值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 ray absorptiometry,DXA)的骨密度值,评估腰骶椎椎体CT值诊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5例临床均确诊为绝经后女性患者,年龄≥59,且≤96...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腰骶椎椎体松质骨的CT值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 ray absorptiometry,DXA)的骨密度值,评估腰骶椎椎体CT值诊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5例临床均确诊为绝经后女性患者,年龄≥59,且≤96岁,平均(76.45±10.88)岁,均在入院2周内进行腰椎CT和DXA检查。本研究测量腰椎CT检查中的L2至S1椎体CT值,与测量DXA检查的总T-score值进行分析。结果: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L2至S1椎体的CT值均低于骨质正常组椎体的CT值(P<0.01)。L2至S1椎体CT值和总T-score值为显著正相关(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L2和L5椎体CT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且L2椎体CT值的相关系数最大。因此,本研究选择L2椎体CT值低于72.25HU,作为提示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阈值。结论:通过测量绝经后女性腰椎CT检查中的L2至S1椎体CT值,或将成为提前筛查骨质疏松症、降低患者开支和不良预后风险的有力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 椎体ct 骨密度 骨质疏松
下载PDF
探讨定量CT及生物电阻抗测定内脏脂肪面积和骨密度的关系
17
作者 张丽华 秦迁 +2 位作者 陈静锋 杨阳 丁素英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9-64,87,共7页
目的:探讨采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 tomography,QCT)及生物电阻抗(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测定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与骨密度(Bone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采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 tomography,QCT)及生物电阻抗(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测定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与骨密度(Bone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1131例体检者行QCT和BIA测定的VFA及BMD,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多因素线性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采用Bland-Altman评估两者测定VFA的一致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QCT和BIA测定的VFA与BMD呈负相关(r=-0.197和r=-0.2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FA(BIA)是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OR=1.010,95%CI:1.005~1.015);VFA(QCT)是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OR=1.003,95%CI:1.001~1.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QCT和BIA测量VF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VFA是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测定VFA的QCT和BIA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采用BIA测定的VFA评估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量下降 内脏脂肪面积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定量ct 生物电阻抗
下载PDF
CT联合DCE-MRI在鉴别骶尾部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的价值研究
18
作者 袁逍 李玮 +4 位作者 马冯慧 李燕燕 赵海艳 鲍花 左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5期152-154,共3页
目的CT联合DCE-MRI-TIC曲线变化分析对比骶尾部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骶尾部脊索瘤及骨巨细胞瘤患者的CT、核磁共振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有手术病理结果。脊索瘤患者21人,骨巨细胞瘤患者14人。病程15天至5年。... 目的CT联合DCE-MRI-TIC曲线变化分析对比骶尾部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骶尾部脊索瘤及骨巨细胞瘤患者的CT、核磁共振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有手术病理结果。脊索瘤患者21人,骨巨细胞瘤患者14人。病程15天至5年。结果35名患者全部接受了CT平扫、DCEMRI检查。19例脊索瘤患者肿瘤多发生于S3椎体以下部位,靠近脊椎中线;12例骨巨细胞瘤以S2椎体及以上部位发生、偏离中轴骨,8例骨巨细胞瘤累及骶髂关节。脊索瘤CT影像上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可见残存骨或钙质密度影,以致正常椎体形态消失或被包块代替;而骨巨细胞瘤常造成椎体骨壳不完整,但椎体轮廓尚可见。MRI上脊索瘤病灶内见高或更高T2信号影伴点、片状低信号结节,骨巨细胞瘤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影。DCE-MRI脊索瘤具有延迟强的特点,TIC曲线类型多呈流入型;而大部分骨巨细胞瘤多早期呈显著强化而后造影剂迅速减退,信号减低;MCER、EP平均值较脊索瘤组明显升高,TIC曲线类型多呈流出型。结论CT联合DEC-MRI有助于骶尾部脊索瘤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骨巨细胞瘤 ct DCE-MRI TIC曲线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胸部CT椎体HU值在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机会性筛查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力平 连天星 +4 位作者 胡永荣 杨红胜 曾智谋 刘浩 屈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0-954,共5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基于腰椎CT的HU(hounsfield units)值可以筛查骨质疏松症,而目前因肺部感染就诊的患者增加,肺部感染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也随之增加,增加了胸部CT的使用率。目的:探讨胸部CT检查中L_1椎体HU值在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筛查... 背景:有研究表明基于腰椎CT的HU(hounsfield units)值可以筛查骨质疏松症,而目前因肺部感染就诊的患者增加,肺部感染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也随之增加,增加了胸部CT的使用率。目的:探讨胸部CT检查中L_1椎体HU值在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获得骨密度T值,按WHO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非骨质疏松组(n=120)及骨质疏松组(n=12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骨密度T值及胸部CT检查中L_(1)椎体的HU值,分析HU值与各部位T值的关系并评估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准确性。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血糖、钙、磷、2型糖尿病患病时间、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之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HU值与最低T值呈正相关(r=0.619,P<0.01),与髋部T值呈正相关(r=0.584,P<0.01),与股骨颈T值呈正相关(r=0.641,P<0.01);当HU值取98时,其预测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敏感性为70.8%;(3)提示基于胸部CT检查的L_1椎体HU值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筛查具有良好的价值,可作为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一种机会性、无成本的补充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ct检查 HU值 2型糖尿病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下载PDF
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第一磨牙横向位置差异的CBCT研究
20
作者 李放 张锡忠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4-549,共6页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第一磨牙生理牙槽骨厚度,评估横向磨牙位置。方法:选取2023年1~10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二科就诊患者50例,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及低角组,术前拍摄CBCT,数据导入配套三维软...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第一磨牙生理牙槽骨厚度,评估横向磨牙位置。方法:选取2023年1~10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二科就诊患者50例,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及低角组,术前拍摄CBCT,数据导入配套三维软件进行4个部位不同深度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分析。结果:高角患者下颌第一磨牙的骨厚度最小。下颌第一磨牙舌侧骨厚度高于颊侧。下颌第一磨牙釉牙骨质界根方4 mm处近中舌侧牙槽骨厚度高于远中舌侧,近中颊侧牙槽骨厚度与远中颊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第一磨牙釉牙骨质界根方8 mm处远中颊侧牙槽骨厚度高于近中颊侧,近中舌侧的牙槽骨厚度与远中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第一磨牙同一测量位点釉牙骨质界根方8 mm的牙槽骨厚度高于根方4 mm的牙槽骨厚度。结论:不同的垂直骨面型、测量部位、测量深度、牙齿解剖形态都会反映出下颌第一磨牙在牙槽骨中横向位置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磨牙 牙槽骨厚度 垂直骨面型 锥形束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