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巨大胸壁缺损
1
作者 于峻懿 宋达疆 +7 位作者 李赞 周波 吕春柳 唐园园 易亮 罗振华 张锐 杨丽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5-559,共5页
目的总结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肿瘤根治术后遗留大面积胸壁全层缺损的疗效和经验。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使用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钛合金支架或骨水泥重建完成22例胸壁全层重建术,患者胸壁缺损面积为300~700... 目的总结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修复肿瘤根治术后遗留大面积胸壁全层缺损的疗效和经验。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使用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钛合金支架或骨水泥重建完成22例胸壁全层重建术,患者胸壁缺损面积为300~700 cm^(2)(中位面积360 cm^(2)),共设计切取44块肌皮瓣,其中皮肤面积(173.55±67.78)cm^(2),肌瓣面积(158.68±94.93)cm^(2)。将皮瓣转移至胸壁缺损处,动脉行端-端吻合,根据可用受区动脉数量,采取外增压或内增压的方式重建2块肌皮瓣动脉血运。吻合静脉时,根据血管蒂及受区静脉数量与形态,采取不同的吻合策略。结果肌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块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清创后创面愈合。双侧大腿供区伤口全部顺利愈合,遗留线性瘢痕。术后随访6~36月,平均(18.27±8.62)月,所有患者未见局部复发,1例乳腺癌患者出现骨转移。重建胸壁质地良好,患者呼吸无明显异常,双下肢肌力、关节活动正常,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移植能很好地覆盖胸壁缺损,根据不同的血管解剖特点切取肌皮瓣能最大程度保护供区功能,是行胸壁重建术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肌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血管吻合 胸壁修复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骨膜瓣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林欣 唐英汉 +1 位作者 陶树清 邵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4-96,共3页
通过30侧下肢解剖标本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起始,走行及其对股骨大转子的血供关系。结果证实,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对大转子下部,股骨上端前外侧10cm×5cm面积骨膜均有血管分布,以横支为蒂,可设计成骨瓣、骨一骨膜瓣... 通过30侧下肢解剖标本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起始,走行及其对股骨大转子的血供关系。结果证实,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对大转子下部,股骨上端前外侧10cm×5cm面积骨膜均有血管分布,以横支为蒂,可设计成骨瓣、骨一骨膜瓣或单纯骨膜瓣,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 大转子骨 骨瓣 动脉横支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联合臀中肌支大转子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德伟 张耀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4-236,244,共4页
目的:进一步为临床应用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及手术方式。方法:在52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升支的臀中肌支走行、分布及臀中肌的形态、血供来源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旋股外侧... 目的:进一步为临床应用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及手术方式。方法:在52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升支的臀中肌支走行、分布及臀中肌的形态、血供来源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起始点外径(2.5±0.8)mm,其上行支分布于大转子前外侧部,供血范围4.0cm×2.0cm×3.5cm,下行支分布于股骨前外侧的骨膜,供血范围9.7cm×4.6cm。臀中肌支起点至入肌点的距离为(3.5±0.8)cm,血管在近臀中肌止点处有小动脉穿出至大转子上部和外侧面。臀中肌由多条血管供血,诸血管肌支在肌肉内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结论:可设计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联合升支的臀中肌支为蒂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股骨中上段缺损的手术方式,并具有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术式灵活多样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 臀中肌支 大转子 骨瓣 骨膜瓣
下载PDF
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治疗股骨头坏死 被引量:3
4
作者 朱红伟 张少成 +3 位作者 张燕鹏 陈伟南 党瑞山 张传森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3-376,共4页
目的:探讨经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坏死的解剖学基础,总结用该术式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经验。方法:在尸体解剖和模拟手术的基础上,对2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施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 目的:探讨经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坏死的解剖学基础,总结用该术式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经验。方法:在尸体解剖和模拟手术的基础上,对2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施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手术。结果:28例成功完成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移植+钽棒内固定术。平均切口长度9.3cm,平均手术时间6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0ml,术中输血3例,均为200ml。结论: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行股骨头坏死修复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出血少,显露良好、操作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大转子骨瓣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 钽棒 手术入路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中上段的解剖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钟桂午 郑和平 +1 位作者 张发惠 陈日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为股骨干骨缺损、骨折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进行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干中、上段及股骨头颈部骨折、骨缺损。结果: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 目的:为股骨干骨缺损、骨折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进行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干中、上段及股骨头颈部骨折、骨缺损。结果: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5.1cm,在股外侧肌深面和外缘发出2~4支外径在0.4~1.1mm的骨膜支到大转子前外侧,供应范围3.5cm×2.0cm×3.5cm。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瓣移位修复股骨中段或上段骨缺损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15例,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转子骨瓣 旋股外侧血管 股骨干缺损 修复术
下载PDF
旋股外动脉降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阳 罗新锦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第3期274-276,共3页
旋股外动脉降支(DBLCFA)因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移植血管而受到长期关注。DBLCFA可单独作为游离移植血管,或与乳内动脉构成复合移植血管实现CABG。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该血管具有不易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和血管痉挛的特点,... 旋股外动脉降支(DBLCFA)因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移植血管而受到长期关注。DBLCFA可单独作为游离移植血管,或与乳内动脉构成复合移植血管实现CABG。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该血管具有不易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和血管痉挛的特点,作为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冠状动脉血流适应性和近中期通畅率。DBLCFA是下肢重要侧支血管,但其长度、走形等解剖学特点变异大,目前缺乏可靠的术前评估策略,因此在CABG中的应用受到限制。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及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使DBLCFA的术前筛查、评估更加安全有效。DBLCFA增加了CABG术中移植血管的选择,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动脉降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移植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6
7
作者 赵德伟 随广智 +4 位作者 杜国君 刘一弘 张惠茹 王宏志 郭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2-94,共3页
在3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过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测量了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起始,走行位置和分支。观测了供应股骨大转子前外侧血供的来源,可切取大转子骨瓣3.5×2.0×4.0cm。从而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大转... 在3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过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测量了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起始,走行位置和分支。观测了供应股骨大转子前外侧血供的来源,可切取大转子骨瓣3.5×2.0×4.0cm。从而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本文还对手术技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转子 骨瓣 股骨头 血管 解剖学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3
8
作者 冯运垒 叶淦湖 +2 位作者 腾范文 冯仕华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3-535,共3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支由两干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20%;Ⅲ型:升支、横支、降支单独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4%。升支恒定分支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和髂嵴前外侧部;横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上部和大转子前外侧部;降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结论:76%可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形成:①升支阔筋膜张肌皮瓣和/或髂骨瓣;②横支大转子骨瓣或骨膜瓣;③降支股前外侧皮瓣。20%则可以升支和横支或横支和降支共干形成相应两个组织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血管 升支 横支 降支 复(联)合组织瓣
下载PDF
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9
作者 赵德伟 陈明玉 +7 位作者 李建军 毛延润 崔旭 宋鹏龙 卢建民 廉皓屹 姜前 辛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转位,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经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对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横支和降支的走行和分布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结果:设... 目的: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转位,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经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对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横支和降支的走行和分布进行了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结果: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和横支的骨瓣,以降支为带转移到股骨干中下段的手术方法。结论:本研究证明了该方法治疗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可行性,并有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血管 升支 横支 骨瓣转位 骨不连 解剖
下载PDF
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转移在股骨头修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赵德伟 杜国君 +3 位作者 郭林 王玉德 李国良 郭金城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4年第2期74-76,共3页
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大转子骨瓣转移的方法,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自1991年1月以来,临床应用26例,有13例经二年以上随访,取得了满意疗效。作者详细介绍了手术设计、操作方法和临床效果等。
关键词 大转子 股骨头坏死 修复术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和升支髂骨膜转移再造股骨头 被引量:15
11
作者 赵德伟 杜国君 卢建民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年第3期156-158,共3页
从1992年4月开始,应用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大转子骨瓣和升支的髂骨膜转移的方法,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严重者,进行股骨头再造。临床应用17例,经2年以上随访观察,体会到该方法有解剖学的基础,手术在一个切口内完成,简便易行,再造股骨头和原... 从1992年4月开始,应用旋股外侧血管横支的大转子骨瓣和升支的髂骨膜转移的方法,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严重者,进行股骨头再造。临床应用17例,经2年以上随访观察,体会到该方法有解剖学的基础,手术在一个切口内完成,简便易行,再造股骨头和原头形状相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再造 旋股外侧动脉 髂骨膜 骨瓣
下载PDF
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12
作者 卢小健 陈和平 郭小明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11期113-114,共2页
目的:探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之间收录的3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的32例患者均取得... 目的:探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之间收录的3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的32例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并通过术后1年的随访分析,2例出现骨折不愈合,其余的患者均已经愈合较好,而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8%。结论:临床中对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采取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壮年 股骨颈骨折 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
下载PDF
逆行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朝阳 徐维娟 +1 位作者 宋朝晖 郭智龙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619-621,共3页
目的探讨扩大股前外侧逆行皮瓣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游离及岛状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转位移植,修复面部及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结果本组患者13例,3例游离逆行股前外侧岛状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及10例岛状逆行股前外侧岛状皮(肌)... 目的探讨扩大股前外侧逆行皮瓣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游离及岛状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转位移植,修复面部及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结果本组患者13例,3例游离逆行股前外侧岛状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及10例岛状逆行股前外侧岛状皮(肌)瓣成活。结论应用血管吻合,可以扩大逆行股前外侧皮瓣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股前外侧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血管蒂延长
原文传递
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诗博 刘宇鹏 +5 位作者 覃开蓉 程亮亮 王志强 曹放 李卫荣 赵德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1-417,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2017年2月-2019年2月,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共收治12例(15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 年龄30~53岁, 按国际骨循环研究协... 目的探讨应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2017年2月-2019年2月,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共收治12例(15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 年龄30~53岁, 按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制订的股骨头坏死分期为Ⅱ b 2髋,Ⅱ c 4髋,Ⅲ a 1髋,Ⅲ b 5髋,Ⅲ c 2髋,Ⅳ 1髋。选取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对坏死区域进行填充, 应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对移植骨瓣进行固定。术后3、6、12个月定期来院门诊复诊随访, 之后每年复诊一次, 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评价影像学疗效, 术后12和24个月时进行Harri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前、术后评分采用Friedman检验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2例(15髋)患者随访时间24~36个月。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7(86,92)分和90(87,92)分, 均较术前[59(52,74)分]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Z=-3.743,Z=-4.473,P<0.05);术后12个月与24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30,P>0.0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VAS评分为3(2,3)分及2(1,3)分, 均较术前[6(5,6)分]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Z=-3.560,Z=-4.656, 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24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95,P>0.05)。X线和CT检查示骨瓣愈合良好, 完成了对骨坏死区域的修复,13髋股骨头外形良好,2髋出现进一步塌陷。末次随访时无患者行关节置换手术。结论应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旋股外侧动脉橫支大转子骨瓣, 可保证骨瓣在植入部位的愈合, 避免骨瓣移位及脱落。该方法为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头治疗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 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永涛 杨林 +7 位作者 程俊楠 高钦锋 杨成鹏 孙丰文 柳志锦 刘胜哲 张韬 巨积辉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10期1128-1133,共6页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 术中按照传统方法制备股前外侧皮瓣时, 发现穿支偏细, 口径不能满足血管吻合需求, 继续向上延长切口, 于大腿中上段寻找合适穿支, 并调整皮瓣设计, 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区创面。股前外侧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 记录供区愈合与受区皮瓣存活情况, 根据综合评价量表评分标准评估皮瓣修复效果, 分为优(90~10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结果共纳入13例四肢创伤患者, 男9例, 女4例, 年龄20~65岁, 其中手及前臂创面4例, 足踝部创面9例, 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4 cm ~ 31 cm×8 cm。13例皮瓣术中可见横支发出18条皮穿支, 其中肌间隙皮穿支10条, 直接皮穿支8条。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6 cm~32 cm×10 cm, 1例皮瓣发生动脉危象, 行血栓取出术、剪除损伤段血管重新吻合后危象解除, 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13例术后随访6~20个月, 皮瓣质地柔软, 外观较好, 供区恢复良好, 无严重并发症。综合评价量表评定结果:优4例, 良7例, 可2例。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且术中穿支解剖简单, 供区相对隐蔽, 可作为传统股前外侧皮瓣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横支 旋股外侧动脉 四肢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改良三纵五横法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前穿支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胡涛涛 常树森 +8 位作者 魏在荣 莫小金 李海 周健 邓呈亮 聂开瑜 李书俊 陈伟 金文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27-1032,共6页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术前基于改良三纵五横法定位穿支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2019年1月—12月,采用ALTP修复41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男31例,女10例;年龄18~61岁,平均32岁。外伤致软组织缺...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术前基于改良三纵五横法定位穿支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2019年1月—12月,采用ALTP修复41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男31例,女10例;年龄18~61岁,平均32岁。外伤致软组织缺损3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7 d,平均4 d;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切除术后创面3例。软组织缺损部位:上肢16例,下肢25例。软组织缺损范围10 cm×4 cm~25 cm×12 cm。术前采用改良三纵五横法在股前外侧形成Ⅰ、Ⅱ、Ⅲ、Ⅳ区,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在上述4个区域内探测穿支,并根据创面范围设计皮瓣;术中探查穿支,观察各区穿支分布、类型以及穿支与股外侧皮神经关系,计算穿支出现概率及假阳性率;最终切取大小为12 cm×5 cm~30 cm×10 cm的ALTP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皮瓣修复。结果术前探测41例患者共有穿支117条,术中探查发现111条穿支,假阳性率为5%;Ⅰ、Ⅱ、Ⅲ、Ⅳ区穿支出现概率分别为56%、73%、76%、66%,假阳性率分别为–9%、7%、16%、4%。所有穿支均位于股外侧皮神经主干附近,且以后外侧为主。4个区域中共有1条穿支6例、2条12例、3条10例、4条13例;Ⅰ、Ⅱ、Ⅲ、Ⅳ区穿支类型主要为横支穿支、斜支穿支、降支穿支、降支穿支。术后2例皮瓣发生远端部分坏死、1例完全坏死,经植皮修复创面;其余38例皮瓣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皮瓣外观、质地尚可,供区残留线状瘢痕。结论 ALTP术前基于改良三纵五横法可简单定位穿支血管分布和走行,便于术中切取皮瓣时更好地保护股外侧皮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三纵五横法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穿支 股外侧皮神经
原文传递
血管增压和超回流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朝波 裴世杰 +5 位作者 孔令福 黄泽晓 吴育煜 陈华佑 陈绵川 王望任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1-246,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增压和超回流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4~76岁,平均40岁,均切取携带旋股外侧动脉(LCFA)降... 目的探讨血管增压和超回流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4~76岁,平均40岁,均切取携带旋股外侧动脉(LCFA)降支与斜支两组血管的游离ALTF进行移植并应用血管增压和超回流技术进行创面修复。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5 cm~22 cm×10 cm,皮瓣切取面积8 cm×6 cm~23 cm×11 cm,供区直接缝合。采用皮瓣内增压(或超回流)术式15例,采用皮瓣外增压(或超回流)术式16例。术后经门诊、电话、微信或上门定期随访,评估创面修复术后疗效。结果本组31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皮瓣术后创口轻度感染,予拆线换药处理,术后供区及受区创面均完全愈合。术后随访3~55个月,受区皮肤质地、色泽、外观良好,皮瓣TPD为7~12 mm。结论血管增压和超回流技术在游离ALTF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中,疗效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血管增压 超回流 降支 斜支 旋股外侧动脉
原文传递
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永涛 杨林 +7 位作者 曹阳 刘禹城 高钦锋 杨成鹏 孙丰文 程俊楠 张韬 巨积辉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7-342,共6页
目的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总结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5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6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20... 目的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总结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5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6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20~72岁。对患者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前股外侧区的DSA,结合显影标尺观测血管大体情况以及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出现情况(计算出现率)、源动脉、发出点位置、走行方向与皮穿支穿出点位置,另进行横支形态学特点分类。结果DSA检查显示,62例患者股动脉、股深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均清晰可辨。在59例患者中观察到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其中52例为单横支、7例为双横支,横支的出现率为95.2%(59/62)。共观察到66条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其中3条发自股深动脉、63条发自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6.5~12.7 cm;横支约与身体长轴垂直向外侧发出,在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之间走行,沿途发出分支,主干走行至大转子下方;横支皮穿支穿出点距髂前上棘8.0~18.0 cm。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形态学特点分类中,以与1条旋股外侧动脉其他分支共干发出者最为常见,占50.0%(31/62);其次为自旋股外侧动脉(12例)或股深动脉(3例)单干发出者,占24.2%(15/62);特殊类型者占21.0%(13/62),包括双横支者7例、与多条旋股外侧动脉其他分支共干者6例;横支细小/缺如者仅占4.8%(3/62)。在前述双支共干关系中,以横支与升支共干者最为常见,占77.4%(24/31);横支与斜支共干者(5例)、横支与降支共干者(2例)共占22.6%(7/31)。结论通过DSA观察到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出现率高,该横支多自旋股外侧动脉约与身体长轴垂直向外侧发出,以与另一条旋股外侧动脉主要分支,尤其是升支共干发出为主,该定位分析可为股前外侧皮瓣设计与切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显微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