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B IN MOVEMENT DISORDERS AND AUTONOMIC SYMPTOMS 被引量:6
1
作者 Xin-huaWan KevinDatVuong JosephJankovic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4-47, ,共4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B (BTX-B) in treatment of movement disorders including blepharospasm, oromandibular dystonia, hemifacial spasm, tremor, tics, and hypersecretory disord... Objective To evaluat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B (BTX-B) in treatment of movement disorders including blepharospasm, oromandibular dystonia, hemifacial spasm, tremor, tics, and hypersecretory disorders such as sia-lorrhea and hyperhidros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BTX-B injections in treatment of 58 patients with variou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was performed. The mean follow-up time was 0.9 ± 0.8 years. Results of the first and last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t least 3 injection sess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ponse of 58 patients to a total of 157 BTX-B treatment sessions was analyzed. Of the 157 treatment sessions, 120 sessions (76.4%) resulted in moderate or marked improvement while 17 sessions (10.8%) had no response. The clinical benefits after BTX-B treatment lasted an average of 14 weeks. Of the 41 patients with at least 3 injection ses-sions (mean 10 ± 8.6), most patients needed increased dosage upon the last session compared to the first session. Nineteen patients (32.8%) with 27 sessions (17.2%) reported adverse effects with BTX-B treatment. Conclusions Though most patients require increased dosage to maintain effective response after repeated injections, BTX-B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 drug for a variety of movement disorders, as well as drooling and hyperhidr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ulinum toxin type b movement disorders SIALORRHEA
下载PDF
隐丹参酮调节Rac1/AKT/NF-κB信号通路对脓毒症大鼠肠损伤的影响
2
作者 张树柳 刘瑞瑞 +2 位作者 陈玉刚 杜超 崔云亮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597-1603,共7页
目的:探究隐丹参酮(CRY)调节Ras相关C3肉毒素底物1(Racl)/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脓毒症大鼠肠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大鼠分为Control组、Model组、隐丹参酮高、中、低剂量组(7.0mg... 目的:探究隐丹参酮(CRY)调节Ras相关C3肉毒素底物1(Racl)/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脓毒症大鼠肠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大鼠分为Control组、Model组、隐丹参酮高、中、低剂量组(7.0mg·kg^(-1)·d^(-1)CRY-H组、14.0mg·kg^(-1)·d^(-1)CRY-M组、28.0mg·kg^(-1)·d^(-1)CRY-L组)和隐丹参酮高剂量+NF-κB通路激活剂组(28mg·kg^(-1)·d^(-1)CRY-H+5 mg·kg^(-1)·d^(-1)PMA组),每组12只,Control组与Model组使用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进行处理,每天1次,连续21d。用试剂盒检测脓毒症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肠黏膜屏障指标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肠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大鼠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黏膜绒毛排列紊乱,部分黏膜脱落、坏死,大量炎细胞浸润,组织病理评分较高,血清TNF-α、IL-1β、MDA、内毒素、D-乳酸水平上升,SOD水平降低,Rac1、p-AKT/AKT、p-NF-κB/NF-κB表达上调,ZO-1、occludin下调表达(P<0.05);与Model组比较,CRY-L、CRY-M、CRY-H组肠黏膜绒毛相对完整,炎细胞浸润减轻,组织病理评分降低,血清TNF-α、IL-1β、MDA、内毒素、D-乳酸水平降低,SOD水平上升,Rac1、p-AKT/AKT、p-NF-κB/NF-κB表达下调,ZO-1、occludin上调表达(P<0.05);与CRY-H组相比,CRY-H+PMA组肠黏膜细胞有较多炎细胞浸润,组织病理评分升高,血清TNF-α、IL-1β、MDA、内毒素、D-乳酸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Rac1、p-AKT/AKT、p-NF-κB/NF-κB表达上调,ZO-1、occludin下调表达(P<0.05)。结论:隐丹参酮抑制Rac1/AKT/NF-κB信号通路改善脓毒症大鼠肠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隐丹参酮 Ras相关C3肉毒素底物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 肠损伤
下载PDF
艰难梭菌毒素A/B、BD-PCR毒素基因及GDH检测对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邵婧 丁宸 徐萍萍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6年第9期1016-1019,共4页
目的探讨艰难梭菌毒素A/B及其相关毒素基因检测对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ICU病房腹泻疑似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粪便标本13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艰难梭菌培养法、CDAB法、PCR毒素基因检测法... 目的探讨艰难梭菌毒素A/B及其相关毒素基因检测对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ICU病房腹泻疑似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粪便标本133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艰难梭菌培养法、CDAB法、PCR毒素基因检测法及艰难梭菌毒素GDH检测法进行检测,以艰难梭菌培养法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各方法的诊断指标所包含有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等。结果本研究收集的133例粪便标本中,经过金标准粪便样本厌氧培养法检出阳性结果 20例,阴性结果 113例。CDAB法具有低敏感度(0.550)和高特异度(0.912),诊断符合率为0.932,BD-PCR毒素基因检测法具有高敏感度(0.950)和高特异度(0.929),诊断符合率为0.932,艰难梭菌毒素GDH检测法的高敏感度(0.900)和低特异度(0.779),诊断符合率为0.797。结论对于疑似艰难梭菌感染,可联合艰难梭菌GDH、艰难梭菌毒素A/B(CDAB)或进行荧光定量PCR毒素基因共同检测,有效降低检测时间,为临床医师及时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梭菌毒素A/b 毒素基因 灵敏度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我国及部分国家B型肉毒毒素的中毒情况 被引量:8
4
作者 左庭婷 端青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0年第1期103-106,144,共5页
肉毒毒素是自然界中已知毒性最强的毒素,通常被分为A~G共7个血清型,其中A、B、E型是最常见的人类中毒型别。肉毒中毒的流行特点与菌体的地域分布、各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和社会活动都有一定关系。目前,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大洲均有B型肉毒... 肉毒毒素是自然界中已知毒性最强的毒素,通常被分为A~G共7个血清型,其中A、B、E型是最常见的人类中毒型别。肉毒中毒的流行特点与菌体的地域分布、各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和社会活动都有一定关系。目前,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大洲均有B型肉毒中毒的报道。我国、日本及欧洲B型肉毒中毒主要为家庭自制食物引发的食源性中毒,而美国则主要为婴儿肉毒中毒。近年来,创口型B型肉毒中毒与"注射型吸毒人员"的关联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为了加深对B型肉毒中毒的了解,我们对我国及部分国家和地区的B型肉毒中毒情况做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肉毒毒素 中毒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肉毒毒素B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雅洁 高宝勤 《医学综述》 2012年第21期3614-3616,共3页
肉毒毒素(BTX)是由肉毒菌素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是已知最毒的微生物毒素之一。BTX-B是由B型厌氧梭状肉毒芽胞杆菌Bean株产生的神经毒素,BTX-B不干扰内化、易位过程,在细胞基质裂解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复合物中的... 肉毒毒素(BTX)是由肉毒菌素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是已知最毒的微生物毒素之一。BTX-B是由B型厌氧梭状肉毒芽胞杆菌Bean株产生的神经毒素,BTX-B不干扰内化、易位过程,在细胞基质裂解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复合物中的囊泡相关膜蛋白,干扰突触囊泡锚靠、融合,从而导致肌肉化学性失神经,降低肌肉痉挛。BTX-B还可适用于对BTX-A无反应以及不随意肌肌紧张的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肉毒毒素b 肉毒毒素A 痉挛
下载PDF
在B超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素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刘臻 苏清伦 +3 位作者 刘多 孙皓 朱永刚 王慧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B超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素(botulinumtoxin type A,BTX-A)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的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例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例,采取在B超下5位点注射技术注射A型肉毒素;... 目的探讨采用B超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素(botulinumtoxin type A,BTX-A)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的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例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例,采取在B超下5位点注射技术注射A型肉毒素;对照组9例,采取传统"盲打"取5点注射A型肉毒素。每点注射剂量相同。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观察两组疗效,记录各例患者起效时间。结果治疗组注射21d后改良Ashworth评分、药物平均起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在B超引导下5位点注射技术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肱二头肌痉挛,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临床疗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引导 位点注射 A型肉毒素 脑卒中 痉挛
下载PDF
B型肉毒素干预choke Ⅱ区对大鼠跨区皮瓣的影响
7
作者 李浙峰 周光伟 +3 位作者 王峰 李悦 徐东 戴箴言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第1期118-122,共5页
目的研究B型肉毒毒素(BTX B)术中干预大鼠背部跨区穿支皮瓣choke Ⅱ区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在大鼠背部建立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模型,50只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B型肉毒素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术后即刻,对实验组皮瓣choke... 目的研究B型肉毒毒素(BTX B)术中干预大鼠背部跨区穿支皮瓣choke Ⅱ区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在大鼠背部建立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模型,50只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B型肉毒素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术后即刻,对实验组皮瓣choke Ⅱ区皮下间隔0.2mm均匀注射100U,总计1500U(约0.3ml) BTX B,对照组采用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均匀注射choke Ⅱ区。术后7天分别检测两组皮瓣的成活率;用明胶-氧化铅灌注进行皮瓣造影;取蒂部组织做HE测蒂部穿支动脉血管管径变化;取choke Ⅱ区域组织做HE测微血管数量;取choke Ⅱ区域组织做RT-PCR测VEGF、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7天,实验组皮瓣的成活面积(90±2.9)%显著高于对照组(7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明胶-氧化铅灌注造影显示实验组choke区真性吻合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实验组choke Ⅱ区VEGF、HIF-1α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蒂部穿支动脉管径大于对照组(P<0.01),新生血管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型肉毒毒素可以促进皮瓣choke血管扩张及血管新生改善皮瓣血供,从而提高了大鼠背部跨区穿支皮瓣的成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肉毒毒素 穿支皮瓣 Choke血管 VEGF HIF-1Α
下载PDF
B超引导下肉毒素注射配合电针治疗痉挛型偏瘫前臂旋前患儿的临床效果
8
作者 党举 贺维 +3 位作者 成秋 王颜 陆丽娜 张玲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5期108-111,共4页
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肉毒素注射配合电针治疗痉挛型偏瘫前臂旋前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60例痉挛型偏瘫前臂旋前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及作业疗法... 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肉毒素注射配合电针治疗痉挛型偏瘫前臂旋前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60例痉挛型偏瘫前臂旋前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及作业疗法,治疗组采用B超引导下肉毒素注射后,给予电针、作业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Ashworth分级和评分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上肢功能测试(UEFT)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B超引导下肉毒素注射配合电针治疗痉挛型偏瘫前臂旋前患儿可快速准确地降低上肢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肉毒素 电针 痉挛型偏瘫 前臂旋前
下载PDF
外源性蛋白酶对肉毒毒素的作用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雪平 何星 +1 位作者 李小娟 王云天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9年第3期4-7,共4页
将B型肉毒毒素在毒素粗提阶段用胰蛋白酶处理,再经浓缩、柱层析和结晶得到纯化的B型肉毒毒素复合物。结果表明:B型肉毒神经毒素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单链裂解为双链,在非还原条件下SDS-PAGE显示神经毒素条带,在还原条件下SDS-PAGE只显示轻(L... 将B型肉毒毒素在毒素粗提阶段用胰蛋白酶处理,再经浓缩、柱层析和结晶得到纯化的B型肉毒毒素复合物。结果表明:B型肉毒神经毒素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单链裂解为双链,在非还原条件下SDS-PAGE显示神经毒素条带,在还原条件下SDS-PAGE只显示轻(L)、重(H)二链条带,而不显示神经毒素条带;纯化后毒素复合物的比活性提高了5.9倍,达到1.60×108LD50/mgPr;HPLC显示活性成分峰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了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梭菌 b型肉毒毒素 胰蛋白酶
下载PDF
肉毒毒素E型重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0
作者 赵国杰 郝凤进 关一夫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43-247,共5页
目的:分析肉毒毒素E型重链(BoNT/E HC)的抗原表位及空间结构。方法: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以及其它分析软件分析重链蛋白的抗原表位和空间结构。结果:预测并显示了肉毒毒素E型重链的空间结构图,以及9个可能的重链的B细胞抗原表位,... 目的:分析肉毒毒素E型重链(BoNT/E HC)的抗原表位及空间结构。方法: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以及其它分析软件分析重链蛋白的抗原表位和空间结构。结果:预测并显示了肉毒毒素E型重链的空间结构图,以及9个可能的重链的B细胞抗原表位,静电势图揭示了重链分子结构域的两性特点。结论:抗原表位的预测对于E型肉毒毒素相关诊疗试剂的开发有指导意义,而结构域的极性分析提示其等电点的不同可能在pH介导的穿膜中起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类 抗原 表位 b淋巴细胞 氨基酸序列 基因重排 b淋巴细胞 重链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对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薛锐灵 颜凤华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619-621,共3页
目的评价皮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皮下注射含100单位肉毒素A的生理盐水20 mL,对照组:皮下注射含有100 mg利多卡因的生理盐水20 mL。评... 目的评价皮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皮下注射含100单位肉毒素A的生理盐水20 mL,对照组:皮下注射含有100 mg利多卡因的生理盐水20 mL。评价治疗前、治疗后1天、2周、8周疼痛症状严重程度(VAS)。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β-内啡肽。结果治疗2周、8周VAS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7%,治疗组血浆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皮内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PHN安全、有效,血浆β-内啡肽可能参与了其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Β-内啡肽 疼痛 安全性
下载PDF
B型肉毒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安健 于海威 +5 位作者 陈洋洋 刘栋琦 薛冲 张惟材 张秀娟 熊向华 《军事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30-934,共5页
目的利用杂交瘤技术筛选抗B型肉毒毒素(BoNT/B)的鼠源单克隆抗体(mAb)。方法以BoNT/BHc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阳性细胞株经有限稀释法克隆化后,采用腹水诱生的方法制备抗体,通过亚型鉴定、SD... 目的利用杂交瘤技术筛选抗B型肉毒毒素(BoNT/B)的鼠源单克隆抗体(mAb)。方法以BoNT/BHc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阳性细胞株经有限稀释法克隆化后,采用腹水诱生的方法制备抗体,通过亚型鉴定、SDS-PAGE、Western印迹以及非竞争ELISA等方法对抗体进行鉴定。结果5只BALB/c小鼠免疫后尾血效价均达到1∶64000,取其中效价最高的5号鼠制备杂交瘤,筛选到9株阳性细胞,经鉴定抗体重链有IgG1和IgG2b两种亚型,轻链均为κ型。腹水制备的1E9-H2抗体纯度>96%,以线性表位与抗原BoNT/BHc特异性结合,亲和力常数为6.7×10-9mol/L。结论筛选到1株高亲和力鼠源单克隆抗体,为BoNT/B中和抗体研发及检测方法建立提供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肉毒毒素 抗体 单克隆 制备 鉴定
原文传递
B型肉毒毒素轻链荧光表达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13
作者 谭玲 朱晨思 +2 位作者 王保刚 李涛 王慧 《军事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907-912,共6页
目的 构建B型肉毒毒素轻链(BoNT/B,BLC)荧光表达细胞模型,并用于小分子化合物效应评价。方法 将BLC基因导入荧光表达载体pEGFP-N1中,构建重组质粒,并将其转染至神经细胞系Neuro-2a细胞中进行表达,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BLC-EGFP蛋白... 目的 构建B型肉毒毒素轻链(BoNT/B,BLC)荧光表达细胞模型,并用于小分子化合物效应评价。方法 将BLC基因导入荧光表达载体pEGFP-N1中,构建重组质粒,并将其转染至神经细胞系Neuro-2a细胞中进行表达,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BLC-EGFP蛋白荧光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BLC-EGFP的酶切活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利用该模型评价SRC激酶抑制剂KX2-391对BLC-EGFP蛋白胞内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GFP-N1-BLC。质粒转染后,BCL-EGFP蛋白在Neuro-2a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随时间逐渐增加并具有酶切胞内底物囊泡相关蛋白-2(VAMP-2)的活性;质粒转染12 h后加入CHX终止蛋白合成,BLC-EGFP的胞内水平在72 h内无显著变化;加入KX2-391作用24 h后,可显著促进BLC-EGFP蛋白的胞内降解。结论 成功建立B型肉毒毒素轻链荧光表达细胞模型,为后续B型肉毒毒素轻链胞内持留机制研究和胞内解毒剂筛选提供了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肉毒毒素轻链 基因重组 重组荧光质粒 Neuro-2a细胞
原文传递
B型肉毒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14
作者 潘宪云 彭林峰 +4 位作者 张甲菊 康玺泰 张正雷 罗广 席仲兴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CAS 2023年第1期18-25,共8页
目的 建立B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B, BoNT/B)快速检测方法,研制B型肉毒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试剂盒。方法 以B型肉毒类毒素为抗原免疫小鼠,用杂交瘤技术获得鼠源单克隆抗体(单抗),体内法扩大制备单抗。间接ELISA测定... 目的 建立B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B, BoNT/B)快速检测方法,研制B型肉毒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试剂盒。方法 以B型肉毒类毒素为抗原免疫小鼠,用杂交瘤技术获得鼠源单克隆抗体(单抗),体内法扩大制备单抗。间接ELISA测定杂交瘤细胞株分泌单抗的稳定性、腹水效价以及单抗的亚型、理化性质和抗原识别表位。过碘酸钠法对抗原表位差异较大的抗体进行HRP标记,筛选最佳包被抗体和标记抗体,并确定包被抗体包被浓度和标记抗体工作浓度。将其配制成试剂盒,对试剂盒的线性、定量限、准确度和重复性等进行研究。结果 筛选、鉴定8株能稳定分泌B型肉毒毒素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8株单抗腹水效价1∶32 000~1∶512 000,重链为IgG类、轻链为κ型,均耐碱、耐热,不耐酸,其中4C11、4D7、7F9和8D2 4株单抗抗原表位差异较大。以4D7为包被抗体、8D2为标记抗体配制试剂盒,B型肉毒毒素滴度在2~32 LD_(50)/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r=0.996),定量限为0.96 LD_(50)/mL,试剂盒2~8℃有效期为12个月,与A、C、D、E和F型肉毒毒素均无交叉反应。B型肉毒毒素3、6、12、24 LD_(50)/mL的回收率均在85%~115%之间,重复性CV≤15%。结论 筛选得到8株鼠源单抗,建立了B型肉毒毒素快速ELISA检测方法,研制了检测周期短且高灵敏度的B型肉毒毒素ELISA检测试剂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肉毒毒素 杂交瘤 单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定量限 试剂盒 抗原识别表位
原文传递
四种重要生物恐怖毒素液相芯片多重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华 顾大勇 +7 位作者 胡春凌 李永进 史蕾 刘春晓 赵纯中 张妮奇 徐云庆 姜声扬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54-160,共7页
目的建立包括蓖麻毒素B(Ricin toxion B,RTB)、肉毒梭菌毒素A(Clostri botulinum toxin A,CBT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及产气荚膜毒素ε(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oxinε,CPTε)在内的4种重要生... 目的建立包括蓖麻毒素B(Ricin toxion B,RTB)、肉毒梭菌毒素A(Clostri botulinum toxin A,CBT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及产气荚膜毒素ε(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oxinε,CPTε)在内的4种重要生物恐怖因子的多重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双抗夹心法原理和液相芯片技术平台,通过优化偶联抗体浓度和检测抗体浓度以及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时间,建立4种生物恐怖因子液相芯片多重检测方法。结果反应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RTB、CBTA、SEA和CPTε偶联抗体的最佳用量分别为20μg、40μg、80μg、80μg;RTB、CBTA、SEA和CPTε检测抗体的最佳稀释比分别为1∶5000、1∶1000、1∶2000、1∶4000;4种毒素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时间为60min。多重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毒素液相芯片多重检测方法可有效检测上述任意1种毒素、任意2种毒素组合、任意3种毒素组合并能同时检测4种毒素。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RTB、CBTA、SEA、CPTε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 ng/ml、10 ng/ml、5 ng/ml、10 ng/m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4种常见生物恐怖毒素液相芯片多重检测方法通过1次检测能同时检测RTB、CBTA、SEA、CPTε,是一种准确、灵敏、快速和高通量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毒素b 肉毒梭菌毒素A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 产气荚膜毒素ε 液相芯片 生物恐怖 毒素 检测
原文传递
A型肉毒毒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雪 兰东 +4 位作者 宁淑华 冉立伟 贾红侠 于思思 王晓军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0-582,585,共4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0(对照组)、0.2、0.4、0.8U/mL的BTXA作用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48h,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印迹...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0(对照组)、0.2、0.4、0.8U/mL的BTXA作用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48h,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法分析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的激活状况。结果与对照组(0.75±0.07)比较,0.2、0.4、0.8U/mL的BTXA(0.59±0.06、0.43±0.04、0.34±0.03)可明显降低增生性成纤维细胞活力;与对照组[(2.38±0.24)%]比较,可显著提高细胞凋亡率[(15.79±1.54)%、(27.32±2.69)%、(38.46±3.90)%];下调Cyclin D1及PCNA表达,降低PI3K表达及AKT磷酸化水平,并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XA可通过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及细胞周期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增生性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类 成纤维细胞 细胞周期 增生性瘢痕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腓肠肌肥大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迪 柴红丽 夏芳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744-747,共4页
目的采用B超联合小腿周径测量客观评价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腓肠肌肥大中的作用。方法自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对21例腓肠肌肥大要求瘦小腿的求美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每侧腓肠肌各注射100... 目的采用B超联合小腿周径测量客观评价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腓肠肌肥大中的作用。方法自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对21例腓肠肌肥大要求瘦小腿的求美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每侧腓肠肌各注射100 U/例;在注射前和注射后4、12、24周时,测量双侧小腿最粗处的周径,并采用B超于术前及术后4、12、24周测量腓肠肌收缩状态下内侧头和外侧头厚度,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随访6个月,12周后腓肠肌内、外侧头的厚度分别为(14.06±2.41)mm和(12.46±1.43)mm,内、外侧头减少的厚度分别为原厚度的(19.44±11.46)%和(25.71±8.57)%;24周后腓肠肌的肌肉厚度较12周时出现轻微回升,内、外侧头的厚度分别为(16.46±1.78)mm和(15.86±1.14)mm。4周时小腿最粗处周径减少了(0.98±0.8)%,12周时周径减少了(3.86±1.55)%,24周时为(1.63±0.94)%。结论A型肉毒毒素能通过有效减少腓肠肌的厚度来达到瘦小腿的作用;通过B超测量收缩状态下腓肠肌肌肉厚度结合小腿周径测量能有效地反映腓肠肌萎缩达到的瘦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腓肠肌肥大 厚度 b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