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mild hypothermia on cerebral oxygen metabolism and brain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被引量:1
1
作者 Jiang Wang Ya-Dong Yang +1 位作者 Qiu-Fang She Gui-Fen Chen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8年第1期141-144,共4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ild hypothermia on cerebral oxygen metabolism and brain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78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ild hypothermia on cerebral oxygen metabolism and brain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78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ho underwent emergency treatment in Huanggang Central Hospital between September 2015 and Ma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39) and mild hypothermia group (n=39) by random number tabl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linical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for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nd mild hypothermia group received routine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The cerebral oxygen metabolism and brain injury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detected immediately after admission (T0), 1 week after treatment (T1)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T2). Results: At T0,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cerebral oxygen metabolism indexes, cerebral blood flow parameters and brain injury mark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1 and T2, PO2 levels in mild hypothermia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hile Da-jvO2 level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cerebral blood flow parameters Vs and Wv level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hile PI level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brain injury markers MBP, AQP-4 and S-100B conten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hile BDNF cont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Adjuvant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after routine surgery may further reduce the cerebral oxygen metabolism and relieve the brain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mild hypothermia cerebral oxygen metabolism brain injury
下载PDF
Combination of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an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for ischemic brain injury 被引量:9
2
作者 Kai Zhao Rui Li +11 位作者 Sheng Bi Yu Li Long Liu Yu-Long Jia Peng Han Chang-Cong Gu Xi-Ze Guo Wan-Ping Zhang Chun Wang Chun-Ying Pei Lin-Lu Tian Li-Xian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759-1770,共12页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has been shown to mitigate cerebral ischemia, reduce cerebral edema,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based therapy can decrease neur...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has been shown to mitigate cerebral ischemia, reduce cerebral edema,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based therapy can decrease neuronal death and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exerting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an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would be neuroprotective for treatment of stroke. A rat model of 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nylon monofilament method.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33°C) was induced after 2 hours of ischemia.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were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femoral vein during reperfusion. The severity of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was measured by a 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 Scaling System. The area of the infarct lesion was determined by 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staining. Apoptotic neurons were detected by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 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 staining. The regeneration of microvessels and changes in the glial scar were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fter ischemic brain injury were evaluated by in situ staining using markers of inflammatory cells.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was measur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Compared with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or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treatment alone, their combination substantially improved neurological deficits and decreased infarct size. They synergistical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TUNEL-positive cells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expression, increas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levels, effectively reduced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and down-regulated the m RNA expression of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terleukin-1β,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and interleukin-6.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mbined treatment is a better approach for treating stroke compared with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or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stroke rats transient middle cerebrum artery occlusion cerebral resuscitation mild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combination therapy neuroprotection neuronal cell death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43
3
作者 王卫民 姜启周 +3 位作者 程军 陆峰 赵晖 吴建跃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 :比较选择性脑亚低温与全身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 6 6例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患者分成 3组 :1选择性脑亚低温组 2 2例 ,采用新型制冷剂为介质的密切贴敷式降温帽及降温带将脑温降... 目的 :比较选择性脑亚低温与全身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 6 6例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患者分成 3组 :1选择性脑亚低温组 2 2例 ,采用新型制冷剂为介质的密切贴敷式降温帽及降温带将脑温降至 33~ 35℃ ,辅以冬眠合剂 3~ 5日 ;2全身亚低温组 2 1例 ,采用冰毯机将全身温度降至 33~ 35℃ ,辅以冬眠合剂 3~ 5日 ;3常温对照组 2 3例 ,予常规治疗。监测 3组脑温、肛温、颅内压、血压、心率及静脉血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与丙二醛 (MDA )含量。结果 :选择性脑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 4.5 % (12 / 2 2 ) ,病死率 2 2 .7% (5 / 2 2 ) ,结果与全身亚低温组相仿〔分别为 5 2 .4% (11/ 2 1)和 2 3.8% (5 / 2 1)〕,与对照组相比较 (良好率 2 6 .1% ,病死率 47.8% )有显著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选择性脑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与全身亚低温相仿 ,明显优于常温对照组 ,未见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脑损伤 脑亚低温 选择性降温 预后 治疗
下载PDF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9
4
作者 梁晋 祝捷 +2 位作者 李建国 张赛 陈旭义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急性sTBI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温治疗组(NT组)和亚低温治疗组(HT组),每组20例。NT组给予常规治疗,HT组在常规...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急性sTBI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温治疗组(NT组)和亚低温治疗组(HT组),每组20例。NT组给予常规治疗,HT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动态监测两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期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浓度。统计两组患者迟发性血肿、纤溶亢进、脑梗死3种常见凝血功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于伤后3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估预后。结果 NT组伤后PT、APTT、TT显著缩短,12 h达谷值〔PT(s):10.6&#177;0.8比11.6&#177;1.2,APTT(s):16.7&#177;1.2比20.8&#177;1.4,TT(s):9.8&#177;0.8比13.6&#177;0.8〕,Fg、D-二聚体水平于伤后显著上升,12 h达峰值〔Fg(g/L):3.2&#177;0.9比2.5&#177;0.8,D-二聚体(μg/L):4126.7&#177;1170.3比873.5&#177;140.2〕,表明NT组伤后12 h内呈现高凝状态,12 h后向纤溶亢进转变。HT组PT、APTT、TT在给予亚低温治疗后缓慢延长,于伤后12 h达峰值〔PT(s):14.4&#177;0.9比10.9&#177;1.0,APTT(s):45.4&#177;1.0比20.2&#177;1.0,TT (s):25.3&#177;1.2比13.0&#177;0.6〕,Fg逐渐下降,12 h达谷值(g/L:1.8&#177;0.7比2.3&#177;0.6),然后趋于正常水平;D-二聚体逐渐上升,12 h达峰值(μg/L:3079.8&#177;947.6比795.6&#177;120.7),72 h趋于正常水平,且HT组上述指标早于NT组恢复正常水平。NT组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高于HT组(10%比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T组纤溶亢进(5%比35%,P<0.05)和脑梗死(0比25%,P<0.05)的发生率低于NT组。HT组良好率较NT组明显升高(30%比5%,P<0.05),病死率明显高于HT组(25%比10%,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减轻sTBI患者凝血功能紊乱,降低凝血功能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sTBI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颅脑损伤 重型 凝血功能 预后
下载PDF
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朱曦 陈浩辉 +3 位作者 付军 王宇欣 伊敏 谢京诚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研究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效果。方法6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亚低温组于伤后3~24h内,平均(12±3.3)h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控制在31.3~34.7℃,平均(33.7±1.1)℃持... 目的研究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效果。方法6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亚低温组于伤后3~24h内,平均(12±3.3)h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控制在31.3~34.7℃,平均(33.7±1.1)℃持续7~14d,平均(171±25.3)h。同时监测生命体征、ICP、CPP、血SOD和血MDA、脑葡萄糖摄取、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和并发症。对照组RT控制在38℃以内,其它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3月根据GOS评定疗效。结果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后36h两组ICP和CPP无显著差异。治疗120h开始亚低温组ICP明显降低(P<0.05),而CPP明显升高(P<0.05)。治疗36h后亚低温组血MD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SOD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治疗72h脑葡萄糖摄取分别为(6.33±0.2)mg%和(8.71±0.3)mg%,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温后(第14天)分别为(12.7±0.5)mg%和(9.91±0.4)mg%,亚低温组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6h后亚低温组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乳酸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亚低温组良好率62.9%(22/35)、中残率8.6%(3/35)、重残率11.4%(4/35)、植物生存5.7%(2/35)、死亡率11.4%(4/35),对照组分别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降钙素原、白介素-6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翔 鹿中华 +5 位作者 余维丽 孙昀 曹利军 郑瑶 杨旻 尹路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14期75-78,共4页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白介素-6指标的变化,并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脑外伤患者PCT、IL-6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研究方法,采集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ICU)收住的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白介素-6指标的变化,并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脑外伤患者PCT、IL-6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研究方法,采集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ICU)收住的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40例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亚低温(33~35℃)和常温(36~37℃)处理,余治疗原则保证一致性,测定患者静脉血中PCT、IL-6水平。结果:第1天常温组PCT、IL-6值分别为(0.87±0.29)ng/mL和(101.70±30.99)pg/mL,与亚低温组PCT、IL-6值(0.88±0.27)ng/mL和(101.75±26.42)pg/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常温组PCT、IL-6值分别为(0.70±0.26)ng/mL和(76.45±23.30)pg/mL,亚低温组PCT和IL-6值分别为(0.55±0.22)ng/mL和(59.90±13.20)pg/mL,均较第1天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天常温组PCT、IL-6值分别为(0.45±0.20)ng/mL和(50.90±17.38)pg/mL,亚低温组PCT和IL-6值分别为(0.32±0.18)ng/mL和(31.95±11.47)pg/mL,均较第3天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低温治疗组第3、7天静脉血PCT、IL-6含量下降趋势较常温组明显(P〈0.01);亚低温组预后好于常温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采用亚低温治疗可能与静脉血PCT、IL-6清除相关,并与改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降钙素原 白介素-6 预后
下载PDF
亚低温血液滤过对重症脑损伤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丹 丁红 徐艳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血液滤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CBF)及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65例,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加亚低温血液滤过治疗。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CBF... 目的观察亚低温血液滤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CBF)及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65例,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加亚低温血液滤过治疗。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CBF,应用ICP监护仪监测ICP。每天进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结果治疗5 d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CBF高于对照组(P<0.05),IC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传统降温疗法相比,亚低温血液滤过能够改善重症颅脑损伤引起的CBF紊乱,降低ICP,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滤过 亚低温 重型颅脑损伤 脑血流 颅内压
下载PDF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及脑损伤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汪江 杨亚东 +1 位作者 佘秋芳 陈桂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133-137,共5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及脑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送至黄冈市中心医院进行急诊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亚低温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临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外伤大...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及脑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送至黄冈市中心医院进行急诊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亚低温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临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亚低温组接受常规手术及术后亚低温治疗。检测两组入院即刻(T0)、入院治疗后1周(T1)、入院治疗后4周(T2)的脑氧代谢及脑损伤程度。结果:T0时,两组患者的脑氧代谢指标、脑血流参数、脑损伤标志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时,亚低温组PO_2的水平较对照组高,Da-jvO_2的水平较对照组低;脑血流参数Vs、Wv的水平较对照组高,PI的水平较对照组低;脑损伤标志物MBP、AQP-4、S-100B的含量较对照组低,BDNF的含量较对照组高。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手术治疗后辅助应用亚低温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脑氧代谢并减轻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 脑氧代谢 脑损伤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及脑脊液乳酸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永谦 王维平 张健生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60-162,共3页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 (r Sc O2 )、颅内压 (ICP)及脑脊液乳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49例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 2 5例和常温治疗对照组 2 4例。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伤...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 (r Sc O2 )、颅内压 (ICP)及脑脊液乳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49例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 2 5例和常温治疗对照组 2 4例。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伤后 2 0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控制在 32 .5℃~ 34 .5℃ ,持续 2~5日 ,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ICP、脑灌注压 (CPP)、血电解质、颈静脉血氧饱和度 (Sj O2 )、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 )以及 r Sc O2 。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 2组患者均于伤后 3个月时评定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脑脊液高乳酸分别显著下降 (P<0 .0 5或 P<0 .0 1) ,显著降低的 r Sc O2 和CPP早期即上升并维持正常 (P<0 .0 1或 P<0 .0 5 ) ,而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电解质及 Sj O2 、Sa O2 无明显差异 ,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下降 ,预后明显改善。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脑损伤有明显疗效 ,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无创持续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能反映脑伤后脑氧代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脑损伤 急性 亚低温 治疗 氧饱和度 预后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10
作者 夏永勤 严丽丽 +2 位作者 刘绍明 徐如祥 王向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12期725-727,共3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sTBI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18例。伤后0、1、3、7、14、21d各行一次头颅CT检查,手术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sTBI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18例。伤后0、1、3、7、14、21d各行一次头颅CT检查,手术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人院后在4.8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5d。比较两组颅内压、伤灶脑水肿体积变化和预后不良(GOS〈3分)率。结果在伤后第7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颅内压分别为(3.15±0.24)kPa和(1.78±0.24)kPa;在伤后第14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伤灶脑水肿体积分别为(140.90±22.95)cm^3和(81.72±15.95)cm^3;伤后1周内患者清醒率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分别为22.2%(4/18)和55.6%(10/18);伤后3年随防时,预后不良率对照组为55.6%(10/18),亚低温组为22.2%(4/18)。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均相差显著(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水肿,稳定其颅内压、缩短其昏迷时间,从而改善其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 脑水肿 颅内压 预后
下载PDF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夏永勤 徐如祥 王向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493-495,共3页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HI)后脑水肿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36例SH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组,各18例。亚低温方法:患者接受冰帽、冰毯和冰袋降温措施处理及冬眠Ⅰ辅助降温,...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HI)后脑水肿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36例SH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组,各18例。亚低温方法:患者接受冰帽、冰毯和冰袋降温措施处理及冬眠Ⅰ辅助降温,保持肛温在33℃左右,并维持3~5d。手术后病人均监测颅内压。每例病人伤后0、1、3、7、14、21d各行一次头颅CT检查,分析比较两组颅内压、伤灶脑水肿体积变化和预后状况。结果 颅内压:对照组和治疗组伤后第3天分别是(2.87±0.26)kPa和(1.67±0.23)kPa(P〈0.01);第7天分别为(3.15±0.24)kPa和(1.78±0.24)kPa(P〈0.01)。伤灶脑水肿体积:对照组在伤后第14天最大「(140.90±22.95)cm^3」,治疗组在伤后第3天最大「(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 脑水肿 预后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虎林 拓磊 +6 位作者 李军 高建忠 郝东宁 刘彦西 车震 冯小宁 郭艳阳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年第3期190-191,共2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于入院或急诊手术后即行亚低温治疗,持续3~5d,并同时给予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于入院或急诊手术后即行亚低温治疗,持续3~5d,并同时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患者则行常规治疗。均于入院后第1、3、5、7天分别检测血糖浓度,观察其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预后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明显升高,亚低温组血糖水平较常规组同一时期显著下降,死亡率亦明显下降。结论亚低温可能通过缓解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血糖下降,减轻颅脑损伤患者糖代谢紊乱,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亚低温 血糖 预后
下载PDF
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缺血再灌注期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永勤 严丽丽 +2 位作者 刘绍明 徐如祥 王清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0期7-9,共3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脑缺血再灌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6例sTBI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8例。伤后0、1、3、7、14、21 d用脑循环动力学(CVDI)检测仪检测CVDI。对照组维持... 目的观察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脑缺血再灌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6例sTBI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8例。伤后0、1、3、7、14、21 d用脑循环动力学(CVDI)检测仪检测CVDI。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治疗组在伤后4~8 h将肛温降至33℃,维持3~5 d。比较两组CVDI参数、伤灶脑水肿大小和预后不良(GOS〈3分)率。结果与正常组(24例查体正常者)比较,对照组伤后CVDI可划分为4个期,即低灌注期(0 d)、高灌注期(1~3 d)、脑血管痉挛期(4~14 d)、好转期(〉15 d);治疗组仅表现出3个期,即低灌注期(0 d)、好转期(1~3 d)、恢复期(〉4 d),未出现高灌注期和脑血管痉挛期。伤后第14天,对照组伤灶脑水肿体积最大,为(140.9±22.95)cm^3,治疗组为(81.72±15.95)cm^3,两组相比,P〈0.05。伤后1周内对照组清醒率为22.2%(4/18),治疗组为55.6%(10/18),两组比较,P〈0.05。随访3 a时,对照组预后不良率为55.6%(10/18),治疗组为22.2%(4/181),两组比较,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sTBI后大脑急性高灌注并改善迟发性低灌注,缩短患者昏迷时间,减轻脑水肿,从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亚低温疗法 脑缺血再灌注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4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虹 蔡俊杰 方升 《四川医学》 CAS 2014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23)及常温治疗组(n=23).亚低温组接受体温控制在32℃~35℃的亚低温治疗,常温治疗组除亚低温治疗外,其余...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23)及常温治疗组(n=23).亚低温组接受体温控制在32℃~35℃的亚低温治疗,常温治疗组除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与亚低温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伤后ICP显著低于常温治疗组(P<0.01).应激性溃疡、肝肾功能异常和外伤性癫痫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温治疗组(P<0.01);预后显著优于常温治疗组(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高颅压,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 预后
下载PDF
院前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赖登明 姚杨 +3 位作者 裘五四 方晓 徐敏 肖芽 《健康研究》 CAS 2012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研究院前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由急救车送至本院的86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院前亚低温组和晚期亚低温组。院前亚低温组患者入院前保持患者鼻咽部温度33℃~35℃,入院或手术后改... 目的研究院前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由急救车送至本院的86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院前亚低温组和晚期亚低温组。院前亚低温组患者入院前保持患者鼻咽部温度33℃~35℃,入院或手术后改为亚低温治疗仪(降温毯)进行亚低温治疗4天后自然复温。晚期亚低温组患者在入院或手术后开始使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同样的亚低温治疗作为对照。同时监测两组的脑温、生命体征、颅内压力、并发症和GOS评分。结果院前亚低温组在治疗后24、48和72 h的颅内压分别为(17.38±4.88mmHg,18.40±4.50 mmHg,16.40±4.13 mmHg)均较晚期亚低温组(20.63±3.00 mmHg,21.80±6.00 mmHg,18.81±4.50 mmHg)明显降低(P<0.05);院前亚低温组恢复良好率、病死率与晚期亚低温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预后(GOS评分4~5分)明显好于晚期亚低温组(P<0.05);院前亚低温组未发生与亚低温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院前亚低温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具有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亚低温 颅内压 预后
下载PDF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如祥 夏永勤 王向宇 《创伤外科杂志》 1999年第3期144-147,共4页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HI)后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6例SH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亚低温组,各18例。用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检测伤后0、1、3、7、10、14、21天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CVDI),结合CT动态观...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HI)后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6例SH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亚低温组,各18例。用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检测伤后0、1、3、7、10、14、21天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CVDI),结合CT动态观察,分析两组CVDI变化规律、伤灶脑水肿大小和预后。选24名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常规治疗组伤后CVDI可划分为4期,即低灌注期(0天)、高灌注期(1~3天)、脑血管痉挛期(4~14天)、好转期(15天后);而亚低温组仅表现出3个期,即低灌注期(0天)、好转期(1~3天)、恢复期(4天后)。常规治疗组和亚低温组CVDI出现脑血管痉挛(CVS)变化者分别是8/18例和2/18例(P<0.05),初步得出CVDI诊断外伤性CVS的参考值。伤灶脑水肿体积:常规治疗组在伤后第14天最大(140.9±22.95cm3),亚低温组在伤后第3天最大(95.83±14.97cm3),亚低温组比常规治疗组在伤后第14天减少42%(P<0.05)。伤后1周内转清醒率:常规治疗组为22.2%(4/18例),亚低温组为55.6%(10/18例)(P<0.05);预后良好率:常规治疗组为38.9%(7/18例),亚低温组为66.7%(12/18例)。结论亚低温通过稳定SHI后脑循环功能,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CVDI动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亚低温 脑循环动力学 预后
下载PDF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 被引量:3
17
作者 查正江 陈新生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共 6 8例病人 (GCS昏迷≤ 8分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 34例 ,均于伤后 2 4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 33~35 .5℃ ,持续 1~ 7天 ,平均...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共 6 8例病人 (GCS昏迷≤ 8分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 34例 ,均于伤后 2 4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 33~35 .5℃ ,持续 1~ 7天 ,平均 (6 5 .3± 2 8.2 )h。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 (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 34例 ,直肠温度控制在 36 .5~ 37.5℃ ,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 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显著下降 (P <0 .0 5 ) ;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 ;无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降低 ,恢复良好率提高 ,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可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 亚低温疗法 预后 颅内压 并发症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蒋福生 张平 张新华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95-496,504,共3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9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53例)和常规治疗组(41例)。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伤后0,1,3,7,14,21天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常规...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9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53例)和常规治疗组(41例)。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伤后0,1,3,7,14,21天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常规治疗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4—8h将肛温降至33℃左右,维持3~5天。分析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纽患者24h内vmMcA均开始升高,亚低温组患者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组患者预后好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通过稳定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循环功能减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从而改善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亚低温 脑血管痉挛 预后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大山 吴全理 韩方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324-325,共2页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9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亚低温组 5 0例、对照组 4 8例。亚低温组接受亚低温和常规治疗 ,对照组仅作常规治疗 ,两组病例均测定血清淋巴细...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9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亚低温组 5 0例、对照组 4 8例。亚低温组接受亚低温和常规治疗 ,对照组仅作常规治疗 ,两组病例均测定血清淋巴细胞转化率 (L TT)、C-反应蛋白 (CRP)、免疫球蛋白 Ig G、Ig A、Ig M等指标并观察呼吸道感染和预后。结果 :亚低温组的 L TT、CRP、Ig A、Ig G、Ig M、等指标多数正常 ,对照组的 CRP、病死率均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稳定和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治疗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免疫功能 预后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后血小板的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裘五四 王卫民 +2 位作者 章志量 陈克勇 杜红英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血小板减少的特点。方法将本院96例重型颅脑外伤住院患者随机分成3组:选择性亚低温治疗组(脑部组)、全身亚低温治疗组(全身组)和常温组,对治疗后血小板减少及其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期间...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血小板减少的特点。方法将本院96例重型颅脑外伤住院患者随机分成3组:选择性亚低温治疗组(脑部组)、全身亚低温治疗组(全身组)和常温组,对治疗后血小板减少及其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期间亚低温组(脑部组和全身组)血小板均见不同程度下降,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在治疗后第3天达到最低点。治疗结束后亚低温组90%(37/41)患者血小板计数在自然复温后1-2天恢复到治疗前;(2)脑部组治疗后第1、3和第5天血小板较治疗前减少约16%、27%和29%;全身组在治疗第1天减少约25%;(3)按治疗后1年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估,脑部组、全身组和常温组患者恢复良好(GOS 4-5分)率分别为7/18(39%),8/23(35%)和12/15(8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可发生血小板减少,而且血小板减少者预后可能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亚低温 血小板减少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