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moderate hypothermia on cerebral oxygenation in pigs with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1
作者 Yinghui Bao Yumin Liang +2 位作者 Jiyao Jiang Qizhong Luo Yicheng L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297-300,共4页
BACKGROUND: Moderate hypothermia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head injury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any mechanisms of moderate hypothermia for brain prote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cerebral oxyg... BACKGROUND: Moderate hypothermia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head injury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any mechanisms of moderate hypothermia for brain prote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cerebral oxygenation is also one of them.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moderate hypothermia on cerebral oxygenation of animals with acute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and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moderate hypothermia. DESIG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ETTI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Ren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Medical College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MATERIALS: Twenty healthy little pigs, either male or female, weighing 4.5-5.5 kg, were used. Neurotrend-typed multiparameter monitoring system (Diametrics Company, British); CMA/100 micro-injection pump (Carnegie Company, Sweden). METHODS: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Changzhe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Chinese PLA in November, 2001. The pig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the normothermia group (control group, n =10) and moderate hypothermia group (n =10). ① Bilateral femoral arteries were separated, one was connected to pressometer for monitoring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EP), and the other for analysis of blood gases [including peripheral blood pH value,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 HCO3-]. ② Rectal temperature was monitored with mercurial thermometer. ③ Intracranial pressure was monitored using Camino optic ICP probe placed in the subdural space. ④ Neurotrend multiparameter monitoring sensor was inserted into the white matter for about 4 cm to determine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 CPP=MAP(ICP), brain tissue partial oxygen pressure (PO2),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CO2), HCO3- and brain temperature. The rectal temperature of animals in the moderate hypothermia group was lowered to 34 ℃ using ice bags, and the body temperature was maintained at 33-35 ℃ for 2 hours. The changes of the parameters were observed continuously, and the pigs in the normothermia group were not treated with cooling. MAIN OUTCOME MEASURES: ① MAP, ICP, rectal temperature, CCP; Indexes of cerebral oxygenation detected with Neurotrend-typed multiparameter monitoring system; ② Results of blood gases analysis in the moderate hypothermia group. RESULTS: All the 20 pigs were involved in the analysis of results. ① MAP, ICP, rectal temperature, CCP and indexes of cerebral oxygenation: In the moderate hypothermia group, the ICP after cooling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cooling [(3.31±1.19), (5.33±0.95) kPa, P 〈 0.05], CCP was higher, brain tissue PCO2 [(12.03±1.73), (10.59±2.01) kPa, P 〈 0.05], and brain tissue pH value was higher [(7.03± 1.63), (9.40±1.30) kPa, P 〈 0.05], whereas the brain temperature was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cooling [(34.9±0.3), (37.2±0.2) ℃, P 〈 0.05]. ② Results of blood gases analysis in the moderate hypothermia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arameters of peripheral arterial blood gases analysis before and after cooling in the moderate hypothermia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Moderate hypothermia will not impair the cerebral oxygenation, and it can reduce brain tissue CO2 and decrease brain tissue acid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ate hypothermia brain tissue partial oxygen pressure intracranial hypertention
下载PDF
尼莫地平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分析
2
作者 朱益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40-42,共3页
目的:分析尼莫地平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8月湘潭县人民医院急诊ICU收治的62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分析尼莫地平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8月湘潭县人民医院急诊ICU收治的62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3 d后,两组脑组织氧分压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 d后,两组颅内压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动态血管阻力、脑血管阻力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平均血流量、伤侧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尼莫地平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者脑组织氧分压、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颅内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尼莫地平 脑组织氧分压 颅内压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研究
3
作者 王梅英 董俊婵 +5 位作者 阳绪华 侯云生 贾丽君 付丽娜 张磊 王力傲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0期49-5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因呼吸困难就诊的急性心力衰竭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因呼吸困难就诊的急性心力衰竭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于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发作60 min内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2组入院时及入院24 h生命体征指标[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MAP)]、心功能及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B型脑钠肽(BNP)、血乳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临床治疗相关指标(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24 h内气管插管率),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d)与入院到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时间(min)的相关性。结果入院24 h,观察组的心率、呼吸频率、MAP以及血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aO_(2)、SpO_(2)、LVEF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24 h内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无创正压通气时间(d)和入院到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时间(min)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r=0.323,P=0.010)。结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有创机械通气应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早期 平均动脉压 动脉血氧分压 B型脑钠肽 乳酸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Curative effect of ganglioside sodium for adjuvant therapy on acute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被引量:12
4
作者 Yun-Liang Deng 《Journal of Acute Disease》 2017年第1期18-22,共5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djuvant therapy of ganglioside sodium on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partial pressure of brain tissue oxygen (PbtO2), nerve injury molecules, nerve protection molecules and indexes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djuvant therapy of ganglioside sodium on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partial pressure of brain tissue oxygen (PbtO2), nerve injury molecules, nerve protection molecules and indexes of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br> Methods: Forty-seve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trea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time from December 2012 to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for retrospective analyse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ganglioside group and the normal treatment group according to the usage of ganglioside sodium in the process of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At days 1, 3, 5 and 7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ICP and PbtO2 in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measured. After 7 days of treatment, the nerve injury molecules, nerve protection molecules and the indexes of oxidative stress in serum of the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determined. <br> Results: At days 1, 3, 5 and 7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ICP in patients of the ganglioside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ormal treatment group, while the PbtO2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treatment group. After 7 days of treatment, the contents of serum methane dicarboxylic aldehyde, 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 8-hydroxy-2'-deoxyguanosine urine, S100β,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ortein,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myelin basic protein, neuroglobin and 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 L1 in patients of the ganglioside group were notab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ormal treatment group, while the contents of superoxidase dismutas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catalase, nerve growth factor and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ormal treatment group. <br> Conclusions: The adjuvant therapy of ganglioside sodium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can effectively reduceICP, improve PbtO2 and alleviate the injuries of neurons and glial cells caused by oxidative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GLIOSIDE sodium ADJUVANT therapy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TRACRANIAL pressure partial pressure of brain tissue oxygen
下载PDF
负压辅助闭合技术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 被引量:2
5
作者 姬正丽 陈增军 张姗姗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9-42,50,共5页
目的:研究负压辅助闭合技术(VAC)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两种负压治疗模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月期间118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VAC组和VSD组,各59例,VAC组予以VAC治疗,VSD组予以VSD治疗。比较... 目的:研究负压辅助闭合技术(VAC)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两种负压治疗模式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月期间118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VAC组和VSD组,各59例,VAC组予以VAC治疗,VSD组予以VSD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创面愈合效果、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换药次数,7 d后肉芽组织覆盖率、细菌清除率、创面缩小率;治疗前后组织氧分压变化、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足背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VAC组创面愈合效果、组织氧分压、足背动脉血流速度、SDH、肉芽组织覆盖率、细菌清除率、创面缩小率均高于VSD组(P<0.05);VAC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VSD组(P<0.05);VAC组换药次数少于VSD组(P<0.05);VAC组LDH浓度低于VSD组(P<0.05)。结论:相较于VSD,VAC用于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时愈合效果更佳,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组织氧分压,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换药次数,促进足背动脉血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辅助闭合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糖尿病足溃疡 组织氧分压 足背动脉血流速度
下载PDF
VSD联合rb-bFGF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伟 赵俊立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3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许昌中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联合组(50例)和VSD...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许昌中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联合组(50例)和VSD组(50例),联合组患者局部创面采用VSD联合rb-bFGF治疗,VSD组患者局部创面单纯采用VSD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成熟度、氧分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与琥珀酸脱氢酶(SDH)水平及VSD敷料更换次数。结果治疗2周后,联合组患者肉芽组织成熟度为Ⅰ度3例、Ⅱ度11例、Ⅲ度15例、Ⅳ度21例,明显优于VSD组患者的肉芽组织成熟度为Ⅰ度17例、Ⅱ度8例、Ⅲ度16例、Ⅳ度9例(Z=-3.270,P<0.001);治疗2周后,联合组患者创面氧分压及血清SDH水平均明显高于VSD组(t=17.682、2.653,P<0.001、P=0.009),而LDH水平明显低于VSD组(t=10.038,P<0.001);联合组患者VSD敷料更换次数为(3.62±0.53)次,明显少于VSD组患者的VSD敷料更换次数(5.13±0.61)次(t=13.210,P<0.001)。结论与单纯应用VSD治疗相比,VSD联合rb-bFGF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慢性难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成熟度及SDH活性,降低LDH活性,改善创面局部微环境,缩短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难愈合创面 负压封闭引流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肉芽组织成熟度 氧分压 乳酸脱氢酶 琥珀酸脱氢酶
下载PDF
高原大鼠颅脑损伤局部脑组织氧分压变化特点 被引量:20
7
作者 胥全宏 冯华 +3 位作者 王宪荣 林江凯 高伯元 朱刚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建立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颅脑损伤的实验模型,探讨模拟高原颅脑战伤伤情特点,为高原颅脑战伤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民用射钉枪射击建立大鼠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模型;通过低压氧舱模拟高原条件,并与正常平原环境条件下对照,观... 目的建立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颅脑损伤的实验模型,探讨模拟高原颅脑战伤伤情特点,为高原颅脑战伤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民用射钉枪射击建立大鼠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模型;通过低压氧舱模拟高原条件,并与正常平原环境条件下对照,观察模型的伤情特点;应用LICOX CMP组织氧监测仪进行局部脑组织氧分压动态监测.结果本实验条件下所制备的大鼠开放性颅脑损伤模型,伤情稳定,可重复性好;局部脑组织氧分压于伤后1 h开始明显下降,在伤后24~48 h下降到最低,之后开始恢复;高原对照组与平原对照组相比,局部脑组织氧分压无明显差异,在伤后1 h仍无明显差异,在伤后6~72 h高原组则明显低于平原组.结论通过民用射钉枪射击致伤,并结合低压氧舱持续减压,可以成功建立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低速低能投射物所致的开放性颅脑损伤模型;与平原对照组相比,高原缺氧对照组大鼠局部脑组织氧分压无明显变化,但模拟高原条件下开放性颅脑损伤伤后伤区局部脑组织缺氧下降更为严重、持续时间更长,表明局部脑组织氧分压监测能较好地反映颅脑损伤后缺血缺氧状态,尤其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开放性颅脑损伤 动物模型 脑组织氧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8
作者 王康 孙晓川 刘科 《创伤外科杂志》 2014年第4期370-372,379,共4页
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颅内压监测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对患者病情观察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作用,但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本文就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 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颅内压监测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对患者病情观察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作用,但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本文就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相关的临床研究进行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内压 脑氧分压 亚低温
下载PDF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救治多模态监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杨彦龙 常涛 +2 位作者 罗涛 李立宏 屈延 《医学综述》 2017年第7期1346-1349,1354,共5页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患者死亡和重度残疾的主要疾病。当前TBI救治的监测手段以体格检查、影像检查为主,其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诊断、干预TBI的病理生理过程,缺乏明确的、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转...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患者死亡和重度残疾的主要疾病。当前TBI救治的监测手段以体格检查、影像检查为主,其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诊断、干预TBI的病理生理过程,缺乏明确的、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颅内压监测、脑组织氧监测、脑微透析技术、脑电监测以及脑血流监测是监测TBI的重要方法。多模态监测是对这些孤立监测手段的整合,其能够从不同角度评估TBI程度,相应的目标导向治疗能够指导临床医师采取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进而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 多模态监测 颅内压 脑组织氧分压 脑微透析 脑电图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亚低温对颅脑损伤颅内压及脑氧代谢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林源泉 贾军 +1 位作者 刘文锋 张浚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63-964,共2页
目的探讨重型脑损伤患者亚低温(33~35℃)治疗前后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及对照组,放置ICP脑组织PO2光纤探头,持续监测ICP及脑组织PO2.结果亚低温治疗24h后ICP逐渐下降... 目的探讨重型脑损伤患者亚低温(33~35℃)治疗前后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及对照组,放置ICP脑组织PO2光纤探头,持续监测ICP及脑组织PO2.结果亚低温治疗24h后ICP逐渐下降,脑组织PO2逐渐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改善脑组织氧代谢,使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亚低温 颅内压 脑组织氧分压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脑组织氧分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青菊 董怀萍 +2 位作者 杨凤海 韩秀华 王继跃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407-409,共3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患者颅内压及脑组织氧分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亚低温组入院后或术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保持肛温在32~34℃,持续24h^...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患者颅内压及脑组织氧分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亚低温组入院后或术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保持肛温在32~34℃,持续24h^5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观察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变化。结果亚低温组治疗后,ICP明显下降,PbtO2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外伤后增高的ICP,提高PbtO2;伤后24h内持续PbtO2<5mmHg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重型颅脑损伤 脑组织氧分压
下载PDF
脑组织氧分压脑灌注压及颅内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秋生 张猛 +3 位作者 林恒州 纪涛 何毅 李维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脑组织氧分压、脑灌注压及颅内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11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灌注压(CCP)、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比较CCP、ICP、PbtO2与预后的相互关系。结果 PbtO2(24h及72h)与预后有... 目的探讨脑组织氧分压、脑灌注压及颅内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11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灌注压(CCP)、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比较CCP、ICP、PbtO2与预后的相互关系。结果 PbtO2(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性相关,随着PbtO2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升高。ICP(24h及72h)与预后显著相关,随着I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下降。CCP(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性相关,随着C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升高。结论 PbtO2、ICP、CPP与预后均有显著相关性,24h及72h的CCP、ICP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创伤 脑组织氧分压 颅内压 脑灌注压 预后
下载PDF
动静脉血pH和二氧化碳分压差与胃粘膜pH监测组织氧合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阮净 张淑文 +5 位作者 袁振铎 靳红 王莘 张宝红 纪华 罗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2000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反应组织氧合状况简便易行而有实用价值的指标。方法:用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O111B4 )活菌液制备兔感染性休克模型(实验组10 只,对照组6 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种菌前、种菌后0... 目的:探讨反应组织氧合状况简便易行而有实用价值的指标。方法:用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O111B4 )活菌液制备兔感染性休克模型(实验组10 只,对照组6 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种菌前、种菌后0.5、1.0、1.5、2.0 和2.5 小时平均动脉压(MAP)、胃粘膜pH 值(pHi)和动、静脉血pH(a vpH)及二氧化碳分压差(v aPCO2)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10 只实验组休克兔中有2 只在种菌后2.5小时死亡,8 只在种菌后2.0 小时MAP下降到4.67 kPa(1 kPa= 7.5 m m Hg)以下;实验组在种菌后1.5 小时pHi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实验组v aPCO2、a vpH 种菌后逐渐增大,在种菌后2.0 小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pHi的变化与v aPCO2、a vpH 呈显著负相关(r1 =- 0.765,r2= - 0.551,P均< 0.01),a vpH 与v aPCO2 成显著正相关(r= 0.763,P< 0.01)。结论:a vpH、v aPCO2 与pHi的变化在兔感染性休克时几乎同时出现,而且随着缺氧程度的不断加重,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pH 二氧化碳分压差 胃粘膜PH 组织氧合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压、颅内压对脑组织氧分压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秋生 李维平 +3 位作者 张猛 梁世杰 黄贤键 纪涛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24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脑灌注压、颅内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压(CCP)、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比较CCP、ICP与PbtO2预后的相互关系。结果:当颅内压在20~50mmHg之间... 目的:探讨脑灌注压、颅内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压(CCP)、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比较CCP、ICP与PbtO2预后的相互关系。结果:当颅内压在20~50mmHg之间时,脑氧数值与颅内压呈负相关(r=-0.693,P<0.01)。当脑灌注压在40~80mmHg时,脑氧数值与脑灌注压呈正相关(r=0.893,P<0.01)。ICP(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相关,随着I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下降。CCP(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相关,随着C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升高。结论:PbtO2及预后与ICP、CPP均有显著性相关,24h及72h的CCP、ICP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脑组织氧分压 颅内压 脑灌注压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足三里穴及相关脏腑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董科奇 邓杰 竺静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经穴组织及相关脏腑组织氧分压变化的特点,阐明ARDS局部组织氧合情况与全身氧合情况的相关性及经穴组织和相关脏腑氧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RDS模型组...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经穴组织及相关脏腑组织氧分压变化的特点,阐明ARDS局部组织氧合情况与全身氧合情况的相关性及经穴组织和相关脏腑氧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RDS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颈静脉注射油酸(0.08~0.1mL/kg)的方法复制ARDS动物模型;对照组仅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动/静脉置管等操作而不给予油酸。用组织氧测定仪测定吸入氧浓度(FiO2)分别为0.21和1.00时两组足三里穴内、胃和肝组织的氧分压(PtO2),同时行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血气分析,计算氧摄取率(O2ER)。结果FiO2 0.21时ARDS模型组足三里穴内、胃和肝Pt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i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O2 ER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FiO2 1.00时两组足三里穴内、胃和肝PtO:及PaO:、Sa02、O2 ER均较FiO,0.21时升高,以ARDS模型组足三里穴内、胃和肝PtO2、O2 ER水平升高更显著[PtO:(kPa):足三里穴内:16.75±2.12比13.80±1.83,胃:16.45±1.33比13.35±1.25,肝:16.43±1.45比13.45±1.36,02ER:(36.14±0.97)%比(30.81±1.01)%],Pa02、Sa02、S寻02以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a02(mmHg,1mmHg=0.133kPa):682.02±50.32比159.32±40.17,SaO2:1.00±0.00比0.98±0.01,SiO20.59±0.01比0.63±0.03,均P〈0.05]。与本组FiO2 0.21时比较,ARDS模型组FiO2 1.00时NO,升高,对照组则降低,ARDS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mHg:36.00±2.83比42.50±1.70,P〈0.05)。且足三里穴内和胃PtO2呈正相关(r=0.963,p〈0,001)。结论ARDS时在全身性氧输送障碍情况下,脏腑组织氧需求显著增加,但氧利用明显障碍,这可能与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经穴组织与相关脏腑组织氧分压有很好的相关性,经穴组织氧测定对脏腑组织氧代谢监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足三里穴 组织氧分压 氧代谢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许璟 陈大庆 +2 位作者 尹波 张弩 牟朝晖 《浙江创伤外科》 2002年第4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GCS<8)28例,PbtO2持续监测,同时行颅内压(ICP)、血电解质、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测定;分析ICP和PbtO... 目的探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GCS<8)28例,PbtO2持续监测,同时行颅内压(ICP)、血电解质、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测定;分析ICP和PbtO2的变化规律及意义。结果(1)伤后24小时PbtO2≤5mmHg,ICP≥40mmHg无法降压者预后不良;(2)伤后ICP、PaO2、PaCO2明显影响患者PbtO2;(3)没有发生与插入监测电极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脑组织氧分压测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灵敏的脑组织氧合程度监测方法,可反映出重型脑损伤后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提示预后,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氧分压 颅内压 监测
下载PDF
组织氧分压在创伤性休克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宗海 孙英刚 +3 位作者 厉周 林洪武 孙高斌 宋慧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87-689,共3页
采用后肢创伤法建立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 ,观察休克过程中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 ,评价组织氧分压监测在休克监测中的意义。利用氧依赖性的淬灭技术测定创伤前后大鼠骨骼肌、肝脏、小肠的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 ,监测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采用后肢创伤法建立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 ,观察休克过程中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 ,评价组织氧分压监测在休克监测中的意义。利用氧依赖性的淬灭技术测定创伤前后大鼠骨骼肌、肝脏、小肠的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 ,监测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显示 ,休克末和复苏后各时间点组织氧分压较伤前明显降低(P <0 0 5 ) ,复苏后血压水平的提高亦不能改变机体组织氧分压的下降趋势 ,其中肝脏及小肠的组织氧分压变化较骨骼肌更为显著 (P <0 0 5 )。提示内脏器官在休克过程中的缺血、缺氧程度更为严重 ,内脏组织的氧分压测定在休克的监测中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创伤性 组织氧分压 动脉血氧分压
下载PDF
脑组织氧监测技术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胥全宏 冯华 《创伤外科杂志》 2004年第1期67-69,共3页
对颅脑损伤所致的缺血、缺氧不良影响已日益受到重视。无论是原发性颅脑损伤 ,还是继发性颅脑损伤 ,脑的缺血、缺氧均是影响预后的一个决定性和共同性因素。脑氧监测技术作为神经科学领域中的新兴技术 ,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比 ,有着明显... 对颅脑损伤所致的缺血、缺氧不良影响已日益受到重视。无论是原发性颅脑损伤 ,还是继发性颅脑损伤 ,脑的缺血、缺氧均是影响预后的一个决定性和共同性因素。脑氧监测技术作为神经科学领域中的新兴技术 ,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比 ,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其意义不仅在于能早期发现脑缺血、缺氧 ,准确判断预后 ,还能及时根据病情变化 ,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组织 氧分压 颅脑损伤
下载PDF
丙泊酚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姚琳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9期804-806,共3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0例,其中,术中使用丙泊酚行麻醉诱导与维持患者103例(观察组),使用咪达唑仑行麻醉诱导,异氟烷行麻醉维...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0例,其中,术中使用丙泊酚行麻醉诱导与维持患者103例(观察组),使用咪达唑仑行麻醉诱导,异氟烷行麻醉维持患者97例(对照组),对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术中、术后的脑组织氧分压(Pbt O2)、颅内压(ICP)及麻醉诱导前和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S100β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比较。结果麻醉诱导前2组患者Pbt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观察组患者Pbt 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诱导前2组患者I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观察组患者IC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诱导前2组患者血清IL-6、IL-1、S100β蛋白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1、S100β蛋白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麻醉 颅脑损伤 脑组织氧分压 颅内压
下载PDF
微型氧电极监测猫活体脑组织氧分压 被引量:1
20
作者 奚国华 丁德云 +3 位作者 周君富 丁利华 余湢 凤雏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5期205-207,共3页
本文应用微型针形极谱式氧电极对10只健康家猫活体大脑组织氧分压进行监测.这种氧电极尖端外径小于1.0μm,对氧敏感层直径不大于0.5μm.实验中根据氧电极尖端进入的深度将大脑组织分为浅层(0~1000μm),中层(1001~3000μm)和深层(3001... 本文应用微型针形极谱式氧电极对10只健康家猫活体大脑组织氧分压进行监测.这种氧电极尖端外径小于1.0μm,对氧敏感层直径不大于0.5μm.实验中根据氧电极尖端进入的深度将大脑组织分为浅层(0~1000μm),中层(1001~3000μm)和深层(3001~5000μm),观察到顶部大脑组织不同深度其氧分压不同,浅层较高而深层较低,三层氧分压平均值分别为4.5,1.9,2.1kPa(浅层与中、深层比,P<0.05),结果符合脑血管及脑血流的一般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极 氧分压 生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