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 side branch lesion length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acute side branch occlusion in provisional strategy?——a analysis of 524 consecutive bifurcation lesions
1
作者 Zhiyong Zhao Dong Zhang +7 位作者 Bo Xu Hao Wang Guofeng Gao Dong Yin Chenggang Zhu Lei Feng Yanyan Zhao Kefei Dou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135-135,共1页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impact of side branch(SB)lesion length on acute SB occlusion after main vessel(MV)stenting.Methods A total of 516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524 bifurcation lesions undergoing one-stent techniqu...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impact of side branch(SB)lesion length on acute SB occlusion after main vessel(MV)stenting.Methods A total of 516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524 bifurcation lesions undergoing one-stent techniques were studied.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acute SB occlusion.The lesions were also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median of SB lesion length.The incidence of SB occlusion and les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wo subgroups were compa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DE branch main VESSEL consecutive bifurcation lesions
下载PDF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Predictors of Major Side Branch Occlusion after Main Vessel Stenting in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被引量:9
2
作者 Dong Zhang Bo Xu Dong Yin Yi-Ping Li Yuan He Shi-Jie You Shu-Bin Qiao Yong-Jian Wu Hong-Bing Yan Yue-Jin Yang Run-Lin Gao Ke-Fei Do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1471-1478,共8页
Background: Major side branch (SB) occlus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s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for bifurcation lesions. We aimed to characterize the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Background: Major side branch (SB) occlus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s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for bifurcation lesions. We aimed to characterize the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major SB occlusion during coronary bifurcation intervention. Methods: We selected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PCI (using one stent or provisional two stent strategy) for bifurcation lesions with major SB. Al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oronary angiography findings, PCI procedural factors and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ic analysis data were collecte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B occlusion. SB occlusion after main vessel (MV) stenting was defined as no blood flow or any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flow grade decrease in SB after MV stenting. Results: Among all 652 bifurcation lesions, 32 (4.91%) SBs occluded. No blood flow occurred in 18 lesions and TIMI flow grade decreasing occurred in 14 lesions.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diameter ratio between MV/SB (odds ratio [OR]: 7.71,95% confidence interval [C/]: 1.53-38.85, P = 0.01), bifurcation angle (OR: 1.03, 95% CI: 1.02-1.05, P 〈 0.01), diameter stenosis of SB before MV stenting (OR: 1.05, 95% CI: 1.03-1.07, P〈 0.01), TIMI flow grade of SB before MV stenting (OR: 3.59, 95% CI: 1.48-8.72, P〈 0.01)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 fraction (LVEF) (OR: 1.06, 95% Cl: 1.02-1.11, P 〈 0.01)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B occlusion. Conclusions: Among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findings, diameter ratio between MV/SB, bifurcation angle, diameter stenosis of SB before MV stenting, TIMI flow grade of SB before MV stenting and LVEF were predictive of major SB occlusion after MV sten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Major Side branch Occlusi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原文传递
基于定量血流分数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龙宇博 周婷 +6 位作者 潘宏伟 李媛媛 王长录 张宇 胡湖 胡遵 荣晶晶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4-561,共8页
目的:拟利用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分析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无肉眼可见分支血流减慢而分支出现血流灌注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左... 目的:拟利用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分析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无肉眼可见分支血流减慢而分支出现血流灌注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左主干冠状动脉真性分叉冠心病患者211例,分叉病变共计234支。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解剖学特征数据、分支保护方式、术后分支TIMI血流等资料,并对术后分支血管进行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测定。PCI术后μQFR<0.8认为分支有灌注障碍,分为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n=51,53支分支病变),另μQFR≥0.8的患者为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n=160,181支分支病变)。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多种临床及解剖学因素对PCI术后分支灌注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PCI术后分支血流分级均为TIMI3级,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53支(22.6%)血管术后分支μQFR为0.70±0.10,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为0.93±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比较,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分支病变长度、分支参考直径、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升高,主支与分支直径比、术前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术前主支μQF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r=-0.490,P<0.001)、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r=-0.788,P<0.001)、术前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r=-0.280,P<0.001)、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r=-0.469,P<0.001)、分支病变长度(r=-0.157,P=0.016)与术后分支μQFR呈显著负相关,分支参考直径(r=0.173,P=0.008)、主支分支直径比(r=0.194,P=0.003)、术后分支开口直径(r=0.328,P<0.001)与术后分支μQFR呈正相关,与临床基线资料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有4个因素是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的危险因素: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OR=1.228,95%CI:1.144~1.318,P<0.001),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OR=1.110,95%CI:1.055~1.168,P<0.001),术后主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OR=1.115,95%CI:1.042~1.192,P=0.001),分支病变长度(OR=1.121,95%CI:1.021~1.231,P=0016)。结论:PCI术后分支血流达到TIMI 3级的患者中仍有部分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PCI术后应积极行功能学评估。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术后主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分支病变长度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术后分支灌注障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定量血流分数 分支灌注
下载PDF
基于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和定量血流分数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流灌注受损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龙宇博 胡湖 +5 位作者 黄承诚 周婷 刘金武 郑昭芬 荣晶晶 潘宏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6-1253,共8页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及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探讨冠脉分叉病变中影响分支血流灌注的各项危险因素,并建立影响分支灌注受损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策略的制定...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及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探讨冠脉分叉病变中影响分支血流灌注的各项危险因素,并建立影响分支灌注受损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362例患者,非左主干分叉病变393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评估指标、冠脉分叉病变的解剖学指标以及分叉病变中代表分支血流灌注的μQFR等数据资料。393处分叉病变按照8:2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估分叉病变中分支灌注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在测试集中进一步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主支最大面积狭窄率、分叉核最大直径狭窄率、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及分支病变长度是分支可能存在血流灌注受损(μQFR<0.8)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由这5个变量建立术前分支灌注受损风险评估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95%CI:0.896~0.958),灵敏度为0.864(95%CI:0.818~0.910),特异度为0.850(95%CI:0.780~0.920)。测试集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817~0.976),灵敏度为0.870(95%CI:0.756~0.936),特异度为0.923(95%CI:0.759~0.986)。结论:冠脉分叉病变中分支的血流灌注情况主要与主支和分支的多个解剖学因素相关,其中主支最大面积狭窄率、分叉核最大直径狭窄率、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及分支病变长度是分支存在灌注受损的独立预测因素;所建立的分支灌注受损风险评估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分支灌注 基于Murray分叉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 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冠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分支血管闭塞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汶玲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212-217,共6页
目的 探讨冠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MV)支架植入术后分支血管(SB)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资料,根据介入治疗后是否发生分支闭塞分为分支闭塞组(n=25)和分支未闭塞组(n=... 目的 探讨冠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MV)支架植入术后分支血管(SB)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资料,根据介入治疗后是否发生分支闭塞分为分支闭塞组(n=25)和分支未闭塞组(n=121),收集并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冠脉病变情况、冠脉造影特征、手术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冠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分支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分支闭塞组MV斑块分布于同侧、斑块不规则、中重度迂曲成角显著高于分支未闭塞组(P<0.05),1,0,0型和0,1,0型Medina分型显著低于分支未闭塞组(P<0.05),近端MV直径狭窄率、远端MV直径狭窄率、MV最高直径狭窄率、SB直径狭窄率、SB病变长度、分叉角、MV/SB直径比、MV支架植入前SB直径狭窄率显著高于分支未闭塞组(P<0.05),SB放置保护导丝者显著低于分支未闭塞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直径狭窄率、SB分支病变长度、分叉角、MV/SB直径比、MV支架植入前SB直径狭窄率是影响冠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分支闭塞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SB直径狭窄率、SB分支病变长度、分叉角、MV/SB直径比、MV支架植入前SB直径狭窄率均是影响冠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分支闭塞的危险因素,可用于辅助临床PCI手术时机选择及手术方案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分叉病变 血管支架 分支闭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6
作者 韩亚岩 徐进芳 +1 位作者 许达亮 高盛富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 探讨拘禁闭陷(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Jailed球囊技术治疗组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各30例。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患者采用分支血管... 目的 探讨拘禁闭陷(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Jailed球囊技术治疗组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各30例。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患者采用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治疗, Jailed球囊技术治疗组患者采用Jailed球囊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即刻、术后1年病变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率与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率。结果 Jailed球囊技术治疗组患者的介入操作时间(52.43±5.56)min、曝光时间(9.14±1.35)min均短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的(80.32±4.76)、(23.75±2.06)min,置入支架数量(1.50±0.15)枚、造影剂用量(90.35±3.75)ml均少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的(3.00±0.45)枚、(145.62±4.47)ml,手术费用(2.45±0.26)万元低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的(3.24±0.31)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病变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率与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率均低于本组术后即刻,且Jailed球囊技术治疗组病变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率低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ailed球囊技术治疗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6.67%(2/30)低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组的3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ailed球囊技术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显著优于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 Jailed球囊技术 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PCI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7
作者 朱新林 肖艳英 +2 位作者 郭孝君 汤军华 李小平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81-386,共6页
目的 探讨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 BCL)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中对边支的保护效果及对冠状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 目的 探讨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 BCL)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中对边支的保护效果及对冠状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23年4月期间在我院拟行PCI术治疗的60例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应用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 JBT)保护边支血管,对照组应用传统边支导丝血管保护法。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边支保护效果、心肌酶水平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导丝使用量、造影剂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主支置入支架术后观察组边支TIMI 3级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 cTn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两组cTnT、CK水平均较本组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BCL患者PCI术中应用JBT,边支血管受压情况明显减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能有效改善心肌酶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保护技术 血管支架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不同分支球囊保护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比较
8
作者 刘文杰 刘瑞杰 +4 位作者 梁龙威 蔡振明 陈杰民 兰军 涂昌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4期7-11,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按不同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分为单支架组和双支架组,每组130例。单支架组采用单支架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双支架组采用双支架球囊保护... 目的比较不同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按不同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分为单支架组和双支架组,每组130例。单支架组采用单支架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双支架组采用双支架球囊保护策略。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单支架组手术时间(43.64±5.03)min短于双支架组的(49.83±5.37)min,球囊使用数量(3.46±0.31)个、支架植入数量(1.86±0.28)枚及导丝使用数量(2.04±0.41)个少于双支架组的(4.25±0.56)个、(2.35±0.35)枚、(2.35±0.53)个,对比剂用量(151.71±28.18)ml少于双支架组的(175.52±32.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支、分支的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血流3级比例及血管残余狭窄≥30%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分支血管慢血流、术中分支血管闭塞、术后心肌酶谱增高及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单支架组MACE发生率8.46%与双支架组的7.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支架与双支架分支球囊保护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临床效果确切,但与双支架球囊保护策略比较,单支架球囊保护策略能减少支架、球囊、导丝使用及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间更短,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单支架 双支架 分支球囊保护策略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评估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昊 慕朝伟 +6 位作者 朱成刚 尹栋 丰雷 刘帅 赵志勇 张冬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叉角度等分叉病变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所得血管分叉角度的中位数(49°)作为分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角度组(≤49°,n=93)和高角度组(>49°,n=83)。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在176例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有8例(4.5%)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在高角度组明显大于低角度组(8.4%vs 1.1%,P=0.019)。随着血管分叉角度逐渐增大,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逐渐增高,第1四分位内为0%,第2四分位内为2.5%,第3四分位内为7.0%,第4四分位内为8.7%(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D-QCA计算所得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1.005~1.271,P=0.041)。结论:3D-QCA证实,高血管分叉角度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分支血管闭塞 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及评分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何源 张冬 +2 位作者 尹栋 徐波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7-832,共6页
目的:建立预测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及评分系统。方法:本研究对我院2012-01至2012-07连续7007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进行筛选,入选以单支架或临时性双支架策略行PCI的分又病变患者1545例(共... 目的:建立预测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及评分系统。方法:本研究对我院2012-01至2012-07连续7007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进行筛选,入选以单支架或临时性双支架策略行PCI的分又病变患者1545例(共计1601处病变)。根据术中是否发生分支闭塞分为无分支闭塞组(n=1431例)和分支闭塞组(n=114例)。按时间顺序将1601处病变中前1200处作为建模数据集用于构建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和评分系统,将后401处作为验证数据集进行验证。结果:建模数据集分析显示,术前主支血管斑块与分支血管位置关系、支架置入前主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等级、术前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术前分叉角度、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和术前主支/分支血管直径比是分支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80[95%可信区间(CI):0.75~0.85],Hosmer—Lemeshow法(HL)P=I.00;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0.76(95%CI:0.71~0.82),HLP=0.12。验证数据集检验风险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81(95%CI:0.73~0.89),HLP=0.77;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0.77(95%CI:0.69~0.86),HLP=0.58。建模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患者评分系统积分四分位数划分结果显示评分积分≥10分患者分支闭塞发生率明显高于10分以下患者(P〈0.001),术中分支闭塞风险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评分系统简便易用,通过定量分析冠脉造影区分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策略 分支闭塞 风险预测 评分系统
下载PDF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雨虹 贺铿 袁国军 《江西医药》 CAS 2014年第12期1377-1381,共5页
目的旨在研究观察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为分叉病变的处理及治疗提供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策略和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分叉病变,并接受PCI治疗的74例患... 目的旨在研究观察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分叉病变分支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为分叉病变的处理及治疗提供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策略和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将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分叉病变,并接受PCI治疗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球囊对吻组(36例);拘禁球囊组(38例),通过观察:(1)接受PCI治疗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胸痛有无出现、心电图有无相关导联ST段的抬高、血流动力学有无改变,满足其中一项即可),术后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的改变;(2)接受主支PCI后,分支有无闭塞或夹层,最终的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3)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4)接受PCI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5)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球囊对吻组例发生3例分支闭塞或夹层,拘禁球囊组例发生2例分支闭塞或夹层,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MACE事件发生率和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拘禁球囊技术组节省了手术耗材,而且缩短了手术曝光时间及造影剂用量(P<0.05)。结论拘禁球囊技术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及节省了手术耗材,在即刻及近期随访中疗效不劣于经典球囊对吻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拘禁球囊技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 分叉病变 分支保护
下载PDF
改良预埋球囊技术对分叉病变分支小血管保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芳 张伟 +4 位作者 丁小云 吕果 刘振国 李红军 党群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5期352-356,共5页
目的:评估改良预埋球囊技术在真性分叉病变中对分支血管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真性分叉病变,随机分为改良预埋球囊组(MJBT)32例和预埋导丝组(JWT)28例,均采用Provisional策略处理分叉节段靶病变。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比较两... 目的:评估改良预埋球囊技术在真性分叉病变中对分支血管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真性分叉病变,随机分为改良预埋球囊组(MJBT)32例和预埋导丝组(JWT)28例,均采用Provisional策略处理分叉节段靶病变。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分支血管狭窄加重程度、严重夹层形成、急性闭塞、前向血流速度及需要分支补救性技术处理(球囊对吻和双支架技术),术后定量肌钙蛋白测定住院和随访期间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严重夹层形成JWT组7例、MJBT组2例(χ^2=4.12,P〈0.05);血管急性闭塞JWT组4例,MJBT组无血管闭塞发生(χ^2=3.99,P〈0.05);MJBT组无术中胸痛发生、JWT组4例(χ^2=3.99,P〈0.05);JWT组3例围术期c Tn I3倍以上升高,MJBT组无c Tn I明显升高(χ^2=3.61,P〉0.05)。两组比较,JWT组在分支血管狭窄加重、前向血流减慢0.05)、最大狭窄程度(t=1.19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术后即刻分支最小管腔直径(t=3.012,P〈0.01)和分支最大狭窄程度(t=2.226,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随访分支最小管腔直径(t=2.781,P〈0.01)和分支最大狭窄程度(t=2.109,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JWT组有4例分支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分叉病变 改良预埋球囊技术 分支血管保护
下载PDF
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冠心病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喜文 杨伟伟 +2 位作者 王继鹏 马树人 严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2-745,共4页
目的 :探讨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对边支的保护作用及远期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法将138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单导丝组(n=68)和双导丝组(n=70),比较两组患者在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边支血... 目的 :探讨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对边支的保护作用及远期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法将138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单导丝组(n=68)和双导丝组(n=70),比较两组患者在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即刻闭塞和狭窄加重的情况、完成导丝交换的时间及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情况;9-12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主支血管再狭窄和边支血管闭塞发生情况。结果:双导丝组边支血管即刻闭塞率和边支开口狭窄加重情况比例、完成交换导丝时间和边支需植入支架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单导丝组(P〈0.05);9-12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示两组间主支支架内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单导丝组边支闭塞率高于双导丝组(P〈0.05)。结论: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即刻(及远期)丢失率,预防边支开口狭窄加重,减少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概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同时,双导丝技术可以减少远期边支血管丢失,更好改善分叉病变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分叉病变 双导丝技术 边支血管 冠心病
下载PDF
拘禁球囊技术在介入治疗分叉病变边支血管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段文涛 张峰 史东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拘禁球囊技术与传统的边支保护技术在介入治疗真性分叉病变中对边支血管保护的即刻及近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间期间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未非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90... 目的分析比较拘禁球囊技术与传统的边支保护技术在介入治疗真性分叉病变中对边支血管保护的即刻及近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间期间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未非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患者本人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按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均在术前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然后行主支血管单支架植入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边支保护技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拘禁球囊技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支架植入数量、造影剂使用量则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介入手术治疗均成功,但对照组患者术中胸痛、冠脉夹层、支架膨胀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中心律失常、血流减慢及术后分支闭塞或夹层、血清肌钙蛋白/心肌酶水平升高、分支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9%和13.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拘禁球囊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可以对边支血管进行有效保护,且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支架使用率少的优点,疗效与经典球囊对吻技术相当,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即刻效果和远期疗效都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拘禁球囊技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 分叉病变分支保护 即刻效果 远期疗效
下载PDF
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魏述军 袁吉祥 吴源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11-513,共3页
目的观察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SPB)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双导丝保护技术,观察组采用SPB技术。评价单支架植入成功率,即刻及1年... 目的观察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SPB)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双导丝保护技术,观察组采用SPB技术。评价单支架植入成功率,即刻及1年后分支血流通畅率、1年内MACE发生率、靶病变血运重建率。结果 SPB技术单支架植入成功率96%,分支血流即刻通畅率100%,1年后分支血流通畅率98%,1年内MACE发生率为2%,靶病变血运重建率2%;传统双导丝技术单支架植入成功率82%,分支血流即刻通畅率76%,1年后分支血流通畅率72%,1年内MACE发生率为10%,靶病变血运重建率8%。结论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可以提高单支架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成功率,使分支开口不被严重挤压或闭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 单支架植入
下载PDF
冠脉边支血管超声引导下开通无残端分支CTO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冉 吕健 +1 位作者 张玲玲 魏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7期713-715,共3页
目的探讨冠脉边支血管超声引导下无残端分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开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选取2012年8月至2017年5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的无残端分支冠状动脉CTO患者16例,均在冠脉边支血管... 目的探讨冠脉边支血管超声引导下无残端分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开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选取2012年8月至2017年5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的无残端分支冠状动脉CTO患者16例,均在冠脉边支血管超声(IVUS)引导下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介入治疗情况和效果。结果 IVUS引导下完成CTO残端导丝穿刺的患者13例,成功率为81.25%;在CTO残端导丝穿刺成功后经由阻塞血管进入真腔的患者11例(68.75%); CTO残端导丝穿刺成功后没有进入真腔的2例患者,均选择逆向导丝穿刺方法完成CTO开通治疗。穿刺成功的13例患者均首先选择常规PCI导丝进行CTO残端导丝穿刺,1例患者未成功到达远端真腔,改为逆向导丝穿刺术后成功,其余12例患者均选择CTO专用导丝进行穿刺后,成功完成开通手术。结论冠状动脉IVUS引导下完成无残端分支冠状动脉CTO介入开通手术具有较好的效果,而CTO专用导丝的硬度相对较高,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导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边支血管超声 开通 无残端分叉CTO病变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时小分支保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邬文敏 蒲晓群 王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时,小分支应用导丝进行保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0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因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CL)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BCL的分支血管(SB)管径为2.0~2.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时,小分支应用导丝进行保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0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因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CL)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BCL的分支血管(SB)管径为2.0~2.5 mm的100例患者。按是否在分支内放置保护导丝将患者分为分支保护组(n=36)和分支非保护组(n=64)。通过分析手术光盘、手术记录、住院病历资料及9个月随访,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手术即刻成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9个月内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SB保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上均较SB未保护组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PCI术后分支血管狭窄程度均较术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均无院内MACEs发生;④出院后9个月随访,保护组MACEs发生率5.6%,未保护组MACE发生率7.8%,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PCI时,对小分支(管径为2.0~2.5 mm)血管实施导丝保护并未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近期临床效果及远期预后,反而较对照组延长操作及曝光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小分支 保护导丝
下载PDF
SafeCut球囊处理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18
作者 林丛 官学强 +4 位作者 陈鹏 李嘉 曾刚焕 唐疾飞 杨鹏麟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8年第5期297-298,共2页
目的评价SafeCut球囊成形术治疗冠脉分叉处分支血管中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46个分叉病变主支病变置入支架,分支病变单行SafeCut,球囊扩张而不置入支架,观察其手术过程,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42... 目的评价SafeCut球囊成形术治疗冠脉分叉处分支血管中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46个分叉病变主支病变置入支架,分支病变单行SafeCut,球囊扩张而不置入支架,观察其手术过程,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42例患者46个分叉病变中位于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占62%,回旋支/钝圆支占29%,右冠脉/后降支或后侧支占10%。对分支血管行SafeCut球囊扩张后有2例因内膜严重撕裂而置入支架,其余病变残余狭窄为10%~50%,成功率达100%,无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6~20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结论SafeCut球囊成形术治疗冠脉分叉处分支血管病变安全,有效,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feCut球囊 分支病变 冠脉分叉病变
下载PDF
DES时代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分支血管的影响
19
作者 许左隽 殷兆芳 +5 位作者 王长谦 范例 范虞琪 韩志华 任义荣 陈侃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4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本院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24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情况、手术并...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本院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24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情况、手术并发症、旋磨对病变处及远端分支血管的影响及出院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24例患者共26处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均经桡动脉成功行冠状动脉旋磨术,旋磨后病变处狭窄程度由(89.5±7.3)%降至(37.6±5.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所有病变均成功置入DES,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26处钙化病变共20条分支血管,旋磨后所有分支血管均未发生栓塞、夹层,开口直径无显著变化。24例患者平均随访(11.0±6.1)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15个月因重症肺炎死亡,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6例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支架内血栓形成、再狭窄及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结论 DES时代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对病变处及远端分支血管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严重钙化病变 旋磨术 分支血管
下载PDF
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分支闭塞的血管造影特征
20
作者 周鹏 刘臣 +6 位作者 谭宇 盛兆雪 李健楠 周金英 赵汉军 宋莉 颜红兵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2期63-67,共5页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影像特征发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罪犯病变分支闭塞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阜外医院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22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筛选...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影像特征发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罪犯病变分支闭塞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阜外医院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22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筛选出罪犯病变为分叉病变的患者共256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疾病及冠状动脉造影影像特征资料。结果 256例患者中,33例发生分支闭塞,223例未发生分支闭塞,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支开口狭窄程度重(比值比为1.06,95%CI 1.03~1.09,P<0.001)和分支开口血栓(比值比为5.43,95%CI 1.23~23.93,P=0.025)是预测分支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罪犯病变分支闭塞与分支开口狭窄程度重和分支开口血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分叉病变 分支闭塞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