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lood-brain barrier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Age differences in hemorrhagic stroke
1
作者 Semyachkina-Glushkovskaya Oxana Sindeeva Olga +7 位作者 Abdurashitov Arkady Sindeev Sergey Zinchenko Ekaterina Gekaluk Artem Ulanova Maria Mohanad Kassim Yankovskaya Ludmila Tuchin Valery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5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Neonatal stroke is similar to the stroke that occurs in adults and produces a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long-term neurologic and cognitive deficits.There are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factors,clinical events and ou... Neonatal stroke is similar to the stroke that occurs in adults and produces a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long-term neurologic and cognitive deficits.There are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factors,clinical events and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the stroke in infants and adults.However,mechanisms underlying age differences in the stroke development remain largely unknown.Therefore,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neonatal stroke must extrapolate from the adult data that is often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The new information about differences between neonatal and adult stroke is essential for identification of significant areas for future treatment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neonatal stroke.Here,we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of stress-induced hemorrhagic stroke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processes in newborn and adult rats.Using histological methods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e found age differences in the type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Newborn rats demonstrated small superficial bleedings in the cortex while adult rats had more severe deep bleedings in the cerebellum.Using Doppler 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we found higher stress-reactivity of the sagittal sinus to deleterious effects of stress in newborn vs.adult rats suggesting that the cerebral veins are more vulnerable to negative stress factors in neonatal vs.adult brain in rats.However,adult but not newborn rats demonstrated the stroke-induced breakdown of blood brain barrier(BBB)permeability.The one of possibl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higher resistance to stress-related stroke injures of cerebral vessels in newborn rats compared with adult animals is the greater expression of two main tight junction proteins of BBB(occludin and claudin-5)in neonatal vs.mature brain in r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age di®erences cerebral blood flow brain blood barrier
下载PDF
艾迪注射液联合常规化疗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柳桂菊 李露 +2 位作者 赵青青 陈婧婧 潘炯伟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102-106,F0003,共6页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对肺癌脑转移患者认知障碍的缓解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常规化疗组和艾迪组,常规化疗组患者采用顺铂联...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对肺癌脑转移患者认知障碍的缓解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常规化疗组和艾迪组,常规化疗组患者采用顺铂联合多西他赛的化疗方案,艾迪组在常规化疗组基础上予以艾迪注射液。观察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认知功能以及毒副作用,评价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常规化疗组患者近期有效率50%,艾迪组患者近期有效率7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6,P=0.039)。治疗开始前,常规化疗组和艾迪组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与常规化疗组比较,艾迪组患者的MoCA评分和MMSE评分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62、-2.507,P=0.001、0.047);治疗后2周艾迪组患者的Karnofsky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34、-4.050,P<0.01)。与常规化疗组比较,艾迪组患者骨髓抑制和眩晕情况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6、4.050,P=0.042、0.044),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和脱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患者均因本病死亡。常规化疗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5±3)个月,艾迪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8±4)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52,P<0.01)。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可提升近期疗效,缓解认知障碍,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但对于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迪注射液 化疗 肺肿瘤 脑转移 认知功能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CM-Dil标记的脑内示踪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朝 黎奔 郭建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46-949,953,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并探讨采用氯甲基苯甲酰胺(CM-Dil)对BMSCs进行体外标记和体内示踪的可行性。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获取BMSCs,收集第3代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4和CD29的表达率。加入CM-Di...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并探讨采用氯甲基苯甲酰胺(CM-Dil)对BMSCs进行体外标记和体内示踪的可行性。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获取BMSCs,收集第3代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4和CD29的表达率。加入CM-Dil对BMSCs进行体外标记,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4h、21d和30d时的标记情况,通过描绘生长曲线明确CM-Dil对体外培养BMSCs生长特性的影响。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将CM-Dil标记的BMSCs立体定向移植至大脑纹状体区,于移植后7、14、21d取脑组织制备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及分布情况。结果 BMSCs贴壁培养至第3代后呈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均一、排列有序,CD34、CD44和CD29表达率分别为1.71%、80.32%和84.89%。体外CM-Dil标记24h的BMSCs发出红色荧光,标记率为100%;21d后,经传代培养的BMSCs荧光强度与24h时点相近,但30d后荧光有所淬灭。标记后细胞的生长、增殖特性未受影响,形态无改变。脑组织冰冻切片发现移植的BMSCs在7、14、21d时主要位于针道附近,并向周围扩散,数量逐渐减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结论通过贴壁培养可以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出较纯的BMSCs。CM-Dil染色简单、有效、无细胞毒性,体外标记BMSCs的最长时限为21d,可作为BMSCs脑内定向移植的体内示踪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干细胞移植 脑缺血 氯甲基苯甲酰胺 荧光染料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韩晓凤 王健 +1 位作者 白娜娜 段晓培 《癌症进展》 2024年第6期693-696,共4页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86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平扫、DWI、DCE-MRI检查。根据组织学分级的不同将脑胶质瘤患者分为低级别组(n=39,Ⅰ~Ⅱ...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86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平扫、DWI、DCE-MRI检查。根据组织学分级的不同将脑胶质瘤患者分为低级别组(n=39,Ⅰ~Ⅱ级)和高级别组(n=47,Ⅲ~Ⅳ级),比较两组患者的DCE-MRI、DWI扫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DCE-MRI、DWI单独及联合检查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低级别组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ADC)明显高于高级别组,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_e)均明显低于高级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速率常数(K_(ep))、血浆容积分数(V_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DCE-MRI和DWI联合检查诊断脑胶质瘤的AUC为0.979(95%CI:0.752~0.986),灵敏度为95.06%,特异度为87.25%,均高于DCE-MRI、DWI单独检查。结论 DCE-MRI参数和ADC可为脑胶质瘤的分级提供依据,DCE-MRI和DWI联合检查对脑胶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脑胶质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Different types of drug abusers prefrontal cortex activation patterns and based on machine-learning classification
5
作者 Banghua Yang Xuelin Gu +3 位作者 Shouwei Gao Lin Feng Yan Ding Xu Wen Wang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22年第2期83-92,共10页
Drug addiction can cause abnormal brain activation changes,which are the root cause of drug craving and brain function errors.This study enrolled drug abuser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rugs on brain activ... Drug addiction can cause abnormal brain activation changes,which are the root cause of drug craving and brain function errors.This study enrolled drug abuser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rugs on brain activation.A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device was used for the research.This study was designed with an experimental paradigm that included the induction of resting and drug addiction cravings.We collected the fNIRS data of 30 drug users,including 10 who used heroin,10 who used Methamphetamine,and 10 who used mixed drugs.First,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study analyzed the activations of eight functional areas of the left and right hemispheres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of drug addicts who respectively used heroin,Methamphetamine,and mixed drugs,including Left/Right-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R-DLPFC),Left/Right-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R-VLPFC),Left/Right-Fronto-polar prefrontal cortex(L/R-FPC),and Left/Right Orbitofrontal Cortex(L/R-OFC).Second,referencing the degrees of activation of oxy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HbO2),the study made an analysis and got the specific activation patterns of each group of the addicts.Finally,after taking out data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addicts who recorded high degrees of activa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addicts,and which had the same channel numbers,the paper classified the different drug abusers using the data as the input data for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The average three-class accuracy is 67.13%.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analysis of brain function errors and personalized rehabil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ug addiction FNIRS MACHINE-LEARNING di®erent drug users brain regions activation
下载PDF
8-hydroxy-2-(di-n-propylamino)tetralin intervenes with neural cell apoptosis following diffuse axonal injury 被引量:3
6
作者 Zhenli Mao Zhenquan Song +5 位作者 Gang Li Wei Lv Xu Zhao Bin Li Xinli Feng Youli Ch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33-142,共10页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ported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8-hydroxy-2-(di-n-propylamino)tetralin (8-OH-DPAT) against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rmarou method, rat models of diffuse axonal in...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ported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8-hydroxy-2-(di-n-propylamino)tetralin (8-OH-DPAT) against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rmarou method, rat models of diffuse axonal injury were established. 8-OH-DPAT was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into model rats. 8-OH-DPAT treated rats maintained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served as normal temperature controls TUNEL results revealed that neural cell swelling, brain tissue necrosis and cell apoptosis occurred around the injured tissue. Moreover, the number of Bax-, Bcl-2- and caspase-3-positive cells increased at 6 hours after diffuse axonal injury, and peaked at 24 hours. However, brain injury was attenuated,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reduced, Bax and caspase-3 expression decreased, and Bcl-2 expression increased at 6, 12, 24, 72 and 168 hours after diffuse axonal injury in normal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in 8-OH-DPAT-intervention rats. The difference was most significant at 24 hours. All indices in 8-OH-DPAT-intervention rat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stant temperature group.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8-OH-DPAT inhibits Bax and caspase-3 expression, increases Bcl-2 expression, and reduces neural cell apoptosis, resulting in neuroprotection against diffuse axonal injury. This effect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in brain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8-hydroxy-2-(di-n-propylamino)tetralin diffuse axonal injury mildhypothermia cell apoptosis Bcl-2 Bax caspase-3 neuroprotection grant-supported paper photographs-containing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MER联合Lead-DBS在帕金森病患者术后程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梁立志 孙玉玺 +4 位作者 周金山 程哲 代凤 束汉生 王大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5期548-554,共7页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患者术中微电极记录(MER)联合术后Lead-DBS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结合患者症状针对性选择开机触点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依照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后程控方式的差异,分析80例接受DBS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病例资料,随机分...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患者术中微电极记录(MER)联合术后Lead-DBS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结合患者症状针对性选择开机触点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依照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后程控方式的差异,分析80例接受DBS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病例资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术中MER联合术后Lead-DBS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结合患者症状针对性选择开机触点进行程控;对照组患者根据DBS专家程控共识逐个触点程控。结果首次开机时间:对照组(136.30±11.81)min,实验组(86.05±7.05)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开机时间明显缩短;首次程控不良反应次数:实验组(0.90±0.50)次,对照组(3.03±1.00)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次数显著减少;药物“关”期情况下,术后开机与关机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改善率:实验组术后开机UPDRS-Ⅲ平均改善率为47.60%,对照组平均改善率为46.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临床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评分(PDQ-39)改善率:实验组术后开机平均改善率为47.60%,对照组平均改善率为46.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6个月内门诊程控次数:实验组(2.20±0.85)次,对照组(4.08±1.89)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半年内门诊程控次数较对照组减少。结论患者术中MER联合术后Lead-DBS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结合患者症状针对性选择开机触点的方法,具有安全,高效,开机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更倾向个体化治疗,可作为DBS术后程控新的尝试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记录 脑深部电极植入术 Lead-DBS 帕金森病 程控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值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李小娟 郝少 詹晓飞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9期1392-1395,共4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值(DWI-ADC)诊断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CO中毒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I)的4个不同序列对全部患者进行检查并计算扩散系数值...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值(DWI-ADC)诊断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CO中毒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I)的4个不同序列对全部患者进行检查并计算扩散系数值(ADC),分析CO中毒患者病灶分布情况,比较MRI检查中不同扫描序列中不同病灶区域病灶检出数量,采用Spearman分析CO中毒患者严重程度与ADC值的相关性。【结果】120例患者中,轻度中毒患者有35例MRI无异常表现,占比为68.30%(35/52);中度中毒患者有14例MRI无异常表现,占比为25.45%(14/55);重度中毒患者有2例为迟发性脑病,占比为15.38%(2/13)。不同病灶区域不同序列扫描中,DWI检出病灶数量显著高于TSE-T_(2)WI、SE-T_(1)WI、FLAIR-T_(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O中毒严重程度患者脑皮质区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相比,中度、重度、迟发性脑病的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脑白质、苍白球区的ADC值均明显降低,且重度ADC值低于中度,迟发性脑病ADC值低于重度、中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O中毒严重程度与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脑白质、苍白球区的ADC值呈负相关性(均P<0.05)。【结论】DWI-ADC可以预测患者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生风险,DWI信号越高,ADC值越小,提示患者脑白质脱髓鞘受损越严重,并发迟发性脑病的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并发症 脑疾病/诊断 弥散磁共振成像/方法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同年龄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强 张瑞彪 +3 位作者 张玉芹 付晓芹 杜伟 王艳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3期1123-1125,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青年及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幽门螺杆菌(Hp)IgG(Hp-IgG)抗体及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抗体IgG(CagA-HpIgG)的阳性率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探讨Hp感染及血浆HCY与不同年龄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青... 目的通过观察青年及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幽门螺杆菌(Hp)IgG(Hp-IgG)抗体及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抗体IgG(CagA-HpIgG)的阳性率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探讨Hp感染及血浆HCY与不同年龄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青年(<45岁)、老年(>60岁)脑梗死患者各40例血清Hp-IgG、CagA-Hp-IgG及血HCY浓度;同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结果老年组血浆Hp-IgG及CagA-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青年组75.0%vs52.6%,65.0%vs37.5%(P<0.05);青年组血浆HCY平均浓度明显高于老年组(48.6±9.5)μmol/Lvs(35.6±7.1)μmol/L(P<0.01),两组之间血脂水平除TG外(P<0.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老年脑梗死的发病较青年脑梗死更为密切,并可能影响血TG水平,而血清HCY与青年脑梗死发病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螺杆菌 幽门 半胱氨酸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寇忠爱 相波 赵仁亮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24小时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其发病后1天、2天、4天、8天、12天血...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24小时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其发病后1天、2天、4天、8天、12天血清MMP-9浓度。与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于发病后1天、2天、4天、8天、12天分别为(261.7±128.4)μg/L、(382.8±151.6)μg/L、(302.7±138.4)μg/L、(283.5±121.3)μg/L、(236.6±112.9)μg/L,与对照组水平(147.1±108.6)μg/L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发病后2天水平升高尤著,此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大梗死灶组患者发病后2天血清MMP-9水平高于中、小梗死灶组(F=6.179,P<0.01),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灶大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天血清MMP-9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482,P<0.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天血清MMP-9水平呈直线负相关(r=-0.536,P<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MMP-9水平各时间点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血清MMP-9水平明显升高,提示MMP-9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灶越大、脑损伤越重,血清MMP-9升高越明显。血清MMP-9水平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明胶酶B 预后
下载PDF
大秦艽汤对急性脑梗死近期血液流变学、Hcy及神经功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宋昕 李燕 +2 位作者 赵璇 范军铭 赵京伟 《陕西中医》 2018年第6期699-702,共4页
目的:分析大秦艽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血液流变学、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8)。常规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糖降压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分析大秦艽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血液流变学、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8)。常规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糖降压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秦艽汤治疗。治疗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以及血清Hcy水平。结果:治疗两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83%,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血清Hcy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大秦艽汤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功能,降低Hcy水平,疗效显著,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中西医结合疗法 @大秦艽汤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脑利钠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田玮 付研 王勇 《北京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的浓度与早期诊断及短期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灌注治疗组和非灌注治疗组,测定入院时和入院后第7天的血浆BNP浓度,行心电图、血常规、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钙...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的浓度与早期诊断及短期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灌注治疗组和非灌注治疗组,测定入院时和入院后第7天的血浆BNP浓度,行心电图、血常规、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及超声心动检查,所有患者自入院起随访30d。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BNP水平均增高,但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入院第7天,灌注组BNP水平为(155.05±88.91)pg/ml,较入院时(307.91±274.37)pg/ml显著降低(P<0.01),而非灌注组前壁心肌梗死BNP水平反而较入院时增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7天BNP浓度与第7天的超声心动检查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549,P=0.001),与左室舒张末径(LVEDD)呈正相关(r=0.431,P=0.041)。入院时及第7天BNP浓度与心肌梗死后近期心力衰竭(P1=0.003;P7=0.005)及总心血管不良事件(P1=0.001;P7=0.006)的发生明显相关。结论血浆BNP浓度是心肌梗死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并有可能用于评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脑利钠肽 预后
下载PDF
纳洛酮治疗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春泉 张庆江 +3 位作者 崔华雷 马骁 王振芳 孙宁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5-16,34,共3页
目的总结纳洛酮治疗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46例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患儿,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纳洛酮治疗组,每组各23例,分别于入院当天起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加用盐酸纳洛酮治疗,疗程10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N... 目的总结纳洛酮治疗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46例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患儿,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纳洛酮治疗组,每组各23例,分别于入院当天起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加用盐酸纳洛酮治疗,疗程10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NIH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洛酮治疗组21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常规药物治疗组15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分别为91%和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改善外伤性脑梗塞患儿的疗效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病因学 脑损伤/并发症 脑梗塞/药物疗法
下载PDF
儿童后颅窝肿瘤的诊治特点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添喜 谭爱群 伍爱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21-323,共3页
目的 对儿童后颅窝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手术切除及术后开发症进行分析。万法回顾分析我院儿童(15岁以下)后颅窝肿瘤30例,术前头颅CT及MRI确定肿瘤位置分别采用咬骨窗开颅(21例)和骨瓣开颅(9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全切除肿... 目的 对儿童后颅窝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手术切除及术后开发症进行分析。万法回顾分析我院儿童(15岁以下)后颅窝肿瘤30例,术前头颅CT及MRI确定肿瘤位置分别采用咬骨窗开颅(21例)和骨瓣开颅(9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全切除肿瘤20例,近全切除肿瘤10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证实:星形细胞瘤9例,髓母细胞瘤14例,室管膜瘤4例,恶性空管膜瘤3例。结论MRI能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范围和界限,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显微镜下暴露肿瘤最直视的部位分离肿瘤,可安全地全切除或近全切除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后颅窝肿瘤 诊断 手术治疗 病理类型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力竭性运动时大鼠脑组织自由基产生及氧化、抗氧化能力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37
15
作者 辛东 李晖 +2 位作者 李静先 陈家琦 卢景芬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1-323,共3页
以大鼠递增负荷力竭性运动为模型,利用低温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分别测定安静时、运动过程中、运动后即刻、运动后恢复期30min、2h、4h及8h脑组织的氧自由基(OTR)信号强度,同时测定SOD活力和MDA含量。... 以大鼠递增负荷力竭性运动为模型,利用低温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分别测定安静时、运动过程中、运动后即刻、运动后恢复期30min、2h、4h及8h脑组织的氧自由基(OTR)信号强度,同时测定SOD活力和MDA含量。结果显示:脑组织在运动过程中OFR信号强度逐渐增加,并具有运动强度依赖的阶段性,恢复期4小时达到高峰;SOD活性运动时无明显改变,恢复期2h升至峰值;脂质过氧化水平(MD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及恢复期无显著变化。提示该运动模型所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尚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并且脑组织可能存在重要而有效的抗氧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自由基 脂质过氧化 SOD 力竭运动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对雄性成年大鼠脑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丽萍 左锋 +2 位作者 张宁 黄凌燕 杨帆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第8期715-717,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对成年雄性大鼠脑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将32只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玉米油)和DEHP 375、750、1500 mg.kg-1染毒组。采用经口灌胃的方式重复... 目的观察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对成年雄性大鼠脑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将32只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玉米油)和DEHP 375、750、1500 mg.kg-1染毒组。采用经口灌胃的方式重复染毒30d,于末次染毒24h后,10%水合氯醛麻醉,取脑组织称重后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Tun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各DEHP染毒组大鼠脑脏器系数与玉米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随DEHP染毒剂量增加,神经元细胞细胞核深染、不同程度固缩,核仁不清,染色质凝集,胞浆呈空泡样改变加重。DEHP染毒750、1500 mg.kg-1组与玉米油组比较大鼠皮质区神经细胞凋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500 mg.kg-1组与玉米油组比较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EHP经口短期重复染毒对成年雄性大鼠脑组织可能会产生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 大鼠 神经细胞 凋亡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及其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清华 包红 +2 位作者 肖伟忠 林春颖 李益明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15期1289-1291,1295,共4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中血清脂联素(A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的T2DM患者105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ACI)组的患者72例,单纯T2DM 33例和同期健康体...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中血清脂联素(A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的T2DM患者105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ACI)组的患者72例,单纯T2DM 33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NC)组30例。分别检测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APN,VEGF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对NC组、T2DM组和DACI组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项目的测量,IMT(0.72±0.13)mm、(0.89±0.19)mm vs(1.13±0.37)mm,Crouse积分(1.22±1.06)分、(3.52±1.73)分vs(4.68±2.28)分,VEGF(112.96±11.27)ng/L、(143.83±15.86)ng/L vs(160.32±19.43)ng/L,hsCRP(1.52±0.98)mg/L、(6.58±2.83)mg/L vs(14.56±4.73)mg/L水平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从NC组、T2DM组和DACI组依次增高(33.3%、63.6%vs 83.3%),而APN水平依次降低(8.76±3.07)μmol/L、(5.17±2.87)μmol/L vs(3.28±1.8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CI组患者血清VEGF和hsCRP水平随着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而APN出现依次降低(P<0.01)。结论 VEGF、APN和hsCRP参与了DACI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并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脑梗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脂联素 C反应蛋白质
下载PDF
78例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治 被引量:2
18
作者 翟瑄 梁平 +3 位作者 夏佐中 李映良 周渝冬 李禄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患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全部患儿均发生于颅脑损伤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头痛、呕吐等,经CT和MRI...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患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全部患儿均发生于颅脑损伤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头痛、呕吐等,经CT和MRI扫描明确诊断,予药物、高压氧及肢体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痊愈64例(82.1%),遗留轻度残疾12例(15.3%),重度残疾2例(2.6%)。结论在儿童外伤.f生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上,MRI优于CT检查,早诊断、早期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脑梗塞 诊断 脑梗塞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中、重型脑外伤后脑积水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其昌 林少华 黄汉添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4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中、重型脑外伤后脑积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 1 998~ 2 0 0 2年 36例脑外伤后脑积水临床资料。【结果】36例均行脑室 -腹腔分流术 (8例先行脑室外引流 ,再行脑室 -腹腔分流术 )。术后大部分病例临... 【目的】探讨中、重型脑外伤后脑积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 1 998~ 2 0 0 2年 36例脑外伤后脑积水临床资料。【结果】36例均行脑室 -腹腔分流术 (8例先行脑室外引流 ,再行脑室 -腹腔分流术 )。术后大部分病例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均得到改善。【结论】分流手术对大多数外伤后脑积水患者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 ,可降低重型脑外伤的死残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脑积水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4
20
作者 舒毓高 谌南武 +5 位作者 王连平 曾吉昌 罗宗晚 李义荣 汪丹 陈磊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7期1045-1047,共3页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年4月至2005年3月诊治的14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诊治过程。【结果】14例病例中,10例经手术切除病变并经病理学证实,效果良好。2例行γ-...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年4月至2005年3月诊治的14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诊治过程。【结果】14例病例中,10例经手术切除病变并经病理学证实,效果良好。2例行γ-刀治疗,病灶不缩小,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2例病人拒绝手术及γ-刀治疗,随访期间未见新的症状及病灶扩大。【结论】手术切除颞叶、额叶、顶叶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较安全,既可切除病灶,还可根据情况切除致痫灶,使难治性癫痫获得缓解或消除癫痫发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对无症状或轻微症状者临床上可以不作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诊断 脑肿瘤/治疗 血管瘤 海绵状/诊断 血管瘤 海绵状/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