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5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 of thoracic/lumbar vertebrae by kyphoplasty with SKY bone expander system 被引量:14
1
作者 熊健 党育 +2 位作者 姜保国 付中国 张殿英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10年第5期270-274,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rospectively the effectiveness ofkyphoplasty with SKY bone expander system in treatment of compression fracture of thoracic/ lumbar vertebrae and correction of the deformity. Methods: Tw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rospectively the effectiveness ofkyphoplasty with SKY bone expander system in treatment of compression fracture of thoracic/ lumbar vertebrae and correction of the deformity. 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thoracic/lumbar vertebral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tween March 2007 and March 2008, and treated by kyphoplasty with SKY bone expander system. Patient's pain status was rated with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system 1 day before and 1 hour, 48 hours, 6 months,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In addition, Rolland-Mor- ris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s (RDQ and ODI) were used for survey 1 day before and 1, 6,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Pre- and post-operative vertebral heights and Cobb's angles were measured based on the X-ray films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27 fractured vertebrae in these 25 patients. After SKY kyphoplasty, the Cobb's angles (9.8°±9.76°)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angles (17.18°±9.35°, P〈0.05), and the average improve- ment rate was 39%. Patients' pain VAS scores were also greatly improved after operation (P〈0.05). Moreover, postoperative RDQ and ODI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preoperative values (P〈0.05). Conclusions: Kyphoplasty with SKY bone expander system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ing thoracic/ lumbar vertebral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 with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surgical wound and short duration. It can effectively recover the anterior and medial heights of fractured vertebrae (33% and 50%, respectively), reduce the Cobb's angle, quickly alleviate pain and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n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s bone Thoracic vertebrae lumbar vertebrae VERTEBROPLASTY Pain Osteoporosis
原文传递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fixation in cemented vertebrae in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A case report
2
作者 Meng-Meng Chen Pu Jia Hai T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28期8609-8615,共7页
BACKGROUN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has been widely used in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Following surgery,the bone cement would be positioned permanently.However,in some cases of lumbar de... BACKGROUN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has been widely used in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Following surgery,the bone cement would be positioned permanently.However,in some cases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the cemented vertebrae needs to be fixed afte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procedure.It is difficult to implant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s into the cemented vertebrae because of the bone cement filling.At present,the main treatment strategy is to skip the cemented vertebra and conduct a long segment fixation.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fixation technique for cemented vertebrae.CASE SUMMARY PVP involving the L3 and L4 was performed in an 82-year-old man due to OVCF.During the surgery,bone cement leakage occurred,resulting in compression of the root of the right L3 nerve.We performed a partial facetectomy to retrieve the leaked bone cement and to relieve the patient’s neurological symptoms.After 3 mo,the patient develop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L3/4,potentially due to instability caused by the previous surgery.Therefore,it was necessary to perform intervertebral fusion and fixation.It was difficult to implant traditional trajectory pedicle screws in L3 and L4 because of the bone cement filling.Hence,we implanted CBT screws in the L3 and L4 vertebrae.As a result,the patient’s symptoms resolved and he reported satisfaction with the surgery at follow-up after 8 mo.CONCLUSION It is feasible to utilize CBT in cemented vertebrae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emented vertebrae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Spinal fixation bone cement leakage Case report
下载PDF
Vibration Signal Analysis for Detecting Early-Stage Lumbar Spondylolysis Using Synthetic Bone
3
作者 Hiroyuki Watanabe Naohiro Tahara +3 位作者 Rina Sakai Naonobu Takahira Suguru Torii Atsuhiko Matsunaga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年第12期338-347,共10页
Bone fractures can be detected by analyzing vibration signals following bone stimulation. This method can also be applied to detect stress fractures, such as spondyloly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 Bone fractures can be detected by analyzing vibration signals following bone stimulation. This method can also be applied to detect stress fractures, such as spondyloly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vibration signal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detect lumbar spondylolysis in synthetic bone. Four synthetic spondylolysis models of the fifth lumbar vertebra (Sawbones, product No. SAW1352-10: Malm&#246;, Sweden) were prepared, wit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intact, unilateral defect, and bilateral defect. Unilateral defects were created by making an incision of either half the diameter (50% incision) or the entire diameter (100% incision) in length through the pars interarticularis or pedicle. Bilateral defects were created by making an additional incision of half the diameter in length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defected pars interarticularis or pedicle (50% + 100% incision). Hammering was performed five times on each spinous process of the fixed synthetic bones and vibration signals were measured using an accelerometer attached to the contralateral side of the hammer. Signals were analyzed using fast Fourier transform. The parameters analyzed included the mean power frequency, first power minimum frequency (the minimum valu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peaks), spectral areas of low and high frequency bands, and the relative ratio between the spectral areas of low and high frequency bands. The relative ratio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50%, 100%, and 50% + 100% incision conditions compared to the intact condition (p < 0.01), suggesting the potential utility of vibration signal analysis in diagnosing lumbar spondylo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bration Signal SPONDYLOLYSIS SYNTHETIC bone lumbar VERTEBRA
下载PDF
基于MRI定量非对称回波最小二乘估算水脂分离技术的成人腰椎骨髓脂肪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伟 廖荣萍 +5 位作者 叶浩翊 陈兴奎 何金坤 席维佳 张宇桐 蔡金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目的:基于MRI定量非对称回波最小二乘估算水脂分离(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squares estimation image quantitation,IDEAL-IQ)技术探讨成年人腰椎不同节段骨髓脂肪与年龄和性别的关... 目的:基于MRI定量非对称回波最小二乘估算水脂分离(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squares estimation image quantitation,IDEAL-IQ)技术探讨成年人腰椎不同节段骨髓脂肪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收集298例受检者的MRI IDEAL-IQ脂肪分数图像,其中男性138例,女性160例,年龄20~69岁。将所有患者按照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为5组:20~29岁(20~组),男24例,女20例;30~39岁(30~组),男47例,女39例;40~49岁(40~组),男36例,女47例;50~59岁(50~组),男20例,女37例;60~69岁(60~组),男11例,女17例。使用脂肪分数图在GE ADW4.6工作站测量L1~L5的骨髓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PDFF)。结果: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间PDFF存在差异,20~、30~、40~组人群中,男性L1~L5椎体PDFF均高于女性(P<0.05);50~组人群中男性L1~L5椎体PDFF与女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组人群,男性L1~L5椎体PDFF均低于女性(P<0.05)。腰椎椎体PDFF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r=0.72,P<0.05)相关性高于男性(r=0.32,P<0.05)。从20~69岁,男性L4 PDFF增长率最大(21.08%),女性L1 PDFF增长率最大(65.68%);男性各椎体PDFF增长主要集中在30~及50~组,其中L1、L4、L5椎体PDFF在50~组增长率最大,L2、L3椎体PDFF在30~岁组增长率最大;女性各椎体PDFF在30~组呈轻微下降趋势,此后各椎体PDFF逐渐升高,增长主要集中在40~、50~、60~三个年龄组,其中50~组增长率最大。结论:成人不同年龄组男女性各椎体脂肪分布存在差异,椎体PDFF增长率也有所不同;腰椎不同节段椎体PDFF均与年龄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定量非对称回波最小二乘估算水脂分离技术 腰椎 骨髓 脂肪组织
下载PDF
椎间隙注入不同弹性模量骨水泥对邻近上下椎体应力的影响
5
作者 汪建新 霍文涛 于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548-3554,共7页
背景:近年来,针对腰椎间盘退变和椎间隙变窄所引起的腰部反复疼痛病症从国外引入了椎间隙注入骨水泥的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椎体骨折的情况,原因可能是骨水泥弹性模量不佳。目的:通过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椎间隙中注入不... 背景:近年来,针对腰椎间盘退变和椎间隙变窄所引起的腰部反复疼痛病症从国外引入了椎间隙注入骨水泥的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椎体骨折的情况,原因可能是骨水泥弹性模量不佳。目的:通过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椎间隙中注入不同弹性模量骨水泥对上下椎体表面最大应力的影响。方法:招募1名脊柱正常志愿者获取CT数据,利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建立腰椎L_(2)-L_(5)有限元模型,随后建立L_(3)-L_(4)椎间隙注射不同剂量(1 mL与4 mL)骨水泥模型,每种剂量下赋予骨水泥4种弹性模量(1000,2000,4000,8000 MPa),在L_(2)椎体表面施加压力与弯矩,分析L_(3)椎体下表面与L_(4)椎体上表面的应力。结果与结论:①在骨水泥注入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骨水泥弹性模量的增大,L_(3)椎体下表面与L_(4)椎体上表面的应力增加,其中弹性模量1000 MPa骨水泥对L_(3)椎体下表面与L_(4)椎体上表面的应力影响最小,弹性模量8000 MPa骨水泥对L_(3)椎体下表面与L_(4)椎体上表面的应力影响最大,不同弹性模量骨水泥对整个腰椎活动度的影响较小;②结果说明,在满足治疗要求的情况下注入较低弹性模量的骨水泥可以降低术后骨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 腰椎 骨水泥 有限元 应力 弹性模量
下载PDF
健康成年人腰椎椎体骨髓^(18)F-FDG生理性摄取规律的观察性研究
6
作者 方菊 岳荣丽 +5 位作者 黄楠 秦卓琦 成琪瑶 郑荣 郝新忠 程艳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550-556,共7页
目的分析健康成年人腰椎椎体骨髓^(18)F-氟脱氧葡萄糖(FDG)生理性摄取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受检者中的323名健康成年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1名、女性162名,年龄... 目的分析健康成年人腰椎椎体骨髓^(18)F-氟脱氧葡萄糖(FDG)生理性摄取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受检者中的323名健康成年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1名、女性162名,年龄(54.8±13.9)岁,范围30~78岁.将受检者按照年龄段分为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79岁组,各组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30和30名、36和40名、31和30名、32和30名、32和32名.分别在腰2、腰3、腰4椎体上勾画感兴趣区,测量其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_(mean)).腰椎椎体骨髓SUV_(mean)定义为这3个椎体SUV_(mean)的均值,并用来表示腰椎椎体骨髓^(18)F-FDG摄取程度.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分析受检者年龄与SUV_(mean)的相关性;比较不同年龄组及性别的受检者间SUV_(mean)的差异,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和Bonferroni法.结果所有受检者、男性受检者和女性受检者腰椎椎体骨髓SUV_(mean)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520,-0.451、-0.579,均P<0.001),但SUV_(mean)并不随年龄增长呈均匀线性下降.在女性受检者中,各年龄组间腰椎椎体骨髓SUV_(mean)的比较结果显示,50~59岁组低于40~49岁组[(1.45±0.32)对(1.75±0.44)]、70~79岁组低于60~69岁组[(1.18±0.17)对(1.45±0.3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848、3.114,均P<0.05),而在30~39岁组与40~49岁组间、50~59岁组与60~69岁组间腰椎椎体骨髓SUV_(mean)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0.371、0.220,均P>0.05),提示女性腰椎椎体骨髓SUV_(mean)在随年龄增长下降的过程中出现两个平台期,平台期内腰椎椎体骨髓SUV_(mean)未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在男性受检者中,70~79岁组腰椎椎体骨髓SUV_(mean)低于60~69岁组[(1.14±0.22)对(1.42±0.3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210,P<0.05),其余各相邻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1.631、0.724、0.585,均P>0.05).在50岁以下的各年龄组(30~39岁组、40~49岁组)中,男性和女性的腰椎椎体骨髓SUV_(mean)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04、t=-2.918,均P<0.05);在50岁及以上的各年龄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79岁组)中,男性和女性腰椎椎体骨髓SUV_(mean)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83、-0.592、-0.847,均P>0.05).结论健康成年人腰椎椎体骨髓^(18)F-FDG生理性摄取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但并非呈均匀线性下降,且男性与女性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腰椎 成年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原文传递
腰骶椎结核单纯后路手术联合局部置管早期持续化疗的临床疗效
7
作者 黄云飞 杨小彬 +6 位作者 李田 章雪芳 赵志刚 昌震 郝定均 贺宝荣 都金鹏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3期165-171,共7页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局部置管早期持续病灶内化疗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32例腰骶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局部置管早期持续病灶内化疗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32例腰骶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局部置管早期持续化疗(即术中局部置管、术后1个月内经导管向病灶内持续注入异烟肼)。所有患者腰、骶椎结核均以单节段椎体及椎间隙破坏为主;22例存在椎旁或椎管内少量脓肿,但脓肿范围局限在病变节段范围内,未发生远处流注及两侧腰大肌侵袭。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导管注入抗结核药物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评估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或三维CT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监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 手术时间(116.2±15.4)min,术中出血量(320.2±103.4)m L,卧床时间(4.7±1.2)d;无大血管或神经损伤、硬脊膜破裂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深部感染发生。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术后4~10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ESR、CRP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VAS评分和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22例术前存在神经损伤的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未见结核复发,随访期间无结核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以椎体及椎间隙破坏为主、椎旁或椎管内脓肿范围局限、伴节段不稳及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腰骶椎结核,予以单纯后路手术联合局部置管早期持续病灶内化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腰椎 骶骨 清创术 脊柱融合术 骨移植 化学疗法 辅助 导管 留置
下载PDF
不同运动项目大学生骨密度差异分析
8
作者 梁芝栋 马盼 梁佳芝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8-656,共9页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运动项目大学生骨密度的差异,证实运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骨密度。在郑州市5所高校共招募研究对象500人,根据其运动专项分别命名篮球组、排球组、足球组、羽毛球组、乒乓球组、网球组、健美操组、体育舞蹈组、...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运动项目大学生骨密度的差异,证实运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骨密度。在郑州市5所高校共招募研究对象500人,根据其运动专项分别命名篮球组、排球组、足球组、羽毛球组、乒乓球组、网球组、健美操组、体育舞蹈组、武术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人,男女各半。采用双能X射线测量其第1-4腰椎椎体(L1-L4)、髋部的股骨颈和全髋的骨密度。结果显示,各组骨密度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0.05);男生和女生L1-L4和股骨颈骨密度均为篮球组、排球组、羽毛球组和健美操组高于武术组、足球组、体育舞蹈组和乒乓球组,以上各组和网球组又均高于对照组(P<0.05);男生和女生全髋骨密度均为排球组、网球组、篮球组、羽毛球组和足球组高于武术组、体育舞蹈组和乒乓球组,以上各组和健美操组又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以上运动项目均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骨密度;不同运动项目可能对大学生腰椎或髋部骨密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篮球、排球和羽毛球的影响效果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大学生 骨密度 腰椎 髋部
下载PDF
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L_(4)~S_(1)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力学效应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9
作者 吴周统 周红海 +2 位作者 苏少亭 陆延 刘粮酺 《中医正骨》 2024年第10期1-9,38,共10页
目的:分析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L_(4)~S_(1)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力学效应。方法:提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脊柱L_(4)~S_(1)段的CT薄层扫描数据,建立正常脊柱L_(4)~S_(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 目的:分析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L_(4)~S_(1)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力学效应。方法:提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脊柱L_(4)~S_(1)段的CT薄层扫描数据,建立正常脊柱L_(4)~S_(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基于建立的正常脊柱L_(4)~S_(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调整椎间盘高度和髓核体积及修改髓核和纤维环的材料属性模拟椎间盘退变,建立L_(4)~S_(1)双节段LDH(左旁中央型)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建立的L_(4)~S_(1)双节段LDH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操作,并以拇指推顶位置为条件,建立2种操作模式(拇指推顶于L_(4)棘突上为M1,拇指推顶于L_(5)棘突上为M2)。分析腰椎定点旋转手法2种操作模式下,L_(4)~S_(1)双节段LDH三维有限元模型整体应力变化情况,L_(4~5)和L_(5)S_(1)椎间盘纤维环与髓核的应力和位移情况,以及L_(4~5)和L_(5)S_(1)关节突关节软骨接触力与应变情况。结果:(1)正常脊柱L_(4)~S_(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结果。建立的正常脊柱L_(4)~S_(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508705个节点、318640个单元,经验证可用于进一步研究。(2)L_(4)~S_(1)双节段LDH三维有限元模型整体应力测定结果。M1操作模式下,模型整体应力最大为16.85 MPa,主要集中于L_(4~5)、L_(5)S_(1)的上下软骨终板和L_(5)椎体,以及L_(4~5)、L_(5)S_(1)关节突关节;M2操作模式下,模型整体应力最大为15.02 MPa,主要集中于L_(4~5)、L_(5)S_(1)关节突关节和L_(4)椎弓根,以及L_(5)双侧椎板。(3)椎间盘纤维环应力与位移测定结果。M1操作模式下,L_(4~5)和L_(5)S_(1)纤维环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4.3 MPa、3.8 MPa,L_(4~5)纤维环向左、向前、向上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31 mm、0.24 mm、1.20 mm,L_(5)S_(1)纤维环向左、向前、向上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20 mm、0.23 mm、1.10 mm;M2操作模式下,L_(4~5)和L_(5)S_(1)纤维环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4.2 MPa、3.7 MPa,L_(4~5)纤维环向左、向前、向上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35 mm、0.24 mm、1.10 mm,L_(5)S_(1)纤维环向左、向前、向上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32 mm、0.22 mm、1.00 mm。(4)椎间盘髓核应力与位移测定结果。M1操作模式下,L_(4~5)和L_(5)S_(1)髓核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0.35 MPa、0.32 MPa,L_(4~5)髓核向左、向前、向上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10 mm、0.46 mm、0.41 mm,L_(5)S_(1)髓核向左、向前、向上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08 mm、0.40 mm、0.40 mm;M2操作模式下,L_(4~5)和L_(5)S_(1)髓核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0.34 MPa、0.31 MPa,L_(4~5)髓核向左、向前、向上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23 mm、0.46 mm、0.41 mm,L_(5)S_(1)髓核向左、向前、向上的最大位移分别为0.09 mm、0.45 mm、0.40 mm。(5)关节突关节软骨接触力与应变测定结果。M1操作模式下,L_(4~5)左右侧关节突关节软骨最大接触力分别为17.0 MPa、15.8 MPa,最大应变值分别为0.34%、0.32%;L_(5)S_(1)左右侧关节突关节软骨最大接触力分别为9.7 MPa、9.4 MPa,最大应变值分别为0.33%、0.27%。M2操作模式下,L_(4~5)左右侧关节突关节软骨最大接触力分别为15.0 MPa、13.0 MPa,最大应变值分别为0.31%、0.27%;L_(5)S_(1)左右侧关节突关节软骨最大接触力分别为10.0 MPa、8.4 MPa,最大应变值分别为0.29%、0.24%。结论: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L_(4)~S_(1)双节段LDH,可使L_(4~5)和L_(5)S_(1)椎间盘产生一定的应力变化和位移,促进关节突关节滑动;且手法操作时拇指推顶于L_(4)棘突,力学效应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限定因素分析 正骨推拿疗法 生物力学现象
下载PDF
腰椎整体平衡正骨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39例临床观察
10
作者 岳涛 薛明新 +3 位作者 宋石龙 方云 沈莉莉 胡一丹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08-412,共5页
目的:观察腰椎整体平衡正骨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正骨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4月首次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NLBP患者39例,行腰椎整体平衡正骨治疗3周... 目的:观察腰椎整体平衡正骨治疗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正骨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4月首次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NLBP患者39例,行腰椎整体平衡正骨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VAS)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及腰椎活动度检测,并且评估患者临床总疗效及3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患者VAS评分、RMDQ评分均明显下降,腰椎活动度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为100%,愈显率为92.31%,临床疗效显著,痊愈率较高。治疗结束3个月随访,复发2例,经过短期治疗明显好转。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腰椎整体平衡正骨治疗对急性NLBP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且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正骨 腰椎整体平衡正骨 非特异性下腰痛 筋出槽 骨错缝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联合仿真钉道建立在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李硕 石运力 +1 位作者 朱江 王磊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联合仿真钉道建立在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126例腰椎骨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观察组接受CT三维重建联合仿真钉道建立指导手术...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联合仿真钉道建立在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126例腰椎骨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观察组接受CT三维重建联合仿真钉道建立指导手术,对照组接受常规解剖标志法结合C型臂X线透视定位指导手术。观察并比较2组置钉优良率、置钉时间、置钉出血量,手术前后评估患者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置钉优良率为94.67%(302/319)高于对照组的88.79%(285/321)(P<0.01);观察组置钉时间短于对照组,置钉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ODI、JOA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CT三维重建联合仿真钉道的建立来指导手术,可有效提高腰椎骨折行椎弓根内固定术患者置钉优良率,缩短置钉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腰椎 CT三维重建 仿真钉道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置钉优良率 腰椎功能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12
作者 葛成才 黄定安 《安徽医专学报》 2024年第3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接受高黏度骨水泥治疗时联合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随机数表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单侧组与双侧组,各35例患者...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接受高黏度骨水泥治疗时联合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随机数表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单侧组与双侧组,各35例患者;单侧组患者接受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而双侧组患者则接受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治疗。结果:相比于双侧组,单侧组患者的术中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均明显更少(P<0.05)。相比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更高(P<0.05),而Cobb角则更小(P<0.05),ODI评分、VAS评分均更低(P<0.05)。结论:在选择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时,采用单侧入路能有效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 胸腰椎 高黏度骨水泥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辅助下精确定量法经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13
作者 杨勇 胡青青 +1 位作者 蔡教斌 顾宏林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6期399-403,共5页
目的探究CT三维重建辅助下精确定量法经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 目的探究CT三维重建辅助下精确定量法经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方法伤椎置钉而不植骨,观察组患者术前使用Mimics软件对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精确计算骨缺失量并进行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比较2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时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Denis评分)、伤椎后凸角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及伤椎缺损面积水平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2组患者疼痛及功能得分均较术后1周时降低,且术后6个月、1年时观察组患者疼痛及功能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2组患者伤椎后凸角度均较术后1周时上升,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时,观察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后1周时降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对照组患者伤椎后凸角度均较术后1周时降低,且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观察组患者伤椎缺损面积均较术后1周时下降,术后1年时对照组患者伤椎缺损面积较术后1周时下降,且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时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T三维重建辅助下精确定量法经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有助于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疼痛减轻及功能恢复,且能控制伤椎后凸角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变化,降低伤椎缺损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胸椎 腰椎 爆裂骨折 椎弓根 植骨
下载PDF
两种不同方式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退行性病变
14
作者 潘伟 李波 +1 位作者 欧阳北平 简月奎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2期98-105,共8页
目的比较两种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近期疗效,探讨其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贵州省骨科医院采用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60例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合并骨质... 目的比较两种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近期疗效,探讨其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贵州省骨科医院采用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60例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分别为单纯椎弓根螺钉组(对照组)、骨水泥强化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组、骨水泥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组。评估三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椎体变形指数、固定节段上位椎体上终板凹陷角度、相邻上位椎体下终板凹陷角度以及固定节段Cobb角的差异。结果①患者获得6~3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所有病例随访期间内固定位置良好,均无松动、断裂及滑移发生;B组、C组骨水泥渗漏分别为4、5例,术后CT及三维重建提示B组骨水泥强化主要集中在椎体部,椎弓根部强化较少,C组对椎体及椎弓根部均有一定强化效果。②三组患者末次随访ODI、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三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减小,且B、C两组椎间隙高度和椎体变形指数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固定节段上位椎体上终板凹陷角度均较术前增大,上位相邻椎体下终板凹陷角度则较术前减小,且B、C两组患者固定节段上位椎体上终板凹陷角度大于A组、上位相邻椎体下终板凹陷角度小于A组(P<0.05),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B、C两组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改变值小于A组(P<0.05),但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退行性病变,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相较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两种骨水泥强化术式能增强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的稳定性,但也存在骨水泥渗漏、邻近节段应力集中、加速邻近节段退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腰椎 脊柱疾病 老年人 椎弓根螺钉 骨黏合剂
下载PDF
使用自制植骨漏斗经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15
作者 荚龙 李向前 +4 位作者 高如峰 陈铭吉 付文芹 陶星光 陈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6-483,共8页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26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13例,年龄51.23±9.56岁(33...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26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13例,年龄51.23±9.56岁(33~65岁);均为单节段损伤,T122例,L18例,L28例,L35例,L43例。采用跨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再通过自制的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内空腔内植骨(自体髂骨)。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测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伤椎中部高度压缩率及矢状面Cobb角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随访时间为15.19±2.51个月(12~22个月),手术时间84.62±12.88min,出血量55.58±12.44mL,无伤口感染、脊髓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1枚椎弓根螺钉尾冒松动脱落。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6.89±7.25)%、(10.28±7.50)%]、椎体中部高度压缩率[(7.11±5.75)%、(10.63±6.24)%]、Cobb角(4.38°±7.77°、2.14°±7.78°)、VAS评分(3.35±0.56、1.73±0.45)和ODI[(41.96±3.82%、13.77±2.42)%]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10.28±7.50)%]、椎体中部高度压缩率[(10.63±6.24)%]较术后1周轻度增加,Cobb角(2.14°±7.78°)较术后1周略有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1.73±0.45)和ODI[(13.77±2.42)%]较术后1周好转(P<0.05)。结论:对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自制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骨移植
下载PDF
腰椎椎体骨强度综合指数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的压缩骨折
16
作者 张文胜 宋振杰 +4 位作者 吴春飞 李文超 刘洪江 杨晓光 原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871-2875,共5页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继发于骨质疏松症的常见骨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预测指标及方法。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骨强度综合指数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骨质疏松患者233例,根据是否发生...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继发于骨质疏松症的常见骨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预测指标及方法。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骨强度综合指数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骨质疏松患者233例,根据是否发生椎体骨折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等详细信息,拍摄腰椎X射线侧位片,测量并计算椎体宽度、椎体长度、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腰椎抗压强度指数及腰椎抗冲击强度指数,对以上参数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根据截断值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皆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3.1年。随访期间,99例(L1椎体38例,L2椎体61例)患者发生骨折(骨折组),134例(L1椎体52例,L2椎体82例)患者未发生骨折(非骨折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骨折节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骨折组腰椎抗压强度指数、腰椎抗冲击强度指数均低于非骨折组(P<0.05)。骨折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大于非骨折组(P<0.05)。③多因素分析显示,腰椎抗压强度指数、腰椎抗冲击强度指数及骨盆倾斜角是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④ROC曲线分析显示椎体骨密度、腰椎抗压强度指数、腰椎抗冲击强度指数、骨盆倾斜角和骨盆入射角的截断值分别为0.9135 g/cm2,1.932,0.903,21.5°,5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0.800,0.911,0.633,0.568。⑤根据生存分析(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为终点),腰椎抗冲击强度指数≥0.903椎体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大于腰椎抗冲击强度指数<0.903者(P<0.05)。⑥结果说明,腰椎椎体骨强度综合指数比椎体骨密度和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预测更加精准,有助于早期防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体骨强度综合指数 骨质疏松 腰椎骨折 预测 骨密度 骨盆倾斜角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人群与正常人群胸腰椎骨密度的差异分析
17
作者 杨梦 任帅 +4 位作者 袁永丰 李源 赵雅桐 陈建方 王中秋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2-35,39,共5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与正常人群间的胸腰椎椎体骨密度(BMD)的分布差异。方法:选取T2DM病人6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6名作为对照组。基于定量CT测量T_(11)~L_(4)椎体的BMD。2组再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年龄和性别分...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与正常人群间的胸腰椎椎体骨密度(BMD)的分布差异。方法:选取T2DM病人6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6名作为对照组。基于定量CT测量T_(11)~L_(4)椎体的BMD。2组再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年龄和性别分为不同亚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不同年龄分组胸腰椎骨质疏松症(OP)发生率、不同BMI分组胸腰椎BMD和不同性别分组胸腰椎BMD。结果:观察组病人BMI和空腹血糖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2组受试者胸腰椎BMD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观察组从T_(11)~L_(4)椎体的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随着年龄增加,2组T_(11)~L_(2)椎体发生OP的概率增加(P<0.01)。当BMI<24 kg/m^(2),观察组胸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女性组,观察组胸腰椎BMD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在男性组,2组胸腰椎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T2DM病人和健康人群胸腰椎BMD均降低,BMD降低与性别和BMI有关;T2DM病人更易发生OP。因此,T2DM病人应加强椎体BMD的相关检查,尽早采取措施缓解骨量减少及预防OP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定量CT 骨密度 胸椎 腰椎
下载PDF
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不连的修复策略:一项病例分析
18
作者 赵星丞 王军 陆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8-546,共9页
背景: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脊柱和骨盆矢状位参数存在不同程度改变,将导致全脊柱/腰椎矢状面发生失平衡和再平衡。如果初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展为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不... 背景: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脊柱和骨盆矢状位参数存在不同程度改变,将导致全脊柱/腰椎矢状面发生失平衡和再平衡。如果初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展为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不连。目的:观察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腰椎体压缩骨折骨不连9例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PVP)术后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8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骨科收治的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骨不连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术椎再骨折患者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行再翻修治疗,同时规律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康复训练。出院前及随访时复查患者的腰椎X射线平片及三维CT检测结果,评价骨水泥弥散情况,记录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腰椎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Roussouly腰椎功能分型变化。结果与结论:①9例患者术后随访时均未发生神经损伤、感染、骨水泥椎管内渗漏、肺栓塞及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均未发生骨水泥相关的不良反应。有1例患者术后2年感染COVID-19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②术椎再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翻修术前,末次随访经皮椎体成形翻修术后患者Roussouly腰椎功能分型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测量术椎椎体高度变化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意义。③上述结果提示,对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腰椎体压缩骨折骨不连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患者而言,适量骨水泥注入和有效骨水泥弥散具有明显缓解术后疼痛作用,规律抗骨质疏松和术后有效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技术 椎体成形 术椎再骨折 Roussouly腰椎功能分型 应力集中区
下载PDF
腰椎脂肪分数联合R2^(*)值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分析
19
作者 刘鹏飞 连振刚 李逵蒙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7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脂肪分数(FF)和R2^(*)值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完成腰椎磁共振成像(MRI)及双能X线(DXA)检查。分析FF、R2^(*)和骨密度(BMD)的相... 目的探讨腰椎脂肪分数(FF)和R2^(*)值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完成腰椎磁共振成像(MRI)及双能X线(DXA)检查。分析FF、R2^(*)和骨密度(BMD)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F和R2^(*)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结果按照T值的不同分为三组,包括骨质正常组30例、骨质降低组41例、骨质疏松症组49例。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D、FF、R2^(*)无明显差异(P<0.05)。R2^(*)和BMD呈正相关(r=0.5339,P<0.05);FF和BMD呈负相关(r=-0.6470,P<0.05);FF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效能AUC为0.893(95%CI:0.837~0.949),截断值为56.0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70%、83.10%,约登指数为0.668。R2^(*)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效能AUC为0.843(95%CI:0.771~0.914),截断值为138.31Hz,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9.60%、81.70%,约登指数为0.613。二者联合诊断骨质疏松症的AUC为0.931(95%CI:0.889~0.97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7.60%、93.00%,约登指数为0.705。二者联合诊断效能优于二者单独使用的诊断效能(P<0.05)。结论腰椎R2^(*)和FF均与骨密度密切相关,定量评估骨质疏松症,二者联合可显著提高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腰椎 R2^(*) 脂肪分数 骨质疏松症 诊断价值 骨密度
下载PDF
密集型温针灸斜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20
作者 项瑞瑞 郭雅雯 +3 位作者 孟立仙 张树立 孙桂枝 武文玉 《河北中医》 2024年第1期83-86,90,共5页
目的观察密集型温针灸斜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60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予密集型温针灸斜刺联合腰椎... 目的观察密集型温针灸斜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60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予密集型温针灸斜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及血浆黏度]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3个维度)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22/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腰椎功能OD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腰椎功能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炎症指标血清CRP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及血浆黏度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及血浆黏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GQOLI-74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GQOLI-74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密集型温针灸斜刺联合腰椎斜扳手法治疗LDH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消除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腰椎 针灸疗法 正骨手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