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和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祁冬 姚传顺 +3 位作者 胡淑敏 何兴义 姚木子 沈朝军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323-327,332,共6页
目的:分析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图像后处理和诊断冠心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40例同时行CCTA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 目的:分析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图像后处理和诊断冠心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40例同时行CCTA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图像后处理及诊断分为人工组和AI组,比较两种方法后处理用时和图像质量主客观评分及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差异。以CAG结果为金标准,以血管为单位,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的差异,并采用Kappa检验评价其结果的一致性。结果:AI组后处理及诊断用时为(236.57±20.66)s,较人工组[(789.74±63.38)s]缩短了约70.04%(P<0.05);两种方法得到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I组检测斑块总准确率为96.32%(131/136)。人工组与AI组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性斑块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致性较好(Kappa=0.901,P<0.001)。以血管为单位,AI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7.72%(50/57)、94.12%(48/51)、94.34%(50/53)、87.27%(50/53)和90.74%(98/108),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0.815,P<0.001)。结论:AI在CCTA图像后处理效率、斑块性质识别及冠脉狭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作为分析诊断CCTA的有效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图像后处理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640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A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瑞 宋振强 +2 位作者 范倩倩 聂银银 时玉春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8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全脑灌注(CTP)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P、CTA检查,图像处理后得到灌注参数,包括患者脑...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全脑灌注(CTP)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脑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P、CTA检查,图像处理后得到灌注参数,包括患者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比较CTP异常患者患侧区、健侧区相关灌注参数;观察动脉狭窄、闭塞以及斑块检出情况,并分析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与患侧各灌注参数的相关性。结果86例患者中,首次CT平扫结果中未见异常51例,显示病灶35例;CTP显示灌注正常21例,剩余65例显示灌注异常;65例CTP异常者患侧区CBV、CBF低于健侧区,MTT、TTP长于健侧区(P<0.05);65例CTP异常患者中CTA检查结果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50例、斑块58例;21例CTP正常患者中CTA检查结果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斑块10例;CTP异常者动脉狭窄或闭塞检出率、斑块检出率均高于CTP正常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动脉狭窄与CBV、CBF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MTT、TTP呈正相关(P<0.05)。结论CTP联合CTA可综合评价急性脑缺血患者的血流灌注情况及相应供血动脉,对临床个体化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缺血 ct全脑灌注成像 ct血管成像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的应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陈祥民 徐海滨 +1 位作者 马洪春 王子轩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75-778,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病因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例无症状者及42例临床拟诊VBI患者行椎动脉MSCTA检查,原始数据于图形工作站行三维图像处理。结果12例无症状患者中椎动脉发育异常1例,迂曲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病因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例无症状者及42例临床拟诊VBI患者行椎动脉MSCTA检查,原始数据于图形工作站行三维图像处理。结果12例无症状患者中椎动脉发育异常1例,迂曲1例,其他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无异常。42例拟诊VBI患者,先天发育变异13例,迂曲5例,盘绕3例,钩椎关节增生压迫(Ⅱ+Ⅲ度)20例,椎体横行移位致血管变形1例,粥样硬化斑块20例,局限性狭窄2例。结论MSCTA可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全程及其与颈椎的解剖关系,直观显示发育变异,对椎动脉流入孔的显示具有明显优势,可作为VBI的常规影像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三维图像处理 病因诊断 MSctA 钩椎关节增生 粥样硬化斑块 影像检查方法 无症状者 发育异常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在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方传勤 李敬诚 +2 位作者 杨清武 张莉莉 王景周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8期2044-2045,2047,共3页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后循环CT灌注成像扫描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CT灌注成像显示异常者50例;脑血管造影显示36例患者,共48条血管异常...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对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后循环CT灌注成像扫描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CT灌注成像显示异常者50例;脑血管造影显示36例患者,共48条血管异常,其中16条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狭窄,18条椎动脉起始部扭曲,6条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8条颈动脉狭窄。结论CT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联合应用有利于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 ct灌注成像 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双层探测器能谱CT 60 keV单能图像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5
作者 付永春 江滨 +3 位作者 张磊 周一楠 陈红燕 陈绪珠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 60 keV单能图像在头颈部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48例患者,均采用双层探测器能谱CT进行头颈部CTA检查。所有图像数据均通过ISP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多...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 60 keV单能图像在头颈部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48例患者,均采用双层探测器能谱CT进行头颈部CTA检查。所有图像数据均通过ISP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头颈部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分别设置常规图像组及60 keV单能图像组。基于薄层图像,分别测量并计算两组主动脉弓、颈动脉分叉处及大脑中动脉(M1段)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信噪比(CNR)。并采用5分法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常规图像组的主动脉弓、颈动脉分叉、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分别为(406±71)Hu、(470±82)Hu、(339±57)Hu;CNR值分别为24.3±9.7、47.6±30.3、39.4±19.9。60 keV单能图像组的主动脉弓、颈动脉分叉、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分别为(628±119)Hu、(608±105)Hu、(460±80)Hu;CNR值分别为51.8±19.9、83.1±48.8、72.5±39.4。60 keV单能图像组CT值及CNR值均明显高于常规图像组(P均<0.001)。除颈动脉分叉处水平图像噪声及大脑中动脉(M1段)水平SNR外,60 keV单能图像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常规图像组(P均<0.05),SNR明显高于常规图像组(P均<0.001)。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3分,60 keV单能图像组质量评分高于常规图像组(P<0.05)。结论与常规头颈部CTA图像相比,60 keV单能图像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使碘对比剂的CT值明显升高,同时改善其与周围组织和血管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术 光谱ct 造影剂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质量控制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血管病变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谭理连 李扬彬 +1 位作者 李树欣 梁彤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28-330,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血管病变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表面成像显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能...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血管病变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表面成像显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能较好显示正常血管形态和病变,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夹层动脉瘤及血管瘤。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血管病变一种有效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对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基本上可替代血管造影或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变 螺旋ct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心电图编辑在心律失常患者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数据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汪波 常时新 +5 位作者 许楠 林翌 刘玮 潘海虹 晏玉秋 李树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CTA数据后处理重建过程中,ECG编辑功能对修正相位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的扫描数据均因心律不齐而采用了ECG编辑软件进行处理,比较处理前、后的图像质... 目的探讨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CTA数据后处理重建过程中,ECG编辑功能对修正相位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的扫描数据均因心律不齐而采用了ECG编辑软件进行处理,比较处理前、后的图像质量,评价ECG编辑功能对修正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相位重建的应用价值。结果69例患者中,偶发房早24例,偶发室早33例,缓慢型房颤5例,快速率房颤3例,频发室早3例,Ⅱ度Ⅰ型窦房阻滞1例。经ECG编辑处理后,图像质量达到优者26例,占38%;良者32例,占46%;中者5例,占7%。图像质量差者6例,占9%。结论ECG编辑功能对改善偶发早搏(房早、室早)、较慢心率下(≤70次/分)房颤患者的CTA图像质量有较大帮助,但对频发早搏、较快心率下的房颤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 心率 图像处理
下载PDF
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脑动脉强化的相关体质因素 被引量:12
8
作者 温孟皇 郑君惠 +3 位作者 叶维韬 黄飚 李新云 曹希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患者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脑动脉强化阈值一致性的相关因素,并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间,优化对比剂注射及扫描方案。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临床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行头颅CTA检查的108例患者,均行头颅CT灌注及头颅增强检查... 目的探讨影响患者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脑动脉强化阈值一致性的相关因素,并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间,优化对比剂注射及扫描方案。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临床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行头颅CTA检查的108例患者,均行头颅CT灌注及头颅增强检查,并采用统一的碘注射流速及扫描方案。分析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体重指数以及心率与输入动脉强化阈值的相关性,计算输入动脉(颈内动脉)及输出静脉(上矢状窦)的平均达峰时间差。结果患者各种因素与动脉强化程度的相关性为:体表面积(r=-0.565,P<0.001)>体重(r=-0.556,P<0.001)>体重指数(r=-0.448,P<0.001)>身高(r=-0.429,P<0.001),与心率无相关性(r=0.093,P>0.05)。输入动脉及输出静脉的平均达峰时间差为6.42 s。结论为提高不同患者头颈联合CTA脑动脉强化阈值的一致性,可按体表面积或体重估算对比剂的用量。注射对比剂后CTA扫描时间不应超过6.42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脑血管造影术 造影剂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体表面积 体重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的方法与技巧 被引量:7
9
作者 龚雪鹏 宦怡 +1 位作者 石明国 施伟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 :探讨在主动脉夹层中进行SCTA影像后处理的方法与技巧。方法 :选择成功进行SCTA的 47例主动脉夹层病例 ,扫描层厚 4~ 8mm ,重建间隔 2~ 3mm ,螺距 1.2 5~ 1.75 ,数据输入工作站 ,采用MPR、MIP、SSD及VR等方式进行影像后处理。结... 目的 :探讨在主动脉夹层中进行SCTA影像后处理的方法与技巧。方法 :选择成功进行SCTA的 47例主动脉夹层病例 ,扫描层厚 4~ 8mm ,重建间隔 2~ 3mm ,螺距 1.2 5~ 1.75 ,数据输入工作站 ,采用MPR、MIP、SSD及VR等方式进行影像后处理。结果 :影像后处理方法及技巧需要在VQ工作站上反复摸索方能熟练掌握 ;不同的后处理方式得到的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 ;通过采用不同的显示技术或多种技术相结合 ,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内膜片等得到全面、立体、良好地显示。结论 :除了合理地制定扫描计划、选择扫描参数等扫描因素之外 ,影像后处理方法及技巧的熟练掌握亦是成功获取高质量主动脉夹层图像必不可少的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螺旋ct 血管造影 影像后处理
下载PDF
双源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并与DSA比较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安明 史跃 +6 位作者 朱丽丽 赵汉青 薛中元 李皖陇 王中勋 权影 高从敬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98-299,308,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多种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38例。采用西门子双源CT机(Somatom Definition),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多种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38例。采用西门子双源CT机(Somatom Definition),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去骨减影及双能去骨减影技术对动脉瘤的大小、瘤颈、瘤内血栓、瘤壁钙化及载瘤动脉等方面进行显示。结果 DSCTA显示颅内动脉瘤38例,单发33例,4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颈内动脉17个,前交通动脉8个,基底动脉6个,后交通动脉5个,大脑中动脉4个,大脑前动脉4个。动脉瘤平均直径(7.2±1.7)mm,最小动脉瘤直径2.1 mm。清晰显示瘤颈38例,44个动脉瘤瘤壁钙化4例,瘤内血栓3例。结论 DSCTA多模式重建技术可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多少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是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及制定治疗计划的非常有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源ct血管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晓军 於建军 +4 位作者 毛家仁 蔡义兵 刘佳鹏 谭仲俊 蒋菊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60-1762,共3页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19例患者行胸部增强扫描,对原始数据采用MIP、VRT及MPR技术对肺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CT诊断肺动脉栓塞12例。病变累及肺动脉主干、肺叶动...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19例患者行胸部增强扫描,对原始数据采用MIP、VRT及MPR技术对肺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CT诊断肺动脉栓塞12例。病变累及肺动脉主干、肺叶动脉、肺段及亚段动脉共104支。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无创、快速、敏感性高,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并能为疗效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肺栓塞 血管造影术 成像 三维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CT脑灌注评价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敏 秦洪涛 +3 位作者 杨丽 杜亚强 王向明 刘晶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270-274,290,共6页
目的:CT脑灌注在评价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分析32例影像上诊断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头颅CT平扫,头CT灌注扫描(CTP),头颅及体部CT血管成像扫描(CTA)。... 目的:CT脑灌注在评价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分析32例影像上诊断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头颅CT平扫,头CT灌注扫描(CTP),头颅及体部CT血管成像扫描(CTA)。并获得C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灌注参数图,CTA采用CPR,MPR重建头及体部血管。观察CTA所示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与CTP脑灌注参数间的关系。结果:3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双侧颈总动脉均未受累者10例,双侧受累并轻度狭窄患者8例,两侧脑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受累(右颈总动脉)10例轻度狭窄患者中,患者脑灌注参数无统计学差异,4例中度狭窄患者中,患侧MTT与Tmax较健侧略延长,而CBF与CBV无明显变化。主动脉真腔狭窄双侧脑灌注参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灌注参数MTT与Tmax能敏感地显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颈总动脉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诊断脑缺血最敏感的指标,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头颅及体部ct血管造影 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双源CT在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冯赟 李玉华 薛建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87-1089,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26例疑为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双源CT头颈部血管造影,应用MIP、VR及双能量(DE)去骨等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其中32例经DSA或手术证实。结果:126例均获得高质量图像...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26例疑为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双源CT头颈部血管造影,应用MIP、VR及双能量(DE)去骨等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其中32例经DSA或手术证实。结果:126例均获得高质量图像,除11例阴性及15例正常变异之外,发现血管异常100例(动脉狭窄71例,动脉闭塞17例,动脉瘤9例,Sturge-Weber综合症2例,左颈内动脉缺如、发育性静脉异常、大动脉炎及Moyamoya病各1例)。检查结果与DSA基本一致。所有病例均可清晰显示脑血管主干及其Ⅰ~Ⅱ级分支,其中119例可显示大脑中动脉Ⅳ~Ⅴ级分支。结论:DSCT头颈部血管造影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源ct 血管疾病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成像与后处理技术对活体供肾血管的评估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建辉 叶芹 +2 位作者 刘潇 邱荣华 钟林 《武警医学》 CAS 2006年第6期418-421,共4页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亲属活体供肾血管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2004年10月~2005年11月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术6例,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采集的轴位图像数据传入影像工作站,分别使用VR、MIP和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估供肾血管状况...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亲属活体供肾血管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2004年10月~2005年11月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术6例,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采集的轴位图像数据传入影像工作站,分别使用VR、MIP和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估供肾血管状况,并与肾移植取肾手术相对照.结果VR技术后处理显示肾动静脉主干及2~3级分支(6/6),副肾动脉(0/3),肾静脉走行变异(1/1),双侧下腔静脉(1/1);MIP、MPR技术后处理均显示肾动、静脉主干及2~4级分支(6/6),副肾动脉(3/3),肾静脉走行变异(1/1),左肾静脉2支属支(1/1),双下腔静脉(1/1).图像后处理综合结果与取肾术中所见完全一致,敏感性和准确性均为100%.结论MIP及MPR技术观察细小血管分支优于VR.S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术前可替代DSA对亲属活体供肾血管作准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肾血管 图像后处理 肾移植 活体供体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脑动脉成像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13
15
作者 沈剑辉 曹晓红 刘志鹏 《当代医学》 2011年第35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我科64排螺旋CT在脑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44例,由诊断医师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进行图像综合评价。结果 64例患者中,60例图像显示成功,脑动脉狭窄38例(伴脑梗死12... 目的探讨我科64排螺旋CT在脑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44例,由诊断医师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进行图像综合评价。结果 64例患者中,60例图像显示成功,脑动脉狭窄38例(伴脑梗死12例),脑动脉瘤14例(脑动脉狭窄伴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8例。与DSA相比,CT血管造影(CT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敏感性为93.75%,特异性为100%。结论 CTA与DS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普查、筛查上可以选用CTA成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脑动脉血管成像 图像后处理
下载PDF
容积螺旋穿梭模式基底节CT灌注参数测量一致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全冠民 戚思 +1 位作者 袁涛 刘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49-653,共5页
目的脑CT灌注成像(CTP)测量参数的稳定性对于颅脑疾病的正确诊断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评价128层CT容积螺旋穿梭(VHS)模式下正常兔脑基底节CTP测量的一致性。材料与方法 10只健康新西兰成年大白兔,采用VHS模式进行颅脑CTP。分别由甲... 目的脑CT灌注成像(CTP)测量参数的稳定性对于颅脑疾病的正确诊断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评价128层CT容积螺旋穿梭(VHS)模式下正常兔脑基底节CTP测量的一致性。材料与方法 10只健康新西兰成年大白兔,采用VHS模式进行颅脑CTP。分别由甲、乙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CTP后处理,感兴趣区置于基底节,灌注参数测量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医师甲间隔30 d后进行第2次后处理及测量。比较两侧基底节灌注参数的差异、不同医师及同一医师2次测量灌注参数的差异,评价2名医师及同一医师2次测量灌注参数的一致性。结果 3次测量两侧基底节CBV、CBF、M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162、0.050、0.488,P>0.05)。医师甲、乙首次测量CBV、CBF、MTT值的ICC分别为0.84、0.81、0.79;医师甲前后2次测量CBV、CBF、MTT值的ICC分别为0.80、0.89、0.84,不同医师及同一医师不同时间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使用同一后处理软件情况下,VHS模式正常兔脑基底节CTP灌注参数测量一致性较好,提示该方法可用于相关动物模型脑基底节血流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脑血管造影术 血流动力学 灌注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在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明英 梁宗辉 曹厚德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12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在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成像(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进行后处理,观察其对明确...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在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成像(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进行后处理,观察其对明确诊断所起的作用。结果 MPR、VR和MIP方法均能显示病变,以MPR显示率最高,结合3种方法可以获得明确诊断。结论 CTA能够明确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MPR进行图像后处理的价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图像处理 肠系膜血管栓塞
下载PDF
双源CT Flash扫描在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葛建兵 王天乐 +3 位作者 崔磊 杨巨顺 尹剑兵 严松强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 Flash扫描在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应用双源CT Flash扫描与应用普通扫描方法的肺动脉CTA图像各40例进行对照,探讨应用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 目的:探讨双源CT Flash扫描在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应用双源CT Flash扫描与应用普通扫描方法的肺动脉CTA图像各40例进行对照,探讨应用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对肺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各级肺动脉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肺段静脉、右肺段静脉、左房、升主动脉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在肺动脉CTA检查中能有效地缩短扫描时间、降低对比剂用量并获得高质量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肺动脉 双源ct Flash扫描 图像处理
下载PDF
CT动态负荷心肌灌注中单期冠状动脉图像重建与常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国坤 刘声亮 +8 位作者 顾霞 李云灵 张金玲 许冰 赵雁鸣 王雪莹 潘春宇 李冶 付宝阔 《中国医疗设备》 2022年第4期66-69,81,共5页
目的从动态负荷心肌灌注图像中提取出冠状动脉充盈最佳期相图像进行后处理,与常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比,评价其图像质量及对血管的诊断效能,探讨是否能用负荷后冠状动脉图像重建来替代常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减少患者额外的造影剂使... 目的从动态负荷心肌灌注图像中提取出冠状动脉充盈最佳期相图像进行后处理,与常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比,评价其图像质量及对血管的诊断效能,探讨是否能用负荷后冠状动脉图像重建来替代常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减少患者额外的造影剂使用及辐射剂量。方法收集我院拟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6例,使用西门子第三代Force双源CT对其进行CT动态负荷心肌灌注成像(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MPI)和常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检查,CT-MPI采取薄层扫描方式,从负荷灌注图像中选择冠脉增强效果最好期相,重建出冠状动脉血管,并与常规CCTA图像对比,评价图像质量及与CCTA相比图像的诊断效能。结果46例患者行CT-MPI和CCTA检查后,通过灌注图像所提取的冠脉图像质量与负荷后常规CCTA结果具有一致性;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血管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达0.828、0.903和0.806。结论动态负荷CT-MPI所提取的冠状动脉图像与常规CCTA诊断价值相当,可通过减少常规CCTA扫描减少辐射剂量及造影剂使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动态负荷心肌灌注成像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成像 图像后处理 充盈最佳期相图像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晓龙 徐志涛 +4 位作者 刘嵘 步雪峰 林益光 曲国正 谢利水 《武警医学》 CAS 1999年第10期561-564,共4页
目的 研究合理的螺旋CT血管造影 (SpiralCTamgiography ,SCTA)技术在内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8例检查前疑为内脏动脉瘤患者 ,行SCTA检查后确诊 ,并经随后外科手术证实。采用综合分析CT轴面像、多层面重建 (MPR)以及运用最大强... 目的 研究合理的螺旋CT血管造影 (SpiralCTamgiography ,SCTA)技术在内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8例检查前疑为内脏动脉瘤患者 ,行SCTA检查后确诊 ,并经随后外科手术证实。采用综合分析CT轴面像、多层面重建 (MPR)以及运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表面成像显示 (SSD)和曲面重建 (CRI)来完成三维重建的血管影像 ,完成诊断。结果  8例行SCTA检查确诊为脾动脉瘤 5例 ,肠系膜上动脉瘤 3例 (其中 1例合并腹主动脉瘤 ) ,能可靠地显示血管形态和病变 ,术前准确评估病变解剖位置以及和腹主动脉的关系。结论 SCTA是有效的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术 ,在某种程度上可代替创伤性血管造影术 (或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瘤 螺旋ct血管造影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