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时程亚低温通过抑制颅内压反弹促进颅脑创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1
作者 赵万勇 李晓红 +1 位作者 王景景 孙洪涛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68-73,共6页
目的 探索长时程亚低温(MHT)治疗颅脑创伤(TBI)大鼠的最佳持续时间,并观察其对颅内压(ICP)变化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治疗(NT)组、MHT4 h组、MHT24 h组和MHT48 h组,每组12只。制... 目的 探索长时程亚低温(MHT)治疗颅脑创伤(TBI)大鼠的最佳持续时间,并观察其对颅内压(ICP)变化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治疗(NT)组、MHT4 h组、MHT24 h组和MHT48 h组,每组12只。制备大鼠TBI模型并植入ICP监测探头。造模完成后NT组给予常温(37℃)维持,其余组分别给予低温(33.0±1.0)℃治疗4 h、24 h和48 h。监测各组MHT治疗结束后的ICP并计算脑组织含水量(BWC);伊文斯兰(EB)染色测定血脑屏障透通性;免疫荧光染色检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神经元核抗原抗体(NeuN)和白细胞分化抗原86(CD86)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白细胞介素(IL)-10和精氨酸酶1(Arg-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NT组相比,MHT4 h组、MHT24 h组和MHT48 h组BWC、ICP、EB水平、CD86阳性细胞数,Bax、iNOS表达水平降低,海马区BrdU阳性细胞数和BrdU/NeuN双标记阳性细胞数增多,Bcl-2、IL-10和Arg-1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MHT24 h组比较,MHT48 h组BWC、ICP、EB水平、CD86阳性细胞数,Bax、iNOS表达水平降低,BrdU阳性细胞数和BrdU/NeuN双标记阳性细胞数增多,Bcl-2、IL-10和Arg-1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 长时程MHT能够通过抑制ICP反弹,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和分化,抑制细胞凋亡和减轻炎症反应,促进TBI后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内压 低温 人工 血脑屏障 亚低温 长时程
下载PDF
颅内压监测联合BDNF水平对颅内出血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岳世元 刘欣 +4 位作者 张贺龙 李硕 高建国 路伟 李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7期810-814,共5页
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测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对颅内出血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胸科医院2018-04—2022-09收治的94例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94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与预... 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测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对颅内出血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胸科医院2018-04—2022-09收治的94例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94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与预后不良组27例。对比连续动态监测颅内压相关指标[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及BDNF水平,采用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颅内压相关指标、BDNF水平与GOS评分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颅内压监测联合BDNF水平对颅内出血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ICP均高于预后良好组,CPP、BDNF水平及GOS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GOS评分与ICP呈负相关(r<0,P<0.05),与CPP、BDNF水平呈正相关(r>0,P<0.05)。ROC曲线显示,ICP、CPP、BDNF水平及联合预测颅内出血患者预后良好的AUC分别为0.768(95%CI:0.661~0.875)、0.681(95%CI:0.554~0.781)、0.821(95%CI:0.721~0.921)、0.870(95%CI:0.794~0.947)。结论颅内压监测及BDNF水平与颅内出血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且两者联合可提高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颅内压监测 脑灌注压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预后
下载PDF
严重脑外伤急性期颅内压与血儿茶酚胺变化的关系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赛 杨树源 王明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36-338,共3页
报告51例严重脑外伤急性期持续ICP监护和血CA测定结果,发现脑外伤组血C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脑外伤后24小时内ICP与血NE、E水平显著呈正相关(r=0.730,P<0.001和r=0.542,P<... 报告51例严重脑外伤急性期持续ICP监护和血CA测定结果,发现脑外伤组血C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脑外伤后24小时内ICP与血NE、E水平显著呈正相关(r=0.730,P<0.001和r=0.542,P<0.001),脑外伤后第三天ICP与血NE、E亦显著呈正相关(r=0.604,P<0.001和r=0.451,P<0.01)。伤后24小时ICP正常或轻度增高者,65%恢复良好.35%恢复差,而ICP>5.3kPa组病人,90%以上死亡。伤后第三天ICP仍高于5.3kPa的4例病人全部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急性期 颅内压 儿茶酚胺
下载PDF
脑脊液循环重建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其对颅内压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脑利钠肽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小言 夏鹰 +4 位作者 金虎 陈伟明 陈晓东 聂柳 郑忠涛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1520-1525,共6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循环重建术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人颅内压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期间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34... 目的探讨脑脊液循环重建术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人颅内压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期间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3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单纯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病人在给予去骨瓣减压术的同时联合脑脊液循环重建术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颅内压、神经功能、并发症发生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减压完成时间(2.81±0.39) h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Helsinki CT评分、ICU滞留时间(5.54±1.32) h及治疗后7 d内颅内压超过20 mm Hg的累计时间(23.32±4.19)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3 d、5 d、7 d颅内压[分别为(207.81±25.83) mm H2O,(190.07±22.18) mm H2O,(164.39±21.87) mm H2O]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人,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别为(7.10±1.23)分,(8.26±1.62)分,(8.98±1.49)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7 d的大脑神经功能分级(CPC)(1.31±0.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7.40±0.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血清NSE(23.31±2.36) ng/mL、一氧化氮(NO)(56.80±4.59)μmol/L、内皮素(ET)(57.40±6.59) pg/m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SOD水平(104.72±8.78) NU/mL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血清抗利尿激素(ADH)(71.91±6.36)pg/mL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116.40±11.59) p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NP水平(30.79±2.58)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水肿和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脑水肿和脑梗死程度也明显轻于对照组病人,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病人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循环重建术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病人的颅内压,降低ADH和ACTH水平,升高BNP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病人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颅内压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利钠肽 脑脊液循环
下载PDF
护理操作对重型颅脑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被引量:33
5
作者 董萍 席淑华 胡文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1年第2期4-5,共2页
目的 观察护理操作对重型颅脑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应用美国 PX公司生产的 SP-2 0 0 0光导纤维颅内压监护仪监测3 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 ( ICP)变化 ,了解护理操作如翻身、叩背、吸痰、鼻饲及患者头部位置对其 ICP的影响... 目的 观察护理操作对重型颅脑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应用美国 PX公司生产的 SP-2 0 0 0光导纤维颅内压监护仪监测3 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 ( ICP)变化 ,了解护理操作如翻身、叩背、吸痰、鼻饲及患者头部位置对其 ICP的影响。结果 翻身、叩背、吸痰、鼻饲后患者的 ICP较操作前明显升高 ,抬高头位后 ICP均降低。结论 尽量减轻护理操作中的物理刺激 ,防止因护理操作不当导致 ICP升高而加重病情。适当抬高头位对于缓解 ICP升高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重型颅脑损伤 护理
下载PDF
3%和10%高渗盐水治疗外伤性脑水肿合并颅内高压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冯东侠 毛霄鹏 +1 位作者 叶富华 陈罡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337-339,共3页
目的为比较3%和10%高渗盐水(HS)治疗外伤性脑水肿合并颅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开颅减压术后均接受3%和10%HS降颅压治疗各2次,治疗顺序随机决定。用药后6 h内观察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及血钠... 目的为比较3%和10%高渗盐水(HS)治疗外伤性脑水肿合并颅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开颅减压术后均接受3%和10%HS降颅压治疗各2次,治疗顺序随机决定。用药后6 h内观察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及血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采用非参数的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3%和10%HS后,ICP均下降(P<0.05);且两种药物使用前后IC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S作用持续时间较10%HS长(P<0.05)。结论对于外伤性脑水肿所致的ICP升高,快速静注3%及10%HS均能显著降低ICP、提高CPP。3%HS持续时间更长,可作为降低ICP的一线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 高渗 颅内压 脑水肿 颅脑损伤
下载PDF
颅脑外伤早期可植入式无线颅内压监测仪的研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明 魏秋旭 +2 位作者 陈健 陈德勇 王军波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9年第5期21-23,共3页
目的:为了克服有线颅内压监测仪在使用中由于导线造成的并发症,设计一种可植入式无线颅内压监测仪。方法:该仪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设计,由植入颅脑内的体内传感部分和体外仪表部分组成。体内传感部分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以胶囊方式植入颅... 目的:为了克服有线颅内压监测仪在使用中由于导线造成的并发症,设计一种可植入式无线颅内压监测仪。方法:该仪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设计,由植入颅脑内的体内传感部分和体外仪表部分组成。体内传感部分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以胶囊方式植入颅脑内,主要由电容式传感器和与体外便携式仪表通信的感应耦合电感线圈串联而成。体外仪表部分为手持便携式,可随时读取颅内压力。结果:体外仿真实验证明,该仪器能够满足颅内压力检测的需求。结论:可植入式无线颅内压监测仪可准确测得颅内压力,并减少颅内压监护的并发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颅内压监测 无线 颅脑外伤 压力传感器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吸痰负压的研究 被引量:54
8
作者 管玉梅 张庆 邹红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8期3-4,共2页
目的确定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最适合的吸痰负压。方法对 2 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不同负压 (1 0 0、1 5 0、2 0 0、2 5 0mmHg)进行吸痰 ,同时监测HR、R、颅内压 (ICP)、SpO2 、脑组织氧分压 (PbtO2 )的变化及彻底吸痰时间。结果不同吸痰... 目的确定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最适合的吸痰负压。方法对 2 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不同负压 (1 0 0、1 5 0、2 0 0、2 5 0mmHg)进行吸痰 ,同时监测HR、R、颅内压 (ICP)、SpO2 、脑组织氧分压 (PbtO2 )的变化及彻底吸痰时间。结果不同吸痰负压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上述指标均有影响 ;采用 1 5 0mmHg负压吸痰 ,其观察指标值与基础状态接近 ,且彻底吸痰所需时间较短。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宜采用 1 5 0mmHg负压吸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重型 颅内压 吸痰负压
下载PDF
颅脑损伤与呼吸功能障碍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培坤 李志范 赵兵 《安徽医药》 CAS 2001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与呼吸系统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标准和治疗体会。方法 对16 4例单纯性颅脑外伤病例中并发呼吸功能障碍的 32例进行分组总结 ,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机制 ,找出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发现颅脑...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与呼吸系统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标准和治疗体会。方法 对16 4例单纯性颅脑外伤病例中并发呼吸功能障碍的 32例进行分组总结 ,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机制 ,找出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发现颅脑损伤并发呼吸功能障碍的常见类型为呼吸抑制、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内分流障碍及肺部感染。其发生率与患者年龄、GCS计分、伤后昏迷时间等因素关系密切。32例并发症中死亡 18例 ,死亡率达 5 6 2 5 %。结论 并发呼吸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并发的呼吸功能障碍 ,病情多较严重、治疗困难、预后较差。降低颅内压是治疗的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呼吸功能障碍 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
下载PDF
重型颅脑创伤脑死亡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友增 黄国栋 +4 位作者 邓志刚 李维平 王建中 伍健明 高永中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2370-2372,2382,共4页
目的探讨TCD脑血流动力学检测诊断脑死亡和评估昏迷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TCD动态检测62例GCS≤8分的颅脑创伤患者的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有关参数,以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参数和频谱形态为主要观察指标,同时结合... 目的探讨TCD脑血流动力学检测诊断脑死亡和评估昏迷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TCD动态检测62例GCS≤8分的颅脑创伤患者的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有关参数,以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参数和频谱形态为主要观察指标,同时结合临床病情和(CT、ICP)对照研究。结果深昏迷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Vm)<10cm/s,两条以上的血管出现完全舒张期反向血流或钉子状频谱,血流方向指数(DFI)<0.8,是提示脑死亡的可靠指标。颅内压(ICP)60mmHg是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临界压力指标。PI>2提示预后恶劣,脑血流特征性改变的出现早于临床脑死亡6 ̄40h。结论脑血流动力学检测对于早期诊断脑死亡和评估深昏迷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创伤 脑死亡 脑血流动力学 颅内压
下载PDF
无创颅内压监测对治疗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宇 肖灿 +3 位作者 石磊 张佳兴 罗嫩苗 陈静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5期863-865,共3页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ICP)监测对治疗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长沙市解放军第163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9例PADB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伤后2~24h内在ICU病房予以无...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ICP)监测对治疗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长沙市解放军第163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9例PADB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伤后2~24h内在ICU病房予以无创颅内压监护仪(MICp-1A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进行监护。根据患者入院时无创ICP值分为轻、中、重度颅内高压三种类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头颅CT及无创颅内压监测值予以对症治疗,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预后良好率为43.5%(30/69),预后不良率56.5oA(39/69),病死率31.8%(22/69)。轻度颅内高压患者预后良好率为90.1%(10/11),中度颅内高压预后良好率为65.22%(15/23),重度颅内高压预后良好率为14.29%(5/35),轻度颅内高压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中、重度颅内高压预后良好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颅内高压患者死亡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颅内高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根据持续无创ICP监测结果给予对症治疗,对创伤性急性大脑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并发症 脑水肿/病因学 脑水肿/外科学 急性病 颅内压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下载PDF
脑氧饱和度及颅内压监护对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作用的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金科 兰青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目的观测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后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颅内压(ICP)的变化规律,探讨更好的甘露醇使用方法。方法选择2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ICP<30mmHg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每次用125、250ml的20%甘露醇治疗1d,总的剂量不变。同时应... 目的观测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后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颅内压(ICP)的变化规律,探讨更好的甘露醇使用方法。方法选择2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ICP<30mmHg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每次用125、250ml的20%甘露醇治疗1d,总的剂量不变。同时应用近红外线光谱仪(NIRS)、颅内压监护仪持续监测rScO2、ICP,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rScO2开始变化、出现峰值的时间都较ICP早。ICP<25mmHg时,125ml组比250ml组一天中ICP、rScO2维持在正常范围的时间长(P<0.01)。25mmHg<ICP<30mmHg时,125ml组比250ml组一天中ICP维持<20mmHg、rScO2维持在正常范围的时间长(P<0.01)。结论ICP<30mmHg时,125ml剂量的甘露醇多次使用能够更好地缓解脑水肿。rScO2对缺血缺氧比较敏感,比ICP更能反映颅脑外伤后脑灌注、脑缺血缺氧等代谢状况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剂量 治疗作用 rScO2 局部脑氧饱和度 近红外线光谱仪 重型颅脑损伤 20%甘露醇 颅内压监护仪 正常范围 ICP 脑缺血缺氧 变化规律 使用方法 研究对象 方法选择 持续监测 分析比较 脑外伤后 代谢状况 治疗后 时间 脑水肿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邱志华 韩德清 +3 位作者 孙亦明 陈玉光 罗伟 朱卫华 《宜春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34-136,共3页
目的:评估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地研究了接受去骨瓣减压术的52名患者在去骨瓣减压前后颅内压、CT表现(中线移位,脑室的大小,基底池受压)和预后的变化。结果:38名患者(73.1%)在伤后5.1±3.2个小时... 目的:评估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地研究了接受去骨瓣减压术的52名患者在去骨瓣减压前后颅内压、CT表现(中线移位,脑室的大小,基底池受压)和预后的变化。结果:38名患者(73.1%)在伤后5.1±3.2个小时进行了迅速外科减压;14名患者(26.9%)在伤后49.2±50.1个小时延迟外科减压,去骨瓣减压明显降低了颅内压,减少了中线移位,改善了基底池的受压,进行迅速外科减压的患者比延迟外科减压的患者预后更好。结论:去骨瓣减压术使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降低,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受压明显改善,死亡率下降,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颅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术 颅内压 CT 预后
下载PDF
早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唐忠 陈启富 +2 位作者 季玮 陈思 廖广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22期2811-2813,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患侧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 目的探讨早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患侧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1 d、3 d、7 d患者颅内压,统计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采用格拉斯哥评分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7 d两组患者颅内压均减低,观察组颅内压同期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总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16.28%vs 3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39.53%vs 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可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予以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瓣减压术 重型颅脑创伤 格拉斯哥 颅内压 脑外伤 疗效
下载PDF
大骨瓣开颅术治疗110例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斯檾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12期49-50,52,共3页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10例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1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研究组患...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10例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1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研究组患者行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颅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42.3%(26/55),显著高于对照组21.8%(12/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死亡率为18.2%,对照组为41.8%,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6.4%,对照组为52.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行大骨瓣开颅术,可充分降低颅内压,使继发性颅脑损伤程度减轻,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大骨瓣开颅术 外伤 颅内压
下载PDF
探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钱中琪 丁绪元 +1 位作者 杨少峰 刘大军 《系统医学》 2020年第19期76-77,80,共3页
目的观察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LTC)治疗重型颅脑外伤(SC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9年6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SCT病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1例实施标准SLTC手术,研究组35例实施改良标准S... 目的观察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LTC)治疗重型颅脑外伤(SC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9年6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6例SCT病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1例实施标准SLTC手术,研究组35例实施改良标准SLTC手术。对比两组的手术结局,术后1 d和5 d颅内压水平,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GOS良好率71.43%高于对照组的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92,P<0.05)。研究组术后1、5 d颅内压水平分别为(24.10±2.45)mmHg、(11.25±1.34)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46±2.58)mmHg、(14.03±1.4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8、8.208,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57%低于对照组的2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6,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的情况紧急,可采取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有效降低颅内压水平,减少多种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重型颅脑外伤 颅内压水平 并发症
下载PDF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改善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效果探讨 被引量:9
17
作者 许长平 《系统医学》 2016年第4期27-29,共3页
目的观察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改善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预后的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该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间85例确诊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分组,单侧组42例行常规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双侧组43例行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采... 目的观察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改善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预后的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该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间85例确诊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分组,单侧组42例行常规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双侧组43例行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采用GCS评分评价预后情况。结果双侧组在术后1 d末颅内压(25.26±4.39)mm Hg、术后7 d末(16.55±4.13)mm Hg明显低于单侧组(33.75±4.48)、(25.35±4.37)mm Hg,P<0.05;双侧组术后恢复良好率55.81%高于对照组33.33%,P<0.05;双侧组术后GCS评分(10.24±1.36)分高于单侧组(6.78±1.02)分,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改善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预后效果明显,能够快速控制患者的颅内压,在改善预后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 颅内压
下载PDF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7
18
作者 华春晖 薛泳华 +1 位作者 刘春 李心远 《疑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568-571,共4页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颅内压监测(ICP)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中的应用,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将80例STBI患者分成2组。常规组( n =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监测组( n =4...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颅内压监测(ICP)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中的应用,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将80例STBI患者分成2组。常规组( n =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监测组( n =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术后ICP治疗。比较2组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变化、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7 d监测组患者的颅内压较常规组下降明显( t =2.17、7.34, P <0.05),且监测组优于常规组( t =2.17、7.34, P <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28 d GCS均有改善(0.60、3.84, P <0.05),且术后28 d监测组患者的GCS评分改善优于常规组( t =3.67, P <0.05);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显示监测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常规组( z =2.00, P <0.05);术后6个月监测组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常规组的60.0%(χ2=4.09, P <0.05)。结论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ICP治疗STBI可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重型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颅内压监测 预后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国栋 兰青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6-209,共4页
目的综合评价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对颅内压(ICP)的影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全面检索Ovid、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EMBASE、CBM、CJFD、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 目的综合评价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对颅内压(ICP)的影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全面检索Ovid、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EMBASE、CBM、CJFD、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筛选出的8个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再用Review Manager4.2.8进行Meta分析,对比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病死率、GOS评分、ICP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漏斗图检验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亚低温治疗后24h,亚低温组ICP显著性低于对照组(WMD=-2.92,95%CI:-3.49~-2.34,P<0.0001);随访期间,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01,OR=0.66,95%CI:0.51~0.84),GOS评分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0001,OR=0.56,95%CI:0.44~0.70),但肺炎发生率(OR=1.55,95%CI:1.13~2.12)、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OR=2.14,95%CI:1.30~3.52)。结论亚低温治疗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死率,有效降低ICP,改善其功能预后;但有增加肺炎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人工 颅脑损伤 综合分析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颅内压
下载PDF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程洁 黄丽 谢研霞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7期182-184,共3页
目的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持续颅内压监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估患者预后,分别观察颅内压>... 目的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持续颅内压监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估患者预后,分别观察颅内压>60 mm Hg、40~60 mm Hg及<40 mm Hg患者的预后,比较不同颅内压水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颅内压<40 mm Hg的患者恢复良好和轻度残疾比例显著高于颅内压>60 mm Hg和颅内压为40~60 mm Hg的患者(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颅内压>60 mm Hg和颅内压为40~60 mm Hg的患者(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能够有效评估患者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颅内压监测 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 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