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行与下行效应对浮游动物的长期影响评价——以滇池与抚仙湖沉积物象鼻溞(Bosmina)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卢慧斌 陈光杰 +7 位作者 陈小林 刘晓东 顾兆炎 张虎才 赵帅营 陈丽 段立曾 张自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5,共9页
近年来云南高原湖泊面临富营养化、渔业活动增强等多重环境压力的叠加影响,对湖泊的有效治理与生态修复急需对多重压力下生态系统的响应模式进行系统了解.现有研究表明在系统生产力和捕食压力的不同配置下,湖泊系统主要组成(如浮游动物... 近年来云南高原湖泊面临富营养化、渔业活动增强等多重环境压力的叠加影响,对湖泊的有效治理与生态修复急需对多重压力下生态系统的响应模式进行系统了解.现有研究表明在系统生产力和捕食压力的不同配置下,湖泊系统主要组成(如浮游动物)的响应特征可能出现差异且捕食压力可能随营养水平的变化而改变,目前对云南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环境压力下的生态响应.本研究以目前分别处于重富营养和中-贫营养水平的滇池和抚仙湖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沉积物记录进行多指标分析,探讨受外来鱼类影响下两个大型湖泊浮游动物长期响应模式的异同.通过象鼻溞生物量与个体大小等指标,重建了近百年来滇池与抚仙湖典型浮游动物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随着湖泊生产力水平(如沉积物色素生产量)的增加,2个湖泊中象鼻溞生物量显著增加,同时物种相对组成出现明显变化(如Bosmina longispina被B.longirostris取代),指示湖泊上行效应对浮游动物的控制作用.同时象鼻溞的生物量、壳长与触角长度的变化在1960s与1980s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与同期外来鱼类(如银鱼)引入与渔业产量增加的时间一致.进一步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与方差分解方法来定量评价上行与下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变化的驱动强度,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沉积物色素)和捕食作用(象鼻溞壳长)对浮游动物长期变化的驱动强度比较相似(分别解释了生物量变化的77.25%和83.59%),然而在滇池下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的独立影响比在贫营养的抚仙湖中更强(分别为15.46%和10.39%),上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的影响在抚仙湖要明显强于滇池(分别为69.74%和19.67%),而在滇池上行与下行效应的相互作用强度明显强于抚仙湖(分别为42.12%和3.46%).结果表明随着湖泊营养水平的升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在2个湖泊中均显著增加,而外来鱼类(如太湖新银鱼)的引入和经济鱼类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造成了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降低和个体减小.但在快速富营养化的滇池,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随营养水平的变化出现较强的依赖性,而在总体处于中-贫营养水平的抚仙湖中此相互作用较弱.结果表明在不同营养水平的大型湖泊中,营养水平的变化幅度可以导致鱼类捕食压力的差异性变化,指示了对鱼类捕食压力的评价和浮游动物长期变化的特征分析需要考虑湖泊的营养水平与富营养化过程的差异.总之,富营养化和外来鱼类的引入导致了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快速响应与结构变化,因此对高原湖泊的生态修复需要考虑湖泊营养水平对生态系统结构与食物链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沼学 象鼻溞 生物量 个体大小 上行效应 下行效应 滇池 抚仙湖
下载PDF
捕食者对长额象鼻溞形态及种群密度的影响
2
作者 曾平平 李毅超 +3 位作者 于国欣 张清靖 曲疆奇 刘青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482,共8页
为探究在捕食者诱导下长额象鼻溞的表型形态及种群密度变化,使用近邻剑水蚤作为捕食者,长额象鼻溞作为被捕食者,设滤液组(信息素)和接触组(物理刺激)2个处理组,分析不同处理对长额象鼻溞种群数量、个体大小、钩角型占比及各形态特征的... 为探究在捕食者诱导下长额象鼻溞的表型形态及种群密度变化,使用近邻剑水蚤作为捕食者,长额象鼻溞作为被捕食者,设滤液组(信息素)和接触组(物理刺激)2个处理组,分析不同处理对长额象鼻溞种群数量、个体大小、钩角型占比及各形态特征的绝对长度和相对长度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长额象鼻溞的种群密度在接触组中略微降低(P>0.05),但在滤液组显著上升(P<0.05),较对照组增加了25.06%。2种处理下长额象鼻溞的形态均有一定变化,但近邻剑水蚤物理刺激更易使长额象鼻溞发生表型形态改变。接触组中小个体(体长300~<400μm)和大个体(体长≥400μm)等级的长额象鼻溞体长、体高、第一触角长和壳刺长的绝对长度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长(P<0.05)。接触组中第一触角和壳刺的相对长度增长极显著(P<0.01),而滤液组中差异不显著(P>0.05)。接触组中钩角型个体占比有所降低,但较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近邻剑水蚤物理刺激更易诱导长额象鼻溞发生形态变异,但种群密度变化在信息素诱导下更显著,该结果可为水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额象鼻溞 近邻剑水蚤 形态可塑性 种群密度 信息素
下载PDF
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球对长额象鼻溞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于国欣 邵旭东 +3 位作者 曾平平 张清靖 曲疆奇 刘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4-290,共7页
为探究微塑料对淡水生物的生物学毒性效应,选取淡水中常见的浮游动物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试验动物,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3种粒径(0.5、5、20μm)的聚苯乙烯微球(PS)对长额象鼻溞存活、形态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 为探究微塑料对淡水生物的生物学毒性效应,选取淡水中常见的浮游动物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试验动物,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3种粒径(0.5、5、20μm)的聚苯乙烯微球(PS)对长额象鼻溞存活、形态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PS对长额象鼻溞的急性毒性均随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各PS浓度组长额象鼻溞24 h致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5、20μm粒径的PS对长额象鼻溞的48 h LC_(50)分别为21.65、19.26、47.61 mg/L;PS对长额象鼻溞母体和子代的形态影响显著,3种粒径PS组母体的体长、体高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而第一胎幼溞的体长、体高却变小,且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PS的影响逐渐减弱,第二胎幼溞的体长与对照组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PS可延长长额象鼻溞母体寿命,增加其总生殖量及缩短产前发育期,不同粒径PS组的内禀增长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以0.5μm粒径组最高,为(0.2274±0.0002)d^(-1)。研究表明,PS对长额象鼻溞的存活、形态和繁殖均产生了影响,其毒性大小与粒径、浓度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额象鼻溞 聚苯乙烯微球 粒径 毒性效应 内禀增长率
下载PDF
中国48个水体象鼻溞夏季种群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
作者 王柳富 薛文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99,共7页
2017年夏季(7月和8月)定量分析了东部平原(EPR)、蒙疆高原(MXP)、东北地区(NCR)、云贵高原(YGP)和青藏高原(QTP)的48水体中象鼻溞属(Bosmina)及其它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群结构,同时测定了水温(WT)、溶氧(DO)、pH、透明度(SD)、氨态氮(NH4+... 2017年夏季(7月和8月)定量分析了东部平原(EPR)、蒙疆高原(MXP)、东北地区(NCR)、云贵高原(YGP)和青藏高原(QTP)的48水体中象鼻溞属(Bosmina)及其它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群结构,同时测定了水温(WT)、溶氧(DO)、pH、透明度(SD)、氨态氮(NH4+-N)、亚硝酸氮(NO2--N)、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等9个水质理化因子,分析了象鼻溞属各种类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在QTP的10个水体中未发现象鼻溞属的任何种类,且在EPR、MXP、NCR和YGP的35个水体中也未发现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只发现长额象鼻溞(B. longirostris)和脆弱象鼻溞(B. fatalis)。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RDA排序的分析均显示,长额象鼻溞(B. longirostris)丰度与叶绿素a(Chl.a)和桡足类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脆弱象鼻溞(B. fatalis)与Chl. a和桡足类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表明Chl.a和桡足类是影响长额象鼻溞(B. longirostris)和脆弱象鼻溞的重要环境因子。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地区淡水生态系统夏季象鼻溞属种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中国夏季水体的生物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象鼻溞属 夏季种群结构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长额象鼻溞对海水盐度的适应性 被引量:4
5
作者 魏杰 赵文 +2 位作者 杨为东 杨旦光 李胜宏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5,共6页
在室内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于(25±1)℃恒温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盐度(0.1、0.5、1.0、1.5)对长额象鼻溢Bosmina longirostris生长、存活、繁殖和内禀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额象鼻涵是一种对盐度急变的耐受性极低和对盐... 在室内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于(25±1)℃恒温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盐度(0.1、0.5、1.0、1.5)对长额象鼻溢Bosmina longirostris生长、存活、繁殖和内禀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额象鼻涵是一种对盐度急变的耐受性极低和对盐度变化极为敏感的淡水枝角类,该溢24h LC50为4.62,生活的最适盐度为0.1—0.5,盐度仅在很低和微小增加时,才对其生活的某些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该潘的内禀增长率(rm)为0.241d^-1,低于其他种类,开发作为经济水产动物活饵料的潜力不大;从对盐度变化的敏感性来看,该涵有可能作为淡水污染、盐碱化等方面的监测生物,对环保、饮用水的生物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额象鼻溞 盐度 适应性 耐受性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的长江下游重要水体脆弱象鼻溞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6
作者 崔光艳 付立霞 +1 位作者 王柳富 魏文志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24,共7页
为了解长江下游地区10个水体脆弱象鼻溞群体的遗传结构,研究测定了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结果显示,100个样本中共有8个变异位点,定义了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0.284)和核苷酸多样性(Nd=0.000 76)均较低... 为了解长江下游地区10个水体脆弱象鼻溞群体的遗传结构,研究测定了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结果显示,100个样本中共有8个变异位点,定义了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0.284)和核苷酸多样性(Nd=0.000 76)均较低。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脆弱象鼻溞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群体内,占93.33%,群体间的变异低,占6.67%。Fst值统计检验表明,各水体之间遗传分化不显著。系统发育树和中介网络图说明脆弱象鼻溞单倍型间关系较近,未形成明显谱系地理格局。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结果说明脆弱象鼻溞出现过群体扩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 长江下游 16SrRNA 群体遗传结构
下载PDF
Dynamics of Cladocera Community in a Tropical Hypereutrophic Environment (Garças Reservoir, São Paulo, Brazil)
7
作者 Ariane Carolina Di Genaro Suzana Sendacz +1 位作者 Munique de Almeida Bispo Moraes Cacilda Thais Janson Mercante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5年第5期379-388,共10页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at Garcas Reservoir, a hypereutrophic urban lake within Sao Paulo metropolitan area, Southeast Brazil. This reservoir underwent to a marked limnological change after the harvest of free floati...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at Garcas Reservoir, a hypereutrophic urban lake within Sao Paulo metropolitan area, Southeast Brazil. This reservoir underwent to a marked limnological change after the harvest of free floating macrophytes, shifting to a hypereutrophic state. Present purposes were to characterize the Cladocera community and verify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water deterioration after the macrophytes removal period as well as to compare it to previous studies, before macrophytes harvesting. Samplings were collected from October 2007 until September 2008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data obtained during pre-removal period (1997).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values for water transparency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macrophytes pre-removal period while the highest values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chlorophyll a and total phosphoru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macrophytes post-removal period, indicating the degradation of the water quality. During this period, large cladocerans disappeared and the small sized species of Bosmina predominated. Male organisms of this genus were found as well as elevated densities of Bosmina huaroensis, suggesting overcrowding. Furthermore, it was detected a reduction of 82% in the number of species compared to data from 1997. The shifts to the hypereutrophic state led to aggressive alterations in Cladocera community, suggesting a strong stress on pop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trophycation ZOOPLANKTON CLADOCERANS bosmina TROPICAL RESERVOIR
下载PDF
密云水库长额象鼻溞的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高梦婵 李治 +3 位作者 张清靖 曲疆奇 李毅超 刘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9-715,共7页
为研究南水北调后密云水库中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以监测该水库水体浮游动物的状态,于2014—2017连续4年在密云水库进行了水样采集,对象鼻溞种群的数量变动、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年间密云水... 为研究南水北调后密云水库中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以监测该水库水体浮游动物的状态,于2014—2017连续4年在密云水库进行了水样采集,对象鼻溞种群的数量变动、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年间密云水库象鼻溞种群密度总体有增加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 05);象鼻溞种群动态的月变化,4年间均为4月和11月较低,而高峰值有所不同,在2014—2016年,季节变化规律较明显,种群数量的高峰均集中在8、9月份,即夏末秋初时节达到数量峰值,2017年种群变化明显不同,高峰期提前为5月,平均密度高达31. 7 ind./L,6月密度又急剧降低,之后象鼻溞种群密度又回升并趋于平缓;象鼻溞在密云水库不同区域中的水平分布各不相同,水库中心区域密度最高,4年平均值为7. 5 ind./L,其次为燕落区域,4年平均值为4. 8 ind./L,白河坝区域密度最低,4年平均值为2. 7 ind./L;象鼻溞在密云水库深水区域中的垂直分布变化明显,除11月底层水域数量高于表、中层外,其他月份种群主要分布在表、中层。研究表明,2015年9月密云水库实施南水北调项目工程以来,对水库中象鼻溞种群密度变化有一定影响,但无显著性差异,总体上看,水库生态结构逐步趋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额象鼻溞 密云水库 种群动态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枝角类组成和丰度长期变化的差异性 被引量:1
9
作者 程龙娟 姚书春 +2 位作者 薛滨 李玲玲 刘金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70-1684,共15页
枝角类作为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之一,对生存环境的改变极为敏感.本文分析了太湖西、中和东部等湖区的钻孔沉积物、表层沉积物以及春夏秋季活体枝角类的组成与丰度.结果表明:活体枝角类组成以象鼻溞(Bosmina spp.)为优势种,... 枝角类作为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之一,对生存环境的改变极为敏感.本文分析了太湖西、中和东部等湖区的钻孔沉积物、表层沉积物以及春夏秋季活体枝角类的组成与丰度.结果表明:活体枝角类组成以象鼻溞(Bosmina spp.)为优势种,秋季枝角类属种数量最多.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表层沉积物枝角类组成均以象鼻溞为优势种,其中西部与中心湖区的枝角类组成与丰度较为相似,种类单一,枝角类绝对丰度高;东部湖区枝角类属种较为丰富,绝对丰度低,优势种由浮游种象鼻溞以及沿岸种圆形盘肠溞(Chydorus sphaericus sl)和西方笔纹溞(Graptoleberis testudinaria)等种属构成.百年以来,太湖枝角类组成与丰度随着营养水平增加而改变,富营养指示种(Bosmina longirostris)丰度的增加与贫营养指示种(Bosmina longispina)丰度的下降,响应了湖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1970s末期,太湖西部与中心湖区在进入富营养化阶段,枝角类组成单一,象鼻溞占有绝对优势,与东部湖区相比,沿岸种、底栖种稀少.东部湖区在1960s以后,枝角类属种数量增加,但丰度下降,响应了1960s以来该区域营养水平提高、沉水植被生物量增加以及沼泽化加剧的环境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藻型湖区 草型湖区 富营养化 枝角类 象鼻溞
下载PDF
太湖梅梁湾和东太湖浮游甲壳动物季节变化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晓峰 邱伟建 +6 位作者 沈冀 蒋俊 廖瑜欣 于耀栋 过嘉豪 钟春妮 杨桂军 《环境科技》 2021年第6期14-20,共7页
为了解太湖浮游甲壳动物的特征,对太湖梅梁湾、东太湖的浮游甲壳动物以及环境因子开展了调查。调查发现,梅梁湾和东太湖的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密度分别为144.7,77.1 ind./L。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为无节幼体、角突网纹溞、简弧象鼻溞... 为了解太湖浮游甲壳动物的特征,对太湖梅梁湾、东太湖的浮游甲壳动物以及环境因子开展了调查。调查发现,梅梁湾和东太湖的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密度分别为144.7,77.1 ind./L。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为无节幼体、角突网纹溞、简弧象鼻溞,其年平均密度分别为52.0,32.5,31.9 ind./L;而东太湖优势种为无节幼体、简弧象鼻溞、中华窄腹剑水蚤,其年平均密度分别为27.6,17.6,13.5 ind./L。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数量冬、春季低,夏、秋季高;而东太湖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和东太湖浮游甲壳动物季节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太湖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梁湾 东太湖 浮游甲壳动物 简弧象鼻溞 角突网纹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