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中凹陷CFD6-4油田东营组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
1
作者 曹英权 曲希玉 +2 位作者 王清斌 王冠民 陈思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1-711,共11页
曹妃甸6-4油田为渤海中西部发现的优质整装中型油田,但实钻结果表明,该区东营组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尚不明确。为了解决曹妃甸6-4油田勘探过程中有利储层的预测难题,基于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粒度... 曹妃甸6-4油田为渤海中西部发现的优质整装中型油田,但实钻结果表明,该区东营组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尚不明确。为了解决曹妃甸6-4油田勘探过程中有利储层的预测难题,基于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粒度等测试手段和数据,进行了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物性及储集空间特征研究。研究结果揭示:①储层主要为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低,储集空间整体以次生溶孔为主。②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包括沉积微相、岩屑类型及成岩作用。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对应的砂体粒度大、分选性好、抗压实能力强,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为主控有利储层的沉积微相类型;流纹岩及安山岩中长石含量较高,易发生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改善储层物性,为有利岩屑类型;研究区储层物性受成岩作用改变明显,主控有利储层的成岩相类型为强溶蚀相、中等压实相及弱胶结相。③东营组储层发育2个异常高孔渗带,第一异常高孔渗带是在相对弱压实的背景下,由优势沉积微相控制的;第二异常高孔渗带由优势母岩类型和强溶蚀作用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物性控制因素 渤中凹陷 CFD6-4油田
下载PDF
LDA和KNN算法在随钻测井火成岩分类的应用
2
作者 方全全 曹军 +2 位作者 张国强 许吉俊 任宏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4年第4期17-20,共4页
渤中34-9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广泛钻遇古近系火成岩,由于火成岩岩性多样、成分复杂导致常规测井解释图版识别岩性精度较差,而在随钻过程中准确识别火成岩岩性是工程上规避憋、卡、漏等风险的重要前提。通过将机器学习算法线性判别分析(LDA)... 渤中34-9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广泛钻遇古近系火成岩,由于火成岩岩性多样、成分复杂导致常规测井解释图版识别岩性精度较差,而在随钻过程中准确识别火成岩岩性是工程上规避憋、卡、漏等风险的重要前提。通过将机器学习算法线性判别分析(LDA)与KNN算法运用于油田开发过程中的随钻测井数据处理与分析,实现了随钻过程中准确、高效识别火成岩岩性的目的。进一步将线性判别分析的降维结果代替原始测井曲线作为K最近邻分类器的输入,实现两种算法的有机融合,并对油田5口开发井建立的测井数据集进行机器学习,火成岩岩性分类准确率高于90%,证明了该方法的适用性。通过引入机器学习方法为常规录、测井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提供了新方法,多方法的结合也为油田勘探作业过程中的分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测井 线性判别分析 KNN算法 火成岩分类 渤中油田
下载PDF
Late-stag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 Bay Basin as Controlled by Neotectonism 被引量:4
3
作者 GONGZaisheng ZHANGGongchengt +1 位作者 CAIDongsheng HEShib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632-639,共8页
Neotectonism occurred intensively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in the Bohai Bay Basin, which was reflected vertically by dramatic subsidence and a number of uplifts and laterally by notable fault movements. This particul... Neotectonism occurred intensively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in the Bohai Bay Basin, which was reflected vertically by dramatic subsidence and a number of uplifts and laterally by notable fault movements. This particularity has resulted in the special 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Bozhong depression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djacent lands. For example,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 were overpressured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ccurred in the late stage; the Dongying Formation was deeply buried below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threshold, therefore there were sufficient oil sources. The rapid subsidence led to starved sedimentation of the Guantao Formation fine sandstone and the regional Minghuazhen Formation lacustrine shale, which formed the Neogene regional reservoir-caprock association. The active faults formed in the neotectonism became passages for oil to migrate from the Paleogene to Neogene. The traps formed by late fault activity and accompanied anticlines provided spaces for the formation of reservoirs. All the above factors match well with one another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provid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a series of large oilfields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zhong depression neotectonism late-stag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anlu fault large oilfields
下载PDF
渤中26-6油田发现井钻井设计与施工
4
作者 马英文 杨进 +3 位作者 李文龙 徐鲲 谢涛 杨保健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5,共7页
渤海油田渤中26-6构造太古界油气运聚条件优越,且潜山长期遭受剥蚀,具备良好的储层条件,非常有利于成藏。为明确该构造东高点太古界潜山储量,探索潜山成藏模式,在该构造部署了探井26-6-2井,主要目的层为太古界潜山,但该井地质条件复杂,... 渤海油田渤中26-6构造太古界油气运聚条件优越,且潜山长期遭受剥蚀,具备良好的储层条件,非常有利于成藏。为明确该构造东高点太古界潜山储量,探索潜山成藏模式,在该构造部署了探井26-6-2井,主要目的层为太古界潜山,但该井地质条件复杂,钻井难度大。分析了该井主要钻遇岩性及钻井技术难点,认为该井存在漏失风险高、井壁易失稳、易发生井斜和井控风险高等施工难题。为此,从井身结构、钻头及提速工具、钻具组合、钻井液等方面对渤中26-6-2井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设计。现场施工中,为了达到风化壳与内幕分隔测试的目的,又创新设计,增加了一开次,顺利在潜山内幕下入尾管并成功封固管鞋。渤中26-6-2井测试获得工业油气流,发现了渤中26-6亿吨级油田。相关钻井技术对渤海油田后续钻井设计及现场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井 发现井 太古界 潜山 钻井设计 渤中26-6油田 渤海油田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漏失压力预测技术研究
5
作者 郑卓 宋峙潮 +2 位作者 和鹏飞 冯晟 郑勋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7期26-30,46,共6页
渤中油田沙河街组地层火成岩发育、地质情况复杂,钻遇该地层常会发生裂缝性漏失。学者结合本构模型和破坏准则建立了多种解析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但深部地层地质力学参数(地应力大小、方向等)及岩石力学参数(泊松比、弹性模量等)呈现出... 渤中油田沙河街组地层火成岩发育、地质情况复杂,钻遇该地层常会发生裂缝性漏失。学者结合本构模型和破坏准则建立了多种解析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但深部地层地质力学参数(地应力大小、方向等)及岩石力学参数(泊松比、弹性模量等)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地层漏失压力实时预测准确度低。本文结合多元时间序列回归算法,训练得出针对渤中区域测井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以钻井参数反演测井数据,实现了钻头处岩石、地质力学参数实时求取,有效解决了漏失压力预测模型中输入端参数误差大的问题;同时从统计学角度出发,提出了火成岩地层漏失压力概率预测模型,辅助提高了地层漏失压力预测结果准确性,为钻井液阈值的选取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可推广应用至其他存在裂缝性漏失风险的区块中,提高钻井液安全窗口上限预测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油田 火成岩 漏失压力 统计学 机器学习
下载PDF
风浪流作用下隔水导管强度及安全性计算 被引量:30
6
作者 杨进 刘书杰 +3 位作者 周建良 谭先红 黄熠 段泽辉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3期198-200,共3页
隔水导管的强度及安全性对于海上钻完井作业安全至关重要。将隔水导管下部入泥端简化为固支,上部约束简化为铰支,对隔水导管的轴向载荷和横向载荷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风、浪、流作用对隔水导管强度及安全性的影响。以渤海渤中34油田为例,... 隔水导管的强度及安全性对于海上钻完井作业安全至关重要。将隔水导管下部入泥端简化为固支,上部约束简化为铰支,对隔水导管的轴向载荷和横向载荷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风、浪、流作用对隔水导管强度及安全性的影响。以渤海渤中34油田为例,对30年一遇海洋环境条件下该油田隔水导管的强度及安全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其结果对于该地区海上工程设计和钻完井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水导管 强度 安全性 渤中34油田
下载PDF
渤中25-1油田沙三段低渗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6
7
作者 孙海涛 李超 +1 位作者 钟大康 周军良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3期11-16,21,共6页
渤中25-1油田沙河街组沙三段储层主要由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组成,现今埋藏深度为3 300~3 800 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成岩过程中,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大,形成了现今的中孔、低渗储层.沉积背景和成岩演化控制... 渤中25-1油田沙河街组沙三段储层主要由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组成,现今埋藏深度为3 300~3 800 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成岩过程中,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大,形成了现今的中孔、低渗储层.沉积背景和成岩演化控制了该区沙三段的储层物性.重力流沉积背景导致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杂基含量高;后期成岩演化过程中,强压实、强胶结和弱溶蚀作用进一步降低了储层物性.相对优质储层分布在近端扇砂体内,因此,近端扇为有利储层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重力流 成岩作用 沙河街组 渤中25-1油田
下载PDF
渤中地区蓬莱19-3油田油源分析及其成藏与勘探意义 被引量:22
8
作者 邹华耀 周心怀 郝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6,共4页
通过烃源岩的分布与成熟演化进行油源对比,认为PL19-3原油是来自古近系东营组下段(东下段)和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混源油.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原油主要来自庙西凹陷、黄河口凹陷,以及渤中凹陷东部区域;东下段烃源岩主要来源于渤东凹陷.多层系... 通过烃源岩的分布与成熟演化进行油源对比,认为PL19-3原油是来自古近系东营组下段(东下段)和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混源油.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原油主要来自庙西凹陷、黄河口凹陷,以及渤中凹陷东部区域;东下段烃源岩主要来源于渤东凹陷.多层系源岩、多个生烃凹陷供油为PL19-3晚期构造圈闭快速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来源.该地区小型凹陷,即渤东、庙西和黄河口凹陷具有重要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地区 PL19—3油田 烃源岩 油-岩对比
下载PDF
水基钻井液在渤中浅层大位移井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洪伟 张恒 +2 位作者 付顺龙 王荐 舒福昌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8期100-102,6-7,共3页
为了满足一级海域环保要求下渤中34-1油田大位移井的钻进要求,通过单项技术研究的方式研制出了一种适合该油田地质特性的水基钻井液体系,并对润滑能力、防膨能力、携岩能力、抗污染能力进行了室内评价,同时对体系整体稳定性进行了验证... 为了满足一级海域环保要求下渤中34-1油田大位移井的钻进要求,通过单项技术研究的方式研制出了一种适合该油田地质特性的水基钻井液体系,并对润滑能力、防膨能力、携岩能力、抗污染能力进行了室内评价,同时对体系整体稳定性进行了验证。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水基钻井液体系能很好地满足渤海浅层大位移井的钻进要求,体系维护简单、操作方便,打破了大位移井需用油基钻井液才能实现高效钻进的惯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钻井液 大位移井 渤海浅层 渤中34-1油田
下载PDF
渤中25-1南油田不同井型油井合理生产压差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民锋 姜汉桥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6期399-402,共4页
渤中25-1南油田D、E平台的水平井、水平分支井和定向井均采用“裸眼+筛管”的方式进行防砂,这种防砂方式要求满足生产压差的精细管理与产能最大化之间的平衡。根据渤中25-1南油田实际情况,应用岩石力学方法确定了不同井型油井的临界生... 渤中25-1南油田D、E平台的水平井、水平分支井和定向井均采用“裸眼+筛管”的方式进行防砂,这种防砂方式要求满足生产压差的精细管理与产能最大化之间的平衡。根据渤中25-1南油田实际情况,应用岩石力学方法确定了不同井型油井的临界生产压差、临界出砂半径;通过建立实际油藏数值模型,进行了不同井型油井累计产油量与生产压差关系的模拟计算分析,表明在相对较小的生产压差下生产可以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综合分析评价井测试、岩石力学计算、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结果及防砂前后油井生产压差的差异,并结合相近油田开发经验,提出了渤中25-1南油田油井合理的生产压差界限,这对类似油田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井型 临界生产压差 临界出砂半径 合理生产压差 渤中25—1南油田
下载PDF
渤海渤中25-1/S油田泥浆材料和固井添加剂配比实验评价
11
作者 董长友 牛洪彬 +2 位作者 张铜耀 曲日涛 李永强 《当代化工研究》 2017年第1期125-126,共2页
渤海渤中25-1/S油田各个平台在钻完井作业期间,发现有硫化氢产生。开展对其生产中泥浆材料和固井添加剂进行热稳定性实验及模拟地层条件配伍性评价,并进一步进行硫含量测定。得出的结论是,各种添加剂中,TEMP硫化氢的含量最高,为0.0091mg... 渤海渤中25-1/S油田各个平台在钻完井作业期间,发现有硫化氢产生。开展对其生产中泥浆材料和固井添加剂进行热稳定性实验及模拟地层条件配伍性评价,并进一步进行硫含量测定。得出的结论是,各种添加剂中,TEMP硫化氢的含量最高,为0.0091mg/m^3,有四种添加剂可以产生硫化氢,其它添加剂没有发现产生硫化氢。泥浆添加剂是产生硫化氢的次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浆材料 添加剂 硫化氢 温度 渤中25-1/S油田
下载PDF
渤中25-1低渗透油田地应力分布特征及对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廖新武 刘奇 +3 位作者 李超 祖克威 周军良 黄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7,共8页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渤中25-1低渗透油田现今地应力状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结合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分析地应力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渤中25-1低渗透油田沙二和沙三段的现今地应力为压应力,以北东东—南西西向为水平最大...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渤中25-1低渗透油田现今地应力状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结合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分析地应力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渤中25-1低渗透油田沙二和沙三段的现今地应力为压应力,以北东东—南西西向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主要优势方位,地应力在平面上受断层、构造起伏和沉积微相控制明显。根据地应力状态,分析研究区的人工压裂裂缝为垂直裂缝。在远离断层的断块中部,人工压裂缝的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在断层附近,由于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偏转,人工压裂缝的延伸方向也会发生一定偏转,部署开发井网时需要根据断层附近地应力的实际分布规律进行相应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分布特征 压裂改造 低渗透储层 渤中25-1油田
下载PDF
有机解堵剂和非酸解堵体系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肖立晓 侯吉瑞 +4 位作者 李婕 张宁 张九然 梁拓 赵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8-664,共7页
稠油油藏黏度高,流动性差,开发过程中极易在近井地带形成有机垢沉淀和无机固相堵塞,降低近井地带渗透率,导致地层产量急剧下降。针对渤中油田明化镇组D11和D34-H油井特殊的油藏物性和堵塞类型,通过沥青溶蚀、溶蜡和降黏实验等筛选出TC-... 稠油油藏黏度高,流动性差,开发过程中极易在近井地带形成有机垢沉淀和无机固相堵塞,降低近井地带渗透率,导致地层产量急剧下降。针对渤中油田明化镇组D11和D34-H油井特殊的油藏物性和堵塞类型,通过沥青溶蚀、溶蜡和降黏实验等筛选出TC-4有机解堵剂,通过溶蚀碳酸钙、溶蚀黏土和岩心流动实验等评价DH-1非酸解堵体系的性能,并将其用于矿场试验。结果表明,TC-4有机解堵剂对沥青和石蜡的溶蚀能力及降黏效果较好,对储层的伤害小,适于解除有机堵塞;DH-1非酸解堵体系具有良好的缓速、缓蚀和溶垢能力,对岩石骨架不会造成严重的破坏,与原油的配伍性好,在运移过程中能及时破乳,适于解除无机固相堵塞。在D11井使用TC-4有机解堵剂、在D34-H井用TC-4有机解堵剂进行有机清洗和DH-1非酸解堵体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解堵,两井的日产油量、日产液量和含水率基本恢复至解堵前水平。两种解堵体系均能较好地解除稠油油藏堵塞问题。图2表2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有机解堵剂 非酸解堵体系 采收率 渤中油田
下载PDF
新型地质导向技术在渤中25-1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南山 顾文建 《录井工程》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在水平分支井钻进过程中,地质导向技术是保证井眼顺利进入油层,并在油层中穿行一定距离的重要技术。结合渤海海域渤中25-1油田曲流河相沉积地层水平分支井开发实例,介绍了Powerdrive和GST等地质导向钻井工具,并进一步结合LWD/MWD和综合... 在水平分支井钻进过程中,地质导向技术是保证井眼顺利进入油层,并在油层中穿行一定距离的重要技术。结合渤海海域渤中25-1油田曲流河相沉积地层水平分支井开发实例,介绍了Powerdrive和GST等地质导向钻井工具,并进一步结合LWD/MWD和综合录井技术,探讨了复杂地层的地质导向技术,包括:依据近钻头电阻率、自然伽马判断钻头处的岩性;依据衰减电阻率和相位电阻率的差别判断钻头是否接近泥岩;利用顶密度和底密度的差别判断泥岩位置;利用顶底密度差别计算地层倾角;利用电阻率曲线的极化角现象识别地层界面;依据钻时和气体数据,结合岩屑、扭矩和D指数判断钻头处岩性;利用地层的韵律性,结合砂岩粒度变化判断井眼位于油层中的位置等。综合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在现场及时指导钻进方向,保证井眼轨迹尽可能多的位于油层中。从应用该技术钻进的7口水平井及水平分支井效果上看,钻遇油层率为95.3%,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水平。导向工具的先进性、导向技术的全面性及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是保障水平井导向最优化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导向 随钻测井 水平分支井 渤中25—1油田
下载PDF
渤中坳陷披覆背斜大油田形成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薛永安 吴小红 +2 位作者 吕修祥 周心怀 魏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3-509,共7页
渤中坳陷披覆背斜大油田含油层系集中在新近系明化镇、馆陶组,主要在凸起或低凸起构造上分布。渤中坳陷PL19-3油田、QHD32-6油田和CFD11-1油田油源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披覆背斜油气田具有紧邻富生烃凹陷、良好的储层及储盖组合、有利的构... 渤中坳陷披覆背斜大油田含油层系集中在新近系明化镇、馆陶组,主要在凸起或低凸起构造上分布。渤中坳陷PL19-3油田、QHD32-6油田和CFD11-1油田油源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披覆背斜油气田具有紧邻富生烃凹陷、良好的储层及储盖组合、有利的构造位置、优良的疏导体系组合等形成特征。同时,结合渤海海域在凸起和低凸起构造上探井的失利原因,认为在新近系寻找披覆背斜大油田应注重运移条件的分析,而在古近系寻找披覆背斜大油田应注重储层和储盖组合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油凹陷 疏导体系 披覆背斜大油田 渤中坳陷
下载PDF
地震属性综合分析技术在泥岩隔夹层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6
作者 高磊 明君 +2 位作者 闫涛 赵海峰 李宾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4期101-105,共5页
渤中26油田4-1992砂体中泥岩隔夹层的发育影响了对该砂体的高效开发。为了预测研究区泥岩隔夹层的横向分布范围,在精细分析该区隔夹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技术与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隔夹层的成因进行了... 渤中26油田4-1992砂体中泥岩隔夹层的发育影响了对该砂体的高效开发。为了预测研究区泥岩隔夹层的横向分布范围,在精细分析该区隔夹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技术与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隔夹层的成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在用不同的属性计算方法进行多种实验分析后,优选了均方根振幅、负振幅之和以及能量半衰时3种地震属性,并采用地震属性聚类分析的综合研究思路,对研究区隔夹层的横向分布范围进行了识别与刻画。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泥岩隔夹层主要发育在砂体的中部,并呈现出不稳定的横向分布特点。该研究思路对其他复杂断块油田隔夹层的识别与刻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类似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聚类分析 隔夹层的成因 隔夹层的识别 渤中26油田
下载PDF
渤中34-2/4油田外置式复合射孔技术 被引量:13
17
作者 马英文 付团辉 +1 位作者 吴泽林 龙海峰 《油气井测试》 2018年第1期31-36,共6页
渤中34-2/4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属于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采用普通射孔作业时,聚能射孔弹射孔后形成射孔压实带,严重影响油井产能。结合该油田储层特点,采用外置式复合射孔技术对低孔、低渗地层进行补孔增产作业。该技术是一种新... 渤中34-2/4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属于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采用普通射孔作业时,聚能射孔弹射孔后形成射孔压实带,严重影响油井产能。结合该油田储层特点,采用外置式复合射孔技术对低孔、低渗地层进行补孔增产作业。该技术是一种新型复合火药射孔技术,由起爆、传爆、聚能射孔、气体压裂、井下做功数据实时采集系统,以及地面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具有动态超正压破缝的特点,施工作业前采用模拟技术软件优化射孔方案,施工过程中采用井下高速压力计实时监测压力变化,施工后采用三维声波测试仪检测施工效果。在BZ34-2/4-B7井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对低孔、低渗储层改造效果显著,日产液由2~4m^3提高到28m^3,且作业简单,安全可靠,可为海上同类储层的开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油田 低孔低渗储层 储层改造 外置式复合射孔 超正压破缝 实时监测
下载PDF
渤中深井套管磨损预测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庹海洋 孙连坡 +2 位作者 杨保健 刘阳 李庄威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33-135,138,共4页
渤中油藏埋深较深,深井、大斜度井和三维井较多,深井钻探中复杂情况多、机械钻速低,导致套管磨损严重,为安全生产带来巨大风险,有必要开展套管磨损量预测和剩余强度分析。通过建立深井套管磨损预测模型,定量分析了侧向力、摩擦行程和转... 渤中油藏埋深较深,深井、大斜度井和三维井较多,深井钻探中复杂情况多、机械钻速低,导致套管磨损严重,为安全生产带来巨大风险,有必要开展套管磨损量预测和剩余强度分析。通过建立深井套管磨损预测模型,定量分析了侧向力、摩擦行程和转速等因素对套管磨损的影响规律,通过渤中油田现场实测数据校正预测模型,大幅提高了预测精度,形成了起下钻等效滑移行程预测套管磨损方法。该方法能够满足深井套管磨损预测的要求,指导渤中深井套管磨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油田 深井 套管磨损 剩余强度 磨损预测
下载PDF
渤中油田东营组低阻油层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赛男 崔云江 +2 位作者 别旭伟 韩志磊 郑炀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3期39-44,共6页
正确识别低阻油层对提高油田的勘探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渤中油田东营组发育多套反韵律沉积的储层,其底部岩性细、物性差,电阻率较顶部储层明显变低,应用常规测井方法难以判别该类低阻层的流体性质。对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分析认为,受沉... 正确识别低阻油层对提高油田的勘探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渤中油田东营组发育多套反韵律沉积的储层,其底部岩性细、物性差,电阻率较顶部储层明显变低,应用常规测井方法难以判别该类低阻层的流体性质。对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分析认为,受沉积韵律控制作用的影响,岩性细、泥质含量高是其形成的主要因素。由于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可以表征岩性粗细及泥质含量的影响,同时结合电阻率曲线又能反映地层流体性质的影响,因此应用常规测井资料建立了基于沉积相带及沉积韵律分析的流体识别方法。该方法重新识别出了渤中油田低阻油层30m,展示了常规测井资料在低阻油层识别中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油层 反韵律 成因机理 常规测井 渤中油田
下载PDF
Late-stage rapid accumulation of the PL19-3 giant oilfield in an active fault zone during Neotectonism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Bohai Bay 被引量:8
20
作者 ZOU HuaYao GONG ZaiSheng +1 位作者 TENG ChangYu ZHUANG XinB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388-398,共11页
Late-stage is defined here as the period when Neotectonism occurred since 5.1 Ma. Most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China lie in the areas where Neotectonism occurred intensively.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petroleum geologi... Late-stage is defined here as the period when Neotectonism occurred since 5.1 Ma. Most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China lie in the areas where Neotectonism occurred intensively.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petroleum geologists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late-stage petroleum accumulation. The PL19-3 giant oilfield is situated where faulting activities occurred violently during Neotectonism.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lat-stage rapid accumulation, we discussed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iant oilfield, including oil generation, active oil-source rock occurrence, fault activity and fault conduits, late-stage rapid oil injection as well as the distinguishing indicators. This study shows that: (1) sufficient oil was supplied to the PL19-3 field since 5.1 Ma because the PL19-3 structure was surrounded by four sags in which three intervals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remained active during Neotectonism; (2) densely distributed faults and high porosity/permeability sandstone carrier beds comprised the effective conduit system for oil migration and injection; (3) oil migrated along the faults and charged the PL19-3 structure rapidly by means of seismic pumping which was triggered by frequent earthquakes during Neotetonism. It is documented that elevated reservoir temperature, abnormal geothermal gradients and abnormally high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are the indicators for late-stage rapid oil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巨型油田 渤中凹陷 积累机制 断裂带 后期 渤海湾 石油地质学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