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Lignan from Boschniakia himalaica 被引量:16
1
作者 LiHuiLIU JianXinPU JingFengZHAO ShuangXiMEI XiaoDongYANG YuBoWANG HongBinZHANG LiangLI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3-45,共3页
From the ethanol extract of the whole plant of Boschniakia himalaica Hook. f. et. Thoms, a new and two known lignans have been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7-methoxypinoresino 1, pinoresinol 2, and pinoresinol-O--D-gluc... From the ethanol extract of the whole plant of Boschniakia himalaica Hook. f. et. Thoms, a new and two known lignans have been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7-methoxypinoresino 1, pinoresinol 2, and pinoresinol-O--D-glucopyranoside 3 respectively. Their structur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酚素 boschniakia himalaica 7-甲基氧化松脂醇 松脂醇-O-β-D-吡喃葡萄糖
下载PDF
Phenolic glycosides from Boschniakia himalaica 被引量:1
2
作者 Jin Fu Wan Jing Quan Yuan +1 位作者 Zhi Nan Mei Xin Zhou Y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579-582,共4页
Two new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himalosides A(1) and B(2),were isolated from the whole plant of Boschniakia himalaica, together with four known compounds.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Two new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himalosides A(1) and B(2),were isolated from the whole plant of Boschniakia himalaica, together with four known compounds.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and chemical evidences.Himaloside A(1) and(+)-larici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4) exhibit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ith the MIC values at 50 and 25μg/mL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S.epidermidis,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schniakia himalaica PHENYLETHANOIDS Phenolic glycosides ANTIBACTERIAL
原文传递
丁座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金银萍 张国刚 +3 位作者 郑洪婷 尚倩 欧阳捷 杜树山 《中南药学》 CAS 2008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研究丁座草块茎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方法分离丁座草块茎的乙醇提取物。结果 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各种光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α-香树素(Ⅰ)、3β-乙酰氧基-熊果-28,13-内酯(11)、3β-乙酰氧基-熊果... 目的 研究丁座草块茎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方法分离丁座草块茎的乙醇提取物。结果 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各种光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α-香树素(Ⅰ)、3β-乙酰氧基-熊果-28,13-内酯(11)、3β-乙酰氧基-熊果-11(12)-烯-28,13-内酯(Ⅲ)、3β-乙酰熊果酸(Ⅳ)、3β-乙酰齐墩果酸(V)、β-谷甾醇(Ⅵ)、熊果酸(Ⅶ)、(+)-松脂素单葡萄糖苷(Ⅷ)。结论 化合物Ⅰ~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当科 丁座草 三萜化合物
下载PDF
丁座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金银萍 张国刚 +1 位作者 郑洪婷 杜树山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390-391,共2页
目的研究丁座草Boschniakia himalaicaHook.f.et Thoms.块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与结论从丁座草块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3β-乙酰熊果... 目的研究丁座草Boschniakia himalaicaHook.f.et Thoms.块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与结论从丁座草块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3β-乙酰熊果酸(3β-acetoxyurs-12-en-28-oic acid,Ⅰ)、3β-乙酰齐墩果酸(3β-acetyloleanolic acid,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熊果酸(ursolic acid,Ⅳ)、(+)-松脂素单葡萄糖苷[(+)-pinoresinol monoglucoside,Ⅴ]。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和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鉴定 柱色谱法 丁座草 三萜化合物
下载PDF
丁座草药材指纹图谱的建立及质量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宜航 宋美芳 +3 位作者 吕娅娜 李学兰 李光 陈曦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6年第4期440-443,共4页
目的:研究并建立丁座草药材的指纹图谱,为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采用反相超高效液相色谱法,Purospher C_(18)色谱柱,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78 nm,并且采用"中药指纹图谱计... 目的:研究并建立丁座草药材的指纹图谱,为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采用反相超高效液相色谱法,Purospher C_(18)色谱柱,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78 nm,并且采用"中药指纹图谱计算机辅助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了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结果:不同产地丁座草指纹图谱相似度较好,在指纹图谱中确定了10个共有峰,各色谱峰的分离较好,符合指纹图谱检测要求。结论:该指纹图谱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可用于丁座草药材的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座草 指纹图谱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丁座草寄生环境及寄生关系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王有兵 罗燕彬 +3 位作者 代万 杨学军 李春叶 姜健发 《林业调查规划》 2015年第5期157-160,共4页
研究丁座草在永平县北斗乡境内的寄生环境及与寄主马缨杜鹃的寄生关系。结果表明:丁座草为多年生根寄生植物,其寄主为马缨杜鹃。寄生在阴坡面海拔2795m以上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下,郁闭度0.4~0.8,山脊附近居多。寄生深度平均为2.7c... 研究丁座草在永平县北斗乡境内的寄生环境及与寄主马缨杜鹃的寄生关系。结果表明:丁座草为多年生根寄生植物,其寄主为马缨杜鹃。寄生在阴坡面海拔2795m以上的天然常绿阔叶林下,郁闭度0.4~0.8,山脊附近居多。寄生深度平均为2.7cm,主要寄生在0.5~9mm粗的根上,平均为3.4mm。同一时期存在不同世代的个体,大部分寄生在主根上,少部分寄生在侧根上。丁座草及寄主分布区域狭窄,由于生境遭破坏,空间格局被迫逐步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寄生植物 寄生环境 寄生关系 丁座草 马缨杜鹃
下载PDF
白族药千斤坠粗提物急性毒性初步研究
7
作者 郭羽 梁攀 +3 位作者 李昌虎 沈磊 董相 姜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第6期11-15,共5页
目的:考察白族药用植物千斤坠的安全性,以及寄生在红色和白色杜鹃灌丛下不同来源的千斤坠是否存在毒性差异。方法:小鼠单次灌胃给药,连续观察小鼠体重及毒性反应;对死亡小鼠主要脏器做组织切片检查;HPLC分析两种粗提物是否存在差异。结... 目的:考察白族药用植物千斤坠的安全性,以及寄生在红色和白色杜鹃灌丛下不同来源的千斤坠是否存在毒性差异。方法:小鼠单次灌胃给药,连续观察小鼠体重及毒性反应;对死亡小鼠主要脏器做组织切片检查;HPLC分析两种粗提物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测得白花杜鹃下的千斤坠粗提物LD_(50)为15.1 g/kg,并对心、肝、肺、肾等脏器有不同程度损伤;红花杜鹃下千斤坠粗提物未测得LD_(50);HPLC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样品主成分差异不明显。结论:寄生在红、白花色杜鹃灌丛下的千斤坠存在安全性差异,白花杜鹃下寄生的千斤坠急性毒性显著,存在致死性;红花杜鹃下寄生的千斤坠则未发现致死性。研究结果与白族药用记载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斤坠 粗提物 急性毒性 杜鹃 不同花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