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2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of Rubber Latex Cup Bottom Oil
1
作者 Kouassi Konan Edmond Abolle Abollé +3 位作者 Aketchi Tanoé Lucien Konan Affoué Tindo Sylvie Boa David Yao Kouassi Benjamin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AS 2024年第9期511-521,共11页
Rubber latex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resource. However, the residues from its harvesting are thrown away, even though they contain lipids that can be recycled. This recovery of the residues from the bottom of the cup... Rubber latex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resource. However, the residues from its harvesting are thrown away, even though they contain lipids that can be recycled. This recovery of the residues from the bottom of the cup requires first and foremost their characteriz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herefore to determine the ma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bber latex cup bottom oil. Oil’s physical parameters determination shows that it has a density of 951 kg∙m−3, a kinematic viscosity of 48.57 cSt and a water content of 0.0845%. Chemical parameters, meanwhile, indicate that this cup bottom residue has a fat content of 95.96%, an acid number of 2.805 mg KOH/g and an iodine number of 92.42 g I2/100g. Therefore, rubber latex cup bottom oil can be us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biofuels, biolubricants, paints, varnishes, alkyd resins, polishing oils, soaps, and insectic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ber Latex Cup bottoms oil Density Viscosity CHARACTERIZATIONS
下载PDF
Formulation of Motor Oil from Blends of Rubber Latex Cup Bottom Oil (RLBO) and Used Frying Oil (UFO)
2
作者 Konan Edmond Kouassi Abollé Abolle +3 位作者 Dogafolô Soro Tindo Sylvie Konan David Boa Kouassi Benjamin Yao 《Journal of Sustainable Bioenergy Systems》 2024年第3期35-43,共9页
Most motor oils are made from mineral oils derived from petroleum, the reserves of which are limited and exhaustibl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duce and characterize motor oil formulations based on mixtures of ru... Most motor oils are made from mineral oils derived from petroleum, the reserves of which are limited and exhaustibl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duce and characterize motor oil formulations based on mixtures of rubber latex cup bottom oil (RLCBO) and used frying oil (UFO).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formulations have a density between 0.91 and 0.92. These densities evolve linearly with the proportion of cup bottom oil and temperature. Similarly, the kinematic viscosity of the blends follows an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with temperature. By plotting the logarithm of these kinematic viscosities against the inverse of the temperature, we were able to determine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various blends and deduce that the formulations behave Newton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ULATION oils Blend Motor oils Latex bottoms oil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Early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Bottom Water Heavy Oil Reservoir
3
作者 Xiujuan Zhao Songru Mou +2 位作者 Jie Tan Bowei Liu Enhui Sun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0年第11期201-208,共8页
The bottom water heavy oil reservoir has high natural energy, and the bottom water body multiple of the reservoir is 300 times or even higher. The natural energy of the reservoir can keep the superior condition that t... The bottom water heavy oil reservoir has high natural energy, and the bottom water body multiple of the reservoir is 300 times or even higher. The natural energy of the reservoir can keep the superior condition that the formation energy does not decrea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arge liquid volume and high recovery rate. In view of this reservoir condition, we take C oilfield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the oilfield development effe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arge liquid volume and high-speed production,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high-speed production and medium low-speed production on recovery rate of similar heavy oil bottom water-reservoi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ing trend of water cut in oilfield is the same whether high-speed development with large liquid volume or conventional low-speed development is adopt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liquid production, the sweep efficiency of water flooding is high in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which has certain advantages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early large liquid production is explored, which provides certain guidance for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heavy oil reservoir with bottom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tom Water Heavy oil High Speed Development
下载PDF
断控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策略
4
作者 王敬 徐智远 +5 位作者 刘俊源 冯键宇 王琦 焦玉卫 张琪 刘慧卿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113,共13页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油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明确了底水驱后不同开采方式下剩余油动用特征。研究表明,“树状”缝洞结构中,底水驱后剩余油主要包括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和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高生产速度下存在明显的底水沿断裂带的水窜现象,采用间歇式排采可以有效削弱断裂带间的干扰效应,起到抑制水窜的效果;与直井开采相比,水平井能够降低断裂带间的导流能力差异,呈现出较好的抗水窜能力;水平井越靠近“树冠”上部,底水驱阶段采收率越高,但综合考虑底水驱及后续注气开发,水平井部署在“树冠”中部且钻穿较多数量的断裂带时总采收率更高;底水驱后顶部注气吞吐优于气驱、大段塞吞吐优于小段塞吞吐,既可以有效动用与油井横向连通的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又可以动用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从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控缝洞型油藏 缝洞结构特征 三维物理模型 底水驱 剩余油 挖潜策略
下载PDF
浅层水平缝油藏底部注水研究
5
作者 冯晓伟 石立华 +2 位作者 张恒 吴东军 高飞龙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3期93-102,共10页
延长东部油田主力油层平均中深670 m、平均渗透率0.3~0.5 mD,为特超低渗浅层油藏,油井压裂时易形成水平裂缝,致使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出现快速水淹,造成油井产量大幅下降,采收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在对水平缝注水渗流特征、压裂水平缝油... 延长东部油田主力油层平均中深670 m、平均渗透率0.3~0.5 mD,为特超低渗浅层油藏,油井压裂时易形成水平裂缝,致使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出现快速水淹,造成油井产量大幅下降,采收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在对水平缝注水渗流特征、压裂水平缝油井水淹规律和底部注水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底部注水开发方式,并应用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3个参数综合表征水窜层位与非水窜层位特征,为底部注水选层提供依据;通过室内核磁共振在线测试及岩心流动驱替实验,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示踪剂测试等综合手段,对注水参数进行了优化。开展底部注水先导性试验的3个井组单井产油量由0.054 t/ d提高到0.179 t/ d,含水率由15%下降到10%,地层压力提高了0.18 MPa,预测最终采收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表明,当渗透率变异系数<0.5、突进系数<1.5、渗透率级差<5,注入速度为0.06 mL/ min,注水压力7 MPa时,注水开发效果最好。底部注水能够有效解决浅层水平缝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不佳的问题,为同类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水平缝油藏 底部注水 自发渗吸 驱替 矿场实践
下载PDF
薄层砂岩边底水油藏空气辅助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
6
作者 刘晓丽 李阳 +5 位作者 白雷 吴丛文 王红波 马挺 姜振学 万云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1,共9页
针对边底水油藏“双高阶段”零散分布剩余油如何有效动用、低成本高效微生物驱油体系如何研发、微生物驱效果评价及配套技术攻关等难题,建立微生物驱筛选图版并评价了油藏微生物驱的适应性;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全面解析了油藏微生... 针对边底水油藏“双高阶段”零散分布剩余油如何有效动用、低成本高效微生物驱油体系如何研发、微生物驱效果评价及配套技术攻关等难题,建立微生物驱筛选图版并评价了油藏微生物驱的适应性;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全面解析了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筛选了乳化效果好的采油功能菌株H3;通过对主要营养成分碳源、氮源、磷源的筛选,开展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可实现原油乳化分散和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复合粉激活体系;研究了底水油层“船底形”剩余油富集特征,形成了“微生物乳化+空气提效+稠化剂封堵”提高采收率驱油模式,明确了提高采收率幅度与注入菌体浓度、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正相关。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薄层砂岩边底水油藏,实施“4注20采”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矿场先导试验,注入微生物激活剂0.13倍孔隙体积,2017至2023年阶段增油5.6×104 t,采收率提高4.0个百分点,增油效果好的井主要分布在总菌浓度高、石油地质储量大、构造高部位、油层厚度大、底水薄、采出程度较高的区域。研究成果对丰富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序列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驱 边底水油藏 剩余油 激活体系 采收率 准噶尔盆地 陆梁油田
下载PDF
渤海曹妃甸低幅底水稠油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模式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蔡晖 李廷礼 +2 位作者 刘春艳 袁志乾 李子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2,共12页
曹妃甸油田群为渤海规模最大的底水稠油油田,构造幅度低、油柱高度低、地层原油黏度大,经过十多年开发进入了特高含水期,目前采油速度低、水驱采收率低,亟需综合调整。通过室内实验与水驱模型推导,研究了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水脊特征与... 曹妃甸油田群为渤海规模最大的底水稠油油田,构造幅度低、油柱高度低、地层原油黏度大,经过十多年开发进入了特高含水期,目前采油速度低、水驱采收率低,亟需综合调整。通过室内实验与水驱模型推导,研究了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水脊特征与水驱波及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平井开采过程中单区脊进严重、沿程驱替不均衡;水平井水驱波及系数“早期缓慢上升、后期持续增大”,这说明提高产液量可以提高水驱波及系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水脊演化规律的水平井网加密调整技术、融合构造与储层描述的水平井精准布井技术、基于孔隙有效动用的水平井大排量提液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而建立了特高含水期老区与新区并举、老井与新井交错、纵向分带、平面分区的水平井整体加密调整模式。按照本文模式调整后,油田储量动用程度提高了21.3个百分点,采油速度提高了1.3倍,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9个百分点,实现了特高含水期快速上产并持续稳产,为海上油田中长期持续稳产和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稠油 水平井 水脊 开发模式 采收率
下载PDF
渤海JZ-X油田气顶窄油环油藏井位优化和挖潜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岳宝林 孟智强 +3 位作者 房娜 郑炀 瞿朝朝 王双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3,共6页
针对气顶底水窄油环油藏易气窜水锥、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生产难题,在渤海矿区逐渐探索出利用水平井开发的井位优化与挖潜策略。基础井网阶段:水平井段垂直构造线穿多层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并匹配智能滑套分采管柱以缓解层间矛盾;基础井网... 针对气顶底水窄油环油藏易气窜水锥、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生产难题,在渤海矿区逐渐探索出利用水平井开发的井位优化与挖潜策略。基础井网阶段:水平井段垂直构造线穿多层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并匹配智能滑套分采管柱以缓解层间矛盾;基础井网平行于流体界面,部署于油水界面之上1/3油柱高度避气控水。综合调整阶段: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富集于井间滞留区,纵向上后期水体能量驱动逐渐发挥主要作用,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油层上部。对比井间侧钻、气顶注气和屏障注水方案增油量指标,当前剩余油挖潜策略以井间侧钻与气顶注气为主。井间侧钻通过低产低效井平面侧钻至井间,纵向高部位部署挖潜剩余油,单井净增油量为3.4×10^(4)~4.2×10^(4)m^(3);气顶注气通过采气井转天然气回注,补充气顶能量,气驱水平井上部剩余油,提高原油采收率,预测净增油量为5.2×10^(4)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 底水 窄油环 井网部署 综合调整 剩余油 井间侧钻 注气 屏障注水
下载PDF
自升式井口平台总体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实施
9
作者 樊敦秋 史禾慕 张霖 《天津科技》 2024年第9期45-48,共4页
海上井口平台通常采用导管架,为有效开发海上边际油田,提出自升式井口平台理念。介绍该平台的整体方案设计、系统主要配置和应用操作,阐述其与常规自升式平台的不同之处、总体设计原则和关键技术、增加座底稳定性的做法。目前,自升式井... 海上井口平台通常采用导管架,为有效开发海上边际油田,提出自升式井口平台理念。介绍该平台的整体方案设计、系统主要配置和应用操作,阐述其与常规自升式平台的不同之处、总体设计原则和关键技术、增加座底稳定性的做法。目前,自升式井口平台已在海上成功应用,对加快我国边际油田的开发、挖掘海上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升式井口平台 隔水管 座底稳性 边际油田
下载PDF
考虑颗粒充填的水平井控水完井产量预测方法
10
作者 谭吕 张宁 +2 位作者 秦世利 安永生 熊成琛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8,共11页
近年来在水平井管柱与井眼环空进行颗粒充填的控水方法在底水油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尚没有准确的产量预测方法。为此,从宏观流动与微观流动的差异性入手,分析了流体在底水油藏、颗粒充填层、控水工具等不同空间维度内流动之间的相... 近年来在水平井管柱与井眼环空进行颗粒充填的控水方法在底水油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尚没有准确的产量预测方法。为此,从宏观流动与微观流动的差异性入手,分析了流体在底水油藏、颗粒充填层、控水工具等不同空间维度内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油水两相数值模拟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矩阵镶边”的方法将3个维度的流动模型相互耦合,提出了考虑颗粒充填的水平井控水完井产量预测方法,准确度比常规等效方法提高9.17%。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实现流体在油藏、颗粒充填层和控水工具间窜流量的定量求解,更直接地体现不同空间维度流动对控水效果的影响,为底水油藏考虑颗粒充填的水平井控水完井产量预测提供了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石油 完井 底水 水平井 控水工具 颗粒充填 耦合 产量预测
下载PDF
油罐浮盘落底防护系统设计及仿真分析
11
作者 陶静 叶华 +3 位作者 薛寒 胡光忠 李斐然 王泽强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0-49,共10页
大型浮顶油罐广泛用于石油化工行业,其浮盘落底运行行为因存在安全风险而被严厉禁止,导致油罐的容积利用率下降。为了提高油罐容积利用率,针对现有浮盘落底运行期间产生易燃易爆气相空间问题,设计了一种浮盘落底安全防护系统。通过对浮... 大型浮顶油罐广泛用于石油化工行业,其浮盘落底运行行为因存在安全风险而被严厉禁止,导致油罐的容积利用率下降。为了提高油罐容积利用率,针对现有浮盘落底运行期间产生易燃易爆气相空间问题,设计了一种浮盘落底安全防护系统。通过对浮顶结构进行改造设计,利用发油阶段注氮惰化技术和收油阶段的油气混合物回收技术,保障了浮盘落底安全运行,最终实现提高油罐利用率11%的目的。此外,为检验防护系统的性能,对危险工况下的油罐进行了流体场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危险工况下管网系统最大压力为1.24×10^(-3)MPa,未超过液压安全阀阈值1.30×10^(-3)MPa及管网系统材料的强度极限,说明浮盘落底防护系统在危险工况下具备良好的泄压保护性能,系统结构设计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储罐 浮盘落底 容积利用率 安全防护系统 数值模拟仿真
下载PDF
边底水稠油油藏微生物氮气复合吞吐工艺
12
作者 张吉星 宋欣 +1 位作者 林军章 刘涛 《化肥设计》 CAS 2024年第3期58-60,共3页
由于原油黏度高,边底水稠油油藏油水流度比大,单井含水上升快,导致该类油藏采出程度低。探索边底水油藏微生物复合氮气吞吐工艺,扩大微生物的作用半径,提高微生物与剩余油接触和动用效率,从而实现单井产量提高。首先建立乳化降黏和润湿... 由于原油黏度高,边底水稠油油藏油水流度比大,单井含水上升快,导致该类油藏采出程度低。探索边底水油藏微生物复合氮气吞吐工艺,扩大微生物的作用半径,提高微生物与剩余油接触和动用效率,从而实现单井产量提高。首先建立乳化降黏和润湿洗油的微生物复合吞吐体系,0.3%复合体系表面张力为27.5 mN/m,洗油效率为91.3%,原油降黏率达83.7%;该体系与氮气复合后具有一定的泡沫性能。利用一维物理模拟实验优化微生物体系与氮气复合注入工艺,气液比为2,注入浓度为0.3%,焖井周期为10 d;采用微生物氮气复合吞吐工艺在弱边底水油藏现场试验了6口井,平均含水降低10%以上,增油达8494 t,取得了良好的矿场试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底水 稠油 微生物 氮气 吞吐工艺
下载PDF
强边底水断块油藏剩余油二次富集规律及开发策略
13
作者 姚秀田 徐磊 +2 位作者 闫森 文章 薛继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12932-12942,共11页
强边底水油藏总体储量规模巨大,但一直面临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的难题。以沾化凹陷孤南油田152块油藏为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开展了剩余油二次富集过程影响因素和开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强边底水油藏的流体属性、岩... 强边底水油藏总体储量规模巨大,但一直面临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的难题。以沾化凹陷孤南油田152块油藏为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开展了剩余油二次富集过程影响因素和开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强边底水油藏的流体属性、岩石储层物性以及地层属性等对剩余油二次富集过程的影响效果和程度不一,其中地层倾角、油层厚度、含油条带宽度、渗透率、地层水密度、岩石压缩系数、反韵律非均质性等是影响剩余油二次富集的有利因素。当油层渗透率小于500 mD,地层倾角小于35°,地层水密度小于1.3 g/cm 3,油层厚度小于15 m,含油条带宽度小于400 m时,压缩系数、反韵律变化幅度、水侵速度(水动力梯度、孔隙流体压力变化幅度)等参数变化越大,油藏剩余油二次富集时间越短,油水二次运移速度越快,注采周期越短,水驱油效果越好,是加速剩余油二次富集和注采耦合驱油进程的主控因素。针对孤南152块和孤南2块的现场实践,提出了以缩放合理注采井距实施边外注水为主的人工调整剩余油二次加速富集策略,精准优化井位完善井网,提高单井储量控制,调整后单元日油能力从调整前的143 t提升至262.9 t,水驱控制程度达到91.1%,平均采收率由35.5%提高到46%,提高10.5个百分点,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强边底水 二次富集 注采井距 断块油藏 孤南油田
下载PDF
一起电梯蹲底故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14
作者 许盛均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 2024年第3期28-30,共3页
制动器是电梯重要的安全部件,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多起电梯事故中,由制动失效引起的事故比例较高,加强对制动器失效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中通过对一起电梯蹲底故障的调查,查找故障原因,并对产生该故障的原因加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 制动器是电梯重要的安全部件,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多起电梯事故中,由制动失效引起的事故比例较高,加强对制动器失效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中通过对一起电梯蹲底故障的调查,查找故障原因,并对产生该故障的原因加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电梯主机的生产、安装、维保、检验提出一些优化建议,以防止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蹲底 制动器 主机轴承润滑油渗漏
下载PDF
油藏底水接触关系对周期注水效果的影响评价研究
15
作者 安娜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248-250,共3页
以侏罗系浅层为主的油藏底水发育参差不齐,物性、底水能量差异大。目前,周期注水是减缓侏罗系油藏含水上升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注水政策。但由于不同底水接触关系对周期注水效果的影响探索不清,油藏无论有底水与否均实施周期注水,导致不同... 以侏罗系浅层为主的油藏底水发育参差不齐,物性、底水能量差异大。目前,周期注水是减缓侏罗系油藏含水上升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注水政策。但由于不同底水接触关系对周期注水效果的影响探索不清,油藏无论有底水与否均实施周期注水,导致不同条件的油藏周期注水效果差异较大。以不同部位底水发育差异较大的侏罗系D油藏为例,通过对油藏南北部不同底水接触关系下的周期注水效果进行评价,系统分析与总结了适应不同底水接触关系的周期注水政策,为同类油藏周期注水提供了一定的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接触关系 周期注水 侏罗系油藏
下载PDF
均质砂岩底水油藏含水上升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以珠江口盆地W油田Z2油组为例
16
作者 刘鑫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5-39,共5页
国内外大量底水油藏生产实践表明,其水驱规律为见水早,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中高含水期采出程度高。而Z2油组见水时间长达680 d,见水后含水上升缓慢,常规认识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根据油藏生产动态数据,结合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对影响底... 国内外大量底水油藏生产实践表明,其水驱规律为见水早,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中高含水期采出程度高。而Z2油组见水时间长达680 d,见水后含水上升缓慢,常规认识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根据油藏生产动态数据,结合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对影响底水油藏水驱规律的地质因素和油藏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地质因素分析表明,Z2油组储层均质,无隔夹层,原油黏度低,底水驱替均匀。运用“数值模拟+正交试验设计”定量综合评价技术分析表明,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原油黏度、采油速度、驱油效率、油层厚度、避水高度、Kv/Kh、水平段长度。并提出一种利用水脊体积计算驱油效率新方法,计算证实该油组驱油效率高。综合分析表明,该油藏无水采出程度高、含水上升慢的主要原因是原油黏度低、采油速度适当、驱油效率高。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底水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均质油藏 正交试验 原油黏度 驱油效率
下载PDF
吸油烟机检测油脂分离度若干问题分析
17
作者 王奎 李世君 +3 位作者 王弘达 杨雷 叶超 刘媛 《日用电器》 2024年第3期103-105,127,共4页
吸油烟机是家中必备的电器之一,市场保有量非常大,吸油烟机油脂分离度是能效检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不仅能反应出一台吸油烟机能源利用率的问题,也对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各大厂家也对该参数重视程度很高。实验室在检测吸油烟... 吸油烟机是家中必备的电器之一,市场保有量非常大,吸油烟机油脂分离度是能效检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不仅能反应出一台吸油烟机能源利用率的问题,也对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各大厂家也对该参数重视程度很高。实验室在检测吸油烟机油脂分离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根据我院在检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简单总结下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分离度 蠕动泵 独立过滤器 平底锅
下载PDF
废弃机油残留物对不同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和改性机理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洪辉 刘振正 王学营 《公路交通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探究废弃机油残留物(WEOB)对不同沥青的改性效果和指标性能,选取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进行了试验,对2种不同沥青胶结料进行了WEOB改性,研究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和改性机理。分析比较了不同WEOB掺量下沥青改性前后的高温性能,结合相... 为了探究废弃机油残留物(WEOB)对不同沥青的改性效果和指标性能,选取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进行了试验,对2种不同沥青胶结料进行了WEOB改性,研究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和改性机理。分析比较了不同WEOB掺量下沥青改性前后的高温性能,结合相应试验结果,对改性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试验分析了WEOB中的化学组分。其次,利用软化点、旋转黏度(RV)、温度扫描(TS)和频率扫描(FS)评价了WEOB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最后,借助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的化学官能团分析和荧光显微镜微观形貌观测揭示了WEOB改性沥青机理。结果表明:WEOB中的轻组分对基质沥青和改性SBS沥青的高温性能有重要影响,轻组分有助于更多沥青质的溶解,软化了基质沥青,WEOB中轻质组分改变了基质沥青的组分含量,使沥青的弹性性能下降,使其丧失了部分高温性能,而SBS在WEOB提供的富余轻质组分环境中继续发生溶胀吸附,增强了聚合物相网状结构,使沥青分子的热运动受到更有效的限制;基质沥青改性前后未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峰,因此该改性过程属于物理变化,SBS沥青改性后,出现了马来酸酐(MAH)的特征峰,生成了SBS接枝MAH的三元体枝接产物(SBS-g-MAH),提高了沥青与SBS之间的相容性,增强了其高温抗变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改性机理 物相分析 复合改性 废弃机油残留物 高温性能
下载PDF
断溶体底水油藏不同隔板参数堵水强度影响规律
19
作者 秦飞 张雯 +2 位作者 毛志强 陈立峰 曾慧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69,共8页
针对断溶体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底水锥进导致油井含水率高、采收率低等问题,基于典型缝洞结构制作了二维断溶体底水油藏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隔板参数对堵水强度影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油凝胶相比于冻胶,自身力学强度大且与岩石壁面的... 针对断溶体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底水锥进导致油井含水率高、采收率低等问题,基于典型缝洞结构制作了二维断溶体底水油藏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隔板参数对堵水强度影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油凝胶相比于冻胶,自身力学强度大且与岩石壁面的黏附性能好,堵水强度大,当注入量为0.1 PV时,突破压力分别为1.97 MPa和0.57 MPa。隔板深层封堵效果优于中层和浅层封堵,展布长度越大,堵水强度越大。在段塞设计上,双段塞隔板适用于弱底水油藏,三段塞隔板由于更能够有效抑制冻胶的运移,从而形成稳定的隔板结构,适用于强底水油藏。该研究应用于塔河油田TH102X井后,平均产油量从0.23 t/d增至0.76 t/d,取得了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板参数 断溶体底水油藏 油凝胶 冻胶 堵水强度
下载PDF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hut in Pressure Cone in Offshore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20
作者 Jie Tan Enhui Sun +2 位作者 Dongdong Yang Wentong Zhang Songru Mo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1年第4期166-175,共10页
X oilfield is an offshore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with water cut up to 96% at present, and liquid extra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increase oil produc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liquid production of ... X oilfield is an offshore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with water cut up to 96% at present, and liquid extra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increase oil produc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liquid production of the oilfield reaches 60,000 m</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3</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d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offshore platform, well trough and equipment, the oilfield is unable to continue liquid extraction.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oil production of the oilfiel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strategy of shut in and cone pressure.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crude oil density, viscosity, reservoir thickness, interlayer, permeability and so on, on the drop height of water cone and the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and oil increase after well shut in. At the same time, the weight of each factor is analyzed by combining the actual dynamic data with the fuzzy mathematics method, and the strategy of well shut in and cone pressure is formulated for the offshore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t provides the basis and guidance for the reasonable use of shut in pressure cone when the reservoir with strong bottom water meets the bottleneck of liquid volu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Shut in Pressure Cone Precipitation to Increase oil Production Fuzzy Mathematic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