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mally Controllable Break Junctions with High Bandwidths and High Integrabilities
1
作者 孟超 黄璞 +2 位作者 周经纬 段昌奎 杜江峰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7期110-113,共4页
Break junctions are important in generating nanosensors and single molecular devices. The mechanically con- trollable break junction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for a break junction due to its simplicity and stabil... Break junctions are important in generating nanosensors and single molecular devices. The mechanically con- trollable break junction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for a break junction due to its simplicity and stability. However, the bandwidths of traditional devices are limited to about a few hertz. Moreover, when using traditional methods it is hard to allow independent control of more than one junction. Here we propose on-chip thermally controllable break junctions 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 This is verifi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dopting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produces features of high bandwidth and independent controllability to this new break junction system. The proposed method will have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on on-chip high speed independent controllable and highly integrated single molecule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ly Controllable break junctions with High Bandwidths and High Integrabilities
下载PDF
An Electrochemically Assisted Mechanically Controllable Break Junction Approach for Single Molecule Junction Conductance Measurements 被引量:5
2
作者 Yang Yang Zhaobin Chen +4 位作者 Junyang Liu Miao Lu Dezhi Yang Fangzu Yang Zhongqun Tian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1199-1207,共9页
我们向调查单个分子传导力汇报一条电气化学地帮助的机械地可控制的裂缝连接(EC-MCBJ ) 途径。与金 nanobridge 连接的电极对被电气化学的免职制作然后在一个 homebuilt MCBJ 平台上增长了。很多 Au- molecule-Au 连接被金 nanobridge ... 我们向调查单个分子传导力汇报一条电气化学地帮助的机械地可控制的裂缝连接(EC-MCBJ ) 途径。与金 nanobridge 连接的电极对被电气化学的免职制作然后在一个 homebuilt MCBJ 平台上增长了。很多 Au- molecule-Au 连接被金 nanobridge 碎重复并且重新连接顺序生产。以便测量他们的单个分子传导力,统计传导力直方图为 benzene-1,4-dithiol (BDT ) 和 4,4-bipyridine (BPY ) 被产生。从这些直方图提取的价值被发现在象以前在文学报导的价值的一样的范围。我们的方法从过去常然而,获得这些以前报导的文学价值的是不同的因为它更快,更简单,更划算,并且改变电极材料是更方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沉积 测量方法 辅助机械 分子结 电导 可控 断裂 成本效益
原文传递
Analytical modeling of the junction evolution in single-molecule break junctions: towards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ime-dependent process 被引量:1
3
作者 Zhi-Chao Pan Jin Li +5 位作者 Lijue Chen Yongxiang Tang Jia Shi Junyang Liu Jie-Lou Liao Wenjing Ho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1245-1256,共12页
The conductance through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characterized by the break junction techniques consists of the through-space tunneling and through-molecule tunneling conductanc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rough-space t... The conductance through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characterized by the break junction techniques consists of the through-space tunneling and through-molecule tunneling conductanc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rough-space tunneling between the electrodes makes the quantitative extraction of the intrinsic molecular signals of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challenging. Here, we established an analytic model to describe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ductance of a single molecule in break junction measurements. The experimental data for a series of oligo(aryleneethynylene) derivatives validate the proposed model, which provides a modeling insight into the conductance evolution for the opening process in a "real" break junction experiment. Further modul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junction formation probability and rupture distance of the molecular junction, which reflect the junction stability, will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amplitude and position of the obtained conductance peak. We further extend our model to a diffusion and a chemical reaction process, for whic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break junction technique offers a 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ime-dependent systems, suggesting the potential of break junction techniques in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at the single-molecule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k junctionS SINGLE-MOLECULE CONDUCTANCE modeling THROUGH-SPACE tunneling
原文传递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dynamic behaviors of bubbles flowing through bifurcate T-junction in microfluidic device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梁玉 刘凌波 +2 位作者 韩笑天 李倩文 杨卫波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417-427,共11页
Based on the volume of fluid(VOF) method, a numerical model of bubbles splitting in a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T-junction is developed and solved numerically. Various flow patterns are distinguished and the effects of... Based on the volume of fluid(VOF) method, a numerical model of bubbles splitting in a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T-junction is developed and solved numerically. Various flow patterns are distinguished and the effects of bubble length,capillary number, and diameter ratio between the mother channel and branch are discussed. The break-up mechanism is explored in particula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ehaviors of the bubbl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break-up and non-break.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lug flowing, the branches are obstructed by the bubbles that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drives the bubbles into break-up state, while the bubbles that retain non-break state flow into an arbitrary branch under bubbling flow condition. The break-up of the short bubbles only occurs when the viscous force from the continuous phase overcomes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The behavior of the bubbles transits from non-break to break-up with the increase of capillary number. In addition, the increasing of the diameter ratio is beneficial to the symmetrical break-up of the bubb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luidic T-junction BUBBLE break-UP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噻吩锚定基团的结构修饰对分子-电极结合的影响
5
作者 雷永久 王旭 +6 位作者 王治业 周疆豪 陈海舰 梁蕾 李云川 肖博怀 常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3-108,共6页
锚定基团决定了分子与纳米电极的结合方式,对分子电导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分子电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噻吩是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中一种基本的构筑单元,在分子电子学研究中可以作为锚定基团,有望扩展分子电子学研究的目标分子结构基础。在本... 锚定基团决定了分子与纳米电极的结合方式,对分子电导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分子电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噻吩是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中一种基本的构筑单元,在分子电子学研究中可以作为锚定基团,有望扩展分子电子学研究的目标分子结构基础。在本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三种结构类似的π共轭分子BT-H、BT-Hex和BT-Cl,这三种分子具有相同的分子骨架,但两端噻吩4号位上的取代基(分别为H、正己基C6和Cl)不同。BT-H、BT-Hex和BT-Cl的噻吩可以作为锚定基团,使分子连接在金纳米间隙中形成单分子结。我们采用单分子电导测量技术研究了它们的电荷传输特性,也探索了噻吩锚定基团上修饰的取代基对分子-电极结合构型的影响。单分子电导测量结果表明,这三种分子均存在两种结合构型,它们分别对应高电导状态(GH)和低电导状态(GL),并且GH与GL的电导数值相差超过一个数量级。根据我们报道过的分子电导研究结果,两端以噻吩为锚定基团的分子可以产生GH与GL态,它们分别是分子的噻吩π轨道和噻吩S原子与金电极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分别叫作Au―π和Au―S结合构型)。对于GL态,由于锚定基团上的取代基不同,电导数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GBT-Hex>GBT-H>GBT-Cl的电导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取代基的电子特性不同造成分子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相对于Au费米能级的位置发生了偏移。对于GH态,锚定基团上不同的取代基对GH的电导值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C6和Cl取代基会使Au-π结合构型出现的概率降低,导致了Au-π与Au-S两种分子-电极结合构型出现的相对比例发生变化。本工作对指导分子电子学研究中的分子结构设计,特别是在锚定基团的结构设计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电导 分子构型 取代基 噻吩 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法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的遗传和非遗传毒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旻 付娟玲 +4 位作者 何凌燕 王芸 胡敏 朱彤 周宗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40,共4页
用胞质阻断微核试验与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北京市大气PM2.5无机提取物与有机提取物对Balb/c 3T3细胞微核形成与DNA链断裂的影响;通过划痕染料示踪技术(SL/DT)观察PM2.5无机提取物与有机提取物对Balb/c3T3细胞间通讯的影响.发现PM2.5有... 用胞质阻断微核试验与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北京市大气PM2.5无机提取物与有机提取物对Balb/c 3T3细胞微核形成与DNA链断裂的影响;通过划痕染料示踪技术(SL/DT)观察PM2.5无机提取物与有机提取物对Balb/c3T3细胞间通讯的影响.发现PM2.5有机提取物可引起双核微核细胞率显著增加(P<0.01)及导致慧星细胞率和DNA迁移长度显著增加(P<0.01);PM2.5有机提取物引起细胞间通讯的抑制; PM2.5无机提取物未见明显毒作用.结果表明,PM2.5可引起染色体损伤和原发性DNA损伤,抑制细胞间通讯,其毒作用主要由其有机成分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双核微核 DNA链断裂 细胞间通讯
下载PDF
机械可控纳米劈裂法实现单分子电导值的测量
7
作者 王青玲 袁杰 +3 位作者 何开华 陈绮丽 龙光芝 向东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AS CSCD 2013年第4期285-291,共7页
为了获得电子在单分子结中传输的特性,研制了具有高稳定性的机械可控纳米劈裂装置芯片.利用此芯片及相应机械装置,获得了能在皮米级精度上操纵间距的纳米电极对;并实现了稳定的单个金属离子所桥接的分子结(电极-分子-金属离子-分子-电... 为了获得电子在单分子结中传输的特性,研制了具有高稳定性的机械可控纳米劈裂装置芯片.利用此芯片及相应机械装置,获得了能在皮米级精度上操纵间距的纳米电极对;并实现了稳定的单个金属离子所桥接的分子结(电极-分子-金属离子-分子-电极).在保持配合物不变的前提下,置换不同金属离子,测量了其所桥接的单分子结的电导值,发现Ca2+络合物的电导值>>Zn2+络合物的电导值>Ni2+络合物的电导值.结合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验证了所得实验装置的可靠性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电子 纳米电极 单分子电导 金属离子络合物 机械可控纳米劈裂
下载PDF
高压超结VDMOS结构设计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法明 杨发顺 +2 位作者 丁召 傅兴华 邓朝勇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8-303,共6页
为改善高压功率VDMOS击穿电压和导通电阻之间的平方率关系,采用超结理论及其分析方法,结合电荷平衡理论,计算了超结VDMOS的理想结构参数,并利用仿真软件SILVACO对超结VDMOS的各个工艺参数(外延厚度,P柱掺杂剂量,阈值电压)进行了优化设计... 为改善高压功率VDMOS击穿电压和导通电阻之间的平方率关系,采用超结理论及其分析方法,结合电荷平衡理论,计算了超结VDMOS的理想结构参数,并利用仿真软件SILVACO对超结VDMOS的各个工艺参数(外延厚度,P柱掺杂剂量,阈值电压)进行了优化设计,对器件的正向导通特性和反向击穿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最终设计了一个击穿电压为815V,比导通电阻为23mΩ.cm2的超结VDM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超结 电荷平衡 正向导通 反向击穿
下载PDF
东昆仑与西昆仑地质构造对比研究之刍议 被引量:30
9
作者 李兴振 尹福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77-783,共7页
初步总结了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的四大特点和东、西昆仑地质对比的三大线索,重新厘定了构造单元,并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昆仑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昆仑造山带是在老的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重新解体裂解为洋又拼合的地... 初步总结了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的四大特点和东、西昆仑地质对比的三大线索,重新厘定了构造单元,并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昆仑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昆仑造山带是在老的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重新解体裂解为洋又拼合的地带,是一个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的转换承接地带。昆仑造山带保存了从原特提斯洋消亡后,由碰撞造山到山脉老化再次裂解这一大陆构造演化阶段的许多信息,可能是我们认识中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如何通过这种转换承接实现洋陆转换,把各个陆块拼接在一起的一个重要窗口。对昆仑造山带的解剖对现今仍处于碰撞后发展阶段的青藏高原的研究及今后的找矿都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昆仑造山带 构造单元对比 造山带解体 洋陆转换 转换承接带
下载PDF
盆山结合部近地表速度结构与静校正方法研究——以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结合部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侯贺晟 高锐 +6 位作者 贺日政 刘金凯 酆少英 管烨 蔡勋育 James.H.Knapp Francis T.Wu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1,共5页
盆山结合部位近地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以横穿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某二维地震测线为例,通过分析盆地、盆山结合部和山区的典型单炮记录,确定了一套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层析静校正流程——对起伏地表的高程进行... 盆山结合部位近地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以横穿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某二维地震测线为例,通过分析盆地、盆山结合部和山区的典型单炮记录,确定了一套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层析静校正流程——对起伏地表的高程进行平滑,将其作为浮动基准面;在该基准面上应用初至波层析反演方法计算炮、检点静校正量,并应用于数据体上;之后对该数据体进行速度分析和动校正等常规处理,再应用高程法计算浮动基准面到最终基准面的炮、检点静校正量。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解决盆山结合部资料中的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地震剖面的成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塔里木盆地 盆山结合部 近地表结构 初至波 层析反演方法 高程静校正方法 浮动基准面
下载PDF
悬空纳米间隔电极对的制备并应用于单分子电学性质测量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扬 田景华 +2 位作者 罗仲梓 吴孙桃 田中群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78-282,286,共6页
将普通光刻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相结合,在微芯片上制备得到了机械可控断裂结法(MCBJ)所需的悬空纳米间隔金属电极对,并分别用热氧化二氧化硅和聚酰亚胺(PI)作为牺牲层使得电极对悬空,明显提高了可控断裂的实验成功率,并延长了微芯片使用寿... 将普通光刻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相结合,在微芯片上制备得到了机械可控断裂结法(MCBJ)所需的悬空纳米间隔金属电极对,并分别用热氧化二氧化硅和聚酰亚胺(PI)作为牺牲层使得电极对悬空,明显提高了可控断裂的实验成功率,并延长了微芯片使用寿命。利用分子自组装和MCBJ方法成功构筑了金属/分子/金属结,并实施了对巯基苯胺(BDT)单分子的电学性质测量,得到了BDF的电导值和I-V特性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电子学 机械可控裂结法 单分子电导 牺牲层 微加工
下载PDF
基于裂结技术的单分子尺度化学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余培锴 冯安妮 +4 位作者 赵世强 魏珺颖 杨扬 师佳 洪文晶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29-839,共11页
分子电子学是研究单分子器件的构筑、性质以及功能调控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中,金属/分子/金属结的构筑和表征是现阶段分子电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裂结技术是当前分子电子学研究的主要实验方法,主要包括机械可控裂结技术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分子电子学是研究单分子器件的构筑、性质以及功能调控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中,金属/分子/金属结的构筑和表征是现阶段分子电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裂结技术是当前分子电子学研究的主要实验方法,主要包括机械可控裂结技术和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技术。本文对裂结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近年来利用这些技术,在单分子尺度化学反应的检测和动力学研究,以及将这些技术与溶液环境、静电场、电化学门控等方法相结合,调控单分子器件的电输运性质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电子学 单分子 电输运 机械可控裂结 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
下载PDF
单分子电导测量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程鹏坤 李云川 常帅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9-49,共21页
分子电子学是纳米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其最终目的是基于单个分子或分子阵列构建功能器件,实现与宏观器件相同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测量和控制单分子内部的电荷传递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单分子电学领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单分... 分子电子学是纳米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其最终目的是基于单个分子或分子阵列构建功能器件,实现与宏观器件相同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测量和控制单分子内部的电荷传递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单分子电学领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单分子电导测量技术和环境影响因素。这篇综述对分子电子学发展至今所包含的单分子电导测量技术进行了分类总结,将所有技术归纳为固结法和裂结法两大类,并对每一类技术做了展开阐述。除此之外,本文还详细地介绍了当前学术界比较关心的内容:单分子电导影响因素。本文从内部因素(锚定基团、电极、目标分子)和外部因素(电压、温度、溶剂、p H值等)两个角度出发,对不同电导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另外,本文也对近几年发展的调控分子电导的新型手段(通过能级调控以及光、热等刺激)进行了概述,并对利用这些手段实现的单分子尺度化学反应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最后,本文对这些测量技术以及电导调控手段在单分子电学领域内的潜在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电导测量 固结法 裂结法 锚定基团 电导影响因素
下载PDF
单分子器件的拉伸与断裂过程第一性原理研究:末端基团效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峰 刘然 +4 位作者 索雨晴 牛乐乐 傅焕俨 季文芳 李宗良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87-294,共8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含S以及含N末端基团的分子结的拉伸与断裂过程.计算结果显示,对于尖端为锥形的金电极,当末端基团为-S时,拉断分子结的作用力大小为0.,59 nN,大于H原子未解离的-SH从金电极上断裂所需的0.25 nN作用力,但明显小于-...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含S以及含N末端基团的分子结的拉伸与断裂过程.计算结果显示,对于尖端为锥形的金电极,当末端基团为-S时,拉断分子结的作用力大小为0.,59 nN,大于H原子未解离的-SH从金电极上断裂所需的0.25 nN作用力,但明显小于-S末端从平面金电极上断裂下来的约1.5 nN的作用力.当末端基团是-NH2或-NO2时,分子结断裂所需拉力分别为0.45和0.33 nN.体系轨道分布表明,分子与电极通过前线占据轨道耦合后形成的扩展体系分子轨道离域性越好,拉断分子结所需的作用力越大.自然键轨道(natural bond orbital,NBO)分析显示,若分子末端与电极间未形成成键轨道,末端原子上更多的NBO净电荷可以提高分子与电极间结合的稳定性.结合我们以前的研究,可以发现,-S末端和-NH2末端对金电极界面的微观构型具有明显的识别功能,这为精确操控并理解分子与金电极间的相互作用及界面结构提供了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器件 分子结拉伸 分子结断裂 自然键轨道 界面识别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方法研究以铜和银为电极的对苯二甲酸单分子结电导
15
作者 韩迪 洪泽文 +3 位作者 李东方 郑菊芳 王亚浩 周小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利用基于电化学跳跃接触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法(ECSTM-BJ),通过现场形成金属电极,对以Cu和Ag为电极的对苯二甲酸单分子结电导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对所有数据直接线性统计即可得到很好结果;两种电极下都存在两套高和低... 利用基于电化学跳跃接触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法(ECSTM-BJ),通过现场形成金属电极,对以Cu和Ag为电极的对苯二甲酸单分子结电导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对所有数据直接线性统计即可得到很好结果;两种电极下都存在两套高和低电导值,其中以Cu为电极的单分子结电导高低值分别为11.5和4.0 n S,而以Ag为电极的单分子结电导分别为10.3和3.8 n S,高值都约为低值的3倍,且以Cu为电极的单分子结电导要略大于以Ag为电极的电导,可归结于电极和分子的耦合不同造成的.与同样条件下测量得到的烷基链羧酸单分子结电导只存在一套值相比,对苯二甲酸表现出两套电导值,反应了分子内主链对分子结电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法 单分子结电导 电子输运
下载PDF
基于异质结倍增层的InAlAsSb SACM雪崩光电二极管的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蒋毅 陈俊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8-603,共6页
使用低工作电压的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有利于提高集成电路的稳定性和降低功耗.文章建立了一个分离吸收、电荷、倍增(SACM)型的雪崩光电二极管的模型,为了在低偏压下获得高增益同时不降低工作电压范围,这个模型采用了具有高低禁带宽度的... 使用低工作电压的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有利于提高集成电路的稳定性和降低功耗.文章建立了一个分离吸收、电荷、倍增(SACM)型的雪崩光电二极管的模型,为了在低偏压下获得高增益同时不降低工作电压范围,这个模型采用了具有高低禁带宽度的异质结倍增层.同时,文章研究了异质结倍增层的厚度和掺杂浓度对暗电流和增益的影响.通过对掺杂浓度的优化,击穿电压和穿通电压可以同时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AlAsSb 雪崩光电二极管 异质结倍增层 击穿电压 穿通电压
下载PDF
温控/光控片上纳米裂结
17
作者 尹凯凯 郭晨阳 +3 位作者 倪立发 赵智凯 LEE Takhee 向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7-701,共5页
由于分子尺寸小、可化学合成、与生物组织兼容等显著优点,以有机小分子为核心的单分子器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单分子器件有望成为硅基电子器件的一个重要的互补发展方向.已报道构筑单分子电子回路的大部分方法程序繁琐,且无法在平面... 由于分子尺寸小、可化学合成、与生物组织兼容等显著优点,以有机小分子为核心的单分子器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单分子器件有望成为硅基电子器件的一个重要的互补发展方向.已报道构筑单分子电子回路的大部分方法程序繁琐,且无法在平面基底上实时调控电极间的间距.本工作采用机械切割结合电化学腐蚀的方法来制作纳米电极,通过控制施加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的电压,并实时监测通过被腐蚀的金线的电流的大小,可以获得针尖状与分子大小匹配的纳米电极.进一步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采用比金的热膨胀系数小很多的材料作为基底,实现了环境温度对电极间距离的调控,即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实现了可重复操作的电极间的连接及断开.在此温控基础之上,进一步实现了利用光强更为地精密调控电极间的距离,调控的精度可以达到原子级别.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制作的温控/光控片上纳米电极无需借助高精尖仪器,就可以实现对电极之间的距离的精密控制,其平面基底构型,为单分子电子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有助于片上器件集成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电子学 电化学腐蚀 纳米电极 可控裂结 温控 光控
下载PDF
侧链位阻效应对芴基分子电导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陈益斌 肖博怀 +3 位作者 王旭 王治业 孙铭俊 李云川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629-635,共7页
为了研究侧链对多苯环芴基分子电导的影响,我们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STM-BJ)技术对分子骨架相同但侧链不同的一系列芴基分子的单分子电导进行测量,同时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分子进行表征.研究表明,3种分子均... 为了研究侧链对多苯环芴基分子电导的影响,我们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STM-BJ)技术对分子骨架相同但侧链不同的一系列芴基分子的单分子电导进行测量,同时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分子进行表征.研究表明,3种分子均产生高低不同的两类电导值,其中它们的低电导基本一致,而高电导之间产生明显的差别.高电导的差别可能是分子侧链产生的空间位阻阻碍了分子骨架上的电荷传导,进而使分子结电导减小.本研究有助加深对分子侧链影响单分子结电导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法 循环伏安法 单分子结电导 分子构型 电子输运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电极的寡聚苯乙炔衍生物单分子的单分子电导研究
19
作者 曾凯 林振超 +2 位作者 郑玉玲 陈晓 张彦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6-21,共6页
主要阐述了一种构筑石墨烯/分子/石墨烯结的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在铜丝上沉积石墨烯后制备具有石墨烯纳米间隙的芯片,再利用目标分子锚定基团与石墨烯间的弱相互作用力“π-π stacking”将分子组装到石墨烯电极上,形成石墨烯/分子... 主要阐述了一种构筑石墨烯/分子/石墨烯结的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在铜丝上沉积石墨烯后制备具有石墨烯纳米间隙的芯片,再利用目标分子锚定基团与石墨烯间的弱相互作用力“π-π stacking”将分子组装到石墨烯电极上,形成石墨烯/分子/石墨烯结。利用这种构筑分子结的方法,并基于机械可控裂结(MCBJ)技术,测量了3种芘与碳链连接位点不同的寡聚苯乙炔类(OPEs)分子的电导,发现3种分子OPE-2PY-1、OPE-2PY-2和OPE-2PY-3的电导值分别为1.66×10^(-5) G_(0)、2.40×10^(-5) G_(0)和1.23×10^(-5) G_(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电子学 机械可控裂结技术 石墨烯电极 寡聚苯乙炔类分子
下载PDF
XMe - Xiamen Molecular Electronics Code:An Intelligent and Open-Source Data Analysis Tool for Single-Molecule Conductance Measurements 被引量:1
20
作者 Zhichao Pan Gang Dong +11 位作者 Chi Shang Ruihao Li Tengyang Gao Luchun Lin Huicong Duan Xiaohui Li Jie Bai Yilin Lai Wenfeng Wu Jia Shi Junyang Liu Wenjing Ho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17-329,共13页
Charge transport characterization of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is essential for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single-molecule physical chemi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towards single-molecule electronic devices and circuit... Charge transport characterization of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is essential for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single-molecule physical chemi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towards single-molecule electronic devices and circuits. Among the single-molecule conductance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the single-molecule break junction technique is widely used in tens of worldwide research laboratories which can generate a large amount of experimental data from thousands of individual measurement cycles. However,data interpretation is a challenging task for researchers with different research backgrounds,and the different data analysis approaches sometimes lead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measurement data and even reproducibility issues of the measurement. It is thus a necessity to develop a user-friendly all-in-one data analysis tool that automatizes the basic data analysis in a standard and widely accepted way. In this work,we present the XMe Code (Xiamen Molecular Electronics Code),an intelligent all-in-one data analysis tool for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ingle-molecule break junction data. XMe code provides end-to-end data analysis that takes in the original experimental data and returns electr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en charge transport mechanisms. We believe that XMe Code will promote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data analysis in single-molecule electronics and the collaborations among scientists with different research backgrou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electronics Single-molecule studies break junction Data science Softwa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