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高冲击运动对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的影响。方法招募39名志愿者,其中伞兵、篮球运动员和作为对照组的普通大学生各13名,将其分成两组(第1组:20~22岁;第2组...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高冲击运动对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的影响。方法招募39名志愿者,其中伞兵、篮球运动员和作为对照组的普通大学生各13名,将其分成两组(第1组:20~22岁;第2组:23~25岁),分别测量跟骨、第1~5跖骨、髋关节和腰椎(L1~4)BMD和BMC。结果篮球运动员跟骨、第1、2跖骨、总腰椎和髋部BMC显著大于伞兵和对照组;篮球运动员在腰椎、髋关节和股骨颈处BMD也显著大于其他组;伞兵和对照组在测量部位的BMD和BMC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BMC与BMD并非总是正比于平时运动时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相比跳伞训练,篮球运动能更好提高BMC和BMD,这种变载荷运动作为训练方法,更有利于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展开更多
探讨非骨质疏松男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体重指数对人体腰椎BMD、BMC的影响。对2003.8~2005.12因骨关节疼痛在四川大学华西...探讨非骨质疏松男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体重指数对人体腰椎BMD、BMC的影响。对2003.8~2005.12因骨关节疼痛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并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2.5SD的838例男性患者,计算BMI(Kg/m2)并分组:BMI≥23为第1组(该组按BMI≥29为A组46人、25≤BMI<28.9为B组201人、23≤BMI<24.9为C组193人);18.5<BMI<22.9为第2组311人;BMI≤18.5为第3组68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1、2、3组间比较,L2-L4BMD、平均BMD、aBMC比较均为3组>2组>1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3和L4BMC、aBMC及L2aBMC均为3组>2组>1组,差异显著(P<0.01),而L2BMC为1组>3组>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T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1组中,A、B、C三组内比较,L2-L4BMD、平均BMD均为C组>B组>A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3和L4BMC、aBMC及L2aBMC均为C组>B组>A组,差异显著(P<0.01),而L2BMC为A组>C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值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BMI与平均BMD呈负相关性(P<0.01,r=-0.189)。非骨质疏松男性其体重指数升高可降低腰椎平均骨密度,且肥胖越明显者,其腰椎平均骨密度下降越明显,L3和L4骨密度、骨矿含量、总骨矿含量下降幅度可能大于L2。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高冲击运动对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的影响。方法招募39名志愿者,其中伞兵、篮球运动员和作为对照组的普通大学生各13名,将其分成两组(第1组:20~22岁;第2组:23~25岁),分别测量跟骨、第1~5跖骨、髋关节和腰椎(L1~4)BMD和BMC。结果篮球运动员跟骨、第1、2跖骨、总腰椎和髋部BMC显著大于伞兵和对照组;篮球运动员在腰椎、髋关节和股骨颈处BMD也显著大于其他组;伞兵和对照组在测量部位的BMD和BMC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BMC与BMD并非总是正比于平时运动时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相比跳伞训练,篮球运动能更好提高BMC和BMD,这种变载荷运动作为训练方法,更有利于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文摘探讨非骨质疏松男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体重指数对人体腰椎BMD、BMC的影响。对2003.8~2005.12因骨关节疼痛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并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2.5SD的838例男性患者,计算BMI(Kg/m2)并分组:BMI≥23为第1组(该组按BMI≥29为A组46人、25≤BMI<28.9为B组201人、23≤BMI<24.9为C组193人);18.5<BMI<22.9为第2组311人;BMI≤18.5为第3组68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1、2、3组间比较,L2-L4BMD、平均BMD、aBMC比较均为3组>2组>1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3和L4BMC、aBMC及L2aBMC均为3组>2组>1组,差异显著(P<0.01),而L2BMC为1组>3组>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T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1组中,A、B、C三组内比较,L2-L4BMD、平均BMD均为C组>B组>A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3和L4BMC、aBMC及L2aBMC均为C组>B组>A组,差异显著(P<0.01),而L2BMC为A组>C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值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BMI与平均BMD呈负相关性(P<0.01,r=-0.189)。非骨质疏松男性其体重指数升高可降低腰椎平均骨密度,且肥胖越明显者,其腰椎平均骨密度下降越明显,L3和L4骨密度、骨矿含量、总骨矿含量下降幅度可能大于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