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林透江堡文书所见明中后期广西兵堡的建立与运作 被引量:2
1
作者 任建敏 《昆明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0-59,共10页
传统中国有着漫长的边疆治理经验,对巩固与发展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少具有中国历史特色的边疆治理经验直至当代仍有其参考意义。屯垦戍边是古代中国治边策略的重要内容。明嘉靖年间,广西地方官府开始在广西东部的... 传统中国有着漫长的边疆治理经验,对巩固与发展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少具有中国历史特色的边疆治理经验直至当代仍有其参考意义。屯垦戍边是古代中国治边策略的重要内容。明嘉靖年间,广西地方官府开始在广西东部的军事要地大量设置兵堡,并招募桂西土兵耕种戍守。要对明中后期广西兵堡的建立与运作进行研究,才能理解其设立经过及其与周边地方社会的复杂关系。通过以桂林北部义宁、灵川二县的兵堡设置、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桂林透江堡文书为主要材料,分析相关文书的编纂背景、动机与历史重构的过程,从而深化对明代广西兵堡运作模式的认识。经过研究后可以发现,明中后期桂东兵堡的创设,往往以地方编户与瑶僮人群之间的矛盾为契机,经过官府征剿后,土兵在本地定居成为堡兵,瑶僮的土地成为堡田。这段屯戍历史,在明清易代后仍然为堡兵后代所继续强调。明清广西兵堡参与地方建设与职责调适的相关历史经验,对今日的边疆屯戍政策仍有其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土兵 兵堡 堡田 屯垦戍边
下载PDF
由军到民:河西走廊东端永泰古城的村庄化历程
2
作者 武媛媛 关丙胜 《河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8-25,59,共9页
堡寨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种军事防御体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国家军事政策而建立。永泰堡是明朝在河西走廊东端松山新边墙附近修筑的以防御为主的堡寨之一,曾一度为明庭和蒙古地方势力对峙的前线。清朝平定西北蒙古... 堡寨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种军事防御体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国家军事政策而建立。永泰堡是明朝在河西走廊东端松山新边墙附近修筑的以防御为主的堡寨之一,曾一度为明庭和蒙古地方势力对峙的前线。清朝平定西北蒙古势力叛乱以后,永泰堡逐渐向村堡转变,由军事防御的堡寨逐渐变为普通的村落形态。永泰堡的发展变迁不仅折射出此类堡寨村庄化的发展轨迹,也反映出西北一些地域的脱边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寨堡 永泰古城 河西走廊东端 边地
下载PDF
是“豪言”而非“苦语”——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主旨辨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毕士奎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1-14,共4页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一诗究竟表现了怎样的诗歌主旨,历来争讼纷纭,莫衷一是:有“豪言”说,有“苦语”说,也有既是“豪言”又是“苦语”的“折中”说等等。其实,无论从王昌龄“出塞复入塞”乃至边塞诗创作的时间来看,还是从开元前期...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一诗究竟表现了怎样的诗歌主旨,历来争讼纷纭,莫衷一是:有“豪言”说,有“苦语”说,也有既是“豪言”又是“苦语”的“折中”说等等。其实,无论从王昌龄“出塞复入塞”乃至边塞诗创作的时间来看,还是从开元前期唐朝边境战争的性质来看;也无论是从王昌龄边塞诗中经常使用的表示“敌人”或“敌国”的诗歌意象来看,还是从本诗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来看,《从军行》(其四)的主旨都只能是表现唐朝将士在保卫边境的战争中,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和频繁的战斗而凸显出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因而它当然是“豪言”,而非“苦语”,也非两者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昌龄 从军行 主旨
下载PDF
殊途同归——论《边城》与《围城》的精神旨向 被引量:1
4
作者 雷文彪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00-103,共4页
比较《边城》和《围城》可以发现,两部作品尽管在文学表达形式和对现实的关注角度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它们存在着共同的文化立场,两部作品的最终精神旨向都是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人性追求、人格尊严的深切关注,都有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识。
关键词 《边城》 《围城》 沈从文 钱钟书
下载PDF
从“资源宝库”到“战略要地”——20世纪初至30年代前期国人新疆游记中的新疆形象 被引量:1
5
作者 成湘丽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02-109,共8页
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前期,国人新疆游记更多接续了清中叶以来西北舆地学的写作旧例,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下开始侧重于呈现新疆作为有待开发的资源宝库的自然形象;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初立和西北科学考察的展开... 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前期,国人新疆游记更多接续了清中叶以来西北舆地学的写作旧例,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下开始侧重于呈现新疆作为有待开发的资源宝库的自然形象;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初立和西北科学考察的展开,在内地赴疆考察者笔下开始出现新疆作为文物宝库的文化形象;20世纪30年代前期,边疆危机和救亡运动促成了中国现代边疆学的兴起,新疆形象更多地体现为关乎国家安危的战略要地和资源大省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舆地学 资源宝库 边疆学 战略要地 新疆形象
下载PDF
批评者批评自己的想象——围绕《围城》的“男权主义”与倪文尖商榷 被引量:3
6
作者 雷亚平 《天中学刊》 2009年第1期69-72,共4页
女权主义研究往往批评《围城》为男权主义之作,实际上,它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弱点:以偏概全的解读;忽略了隐含作者在文本阐释中的重要地位;批评者批评的对象不是文本本身,而是自己的想象。这表征了批评者态度上的情绪化以及学理性分析的... 女权主义研究往往批评《围城》为男权主义之作,实际上,它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弱点:以偏概全的解读;忽略了隐含作者在文本阐释中的重要地位;批评者批评的对象不是文本本身,而是自己的想象。这表征了批评者态度上的情绪化以及学理性分析的不足,因而造成了批评的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城》 女权主义 阐释依赖 批评边界
下载PDF
“城之恋”结构模式的多向度展开——《边城》、《倾城之恋》、《围城》的对读分析
7
作者 吴投文 李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5-98,共4页
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部以"城"命名的著名小说,"城"既是实体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隐喻和象征的载体。通过对这三部小说的对读分析,可以发现"城之恋... 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部以"城"命名的著名小说,"城"既是实体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隐喻和象征的载体。通过对这三部小说的对读分析,可以发现"城之恋"的结构模式在这三部小说中,既指向一个共通性的"文化破散"主题,又呈现出多向度的展开,彰显出来三位作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由此引发的现代性困惑,同时可以发现三位作家在文化选择和艺术运思方式上的歧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 《倾城之恋》 《围城》 “城之恋” 结构模式
下载PDF
论屯田在北宋西北沿边进筑战略中的作用
8
作者 王立新 《陇东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97-100,共4页
宋夏冲突初期,北宋主动出击屡遭重创,被迫在西北沿边采取了巩固边防、寓攻于守的积极防御战略,大规模进筑城、寨、堡、墩,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但分兵驻守各处城,寨势必带来粮草保障困难、财政不堪重负的难题。为此,... 宋夏冲突初期,北宋主动出击屡遭重创,被迫在西北沿边采取了巩固边防、寓攻于守的积极防御战略,大规模进筑城、寨、堡、墩,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但分兵驻守各处城,寨势必带来粮草保障困难、财政不堪重负的难题。为此,北宋在西北沿边地区因地制宜展开屯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沿边城寨的粮草供应问题,为进筑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夏冲突 屯田 西北沿边 进筑战略
下载PDF
Review and Analysis: Successful Use of Soil Tunnels in Medieval and Modern Warfare and Smuggling 被引量:1
9
作者 Kenneth R. Olson David R. Speidel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20年第5期194-215,共22页
For more than 2500 years, soil tunnels have been used in warfare and smuggling. Initially tunnels were utilized to attack fortresses that were underlain by unconsolidated (non-bedrock) soil materials. Later tunnels pr... For more than 2500 years, soil tunnels have been used in warfare and smuggling. Initially tunnels were utilized to attack fortresses that were underlain by unconsolidated (non-bedrock) soil materials. Later tunnels provided housing and served as smuggling corridors. The medieval warfare undermining technique involved digging soil tunnels with wooden or beam props to hold up the soil ceilings. Then flammable material, such as hay or straw, was put in the tunnel and set on fire. The fire burnt the support beams which collapsed the soil tunnel ceilings and undermined the overlying perimeter wall. Later gunpowder and dynamite replaced fire when attempting to collapse a tunnel, fortress or perimeter defense. Modern warfare soil tunnels were the pathways used to move troops, weapons and supplies to the other side of a border or wall for surprise attacks. Most of the soil tunnels were placed in easy-to-dig unconsolidated soil materials that had a low water table and were not subject to flooding. Eventually, machinery was used to drill through bedrock permitting deeper and longer tunnels for troop movement or smuggling. However, when drilling through bedrock under international borders, the process creates both noise and vibrations which were often detected by the enemy. Once discovered the tunnels were often collapsed by blowing up the tunnel, injection of gas, filling with water or wastewater, or inserting barriers. A series of case studies will be examined with the goal of determining soil and site criteria required to permit successful tunneling. The most restrictive soil and geologic conditions will be identified as well as potential mitigation methods used to overcome the site restrictions will be documented. Countries with warfare or smuggling issues along their borders, such as Israel and United States, need to identify the sections of the border most likely to be undermined by soil tunnels. In the case of Israel their entire border is susceptible as a result of the favorable arid climate, soils and geology. The US border with Mexico can become vulnerable wherever a new wall is created. Without a wall there is usually no need for soil tunnels. The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and border patrol will need to monitor the noise and vibrations, just like the Israel does, to identify future soil tunnel locations. Eventually most of 3200 km border will have a wall that will become the target of more soil tunnels for smuggling goods and people from Mexico into the United St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Tunnels Tunnel Warfare Undermining SMUGGLING fortresses UNITED STATES border Wall Israel border Mexico border UNITED STATES border Rio Grande River
下载PDF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W3d-wr(■)边境要塞研究
10
作者 熊薇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0,共9页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境,都建立了重要的边境要塞,以服务于法老对埃及边境地区的管理.在古埃及最北部的尼罗河三角洲区域,法老修建了一座名为w3d-wr的边境要塞.作为帝国统治者对于其北部边境治理的一个重要基地,w3d-wr...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境,都建立了重要的边境要塞,以服务于法老对埃及边境地区的管理.在古埃及最北部的尼罗河三角洲区域,法老修建了一座名为w3d-wr的边境要塞.作为帝国统治者对于其北部边境治理的一个重要基地,w3d-wr边境要塞兼具军事及行政功能.而从文献记载中可知,w3d-wr边境要塞在实际运作中主要用于处理行政事务,如记录货物的进出口以及跨境运输的调度.同时,关于w3d-wr边境要塞的实际地理位置目前还存在着争议.此外,w3d-wr边境要塞与神庙之间的关系,也侧面印证了新王国时期阿蒙神庙权力的逐步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埃及 新王国 w(3)d-wr 边境要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