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隆洼文化骨龠的复刻与吹奏初探
1
作者 于东波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3-44,共12页
通过3D数字化技术扫描修复复刻,馆藏于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骨笛”应为“骨龠”,具有无吹孔的特征,它与同时期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龠”南北遥相呼应并采取同样的斜吹演奏方法。经过测试,基础音阶为... 通过3D数字化技术扫描修复复刻,馆藏于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骨笛”应为“骨龠”,具有无吹孔的特征,它与同时期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龠”南北遥相呼应并采取同样的斜吹演奏方法。经过测试,基础音阶为五声角调式音阶,通过气息和组合指法控制可演奏完整的七声音阶;音区范围为两个八度加一个纯四度,为人类杰出的史前吹管乐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洼文化 骨龠 骨笛 斜吹 3D复刻
下载PDF
近百年来龠的研究述评
2
作者 王晓俊 汪亚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9,I0002,共11页
近百年来龠的研究整体经历三个重要时期。1930年以降,郭沫若等古文字学者以甲骨文、金文字形训“龠”字、推断龠为古编管乐器,并由此否定了承续两千余年的汉代“龠如笛”成说。至20世纪80年代,音乐学者重新审视前人研究,参考音乐考古成... 近百年来龠的研究整体经历三个重要时期。1930年以降,郭沫若等古文字学者以甲骨文、金文字形训“龠”字、推断龠为古编管乐器,并由此否定了承续两千余年的汉代“龠如笛”成说。至20世纪80年代,音乐学者重新审视前人研究,参考音乐考古成果,提出“龠由编管变单管”“龠为口笛”等见解。1996年间,刘正国通过出土文物、民间遗存、文献考释及文字训诂等多重证据的论证,揭示了古文字学者“由字形训释乐器器形”的研究误区,重申龠为单管形制并提出“古龠斜吹”“龠为笛之祖”“贾湖出土骨管乐器为龠”等创见。回顾近百年龠研究的复杂学术史,省思相关研究之得失,有益于持续研究的推进及龠在当代的正本清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吹法 编管 贾湖骨笛 龠类乐器 学术史
下载PDF
以葫芦图腾母体——甲骨文“乐”字构形、本义考释之一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晓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3期30-35,161,共6页
殷墟甲骨文乐(■)字构型本义研究,关涉先秦礼乐关系本质的认识和儒家音乐思想的现代阐释。甲骨文乐字以"■"、"■"两字组成。■为葫芦之象形文,系以葫芦之多籽速生特性象征妊娠母体生殖力,葫芦供奉仪式以祈求子息... 殷墟甲骨文乐(■)字构型本义研究,关涉先秦礼乐关系本质的认识和儒家音乐思想的现代阐释。甲骨文乐字以"■"、"■"两字组成。■为葫芦之象形文,系以葫芦之多籽速生特性象征妊娠母体生殖力,葫芦供奉仪式以祈求子息、氏族壮大为根本目的。■图腾的符号为文,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语词属性,即地名(祭名)和仪式供奉。■与其他文字的组合使用,产生众多合文,甲骨文乐()■字为其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葫芦 母体崇拜 图腾
下载PDF
“王若曰”新考 被引量:6
4
作者 彭裕商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0,共6页
"王若曰"是先秦典籍和金文材料中比较常见的词语。对该词语的释义,目前仍未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对金文、简牍和传世典籍中的相关资料进行考察和梳理,可知"王若曰"不是王一般的谈话,而主要是指王命,语感在强调其庄严... "王若曰"是先秦典籍和金文材料中比较常见的词语。对该词语的释义,目前仍未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对金文、简牍和传世典籍中的相关资料进行考察和梳理,可知"王若曰"不是王一般的谈话,而主要是指王命,语感在强调其庄严性。此外,学者以往举出的殷墟甲骨文中"王若曰"的例证并不可靠,从现有材料来看,"王若曰"可能是周人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曰 册命 殷墟甲骨文
下载PDF
“僰人”上肢骨的测量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胡兴宇 蓝顺清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9年第4期219-222,共4页
为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骨骼比较以确定“人”、僚人与古代越族人的关系 ,测量了 7例成年“人”锁骨、肩胛骨、肱骨及前臂骨共 51项指标 ;计算相应指数 17项 ;并以上肢骨长推算身高。发现 4例男性中 2例属矮 ,2例为亚中等 ,3例女性中 2... 为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骨骼比较以确定“人”、僚人与古代越族人的关系 ,测量了 7例成年“人”锁骨、肩胛骨、肱骨及前臂骨共 51项指标 ;计算相应指数 17项 ;并以上肢骨长推算身高。发现 4例男性中 2例属矮 ,2例为亚中等 ,3例女性中 2例属中等 ,1例为超中等 ;观察性差发现绝大部分线距测量两性间差异显著 ,但各指数显示两性骨骼特征基本一致 ,仅男性的更为粗壮 ,肌嵴更为发达 ;与汉族人骨比较 ,“人”的肩胛骨喙突明显增长 ,推测为“人”常年攀缘动作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人” 僚人 古越人 悬棺葬 骨骼测量
下载PDF
“僰人”下肢骨的测量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兴宇 蓝顺清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为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骨骼进行比较以确定“人”、僚人与古越族人的关系 ,测量 7例成年“人”髋骨、股骨与小腿骨 54项指标 ;计算相应指数 2 1项 ;以下肢骨长推算身高 :发现 4例男性中 2例属矮 ,1例为亚中等 ,1例为中等 ,3例女性中 2... 为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骨骼进行比较以确定“人”、僚人与古越族人的关系 ,测量 7例成年“人”髋骨、股骨与小腿骨 54项指标 ;计算相应指数 2 1项 ;以下肢骨长推算身高 :发现 4例男性中 2例属矮 ,1例为亚中等 ,1例为中等 ,3例女性中 2例为中等 ,1例为超中等 ;观察性差发现绝大部分线距测量两性间差异显著 ,但各指数表明两性骨骼特征基本一致 ,仅男性的更为粗壮、肌嵴更为发达 ;与汉族人骨比较 ,“人”股骨的扭转角明显较小 ,7例中5例为负值 ,且左右侧间差异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人 僚人 古越人 悬棺葬 骨骼测量
全文增补中
汪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经验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晓倩 魏刚 汪悦(指导) 《山东中医杂志》 2021年第2期175-177,206,共4页
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进展多表现为关节侵袭,骨质破坏,其严重程度与疾病过程中产生和释放的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汪悦教授认为以加减桂芍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切合病机,其关键在外散风寒,内祛湿热,局部解毒。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控... 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进展多表现为关节侵袭,骨质破坏,其严重程度与疾病过程中产生和释放的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汪悦教授认为以加减桂芍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切合病机,其关键在外散风寒,内祛湿热,局部解毒。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控制炎症活动减慢骨破坏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骨破坏 桂芍知母汤 肾虚 汪悦
下载PDF
甲骨文“月”、“日”的哲学内涵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吕宗尧 《殷都学刊》 2002年第3期3-5,共3页
本文对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如“月”字有“早月”与“晚月” ,“日”有“东日”、“西日”、“冬日”、“夏日”、“中日”等 ,这是阴阳五行体系 ;单个“月”字是形象文字 ,是静止的、孤立的 ,表示时间不动、空间不动... 本文对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如“月”字有“早月”与“晚月” ,“日”有“东日”、“西日”、“冬日”、“夏日”、“中日”等 ,这是阴阳五行体系 ;单个“月”字是形象文字 ,是静止的、孤立的 ,表示时间不动、空间不动、万物不动、“月”字不动 ,如同幻灯艺术 ;双“月”字 ,则是抽象文字 ,是运动的、对立的 ,表示时间运动、空间运动、万物运动、“双月”运动 ,如同动画艺术 ;30 0 0年前 ,中国古人造字时 ,已形成了较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 ,并把“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发展”等重要哲学范畴 ,融入到甲骨文字中 ,传给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哲学内涵
下载PDF
中国音乐考古的十大发现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子初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2期34-49,77,共17页
中国40年来的经济建设,导致了重大的音乐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这些底蕴深厚的出土文物,不断地撼动着旧有以文献为主要史料基础的中国音乐史。它使人们看到了传统中国音乐史学显而易见的局限,也使人们深深地感觉到,数十年来逐步形成的整部... 中国40年来的经济建设,导致了重大的音乐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这些底蕴深厚的出土文物,不断地撼动着旧有以文献为主要史料基础的中国音乐史。它使人们看到了传统中国音乐史学显而易见的局限,也使人们深深地感觉到,数十年来逐步形成的整部中国音乐史,有了重新认识和估价的必要。文章在中国音乐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马王堆汉墓、曾侯乙墓和曾侯乙编钟、广州南越王墓、贾湖骨笛、新干大洋洲商墓、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洛庄汉墓、鄯善洋海箜篌、奉节石哨、鸿山越国贵族墓等10例特别重大的音乐考古成果,提炼其核心的学术资料,加以客观的评述;并在全面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扼要阐发其所含深层的历史意义。"十"者,概数也;"大"者,孔见也。以此与有兴趣于中国音乐文化研究的国际学人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曾侯乙墓 南越王墓 贾湖骨笛 大洋洲商墓 郑国祭祀遗址 且末 鄯善箜篌 庄汉墓 奉节石哨 鸿山越国贵族墓
下载PDF
殷璠“诗笔双美”论析--以陶翰评论为中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左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0-95,共6页
作为唐人选唐诗的一种,《河岳英灵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在该书所选入的24位诗人中,陶翰是惟一被誉为"风骨"、"兴象"兼备的诗人,也是惟一被提及"笔"之范畴的诗人。这说明他理应在《河... 作为唐人选唐诗的一种,《河岳英灵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在该书所选入的24位诗人中,陶翰是惟一被誉为"风骨"、"兴象"兼备的诗人,也是惟一被提及"笔"之范畴的诗人。这说明他理应在《河岳英灵集》以及盛唐诗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现今学术界对于陶翰的个案研究还相对较少。应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来讨论《河岳英灵集》,评价其"诗笔双美"的内涵,从而进一步确认陶翰在唐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骨 《河岳英灵集》 诗笔双美 陶翰 兴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